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轮距 / 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

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

阅读:206发布:2022-02-13

专利汇可以提供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涉及倒立摆自平衡 机车 ,不完全借助 电子 陀螺仪 以及 加速 计,还参照压 力 负荷 传感器 感测的重量参数变化进行动态补偿;由重量负荷感测单元检测重量数据对空间 姿态 单元检测的数据进行补偿,以用于 电机 转速的调节实现车辆加减速、前后行驶、转向、由重量负荷感测单元检测重量数据对倾 角 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补偿,进而实现自平衡,以此能降低 踏板 高度、减小轮径、减轻重量。还提出了上下部可以相对旋动的车体,以及带有适向轮的无人驾驶/载人驾驶公用型机车。,下面是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其还在于以下任意一种特征:
A.重量负荷感测单元检测的重量数据与空间姿态单元检测的位置数据进行协同和/或补偿,以用于加速度,进而实现自平衡;
B.车辆借助负荷感测器、数据处理器、电机转速的调节实现车辆加减速、前后行驶、转向、由重量负荷感测单元检测的重量数据对倾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协同和/或补偿,以便于实现自平衡;
C.驱动轮基于传感器采集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经由马达控制器发出指令,驱动轮经设置的执行运转指令差速行驶,并且,偏压载体改变负荷后由负荷传感器生成信息作为机车转向指令的依据,与电子陀螺仪与加速计感测的姿态信息联合控制机车行驶;
D.双驱动轮可以分别运转,差速转向,等速前行,驾驶时不完全借助电子陀螺仪以及加速计,还参照三个或者四个位置点的压负荷传感器感测的重量参数变化进行动态补偿;
E.踏板设置负荷感测传感器检测驾驶者重量动态变化的数据用于协同和/或补偿自平衡功能。
2.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适于但是不限于载人的无扶手机车,其特征包括,马达支持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其还在于特征A或B或C:
A.一个轮接触地面以作为驱动轮,其还包括A1--A3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
A1.便于驾驶者站踏的载体,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电池仓的高度适宜为脚踝骨至膝盖之间,透视时,踏板载体的上表面基本上位于驱动轮之上或者踏板载体的上表面位于驱动轮中轴线之上;
A2.便于驾驶者站踏的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驱动轮基本上位于踏板载体之下;
A3.便于驾驶者站踏的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电池仓位于载体且载体为折叠型;
B.并列设置相邻的双轮接触地面以作为双驱动轮,其还包括B1--B4中的至少一个特征:
B1.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适宜被腿脚夹持;
B2.电池仓的高度适宜为脚踝骨至膝盖之间且位于驱动轮之上,透视时,踏板载体的上表面基本上位于驱动轮之上或者踏板载体的上表面位于驱动轮中轴线之上;
B3.电池仓位于载体且载体为折叠型;
B4.双驱动轮是沿着同一个轴向并列设置且相邻的双马达分别驱动的轮,基于传感器采集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经由马达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双驱动轮经设置的分别执行运转指令差速行驶,偏压载体改变负荷后由负荷传感器生成重量信息作为机车转向的动态指令;
C.机车具有若干个脚轮,且包含选择性接触地面的脚轮,其还包括C1--C3中的至少一个特征:
C1.第一模式下,以倒立摆自平衡车的驾驶方式行驶和转向,独轮或者双轮接触地面,第二模式下,至少两个或三个脚轮接触地面,而且,从动轮距离地面具有合适的高度致使载体与地面具有合适的角度,从而,载体俯或仰时也可以由驱动装置运转并载人驾驶机车行驶行驶和/或转向;
C2.第一模式下,以倒立摆自平衡车的驾驶方式行驶和转向,独轮或者双轮接触地面,第二模式下,至少两个或三个脚轮接触地面,而且,在上坡路面行驶和下坡路面行驶时,驱动轮前方或后方的轮妨碍自平衡驾驶模式时的倾角姿态不足而无法驾驶时,可以切换电路成为非自平衡驾驶模式,主驱动轮与从动轮接触地面时也可以由驱动装置运转并载人驾驶机车行驶和/或转向;自平衡、非自平衡,这两种驱动驾驶模式可以切换选择,驱动装置依照两种驱动方式运转;
C3.踏板的长短、驱动轮的大小、辅助轮的大小、辅助轮距离地面的高度,辅助轮与驱动轮之间的距离,这几个结构条件相关,以实现,踏板的倾斜俯仰角度,恰好可以供人踩踏并且站立行驶,适宜时,压力传感器检测的重量数据协同和/或补偿,以用于行驶指令的加减速度。
3.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适于但是不限于载人的无扶手机车,其特征包括,机车为轻小型,驱动轮是小型车轮,马达支持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其还在于以下任意一个或更多个特征:
A.在折叠状态下,整车呈薄板型,电池仓位于两个踏板之间,位于驱动轮之上,电池仓可以被驾驶者两个腿脚夹持,两个踏板向车体上方延伸,其沿着轴钉轴动展开之后,成为适宜两脚分别踩踏的两个踏板,侧视透视时,踏板载体的上表面基本上位于驱动轮之上或者踏板载体的上表面位于驱动轮中轴线之上;
B.底盘具有旋动节,切换两种定位状态以及定位角度,使机车具有两种使用驾驶模式的切换功能,第一模式下,沿着驾驶者的侧向行驶,第二模式下,沿着驾驶者前后方向行驶;
C.底盘具有旋动节,切换两种定位状态以及定位角度,使机车具有两种使用驾驶模式的切换功能,第一模式下,沿着驾驶者的侧向行驶,第二模式下,沿着驾驶者前后方向行驶;
旋动节中心适宜设置旋动电连器,机车上下两部分电连接,上部的电源电力由此传送给驱动轮,或者,在旋动节中央适宜设置轴,并借助齿轮与驱动轮连接,将机车上部的驱动力传导给机车下部的驱动轮;
D.自平衡车上部增设轴动旋动的基台,姿态感测传感器与基台固联,基台和姿态感测传感器在平衡车之上产生的姿态变化并且产生的数据能补偿车身倾斜姿态不足,其恰好可以提供驱动指令;
E.自平衡车踏板上部增设轴动旋动的叠层甲板,叠层甲板上面设置姿态感测传感器。
4.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适于但是不限于载人的无扶手机车,其特征包括A和/或B,其中,
A,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包含轮组件、数据处理器、动力电源、电机以及驱动装置、车载体、自平衡行驶功能模,机车具有自动随行模块、交互操作模块借助软件以及操作界面对车辆进行管控和参数设置、车轮上方以及车载体具有适配机构用于选装收纳容器,其还包括A1--A6中的至少一种特征:
A1,位置定位模块、自动保护模块、警示模块;
A2,机车载体设有称重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负载值,当运行条件符合预设数值时,数据处理器发出电信号指令且接通电路使驱动装置运转,当重量数据超出预设的范畴或者失去重量时,数据处理器切断电路使驱动装置不运转或者刹车,适宜发出警示;
A3,载体设置有负荷感测传感器用于检测驾驶者的动态变化,偏压载体而改变负荷后由负荷感测传感器生成的信息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马达运转并带动脚轮,以此作为机车行驶指令的依据,使车辆加减速、刹车,和/或,以负荷信息差值作为转向指令的依据;
A4,与机车通讯交互操作的位于车体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终端操控器;
A5,收纳容器上部具有用于驾驶者乘坐的座位;
A6,若干种驾驶模式可供驾驶者选择,或者,机车支持人力腿脚踏滑行驾驶模式、载人驾驶模式、非载人驾驶模式、人为操作驾驶模式;
B,机车为轻小型,驱动轮是小型车轮,马达支持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至少两个电机分别驱动两个脚轮转动,或者至少一个电机驱动脚轮至少一个电机扭转回旋扭转机构以便于车体转向,或者至少一个电机借助差速装置驱动至少两个驱动轮,其还包括B1--B3中的至少一种特征:
B1,至少一个载体具有至少一个适向轮,驱动装置响应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电机运转的加减速成为电子操控系统,由驾驶者身体移动产生重力负荷变化的信息交由传感器,负荷感测式传感器操控器将驾驶员重量负荷变化的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电机转动并带动脚轮,使驱动轮加减速或刹车、使转向;
B2,至少一个载体具有至少一个适向轮,和/或,车体中部具有回旋扭转机构,其中,回旋扭转机构不设置弹性复位部件或者回旋扭转机构设置的弹性复位部件不妨碍转向电机对车体转向的控制;
B3,站踏支撑载体位于驱动轮两侧,且侧视时,载体主体位于驱动轮中轴垂线与从动的适向轮之间,主动轮或附属部件是贴靠在小腿的受力执行机构以便于车辆驾驶转向,可选择性的,主动轮或附属部件是内置电池的箱梁结构,附属部件具有一个伸缩拉杆以便于车辆提携拖行。
5.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包括,由轻型电池供电的轻小型机车底盘:载体、驱动轮、适向机构、电子操控、驱动装置,机车底盘支持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其中,至少能运载单人并容纳双脚踩踏的两个甲板型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向布设,两个电机分别驱动两个脚轮转动用于前后行驶、转向;
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将两个载体联接,回旋扭转机构受力使两个载体的位置相对旋动并借助弹性元件复位;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传感器成为第一驱动单元并且与第一载体结合,第一驱动电机响应第一传感器的信号为了车辆前后行驶和自平衡,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传感器成为第二驱动单元并且与第二载体结合,第二驱动电机响应第二传感器的信号为了车辆前后行驶和自平衡;
载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载人状态,两只脚分别位于两个载体扭动回旋扭转机构对车载驱动装置发出指令控制车辆前后驾驶和转向成为车辆操控装置,由驾驶者负荷变化分别控制两个电机运转的加减速成为电子操控系统,其中,传感器感测双脚位置和重力变化产生的信号控制两个驱动电机的速度差异使车体转向成为车体转向机构;无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无人状态,至少部分的由车载的自动化设备操控驾驶和转向,控制两个驱动电机的速度差异使车体转向成为车体转向机构,有从动轮时,特征如a、b、c、d、e 中的任意一项特征:
a,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一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三角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中部的适向轮;
b,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两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矩形布局或者梯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适向轮或者固定脚轮;
c, 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两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菱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中部且前后设置的适向轮;
d,从动轮与车体之间具有轴动折叠支架,从动轮位于折叠支架,在伸展状态下,支架枢轴线与车体枢轴线基本上垂直;
e,有从动轮时,无人模式下,驱动轮与从动轮同时接触平地平面;
f,载人模式下,从动轮不接触水平地平面;
无从动轮时,包括以下g、h 中的任意一项特征或其结合:
g,驱动轮轮轴固设于载体以360 度自由转动,预设一个零点角度值,传感器检测驱动轮以及载体的方位,并将信号交给数据处理器,旋转驱动轮以及整个车体以调节载体所处的方位,自平衡控制模式下,被指定的车体部分始终朝向上方,适用于无人模式;
h,侧视车体时或者沿着车体枢轴方向为基准,车轮外圆周大于载体,车轮外圆周不具有遮挡妨碍物,整个车体能沿着驱动轮外圆周在水平地平面自由滚动,适用于无人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其特征还在于以下任意一种:
A.载人模式和无人模式可选,载人模式和无人模式共用相同的电控驱动装置使机车底盘行驶、转向,机车底盘移动时,具有适向轮自动联动提高转向效率;载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载人状态,踩踏于机车底盘的驾驶者实时操控电控驱动装置使机车底盘行驶、转向;无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无人状态,车载设备自动化操控使机车底盘行驶、转向;
B.驱动轮是独立的可拆装于载体的自平衡电动车,且所述自平衡电动车独立使用时,两侧各具有一个踏板,踏板包括但是不限于翻折型;
C.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或者,机车底盘设置有便于拆卸选装的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
C1,立管上部具有图像采集装置、声音采集装置、显示器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C2,机车底盘具有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载体以及位于载体的左右两个脚轮;
C3,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其与拖拽臂呈L 形,拖拽臂尾部具有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机车底盘以及载体且至少能容纳双脚踩踏,拖拽臂与载体共同构成机车底盘,机车载体以及载体两端分别布设至少两个脚轮;
C4,根据C3 所述,并且,所述载体为两个载体其被回旋扭转机构固联和/或所述拖拽臂具有回旋扭转机构;
C5,根据C4 所述,并且,立管手把扶手、拖拽臂呈L 形、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机车底盘以及载体,这三部分的各种组合设置,成为便于拆卸安装的三部分或者两部分;
C6,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这两者是折叠型,折叠状态下,两者距离很近,近似一字形或者近似U 形;
C7,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重力负荷变化传感器控制驱动装置的电路从而车辆加减速;
C8,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高度50---140 厘米,和/或,至少包括一个或两个适向轮,和/或,立管内部设置驱动电机的轻型电池成为棒形电池;和/或,立管侧面设置可拆卸选装的支撑架运载物品或安装容器或安装电池包向驱动电机供电;
D,机车底盘是低底盘,适于脚部踩踏,其距离地面5 毫米至200 毫米之间,和/或,载体基本上平行于地面,长度10 厘米--200 厘米;
E,自动保护系统包括E1 至E5 中的任意一项所述:
E1,自动保护系统,配置不同承重等级的整车及适合的电器系统,以此精准的服务于特定体重范围内的目标用户,避免用户意外的超出安全许可使用过量负载引发事故,由此整车被设计成尽可能的轻小,当运行条件大于预设数值超过工作极限时,电路切断,车载电机停止运转;当运行条件符合预设数值时,电路接通,车载电机启动运转;可选择性设置警示模块,当运行条件大于预设数值超过工作极限时,车载的警示设备发出声光提示或者语音提示;车辆载重条件、预设的载重数值、感测器到的信号这三者相关,其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传感单元或更多种传感单元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数据处理器:设置于电机或者轮轴的力矩传感器感测电机运转的力矩值、测距传感器或者梯度传感器感测路面的倾斜坡度值、位于踏板表面或者支撑部位的称重传感器感测车辆的负载值;
E2,自动保护系统,踏板载体是设有称重传感器的脚踏板双板叠层式开关,其间设置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检测重量,重量数据在预设的范畴时,数据处理器发出电信号指令且接通电路使驱动装置运转,重量数据超出预设的范畴或者失去重量时,数据处理器不发出电信号指令且切断电路使驱动装置不运转;
E3,自动保护系统,传感单元与数据处理器电连接,当感测到的数值超出额定运载能力且瞬时变化产生数值波动的时候,电路接通不切断驱动装置的供电或者整车电力不断但是电机的电力临时切断,当数值超出额定运载能力且产生的数值持续不变时,电路接通切断驱动装置的供电;
E4,自动保护系统,特征如E1、E2、E3 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保护系统,称重传感器包括应变片式负荷检测、静电容量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E5,设置有负载值感测的开关,由用户应对不同的路况自行开关切换;
F,前视时,前立管呈倒V 形,与底盘结合后呈三角形支架;前双轮分别结合于底盘车头的两侧;前双轮由电机分别驱动且等速前行差速转向;车尾部具有适向轮;三角形支架的立管上部延伸出把手;
F1,根据F所述,三角形支架前立管的上部或中部设有向车尾部延伸的座椅,座椅与底盘基本平行;
F2,根据F 所述,座椅为折叠型,折叠状态下,座椅与前立管方向一致;
F3,根据F 所述,T 形把手的下部与三角形支架的立管结合,结合处为折叠型或者伸缩型;
G,载体的上部设置座椅,其包括但是不限于可拆卸选装的座椅;
G1,机车底盘上面设置可拆装的桁架;
G2,机车底盘是比较大型的至少三轮的车,至少一个载体上部安装设置储物箱或容器,适宜但是不限于成为内置轻型电池的箱梁,箱梁上部设置座椅供人乘坐;
H,载体上部设置立管以及手把扶手,其包括但是不限于,可拆卸选装的立管以及手把扶手,立管侧面设置简单的机械构造作为支撑架运载物品或容器;当轻型电池内置于立管,拆卸时成为独立的移动电池仓;
I,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自动驾驶模式和/或人工借助遥控器无线遥控驾驶模式;
J1,多种模式选择切换的电机驱动装置:借助电机以及轮轴部位的超越离合器,断电后,无电力的人力滑行模式;人力滑行后启动电机的人机混合动力模式;完全依靠电机原地启动的电动模式;人机混合动力根据不同配比,被划分设置出2 个或更多个不同等级的模式;模式的切换装置包括但是不限于不同模式的霍尔传感器电路选择性的通/断控制;
J2,可选择性的切换电路,机车同时支持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模式、载人驾驶模式、非载人驾驶模式、人为操作驾驶模式、人机混合动力模式、纯电动模式,选择切换设置成为中的某一种模式,或者人机混合动力模式中具有两种或更多种模式,可选择性的切换电路,设置成为人机混合动力模式中的某一种模式;
K,轻型电池与车体为内置式,构件内置式车体不限于K1 至K5 中的一种:
k1,轻合金挤拉伸制造成型的空腔;
k2,纤维增强树脂共混成型的空腔;
k3,至少两个板片结合而成的空腔,至少一个板片设置网状垂向筋条;
k4,金属板片冲压成型并且垂向设置若干个凹凸,上下两个板片结合成空腔;
k5,载体上的盒式腔体;
L,垂向倾斜设置的穿钉轴将脚轮固定支架与脚轮旋摆支架穿连结合,穿钉轴、脚轮固定支
架、脚轮旋摆支架,这三者之间旋动配合形成有限适向脚轮,其在指定的有限范围内而且在5 度--200 度的角度区间之内旋转适向;
M,称重传感器或者重量负荷感测单元包括但是不限于应变片式负荷检测、静电容量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N,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包括:相对于水平地平面而言的斜向设置的回旋扭转机构,或者,相对于水平地平面的垂向线而言的斜向设置的回旋扭转机构;负荷感测式传感器操控器将驾驶员重量负荷变化的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电机转动并带动脚轮,使车辆加减速、刹车;
O,手持装置:适用但是不限于站踏驾驶的车辆;手持装置与车体某一部分匹配结合形成把手以用于车辆提携或者拖行;在车辆行驶状态下,手持装置与车体分离;手持装置不局限于手持式操控器;
P,适用于小轮径和机车底盘构成的轻小型车辆,采取若干个措施来减小车体体积、减轻车体重量、简化车体结构,其中包括p1 至p4 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结合:
p1,轻型电池是锂元素、超级电容器、燃料、金属空气、石墨烯电池、纳米材料电池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搭配向电机供电,轻型电池向驱动电机供电;
p2,踏板是轻型结构、轻质材料,采用高强度轻质复合材料和/或轻合金材料,轻合金材料包括但是不限于、镁、金属;轻质复合材料包括但是不限于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踏板包括但是不限于金属冲压钣金件并设置有凹凸作为加强筋,或者注塑件设置密布的筋条加强肋;
p3,整车重量是2--10 公斤之间的任意一个区间值,或者,电池与车体是分体式,去除电池后,车体重量2--5 公斤;
p4,车轮轮径1 寸至14 寸;
Q,有线遥控与手持式操控器,柔性操控线一端与车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手持式操控器连接,柔性操控线将两者的电路电连接,手持式操控器包括指动式和/或掌动式,可选的设置有led 或激光二极管照明灯;
R,无线遥控与手持式操控器,手持式操控器发射无线的操控信号,车体上的接收器接收无线操控信号,信号接收器向信号处理器发送信号,信号处理器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从而控制车辆,无线通讯信号及其设备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射频、红外线、蓝牙、WIFI、NFC、RFID、声波、Zigbee;
S,传感器操控器,当传感器接收或者发出的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经由处理器和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并驱使脚轮转动,实现车辆的控制,所述的操控器及其设备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陀螺仪传感器、负荷感测传感器、力矩传感器、速度传感器、3 维立体视觉传感器;
T,智能识别操控器,数据处理器对相关信号处理后向驱动脚轮转动的电机控制器发送指令,信号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语音或者声音生成的信号、由颜色或者图像的形状生成的信号、人或者人的器官产生动作生成的信号;
U1,自动驾驶操控系统,其包括以下一种装置或其任意结合以用于车辆导航导引:光学导引装置、方位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电磁导引装置;
U2,自动驾驶操控系统,包括,指定行驶路径并按照地图上的参照基准,或者规划路径指定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的行驶轨迹,预设与距离相关的数据用于自动循迹行驶;
U3,测距避撞系统;
V,远程控制操控系统,是指车辆设置有无线通讯的车载交互系统,异地指挥中心借助无线通讯系统与之交互对其监控与调度,以用于车辆的远程控制;
W,交互操控以及执行系统,包括以下一种或其各种结合: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采集装置和发声装置、发光装置、显示信息的可视界面、用于人机交互的操作界面,车上设置有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存储单元,借助无线通讯系统将信息发送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包括人可操作的人机对话界面和远程控制装置,远程控制包括控制车辆的前进、倒退、转向,与车辆以及车辆附近的人进行视听交互;
X,自动导航状态下,定速巡航,车辆之间相互通讯、随行、按照预设的参数和指定排布的阵列行驶;
Y,自动转向驾驶模式下,按照地图上的参照基准自动循迹行驶,同时,可以选择性的,车辆的行驶轨迹转换成电子文件后记录在车载数据库里或者借助通讯网络上传并由服务器处理之后显示于地图界面;
Z,可供选装的更长的板体与机车适配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其特征还在于以下任意一种:
A,双重操控系统,相同的驱动电机执行系统的不同运转指令或者双控制器对双电机进行分别控制,其在于,一辆电动车具有双重电子控制系统,两种不同的电子操控或两种相同的电子操控对该车进行双重控制,一个系统出现异常时,另一系统发出的操控信号仍会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并驱动机车运转,同时适宜发出警示信号;
A2,双重操控系统之相同指令管控模式,同时设置两种不同的微动控制系统,或者,同时设置两个相同的微动控制系统,双重操控系统发出的双重指令操控信号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随之机车运转,当两个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操控信号具有差异时,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其中间值参数指令继续并临时驱动车辆行驶,同时适宜发出警示信号;
A3,双重操控系统之相同指令管控模式,任意一个方位的机械控制键具有联动式的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同时触发两个或更多个电子开关执行一个相同的指令;
A4,双重操控系统之相同指令管控模式,同时设置两种不同的微动控制系统,或者,同时设置两个相同的微动控制系统,双重操控系统发出的双重指令操控信号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随之机车运转,当其中的两个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操控信号具有差异时,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执行驾驶员重复一次或者更多次发出的控制校正指令,并以此驾驶车辆行驶,同时,适宜发出警示信号;
A5,符合驾驶员意愿的控制指令被优先执行,并借助车载的机械装置切换开关或者借助继电器切换开关切断非驾驶员意愿的控制指令,选择某一个指令作为优先执行指令;
A6,协同管控模式下,机车具有高速低速至少两种驾驶模式,在第一驾驶模式时,差速转向为两个驱动轮一反转一正转,机车可以实现原地转向;在第二驾驶模式时,差速转向为两个驱动轮一前进运转,另一个驱动轮不运转或者是从动转动,机车的转弯半径更大;
A7,双重操控系统之协同指令管控模式,包括,负荷检测以及机车控制系统+遥控器,遥控器发出的机车控制指令优先于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是指,检测机车姿态变化的倾角传感器或是检测机车负载的称重传感器产生的驾驶指令;
A8.至少在三轮或者四轮中包含两个驱动轮,因负荷变化导致甲板型载体位移并触发产生的电讯号发送差速信号给两个驱动轮执行转向,并且,双重或多重的微动控制系统能发出相同的控制指令,车载控制系统与遥控器发出的协同控制指令被驱动轮执行;
A9.两个马达分别支持两个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并执行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信息,滑板的偏压机构中,板体下面的板架与轮轴支架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微动控制系统沿着机车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并且,微动控制系统借助板架与轮轴支架之间的弹性材料处于复位状态,当负荷变化偏压板体时,两端设有双轮的轮轴支架随机械力沿斜向轴旋动以便于实现车体转向行驶,同时,弹性材料变形随后选择性的触发车体侧向的一个微动控制系统且使一个马达组件基于一个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息使双驱动轮差速运转;
A10.双重操控系统之协同指令管控模式,包括,负荷检测以及机车控制系统+遥控器,遥控器发出的机车控制指令优先于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是指,检测机车姿态变化的倾角传感器或是检测机车负载的称重传感器产生的驾驶指令;
B,能弯折变形并且弹性复位的扭转折叠部件,其适用但是不限于塑胶一体成型部件,至少两个载体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前后布设,脚撑分别位于两个载体,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布设的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将两个载体联接,回旋扭转机构受力时使两个载体的位置相对旋动;两个载体之间具有折叠轴,用于两个载体折叠减小车体长度;并且,板条B1,至少一个板条沿车体前后方向设置,或者两个或者更多个狭长的、大体上相互平行的板条沿车体前后方向设置;支撑件B2,支撑件与板条B1 大体垂直且与之结连在一起;折叠轴B3,用于折叠轴的部件与板条B1 结连在一起;折叠轴与另一载体轴动铰接,从而,作为扭簧的同时又被用于折叠机构,它是独立的扭转折叠部件或者它是包含了踏板载体的扭转折叠部件;
C,可穿戴式电池具有接口和电线用于提供电力给车体的驱动装置,或者,驱动车辆行驶的车载轻型电池且具有接口和电线向人体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力;
D,运动学模型是根据不同的运动及动力学模式预设柔性曲线化的变量值并基于不同条件预设参数值的动态数据库:微型路障的的当前间距、微型路障的大小、车辆本体行驶的实时车速、相关交通环境;还包括,非机动力的人力模式下或者非机动力的滑行模式下,结合人力滑行时的持续时间、单次滑行距离、阻力的排斥过程,动态数据库预设的参数值作为变量条件;柔性变量指令是根据运动学模型由微型电脑处理作出不同级别的驱动制动执行指令,运转持续的不同时间、不同反应、不同强弱程度、不同频率、不同行驶距离、定速巡航等等驱动策略;
E,交互系统:第一数据处理器表现为智能终端操控器;第二数据处理器表现为车载数据处理器;第一数据处理器与第二数据处理器交互通讯,借助软件以及操作界面对车辆进行管控和参数设置,对车况、路面、行驶模式、速度、刹车、自动识别模式进行设置调节切换;
F,车载有终端操控器的供电接口和硬性固定式安装座,终端操控器借助易拆装的机械机构安装于此与之匹配结合固定且控制线路与车载设备电讯连接,其采集的数据被处理后生成相关指令发送给车辆驱动装置,对车辆行驶进行控制;
G,机车与异地指挥中心借助无线通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
H,远程控制自动驾驶,同时也可以由人脚部站踏驾驶,两种功能兼备;
I,车载有光学导引、方位传感、地理位置传感、电磁导引、测距传感模块中的一种或其结合,以用于车辆导航导引;
J,车辆设置无线通讯的车载交互系统,远程控制端借助无线通讯系统与之交互对其监控与调度,以用于车辆的远程控制;
K,微动控制系统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电子器件:按键式轻触开关、称重传感器开关、倾角传感器开关、电子陀螺仪与加速计、测距传感器开关、触控开关或者触感开关、光电式开关、霍尔式感应开关、借助材料弹性变形复位的导电开关;
L,自动搜索随行系统,遥控器与车载无线通讯交互,机车可以自动跟随遥控器行驶成为随行车辆;无线遥控系统:用户携带或位于其他车辆的遥控器;车载无线随行系统:自动随行装置、中央数据处理器及控制系统、马达驱动控制器用以控制马达和驱动轮的运转方向和运转速度;车载系统按照预设值随行并按照遥控器的运动路径进行移动;
M,机车具有自动随行系统,其包括,机车、测距传感器、移动目标,由测距传感器检测移动目标与车之间的距离,当移动目标与车的距离发生变化时,车自动移动与移动目标始终保持相应的距离;
N,若干个脚轮为前中后布局时,中间的轮元件始终与地平面接触,其前方轮元件和后方轮元件被硬性支撑,选择性地与地平面接触;驾驶员驾驶以及身体重心姿态变化时,常态下,以自平衡车模式行驶;车辆起始、俯仰、不平稳时候,车前部或者车后部的轮子选择性的接触地面;
N1,若干个脚轮,驱动轮始终与地平面接触,还包含选择性接触地面的轮,其距离地面
1--100毫米,适宜3--30毫米;
O,小型驱动轮位于踏板载体之下;
P,可选择性设置警示模块,当运行条件大于预设数值,警示设备发出提示;
Q,机车的定和解锁,包括,电子密码,电子指纹,人脸识别,语言识别,触压力识别,还适宜为,能借助无线通讯网络由本体之外的其他位置远程操作锁定和解锁;
R,机车带有显示器,和/或,LED 或激光二极管发光照明装置;
S,根据设定,在所需时记录相关信息,借助无线通讯网络将数据发送到本体之外的其他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其特征还在于以下任意一种:
A,不同模式操控的车辆,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可选,包含载人车辆,脚撑位于载体,操控器及控制单元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接收信号之后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使车辆完成不同指令,轻型电池向驱动装置供电,驱动装置驱动脚轮转动,其还在于:人机混合动力驾驶模式、人力转向驾驶模式和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可供用户自行选择,人力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载人并由驾驶者的人力力量操作车辆机械转向机构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车载设备完成至少部分操控驾驶,由驱动车辆行驶的驱动电机或转向电机进行转向驾驶;所述的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人工借助遥控器远程无线遥控驾驶、自动驾驶,所述的自动驾驶还包括自动循迹行驶、自动定位导航行驶、自动随行行驶中的至少一种;
B,不同模式操控的车辆,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可选,包含载人车辆,脚撑位于载体,操控器及控制单元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接收信号之后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使车辆完成不同指令,电池向驱动装置供电,驱动装置驱动脚轮转动;人力转向驾驶模式和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可供用户自行选择,人力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载人并由驾驶者的人力力量操作车辆机械转向机构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车载设备完成至少部分操控驾驶,由驱动车辆行驶的驱动电机或转向电机进行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自动循迹行驶、自动定位导航行驶、自动随行行驶、人工借助遥控器远程无线遥控驾驶中的
至少一种;所述车辆的机械转向机构是,至少两个载体沿水平地平面方向布设,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将两个载体联接,回旋扭转机构受力使两个载体的位置相对旋动;
C,不同模式操控的车辆,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可选,包含载人车辆,脚撑位于载体,操控器及控制单元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接收信号之后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使车辆完成不同指令,电池向驱动装置供电,驱动装置驱动脚轮转动;人机混合动力驾驶模式、人力转向驾驶模式和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可供用户自行选择,人力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载人并由驾驶者的人力力量操作车辆机械转向机构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车载设备完成至少部分操控驾驶,由驱动车辆行驶的驱动电机或转向电机进行转向驾驶;所述的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人工借助遥控器远程无线遥控驾驶、自动驾驶,所述的自动驾驶还包括自动循迹行驶、自动定位导航行驶、自动随行行驶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其特征还在于以下任意一种:
A,包括了感测重力负荷变化操控模式的车辆,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或者,机车底盘设置有便于拆卸选装的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至少三个脚轮;传感器操控器控制驱动装置的电路从而车辆加减速,当传感器接收或者发出的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经由处理器和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并驱使脚轮转动,实现车辆的控制,所述的操控器及其设备包括陀螺仪传感器和/或重力负荷感测传感器;并且,立管,其与拖拽臂呈L 形,拖拽臂尾部具有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机车底盘以及载体且至少能容纳双脚踩踏,拖拽臂与载体共同构成机车底盘,机车载体以及载体两端分别布设至少两个脚轮;其还包括A1 和/或A2:
A1,拖拽臂尾部与机车底盘以及载体的连接部包含弹性变形材料和/或回旋扭转机构,以便于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为轴向进行旋动和/或沿车辆行驶方向为轴向进行旋动;
A2,所述载体为两个载体其被回旋扭转机构固联且能分别旋动和/或所述拖拽臂具有回旋扭转机构;
B,包括了感测重力负荷变化操控模式的车辆,包括:
具有可拆装的长短不同的多个车架与一个相同的驱动轮适配选装,所述长短不同是指机车底盘的驱动轮与从动轮轮距不同,和/或,自平衡模式、带有车架与适向轮模式,这两种驾驶模式下,用户站踏的位置点不同,切换电路采取两种不同的行车指令应对两种驾驶模式,双模式切换电路,借助人机交互装置切换两种驾驶模式,自平衡模式下,重力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一指令系统;在三轮或多轮模式下,重力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二指令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其特征还在于以下任意一种:
A,固联于机车底盘的一体化控制系统具有至少两个维度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微动式电子开关形成微动控制系统,其向电子控制单元以及驱动装置发送指令;其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A1.第一控制键为,与轴动机构配合的机械控制键,当负荷变化时,机械控制键轴动位移,选择性的接触轴的两侧;第二控制键为,若干个脚轮,驱动轮接触地面,剩余的轮选择性的接触地面;第一控制键和第二控制键,与车辆行驶的方向控制相关;
A2.第一控制键为,与轴动机构配合的控制键,当负荷变化时,控制键轴动位移,选择性的接触轴的两侧;第二控制键为,菱形布设的四个脚轮,两个驱动轮接触地面,另外两个适向轮选择性的接触地面;第一控制键和第二控制键,与车辆行驶的方向相关;
A3.由身体重心偏压和/或脚部踩踏操作的二维轴微动控制系统,当负荷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行驶;
当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换时,控制车行驶的电讯号随之进行变化切换,以操控车的行驶、转向,并且,
第一维轴沿着机车行驶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一维轴活动配合;第二维轴沿着机车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二维轴活动配合;借助外力,微动式机械控制键选择性的于两个轴向活动并调用与二维轴相关的微动电子开关;
A4.由身体重心偏压和/或脚部踩踏操作的微动控制系统,当负荷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行驶;
当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换时,控制车行驶的电讯号随之进行变化切换,以操控车的行驶、转向,并且,
一个维度采用微动控制系统,其向电子控制单元以及驱动装置发送指令;另一个维度采用机械方式的控制系统;微动控制系统适宜双重或多重操控,或者,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协同控制用于机车驾驶;
A5.机车上部的脚踏机构是二维轴微动系统叠层构成,并且,第一维轴沿着第一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一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第二维轴沿着第二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二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借助外力,微动式机械控制键选择性的于两个轴向活动并调用与二维轴相关的微动电子开关;
A6.受轴动式支撑部的作用,两个独立板体具有至少四种姿态变化: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前方;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
A7.两个分别轴动的甲板载体作为机械按键,至少可以有四种表达和机车反应: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前方开关,驱动轮运转,机车加速前行,或者,车辆减速或刹车或者倒退;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后方开关,驱动轮反向运转;左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右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右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左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
A8.左甲板载体和右甲板载体分别都具有轴动机构,并且,沿着机车主体上部的轴动机构结合安装;机车主体上部与两个甲板之间设置弹性部件和微动电子开关;甲板载体沿轴转动,选择性的压配车前部或者车后部,甲板载体与机车主体上表面贴合时,实现限位,同时触发嵌入式微动电子开关,电子开关将电子信息传送给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将指令下发给马达驱动模块,随后,将驱动指令发送给马达,甲板载体上部的负荷消失或者减弱时,弹性元件使甲板载体复位;
A9.机车上部的脚踏机构具有二维轴微动系统且表现为全向轴,并且,第一维轴沿着第一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一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第二维轴沿着第二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二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借助外力,微动式机械控制键选择性的于两个轴向活动并调用与二维轴相关的微动电子开关,遥控器与之协同控制用于机车驾驶;
B1.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机车支持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模式、载人驾驶模式、非载人驾驶模式、人为操作驾驶模式,由驾驶者选择切换模式;
B2.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机车支持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模式、载人驾驶模式、非载人驾驶模式、人为操作驾驶模式,由驾驶者选择切换模式;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轮且等速运转时行驶、差速运转时转向,机车转向时,至少一个适向轮自动联动以提高转向效率;
B3.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遥控器与车载电子控制系统协同复合控制指令使机车底盘行进;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轮且等速运转时行驶、差速运转时转向,机车转向时,至少一个适向轮自动联动以提高转向效率;
B4.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载人模式下,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模式下,人机混合动力系统和/或包含超越离合器的人力驱动滑行系统用于机车底盘行进;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轮且等速运转时行驶、差速运转时转向,机车转向时,至少一个适向轮自动联动以提高转向效率;无线遥控器发出的指令与方向控制有关;
B5.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车载控制系统包括由传感器感测驾驶者重量的负荷变化以及方位所得信息与转向行驶有关,同时,遥控器与车载电子控制系统协同复合控制指令用于机车底盘行驶、转向;
B6.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分别由左右双手分别操控的两个遥控器;
B7.指环型遥控器为微动式电子开关,并且以点击方式或者类比摇杆操作遥控机车行进;
B8.套手型遥控器为微动式电子开关,操作机构穿戴在手部以及手指,适宜为,具有分别设置于两个至四个指尖的操作机构;
B9.遥控器具有滚轮式或者触控式控制键用于调节控制机车速度,其两侧的左右键分别用于左右转向,或者,与电脑交互操作的鼠标为本机车的遥控器进行通讯,被用于调节机车速度和/或转向;
B10.脚踏控制键并长按电开关控制器时,生成电信号指令给数据处理器且驱动装置运转使机车线性提速,由慢至快,当速度为驾驶者所需时,驾驶者第一方式点击遥控器,遥控器向机车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保持车速,机车处于定速巡航模式;当驾驶者第二方式点击遥控器,遥控器向机车控制系统发出解除指令,机车处于线性加速模式;还适宜但是不限于,当驾驶者其它方式点击遥控器,驱动装置停止运转或者反转,机车减速或者刹车;
B11.驾驶员脚踏甲板触发控制键,由负荷感测传感器检测驾驶员做出的负荷或身体重心,根据身体重心或者负荷变化做出不同车速的行驶指令,负荷与车速相关,并且手部的无线遥控器发出的控制指令能干预机车行进的指令;
B12.车载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协同控制指令用于机车行驶,至少,执行同一种行驶指令时,
选择性定义设置车载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这两者之一作为优先执行的协同控制指令,车载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执行同一种行驶指令冲突时经由数据处理器处理且被定义成复合运算逻辑生成协同控制指令;
B13.遥控器基于压力感应元器件的触控,包含了方位控制和负荷压力的复合式操作杆,根据推动或按压摇杆的力度、速度、深浅,识别出轻重,并调用对应的功能,机车移动的速度调节产生相应变化;
C1.机车踏板载体设有称重传感器的脚踏板双板叠层式开关,其间设置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检测重量,重量数据在预设的范畴时,数据处理器发出电信号指令且接通电路使驱动装置运转;
C2.负荷感测器包括重力传感、压力传感、基于驾驶者身体重心或位置变化产生信号的加速度传感器、布置成检测重力和惯性力场相应的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传感器,传感器接收重量信息并发出重量数据给数据处理器,达到预设值时,数据处理器发出指令给驱动控制器引导马达运转并带动脚轮;借助负荷感测器、数据处理器、马达转速、驾驶员用腿脚并借助负荷感测器发出的动态重量数据来调节双驱动轮转速控制机车行进与转向;
C3.负荷感测式传感器操控器将驾驶员重量负荷变化的重量信息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重量数据达到预设值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马达运转并带动脚轮,使机车行进,垂向透视时,站踏的载体主体位于驱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站踏的载体包括但是不限于折叠型;
C4,当重量超出额定数值且瞬时变化产生数值波动时,不切断驱动装置的供电,当重量超出额定数值且持续时,切断驱动装置的供电或者刹车;
D1,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式机械控制键装置,当甲板承载的负荷发生变化时,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微量变化位移并且压迫轻触式电子开关的触点,轻触式电子开关的触点产生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当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微量位移变化时,对应的轻触式开关的触点产生不同的电子信号,由机械控制键装置的不同姿态变化切换电子信号以成为不同的控制指令给电子控制单元;
D2,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式机械控制键装置,当甲板承载的负荷发生变化时,由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微量变化位移并且碰触电子称重传感器的触点,电子称重传感器的触点产生的电讯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当负荷产生的重量电讯号达到预设的参数时,驱动装置作出相应反应;当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微量位移变化时,相对应的电子称重传感器产生不同的电子信号,并且由机械控制键装置的不同姿态变化切换电子信号以成为不同的控制指令给电子控制单元;
D3,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
D4,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中部具有轴动式支撑部,刚性甲板型载体与之结合,刚性甲板型载体为两个独立板体,每一个独立板体的中部与轴动式支撑部结合,受轴动式支撑部的作用,当承载的重力发生变化时,独立板体选择性的倾斜朝向于某一个方向;
D5,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中部具有支撑部,刚性甲板型载体与之活动配合,以支撑部为中心,刚性甲板型载体向周围倾斜,刚性甲板型载体与支撑部的结合,包括但是不限于球节轴承
D6,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中部具有支撑部,刚性甲板型载体与之结合,刚性甲板型载体为半刚性变形材料,当承载的重力发生变化时,刚性甲板型载体变形倾斜朝向于某一个方向;
D7,受轴动式支撑部的作用,两个独立板体具有至少四种姿态变化: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前方;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
D8,两个分别轴动的甲板载体作为机械按键,至少可以有四种表达和机车反应: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前方开关,驱动轮运转,机车加速前行,或者,车辆减速或刹车或者倒退;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后方开关,驱动轮反向运转;左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右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右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左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
D9,左甲板载体和右甲板载体分别都具有轴动机构,并且,沿着机车主体上部的轴动机构结合安装;机车主体上部与两个甲板之间设置弹性部件和微动电子开关;甲板载体沿轴转动,选择性的压配车前部或者车后部,甲板载体与机车主体上表面贴合时,实现限位,同时触发嵌入式微动电子开关,电子开关将电子信息传送给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将指令下发给马达驱动模块,随后,将驱动指令发送给马达,甲板载体上部的负荷消失或者减弱时,弹性元件使甲板载体复位;
E,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包括至少三个位移接触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分布的三个微动式电子开关,或者,包括至少四个位移接触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分布的四个微动式电子开关,微动式电子开关感测到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其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特征:
E1,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电子称重传感器时,电子信号接收器接收的电讯号不等均时或者电讯号不等均值超出预设的参数时,感测到较重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
E2,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压迫轻触式开关时,压迫轻触式开关接收电讯号,较重的那个方位受压迫并且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
E3,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倾角传感器时,电子信号接收器接收的电讯号感测到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
E4,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测距传感器时,在不同物理位置分布式固联设置若干个测距传感器,由其分别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与车的相对距离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
E5,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触控或者触感开关传感器时,不同物理位置具有固联设置的触控开关传感器,由其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在空间的位置及其接受负荷时产生的微量姿态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受到负荷较大微量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
E6,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光电式开关传感器时,在不同物理位置分布式固联设置若干个光电开关传感器,由其分别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与车的相对距离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
E7,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霍尔传感器时,在不同物理位置分布式固联设置若干个霍尔传感器或者磁,由其分别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所设有的霍尔传感器或者磁铁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与车的相对距离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
E8,机械控制键为甲板型载体,人的脚部站踏于甲板型载体,当人的重心位置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辆行驶;
E9,机械控制键为座椅,人坐在座椅,当人的重心位置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辆行驶;
E10,机械控制键为方向盘,操控方向盘,当负荷发生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辆行驶;
E11,机械控制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脚部控制键、体感控制键、手臂控制键、头颈控制键;
F,由负荷变化,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微动式电子开关发出的电讯号包括,单击生成的信号是第一控制指令、双击生成的信号是第二控制指令、长按生成的信号是第三控制指令,适宜时,也包括三击生成的信号是第四控制指令;
G,机车是变体机车,其包括但是不限于任意一种:
G1.至少两个铰接的部分,在展开状态下,机车面积增大;在折叠状态下,机车面积减小;
G2.至少两个铰接的部分,在展开状态下,机车具有脚轮支撑便于行驶,并且,在折叠状态下,机车也具有脚轮支撑便于行驶;
G3.伸展状态下与折叠收缩状态下采用两种不同的驾驶操控方式;
G4.机车A部B部两段车体借助两轴的铰节连接,其中,车A部具有两个主驱动轮,车A部具有两个从动的适向轮,还有一个折叠轴,车B部前端具有一个折叠轴,后端具有从动的适向轮;两段体借助两个穿钉轴和一个双轴铰节进行铰接;根据所需,车A部B部两段车体的轴和铰链可以拆解,车A部可以独立运转工作,车B部作为可以安装或者拆卸的分体式充电电池,增加续航里程;
G5.两段体借由两个平向轴铰接;
G6.机车为三段体,借由轴动铰接机构折叠,三段体借由至少两个平向轴铰接,展开状态下,三段体平向设置,折叠后三段体叠层布设,折叠过程中,三段体呈Z字型;
G7.借助垂向轴折叠,应用时沿地面回旋转动变形,机车尾部具有适向轮,两段体借由一个垂向轴铰接,展开状态下,两段体并列安置一字型首尾排列,折叠状态下,两段体叠层布设,折叠过程中,两段体呈V字型;或者,三段体借由两个垂向轴铰接,展开状态下,三段体并列安置一字型首尾排列,折叠状态下,三段体呈凵字型或者叠层;
G8.双驱动轮+双适向轮,两段体头部分别借助一个垂向轴与同一个支架轴动结合,在展开状态下,两段体与支架呈凵字型且在应用时沿地面方向变形,在折叠状态下,双体可以并列安置,在折叠或者行驶过程中,由于两段车体的尾部具有适向轮并且两个垂向轴的旋摆可以使两段体呈现多种形态,两段体可以沿着支架方向首尾排列呈一字型,支架两端为驱动轮;
G9.双驱动轮+双适向轮,两段体头部分别借助一个垂向轴与同一个支架轴动结合,在展开状态下,两段体与支架呈凵字型且在应用时沿地面方向变形,在折叠状态下,双体可以并列安置,在折叠或者行驶过程中,由于两段车体的尾部具有适向轮并且两个垂向轴的旋摆可以使两段体呈现多种形态,两段体可以沿着支架方向首尾排列呈一字型,支架两端为驱动轮;
G10.两段体之间的支架为电池仓,以作为机车A部向双驱动轮供电,两段体尾部分别设置适向轮;
G11.机车是水平方向设置的板台;
G12.机车是叠层式,其至少包括两段体垛叠设置并相互适配;
G13.机车是并列式,其至少包括两段体并列设置并相互适配安装;
G14.机车是伸缩式,其包括两段体一阶伸缩或者三段体两阶伸缩。

说明书全文

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

技术领域

[0001] 载具,由达驱动的机动车辆。适用但是不限于于载人及单人驾驶的底盘、涉及双脚站踏驾驶的代步滑板skateboard、紧凑轻小型(折叠)便携交通运输工具、与极端轻小有关、车辆配套、马达及机车的操控驾驶系统、自动化设备、倒立摆自平衡电动车

背景技术

[0002] 不用练习不需技术就能驾驶的轻小型便携式电动车,用于短途个人移动是所需的。先有技术很多,但是各有缺点:人驱动效率低速度慢、收纳携带、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与故障比率、要反复练习和娴熟的驾驶技术、车体重量和体积。纵观本领域,每种车的综合性能都欠佳,很难显著的改变现状。
[0003] 独轮或双轮的自平衡车,常被称为倒立摆,该领域一直努力创造一种简便轻小的载人便携车,以身体负荷的变化进行驾驭而影响传统主流车辆的地位,尽管更多的相关技术方案一直在迭代更新,但是至今,无一例外的还存在着各自的缺陷,相关技术已被大量详细说明并被业内人士公知,无需赘述。2000年以前,(图22)美国赛格威提出带扶手的双轮车(沉重体积大),之后,日本丰田改进的用小腿控制的两轮车(减小了轮径但是体积仍然大)、之后(,图23)法国人提出无扶手独轮车(结构简单但是转向和驾驶难度大),近年,(图24)美国人提出无扶手具有两个能相互旋动踏板的两轮横向滑板(能原地转向但是仍然沉重)、近年,(图25)美国人提出的独轮滑板(结构简单但是转弯半径大,借由较厚的轮胎才能实现偏压转向,车轮太宽大)。此类车的独特性(底盘与地面需要足够的空间以实现姿态的变化)而特别考虑其安全性和广泛的路面通过性,现有技术全都将轮径设置的比较大,最小的也包含两个8寸轮,因此轮胎轮毂占用空间和重量。另外,此类车的驾驶技术是发展瓶颈,困扰了本领域15年而限制普及应用,因为特殊驾驶方式之安全性包含争议。当轮子变得小时,虽然脚部距离地面很近(脚部可以同时踩踏机车踏板和地面,脚尖或者脚跟或者脚外侧接触地面),容易被学习者掌握驾驶技术,但是,踏板与地面的空间不足,姿态变化受到限制,陀螺仪不能产生足够的倾,踏板接触地面阻碍车辆行驶,特别是上下坡的时候。以下,本创新则是针对以上缺点所做的重要改进。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旨在于解决先有问题,提供人机共用可选型交通移动系统,支持载人/无人双模式,和/或,努力实现极端轻小便携机车,创新技术方案可应用在其他领域和车辆。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采用微动控制系统、双重或多重操控系统,改进设置使机械车身与之相互适宜,包括:轻型电池向马达供电的驱动装置,载体、双驱动轮、适向机构(适向轮)、电子操控的机车底盘,多模式操控,载人模式下,由驾驶者操控,电动行驶、人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和/或超越离合滑行;无人模式下,由自动化设备操控驾驶,差速驱动转向。还综合的提供了多个创新的配套设备、构造改进、控制系统。具体的实现后文进一步揭示。
[0005] 附图说明:图1--11是自平衡实施例1示意图,依次为,折叠状态下俯视主视图、展开且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俯视图、底盘转折过程中的俯视主视图、展开且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的俯视主视图、前后侧视、左右侧视图、斜视侧视图、顶视图、仰视图、斜向仰视图、底盘转折展开示意图、底盘局部主视图、底盘局部展开示意图、底盘转折机构分解示意图。
[0006] 图12--14是机车底盘的旋动管节示意图,依次为,第一定位示意图、第二定位示意图、分解图。
[0007] 图15--18是自平衡车实施例2示意图,依次为,侧视(大小比例)图、仰视图、斜向仰视图、侧视(位置关系)图。
[0008] 图19是借助负荷感测器驾驶的三轮车侧视示意图。
[0009] 图20是借助负荷感测器驾驶的三轮车前视示意图。
[0010] 图21 是是主动轮、从动轮、挡泥板的示意图。
[0011] 图22--25是4种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0012] 优点和积极效果:整体优化改善体验,结构简单、可靠性增强、轻便实用、转向半径小。不用手直接接触车体就能携带、拖行。车载的数据处理器与无线通讯系统、控制机车底盘行驶的多个传感器、数据存储单元电讯连接,处理运行相关可执行程序。双重或多重操控系统,提高了安全性,借助微动控制协同改善操控性能。多个电器化技术方案和自动化设备的优点宜后文进一步给出。整车能做到1至4 公斤。适于城市公路和大型室内场所。
[0013] 细分了城市平坦公路的驾驶需求,为了平坦路面的行驶方式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以达到极致轻小和便携的目的,同时解决技术难题。驾驶员的驾驶姿态不局限于长期俯仰状态,可以是全方位的,因此身体健康也被改善。特别是便携性极大的提高。实施例的机车 和/或 转折型底盘,不局限于双驱动轮,单驱动轮也可以依照传统的自平衡车方式行驶。本创新解除了传统观念对轮径的常规认识和束缚(限制自平衡车发展的大轮径、大体积、浪费的轮毂材料和轮胎也越多,挡泥板等等,随之机构复杂),综合的采取多重措施实现轻小。由于轮子小,车体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解决了驾驶技术的难题:当驱动是小轮时,电池可以不设置踏板内部,极大地降低了踏板的厚度,重心也更低更容易被学习者掌握驾驶技术,当踏板距离地面更近时,脚部能同时接触地面和载体,能更容易的学习驾驶,掌握驾驶技术,特别是初学者刚刚踩踏上车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当轮径减小,滑板(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踏板)的长度也明显缩短,同时,设置两个小双驱动轮解决转向问题。针对不同人设置不同的载重级别,对于6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机车重量可以做到2--3公斤以下。双驱动轮可以实现更小半径的转向、遥控驾驶、空载无人驾驶。再加上本说明书的其它技术措施,例如人机混合动力,联动控制等等,其性能明显的优越。自平衡车的驱动轮设置为小轮径驱动轮,不仅仅是表面上,与传统方式背道而驰,另一原因是,能很好的发挥高转速小扭矩的无刷直流马达之自身特性,换取可载人的扭矩。其他优点将结合实施例进一步给出。
[0014] 具体实施方式:术语定义。数据处理器,含义包括:DSP、FPGA、CPU、PLC、MCU、AP、ARM、可编程单片机、高速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终端操控器,含义包括:数据处理器、可编写执行程序及可调用软件,具有显示器以及交互操作界面的无线通讯设备,可以体现为(手持)无线移动电话(不限于常见的智能手机),可穿戴于腕部的手镯或手表、手部的手套、手指的指环。立体视觉传感器包括:三维立体机器视觉,例如激光测量、RGB 摄像头或运动跟踪数码相机、照明光源、红外传感器或近IR(红外辐射)光线、CMOS(互补金属半导体)传感器去解读场景的光代码,计算分析三维数据,用“光编码”技术制造场景,常常采用双目视觉三角测量法实现立体深度的环境信息。万向轮包括安装在具有偏心距支架上而且能在动载中自定义垂向轴心自由地360 度绕垂向轴线旋转,向地面任意方向转向行驶。按照安装方式,可分为平板型、螺杆型和插销型。中文常说的万向轮(还包括全向轮mecanum wheels、omni wheel)本说明书将其统称为适向轮。适向,是指(自)适应方向,包括其它变体,适向轮能提高车体转向效能,适宜时,能实现原地转向,例如:适向轮架、适向轮(包括360度旋动的万向轮、在有限角度内旋动或者用于一个单一方向行驶的万向轮--有限适向轮)。本说明书称谓的马达包括电动机。双重控制系统或者多重控制系统,包括,相同指令管控、协同指令管控。差速装置分别驱动两个脚轮或者同时驱动两个脚轮。包括分别驱动的双马达与驱动控制器,或者,一个驱动马达驱动差速装置。轻型电池,包含反复充放电的动力型电池:锂元素、超级电容器、燃料、金属空气、石墨烯电池、纳米材料电池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搭配向马达供电,或其他轻型蓄能池,一般不指铅酸电池。
[0015] 传感器操控器:借助传感器,例如,陀螺仪传感器(包括多轴传感、倾角传感、重心传感)、负荷感测器(包括:重力传感、压力传感、基于驾驶者身体重心或位置变化产生信号的加速度传感器、布置成检测重力和惯性力场相应的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传感器)、力矩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传感器接收信号并发出信号给数据处理器,达到预设值时,数据处理器发出指令给驱动控制器启动马达使之转动并带动脚轮。如果是三轮车,可以不设置传感器为了自平衡(左右平衡);如果是力矩或速度传感器,驱动马达可以采用助力式启动。
[0016] 自平衡车实施例1,适于但是不限于载人的无扶手机车,其包括,机车为轻小型,驱动轮是小型车轮,(顶视透视时,驱动轮位于机车中部或者靠近中部),马达支持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并列设置相邻近的双轮接触地面以作为双驱动轮,便于驾驶者(左右双脚)站踏的(甲板)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布设,其还包括B1--B5中的至少一个:B1(. 相对于行驶状态而言)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适宜被腿脚夹持;B2.电池仓的高度适宜为驾驶者脚踝骨至膝盖之间;B3.小型驱动轮位于踏板载体之下(侧视透视时,轮子与踏板上表面相切的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B4.电池仓位于载体且载体为折叠型;B5.双驱动轮是沿着同一个轴向并列设置且相互邻近的双马达分别驱动的轮(一个马达驱动一个轮),基于传感器采集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经由马达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双驱动轮经设置的分别执行运转指令差速行驶,偏压(踏板)载体而改变负荷而后由负荷传感器生成重量信息作为机车转向的动态指令;参见图1--11,采用两个小轮径驱动轮,在折叠状态下,整车呈薄板型,电池仓(以及电器部件)位于两个踏板之间,位于驱动轮之上,电池仓可以被驾驶者两个腿脚夹持,两个踏板载体向车体上方延伸,其(分别)沿着轴钉轴动展开之后(图12,沿着箭头方向行进),成为适宜两脚分别踩踏的两个踏板,侧视时,驱动轮基本上位于踏板之下;(所述的基本上,是指,侧视透视时,轮子与踏板上表面相切的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
[0017] 底盘具有旋动节(旋动固联定位关节),切换两种定位状态以及定位角度,使机车具有两种使用驾驶模式的切换功能(图13,沿着箭头方向旋动),第一模式下(图12),沿着驾驶者的侧向行驶,第二模式下(图14,沿着箭头方向行进),沿着驾驶者前后方向行驶。(根据所需,当踏板设置成更多延伸时,并且,展开之后,踏板更长,在侧向行驶情况下,可以类似于滑板的使用效果,适合高速行驶;沿着驾驶者前后方向行驶时,适合低速行驶)旋动节中心适宜设置旋动电连器(能360度旋转的电连接滑环连接器),机车上下两部分电连接,上部的电源电力由此传送给驱动轮(轮内马达),或者,在旋动节中央适宜设置轴,并借助(锥形)齿轮与驱动轮连接,将机车上部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传导给机车下部的驱动轮。参见图12--14,机车底盘的旋动节中心之外圆周设置(两个)定位件(12-1、12-2),定位件尾部具有弹性元件(压缩弹簧),借助外力使定位件脱离定位孔(例如,在锥形定位圆销尾部中心安装柔性丝绳或者刚性金属杆,穿过弹簧,延伸至机车上部,向上牵引拉动钢丝绳或者金属杆,定位件则从孔穴中脱离让位),机车底盘旋动转折定位,(定位件借助弹性元件自动弹入另一对定位孔,同时将上下两部分销接定位),切换两种定位状态以及定位角度;旋动节中心适宜设置空心轴钉将机车上下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机车上下部旋动定位的机械结构不局限于此,另有大量方式达到相同目的,本创新的关键不在于此,在此不赘述,仅仅表述其可以实现。
[0018] 双驱动轮可以分别运转,差速转向(借助两个踏板上的负荷传感器--见前文实施例,感测两个脚趾两个脚跟的四个方位点的负荷信号变化,使两个马达分别加减速运转),等速前行(机车具有俯仰角时,借助电子陀螺仪和加速计行进保持平衡),同时,沿双驱动轮的轴向,车体的平衡性能更好,不容易倾倒。驾驶时不完全借助三轴电子陀螺仪以及加速计,还参照四个位置点(至少是两个位置点)的压力负荷传感器感测的重量参数变化进行动态补偿,摆脱了传统方式(按照传统方式很难实现小轮径车的自平衡载人驾驶)。驱动轮基于传感器采集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经由马达控制器发出指令,驱动轮经设置的执行运转指令差速行驶,并且,偏压载体而改变负荷而后由负荷传感器生成信息作为机车转向指令的依据,与电子陀螺仪与加速计感测的感测的姿态信息联合控制机车行驶。
[0019] 自平衡车实施例2,参见图15--18,图15、16按照实际尺寸1:1的关系给出大小比例,明显比传统自平衡车辆小很多,18650锂电池单层布设于踏板内部(图中电池仓盖没安装),马达驱动模、以及其他电子部件被设置于踏板之下,沿着图18中的虚线,这些电器部件无法接触地面,并且,沿着虚线可以设置保护性的金属外壳将各种电子部件内置其中封闭起来。踏板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小型滚轮,当机车俯仰角的时候,用于接触地面滑行,所需时,可以将踏板前后两端设置橡胶之类的耐摩擦元件代替小型滚轮。沿着图11、12的逻辑和示意,也可以将本实施例的踏板设置成为折叠型,沿着两个轴轴动向车体上方翻折。
[0020] 一个轮接触地面以作为驱动轮,便于驾驶者(左右双脚)站踏的(甲板)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相对于行驶状态而言)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其还包括A1--A3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A1.电池仓的高度适宜为脚踝骨至膝盖之间,驱动轮基本上位于踏板载体之下;A2.驱动轮基本上位于踏板载体之下;A3.电池仓位于载体且载体为折叠型;(所述的基本上,是指,侧视透视时,轮子与踏板上表面相切的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在小轮径的自平衡车上部增设轴动旋动的叠层甲板,叠层甲板上面设置姿态感测传感器(例如电子陀螺仪、倾角传感器),解决了因为小轮径导致踏板与地面空间小,限制踏板俯仰倾斜所需的空间,影响姿态变化。还可以(在叠层甲板与车体之间)设置负荷感测传感器检测驾驶者重量变化来补偿驾驶时踏板倾斜不足。当然,以上措施不局限于小轮径,也可以用于稍微大一些轮子大一点也行,底盘更低或更高也行。
[0021] 踏板两端的小滚轮,可以再大一些,可以是适向轮,宽一些的轮子或者设置成为间隔的两个轮子,使机车介乎于自平衡车与两轮车(或者更多轮子的车)之间的一种状态,常态下,以自平衡车模式行驶,接触地面的轮子少,摩擦力小;车辆起始、俯仰、不平稳时候,车前部或者车后部的轮子选择性的接触地面,容易掌握平衡,更容易被初学者掌握驾驶技术。
[0022] 脚轮大一些例如8寸轮也行,关键是,双驱动轮间距更近,(沿双驱动轮的轴向平稳性更好),转向灵活,甚至原地转向,垂向面积更小,所以单板,可以实现两个方向的使用,高低速都行。可供选装的更长的板体与机车适配结合,则更近似于传统滑板使用驾驶。
[0023] 自平衡车实施例3,至少三个脚轮;传感器操控器控制驱动装置的电路从而车辆加减速,当传感器接收或者发出的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经由处理器和控制器驱动马达转动并驱使脚轮转动,实现车辆的控制,所述的操控器及其设备包括:陀螺仪传感器和/或负荷感测传感器。参见图19,沿车辆长度方向前后布设至少两部分19-
1、19-2,沿车辆长度方向布设的用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19-3 将两部分固联,回旋扭转机构受力时使这两部分相对旋动;至少三个脚撑分别与两个部分结合且呈三角形布局,三个脚撑包括,一个驱动轮和两个从动的定向脚轮,或,两个驱动轮(包括一个轮毂马达外壳上具有两个左右相互间隔的弹性轮胎沿着轮轴方向布设,受驾驶员的体重偏压变化导致行驶时转向)和一个从动的定向脚轮;站踏支撑载体的主体位于驱动轮和从动轮之间,或,站踏支撑载体位于主动轮两侧,且侧视时,站踏支撑载体19-1 的主体位于驱动轮中轴垂线(虚线)与站踏支撑载体位于驱动轮两侧,且侧视时,载体主体位于驱动轮中轴垂线与从动的适向轮之间,主动轮或附属部件是贴靠在小腿的受力执行机构以便于车辆驾驶转向,可选择性的,主动轮或附属部件是内置电池的箱梁结构,附属部件具有一个伸缩拉杆以便于车辆提携拖行。
[0024] 用于站踏的载体包括但是不限于两片折叠型且折叠轴轴线沿车体前后方向设置(图20,位于车体(驱动轮)两侧的站踏支撑载体,折叠时,与垂向设置的驱动轮方向一致,展开时,站踏支撑载体与驱动轮的轴方向一致,为了简明,图中省略了从动轮),主动轮或其附属部件19-4是贴靠在小腿的受力执行机构以便于车辆驾驶转向,附属部件19-4 为内置电池的箱梁,和/或附属部件19-4 具有一个伸缩拉杆以便于车辆提携拖行;负荷感测式传感器操控器将驾驶员重量负荷变化的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信号达到预设值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马达转动并带动脚轮,使车辆加减速或刹车,轻型电池向驱动装置供电。当前后载体比较长的时候,中部可以向上提起进行折叠,后载体可以载第二个人。根据需要设置,相对于平地平面的垂向线而言的斜向设置的回旋扭转机构。
[0025] 图21,人力转向驾驶模式下,从动轮不接触地面;以驱动轮轴心的垂向切线为基准划分车的前后方,侧视时,从动轮位于车前方和/或车后方(图21中的虚线可以是挡泥板),或者从动轮位于主驱动轮上方;其还包括以下a、b、c 中的任意一项:a,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一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三角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中部的自由适向轮;b,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两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矩形布局或者梯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自由适向轮或者固定脚轮;c,根据前述的a 或b,其还包括,从动轮与车体之间具有轴动折叠支架,从动轮位于折叠支架,在伸展状态下,支架枢轴线与车体枢轴线相互垂直,在折叠状态下,支架枢轴线与车体枢轴线相互一致或者相互垂直。
[0026] 自平衡车实施例4,驱动轮是独立的可拆装于载体的自平衡电动车,且所述自平衡电动车独立使用时,两侧各具有一个踏板,踏板包括但是不限于翻折型。可拆装的长短不同的多个车架与一个相同的驱动轮适配选装,所述长短不同是指机车底盘的驱动轮与从动轮轮距不同(前后轮轴距)。自平衡模式、带有车架与适向轮模式(三轮或多轮),这两个驾驶模式下,由于用户站踏的位置点不同,得出的重力信号也是两种类型的不能通用,所以,切换电路采取两种不同的行车指令应对两种驾驶模式。双模式切换电路,借助人机交互装置切换两种驾驶模式,自平衡模式下,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一指令系统;在三轮或多轮模式下,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二指令系统。例如,自平衡模式下,负荷变化产生的斜向偏压状态转换成行车指令向偏压的方向加速行驶,以便于实现自平衡驾驶;在三轮或多轮模式下,负荷变化产生的斜向偏压状态转换成的行车指令被过滤掉或者不感测斜向偏压信号,仅仅执行负载前后变化产生的行车指令,以便于车辆加减速和刹车以及正反方向行驶,转向时由承载的驾驶者腿脚偏压回旋扭转机构实现转向或者无人状态下由机扭动回旋扭转机构实现转向。驾驶者负荷变化导致机车底盘倾斜的悬架及其联动转向机构不限于此,也可以表现为传统的四轮滑板车。
[0027] 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其还在于以下任意一种:A.重量负荷感测单元检测的重量数据与空间姿态单元检测的位置数据进行协同和/或补偿,以用于加速度,进而实现自平衡,以此能降低踏板高度和/或减小轮径;B.车辆借助负荷感测器、数据处理器、马达转速的调节实现车辆加减速、前后行驶、转向、由重量负荷感测单元检测的重量数据对倾角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协同和/或补偿,以便于实现自平衡;C.驱动轮基于传感器采集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经由马达控制器发出指令,驱动轮经设置的执行运转指令差速行驶,并且,偏压载体而改变负荷而后由负荷传感器生成信息作为机车转向指令的依据,与电子陀螺仪与加速计感测的感测的姿态信息联合控制机车行驶;D.双驱动轮可以分别运转,差速转向,等速前行,驾驶时不完全借助电子陀螺仪以及加速计,还参照四个位置点的压力负荷传感器感测的重量参数变化进行动态补偿;E.踏板设置负荷感测传感器检测驾驶者重量动态变化的数据用于协同和/或补偿自平衡功能。
[0028] 2.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适于但是不限于载人的无扶手机车,其包括,机车为轻小型,驱动轮是小型车轮,马达支持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其还在于:A.一个轮接触地面以作为驱动轮,其还包括A1--A3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A1.便于驾驶者站踏的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电池仓的高度适宜为脚踝骨至膝盖之间,驱动轮基本上位于踏板载体之下;A2.便于驾驶者站踏的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驱动轮基本上位于踏板载体之下;A3.便于驾驶者站踏的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电池仓位于载体且载体为折叠型;B.并列设置相邻近的双轮接触地面以作为双驱动轮,便于驾驶者站踏的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布设,其还包括B1--B5中的至少一个:B1.电池位于驱动轮上部且位于驾驶者两个腿脚间,适宜被腿脚夹持;B2.电池仓的高度适宜为脚踝骨至膝盖之间;B3.电池仓位于载体且载体为折叠型;B4.双驱动轮是沿着同一个轴向并列设置且相互邻近的双马达分别驱动的轮,基于传感器采集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经由马达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双驱动轮经设置的分别执行运转指令差速行驶,偏压载体而改变负荷而后由负荷传感器生成重量信息作为机车转向的动态指令。B5.机车具有若干个脚轮,且包含选择性接触地面的脚轮,第一模式下,以倒立摆自平衡车的驾驶方式行驶和转向,独轮或者双轮接触地面,第二模式下,(车的姿态为俯仰模式下,从动轮或者从动适向轮接触地面,)至少两个或三个脚轮接触地面,而且,从动轮距离地面具有合适的高度致使载体与地面具有合适的角度,从而,载体俯或仰时也可以由驱动装置运转并载人驾驶机车行驶行驶和/或转向;
B6.机车具有若干个脚轮,且包含选择性接触地面的脚轮,第一模式下,以倒立摆自平衡车的驾驶方式行驶和转向,独轮或者双轮接触地面,第二模式下,至少两个或三个脚轮接触地面,而且,在上坡路面行驶和下坡路面行驶时,驱动轮前方或后方的轮妨碍自平衡驾驶模式时的倾角姿态不足而无法驾驶时,可以切换电路成为非自平衡驾驶模式,主驱动轮与从动轮接触地面时也可以由驱动装置运转并载人驾驶机车行驶和/或转向;自平衡、非自平衡,这两种驱动驾驶模式可以切换选择,驱动装置依照两种驱动方式运转;B7(.辅助轮不仅仅是便于停放),踏板的长短、驱动轮的大小、辅助轮的大小、辅助轮距离地面的高度,辅助轮与驱动轮之间的距离,这几个条件相关,踏板的倾斜俯仰角度,恰好可以供人踩踏并且站立行驶,适宜时,压力传感器检测的重量数据协同和/或补偿,以用于行驶指令的加减速度。
[0029] 3.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适于但是不限于载人的无扶手机车,其包括,机车为轻小型,驱动轮是小型车轮,马达支持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其还在于以下任意一个或更多个:A.在折叠状态下,整车呈薄板型,电池仓位于两个踏板之间,位于驱动轮之上,电池仓可以被驾驶者两个腿脚夹持,两个踏板向车体上方延伸,其沿着轴钉轴动展开之后,成为适宜两脚分别踩踏的两个踏板,侧视时,驱动轮基本上位于踏板之下;B.底盘具有旋动节,切换两种定位状态以及定位角度,使机车具有两种使用驾驶模式的切换功能,第一模式下,沿着驾驶者的侧向行驶,第二模式下,沿着驾驶者前后方向行驶;C.底盘具有旋动节,切换两种定位状态以及定位角度,使机车具有两种使用驾驶模式的切换功能,第一模式下,沿着驾驶者的侧向行驶,第二模式下,沿着驾驶者前后方向行驶;旋动节中心适宜设置旋动电连器,机车上下两部分电连接,上部的电源电力由此传送给驱动轮,或者,在旋动节中央适宜设置轴,并借助齿轮与驱动轮连接,将机车上部的驱动力传导给机车下部的驱动轮;D.自平衡车上部增设轴动旋动的姿态感测传感器,解决小轮径导致踏板与地面空间小,限制踏板倾斜所需的空间,影响姿态变化;E.自平衡车踏板上部增设轴动旋动的叠层甲板,叠层甲板上面设置姿态感测传感器,解决小轮径导致踏板与地面空间小,限制踏板倾斜所需的空间,影响姿态变化。
[0030] 4.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适于但是不限于载人的无扶手机车,其特征包括,机车为轻小型,驱动轮是小型车轮,马达支持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至少一传感器经设置而测量机车的姿态信息和/或行驶方向信息,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并且使马达组件基于该信息而推进机车,至少在使用驾驶状态具有自平衡功能,至少两个马达分别驱动两个脚轮转动,或者至少一个马达驱动脚轮至少一个马达扭转回旋扭转机构以便于车体转向,或者至少一个马达借助差速装置驱动至少两个驱动轮,其还包括:a,至少一个载体具有至少一个适向轮,驱动装置响应传感器的信号控制马达运转的加减速成为电子操控系统,由驾驶者身体移动产生重力负荷变化的信息交由传感器,负荷感测式传感器操控器将驾驶员重量负荷变化的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马达转动并带动脚轮,使驱动轮加减速或刹车;b,至少一个载体具有至少一个适向轮,和/或,车体中部具有回旋扭转机构,其中,回旋扭转机构不设置弹性复位部件或者回旋扭转机构设置的弹性复位部件不妨碍转向马达对车体转向的控制;c,至少一个固定的主驱动轮,至少左右两个从动的适向轮,借助转向马达扭转回旋扭转机构以便于车体转向,沿行驶方向倾斜设置的转向轴根据行车指令往复旋动;d,站踏支撑载体位于驱动轮两侧,且侧视时,载体主体位于驱动轮中轴垂线与从动轮之间,
主动轮或附属部件是贴靠在小腿的受力执行机构以便于车辆驾驶转向,可选择性的,主动轮
或附属部件是内置电池的箱梁结构,附属部件具有一个伸缩拉杆以便于车辆提携拖行。
[0031] 5.新式的倒立摆自平衡机车,包括,由轻型电池供电的轻小型机车底盘:载体、驱动轮、适向机构、电子操控、驱动装置,机车底盘支持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其中,至少能运载单人并容纳双脚踩踏的两个甲板型载体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向布设,两个载体与两个驱动轮分别固联,至少两个马达分别驱动两个脚轮转动用于前后行驶或转向;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将两个载体联接,回旋扭转机构受力使两个载体的位置相对旋动并借助弹性元件复位;第一驱动马达和第一传感器成为第一驱动单元并且与第一载体结合,第一驱动马达响应第一传感器的信号为了车辆前后行驶和自平衡,第二驱动马达和第二传感器成为第二驱动单元并且与第二载体结合,第二驱动马达响应第二传感器的信号为了车辆前后行驶和自平衡;载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载人状态,两只脚分别位于两个载体扭动回旋扭转机构对车载驱动装置发出指令控制车辆前后驾驶和转向成为车辆操控装置,由驾驶者负荷变化分别控制两个马达运转的加减速成为电子操控系统,其中,传感器感测双脚位置和重力变化产生的信号控制两个驱动马达的速度差异使车体转向成为车体转向机构;无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无人状态,至少部分的由车载的自动化设备操控驾驶和转向,控制两个驱动马达的速度差异使车体转向成为车体转向机构,有从动轮时:a,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一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三角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中部的适向轮;b,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两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矩形布局或者梯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左右两端部的适向轮或者固定脚轮;c, 俯视车辆时,至少由两个从动轮和左右两个驱动轮构成菱形布局,从动轮是设置在车体中部且前后设置的适向轮;d,从动轮与车体之间具有轴动折叠支架,从动轮位于折叠支架,在伸展状态下,支架枢轴线与车体枢轴线基本上垂直;e,有从动轮时,无人模式下,驱动轮与从动轮同时接触水平地平面;f,载人模式下,从动轮不接触水平地平面;无从动轮时,包括以下g、h 中的任意一项特征或其结合:g,驱动轮轮轴固设于载体以360 度自由转动,预设一个零点角度值,传感器检测驱动轮以及载体的方位,并将信号交给数据处理器,旋转驱动轮以及整个车体以调节载体所处的方位,自平衡控制模式下,被指定的车体部分始终朝向上方,适用于无人模式;h,侧视车体时或者沿着车体枢轴方向为基准,车轮外圆周大于载体,车轮外圆周不具有遮挡妨碍物,整个车体能沿着驱动轮外圆周在水平地平面自由滚动,适用于无人模式。
[0032] 其还在:A.载人模式和无人模式可选,载人模式和无人模式共用相同的电控驱动装置使机车底盘行驶、转向,机车底盘移动时,具有适向轮自动联动提高转向效率;载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载人状态,踩踏于机车底盘的驾驶者实时操控电控驱动装置使机车底盘行驶、转向;无人模式下,机车底盘处于无人状态,车载设备自动化操控使机车底盘行驶、转向;B.驱动轮是独立的可拆装于载体的自平衡电动车,且所述自平衡电动车独立使用时,两侧各具有一个踏板,踏板包括但是不限于翻折型;C.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或者,机车底盘设置有便于拆卸选装的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C1,立管上部具有图像采集装置、声音采集装置、显示器中的一种或更多种;C2,机车底盘具有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载体以及位于载体的左右两个脚轮;C3,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其与拖拽臂呈L 形,拖拽臂尾部具有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机车底盘以及载体且至少能容纳双脚踩踏,拖拽臂与载体共同构成机车底盘,机车载体以及载体两端分别布设至少两个脚轮;C4,根据C3 所述,并且,所述载体为两个载体其被回旋扭转机构固联和/或所述拖拽臂具有回旋扭转机构;C5,根据C4 所述,并且,立管手把扶手、拖拽臂呈L 形、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机车底盘以及载体,这三部分的各种组合设置,成为便于拆卸安装的三部分或者两部分;C6,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这两者是折叠型,折叠状态下,两者距离很近,近似一字形或者近似U 形;C7,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重力负荷变化传感器控制驱动装置的电路从而车辆加减速;C8,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高度50---140 厘米,和/或,至少包括一个或两个适向轮,和/或,立管内部设置驱动马达的轻型电池成为棒形电池;和/或,立管侧面设置可拆卸选装的支撑架运载物品或安装容器或安装电池包向驱动马达供电;D,机车底盘是低底盘,适于脚部踩踏,其距离地面5 毫米至200 毫米之间,和/或,载体基本上平行于地面,长度10 厘米--200 厘米;E,自动保护系统包括E1 至E5 中的任意一项所述:E1,自动保护系统,配置不同承重等级的整车及适合的电器系统,以此精准的服务于特定体重范围内的目标用户,避免用户意外的超出安全许可使用过量负载引发事故,由此整车被设计成尽可能的轻小,当运行条件大于预设数值超过工作极限时,电路切断,车载马达停止运转;当运行条件符合预设数值时,电路接通,车载马达启动运转;
可选择性设置警示模块,当运行条件大于预设数值超过工作极限时,车载的警示设备发出声光提示或者语音提示;车辆载重条件、预设的载重数值、感测器到的信号这三者相关,其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传感单元或更多种传感单元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数据处理器:设置于马达或者轮轴的力矩传感器感测马达运转的力矩值、测距传感器或者梯度传感器感测路面的倾斜坡度值、位于踏板表面或者支撑部位的称重传感器感测车辆的负载值;E2,自动保护系统,踏板载体是设有称重传感器的脚踏板双板叠层式开关,其间设置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检测重量,重量数据在预设的范畴时,数据处理器发出电信号指令且接通电路使驱动装置运转,重量数据超出预设的范畴或者失去重量时,数据处理器不发出电信号指令且切断电路使驱动装置不运转;E3,机车载体(上部设置双板叠层式开关,其间设置称重传感器用于检测负载值)设有称重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负载值,当运行条件符合预设数值时,数据处理器发出电信号指令且接通电路使驱动装置运转,重量数据超出预设的范畴或者失去重量时,数据处理器不发出电信号指令且切断电路使驱动装置不运转或者刹车,适宜发出警示;当重量超出额定数值且瞬时变化产生数值波动时,不切断驱动装置的供电,当重量超出额定数值且持续时,切断驱动装置的供电或者刹车;E4,自动保护系统,特征如E1、E2、E3 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保护系统,称重传感器包括应变片式负荷检测、静电容量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E5,设置有负载值感测的开关,由用户应对不同的路况自行开关切换;F,前视时,前立管呈倒V 形,与底盘结合后呈三角形支架;前双轮分别结合于底盘车头的两侧;前双轮由马达分别驱动且等速前行差速转向;车尾部具有适向轮;三角形支架的立管上部延伸出把手;F1,根据F所述,三角形支架前立管的上部或中部设有向车尾部延伸的座椅,座椅与底盘基本平行;F2,根据F 所述,座椅为折叠型,折叠状态下,座椅与前立管方向一致;F3,根据F 所述,T 形把手的下部与三角形支架的立管结合,结合处为折叠型或者伸缩型;G,载体的上部设置座椅,其包括但是不限于可拆卸选装的座椅;G1,机车底盘上面设置可拆装的桁架;G2,机车底盘是比较大型的三轮车,至少一个载体上部安装设置储物箱或容器,成为内置轻型电池的箱梁,箱梁上部设置座椅供人乘坐;H,载体上部设置立管以及手把扶手,其包括但是不限于,可拆卸选装的立管以及手把扶手,立管侧面设置简单的机械构造作为支撑架运载物品或容器;当轻型电池内置于立管,拆卸时成为独立的移动电池仓;I,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自动驾驶模式和/或人工借助遥控器无线遥控驾驶模式;J1,多种模式选择切换的马达驱动装置:借助马达以及轮轴部位的超越离合器,断电后,无电力的人力滑行模式;
人力滑行后启动马达的人机混合动力模式;完全依靠马达原地启动的电动模式;人机混合动力根据不同配比,被划分设置出2 个或更多个不同等级的模式;模式的切换装置包括但是不限于不同模式的霍尔传感器电路选择性的通/断控制;J2,可选择性的切换电路,机车同时支持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载人驾驶、非载人驾驶、人为操作驾驶、人机混合动力、纯电动,选择切换设置成为中的某一种模式,或者人机混合动力模式中具有两种或更多种模式,可选择性的切换电路,设置成为人机混合动力模式中的某一种模式;K,轻型电池与车体为内置式,构件内置式车体不限于K1 至K5 中的一种:k1,轻合金挤拉伸制造成型的空腔;
k2,纤维增强树脂共混成型的空腔;k3,至少两个板片结合而成的空腔,至少一个板片设置网状垂向筋条;k4,金属板片冲压成型并且垂向设置若干个凹凸,上下两个板片结合成空腔;k5,载体上的盒式腔体;L,垂向倾斜设置的穿钉轴将脚轮固定支架与脚轮旋摆支架穿连结合,穿钉轴、脚轮固定支架、脚轮旋摆支架,这三者之间旋动配合形成有限适向脚轮,其在指定的有限范围内而且在5 度--200 度的角度区间之内旋转适向;M,称重传感器或者重量负荷感测单元包括应变片式负荷检测、静电容量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N【,两个主驱动轮和从动适向轮构成的至少三轮的车,或者,两个主驱动轮和从动适向轮构成的至少四轮的车,或者,一个驱动轮和两个从动的适向脚轮(驱动轮比较宽的时候,一般薄弱的是前后方,各设置一个适向轮解决平衡问题),或者,两个驱动轮和至少一个从动的适向脚轮】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包括:相对于水平地平面而言的斜向设置的回旋扭转机构,或者,相对于水平地平面的垂向线而言的斜向设置的回旋扭转机构;负荷感测式传感器操控器将驾驶员重量负荷变化的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马达转动并带动脚轮,使车辆加减速、刹车;O,手持装置:适用但是不限于站踏驾驶的车辆;手持装置与车体某一部分匹配结合形成把手以用于车辆提携或者拖行;在车辆行驶状态下,手持装置与车体分离;手持装置不局限于手持式操控器;P,适用于小轮径和机车底盘构成的轻小型车辆,采取若干个措施来减小车体体积、减轻车体重量、简化车体结构,其中包括p1 至p4 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结合:p1,轻型电池是锂元素、超级电容器、燃料、金属空气、石墨烯电池、纳米材料电池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搭配向马达供电,轻型电池向驱动马达供电;p2,踏板是轻型结构、轻质材料,采用高强度轻质复合材料和/或轻合金材料,轻合金材料包括但是不限于、镁、金属;轻质复合材料包括但是不限于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踏板包括但是不限于金属冲压钣金件并设置有凹凸作为加强筋,或者注塑件设置密布的筋条加强肋;p3,整车重量是2--10 公斤之间的任意一个区间值,或者,电池与车体是分体式,去除电池后,车体重量2--5 公斤;p4,车轮轮径1 寸至14 寸;Q,有线遥控与手持式操控器,柔性操控线一端与车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手持式操控器连接,柔性操控线将两者的电路电连接,手持式操控器包括指动式和/或掌动式,可选的设置有led 或激光二极管照明灯;R,无线遥控与手持式操控器,手持式操控器发射无线的操控信号,车体上的接收器接收无线操控信号,信号接收器向信号处理器发送信号,信号处理器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从而控制车辆,无线通讯信号及其设备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射频、红外线、蓝牙、WIFI、NFC、RFID、声波、Zigbee;S,传感器操控器,当传感器接收或者发出的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经由处理器和控制器驱动电机转动并驱使脚轮转动,实现车辆的控制,所述的操控器及其设备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陀螺仪传感器、负荷感测传感器、力矩传感器、速度传感器、3 维立体视觉传感器;T,智能识别操控器,数据处理器对相关信号处理后向驱动脚轮转动的马达控制器发送指令,信号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语音或者声音生成的信号、由颜色或者图像的形状生成的信号、人或者人的器官产生动作生成的信号;W1,自动驾驶操控系统,其包括以下一种装置或其任意结合以用于车辆导航导引:光学导引装置、方位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电磁导引装置、测距传感与避撞装置;W2,自动驾驶操控系统,包括,指定行驶路径并按照地图上的参照基准,或者规划路径指定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的行驶轨迹,预设与距离相关的数据用于自动循迹行驶;(设定目的地和行驶线路用于自动行驶的模块及系统);Y,远程控制操控系统,是指车辆设置有无线通讯的车载交互系统,异地指挥中心借助无线通讯系统与之交互对其监控与调度,以用于车辆的远程控制;V,交互操控以及执行系统,包括以下一种或其各种结合: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采集装置和发声装置、发光装置、显示信息的可视界面、用于人机交互的操作界面,车上设置有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存储单元,借助无线通讯系统将信息发送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包括人可操作的人机对话界面和远程控制装置,远程控制包括控制车辆的前进、倒退、转向,与车辆以及车辆附近的人进行视听交互;X,自动导航状态下,定速巡航,车辆之间相互通讯、随行、按照预设的参数和指定排布的阵列行驶;Y,自动转向驾驶模式下,按照地图上的参照基准自动循迹行驶,同时,可以选择性的,车辆的行驶轨迹转换成电子文件后记录在车载数据库里或者借助通讯网络上传并由服务器处理之后显示于地图界面;Z,可供选装的更长的板体与机车适配结合。
[0033] 其还在于:A,双重操控系统,相同的驱动马达执行系统的不同运转指令或者双控制器对双马达进行分别控制,其在于,一辆电动车具有双重电子控制系统,两种不同的电子操控或两种相同的电子操控对该车进行双重控制,一个系统出现异常时,另一系统发出的操控信号仍会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并驱动机车运转,同时适宜发出警示信号;A1,双重操控系统之相同指令管控模式,同时设置两种不同的微动控制系统,或者,同时设置两个相同的微动控制系统,双重操控系统发出的双重指令操控信号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随之机车运转,当其中的某一微动控制系统发生失灵时,另一个微动操控系统发出的操控信号仍会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并驱动机车运转,同时适宜发出警示信号;A2,双重操控系统之相同指令管控模式,同时设置两种不同的微动控制系统,或者,同时设置两个相同的微动控制系统,双重操控系统发出的双重指令操控信号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随之机车运转,当两个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操控信号具有差异时,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其中间值参数指令继续并临时驱动车辆行驶,同时适宜发出警示信号;A3,双重操控系统之相同指令管控模式,任意一个方位的机械控制键具有联动式的两个或更多个触点同时触发两个或更多个电子开关执行一个相同的指令;A4,双重操控系统之相同指令管控模式,同时设置两种不同的微动控制系统,或者,同时设置两个相同的微动控制系统,双重操控系统发出的双重指令操控信号被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接受随之机车运转,当其中的两个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操控信号具有差异时,电子控制单元或者驱动装置执行驾驶员重复一次或者更多次发出的控制校正指令,并以此驾驶车辆行驶,同时,适宜发出警示信号;A5,符合驾驶员意愿的控制指令被优先执行,并借助车载的机械装置切换开关或者借助继电器切换开关切断非驾驶员意愿的控制指令,选择某一个指令作为优先执行指令;A6,协同管控模式下,机车具有高速低速至少两种驾驶模式,在第一驾驶模式时,差速转向为两个驱动轮一反转一正转,机车可以实现原地转向;在第二驾驶模式时,差速转向为两个驱动轮一前进运转,另一个驱动轮不运转或者是从动转动,机车的转弯半径更大;A7,双重操控系统之协同指令管控模式,包括,负荷检测以及机车控制系统+遥控器,遥控器发出的机车控制指令优先于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是指,检测机车姿态变化的倾角传感器或是检测机车负载的称重传感器产生的驾驶指令;A8.至少在三轮或者四轮中包含两个驱动轮,因负荷变化导致甲板型载体位移并触发产生的电讯号发送差速信号给两个驱动轮执行转向,并且,双重或多重的微动控制系统能发出相同的控制指令,车载控制系统与遥控器发出的协同控制指令被驱动轮执行;A9.两个马达分别支持两个驱动轮绕轮轴运转推进机车,并且,马达控制器经设置而接受并执行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信息,滑板的偏压机构中,板体下面的板架与轮轴支架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微动控制系统沿着机车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并且,微动控制系统借助板架与轮轴支架之间的弹性材料处于复位状态,当负荷变化偏压板体时,两端设有双轮的轮轴支架随机械力沿斜向轴旋动以便于实现车体转向行驶,同时,弹性材料变形随后选择性的触发车体侧向的一个微动控制系统且使一个马达组件基于一个微动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信息使双驱动轮差速运转;A10.双重操控系统之协同指令管控模式,包括,负荷检测以及机车控制系统+遥控器,遥控器发出的机车控制指令优先于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车载控制系统自身发出的行驶控制指令是指,检测机车姿态变化的倾角传感器或是检测机车负载的称重传感器产生的驾驶指令;B,能弯折变形并且弹性复位的扭转折叠部件,其适用但是不限于塑胶一体成型部件,至少两个载体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前后布设,脚撑分别位于两个载体,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布设的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将两个载体联接,回旋扭转机构受力时使两个载体的位置相对旋动;两个载体之间具有折叠轴,用于两个载体折叠减小车体长度;并且,板条B1,至少一个板条沿车体前后方向设置,或者两个或者更多个狭长的、大体上相互平行的板条沿车体前后方向设置;支撑件B2,支撑件与板条B1 大体垂直且与之结连在一起;折叠轴B3,用于折叠轴的部件与板条B1 结连在一起;折叠轴与另一载体轴动铰接,从而,作为扭簧的同时又被用于折叠机构,它是独立的扭转折叠部件或者它是包含了踏板载体的扭转折叠部件;C,可穿戴式电池具有接口和电线用于提供电力给车体的驱动装置,或者,驱动车辆行驶的车载轻型电池且具有接口和电线向人体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力;D,运动学模型是根据不同的运动及动力学模式预设柔性曲线化的变量值并基于不同条件预设参数值的动态数据库:微型路障的的当前间距、微型路障的大小、车辆本体行驶的实时车速、相关交通环境;还包括,非机动力的人力模式下或者非机动力的滑行模式下,结合人力滑行时的持续时间、单次滑行距离、阻力的排斥过程,动态数据库预设的参数值作为变量条件;柔性变量指令是根据运动学模型由微型电脑处理作出不同级别的驱动制动执行指令,运转持续的不同时间、不同反应、不同强弱程度、不同频率、不同行驶距离、定速巡航等等驱动策略;E,交互系统:第一数据处理器表现为智能终端操控器;第二数据处理器表现为车载数据处理器;第一数据处理器与第二数据处理器交互通讯,借助软件以及操作界面对车辆进行管控和参数设置,对车况、路面、行驶模式、速度、刹车、自动识别模式进行设置调节切换;F,车载有终端操控器的供电接口和硬性固定式安装座,终端操控器借助易拆装的机械机构安装于此与之匹配结合固定且控制线路与车载设备电讯连接,其采集的数据被处理后生成相关指令发送给车辆驱动装置,对车辆行驶进行控制;G,机车与异地指挥中心借助无线通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H,远程控制自动驾驶,同时也可以由人脚部站踏驾驶,两种功能兼备;I,车载有光学导引、方位传感、车辆当前地理位置传感、电磁导引、测距传感模块中的一种或其结合,以用于车辆导航导引;J,车辆设置无线通讯的车载交互系统,远程控制端借助无线通讯系统与之交互对其监控与调度,以用于车辆的远程控制;K,微动控制系统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电子器件:按键式轻触开关、称重传感器开关、倾角传感器开关、电子陀螺仪与加速计、测距传感器开关、触控开关或者触感开关、光电式开关、霍尔式感应开关、借助材料弹性变形复位的导电开关;L,自动搜索随行系统,遥控器与车载无线通讯交互,机车可以自动跟随遥控器行驶成为随行车辆;无线遥控系统:用户携带或位于其他车辆的遥控器;车载无线随行系统:自动随行装置、中央数据处理器及控制系统、马达驱动控制器用以控制马达和驱动轮的运转方向和运转速度;车载系统按照预设值随行并按照遥控器的运动路径进行移动;M,机车具有自动随行系统,其包括,机车、测距传感器、移动目标,由测距传感器检测移动目标与车之间的距离,当移动目标与车的距离发生变化时,车自动移动与移动目标始终保持相应的距离。N,机车具有若干个脚轮,且包含选择性接触地面的脚轮,第一模式下,以倒立摆自平衡车的驾驶方式行驶和转向,独轮或者双轮接触地面,第二模式下,至少三个脚轮接触地面。例如,若干个脚轮为前中后布局时,中间的轮元件始终与接地平面接触,其前方轮元件和后方轮元件被硬性支撑,选择性地与地平面接触;驾驶员驾驶以及身体重心姿态变化时,(机车介乎于自平衡车与两轮车之间,或者,机车介乎于自平衡车与三轮车之间,机车介乎于自平衡车与五轮车之间;)常态下,以自平衡车模式行驶;车辆起始、俯仰、不平稳时候,车前部或者车后部的轮子选择性的接触地面;O,小型驱动轮位于踏板载体之下;P,可选择性设置警示模块,当运行条件大于预设数值,警示设备发出提示,(例如检测,环境、距离、是否正常开启、温度、湿度、冲撞、承载重量),同时,适宜为,记录相关信息(记录发生时间、周边的图像和声音),借助无线通讯网络将数据发送到本体之外的其他位置;Q,机车的定和解锁,包括,电子密码,电子指纹,人脸识别,语言识别,触压力识别,还适宜为,能借助无线通讯网络由本体之外的其他位置远程操作锁定和解锁;R,机车带有显示器,和/或,LED 或激光二极管发光照明装置。
[0034] 还在于:A,不同模式操控的车辆,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可选,包含载人车辆,脚撑位于载体,操控器及控制单元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接收信号之后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使车辆完成不同指令,轻型电池向驱动装置供电,驱动装置驱动脚轮转动,其还在于:人机混合动力驾驶模式、人力转向驾驶模式和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可供用户自行选择,人力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载人并由驾驶者的人力力量操作车辆机械转向机构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车载设备完成至少部分操控驾驶,由驱动车辆行驶的驱动马达或转向马达进行转向驾驶;所述的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人工借助遥控器远程无线遥控驾驶、自动驾驶,所述的自动驾驶还包括自动循迹行驶、自动定位导航行驶、自动随行行驶中的至少一种;B,不同模式操控的车辆,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可选,包含载人车辆,脚撑位于载体,操控器及控制单元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接收信号之后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使车辆完成不同指令,电池向驱动装置供电,驱动装置驱动脚轮转动;人力转向驾驶模式和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可供用户自行选择,人力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载人并由驾驶者的人力力量操作车辆机械转向机构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车载设备完成至少部分操控驾驶,由驱动车辆行驶的驱动马达或转向马达进行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自动循迹行驶、自动定位导航行驶、自动随行行驶、人工借助遥控器远程无线遥控驾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车辆的机械转向机构是,至少两个载体沿水平地平面方向布设,便于车体转向的回旋扭转机构将两个载体联接,回旋扭转机构受力使两个载体的位置相对旋动;C,不同模式操控的车辆,载人驾驶模式和无人驾驶模式可选,包含载人车辆,脚撑位于载体,操控器及控制单元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接收信号之后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使车辆完成不同指令,电池向驱动装置供电,驱动装置驱动脚轮转动;人机混合动力驾驶模式、人力转向驾驶模式和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可供用户自行选择,人力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载人并由驾驶者的人力力量操作车辆机械转向机构转向驾驶;电控转向驾驶模式下,适用于车载设备完成至少部分操控驾驶,由驱动车辆行驶的驱动马达或转向马达进行转向驾驶;所述的电控转向驾驶模式包括,人工借助遥控器远程无线遥控驾驶、自动驾驶,所述的自动驾驶还包括自动循迹行驶、自动定位导航行驶、自动随行行驶中的至少一种。
[0035] 8.其还在于:A,包括了感测重力负荷变化操控模式的车辆,机车底盘设置有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或者,机车底盘设置有便于拆卸选装的立管且与机车底盘呈L 形;至少三个脚轮;传感器操控器控制驱动装置的电路从而车辆加减速,当传感器接收或者发出的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经由处理器和控制器驱动马达转动并驱使脚轮转动,实现车辆的控制,所述的操控器及其设备包括陀螺仪传感器和/或重力负荷感测传感器;并且,立管,其与拖拽臂呈L 形,拖拽臂尾部具有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的机车底盘以及载体且至少能容纳双脚踩踏,拖拽臂与载体共同构成机车底盘,机车载体以及载体两端分别布设至少两个脚轮;其还包括A1 和/或A2:A1,拖拽臂尾部与机车底盘以及载体的连接部包含弹性变形材料和/或回旋扭转机构,以便于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为轴向进行旋动和/或沿车辆行驶方向为轴向进行旋动;A2,所述载体为两个载体其被回旋扭转机构固联且能分别旋动和/或所述拖拽臂具有回旋扭转机构;B,包括了感测重力负荷变化操控模式的车辆,包括:具有可拆装的长短不同的多个车架与一个相同的驱动轮适配选装,所述长短不同是指机车底盘的驱动轮与从动轮轮距不同,和/或,自平衡模式、带有车架与适向轮模式,这两种驾驶模式下,用户站踏的位置点不同,切换电路采取两种不同的行车指令应对两种驾驶模式,双模式切换电路,借助人机交互装置切换两种驾驶模式,自平衡模式下,重力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一指令系统;在三轮或多轮模式下,重力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二指令系统。
[0036] 其还在于:A,固联于机车底盘的一体化控制系统具有至少两个维度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微动式电子开关形成微动控制系统,其向电子控制单元以及驱动装置发送指令;其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A1.第一控制键为,与轴动机构配合的机械控制键,当负荷变化时,机械控制键轴动位移,选择性的接触轴的两侧;第二控制键为,若干个脚轮,驱动轮接触地面,剩余的轮选择性的接触地面;第一控制键和第二控制键,与车辆行驶的方向控制相关;A2.第一控制键为,与轴动机构配合的控制键,当负荷变化时,控制键轴动位移,选择性的接触轴的两侧;第二控制键为,菱形布设的四个脚轮,两个驱动轮接触地面,另外两个适向轮选择性的接触地面;第一控制键和第二控制键,与车辆行驶的方向相关;A3.由身体重心偏压和/或脚部踩踏操作的二维轴微动控制系统,当负荷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行驶;当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换时,控制车行驶的电讯号随之进行变化切换,以操控车的行驶、转向,并且,第一维轴沿着机车行驶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一维轴活动配合;第二维轴沿着机车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二维轴活动配合;借助外力,微动式机械控制键选择性的于两个轴向活动并调用与二维轴相关的微动电子开关;A4.由身体重心偏压和/或脚部踩踏操作的微动控制系统,当负荷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行驶;当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换时,控制车行驶的电讯号随之进行变化切换,以操控车的行驶、转向,并且,一个维度采用微动控制系统,其向电子控制单元以及驱动装置发送指令;另一个维度采用机械方式的控制系统;微动控制系统适宜双重或多重操控,或者,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协同控制用于机车驾驶;A5.机车上部的脚踏机构是二维轴微动系统叠层构成,并且,第一维轴沿着第一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一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第二维轴沿着第二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二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借助外力,微动式机械控制键选择性的于两个轴向活动并调用与二维轴相关的微动电子开关;A6.受轴动式支撑部的作用,两个独立板体具有至少四种姿态变化: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前方;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A7.两个分别轴动的甲板载体作为机械按键,至少可以有四种表达和机车反应: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前方开关,驱动轮运转,机车加速前行,或者,车辆减速或刹车或者倒退;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后方开关,驱动轮反向运转;左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右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右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左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A8.左甲板载体和右甲板载体分别都具有轴动机构,并且,沿着机车主体上部的轴动机构结合安装;机车主体上部与两个甲板之间设置弹性部件和微动电子开关;甲板载体沿轴转动,选择性的压配车前部或者车后部,甲板载体与机车主体上表面贴合时,实现限位,同时触发嵌入式微动电子开关,电子开关将电子信息传送给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将指令下发给马达驱动模块,随后,将驱动指令发送给马达,甲板载体上部的负荷消失或者减弱时,弹性元件使甲板载体复位;A9.机车上部的脚踏机构具有二维轴微动系统且表现为全向轴,并且,第一维轴沿着第一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一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第二维轴沿着第二方向布设且连接机车主体与踏板载体,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第二维轴轴动机构活动配合;借助外力,微动式机械控制键选择性的于两个轴向活动并调用与二维轴相关的微动电子开关,遥控器与之协同控制用于机车驾驶;B1.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机车支持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模式、载人驾驶模式、非载人驾驶模式、人为操作驾驶模式,由驾驶者选择切换模式;B2.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机车支持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模式、载人驾驶模式、非载人驾驶模式、人为操作驾驶模式,由驾驶者选择切换模式;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轮且等速运转时行驶、差速运转时转向,机车转向时,至少一个适向轮自动联动以提高转向效率;B3.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遥控器与车载电子控制系统协同复合控制指令使机车底盘行进;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轮且等速运转时行驶、差速运转时转向,机车转向时,至少一个适向轮自动联动以提高转向效率;B4.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载人模式下,人力腿脚踏地滑行驾驶模式下,人机混合动力系统和/或包含超越离合器的人力驱动滑行系统用于机车底盘行进;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轮且等速运转时行驶、差速运转时转向,机车转向时,至少一个适向轮自动联动以提高转向效率;无线遥控器发出的指令与方向控制有关;B5.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车载控制系统包括由传感器感测驾驶者重量的负荷变化以及方位所得信息与转向行驶有关,同时,遥控器与车载电子控制系统协同复合控制指令用于机车底盘行驶、转向;B6.遥控器与车载的控制系统电信通讯且机车接受遥控发送的操作驾驶指令行进,并且,分别由左右双手分别操控的两个遥控器;B7.指环型遥控器为微动式电子开关,并且以点击方式或者类比摇杆操作遥控机车行进;B8.套手型遥控器为微动式电子开关,操作机构穿戴在手部以及手指,适宜为,具有分别设置于两个至四个指尖的操作机构;B9. 遥控器具有滚轮式或触控式控制键用于调节控制机车速度,其两侧的左右按键分别用于左右转向。例,传统无线蓝牙电脑鼠标与本车无线接收器通讯,既可以与电脑匹配操作,也可以与本车无线接收器和数据处理器匹配(同时关闭光标),拇指操作滚轮调节速度,左右键控制车辆转向;B10.脚踏控制键并长按电开关控制器时,生成电信号指令给数据处理器且驱动装置运转使机车线性提速,由慢至快,当速度为驾驶者所需时,驾驶者第一方式点击遥控器,遥控器向机车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保持车速,机车处于定速巡航模式;当驾驶者第二方式点击遥控器,遥控器向机车控制系统发出解除指令,机车处于线性加速模式;还适宜但是不限于,当驾驶者其它方式点击遥控器,驱动装置停止运转或者反转,机车减速或者刹车;
B11.驾驶员脚踏甲板触发控制键,由负荷感测传感器检测驾驶员做出的负荷或身体重心,根据身体重心或者负荷变化做出不同车速的行驶指令,负荷与车速相关,并且手部的无线遥控器发出的控制指令能干预机车行进的指令;B12.车载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协同控制指令用于机车行驶,至少,执行同一种行驶指令时,选择性定义设置车载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这两者之一作为优先执行的协同控制指令,车载微动控制系统与遥控器执行同一种行驶指令冲突时经由数据处理器处理且被定义成复合运算逻辑生成协同控制指令;B13.遥控器基于压力感应元器件的触控,包含了方位控制和负荷压力的复合式操作杆,根据推动或按压摇杆的力度、速度、深浅,识别出轻重,并调用对应的功能,机车移动的速度调节产生相应变化;C1.机车踏板载体设有称重传感器的脚踏板双板叠层式开关,其间设置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检测重量,重量数据在预设的范畴或者失去重量时,数据处理器发出电信号指令且接通电路使驱动装置运转;C2.负荷感测器包括重力传感、压力传感、基于驾驶者身体重心或位置变化产生信号的加速度传感器、布置成检测重力和惯性力场相应的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传感器,传感器接收重量信息并发出重量数据给数据处理器,达到预设值时,数据处理器发出指令给驱动控制器引导马达运转并带动脚轮;借助负荷感测器、数据处理器、马达转速、驾驶员用腿脚并借助负荷感测器发出的动态重量数据来调节双驱动轮转速控制机车行进与转向;C3.负荷感测式传感器操控器将驾驶员重量负荷变化的重量信息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重量数据达到预设值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马达运转并带动脚轮,使机车行进,垂向透视时,站踏的载体主体位于驱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站踏的载体包括但是不限于折叠型。D1,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式机械控制键装置,当甲板承载的负荷发生变化时,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微量变化位移并且压迫轻触式电子开关的触点,轻触式电子开关的触点产生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当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微量位移变化时,对应的轻触式开关的触点产生不同的电子信号,由机械控制键装置的不同姿态变化切换电子信号以成为不同的控制指令给电子控制单元;D2,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式机械控制键装置,当甲板承载的负荷发生变化时,由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微量变化位移并且碰触电子称重传感器的触点,电子称重传感器的触点产生的电讯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当负荷产生的重量电讯号达到预设的参数时,驱动装置作出相应反应;当机械控制键装置的姿态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微量位移变化时,相对应的电子称重传感器产生不同的电子信号,并且由机械控制键装置的不同姿态变化切换电子信号以成为不同的控制指令给电子控制单元;D3,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D4,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中部具有轴动式支撑部,刚性甲板型载体与之结合,刚性甲板型载体为两个独立板体,每一个独立板体的中部与轴动式支撑部结合,受轴动式支撑部的作用,当承载的重力发生变化时,独立板体选择性的倾斜朝向于某一个方向;D5,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中部具有支撑部,刚性甲板型载体与之活动配合,以支撑部为中心,刚性甲板型载体向周围倾斜,刚性甲板型载体与支撑部的结合,包括但是不限于球节轴承;D6,甲板型载体具有微动位移机械装置,中部具有较高的支撑部,甲板型载体受重力影响而向其它方向倾斜,中部具有支撑部,刚性甲板型载体与之结合,刚性甲板型载体为半刚性变形材料,当承载的重力发生变化时,刚性甲板型载体变形倾斜朝向于某一个方向;D7,受轴动式支撑部的作用,两个独立板体具有至少四种姿态变化: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前方;两个独立板体都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两个独立板体中,位于行驶方向右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前方,同时,位于行驶方向左侧的独立板体倾斜朝向后方;D8,两个分别轴动的甲板载体作为机械按键,至少可以有四种表达和机车反应: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前方开关,驱动轮运转,机车加速前行,或者,车辆减速或刹车或者倒退;两个甲板同时压配两个后方开关,驱动轮反向运转;左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右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右甲板压配前方开关,同时左甲板压配后方开关,两个驱动轮则一反转一正转,或者一正转一从动,机车转向;D9,左甲板载体和右甲板载体分别都具有轴动机构,并且,沿着机车主体上部的轴动机构结合安装;机车主体上部与两个甲板之间设置弹性部件和微动电子开关;甲板载体沿轴转动,选择性的压配车前部或者车后部,甲板载体与机车主体上表面贴合时,实现限位,同时触发嵌入式微动电子开关,电子开关将电子信息传送给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将指令下发给马达驱动模块,随后,将驱动指令发送给马达,甲板载体上部的负荷消失或者减弱时,弹性元件使甲板载体复位;E,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包括至少三个位移接触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分布的三个微动式电子开关,或者,包括至少四个位移接触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分布的四个微动式电子开关,微动式电子开关感测到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其还包括:E1,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电子称重传感器时,电子信号接收器接收的电讯号不等均时或者电讯号不等均值超出预设的参数时,感测到较重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E2,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压迫轻触式开关时,压迫轻触式开关接收电讯号,较重的那个方位受压迫并且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E3,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倾角传感器时,电子信号接收器接收的电讯号感测到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E4,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测距传感器时,在不同物理位置分布式固联设置若干个测距传感器,由其分别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与车的相对距离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E5,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触控或者触感开关传感器时,不同物理位置具有固联设置的触控开关传感器,由其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在空间的位置及其接受负荷时产生的微量姿态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受到负荷较大微量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E6,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光电式开关传感器时,在不同物理位置分布式固联设置若干个光电开关传感器,由其分别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与车的相对距离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E7,当微动式电子开关是霍尔传感器时,在不同物理位置分布式固联设置若干个霍尔传感器或者磁,由其分别检测微动式机械控制键所设有的霍尔传感器或者磁铁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与车的相对距离变化,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键倾斜的那个方位与行驶目标方位相关;E8,机械控制键为甲板型载体,人的脚部站踏于甲板型载体,当人的重心位置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辆行驶;E9,机械控制键为座椅,人坐在座椅,当人的重心位置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辆行驶;E10,机械控制键为方向盘,操控方向盘,当负荷发生变化,导致微动式机械控制键的空间位置微量变化,其触发微动电子开关发出电信号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向驱动装置发出指令,以操控驾驶车辆行驶;E11,机械控制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脚部控制键、体感控制键、手臂控制键、头颈控制键;F,由负荷变化,微动式机械控制键与微动式电子开关发出的电讯号包括,单击生成的信号是第一控制指令、双击生成的信号是第二控制指令、长按生成的信号是第三控制指令,适宜时,也包括三击生成的信号是第四控制指令;G,机车是变体机车,其包括但是不限于任意一种:G1.至少两个铰接的部分,在展开状态下,机车面积增大;在折叠状态下,机车面积减小;G2.至少两个铰接的部分,在展开状态下,机车具有脚轮支撑便于行驶,并且,在折叠状态下,机车也具有脚轮支撑便于行驶;G3.伸展状态下与折叠收缩状态下采用两种不同的驾驶操控方式;G4.机车A部B部两段车体借助两轴的铰节连接,其中,车A部具有两个主驱动轮,车A部具有两个从动的适向轮,还有一个折叠轴,车B部前端具有一个折叠轴,后端具有从动的适向轮;两段体借助两个穿钉轴和一个双轴铰节进行铰接;根据所需,车A部B部两段车体的轴和铰链可以拆解,车A部可以独立运转工作,车B部作为可以安装或者拆卸的分体式充电电池,增加续航里程;G5.两段体借由两个平向轴铰接;G6.机车为三段体,借由轴动铰接机构折叠,三段体借由至少两个平向轴铰接,展开状态下,三段体平向设置,折叠后三段体叠层布设,折叠过程中,三段体呈Z字型;G7.借助垂向轴折叠,应用时沿地面回旋转动变形,机车尾部具有适向轮,两段体借由一个垂向轴铰接,展开状态下,两段体并列安置一字型首尾排列,折叠状态下,两段体叠层布设,折叠过程中,两段体呈V字型;
或者,三段体借由两个垂向轴铰接,展开状态下,三段体并列安置一字型首尾排列,折叠状态下,三段体呈凵字型或者叠层;G8.双驱动轮+双适向轮,两段体头部分别借助一个垂向轴与同一个支架轴动结合,在展开状态下,两段体与支架呈凵字型且在应用时沿地面方向变形,在折叠状态下,双体可以并列安置,在折叠或者行驶过程中,由于两段车体的尾部具有适向轮并且两个垂向轴的旋摆可以使两段体呈现多种形态,两段体可以沿着支架方向首尾排列呈一字型,支架两端为驱动轮;G9.双驱动轮+双适向轮,两段体头部分别借助一个垂向轴与同一个支架轴动结合,在展开状态下,两段体与支架呈凵字型且在应用时沿地面方向变形,在折叠状态下,双体可以并列安置,在折叠或者行驶过程中,由于两段车体的尾部具有适向轮并且两个垂向轴的旋摆可以使两段体呈现多种形态,两段体可以沿着支架方向首尾排列呈一字型,支架两端为驱动轮;G10.两段体之间的支架为电池仓,以作为机车A部向双驱动轮供电,两段体尾部分别设置适向轮;G11.机车是水平方向设置的板台;G12.机车是叠层式,其至少包括两段体垛叠设置并相互适配;G13.机车是并列式,其至少包括两段体并列设置并相互适配安装;G14.机车是伸缩式,其包括两段体一阶伸缩或者三段体两阶伸缩。
[0037] A.机车包括轻型便携式电池,包括但是不限于二次充电的锂电池;B.马达包括以下任意一种:电动马达、轮毂马达、轮内马达、位于轮侧的马达、位于轮上部的马达、沿载体方向设置的马达、平向设置的马达、棒式马达、盘式马达、空心杯式电动马达、无刷直流马达、高转速小扭矩式无刷马达;C.甲板型载体是适用于站立式运载单人并容纳双脚踩踏的甲板型载体;D.微动控制系统的负荷重量感应式开关位于机车且垂向设置和/或水平设置;E.机车具有座位,包括但是不限于:座位根部拆装于机车、座位根部与机车一体化、座位或者座位下部设置有驱动电池向机车供电;F.微动控制系统的负荷重量感应式开关发出的操控信号至少包括,前进、左转向、右转向,以及刹车或者倒退;G.机车具有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包括两档或者更多档切换;当手部遥控器发出第一指令,微动控制系统对机车做出的控制信号是高速驾驶模式;当手部遥控器发出第二指令,微动控制系统对机车做出的控制信号是低速驾驶模式;H.机车具有感应式保护开关,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一种:光电感应保护开关、重力感应保护开关、霍尔式保护开关、RFID感应保护开关;当轮子为四个轮时,矩形布设或菱形布设;I.当轮子为四个轮时,菱形布设,前后轮分别是两个适向轮;J.当两个主驱动轮和从动适向轮构成的至少三轮的车,呈三角形布局;K.当两个主驱动轮和从动适向轮构成的至少四轮的车,呈矩形/梯形布局,并列布设两个适向轮;L.微动控制系统,所述的微动,是指,机械装置的姿态位移在50毫米之内的任意一个区间值,适宜10毫米之内;M.侧视时,轮子位于踏板之下;N.机车便携装置,绳线一端连接提手,另一端连接车体,并且卷绕于回旋复位的绕线器,绕线器适宜设置在机车内部或设置于提手,用手拉动车体上具有的提手,随之,绳线拉出来伸长,以便于提携或拖拽车体,手部松开,绕线器卷绕收纳绳线;O.机车主体内置数据处理器、马达驱动模块、电源电池,机车主体前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电动马达,适宜在马达输出端与车轮之间设置齿轮变速装置;马达输出端横向与车两侧的驱动轮固联,直接驱动车轮转动,或,车轮的轴架固设于机车主体且车轮轮毂设置齿轮,马达输出端齿轮与轮毂齿轮齿合,传动的同时形成变速装置,所需时,马达可以设置在驱动轮内,成为轮毂马达车轮,所需时,也可以设置盘式马达沿水平方向设置,借助锥形齿轮与驱动轮传动;驱动轮被马达分别驱动,等速行驶差速转向;P.当机车为五轮车或者六轮车时,且设置倾角传感器,或者设置陀螺仪及加速计时,以倒立摆自平衡车的驾驶方式行驶和转向,常态下独轮或者双轮接触地面;Q.双驱动轮也可以表现为单马达与差速装置;R.机车的垂向面积仅供单脚或者一只半脚踩踏进行驾驶,或者,机车折叠收缩减小体积的状态下,垂向面积仅供单脚或者一只半脚踩踏进行驾驶,伸展时,两个载体供双脚踩踏驾驶;S.车长10--200 厘米,车宽8--40 厘米,底盘距离地面5 毫米至200 毫米之间,设计重量1--4 公斤,不超过
8 公斤,设计时速5--30公里,轻型电池的电压6V 至70V,电池容量2AH--30AH。
[0038] 其还优选为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更多种技术方案:1,驱动轮的轮轴固联于踏板且侧视时驱动轮位于踏板之下。2,踏板的上表面距离地面为1--20厘米之内的任意一个区间值。3,传感器包括以下任意一种:电子陀螺仪(测量载体相关于俯仰角度的枢轴转动)、倾角传感器与加速计、感测负荷或者重量或者负载的传感器、感测驾驶者是否位于机车的传感器(当感测到时,机车处于待机状态;当驾驶者离开机车时自动停止运转)。4,电子陀螺仪与加速计经共同设置而测量并计算出以下任意一种数据:三轴加速计数据、载体的姿态、载体的倾斜角度、载体的俯仰轴、翻滚轴、偏摆轴的方向、车体以及定义的平面、相应于机车姿态而产生的马达控制信息,经设置的马达接受并响应马达控制器的控制信息以推进机车。5,所述马达包括以下任意一种:电动马达、轮毂马达、位于轮内的马达、位于轮侧的马达、位于轮上部的马达、沿载体方向设置的马达、垂向设置的马达、平向设置的马达、棒式马达、盘式马达、空心杯式电动马达、无刷直流马达、高转速小扭矩式无刷马达。6,电池的设置为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更多种技术方案:电池内置于踏板载体、电池外设置于踏板载体、电池垂向设置与踏板上部、电池垂向设置与踏板上部且位于中部、电池为轻型电池且穿戴于驾驶者、电池为轻型电池且穿戴于驾驶者,电池与机车借助电线连接、电池外设置于踏板载体且两者之间的电连接接头包括磁铁吸合装置、电池外设置于踏板载体且两者之间的电线包括波纹线或者螺旋线、电池外设置于踏板载体且两者之间的电线具有一端防止拉扯的增强线,而电线具有一段松弛的部分、电池外设置于踏板载体且两者之间可以安装拆卸。7,驱动轮直径被设置为1--20厘米之内的任意一个区间值。8,小轮径驱动轮的轮轴支架向上延伸且与踏板载体结合(达到所需的高度以实现足够的俯仰角以及距离地面所必须的高度)。9,踏板载体沿车的行进方向设置,踏板载体前后两端设置有小型滚轮和/或耐摩擦的元件,当机车的俯仰角变化,踏板载体的前后端具有小型滚轮和/或耐摩擦的元件恰好接触地面。10,载体沿着平向设置,且至少在一种状态下形成一体或者连接构成一个平面。11,发泡轮胎或实心轮胎或多孔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骨架轮胎,可更换的设置于驱动轮外周。12,整个机车重量包括0.2公斤--8公斤中的任意一个区间值。13,双驱动轮之间具有间距且为40厘米之内的任意一个区间值。14,踏板载体的宽度(机车行驶方向的垂直方向)为40厘米以内的任意一个区间值。15,电池仓垂向设置且沿着电池仓方向设置有伸展或者收缩的拉杆以便于携带。
16,踏板载体是为了减小体积便于携带的向上翻折的折叠踏板或者翻铰式折叠踏板(防止沾染泥水的一面外露),电池纵向设置为了折叠。17,踏板上方具有凸起以便于驾驶者的两个腿脚夹持(行驶时,遇到路障,可以两脚夹持机车并跳跃跨过障碍),该凸起适宜为电池仓。
[0039] 若非极端的追求紧凑轻小和使用体验,根据需要组合用于定制执行不同任务。例如:设置成大型车体,载体的上部设置座椅或者设置可拆装的桁架,用于座椅或扩展用途、安装设置储物箱或容器、车轮上方以及车载体具有适配机构用于选装收纳容器,例如内置轻型电池的箱梁,箱梁上部设置座椅。前后载体设置成为两脚撑、多脚撑。脚轮与载体之间设置有偏压倾斜转向机构,例如并列设置安装双轮的轮轴支架采用传统滑板车的悬架;由驾驶者负荷变化导致机车底盘倾斜的悬架以及车体倾斜执行偏压回旋扭转转向的联动机构,如果在轮架两端分别增设两个适向轮,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向效率。自平衡模式、带有车架与适向轮模式(三轮或多轮),这两个驾驶模式下,由于用户站踏的位置点不同,得出的重力信号也是两种类型的不能通用,所以,切换电路采取两种不同的行车指令应对两种驾驶模式。双模式切换电路,借助人机交互装置切换两种驾驶模式,自平衡模式下,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一指令系统;在三轮或多轮模式下,负荷感测并执行预设的第二指令系统。例如,自平衡模式下,负荷变化产生的斜向偏压状态转换成行车指令向偏压的方向加速行驶,以便于实现自平衡驾驶;在三轮或多轮模式下,负荷变化产生的斜向偏压状态转换成的行车指令被过滤掉或者不感测斜向偏压信号,仅仅执行负载前后变化产生的行车指令,以便于车辆加减速和刹车以及正反方向行驶,转向时由承载的驾驶者腿脚偏压回旋扭转机构实现转向或者无人状态下由舵机扭动回旋扭转机构实现转向。设置自动保护模块、警示模块,例如设置于机车的负荷感测式重量传感器感测车辆的负载值,预设数值变化时,发出警示;例如重量负荷变化的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器,当信号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数据处理器对驱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引导驱动电机转动并带动脚轮,使车辆加减速或刹车。
[0040] 测距避障系统,其在于,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测量传感器(包括,立体视觉传感器、红外线测距、超声波测距、激光测距,以非接触的方式,每秒若干次扫描)检测路障;车辆移动过程中,出现路障时,反馈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用于管控检测到的信息并且根据预设编写的参数调用相应的可执行程序,与电机控制器协调并发出(基于运动学模型的)柔性变量指令用于控制电机以及驱动轮执行减速制动。
[0041]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公开,包括多个不同的具有独立效用的发明。采取若干个措施来减小车体体积、减轻车体重量、简化车体结构,适用于小轮径和机车底盘构成的轻小型车辆。本发明包括它们各种组合或分解。申请人在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中揭示了各个单元化的部件、各个模块、原理、技术方案、构造,体现成为主要的技术方案以及创新目的之所在、如何达到这些目的、实现这些目的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案独立时削弱专利三性,组合时改善才更显著,将它们重新配置,将其单独独立、分解、从说明书中任意一个给出的区间范围(例如使用的破折号、“至”)进行划界成为任意一个端点值(由于各个区间之间的端点值比较多,无法一一指出,在此一并声明)、同时运用两个或若干个措施组合搭配能相互增效可以较好的实现发明目的体现技术效果,这些都是本说明书的范围。如果不脱离本发明揭示的范围,还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示范案例是用来揭示的,片面的实施例并非穷举,不应该用示范案例局限需要保护的范畴。按照本创新思想,根据车的不同用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不用创造性的劳动还可以用其他不同技术方案等效代换和等效修改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和技术效果,这些都属于本说明书的内容。在不背离权利要求的前提下,申请人有权做各种修改和表达并且写入权利要求书,增加或修改权利要求,或作为分案申请之用途。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概括限定。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