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株高耐受性拜氏梭菌及其应用 |
CN201410086648.5 |
2014-03-10 |
CN103898010B |
2016-04-20 |
郭亭; 张九花; 柳颖; 李雨虹; 蚁细苗; 常国炜; 曾练强; 梁达奉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耐受性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M17 CCTCC NO:M 2013425及其在生产丁醇中的应用。该菌株通过常温等离子体诱变和筛选获得,对未脱毒木质纤维酸解糖液中的毒素物质具有高度耐受性,在酚浓度高达2.0g/L的发酵液中,能非常好地发酵生产丁醇,其总溶剂产量和丁醇产量分别达到了10.9g/L和7.9g/L,即使酚浓度高达2.4g/L,本发明菌株仍具有可观的产丁醇能力,说明本发明菌株拜氏梭菌M17不仅对甘蔗渣酸解糖液具有高效利用率,且对其中的毒素抑制物,尤其是酚类化合物具有高度耐受性,是一种适合利用甘蔗渣发酵产丁醇的优良菌种。 |
2 |
新细菌及其使用方法 |
CN201180046882.X |
2011-07-28 |
CN103415612B |
2016-01-20 |
B·D·黑斯特拉; E·科恩; M·科普克; S·塞哥维亚; F·刘 |
本发明广义上涉及气体的微生物发酵领域。本发明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提高的通过厌氧发酵含一氧化碳(CO)的底物进行的乙醇生产效率的新自产乙醇梭菌细菌。 |
3 |
耐氧梭菌及其在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有氧合成中的应用 |
CN201410426881.3 |
2014-08-27 |
CN104371950A |
2015-02-25 |
王秀伶; 李梦; 彭文涛; 李慧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氧梭菌Aeroto-AUH-JLC108,保藏号为CGMCCNo.9550及其在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有氧合成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应用包括以下步骤:(1)耐氧菌株Aeroto-AUH-JLC108的培养;(2)底物黄豆苷原与耐氧菌株Aeroto-AUH-JLC108共培养:将耐氧菌株Aeroto-AUH-JLC108种子液转接到BHI液体培养基中,同时加入黄豆苷原进行共培养;(3)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本发明耐氧梭菌Aeroto-AUH-JLC108使黄豆苷原可在有空气氧条件下高效转化,转化性能稳定,且方法简单,解决了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难于在有空气氧条件下规模化生产的难题。 |
4 |
一种芽孢杆菌及其在含磷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CN201410016295.1 |
2014-01-14 |
CN104342382A |
2015-02-11 |
汪苹; 应清界; 刘堃; 张宪鑫 |
本发明涉及一种芽孢杆菌及其在含磷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领域。该菌株为芽孢杆菌PWL-L16,其分类命名为芽孢杆菌(Bacillus),保藏编号为CGMCCNo.8568。本发明从鸡粪与活性污泥混合泥源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在厌氧条件下将水中的磷酸盐还原为磷化氢的细菌,本发明的菌株可应用于不同浓度的含磷废水处理。该菌株应用于废水的除磷的产物磷化氢溶解度较低易与废水分离,不需排泥来除磷和考虑系统厌氧释磷、好氧摄磷协调问题,且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比好氧微生物小,不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同时,此还原反应是厌氧过程,无需耗能充氧,且可在一个简单反应器中进行,占地小、操作简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5 |
新的产乙醇梭菌属物种CLOSTRIDIUMCOSKATII |
CN201180014236.5 |
2011-03-16 |
CN102939372B |
2014-10-22 |
J·A·扎恩; J·萨克塞纳 |
提供了新的梭菌属细菌物种(Clostridium coskatii ATCC号PTA-10522,“PS02”)。在厌氧条件下,C.coskatii可以将CO和/或H2和/或CO2转化成乙醇或乙酸。从而,该新的细菌能将废气(例如,合成气和炼油厂废气)转变成有用的产物。 |
6 |
使用对含一氧化碳的底物的微生物发酵来生产化学物质的方法 |
CN201180050325.5 |
2011-08-18 |
CN103415618A |
2013-11-27 |
S·辛普森; S·弗莱明; S·特里维西克; 艾丽丝·哈维尔 |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用于将底物(例如一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含CO的底物至含有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培养物的生物反应器,并厌氧发酵所述底物以生产2,3-丁二醇(BDO)。然后,将所述BDO转化为丁烯、丁二烯和/或甲基乙基甲酮的一种或多种,进而将所述丁烯、丁二烯和/或甲基乙基甲酮的一种或多种转化为其他化合物。所述CO的来源可以是工业过程,例如铁金属产品生产。所述微生物可以是产乙醇梭菌、杨氏梭菌或拉氏梭菌。 |
7 |
使用高甘油浓度的用于产生1,3-丙二醇的微生物 |
CN201180064621.0 |
2011-11-10 |
CN103298945A |
2013-09-11 |
R.菲格 |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产1,3-丙二醇(POD)的丙酮丁醇梭菌群体,其中所述群体包含丙酮丁醇梭菌菌种的至少一种菌株,其包含选自在表1中鉴定出的突变的突变,其中在特定的基因中选择所述突变的相对百分比。 |
8 |
通过发酵产生乙醇和乙烯的方法 |
CN201180051328.0 |
2011-08-26 |
CN103282505A |
2013-09-04 |
S·D·辛普森; C·D·米哈尔策 |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用于将底物例如一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含CO的底物提供到含有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的生物反应器中,并厌氧发酵所述底物以产生乙醇。然后,经化合物乙烯将所得乙醇转化为一种或多种化学产物。CO的来源可以是工业过程例如铁金属产品制造。所述微生物可以是自产乙醇梭菌、杨氏梭菌或拉氏梭菌。 |
9 |
用于影响培养中的梭菌分化的方法和组合物 |
CN201080029534.7 |
2010-06-29 |
CN102471370A |
2012-05-23 |
唐纳德·马特森 |
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维持和操纵革兰氏阳性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组合物。也提供用于鉴定革兰氏阳性菌中的细胞密度感受调节蛋白和自诱导肽的方法。也提供用于影响培养中的梭菌属的细胞密度感受通路从而将梭菌培养物指引或维持在所需分化状态的方法和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自诱导肽。分化状态包括用于生产丁醇或其他发酵产物的延长的连续繁殖。 |
10 |
新梭菌的分离和表征 |
CN200780040322.7 |
2007-08-30 |
CN101573437A |
2009-11-04 |
R·L·亨克; R·S·路易斯; R·S·坦纳 |
提供新的梭菌(Clostridium ragsdalei,ATCC BAA-622和/或PTA-7826,“P11”)。P11能由废气合成可用作生物燃料的产物。特别地,P11可将CO转化为乙醇。因此该新的细菌将废气(例如合成气和炼油厂废料废气)转化为有用产物。P11还催化醋酸盐的产生。 |
11 |
用生物学方法从废气中制备乙酸 |
CN96180363.0 |
1996-07-01 |
CN1228124A |
1999-09-08 |
J·L·加迪 |
揭示了用于将来自如石油加工、炭黑、焦炭、制氨和甲醇生产等工业加工中废气转化成有用的产物的方法和装置。此方法包括将废气引入一生物反应器,在这里它们被生物反应器中的厌氧细菌发酵成各种各样产物,如有机酸类、醇类、H2、SCP和有机酸盐类。这些有机质的最终产物被回收、分离和纯化。 |
12 |
基因工程生物指示剂 |
CN201610270625.9 |
2016-04-27 |
CN105907632A |
2016-08-31 |
王卫; 周平乐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因工程生物指示剂,用于一种或多种灭菌效力的生物监测,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指示微生物中,而外源基因包括启动子,报告基因和选择性标记基因。其中选择性标记基因位于诱导型启动子上游,报告基因位于诱导型启动子下游。在无诱导物存在下,选择性标记基因表达,报告基因无表达,用于筛选转染成功的菌株。经过灭菌因子暴露后,指示微生物同诱导物相接触,报告基因表达。本发明无需特异性酶底物,可自发荧光,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性噪比,荧光信号强,易检测,灵敏度高等多种优点。 |
13 |
一种酪丁酸梭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
CN201610226482.1 |
2016-04-13 |
CN105779351A |
2016-07-20 |
江凌; 吴茜; 黄和; 刘婷婷; 唐苏苏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酪丁酸梭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所述酪丁酸梭菌从牛瘤胃中分离得到,其分类命名为酪丁酸梭菌(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W428,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6090。本发明所提供的瘤胃酪丁酸梭菌(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W428的培养效率高,该菌能够合成益生因子丁酸,产生果胶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等物质,提高饲料利用率。 |
14 |
连续单反应釜发酵合成丁醇 |
CN200980158890.6 |
2009-02-26 |
CN102439161B |
2015-11-25 |
尤金·T·巴特勒三世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梭状芽孢杆菌产酸相细胞和产溶剂相细胞的混合种群在单个反应釜中通过碳水化合物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所描述的本发明系统不需要间歇性调整pH或排出顶空气体。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用于除去不可逆损害细胞的丁醇产物的工艺,并且描述了这类细胞可在相同的单个反应釜中重新开始合成丁醇的条件。如所公开的,本发明还描述了包含梭状芽孢杆菌细胞的组合物和生物纯培养物。 |
15 |
一株高耐受性拜氏梭菌及其应用 |
CN201410086648.5 |
2014-03-10 |
CN103898010A |
2014-07-02 |
郭亭; 张九花; 梁达奉; 蚁细苗; 柳颖; 常国炜; 曾练强; 李雨虹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耐受性拜氏梭菌Clostridium?beijerinckii?M17?CCTCC?NO:M?2013425及其在生产丁醇中的应用。该菌株通过常温等离子体诱变和筛选获得,对未脱毒木质纤维酸解糖液中的毒素物质具有高度耐受性,在酚浓度高达2.0g/L的发酵液中,能非常好地发酵生产丁醇,其总溶剂产量和丁醇产量分别达到了10.9g/L和7.9g/L,即使酚浓度高达2.4g/L,本发明菌株仍具有可观的产丁醇能力,说明本发明菌株拜氏梭菌M17不仅对甘蔗渣酸解糖液具有高效利用率,且对其中的毒素抑制物,尤其是酚类化合物具有高度耐受性,是一种适合利用甘蔗渣发酵产丁醇的优良菌种。 |
16 |
新细菌及其使用方法 |
CN201180046882.X |
2011-07-28 |
CN103415612A |
2013-11-27 |
B·D·黑斯特拉; E·科恩; M·科普克; S·塞哥维亚; F·刘 |
本发明广义上涉及气体的微生物发酵领域。本发明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提高的通过厌氧发酵含一氧化碳(CO)的底物进行的乙醇生产效率的新自产乙醇梭菌细菌。 |
17 |
新型菌及其使用方法 |
CN201210367779.1 |
2008-11-13 |
CN102876609A |
2013-01-16 |
肖恩·丹尼斯·辛普森; 理查德·卢埃林·福斯特·福斯特; 邦辰·阮; 马修·詹姆士·罗; 伊恩·林德斯特兰德·华纳 |
本发明描述了一类新型细菌,其在通过厌氧发酵含有一氧化碳的底物产生乙醇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示例性细菌,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能够以至少1.0的比率生成乙醇和乙酸盐。 |
18 |
连续单反应釜发酵合成丁醇 |
CN200980158890.6 |
2009-02-26 |
CN102439161A |
2012-05-02 |
尤金·T·巴特勒三世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梭状芽孢杆菌产酸相细胞和产溶剂相细胞的混合种群在单个反应釜中通过碳水化合物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所描述的本发明系统不需要间歇性调整pH或排出顶空气体。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用于除去不可逆损害细胞的丁醇产物的工艺,并且描述了这类细胞可在相同的单个反应釜中重新开始合成丁醇的条件。如所公开的,本发明还描述了包含梭状芽孢杆菌细胞的组合物和生物纯培养物。 |
19 |
生产有机酸的方法和过程 |
CN200880130369.7 |
2008-06-19 |
CN102099483A |
2011-06-15 |
S-T·杨 |
提供了用于有机酸生产的发酵方法,并且包括,提供代谢工程化的突变细菌,其使得ack和pta基因中的一个或两个已经被破坏,通过将该突变细菌固定化同时将该突变细菌暴露于可发酵底物使该突变细菌适应以提高它们对酸的耐受性和提高它们的生长速率,并进一步将适应的突变细菌暴露于可发酵底物足够长的时间,以提供高于约50g/L的最终有机酸发酵产物浓度。 |
20 |
生产生物燃料和相关材料的系统和方法 |
CN200780011397.2 |
2007-01-26 |
CN101522904A |
2009-09-02 |
S·莱欣; T·A·沃尼克 |
植物发酵梭菌细胞(美国模式培养物保藏所700394T)和该菌种的所有其他菌株能将诸如生物质的材料发酵成有用的产物和联产物,如乙醇、氢和有机酸。还公开了包含植物发酵梭菌的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