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生物发酵法制备中药饮片的方法 CN201710882337.3 2017-09-26 CN107488678A 2017-12-19 谭证书
发明公开的是生物发酵法制备中药饮片的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将中药材磨成大小为0.2mm-0.005mm的粉状颗粒;称取粉状颗粒预处理后获得浓缩液和干燥后的粉状颗粒;(2)将中药材粉状颗粒、脱脂奶粉、蔗糖按照重量比为10:1:1:20-25的比例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灭菌后再在35-38℃恒温条件下加入混合菌种发酵3-5d;(3)发酵液过滤后再用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干燥得到粉状预处理颗粒;将粉状预处理颗粒加入到具有乙烯基单体化还原体系中,将乙烯基单体接枝到粉状预处理颗粒上,最后将浓缩液与改性纤维素混合制成丸剂即可。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药效更加显著等优点。
2 伯克霍尔德菌及其应用 CN201710857192.1 2017-09-20 CN107418923A 2017-12-01 郁惠蕾; 赵骞; 张龑; 潘江; 许建和
发明公开了一株伯克霍尔德菌,所述伯克霍尔德菌为格氏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thei)ECU0712,保藏号为CGMCC NO.14464。以该菌株或其提取物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硫醚不对称化成手性亚砜,具有显著的优势,所得产物光学纯度高,且具有反应体系简单、催化剂制备时间短和产物得率高等优点。
3 一种利用生物发酵核桃隔制备的烟用香料及其应用 CN201710326183.X 2017-05-10 CN107354174A 2017-11-17 党立志; 陈兴; 段焰青; 刘秀明; 杨晓艳; 李利君; 蒋举兴
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发酵核桃隔制备的烟用香料及其应用。以核桃隔为原料,将洞穴动球菌SYSUZL-1经扩大培养后发酵核桃隔,30℃震荡培养24~48h后,再经回流提取、过滤除渣、上清液减压浓缩后得到烟用香料。该菌株保藏编号CCTCC M2016738。经过微生物学特性分析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述的洞穴动球菌为微生物新种。该菌株和核桃隔共同发酵的产物与未处理对照相比,在保持原有核桃隔特征香气的同时,增加了特殊酸香,香气丰富性增加,喉部刺激性减少。
4 一株三氯卡班降解菌及其应用 CN201710571556.X 2017-07-13 CN107312731A 2017-11-03 王爱杰; 梁斌; 云慧; 孔德勇; 李智灵
发明公开了一株三氯卡班降解菌及其应用。所述三氯卡班降解菌,其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087。本发明还提供所述三氯卡班降解菌在微生物降解领域的应用。本发明的菌株可以有效降解的温度范围为20-40℃,有效的pH范围为5.2-9.0,好与厌氧条件下均有降解能,可以很好的适应自然条件下的工程应用,且可降解的含酰胺键底物种类多。
5 一种利用生物发酵螃蟹脚制备的烟用香料及其应用 CN201710326160.9 2017-05-10 CN107254490A 2017-10-17 陈兴; 段焰青; 张天栋; 李文均; 党立志; 凌军; 刘欣
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发酵螃蟹脚制备的烟用香料及其应用。以螃蟹脚为原料,将洞穴动球菌SYSUZL‑1经扩大培养后发酵螃蟹脚,30℃震荡培养24~48h后,再经回流提取、过滤除渣、上清液减压浓缩后得到烟用香料。该菌株保藏编号CCTCC M2016738。经过微生物学特性分析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所述的洞穴动球菌为微生物新种。该菌株和螃蟹脚共同发酵的产物与未处理对照相比,在保持原有螃蟹脚特征气息的同时,增加了特殊酸香,生津效果明显。
6 一种少动鞘醇单胞菌菌株及其应用 CN201710379552.1 2017-05-25 CN107034164A 2017-08-11 朱育菁; 郑梅霞; 刘波; 陈峥; 潘志针
发明从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的黄龙蜜桔叶片中分离并筛选得到能够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该菌株为少动鞘醇单胞菌菌株FJAT‑10272(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并揭露了利用该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FJAT‑10272制备胞外多糖的方法。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FJAT‑10272(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且利用该菌株制备获得胞外多糖的产量较高,从而增加了胞外多糖生产菌株的来源;且采用本发明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FJAT‑10272(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制备胞外多糖的过程简单、易于操作。
7 一株六溴环十二烷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 CN201611191061.6 2016-12-21 CN106947710A 2017-07-14 王莹莹; 韩伟; 韩敏
一株六溴环十二烷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应用,属于环境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所提供的HBCD降解菌株来源于受HBCD污染的土壤,经人工富集、分离和纯化得到。该菌株为溶血不动杆菌(命名为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 strain HW‑2),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为2016年8月30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280。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淡黄色,呈表面隆起的乳白色不透明圆形菌落。扫描电镜下该菌为杆状,直径0.5‑0.7μm×1‑2μm。在液体培养基中,该菌株对HBCD具有较好的降解能
8 一株生物发光的青枯雷尔氏菌 CN201710049934.8 2017-01-23 CN106834173A 2017-06-13 徐秀兰; 杜和山; 陈斌; 耿三省; 张晓芬
发明公开了一株生物发光的青枯雷尔氏菌。本发明所提供的青枯雷尔氏菌为青枯雷尔氏菌Rs‑BL#7,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637。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青枯雷尔氏菌Rs‑BL#7鉴定辣椒N1508和辣椒青枯病感病材料Califonia Wonder,结果表明,辣椒N1508为抗青枯病辣椒材料,辣椒青枯病感病材料Califonia Wonder为感青枯病辣椒材料,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因此,本发明提供的青枯雷尔氏菌Rs‑BL#7可以鉴定辣椒材料对青枯病的抗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9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菌株作为嗜素高产菌株的应用 CN201710065532.7 2017-01-23 CN106701636A 2017-05-24 闵莉静; 叶建仁; 吴晓芹; 张立钦; 严鹏; 王亚会; 吴小映; 吴酬飞; 姚轻舟; 程驰航
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菌株作为嗜素高产菌株的应用。实验证明,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菌株产嗜铁素能较高,产生的嗜铁素含有:儿茶酚型嗜铁素、三羟基肟酸型嗜铁素。
10 甲基包囊菌及其在选择性拆分制备(S)‑α‑乙基‑2‑‑1‑吡咯烷乙酸盐上的应用 CN201611106084.2 2016-12-05 CN106591179A 2017-04-26 肖延铭; 钱敏帆; 严燕兵; 华超; 龚彬成; 谈伟平
发明公开了甲基包囊菌及其在立体选择性拆分制备(S)‑α‑乙基‑2‑‑1‑吡咯烷乙酸盐上的应用,对产酶的甲基包囊菌进行细胞固定化后,应用于生物拆分外消旋体(R,S)‑α‑乙基‑2‑氧‑1‑吡咯烷乙酸乙酯制备高光学纯(S)‑α‑乙基‑2‑氧‑1‑吡咯烷乙酸乙酯,进一步通过解反应获得(S)‑α‑乙基‑2‑氧‑1‑吡咯烷乙酸盐。本发明实现转化产率最高可达50.0%以上,立体选择性好,(S)‑α‑乙基‑2‑氧‑1‑吡咯烷乙酸乙酯对映体过量值e.e.s(%)不小于99.5;催化效率高,拆分反应中的外消旋底物浓度最高可达500g/L,反应时间不超过15小时,细胞固定化后重复利用次数不低于35次,易于工业化生产,下游分离简单,环境污染小。
11 一种霍氏肠杆菌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CN201610990205.8 2016-11-10 CN106566845A 2017-04-19 王权; 沈其荣; 刘东阳; 王佳音; 朱瀚
发明公开了一种霍氏肠杆菌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利用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生产了生物表活性剂,对配方及生产条件进行了深入探索。对源、氮源的加入量进行了改良,并对生产发酵条件进行了改良,使得表面活性剂产量每升达到了2g以上。创新性的将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废弃畜禽基酸解液进行伍配,使产物成分不流失,且避免了提纯工作。
12 一种不动杆菌及其在污染土壤修复上的应用 CN201611125086.6 2016-12-08 CN106544305A 2017-03-29 葛滢; 马贵党; 李崇华; 王飞; 杨帅; 王亚; 王亚茹; 董彬彬; 郑燕恒
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动杆菌,其分类命名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6576,保藏日期为2016年10月18日。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不动杆菌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不动杆菌生长迅速(20h之内进入对数期),具有较强的耐铜(能在含有200mg/L铜的液体LB培养基中生长)、耐酸(能在pH 4~10的培养基中生长)、耐盐(可在盐度高达4%的培养基中生长)能,并且能显著提高培养介质的pH值、降低土壤有效铜的含量,因此对于不同类型铜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潜力。
13 羧酸用于控制全寄生或半寄生植物生长的用途 CN201580023801.2 2015-04-28 CN106455558A 2017-02-22 R·巴利; G·孔泰; J·伯尔尼伦; F·贝尔韦尔特; C·普里让-孔巴雷特; Z-N·安德里安贾卡-坎普斯; R·迪波努瓦; F·维希涅夫斯基-戴伊; C·伯特兰; L·米谢
发明涉及包含2至5个原子的二羧酸用于控制全寄生或半寄生植物生长的用途,本发明还涉及以编号I-4830登记于CNCM(法国国家生物保藏中心)的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L4菌株,其能够产生呈现出对抗独脚金(Striga)和列当(Orobanche)的生物除草剂活性的二羧酸。
14 不动杆菌及其应用 CN201610778549.2 2016-08-30 CN106434428A 2017-02-22 沈敏; 康贻军; 赵庆新; 王欢莉; 韩敏敏; 卓婷; 宣莹骏; 黄燕; 于晨
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动杆菌属的菌株及其应用,所述的不动杆菌为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033的不动杆菌或其直接传代物,保藏地址为中国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本发明采用菌藻联合使用提高硝化细菌在体中的抗冲击负荷能和生物数量;为相关养殖水体处理提供了绿色、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途径。
15 一株蒂莫内赛菌新菌株及其用途 CN201610833050.7 2016-09-20 CN106244499A 2016-12-21 李朝晖; 贺治国; 潘利祥; 王龙; 杨添奇; 卜庆国; 罗霖; 姜朵朵; 钟慧; 栗树珍
发明公开了一株新菌株-蒂莫内赛菌J42,以及该菌株作为石油降解菌在降解石油中的应用;该菌株是从湘江挖沙船区底泥中分离得到一株新菌株-蒂莫内马赛菌J42,该菌株不仅具有良好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而且该菌株具有较强的乳化活性和降低液体表面张力能力;另外,J42菌甲苯降解实验表明该菌株具有极强的降解芳香甲苯的能力;该菌株在降解石油废水实验中还表现出了较强的COD去除效率,本发明显示出该菌株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6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 CN201610534232.4 2016-07-04 CN106192459A 2016-12-07 何时荣
一种利用灵菌红素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方法,调整了原有的灵菌红素的培养工艺,使培养的灵菌红素应用于蚕丝织物效果更佳,特别是染色较重的情况下,加入的灵菌红素的用量以及染色所需的时间均有较大的改善,染色过程中无需加入媒染剂等化学试剂,成本低,健康环保。
17 一种纤维素基聚苯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 CN201610721478.2 2016-08-25 CN106147406A 2016-11-23 周荣; 孟中立; 薛蕾
发明公开了一种纤维素基聚苯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属于导电油墨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以苯胺为原料制备得到聚苯胺,随后将葡糖醋杆菌进行培养基后与上述聚苯胺等发酵,即得细菌纤维素,再将粉、化锌球磨后与二甲基乙酰胺溶液搅拌,随后加入3‑丙基三乙氧基烷、上述细菌纤维素继续搅拌反应,得到的导电填料与水性聚氨酯树脂、松油醇、蓖麻油等高速搅拌,即可得纤维素基聚苯胺导电油墨,涂布本发明导电油墨后的基材柔韧性好,油墨附着强,在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导电性能,适合大规模推广运用。
18 一株溶藻菌及其应用 CN201610552436.0 2016-07-14 CN106047761A 2016-10-26 邵宗泽; 李贵珍; 赖其良
一株溶藻菌及其应用,涉及溶藻菌和环境污染物生物处理。所述一株溶藻菌为Aquimarina atlantica 22II‑S11‑z7,保藏中心登记入册编号:CGMCC No.12597。Aquimarina atlantica22II‑S11‑z7可在溶解各种藻类中应用。
19 一种添加人工合成的前体物制备吡咯喹啉醌的方法 CN201510749223.2 2015-11-06 CN105255960B 2016-09-21 杨雪鹏; 马科; 叶建斌; 钟桂芳; 刘寅; 马歌丽; 闫记; 崔君竹
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菌体细胞破碎上清液并加入吡咯喹啉醌合成前体物——人工合成的多肽,从而在体外合成吡咯喹啉醌的方法,将吡咯喹啉醌产生菌按照5%的比例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在28℃下震荡培养3d,获得菌悬液;菌悬液经高速离心,获得菌体,用缓冲液将菌体悬浮,然后用超声法破碎,经高速离心,取上清液;将人工合成的前体物加入到上清液中,在35‑50℃恒温条件下反应12‑26h。该方法条件简单,过程快捷,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促进吡咯喹啉醌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 同时利用蔗糖和甘油的新的产琥珀酸突变生物和利用其生产琥珀酸的方法 CN201180051937.6 2011-08-30 CN103249832B 2016-09-21 李相烨; 李政旭; 崔松; 李钟浩
发明涉及一种能同时利用蔗糖和甘油作为源的产琥珀酸突变生物。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同时利用蔗糖和甘油生产琥珀酸的产琥珀酸突变微生物,该突变生物是通过解除产琥珀酸微生物中蔗糖介导的甘油分解代谢抑制机制而获。当培养产琥珀酸突变微生物时,其同时地利用蔗糖和甘油,因此能以最大产量接近理论产量的高生产能生产琥珀酸,同时最小化副产物的产生。此外,依据本发明,可以更低成本地产生以常规方法低产量生产的多种还原性化学品。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