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21 一种适用于履带齿工件的余热淬火装置 CN201810078836.1 2018-01-26 CN107955870A 2018-04-24 刘钧; 沈祁阳
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履带齿工件的余热淬火装置,包括淬火池和安装在淬火池内的输送带和溜槽,所述溜槽的下端位于输送带的上方,所述溜槽的上端伸出于淬火池,所述溜槽由两根导向管、两L形侧板和一块顶板构成,其中两根导向管间隔一定的距离平行设置,每根导向管的外侧管壁各与一块L形侧板焊接,两块L形侧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板两端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管、L形侧板和顶板对工件的不同度进行限制,工件利用自重会保持同一状态掉落在输送带上,且会掉在输送带的同一位置上,使工件统一了摆放方向和位置,而淬火池内同一位置处的冷却速度是可以控制的,这样就实现了让所有工件在同一最佳条件下进行淬火的目的。
22 一种单孔型斜轧球磨段的高效近净成形方法 CN201710860499.7 2017-09-21 CN107745009A 2018-03-02 刘晋平; 吕伟东; 纪宏超; 王宝雨; 杨翠苹; 郑振华; 胡正寰
发明涉及单孔型斜轧球磨段的高效近净成形方法,通过斜轧模具对加热至轧制温度的待轧棒料进行轧制,实现棒料产生径向压缩和轴向延伸形成前后对称的球磨钢段;所述球磨钢段的前后面为曲面,侧面为圆柱面。轧制成形后形状尺寸良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并且材料的利用率高达98%。最后利用轧后余热进行热处理,从而得到了高表面硬度、具有良好韧性、耐磨性的球磨钢段,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
23 一种锻造生产线产品淬火入油防磕碰传送装置 CN201610488710.2 2016-06-29 CN105936958B 2017-12-15 黎昺哲; 黄永松; 姜俊; 李少峰
发明涉及一种锻造生产线产品淬火入油防磕碰传送装置,包括有料筐和连接板,连接板将本装置固定在淬火油槽入口处,其特征在于:设有料筐支架,料筐可绕轴偏心旋转地铰接于料筐支架上,料筐支架上固定有导套,料筐支架通过导套可沿导柱上下滑动,导柱上部支撑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可推动料筐支架上下位移的动机构,导柱下部对应料筐的下移位置设有可推动料筐偏心旋转的翻转机构,这样的设计,能有效杜绝锻件淬火入油前磕碰伤发生,提高锻件表面质量,减少缺陷产品发生,提高经济效益。
24 道岔尖轨热状态可控轧制及余热淬火工艺 CN201710388197.4 2017-05-27 CN107081336A 2017-08-22 陈金昌; 王吉
发明涉及一种道岔尖轨热状态可控轧制及余热淬火工艺,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完成:原料制备;加热炉加热升温;热状态可控轧制;热精整矫直控温;余温淬火;矫直;钻孔;成品入库。本发明可使产品在热状态下可控制轧制过程中铁路道岔尖轨的金属纤维走向,随产品结构形状变化顺行变向延伸,克服冷状态刨削、铣削加工方式导致金属纤维切断的情况发生及产品表层凹痕疲劳源问题的出现。提高产品的强度和韧性,实现机车交通运行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生产的产品具有性能高、稳定性好、可以更好的提高机车运行转换轨道的安全性能,减少因断裂或使用寿命短的更换次数,影响影响机车正常运行,节省了大量的人及材料消耗。
25 一种余热淬火装置 CN201611129810.2 2016-12-09 CN106381370A 2017-02-08 刘钧; 沈运海; 沈祁阳; 蒲焕章
发明提供了一种余热淬火装置,包括淬火池和输送网带,输送网带的右段位于淬火池内,左段伸出淬火池,所述输送网带右段的下方装有一根喷管,所述喷管一端封闭,另一端与连通,所述喷管的管壁上设有三排从右向左轴向排列的小孔,其中位于正中间一排小孔的数量和排列长度均大于位于侧边的两排小孔的数量和排列长度,并且位于正中间一排小孔的排列间距为靠右的间距小,靠左的间距大。当水泵运转时,高压水由喷管上的小孔喷出,冲刷锻件表面,淬火效果更好,能得到硬度一致的产品。
26 一种非调质锻件强化控冷装置 CN201110075745.0 2011-03-26 CN102174667B 2012-11-21 袁根牙; 李武; 张建明; 郑清河; 饶越林; 郭荣; 卢国斌; 张岗; 李健杰; 郭松德
发明提供一种非调质锻件强化控冷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扇组、传送带、调速电机、保温箱体,其特征在于,在靠近固定支架处,设有一与固定支架等高的支撑平台,支撑平台上设有送风管、悬挂锻件的支架台和冷却风扇。它的效果在于:1、可使尺寸差异较大的非调钢锻件经控冷处理后,锻件各部位的学性能比较接近,锻件质量和安全性能得到提高;2、可满足锻件在某一特定部位强化其强度和硬度等力学性能的要求。
27 一种非调质锻件的强化控制冷却方法 CN201110086508.4 2011-04-07 CN102728754A 2012-10-17 唐新民; 袁根牙; 董瀚; 郭荣; 周贤良; 魏晓晓; 惠卫军; 刘少卿; 张英建; 曹树清; 王德生; 罗唯贤; 李海军; 刘森海; 王文山
一种非调质锻件的强化控制冷却方法,涉及一种非调质钢锻件的局部(一处或多处)控制冷却方法。其方法是:在非调质钢锻件进行冷却的同时,对锻件应最大处(或多处)进行局部冷却,使锻件应力最大处(或多处)的冷却速度快于非调质钢锻件其他部位的冷却速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非调质钢锻件锻后控冷线上增加一个(或多个)局部冷却装置,使非调质钢锻件在控冷线上进行整体冷却的同时,对其应力最大处(或多处)进行快速冷却,提高非调质钢锻件应力最大处的强度和硬度,使非调质钢锻件各部分力学性能(特别是强度和硬度)均达到其设计技术要求。
28 一种高压容器用合金及其制造方法 CN200910052201.5 2009-05-27 CN101899622B 2012-03-28 姚长贵; 廖洪军; 陈杰; 张杉; 杨桦; 刘忠国; 余忠民; 周琼艳
高压容器用合金,其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 0.27~0.33%、Mn0.60~1.00%、Si 1.40~1.70%、S≤0.003%、P≤0.006%、Cr 0.80~1.20%、Mo 0.30~0.50%、V 0.10~0.15%,余Fe及不可避免杂质,杂质元素及气体含量S+P+H+O+N≤100ppm。本发明冶炼工艺由“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取代“电炉或电炉+电渣重熔”,解决原钢种纯净度不够所导致的韧性特别是断裂韧性低的问题;加工工艺由“快锻+径锻,加工比大于10”取代“快锻或汽锤,加工比大于5”,解决原钢种由于锻造不均匀所造成的晶粒度、组织不均匀的问题;调质处理由“淬火+低温回火”取代“淬火+高温回火”,以氏体组织取代原钢种索氏体组织解决强度不足的问题。
29 无缝地在径向轴向环轧机上制造的环的热机械处理方法 CN200780031708.1 2007-08-23 CN101506391B 2011-09-14 J·沃兹尼亚克; A·冯·黑尔; N·巴尔穆斯; D·汉斯曼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无缝地在径向轴向环轧机上制造的制环进行热机械处理的方法和设备,其中在900-1150℃的温度时将环坯件装入环轧机中并且以热成型法滚轧到一个优选0.2-10m的外径。按照本发明设定,将热的环直接在滚轧以后无中间加热地在短时内从一个在相变温度之上的温度在奥氏体区域内受控地冷却到一个在400℃以下的温度。本发明的设备包括一个用冷却液注满的浸槽和一个借助升降装置可下降的支架轧制的环平放在该支架上,其中在浸槽或冷却容器中,在一个或多个环形管道上均匀分布地设置一些用于将冷却液针对性地施加到环的至少其中一个环形表面上的压喷嘴。在冷却之前和/或之后优选借助一个辐射高温计实现环温度的测量。
30 一种非调质锻件强化控冷装置 CN201110075745.0 2011-03-26 CN102174667A 2011-09-07 袁根牙; 李武; 张建明; 郑清河; 饶越林; 郭荣; 卢国斌; 张岗; 李健杰; 郭松德
发明提供一种非调质锻件强化控冷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扇组、传送带、调速电机、保温箱体,其特征在于,在靠近固定支架处,设有一与固定支架等高的支撑平台,支撑平台上设有送风管、悬挂锻件的支架台和冷却风扇。它的效果在于:1、可使尺寸差异较大的非调钢锻件经控冷处理后,锻件各部位的学性能比较接近,锻件质量和安全性能得到提高;2、可满足锻件在某一特定部位强化其强度和硬度等力学性能的要求。
31 低氟脱硫 CN201010549876.3 2010-11-19 CN101985673A 2011-03-16 彭薇; 曾宪刚; 白雨湲; 张诚寅
一种低氟脱硫剂,包括:基料和添加剂,其组分重量百分比为:基料68%-98%,添加剂2%-32%。其优点是:低氟铁水脱硫剂含氟量低,减少脱硫渣对环境的污染;低氟脱硫剂含SiO2低,脱硫效率高;低氟铁水脱硫剂脱硫后形成的脱硫渣熔点和粘度降低,部分渣表面形成釉体降低与铁水的结合,有利于渣中的铁滴回到铁液中,降低脱硫过程的铁损;低氟铁水脱硫剂脱硫后形成的脱硫渣由于特性改变,提高了脱硫渣在扒渣时的跟随性,减少扒渣机械来回的扒渣次数,提高脱硫生产效率,降低扒渣铁损;现有的铁水脱硫和扒渣工艺部发生任何改变,任何厂均可实施;有利于钢铁企业降低成本。
32 一种高压容器用合金及其制造方法 CN200910052201.5 2009-05-27 CN101899622A 2010-12-01 姚长贵; 廖洪军; 陈杰; 张杉; 杨桦; 刘忠国; 余忠民; 周琼艳
高压容器用合金,其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 0.27~0.33%、Mn 0.60~1.00%、Si 1.40~1.70%、S≤0.003%、P≤0.006%、Cr 0.80~1.20%、Mo 0.30~0.50%、V 0.10~0.15%,余Fe及不可避免杂质,杂质元素及气体含量S+P+H+O+N≤100ppm。本发明冶炼工艺由“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炉”取代“电炉或电炉+电渣重熔”,解决原钢种纯净度不够所导致的韧性特别是断裂韧性低的问题;加工工艺由“快锻+径锻,加工比大于10”取代“快锻或汽锤,加工比大于5”,解决原钢种由于锻造不均匀所造成的晶粒度、组织不均匀的问题;调质处理由“淬火+低温回火”取代“淬火+高温回火”,以氏体组织取代原钢种索氏体组织解决强度不足的问题。
33 热轧H型轧后控制冷却装置 CN200910215303.4 2009-12-22 CN101767113A 2010-07-07 程鼎; 孙维; 耿承浩; 吴结才; 黄贞益; 苏世怀; 鲁怀敏; 奚铁; 严锋; 吴正昌; 汪开忠
发明提供一种热轧H型轧后控制冷却装置,包括安装在上下喷管的上下喷嘴和安装在左右侧喷管的左右喷嘴,上下喷嘴分别对准热轧H型钢上下R部,左右喷嘴分别对准热轧H型钢左右侧翼缘中心,其特征在于,喷嘴背离热轧H型钢轧制方向倾斜一定的度安装,以使喷嘴喷射的流方向垂直于热轧H型钢表面。喷嘴背离热轧H型钢轧制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安装,可以使喷嘴喷射方向与H型钢移动方向合成后的水流最终方向垂直于H型钢表面,提高冷却效果,冷却速率为75-150℃/s,通过该装置对成品轧件进行控制冷却,在不增加贵重合金的情况下,可提高了轧件的屈服强度70MPa以上,同时也提高了热轧H型钢的韧性。
34 热成形法与热成形构件 CN200480021913.6 2004-05-27 CN100453676C 2009-01-21 西畑敏伸; 中田匡浩; 须藤俊太郎; 尾林彰; 市川正信
从高强度板,通过热冲压而制作兼具稳定的强度和韧性的热冲压构件。在热冲压时的冷却过程中,以临界冷却速度以上冷却至Ms点,从Ms点至200℃的温度范围的冷却速度为25~150℃/s。热冲压构件的维氏硬度为,低于(最高淬火硬度-10),且在(最高淬火硬度-100)以上。
35 热成形法与热成形构件 CN200480021913.6 2004-05-27 CN1829813A 2006-09-06 西畑敏伸; 中田匡浩; 须藤俊太郎; 尾林彰; 市川正信
从高强度板,通过热冲压而制作兼具稳定的强度和韧性的热冲压构件。在热冲压时的冷却过程中,以临界冷却速度以上冷却至Ms点,从Ms点至200℃的温度范围的冷却速度为25~150℃/s。热冲压构件的维氏硬度为,低于(最高淬火硬度-10),且在(最高淬火硬度-100)以上。
36 荫罩用高强度Fe-Ni-Co系合金 CN200410042108.3 2004-04-30 CN1550564A 2004-12-01 平能康雄; 河原哲男
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添加提高强度用的元素的情况下提高Fe-Ni-Co系合金的落下强度。荫罩用高强度Fe-Ni-Co系合金,其特征在于,该合金含有Ni:30~35质量%、Co:2~8质量%、Mn:0.50质量%以下,其余部分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或伴随元素-C:0.10质量%以下、Si:0.10质量%以下、Al:0.05质量%以下、S:0.005质量%以下、P:0.005质量%以下一构成,由轧制加工组织构成,在750℃温度下进行了15分钟退火时,发现晶粒度级别为9.5以上的再结晶组织,而且,在850℃温度下进行了15分钟退火时,发现晶粒度级别为8.5以上的再结晶组织。
37 改进的无化物贝氏体及其生产方法 CN96192013.0 1996-01-11 CN1059239C 2000-12-06 H·K·D·H·布哈德希阿; V·杰拉斯
一种生产耐磨和抗滚压接触疲劳的其显微组织基本上无化物的贝本氏体产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热轧钢,该钢成分(重量%)包括:C0.05-0.50%,Si和/或Al1.00-3.00%,Mn0.50-2.50%,Cr0.25-2.50%,Fe余和伴随的杂质,并从其轧制温度在空气中自然连续冷却该钢或加速冷却。
38 用于制造有贝氏体组织锻件的及制造锻件的工艺 CN96121809.6 1996-11-25 CN1156186A 1997-08-06 C·皮查德; J·贝鲁斯; G·皮尔逊
制备具有贝氏体组织并且机械性能为RP0.2≥800MPa,Rm≥1000MPa,Kcu≥50J/cm2的锻件的及该锻件制备方法,该钢化学组成为(重量%):0.05≤C≤0.12,0.1≤Si≤0.45,1.01≤Mn≤1.8,0.15≤Cr≤1.15,0.06≤Mo≤0.12,Cu≤0.30,Ni≤0.30,0.01≤Ti≤0.04,0.005≤Al≤0.04,0.006≤N≤0.013,0.0005≤B≤0.004,P≤0.025,0.02≤S≤0.1,0≤Pb≤0.1,0≤Te≤0.07,任选0.0002-0.002的Ca,余量为Fe及从熔炼来的杂质。化学成分还满足0.2%≤Ni+Mo+Cu≤0.7%,950℃以上未结合B含量小于0.0005%。
39 半硬质冷轧板成分优化和压缩比匹配方法 CN93104017.5 1993-04-07 CN1093754A 1994-10-19 赵荣国; 王丽华; 顾克强; 苏德兰; 徐恒志; 潘润宝
半硬质冷轧板具有表面特性好、尺寸精度高,强度和硬度高于经热处理的冷轧板,适用于不做拉伸和冲压成型的零部件。按照本发明的生产半硬质冷轧板的工艺是,首先优化原料的化学成分系数CMN,使CMN≤0.20%,然后选择合适的压缩比(10~17%)相匹配,即能轧制出优良的半硬质冷轧板。利用这种工艺生产冷轧板,不经热处理和平整工序,可以节省大量能源,缩短生产周期,同时可以降低用这种钢板生产的制成品的重量。
40 热处理抽油杆制造方法 CN90108057.8 1990-09-23 CN1051201A 1991-05-08 张本生; 吴成森; 刘德富; 陈海超
一种非热处理的抽油杆,所用材料为低合金或含有、铌的微合金化钢。除元素的固溶强化及细晶强化外;还具有沉淀强化的效果。不经热处理即可达到调质钢的性能平。用这类钢的热轧材或冷拔材两端加热镦粗,攻丝所制成的抽油杆不需任何热处理,抗拉强度可达800MPa以上。简化了工艺、节省了能源、避免了热处理废品,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