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车辆内饰 / 车顶内衬 / 车辆内饰组件及其成形方法

车辆内饰组件及其成形方法

阅读:1019发布:2020-06-01

专利汇可以提供车辆内饰组件及其成形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在一个或多个 实施例 中提供了一种沿车辆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车辆内饰组件。车辆内饰组件包括 车顶 内衬 ,该 车顶内衬 包括共同形成折叠部的 基板 和 覆盖 层 ,其中折叠部沿宽度方向的第一截层包括覆盖层的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以及位于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之间的基板的第一基板部。本发明的车辆内饰组件结构简单而且在侧气帘展开期间不会破坏车辆部件。,下面是车辆内饰组件及其成形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沿车辆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车辆内饰组件,包含:
车顶内衬,包括共同形成折叠部的基板覆盖层,其中所述折叠部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截层包括所述覆盖层的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之间的所述基板的第一基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其中所述折叠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第二截层包括所述覆盖层的第三覆盖部和第四覆盖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覆盖部和第四覆盖部之间的所述基板的第二基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其中所述折叠部的所述第一截层进一步包括所述覆盖层的第五覆盖部和所述基板的第三基板部,所述第三基板部沿所述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覆盖部和所述第五覆盖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所述第二覆盖部沿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三基板部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其中所述车身侧饰件在材料上与所述折叠部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进一步包含车身侧饰件以与所述折叠部干涉,其中所述车身侧饰件包括下段以及自所述下段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上段,所述上段和所述下段分别与所述高度方向所成的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其中所述下段相对于所述高度方向成下部角度,所述上段与所述高度方向成上部角度,并且所述上部角度数值上小于所述下部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其中所述车顶内衬的所述折叠部接触所述上段的接触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其中所述接触部的截面厚度小于所述上段的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接触部间隔开的另一部分的截面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内饰组件,其中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具有不同的外表面粗糙度。
11.一种沿车辆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车辆内饰组件的成形方法,所述成形方法包含:
成形车顶内衬,所述车顶内衬包括共同形成折叠部的基板和覆盖层,其中所述折叠部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截层包括所述覆盖层的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之间的所述基板的第一基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形方法,进一步包含将所述折叠部与所述车辆的车身侧饰件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形方法,其中所述成形所述车顶内衬包括提供初始基板和初始覆盖层并在所述初始基板的移除位置移除部分初始基板以形成所述基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形方法,其中所述成形所述车顶内衬包括折叠所述初始覆盖层以形成所述覆盖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形方法,其中成形所述折叠部使得所述移除位置与所述覆盖层的所述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间隔开。

说明书全文

车辆内饰组件及其成形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内饰组件及其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安全法规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配置侧气帘或窗式安全气囊以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减轻乘客伤害。侧气帘通常布置在邻近车顶纵梁/立柱内饰件和车顶内衬的区域。侧气帘在展开之前被车顶纵梁/立柱的内饰件和车顶内衬所隐藏。当展开气帘时,气帘开始充气并膨胀,为了使气帘以预定的路径行进,常常需要提供引导件。
[0003] 美国专利US 8,876,152公开了一种可充气约束组件来对侧气帘进行路径引导。

发明内容

[0004]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沿车辆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车辆内饰组件。车辆内饰组件包括车顶内衬,该车顶内衬包括共同形成折叠部的基板覆盖层,其中折叠部沿宽度方向的第一截层包括覆盖层的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以及位于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之间的基板的第一基板部。
[0005]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沿车辆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车辆内饰组件的成形方法,该成形方法包含:成形车顶内衬,车顶内衬包括共同形成折叠部的基板和覆盖层,其中折叠部沿宽度方向的第一截层包括覆盖层的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以及位于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之间的基板的第一基板部。
[0006] 结合附图根据下面详细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和或优点会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示例实施例的包括内饰组件的车辆的内景部分示意图。
[0008]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在侧气帘展开之前沿线2-2的截面示意图。
[0009] 图3是图2中所示的车顶内衬和车身侧饰件的部分放大的截面示意图。
[0010] 图4是图2中所示的车辆在侧气帘展开之后的截面示意图。
[0011]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成形车顶内衬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根据需要,本说明书中公开了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但是,应理解公开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并且可以多种替代形式实施。附图无需按比例绘制;可放大或缩小一些特征以显示特定部件的细节。所以,此处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不应解释为限定,而仅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多种形式实施本发明的代表性基础
[0013] 本发明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有利之处在于至少反思在某些现有设计中,为了使侧气帘在展开时沿预定路径行进,通常需要设置引导件,并且为了外表美观车顶内衬需要与车辆立柱的装饰件紧固接合。在侧气帘展开时,强大的量会造成车顶内衬和立柱装饰件的撕扯,导致车辆部件损坏。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侧气帘展开,不但车辆维修更换零件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耗时耗力。
[0014] 如这里或其它地方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内饰组件及其成形方法相信能够有效克服上述至少部分问题。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内饰组件结构简单而且在侧气帘展开期间不易破坏车辆部件。
[0015] 参考图1并结合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示例实施的包括内饰组件100的车辆170的示意图。内饰组件100沿车辆高度方向H及车辆宽度方向W延伸并且包括位于车顶部的车顶内衬110。内饰组件100可进一步包括位于车身侧面的车身侧饰件240以与车顶内衬110干涉。车身侧饰件240可连接至并覆盖车辆立柱,例如但不限于车辆B柱
[0016] 进一步参考图3,显示了图2中所示的车顶内衬110和车身侧饰件240的部分放大的截面示意图。车顶内衬110包括共同形成折叠部210以接合车身侧饰件240的基板232和覆盖层234,其中折叠部210沿宽度方向W的第一截层Q1Q2Q3Q4包括覆盖层234的第一覆盖部330和第二覆盖部332以及位于第一覆盖部330和第二覆盖部332之间的基板232的第一基板部342。折叠部210沿高度方向H的第二截层E1E2E3E4包括覆盖层234的第三覆盖部334和第四覆盖部336以及位于第三覆盖部334和第四覆盖部336之间的基板232的第二基板部344。这样,车顶内衬110总体上包括由基板232形成的单U形结构U1以及由覆盖层234形成的相向设置的双U形结构U2和U3,其中所述单U形结构U1与所述双U形结构U2、U3互相嵌套。
[0017] 在某些实施例中,并且如图4中所说明性描述,折叠部210的第一截层Q1Q2Q3Q4可进一步包括覆盖层234的第五覆盖部338和基板232的第三基板部346,其中第三基板部346沿宽度方向W位于第二覆盖部332和第五覆盖部338之间。第二覆盖部332沿宽度方向W可与第三基板部346间隔开。在折叠部210沿高度方向H处于相对较低位置,车顶内衬110的剩余部分可能需要突兀地转向车辆170的顶板时,这种配置更为有利。
[0018] 返回参考图2,车身侧饰件240可包括下段244以及自下段244沿车辆高度方向H延伸的上段242。上段242和下段244分别与高度方向H所成的度不同。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下段244相对于高度方向H成下部角度α1,上段242与高度方向H成上部角度α2,并且上部角度α2数值上小于下部角度α1。上段242可与下段244一体形成,这样在侧气帘150展开时,本发明有利地能够通过与车身侧饰件240一体成形的上段242作用为引导件以引导侧气帘150的展开路径,不但减少部件数量也相应地减少了装配时间。侧气帘150连接至车身部件并且在展开之前至少部分由车顶内衬110和车身侧饰件240所遮盖。
[0019] 基板232和覆盖层234可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可均独立地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层。例如但不限于基板232可由聚酯发泡材料(PU foam)形成,覆盖层234可由无纺布或针织面料形成。
[0020] 车身侧饰件240的材料可与折叠部210不同,例如包括或可由聚丙烯(PP塑料)形成。在组装时,车顶内衬110的折叠部210接触车身侧饰件240并且特别是其上段242的接触部352。由于车顶内衬110上设置的折叠部210的特定嵌套结构使得其具有增强的弹性,从而折叠部210与上段242之间的干涉配合形成了搭接连接。
[0021]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由于车身侧饰件240在材料硬度上大于折叠部210,使得上段242的接触部352可在宽度方向W上以一定距离嵌入折叠部210而与折叠部210之间干涉配合。因此,在不需要额外的固件的情况下,折叠部210与车身侧饰件240的上段242之间可以形成可靠的连接。在接合位置,例如在图3中说明性地描述的位置,由于折叠部210与接触部352之间的弹性干涉,第一覆盖部330的截面层厚度会比第二覆盖部332的截面层厚度小。
[0022] 进一步地,上段242与下段244在外表面粗糙度上不同。特别地,为了增强折叠部210与车身侧饰件240的上段242之间的摩擦阻力,可以在上段242上设置网纹表面,其可为与上段为整体或者粘接至上段242上的表面粗糙的片体或衬垫
[0023]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成形车顶内衬110的流程图。在570步骤处,提供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初始基板532和初始覆盖层534。初始基板532与初始覆盖层534并列设置,并且初始覆盖层534在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上比初始基板532宽。在这个步骤,初始覆盖层534可以或可以不连接(例如粘接)至初始基板524。
[0024] 在某些实施例中,由于车顶内衬110的材料要求,由PU发泡材料形成的基板532经常比较硬,常规方式难以形成如上所述的折叠部210。因此,在572处,本发明采用了在初始基板532上在移除位置570切除一定体积的材料550以在基板532上形成至少一个切口552以利于弯折基板53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基板532上沿车辆的长度方向L间隔形成多个切口552。有利地切口552可为V形切口,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切口552可为任意合适的形状,例如为矩形切口。切口552可以在沿深度方向D上为任何合适的深度。当切口552沿深度方向D为贯穿切口时,初始基板552可以经由任何合适的方式例如粘接而预粘接至初始覆盖层534以避免在移除材料块550时导致初始基板的剩余部分的分离。
[0025] 移除位置的位置可策略性地选择以利于成形或形成折叠部210的尺寸。例如,并且如图4和5中所说明性地描述,移除位置570可以与第一覆盖部330和第二覆盖部332间隔开。相应地,移除位置570离初始基板532的端部510越远,则形成的折叠部210的尺寸在其处于接合位置时沿高度方向H上就越长。
[0026] 在574处,沿着方向F并靠着切口552弯折初始基板532和初始覆盖层534以形成如上述的折叠部210。可以采用粘接工具例如粘接剂来提供增强的折叠部210的结构完整性。
[0027] 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4,分别显示了侧气帘展开前和展开后的视图。侧气帘150在展开期间被充气并迅速膨胀,通过车身侧饰件240的上段242引导向下行进,促使折叠部210沿着上段242接触部352向下移动or滑动。有利地本发明的上段242与下段244一体形成,并且具有基本上平滑的接触部,当然为了维持在侧气帘150展开之前车身侧饰件240与车顶内衬110的折叠部210的可靠接合,可以如上所述在接触部上形成纹路以增加摩擦系数
[0028] 如这里或其它地方提及的,由于车身侧饰件240的上段242与高度方向H所成的上部角度α2数值上小于车身侧饰件240的下段244与高度方向H所成的下部角度α1,或者换句话说上段242相较于下段244与高度方向H更平行。随着折叠部210继续沿车辆高度方向H向下移动而与上段242的接触部352发生分离而不会接触到车身侧饰件240的下段244并且绕着切口552转动以利于侧气帘150的行进至最终展开位置,例如图4中所示的位置270。也就是说,切口552的展开角度和/或尺寸在侧气帘150处于收起位置和展开位置时不同并且在侧气帘150展开期间增大。这样,即便在侧气帘150展开后也不会导致包括车顶内衬110和车身侧饰件240在内的车辆内饰组件损坏,有效地降低了维修费用并且由于不会有损坏部件的飞溅而增强了安全性。进一步地,本发明有利地利用顶内衬110的折叠部210与车身侧饰件240的上段242之间弹性的搭接连接,不需要额外的紧固件,并且也不需要在上段242上有目的形成收容/固定孔之类的特征。此外,由于U形结构U2具有光滑的端部,可以避免划伤车身侧饰件240的表面和侧气帘150。
[002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