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61 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CN201410324459.7 2009-07-21 CN104192792A 2014-12-10 王佳平; 姜开利; 李群庆; 范守善
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至少部分悬空设置的纳米管结构;向该碳纳米管结构引入反应原料;以及引发反应原料进行反应,在该碳纳米管结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
162 锂二次电池用锂复合过渡金属化物的前体粒子及包含其的正极活性材料 CN201380004172.X 2013-01-29 CN103975464A 2014-08-06 姜成勋; 朴炳天; 申昊锡; 朴商珉; 朴洪奎
发明公开了锂二次电池用锂复合过渡金属化物的前体粒子及包含其的正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锂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前体粒子是包含至少两种过渡金属并且平均直径为1μm~8μm的复合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粒子,其中所述复合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粒子显示单分散性粒度分布并且具有0.2~0.7的变异系数。
163 化镍微粉末及其制造方法 CN201280049116.3 2012-08-06 CN103874659A 2014-06-18 米里法道; 伊藤泰
提供作为电子元件材料合适的、硫品位得到控制、氯品位低、并且微细的化镍微粉末以及其工业上稳定的制造方法。通过硫酸溶液中和,将所得到的氢氧化镍在非还原性气氛中于超过850℃且低于1050℃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氧化镍颗粒,将该热处理时形成的氧化镍颗粒的烧结体优选通过使颗粒彼此碰撞来破碎。关于所得到的氧化镍微粉末,硫品位为400质量ppm以下,氯品位为50质量ppm以下,钠品位为100质量ppm以下,比表面积为3m2/g以上且不足6m2/g。
164 一种氢化镍材料的制备方法 CN01818451.0 2001-09-13 CN1481590B 2014-05-07 C·费罗; M·A·费特岑科; B·索默斯; A·扎伦; G·E·贝内特; C·T·瓦尔克
一种采用次生金属制备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优选采用一种非电解方法处理所述次生金属并通过沉淀反应将其做成活性的电池正极材料。此处还公开了一种制备氢化镍材料而无需采用前胺反应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一种金属并将该金属做成活性正极材料的步骤。用于制备氢氧化镍材料的方法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掺合步骤。做成活性电池正极的步骤可包括使所述金属同时与铵离子和氢氧离子混合。做成活性电池正极的步骤还包括各种金属离子的连续搅拌沉淀反应。在本方法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金属可以是一种次生镍源,如来自镍电解精炼工艺、化学镍工艺或镍电镀工艺的废弃或新鲜电解液。
165 电解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的高镍系正极材料的方法 CN201310742732.3 2013-12-24 CN103715422A 2014-04-09 陈勃涛; 唐淼; 徐宁; 吴孟涛
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的高镍系正极材料的方法,由隔膜将电解槽阳极室与阴极室隔开,阳极室与阴极室内有LiOH和可溶性锂盐的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将Ni1-x-yCoxMny(OH)2,其中0≤x≤0.5,0≤y≤0.3,放入阳极室的电解液中,在2.0~15V恒压下,温度在25℃~60℃范围内,搅拌电解生成羟基化镍系,电解时间5~50h;过滤、烘干电解制成的羟基氧化镍钴锰,与氢氧化锂混合后在500~900℃的温度下,在空气气氛或氧气气氛中热处理16~24h,制成高镍体系正极材料。制备的高镍体系正极材料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且焙烧时间短,加工成本低。
166 电池、碱蓄电池正极材料和碱蓄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 CN201310447073.0 2013-09-25 CN103715398A 2014-04-09 挂谷忠司; 渡边荣人; 金本学; 儿玉充浩
发明提供的电池正极材料含有氢化镍。在氢氧化镍的微晶中固溶有由Al、Ga、Mn及Mo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和Zn。在该正极材料中,反应电子数大且单位容积的容量大。
167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躯体的制备方法 CN201310598123.5 2013-11-22 CN103633311A 2014-03-12 艾常春; 吴元欣; 张睿
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躯体的制备方法,将硫酸镍溶液、硫酸钴溶液和硫酸锰溶液分别导入已通入N2的反应器中,升温至50℃开始搅拌,10min后向反应器中缓慢滴加分析纯的,用pH计监测反应体系的pH值,继续滴加NaOH溶液直至达到反应的终点pH值,停止加后继续通N2搅拌,然后静置陈化后离心分离,再用蒸馏水多次洗涤产物,并将滤饼真空干燥得到浅棕色前驱物粉末。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通过控制原料浓度,加料顺序,反应温度、pH值、陈化时间等条件制备出流动性好、高分散性和比表面可控的类球形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躯体。
168 锂二次电池阳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包含它的锂二次电池 CN201180047401.7 2011-09-28 CN103155241A 2013-06-12 吴性宇; 宣熙英; 都宥林; 李亨馥
发明涉及高容量阳极活性物质,具体涉及包含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复合化物的锂二次电池用高容量阳极活性物质。[化学式1]LixNiyFezMnwO2(在上述式中,1≤x≤1.8,0
169 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碱性蓄电池 CN201280002936.7 2012-01-11 CN103119762A 2013-05-22 挂谷忠司; 金本学; 儿玉充浩
发明提供一种放电容量大、且过放电时的性能劣化小的电池。碱性蓄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特征在于,具有含有氢化镍的芯层、和包覆上述芯层表面的导电辅助层,上述导电辅助层含有羟基氧化钴相和二氧化铈相,上述活性物质含有锂。通过在导电辅助层中含有二氧化铈相,即使在过放电等情况时也能够抑制羟基氧化钴的还原。而通过活性物质含有锂、且导电辅助层含有二氧化铈相,能够使电池的放电容量增大。
170 纳米颗粒和溶胶-凝胶加工方法 CN200680052167.6 2006-12-01 CN101378994B 2012-11-28 C·S·苏丘
发明描述了制备凝胶及纳米颗粒的溶胶-凝胶加工方法。本发明还涉及通过所述方法制备的凝胶及纳米颗粒。优选实施方案描述了通过将蔗糖和果胶用作聚合剂的溶胶-凝胶加工来制备ZrO2纳米颗粒。
171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 CN201080014803.2 2010-04-09 CN102379053A 2012-03-14 张诚均; 朴洪奎; 吉孝植; 林镇形
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其为具有α-NaFeO2层状晶体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化物,其中所述过渡金属为Ni与Mn的混合物,除锂之外的过渡金属的平均氧化值为+3以上且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满足方程m(Ni)≥m(Mn)(其中m(Ni)和m(Mn)分别表示锰和镍的摩尔数)。通过将过渡金属的氧化值控制为大于+3的平,所述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均匀且稳定的层状结构,由此有利地发挥了改进的包括电容量的总体电化学性能,特别是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特性。
172 锂二次电池的正极及锂二次电池 CN201110186078.3 2011-06-23 CN102299296A 2011-12-28 杉浦隆太; 小林伸行; 七泷努; 宇贺治正弥; 长田薰
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维持了良好的循环特性且能够实现高容量化。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正极具有由导电性物质构成的正极集电体和由锂复合化物烧结体板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正极集电体通过导电性接合层接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上,平均气孔直径为0.1-5μm,空隙率为3%以上且不到15%。
173 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法 CN201080003629.1 2010-11-11 CN102257659A 2011-11-23 名仓健祐
发明提供一种非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法,其包括以下工序:通过使透过性陶瓷或其前体附着在含镍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表面从而制备中间体的工序;将中间体与锂化合物混合的工序;以及通过将所得到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烧成,从而合成锂镍复合氧化物的工序,其中,使氧透过性陶瓷或其前体附着的工序例如包括在水溶液中使氧透过性陶瓷或其前体在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表面上析出的步骤。
174 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00710073980.8 2007-04-06 CN101279857B 2011-11-09 李亚栋; 王定胜; 白锋; 霍子扬; 刘立平; 陈伟
发明涉及一种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将预先合成的纳米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配成溶液A;(2)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配成溶液B;(3)将溶液A与溶液B按体积比为1:(5~30)混合,将所得混合液经乳化后得到均匀稳定的乳液C;(4)将乳液C中的有机溶剂去除后,得到沉淀物;(5)将所得的沉淀物经分离后,以去离子水洗涤,得到胶体材料;及(6)将所得的胶体材料经过煅烧即可得到介孔材料。通过该方法制备的介孔材料在结构上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分布窄等特点,因此在化学、光电子学、电磁学、材料学、环境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175 从加氢转化的重质流出物中回收金属 CN201010219238.5 2010-06-25 CN102134643A 2011-07-27 卡洛斯·卡内隆; 安格尔·里瓦斯; 埃德加·洛佩斯; 路易斯·扎卡里亚斯
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加氢转化方法得到的重质产物的金属回收方法,所述重质产物含有未转化渣油以及固态质材料,所述固态碳质材料含有第8-10族金属、第6族金属以及和/或镍。
176 由金属氢化物和金属酸盐前体制备预助熔的金属氧化物的方法 CN200980113184.X 2009-02-06 CN102015542A 2011-04-13 G·E·奥斯博恩; A·瓦赫德; S·W·马库森
由金属盐制备预助熔的金属化物的方法,所述金属盐选自氢氧化镍、氢氧化钴、混合的镍-钴氢氧化物、酸镍、碳酸钴、混合的镍-钴碳酸盐及其组合,所述方法包括:提供与粘合剂掺混,掺混入助熔剂添加剂以形成造渣混合物的至少一种造渣的氧化物与金属盐的混合物,所述金属盐选自氢氧化镍、氢氧化钴、混合的镍-钴氢氧化物、碳酸镍、碳酸钴、混合的镍-钴碳酸盐及其组合;使造渣的混合物形成预助熔的聚结物;煅烧预助熔的聚结物,以产生预助熔的金属氧化物。提供一种聚结物,所述聚结物包括金属盐、造渣的氧化物和助熔剂添加剂,所述金属盐选自氢氧化镍、氢氧化钴、混合的镍-钴氢氧化物、碳酸镍、碳酸钴、混合的镍-钴碳酸盐及其组合。提供一种聚结物,所述聚结物包括金属氧化物和熔渣,所述金属氧化物选自氧化镍和氧化钴,其中金属氧化物包封在熔渣内。
177 完全利用橄榄石组分的方法 CN200580020766.5 2005-06-06 CN1972870B 2011-01-19 O·瓦勒维克; T·R·约恩森; A·阿什姆; B·郎瑟斯
一种完全利用橄榄石的新方法,所述方法基于通过化和沉积和镍化合物的盐纯化。
178 固体化物型燃料电池用的氧化镍粉末材料及其制造方法、采用它的燃料极材料、燃料极以及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CN200880114276.5 2008-10-28 CN101842925A 2010-09-22 米里法道; 服部靖匡; 山下秀幸; 伊藤泰
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用作固体化物型燃料电池用的燃料极材料时,即使在因燃料供给异常等,燃料极曝露于氧化气氛中的情况下,仍可抑制氧化膨胀造成的电极的开裂、相对电解质的剥离,减少发电特性的劣化的氧化镍粉末材料和其有效的制造方法,与采用该氧化镍粉末材料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用的燃料极材料。一种在构成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的燃料极材料中使用的氧化镍粉末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由通过氧化镍微粒形成的芯颗粒(a)和形成于芯颗粒(a)的表面上的覆盖层(b)构成,该覆盖层(b)含有氢氧化锆作为主成分,并且覆盖层(b)中包含的锆量以该氧化镍微粒的单位表面积计,在0.001~0.01g/m2的范围内。
179 导电膜、电子发射器件和图像显示设备 CN200810129452.4 2008-07-31 CN101359567B 2010-08-25 寺田匡宏; 小岛诚; 岩城孝志; 水江雄; 伊部刚
一种在衬底上形成的由金属或合金制成的厚度从3nm到50nm的导电膜,其中所述导电膜的密度对该金属或合金的体密度的比为0.2到0.5,所述导电膜的电阻率对该金属或合金的块体电阻率的比是100到100000。
180 制备NiO和Ni纳米结构的方法 CN200780027128.5 2007-06-29 CN101553431A 2009-10-07 W·沈; Y·李; M·柴; J·D·罗杰斯
通过将镍(II)的化合物例如醋酸镍溶解在可与混溶的二元醇(diol)例如乙二醇、丙二醇和适当的寡聚物中,并加入适当的例如酸钠,形成α形式氢化镍(II)。从二元醇基母液中分离α-Ni(OH)2沉淀,并干燥。可以在大约573K-大约1073K范围内温度对该稳定的α-Ni(OH)2煅烧,以形成NiO的纳米尺寸颗粒,例如纤维状形状的。可以使用氢气对NiO的小颗粒进行还原,以形成小的纤维状镍颗粒。NiO颗粒和Ni颗粒均具有作为催化剂的实用性并提供了在需要电子和/或磁性能的应用中的实用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