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一般车辆 / 车用轮胎 / 充气轮胎或内胎
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81 充气轮胎 CN201280011506.1 2012-02-27 CN103415405A 2013-11-27 大野廉明
发明在保持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滚动阻。提供一种充气轮胎(1),其包括:具有在胎圈芯(9)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1a)和从主体部(11a)围绕胎圈芯(9)折返的折返部(11b)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填胶(13),其中,折返部(11b)的比胎圈填胶(13)的径向外侧边缘(13a)进一步径向向外延伸的部分在保持离主体部(11a)1mm以下的距离的同时,延伸到从胎圈填胶的径向外侧边缘(13a)起5mm以上的位置;折返端(11c)位于胎圈部(7)和胎侧部(5)的弯曲的中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位于轮胎的从径向最内侧边缘起的截面高度(SH)的10%~40%的范围;轮胎还包括覆盖折返端(11c)的胎侧橡胶(5a),胎侧橡胶(5a)定位于主体部(11a)和折返部(11b)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形成轮胎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182 轮胎 CN201280009053.9 2012-02-13 CN103402791A 2013-11-20 杉安信平; 中村贵光
发明的轮胎(1)设置有:形成于胎面部的周向槽(12);由周向槽划分的陆部(22);以及形成于陆部的横向槽。横向槽包括第一横向槽(32)和第二横向槽(51),第一横向槽(32)将陆部划分为多个花纹,第二横向槽(51)将由第一横向槽划分出的花纹块(42)划分为第一花纹块部(61)和第二花纹块部(62)。与第二花纹块部相接触的周向槽的槽深比与第一花纹块部相接触的周向槽的槽深浅。
183 无钉防滑轮 CN200980132946.0 2009-07-09 CN102131658B 2013-09-25 渡部亮一
提供一种能够在上行驶时获得高平的牵引性能和操纵稳定性两者的无钉防滑轮胎。胎面表面(10)以如下的方式布置在无钉防滑轮胎上:在各花纹列(2A、2B、2C、2D)内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横向槽(3A、3B、3C、3D、5)中,开口到与设有该横向槽的花纹块列相邻的至少一个笔直周向槽(1、1A、1B)的横向槽(3A、3B、3C、3D)的轴向长度被称为槽边缘分量,内侧胎面表面(IN)上的槽边缘分量的总长度与外侧胎面表面(OUT)上的槽边缘分量的总长度的比为1.03~1.3,以及外侧胎面表面(OUT)的负比率与内侧胎面表面(IN)的负比率的比为0.85~1.0。
184 充气轮胎 CN200910172057.9 2009-09-03 CN101722793B 2013-09-25 增田贤悟
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抓地性能且改善操纵稳定性和耐偏磨耗性。其具有被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增加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度(α)的同时沿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横沟(3)、在它们之间连接的多条周向连接沟(4)划分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6)。在比倾斜横沟(3)与最内周向连接沟(4i)相交的最内交叉位置(Pi)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并且比与最外周向连接沟(4o)相交的最外交叉位置(Po)靠近轮胎轴向内侧的区域范围内,倾斜横沟(3)的沟深度Dy实质上是固定的。至少一条周向连接沟(4)的沟深度(Dg)从后着地侧端(Er)向先着地侧端(Ef)渐减。
185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以及充气轮胎 CN200810190506.8 2008-12-25 CN101468522B 2013-06-05 丹野笃; 小川史郎; 藤田明; 山边东海士
发明涉及提高在轮胎内表面具有面接合件的充气轮胎的生产效率并且避免均匀性的降低、而且能够防止面接合件的接合元件的破损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以及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在成形在轮胎内表面沿轮胎周方向设有两面具有接合元件组的双面接合件的生胎时,用由未硫化橡胶形成的保护橡胶层覆盖所述双面接合件的一面的接合元件组,在成形鼓上成形将该由保护橡胶层覆盖的双面接合件通过另一面的接合元件组沿周方向断续地安装于内周面的筒状的第一成形体,使该第一成形体膨胀成环状、压接于环状的第二成形体的内周侧,由此成形所述生胎,将该生胎在硫化机的模具内通过气囊从内侧按压、同时硫化。
186 轮胎 CN200980159568.5 2009-11-25 CN102448741B 2013-04-24 木胁幸洋; 小岛崇明
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充气轮胎(10)包括:条形花纹状接地部(110),其设有多个第1共鸣器;以及条形花纹状接地部(210),其相比于条形花纹状接地部(110)靠车辆安装时的内侧,并且该条形花纹状接地部(210)设有多个第2共鸣器。第1共鸣器和第2共鸣器包括:气室部,其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以及狭窄槽部,其与气室部、周向槽相连通。第1共鸣器的气室部的容积大于第2共鸣器的气室部的容积。
187 防爆轮胎 CN201210543614.5 2012-12-14 CN103009928A 2013-04-03 朱晓义
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爆轮胎,它包括胎壁、轮圈及压差转移圈,压力差转移圈设置在胎壁与轮圈间且套接在轮圈上,压力差转移圈外圈设有压力导入口,胎壁间隔形成有充气腔,内圈设有压力导出口,在压力差转移圈中设有流体通道联通压力导入口与压力导出口;所述流体通过流体通道的路径大于沿截面穿过压力差转移圈的路径。本发明通过在轮胎内设置了压力差转移圈,从而使得轮胎在行驶中与地面撞碰过程中,对应在轮胎内的充气腔中产生气体的高压力,在压力作用下向压力差转移圈内部至轮圈四周均匀的分散转移,使轮胎转动中局部的压力减少,轮胎的防爆性、安全性和寿命得到提高,同时不幸爆胎后也能支撑轮胎正常行驶一段路程。
188 车辆 CN201180024230.6 2011-05-10 CN102892593A 2013-01-23 日野秀彦; 半谷正裕
发明公开了一种配备有防爆轮胎(3)的车辆(1),该防爆轮胎(3)配备有:胎体(16),所述胎体(16)从胎面(12)通过轮胎侧壁(13)延伸到胎圈组件(14)的胎圈芯(15);和侧面增强橡胶层(19),所述侧面增强橡胶层(19)具有月牙形横截面并且被设置在轮胎侧壁(13)中的胎体(16)的内部。热传导构件(21)被设置在轮胎的内表面(22)上,其中热传导构件(21)的热传导系数不小于0.3W/(m·k)。防爆轮胎(3)被进一步配备有冷却装置(8),该冷却装置(8)通过将流体(G)鼓吹到防爆轮胎(3)和/或轮缘(4)上来冷却防爆轮胎(3)。
189 一种三平衡轮廓充气轮胎 CN201210404466.9 2012-10-22 CN102874053A 2013-01-16 杨卫民; 秦柳; 焦志伟; 赵鹏; 刘肖英; 薛梓晨; 丁玉梅
发明涉及一种三平衡轮廓充气轮胎,主要包括胎面部、胎侧部、胎腰部、胎圈三角胶、胎圈部、内衬层、胎体层、胎腰垫层、带束层和三角平衡轮廓支撑件,通过设置胎腰部结构,改变了轮胎运动时发生屈挠变形位置,增加了轮胎在运动时胎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保证了轮胎接地压的均匀性,减少了轮胎的偏磨损,从而增加了轮胎的寿命;由于接地压力均匀分布,增了轮胎的制动性能、转向性能和通过性能,保证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在三角平衡轮廓支撑件的作用下,保证了胎面部和胎侧部的断面轮廓形状不发生变化,使得胎面部和胎侧部中的胎体层结构、位置形状不发生变化,保证了轮胎与地面滚动接触的真圆度,降低了轮胎行驶的滚动阻力,保证行驶安全。
190 充气轮胎 CN200880109951.5 2008-09-30 CN101815624B 2013-01-16 村田雄彦
一种充气轮胎,其在保持高平的干抓地性能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在被覆盖的路面上的牵引性能而获得改善的雪上性能。所述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2)在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区域(2o)中具有至少一个周向主沟槽(3)。该周向主沟槽(3)为直沟槽,其中,在沟槽壁表面(20)与胎面表面(2)相交处的脊线(21)直线地延伸。每个沟槽壁表面(20)包括上壁表面(20U)和下壁表面(20L)。上壁表面(20U)是缓斜坡的并从脊线(21)以相对于胎面表面(2)的法线成40°到60°的度θ1延伸。下壁表面(20L)是陡斜坡的并以小于角度θ1的角度θ2延伸到沟槽底部(22)。下壁表面(20L)分别具有在轮胎的周向方向上布置的凸出部(23)。每个具有斜坡表面(23S)的凸出部具有三角形横截面,所述斜坡表面(23S)从上壁表面(20U)的下端部(Ue)以不大于角度θ1但是大于角度θ2的角度θ3延伸到沟槽底部(22)。
191 重载用轮胎 CN201080026337.X 2010-06-14 CN102802966A 2012-11-28 菅沼彰
发明提供一种重载用轮胎。该重载用轮胎包括:胎肩肋(A1)(胎肩肋(A5)),其设在胎面胎肩部上;副肋(A2)(副肋(A4)),其隔着周向槽(110)(周向槽(116))与胎肩肋(A1)相邻,设在比胎肩肋(A1)靠轮胎赤道线的位置;以及不均匀磨损吸收肋(B1)(不均匀磨损吸收肋(B2)),其设在周向槽(110)内,并位于比胎肩肋(A1)、副肋(A2)的踏面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副肋(A2)、副肋(A4)上形成槽宽度比周向槽(110)、周向槽(116)细的周向细槽(10)。周向细槽(10)以副肋(A2)、副肋(A4)的胎面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为基准,形成在车辆安装时外侧。
192 充气轮胎 CN200880106710.5 2008-08-01 CN101801687B 2012-11-28 岩井义孝
转向稳定性和排特性得以改进而达到良好的平衡。充气轮胎具有位于轮胎赤道线的两侧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相对于车辆而言的)内、外胎冠周向沟槽(3i、3o)。中央陆部(5)形成于胎冠周向沟槽(3i、3o)之间,并且在中央陆部(5)中设置弯曲斜向沟槽(8)。每个弯曲斜向沟槽(8)都从其开口于外胎冠周向沟槽(3o)的外端(8a)穿过轮胎赤道线以倾斜地延伸至相对于车辆的内侧、转向至相对于车辆的外侧、并倾斜延伸至其位于中央陆部(5)中的内端(8b)。弯曲斜向沟槽(8)通过沿轮胎周向从内端(8b)延伸的连接沟槽部(11)彼此连接。在中央陆部(5)中设置中央凸肋(5a),该中央凸肋(5a)由连接沟槽部(11)、弯曲斜向沟槽(8)的各自在连接沟槽部(11)之间延伸的部分、以及内胎冠周向沟槽(3i)限定,并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并重复增加和减小其轴向宽度,而且中央凸肋(5a)的最大宽度与最小宽度的比率处于2.0到4.0的范围内。
193 机动二轮车用轮胎对和机动二轮车用轮胎的使用方法 CN200880024905.5 2008-04-18 CN101743136B 2012-10-24 中川英光
将被安装到前轮的轮胎(1)的胎面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成三个区,该三个区包括:中央胎面区(A)和一对肩侧胎面区(C)。对于前轮胎的胎面部使用两种类型的胎面胶。中央胎面区(A)的胎面胶的JIS-A硬度比各肩侧胎面区(C)的胎面胶的JIS-A硬度大。后轮胎(11)的胎面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成五个区,该五个区包括:中央胎面区(A)、一对中间胎面区(B)和一对肩侧胎面区(C)。对于后轮胎的胎面部使用三种类型的胎面胶。中间胎面区(B)的胎面胶的JIS-A硬度比中央胎面区(A)的胎面胶的JI S-A硬度和各肩侧胎面区(C)的胎面胶的JIS-A硬度大。
194 充气轮胎 CN200880106816.5 2008-09-04 CN101801688B 2012-09-19 越智直也
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提高排性和减低轮胎噪声的充气轮胎。其在轮胎(12)上设置第1周向主槽(14)、第2周向主槽(16)、第3周向主槽(18)而确保基本的排水性能。在胎面中央区域的第2接地部(22)设置与第1周向主槽相连的V字型槽(36),确保排水性和进行消除频率较高的噪声的消除。另一方面,在车辆内侧的第4接地部(26)设置与第3周向主槽(18)相连的L字型槽(52),确保排水性和进行消除频率较高的噪声的消除。通过将V字型槽(36)配置在车辆安装时的外侧,将L字型槽(52)配置在车辆安装时的内侧,能够同时实现优良的排水性和减噪性。
195 充气轮胎 CN200880015959.5 2008-05-14 CN101678720B 2012-09-05 永井秀
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指定了向车辆安装时的外侧和内侧,胎面部(5)由配置在轮胎径向内侧的基部胶层(10)和配置在轮胎径向外侧的上层橡胶层(11)构成,基部胶层(10)由储能模量低于上述上层橡胶层(11)的橡胶材料形成,将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设为边界位置(A),以边界位置(A)为界线,车辆安装的内侧区间(L1)中的基部胶层(10)的厚度(t1)形成得较厚,其外侧区间(L2)中的基部胶层(10)的厚度(t2)形成得较薄。
196 轮胎 CN201080038686.3 2010-01-28 CN102574426A 2012-07-11 小岛崇明; 木胁幸洋
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50)、胎侧部(60)以及胎肩加强部(70)。在充气轮胎(1)沿胎面宽度方向(TW)截取的截面中,在设按照胎面(50)的表面曲率的第1曲线(R1)与按照胎肩加强部(70)的表面曲率的第2曲线(R2)交叉的点为虚拟点(IP)、设通过虚拟点(IP)并且与胎体(20)大致正交的直线(L)与充气轮胎(1)的表面相交的点为交点(NP)的情况下,具有包含交点(NP)且具有预定的宽度的凹胎肩区域(US)。在凹胎肩区域(US)中形成比充气轮胎(1)的表面凹陷的多个凹部(80)、及未形成有凹部(80)的表面部(90)。凹胎肩区域(US)沿轮胎周向(TC)延伸。
197 轮胎 CN200980160820.4 2009-11-25 CN102470701A 2012-05-23 小岛崇明; 木胁幸洋
发明提供一种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0)设有:多个肋状接地部(110)、肋状接地部(210)、肋状接地部(240),其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11、12、21、22)划分而成;以及共振器,其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并通过肋状接地部(110)与路面的接触来形成预定的空间,并与上述周向槽相连通;共振器包括:第1共振器,其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以及第2共振器,其位于比第1共振器靠车辆安装时内侧的位置,并沿轮胎周向设有多个;第2共振器的数量多于第1共振器的数量。
198 车辆用控制装置 CN200780035626.4 2007-12-18 CN101516654B 2012-05-23 水野晃; 白井久则; 堀口宗久; 榊原文彦; 阿部稔; 内藤贵; 安藤正夫
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高抓地性和低燃费或者兼顾安静性和低燃费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当将车轮(2)的外倾调节到负外倾角时,增加第1轮胎胎面(21)的接地,并且减少第2轮胎胎面(22)的接地。这样,可以发挥高抓地性或安静性。另一方面,当将车轮2的外倾角调节到正外倾角时,减少第1轮胎胎面(21)的接地,并且增加第2轮胎胎面(22)的接地。这样,实现低滚动阻,达到节约燃费的目的。这样,通过调节车轮2的外倾角,可以兼顾高抓地性或安静性和节约燃费这两个相反的性能。
199 轮胎 CN200980159568.5 2009-11-25 CN102448741A 2012-05-09 木胁幸洋; 小岛崇明
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充气轮胎(10)包括:条形花纹状接地部(110),其设有多个第1共鸣器;以及条形花纹状接地部(210),其相比于条形花纹状接地部(110)靠车辆安装时的内侧,并且该条形花纹状接地部(210)设有多个第2共鸣器。第1共鸣器和第2共鸣器包括:气室部,其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以及狭窄槽部,其与气室部、周向槽相连通。第1共鸣器的气室部的容积大于第2共鸣器的气室部的容积。
200 跑气保用轮胎 CN200780025875.5 2007-06-27 CN101489810B 2012-02-29 濑川政弘; 花和孝
一种跑气保用轮胎,具备:有环状胎圈(1a)的一对胎圈部(1);配置于胎圈部(1)之间,通过胎圈(1a)其端部被卷绕的帘布层(5);从胎圈部(1)分别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胎侧部(2a)、(2b);在胎侧部(2a)、(2b)的帘布层(5)的内侧配置的截面大致呈月牙形的加强橡胶层(9a)、(9b);通过胎肩部(3)连接胎侧部(2)各自的外圆周侧端之间的胎面部(4),具有配置于车辆外侧的胎侧部(2a)的刚性比配置于车辆内侧的胎侧部(2b)的刚性更大的非对称刚性构造。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