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21 用于制造固态成型的机器零件的 CN200880104624.0 2008-08-12 CN101821413A 2010-09-01 R·迪得里希斯; A·施蒂贝尔; R·朗格
发明涉及材及加工方法,其用于制造固态成型的机器零件,特别是用于汽车制造,并具有主要为贝氏体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组成具有以重量百分比计的下列含量:0.10%≤C≤0.25%、0.15%≤Si≤0.40%、1.00%≤Mn≤1.50%、1.00%≤Cr≤2.00%、0.20%≤Ni≤0.40%、0.05%≤Mo≤0.20%、0.010≤Nb≤0.040%、0.05%≤V≤0.25%、0.01%≤Al≤0.05%、0.005%≤N≤0.025%、0%≤B≤0.0050%,其中余量由和取决于熔炼的伴生元素和残余物质组成。
122 线材的生产工艺 CN200810024483.3 2008-03-21 CN101244435A 2008-08-20 方峰; 蒋建清; 胡显军; 陈少慧; 巩党国
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线材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1)高碳钢坯料放入加热炉加热,使高碳钢坯料温度升至900~1000℃,保温0.5~1.5小时;2)从加热炉中取出高碳钢坯料,经除磷处理后,在900~1000℃下进行初轧、中轧和预精轧,然后在900~950℃下进行精轧工艺过程;3)精轧后的线材经吐丝机进入斯泰尔摩控冷线,吐丝温度控制在850~900℃,控冷线上控制工艺如下:第3~6号机风量为全功率开启时风量的80~95%;第7~8号风机风量为全功率开启时风量的80~95%;辊道速度为1.5~2.0m/s;4)集卷、打包成高碳钢线材产品。采用本发明生产的高碳钢线材化皮厚度明显增加。
123 一种Fe基大非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200710037398.6 2007-02-09 CN101012531A 2007-08-08 白琴; 徐晖; 蒙韬; 谭晓华; 赵文君; 吴胜军; 张士岩; 王海龙; 蔡平平
发明涉及一种Fe基大非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Fe基大块非晶合金成分(原子百分含量)为:Fe 48~70%;Nd 23~37%;Al 4~10%;B 2~6%。制备过程如下:(1)按上述合金配方配料,用真空非自耗电弧炉在氩气保护下熔炼,并将母合金翻身熔炼数次;(2)采用负压吸铸法浇注,制得大块非晶合金;(3)将大块非晶合金在外加脉冲磁场频率0.02~0.05Hz,磁场2~8T的条件下,在100~350℃,进行真空退火10~30分钟。本发明的大块非晶合金经过外加脉冲磁场退火后磁性能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剩磁可提高25.9%。
124 制造硬化的锻部件的方法 CN200580028615.4 2005-08-16 CN101006189A 2007-07-25 K·B·T·波拉德
制造部件的方法尤其适合于一些部件如具有最后形状锻造齿轮齿的转向齿条。方法包括:将至少一部分钢坯加热到第一温度为至少600℃;将所述部分锻造成一定形状;用受控制的方式将上述部分冷却到第二温度为高于200℃;然后立即将上述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表面加热到奥氏体温度,然后将上述部分淬火以使表面硬化。
125 两相的制造方法和所用装置 CN99809140.5 1999-07-17 CN1173048C 2004-10-27 A·斯普罗克
轧机机座(1)中进行最终变形工序之后,通过符合目的的冷却,并调节由70至90%素体及30至10%氏体组成的两相组织,以此来制造两相(2),为了在制造两相钢(2)时不受钢的几何形状和带速的影响,本发明建议,在附设有前后依次安置的多个冷段(7)的冷却段(6)中以流化床冷却形式来进行冷却。
126 用于对辊轧件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以及实现该方法的设备 CN98109654.9 1998-06-05 CN1203952A 1999-01-06 阿尔弗莱多·波洛尼; 马泰奥·贝利纳; 朱塞佩·博尔迪格农; 马西莫·莱斯塔尼
用于对离开辊轧系的辊轧件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其中,所述辊轧件在位于紧挨着最后轧道下游处的快速冷却组件内经受快速冷却处理,所述第一冷却步骤的后面是一露天温度均等化步骤并且在排放和汇集之前后面至少是第二冷却处理,对所述露天温度均等化步骤和至少的第二冷却处理进行设置以便不改变在第一冷却处理的出口处已形成了的辊轧件(13)的表面和内部晶体结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对辊轧件进行热处理的设备。
127 改进的无化物贝氏体及其生产方法 CN96192013.0 1996-01-11 CN1175980A 1998-03-11 H·K·D·H·布哈德希阿; V·杰拉斯
一种生产耐磨和抗滚压接触疲劳的其显微组织基本上无化物的贝本氏体产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热轧钢,该钢成分(重量%)包括:C0.05—0.50%,Si和/或Al1.00—3.00%,Mn0.50—2.50%,Cr0.25—2.50%,Fe余和伴随的杂质,并从其轧制温度在空气中自然连续冷却该钢或加速冷却。
128 热处理抽油杆的制造方法 CN90108057.8 1990-09-23 CN1023569C 1994-01-19 张本生; 吴成森; 刘德富; 陈海超
一种非热处理抽油杆的制造方法,所用材料为低合金或含有、铌的微合金化钢。钢坯加热后轧制热轧材,加热温度为1050~1250℃,终轧温度小于1050℃,冷却速度30~100℃/分。轧制后的杆料两端分别进加热镦粗。对于光杆杆料在热镦粗之前要进行一个道次的冷拔。用本方法制成的抽油杆具有化学成份固溶强化、细晶强化、沉淀强化的效果,抗拉强度可达800MPa以上,不经热处理即可达APID级抽油杆的性能平。
129 丝的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CN87101163 1987-11-27 CN1014997B 1991-12-04 安德烈·雷尼什
为获得精细珠光体结构的热处理方法有下列特征:a.把金属丝[1)进行冷却,直至达到一个给定的温度,该温度要比Ac1的转化温度低;b.向金属丝(1)通以电流(I),并进行通调节(Rb),以便调节金属丝的温度,使其温度与始定温度相比上下偏差均不超过10℃;c.冷却金属丝(1)。实施该方法的装置。用该方法和装置所得到的金属丝。
130 滚道式淬火槽 CN85109476 1985-12-30 CN1003309B 1989-02-15 王希龙
发明是用于球淬火,特别是低锰锻轧钢球淬火的一种淬火装置。该装置由圆柱形冷却介质槽和沿该槽内壁螺旋焊成的螺旋滚道等组成。利用钢球自重与淬火槽落差匀速滚动,冷却淬火,使钢球淬火均匀。解决了钢球的凹坑,软点、失圆问题。
131 改善热轧片性能的制造方法 CN86103669 1986-06-04 CN86103669B 1987-05-06 罗阳; 马黛; 刘起; 马崇光; 彭细力; 丁其生
发明公开了一种热轧片轧后冷却处理新工艺,将轧后的钢片在冷却到750℃~660℃以前投入或其它冷却介质中进行急冷,以改变钢中的形态和分布,退火过程中的脱碳率显著提高,碳含量降低达一个数量级以上,产品性能大为改善,尤其是损值大幅度地降低。
132 球磨球轧后余热热处理工艺和设备 CN85104240 1985-04-14 CN85104240A 1986-10-15 隋伟三; 林建辉; 朱新元; 王家华
发明是属于金属制品热轧成型后热处理工艺和设备,是在球磨球生产线上配置全套专用热处理设备,对轧制成型的热态钢球进行予冷-淬火-自回火热处理,可使φ80—125毫米球磨钢球硬度提高到45—62HRC,比普通热轧钢球的耐磨性能提高一倍。利用钢球轧后余热进行热处理可节省能源
133 一种大型锻件利用锻后余热的热处理自动化产线 CN202321822246.8 2023-07-12 CN220703740U 2024-04-02 张博; 李宝军; 瞿洪林; 许营利; 陈祥
本实用新型涉及锻造热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大型锻件利用锻后余热的热处理自动化产线,包括锻造装置、输送装置、时效炉、运输带和淬火装置,输送装置安装于锻造装置的右侧,时效炉安装于输送装置的前后两侧,运输带安装于时效炉的前后两侧,淬火装置安装于锻造装置的右侧。该大型锻件利用锻后余热的热处理自动化产线,通过安装了淬火装置中的换热单元,在进行淬火的通淬火池内部的液体温度持续升高,通过开启增压使淬火池内部的液体流入换热器的内部进行降温,降温完成的液体通过回液管流回至淬火池的内部,从而达到了对淬火池内部淬火液体降温的目的,解决了原有装置中液体温度持续升高淬火效果差的问题。
134 一种轴承套圈锻件余热淬火装置 CN202223231251.X 2022-12-04 CN219010398U 2023-05-12 孙健; 曲连鹏; 岳涛; 王世坤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承套圈锻件余热淬火装置,属于轴承加工技术领域,该轴承套圈锻件余热淬火装置,通过设置丝杆筒、丝杆、电机、放置网、滑板和收集箱,轴承套圈在淬火时产生的杂质可被收集在放置网上,使得轴承套圈在加工完成后产生的杂质不会落在淬火液中进而对淬火液造成污染,打开板,控制电机正转,淬火完成的轴承套圈和轴承套圈淬火时产生的杂质在自身重的作用下从出口内运动出进而落在滑板上,因滑板设为倾斜状,落在滑板上的轴承套圈可顺着滑板滑落,同时杂质从滑板内开设的通孔中掉落进而运动到收集箱内,该装置不仅可方便的对淬火完成的轴承套圈进行拿取,还可对轴承套圈在淬火时产生的杂质自动进行清理收集。
135 一种热锻压余温连续运输设备及系统 CN202121791935.8 2021-08-03 CN215363201U 2021-12-31 林飏; 朱新勇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锻压余温连续运输设备及系统,该热锻压余温连续运输设备包括转运滑轨、运输机构以及动机构,所述转运滑轨设置在热锻压机的一侧;所述运输机构设置在所述转运滑轨的下游,所述转运滑轨的靠近热锻压机的一端高于所述转运滑轨靠近所述运输机构的一端,所述转运滑轨用于将热锻压机加工好的工件通过重力转运至所述运输机构上,所述运输机构包括链板,所述链板用于运输所述工件;所述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链板转动,从而运输所述工件。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其运输设备结构简单,可以很好的完成运输目的,提高运输效率。
136 球磨球高效轧后余热热处理系统 CN202023089490.7 2020-12-21 CN214881737U 2021-11-26 顾建洪
本实用新型一种球磨球高效轧后余热热处理系统,包含有回火炉(1)以及安装于回火炉(1)旁通过输送带相连接的冷却台(2),所述冷却台(2)的上部设置有输料板(3),该输料板(3)的两侧均设置有由链轮(4)驱动的链条(5),且两条链条(5)之间连接有多条刮条(6),刮条(6)滑动设置与输料板(3)的上表面上;所述冷却台(2)的下方设置有多条冷却管(7),且冷却水管(7)的管体上竖向向上设置有喷头(8),且喷头(8)正对输料板(3)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一种球磨钢球高效轧后余热热处理系统,其对回火后的钢球采用间接水冷方式进行冷却,即提高了冷却效果,又避免了水与钢球的直接接触
137 一种适用于履带齿工件的余热淬火装置 CN202120149977.5 2021-01-20 CN214327792U 2021-10-01 陈煌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履带齿工件的余热淬火装置,属于余热淬火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淬火池,所述淬火池内侧壁底部与过滤网屉连接,所述过滤网屉外侧壁焊接有滑且通过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槽开设在淬火池内侧壁,所述过滤网屉顶部四索一端连接,所述钢索另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池檐顶部,所述池檐与淬火池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池檐顶部与支撑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装置顶部与滑道铰接,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履带铁齿工件的余热淬火装置方便将淬火池内污物过滤后清除,节约人物力财力。
138 一种可移动式锻造余热淬火装置 CN202021711977.1 2020-08-17 CN213012967U 2021-04-20 韦克胜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淬火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移动式锻造余热淬火装置,针对现有的余热淬火装置在热工件成型前需要将热工件转移至冷却箱内冷却成型,之后再利用余热重新对工件进行淬火,过程繁琐,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保温层,箱体内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撑板,撑板的顶部放置有模具,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杆,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螺纹筒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螺杆将撑板与模具从挡板的上方滑动至挡板的下方,且可以通过第二螺纹筒内的第二螺杆推动密封板将滑槽密封住,使得工件可以在隔板下方快速冷却成型。
139 一种弹簧调整垫板的锻后余热控温冷却装置 CN202020454212.8 2020-03-31 CN212335240U 2021-01-12 宋光平; 韩嘉龙; 祝宝亮; 焦建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弹簧调整垫板的锻后余热控温冷却装置,属于火车组件加工技术领域,包括输送履带和分别位于输送履带两端的起始端支架和结束端支架,起始端支架上设置有起始端感温器和降温机,结束端支架上设置有结束端感温器,两个感温器分别测量起始端和结束端的输送履带之上的弹簧垫板的温度,并根据所测温度控制输送履带的运行速度和降温风机的风速,从而实现弹簧垫板在输送履带上的降温控制,使弹簧垫板在结束端处于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并在此温度下进行加工,减少了再次升温过程的热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140 无电退火 CN201820661774.2 2018-05-05 CN209065947U 2019-07-05 袁明伟; 高伟; 高建设; 陈玉洪; 沈华鹏; 王明强
一种无电退火车,该设备无需补充电热加温,能及时保温锻造件,并且不影响吊装运输,方便快捷,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所述无电退火车主要由车厢、重型万向车轮、螺丝吊钩、和车厢盖组成;其结构连接方式为:四个重型万向车轮装置在车厢底平面的四个落处,四个吊钩装置在车厢上平面的四个角落处,车厢盖为独立体,可活动的盖在车厢上,方便、快速、安全的保温退火方式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济效益,促进锻造工业的发展。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