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辆内饰 / 车顶内衬 / 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

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

阅读:1029发布:2020-06-12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具有:帘式气囊主体,跨 前柱 及上边梁而被收纳,沿侧窗玻璃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切口部,形成于帘式气囊主体,在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下,在比前柱装饰与 车顶 内衬 的交界靠车辆前方侧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将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上部前后分割;连结部件,将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比所述切口部靠车辆前方侧的前膨胀部与车辆主体连结,以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前膨胀部在所述前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的方式 支撑 前膨胀部;及保持部件,将前柱装饰保持为能够在前膨胀部膨胀前的状态下的初始 位置 与膨胀位置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该膨胀位置是比初始位置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前膨胀部膨胀了的状态下的位置。,下面是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设于车辆,所述车辆在前柱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具备前柱装饰,在上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具备车顶内衬,所述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具有:
帘式气囊主体,以跨所述前柱和所述上边梁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前柱与所述前柱装饰之间及所述上边梁与所述车顶内衬之间,通过被供给气体而沿侧窗玻璃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
切口部,形成于所述帘式气囊主体,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下,在比所述前柱装饰与所述车顶内衬的交界靠车辆前方侧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将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上部前后分割;
连结部件,将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比所述切口部靠车辆前方侧的前膨胀部与车辆主体连结,以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前膨胀部在所述前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的方式支撑所述前膨胀部;及
保持部件,将所述前柱装饰保持为能够在初始位置与膨胀位置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所述前膨胀部膨胀前的状态下的位置,所述膨胀位置是比该初始位置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前膨胀部膨胀了的状态下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所述连结部件的至少上部配置于与所述前柱装饰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比所述切口部靠车辆后方侧的后膨胀部设有向所述帘式气囊主体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路,
在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帘式气囊主体中的所述前柱装饰与所述车顶内衬的交界的下方侧设有非膨胀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比所述切口部靠车辆后方侧的后膨胀部设有向所述帘式气囊主体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路,
从所述切口部的下端朝向车辆后方侧和车辆下方侧设有非膨胀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构成为包括:
能够弹性变形的轴部,一端部固定于前柱,另一端部插通于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于所述前柱装饰;及
锚定部,形成于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并且能够卡定于所述安装座。

说明书全文

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日本特开2017-11425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帘式袋体(帘式气囊主体),具备在上边梁的下方配设的主单元区域和在A柱(前柱)的下方配设的副单元区域。而且,在日本特开2017-114250号公报中,通过将副单元区域向车辆上方侧折回,在膨胀时帘式袋体的前端部的厚度增加。
发明内容
[0003] 如果如日本特开2017-114250号公报那样在膨胀时帘式气囊主体的前端部的厚度增加,则能够抑制乘员的头部绕颈部的轴线旋转的头部旋转伤害(Brain Rotational Injury Criterion:BrIC)的发生。然而,仅仅是使主单元区域及副单元区域的2个气囊沿车辆宽度方向排列膨胀的话,可能无法有效地将帘式气囊主体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压出,在稳定地降低BrIC的观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0004]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良好地维持乘员的保护性能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
[0005]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设于车辆,所述车辆在前柱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具备前柱装饰,在上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具备车顶内衬,所述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具有:帘式气囊主体,以跨所述前柱和所述上边梁的方式被收纳于所述前柱与所述前柱装饰之间及所述上边梁与所述车顶内衬之间,通过被供给气体而沿侧窗玻璃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切口部,形成于所述帘式气囊主体,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下,在比所述前柱装饰与所述车顶内衬的交界靠车辆前方侧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将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上部前后分割;连结部件,将所述帘式气囊主体中的比所述切口部靠车辆前方侧的前膨胀部与车辆主体连结,以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前膨胀部在所述前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的方式支撑前膨胀部;及保持部件,将所述前柱装饰保持为能够在初始位置与膨胀位置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初始位置是所述前膨胀部膨胀前的状态下的位置,所述膨胀位置是比该初始位置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前膨胀部膨胀了的状态下的位置。
[0006] 在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中,以跨前柱和上边梁的方式收纳帘式气囊主体,该帘式气囊主体通过被供给气体而沿侧窗玻璃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而且,在帘式气囊主体形成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而将帘式气囊主体的上部前后分割的切口部。在此,切口部形成于在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下比前柱装饰与车顶内衬的交界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因此,在侧视图中帘式气囊主体中的比切口部靠车辆后方侧的部位的前部配置于与前柱装饰重叠的位置。
[0007] 另外,帘式气囊主体中的比切口部靠车辆前方侧的前膨胀部与车辆主体由连结部件连结,前膨胀部在前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在此,前柱装饰由保持部件保持为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因此,前柱装饰通过前膨胀部膨胀而从初始位置向膨胀位置移动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由此,能够使比切口部靠车辆后方侧的部位的前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能够降低BrIC。尤其是通过设为利用前柱装饰使帘式气囊主体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的结构,能够利用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将帘式气囊主体压出。
[0008] 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以第一形态为基础,其中,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所述连结部件的至少上部配置于与所述前柱装饰重叠的位置。
[0009] 在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中,与在车辆侧视图中连结部件的上部配置于比前柱装饰靠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前膨胀部更可靠地留在前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能够使前膨胀部有效地在前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
[0010] 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以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为基础,其中,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比所述切口部靠车辆后方侧的后膨胀部设有向所述帘式气囊主体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路,在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帘式气囊主体中的所述前柱装饰与所述车顶内衬的交界的下方侧设有非膨胀部。
[0011] 在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中,在帘式气囊主体的后膨胀部设有气体供给路。而且,在帘式气囊主体中的前柱装饰与车顶内衬的交界的下方侧设有非膨胀部。由此,帘式气囊主体中后膨胀部比前膨胀部稍稍先膨胀。其结果是,能够在前膨胀部膨胀而前柱装饰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之前,使后膨胀部向前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展开。
[0012] 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以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为基础,其中,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的比所述切口部靠车辆后方侧的后膨胀部设有向所述帘式气囊主体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路,从所述切口部的下端朝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下方侧设有非膨胀部。
[0013] 在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中,从切口部的下端朝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下方侧设有非膨胀部。因此,仅在非膨胀部的下侧将前膨胀部与后膨胀部连通,与在非膨胀部的上下两侧将前膨胀部与后膨胀部连通的构造相比,能够增大前膨胀部及后膨胀部的膨胀完成为止的时间差。
[0014] 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以第一形态~第四形态的任一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保持部件构成为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轴部,一端部固定于前柱,另一端部插通于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于所述前柱装饰;及锚定部,形成于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并能够卡定于所述安装座。
[0015] 在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中,在前膨胀部膨胀时,在轴部的前端部形成的锚定部卡定于安装座,由此能够限制前柱装饰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0016]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起到能够良好地维持乘员的保护性能这样优异的效果。
[0017] 根据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起到能够使前柱装饰可靠地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这样优异的效果。
[0018] 根据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起到能够稳定地使后膨胀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这样优异的效果。
[0019] 根据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与在非膨胀部的上下两侧将前膨胀部与后膨胀部连通的构造相比,起到能够更稳定地使后膨胀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这样优异的效果。
[0020] 根据第五形态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起到通过简易的结构能够将前柱装饰保持为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这样优异的效果。附图说明
[0021] 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
[0022]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的从车室内侧观察的侧视图,是表示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的图。
[0023]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的从车室内侧观察的侧视图,是表示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前的状态的图。
[0024] 图3是将图1的用3-3线剖切了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0025] 图4是将图2的用4-4线剖切了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0026]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的从车室内侧观察的侧视图,是表示帘式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第一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10。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适当所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右侧。以下,在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0029] (帘式气囊装置的整体结构)
[0030] 如图1所示,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10是搭载于车辆12的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帘式气囊主体14、充气机16、作为连结部件的三带17而构成。帘式气囊主体14通过从充气机16被供给气体而沿着侧窗玻璃18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
[0031] 该帘式气囊主体14在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折叠成卷状而呈长条状,以跨在车室侧部的上端部设置的前柱20及上边梁22的方式与充气机16一起被收纳。
[0032] 前柱20是在车辆前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骨架部件,如图4所示,包括前柱内板24(以下,适当称为“柱内板24”)和未图示的前柱外板(以下,适当称为“柱外板”)而构成。
[0033] 柱内板24由刚性板形成而构成骨架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在该柱内板2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未图示的柱外板。并且,将柱内板24与柱外板接合而构成闭截面。
[0034] 该前柱20由前柱装饰26(以下,适当称为“柱装饰26”)从车室内侧覆盖。柱装饰26是配置在比柱内板24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而由树脂形成的内装件,帘式气囊主体14以折叠的状态收纳在该柱内板24与柱装饰26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柱装饰26的前端部与周知的构造同样地插入于仪表板的安装孔。
[0035] 另外,在柱装饰26形成有供作为保持部件的拴系夹52卡定的安装座50。安装座50包括从柱装饰26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横壁部50A和从横壁部50A的前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纵壁部50B而构成,在纵壁部50B形成有插通孔50C。并且,在该插通孔50C插通拴系夹52的轴部52A。
[0036] 拴系夹52包括轴部52A、固定部52B、锚定部52C而构成。轴部52A是长条状的部位,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并且,在该轴部52A的一端部设有固定部52B,该固定部52B固定于柱内板24。另一方面,在轴部52A的另一端部设有锚定部52C。锚定部52C形成于向安装座50插通的轴部52A的端部,形成为能够卡定于该安装座50的大小。
[0037] 在此,如图4那样帘式气囊主体14的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下,柱内板24与柱装饰26之间的空间窄,因此拴系夹52的轴部52A的前端侧触抵于柱装饰26而弯曲(弹性变形)。如图3所示,在帘式气囊主体14膨胀展开状态下,后述的前膨胀部34在柱内板24与柱装饰26之间膨胀,因此该柱内板24与柱装饰26之间的空间变宽。由此,柱装饰2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至拴系夹52的锚定部52C卡定于安装座50的位置。
[0038] 如图4所示,上边梁22是在车辆12的上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部件,包括梁内板28和未图示的梁外板而构成。梁内板28由刚性板形成而构成骨架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在该梁内板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未图示的梁外板。并且,将梁内板28与梁外板接合而构成闭截面。
[0039] 另外,上边梁22由车顶内衬30从车室内侧覆盖。并且,帘式气囊主体14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该上边梁22与车顶内衬30之间。
[0040] 如图1所示,柱装饰26与车顶内衬30的交界作为划分B。并且,在比划分B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配置柱装饰26,在比划分B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配置车顶内衬30。
[0041] 帘式气囊主体14通过例如将从尼龙系或聚酯系的布料切出而形成的2片基布相互重合并将外周缘部相互缝制而形成为袋状。需要说明的是,帘式气囊主体14的制造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也可以通过单件编织(One Piece Woven)方式而将帘式气囊主体14筒织成一体。
[0042] 在帘式气囊主体14的上部形成有切口部14A,帘式气囊主体14包括位于比该切口部14A靠车辆前方侧处的前膨胀部34和位于比该切口部14A靠车辆后方侧处的后膨胀部36而构成。
[0043] 在帘式气囊主体14膨胀展开状态下,切口部14A在比划分B(前柱装饰26与车顶内衬30的交界)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通过该切口部14A将帘式气囊主体14的上部前后分割。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切口部14A从帘式气囊主体14的上端部形成至比柱装饰26的下端稍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前膨胀部34与后膨胀部36在比切口部14A靠下方侧的位置相互连通。
[0044] 前膨胀部34构成帘式气囊主体14的前部,在该前膨胀部34的上部安装有三角带17。三角带17是在车辆侧视图中形成为大致三角状的带状的部件,如图3及图4所示,三角带
17的前端部17A通过螺栓32及焊接螺母33而紧固连结于柱内板24。而且,如图1所示,三角带
17的后端部17B被缝制于帘式气囊主体14的前膨胀部34中的上端部(缝制部S1)。这样,通过三角带17而将前膨胀部34与柱内板24(车辆主体)连结。
[0045] 另外,三角带17的至少上部配置在与柱装饰26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除了三角带17的后端部且下端部的一部分之外配置在与柱装饰26重叠的位置。
[0046] 在此,如图2及图4所示,在帘式气囊主体14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下,三角带17成为松缓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3所示,在帘式气囊主体14膨胀展开状态下,三角带17被拉拽,由此朝向柱内板24侧的张作用于前膨胀部34。因此,前膨胀部34(的上部34A)留于柱内板24与柱装饰26之间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膨胀。
[0047] 如图1所示,隔着切口部14A而在前膨胀部34的车辆后方侧设置后膨胀部36,该后膨胀部36延伸至未图示的后排座椅。在此,后膨胀部36的上部36A在柱装饰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及车顶内衬3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因此,帘式气囊主体14通过切口部14A以沿车辆宽度方向跨柱装饰26的方式膨胀展开(参照图3)。
[0048] 在后膨胀部36的上缘部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片40。多个耳片40例如通过与帘式气囊主体14的基布同样的布料形成,从后膨胀部36的上缘部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并且,这些耳片40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及焊接螺母而紧固连结于上边梁22的梁内板28。
[0049] 另外,在后膨胀部36的前部设有不膨胀的非膨胀部14B。在帘式气囊主体14膨胀展开状态下,非膨胀部14B设置在划分B的车辆下方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因此,从充气机16向后膨胀部36供给的气体在比非膨胀部14B靠上侧或比非膨胀部14B靠下侧的位置流动而向前膨胀部34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后膨胀部36图示的由双点划线48包围的区域是在倾斜碰撞时对乘员P的头部H进行限制的区域。
[0050] 在后膨胀部36的上端部中,气体供给路42从比乘员P的就座位置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向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前方侧延伸。该气体供给路42位于车顶内衬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与充气机16连接。
[0051] 充气机16是所谓缸类型的充气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而固定于上边梁22。而且,在充气机16的前端部设有气体喷出部16A,在该气体喷出部16A形成有多个喷出口。并且,通过充气机16工作,从该气体喷出部16A喷出气体,通过气体供给路42向帘式气囊主体14供给气体。
[0052] 充气机16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46电连接。在该ECU46电连接有侧面碰撞传感器、翻车传感器及倾斜碰撞传感器(均图示省略)。侧面碰撞传感器预测或检测车辆12的侧面碰撞(的不可避免)而向ECU46输出信号。翻车传感器预测或检测车辆12的翻车(的不可避免)而向ECU46输出信号。而且,倾斜碰撞传感器预测或检测车辆12的倾斜碰撞(的不可避免)而向ECU46输出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碰撞(MDB倾斜碰撞、歪斜碰撞)是例如在NHTSA中规定的来自斜前方的碰撞(作为一例,与碰撞对方的相对角15°、车辆宽度方向的交叠量35%左右的碰撞)。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设想相对速度
90km/hr下的倾斜碰撞。
[0053] 在此,当通过ECU46而充气机16工作时,从充气机16的气体喷出部16A通过气体供给路42向帘式气囊主体14的后膨胀部36供给气体。由此,后膨胀部36膨胀,将车顶内衬30的末端部向下方侧压下,并沿侧窗玻璃18向车辆下方侧展开。
[0054] 供给到后膨胀部36的气体的一部分在比非膨胀部14B靠上侧或下侧的位置流动而向前膨胀部34供给,前膨胀部34膨胀。因此,前膨胀部34相对于后膨胀部36而稍晚膨胀。在此,如上所述,前膨胀部34的上部34A通过三角带17而与柱内板24连结,因此如图3所示,前膨胀部34在柱内板24与柱装饰26之间的空间膨胀。由此,柱装饰26从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图3所示的膨胀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
[0055] 后膨胀部36的前端部中的上部36A向柱装饰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因此伴随着柱装饰26的移动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并且,通过后膨胀部36中的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的部位来限制乘员P的头部H。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乘员P的前方,未图示的正面碰撞用气囊(驾驶席用气囊)膨胀展开。
[0056] (作用及效果)
[0057]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0058]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10中,如图1所示,在帘式气囊主体14膨胀展开状态下,后膨胀部36的前端部中的上部36A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降低BrIC。关于该作用,与未设置切口部14A及三角带17的比较例的构造进行比较来说明。
[0059] 在图3中,比较例的帘式气囊主体100由双点划线表示。该比较例的帘式气囊主体100除了未形成切口部14A的点之外是与本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主体14同样的结构。该比较例的帘式气囊主体100未通过三角带17与车辆主体连结,因此在柱内板24与柱装饰26之间不膨胀,而在柱装饰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在此,在比较例中,由于柱装饰26未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因此帘式气囊主体100在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膨胀展开。
[0060]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前膨胀部34膨胀而柱装饰2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因此,后膨胀部36由柱装饰2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压出,与比较例的帘式气囊主体100相比能够使帘式气囊主体1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
[0061] 在此,已知通过使帘式气囊主体1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能够降低头部H绕颈部N的轴线旋转的头部旋转伤害(BrIC)。即,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与比较例的帘式气囊主体100相比使帘式气囊主体1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由此能够降低BrIC。
[0062] 特别是如果设为通过柱装饰26使帘式气囊主体1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的结构,则与2个气囊沿车辆宽度方向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稳定地将帘式气囊主体1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压出。例如,在通过使另外的气囊向帘式气囊主体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而将帘式气囊主体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压出的结构中,如果气囊的展开位置发生偏移等,则有时无法将帘式气囊主体压出至所希望的位置。相对于此,在通过柱装饰26将帘式气囊主体14压出的结构中,柱装饰26的位置不会偏移,并且通过柱装饰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能够将帘式气囊主体14压出。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使帘式气囊主体1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维持乘员的保护性能。而且,与将帘式气囊主体整体性地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得厚的构造等相比,能够将帘式气囊主体的容量的增加抑制成最小限度,可以不使充气机16大型化。而且,也能够抑制帘式气囊主体的收纳空间的增加。
[006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车辆侧视图中三角带17的至少上部配置于与柱装饰26重叠的位置。由此,与在车辆侧视图中三角带17的上部配置于比柱装饰26靠下方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前膨胀部34更可靠地留在柱装饰2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其结果是,能够使前膨胀部34有效地在柱装饰2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
[006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后膨胀部36设有气体供给路42的结构,并且非膨胀部14B设置在划分B的下方侧。由此,帘式气囊主体14中,后膨胀部36比前膨胀部34稍稍先膨胀。其结果是,在前膨胀部34膨胀而柱装饰2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之前,能够使后膨胀部36向柱装饰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使后膨胀部3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
[006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过在轴部52A的前端部形成有锚定部52C的拴系夹52而将柱装饰26保持为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由此,在前膨胀部34的膨胀时,锚定部52C卡定于安装座50,由此能够限制柱装饰2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这样,通过简易的结构能够将柱装饰26保持为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
[0066] <第二实施方式>
[0067]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6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适当省略说明。
[0068] 如图5所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60的帘式气囊主体14设有非膨胀部62而取代非膨胀部14B,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通过切口部14A而将帘式气囊主体14的上部分割成前膨胀部34和后膨胀部36,在前膨胀部34缝制三角带17。而且,在后膨胀部36设置气体供给路42,通过该气体供给路42供给从充气机16产生的气体。
[0069] 在此,非膨胀部62从切口部14A的下端连续形成,并从该切口部14A的下端朝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下方侧设置。具体而言,非膨胀部62以下端侧比上端侧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弯曲。并且,通过切口部14A及非膨胀部62而前后分割成前膨胀部34和后膨胀部36,因此前膨胀部34以下部比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方式在车辆侧视图中形成为大致三角状。而且,在非膨胀部62的下端部与帘式气囊主体14的下端部之间设有前膨胀部34与后膨胀部36连通的连通部64。因此,是从充气机16通过气体供给路42向后膨胀部36供给的气体的一部分通过该连通部64向前膨胀部34供给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非膨胀部62的位置例如可以设置在与未图示的正面碰撞用气囊(驾驶席用气囊)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对应于正面碰撞用气囊的限制面的倾斜来设定非膨胀部62的弯曲形状。
[0070] (作用及效果)
[0071]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007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60,由于从切口部14A的下端朝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下方侧设置非膨胀部62,因此仅通过非膨胀部62的下侧的连通部64而将前膨胀部34与后膨胀部36连通。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非膨胀部14B的上下两侧将前膨胀部34与后膨胀部36连通的构造相比,能够增大前膨胀部34及后膨胀部36的膨胀完成为止的时间差。其结果是,能够使后膨胀部36可靠地在柱装饰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展开,能够更稳定地使后膨胀部3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关于其他的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73] 以上,说明了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帘式气囊装置,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以各种形态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三角带17作为连结部件,通过该三角带17将前膨胀部34与柱内板24连结,但是没有限定于此。即,可以取代三角带17而使用绳状的部件、长条的带状部件作为连结部件。
[007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使用了拴系夹52作为保持部件,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的保持部件。例如,可以使用绳状的部件作为保持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将绳状的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柱内板24,将绳状的部件的另一端部插通于安装座50的插通孔50C,在该插通的绳状的部件的前端设置直径比插通孔50C大的卡定部,从而具有与拴系夹52同样的效果。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