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飞行汽车结合控制方法和两分体飞行汽车 |
CN202311379142.9 |
2023-10-23 |
CN119872149A |
2025-04-25 |
刘广; 黄锦腾; 严磊; 袁德文; 周晨蕾; 何俊; 谢铭泽 |
本发明提供一种飞行汽车结合控制方法和两分体飞行汽车。方法包括:响应于结合路行车辆与飞行器的结合信号,调节路行车辆的悬架系统,使得路行车辆的分离结合装置低于飞行器的底部;控制分离结合装置朝路行车辆外的方向移动使得分离结合装置部分地与飞行器的底部搭接;控制分离结合装置的牵引件与飞行器的牵引对接机构进行连接;控制分离结合装置将飞行器拉入路行车辆的飞行器容置仓内。如此,实现了路行车辆与飞行器之间的自动结合,无需工人手动拉入,有效地规避了人工拉入操作的潜在风险,极大提升了安全性和科技感,操作较为方便。 |
2 |
一种设置风激励升力设备的应急救援高空舱 |
CN202411485328.7 |
2024-10-23 |
CN119239938A |
2025-01-03 |
秦杰; 庄宝潼; 谭逸飞; 侯晨新; 卫赵斌; 江培华; 柳锋; 孟韬; 张强强; 冯得海; 刘洋 |
本申请涉及一种设置风激励升力设备的应急救援高空舱,属于应急救援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高空舱普遍依赖外部能源来维持浮力和稳定性,在紧急情况下可能面临能源不足或供应中断的问题。设置风激励升力设备的应急救援高空舱包括:高空舱,具有舱体;风激励升力设备,所述风激励升力设备包括一根轴体,轴体的顶部设有风杯受力机构,轴体的底部设有桨叶动力机构;拉索连接机构,被配置为将所述风激励升力设备连接于高空舱上。本申请通过利用自然风力实现稳定的浮力和升力,实现了高空舱在紧急救援中的自适应稳定性和高效性。 |
3 |
飞行汽车补电方法、飞行汽车和存储介质 |
CN202411448464.9 |
2024-10-16 |
CN119116721A |
2024-12-13 |
伍伊军 |
本申请涉及一种飞行汽车补电方法、飞行汽车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分体式的飞行汽车,所述飞行汽车包括陆行体和飞行体,所述方法包括:所述陆行体根据预设方式确定所述飞行体满足唤醒条件后,唤醒所述飞行体;获取所述飞行体在被唤醒后发送的飞行体电池信息;在根据获取的飞行体电池信息确定所述飞行体需要补电后,向所述飞行体补电。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能够优化飞行汽车的补电流程,避免飞行体锂电池的进一步消耗。 |
4 |
行星偏转升力器及其组合系列飞行器 |
CN202410784674.9 |
2024-06-18 |
CN118790474A |
2024-10-18 |
杨云柳; 刘希怡 |
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偏转升力器及其组合系列飞行器,通过木牛之机器牛简化过渡层原理,形成三种升力器所组成不同的飞行装置,属于在空气空间及真空太空领域的飞行区分设备,该方法包括:木牛之机器牛升力器,简化行星摆升力器包括三合一升力器及行星电机升力器,由三合一升力器构成的飞行器包括:悬挂式飞行器、水陆空三栖马、球空飞行器等,由两个三合一升力器构成的最简单的飞行器,当两个升力器以两条扁管对夹对称安装时,两个旋转反挫力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稳定产生升力,这样可以由拉绳悬挂载人,落地收纳时手提即可,图7中,11为三合一升力器,44为铝合金机架,45为载人负载,46为负载拉绳,47为下层内衬,48为上伞面。 |
5 |
对旋翼折叠飞碟 |
CN202311517556.3 |
2023-11-08 |
CN118701287A |
2024-09-27 |
贾甲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旋翼折叠飞碟,其特征在于:它由飞碟的上旋翼与下旋翼构成,对旋翼共用同轴逆向套管转动上下对旋翼,飞碟上下对旋翼相对逆向旋转产生上升动力。对旋翼的龙骨架杆上方均附有机翼状断面的付骨架杆,用面料全覆盖出多条气动通道;其形态如饱和状的直升机螺旋桨的集合体;对旋翼是像雨伞一样可以折叠的,对旋翼内部的主轴上,两个对称的电动液压伸缩杆,推动正与付滑动圆环上下移动,分别联动上下吊撑杆,完成上与下旋翼的同时自动收放。主轴内套管在同轴逆向器下方与动力总成对接;座人吊舱环于动力总成的周边;用移心器活动栓结座人吊舱下部与主轴重心位置。用改变飞碟重心来调控飞行姿态与方向。 |
6 |
一种纵向滚翼单元及基于该纵向滚翼单元的纵向滚翼飞行器 |
CN202111670044.1 |
2021-12-30 |
CN114313259B |
2024-09-06 |
陈召涛; 章辉 |
一种纵向滚翼单元及基于该纵向滚翼单元的纵向滚翼飞行器。本发明提出一种纵向滚翼单元,包括螺旋桨旋转桨叶、滚翼桨叶、环形翼、转轴、旋转桨叶控制舵机和滚翼桨叶控制舵机,其中环形翼设置在纵向滚翼单元的两端,通过转轴连接;螺旋桨旋转桨叶设置在环形翼的环形腔内,且与旋转桨叶控制舵机连接;滚翼桨叶设置在两个环形翼之间,且与滚翼桨叶控制舵机连接;转轴与飞行器飞行方向同向。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基于该纵向滚翼单元的纵向滚翼飞行器。本发明既保留了常规滚翼飞行器垂直起降等优良特性,又具备固定翼飞行器高速飞行的能力。 |
7 |
一种交错摆线桨 |
CN202410627650.2 |
2024-05-21 |
CN118529248A |
2024-08-23 |
胡峪; 李汉针; 孙洪波 |
本发明提出一种交错摆线桨,包括主轴和桨叶,桨叶个数为2n,其中单侧每组桨叶个数为n。本发明通过采用交错排列的摆线桨,半侧摆线桨叶片数量是传统摆线桨的一半,既提高效率,而振动水平与传统摆线桨相同。在相同振动水平下,叶片面积减半,使得叶片结构重量减半,而且能够使桨叶翼尖涡位于桨盘中央,第一组桨叶在第二组桨叶上诱导出相对上洗,显著降低桨盘内下洗,从而有效提高摆线桨效率,根据CFD计算,与传统摆线桨相比,交错摆线桨的悬停效率至少可提高6%。 |
8 |
用于飞行器(AV)飞行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CN202280079474.2 |
2022-10-03 |
CN118524966A |
2024-08-20 |
O·埃莱恩; S·恰尔诺塔 |
一种用于飞行器(AV)的系统、方法和装置。该飞行器包括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包括上部框架、下部框架和连接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的桥接件。上部框架可以包括容纳电子部件的壳体。该飞行器可以包括从上部框架延伸至下部框架的通道。该飞行器可以包括使螺旋桨旋转的电机。该飞行器可以包括位于通道和桥接件之间的引导件。引导件的一部分可以包括非线性路径。该飞行器可以包括致动器。该飞行器可以包括联接于引导件和致动器的襟翼,该襟翼配置为从下部框架伸出或缩回框架结构中。该襟翼可沿着其水平轴线或竖向轴线中的至少一个弯曲。该襟翼在伸出时可以相互重叠。 |
9 |
一种将空气压力动力原理和高斯电磁推进器原理相结合的飞行器 |
CN202211545201.0 |
2022-12-02 |
CN118144993A |
2024-06-07 |
周维平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空气压力动力原理和高斯电磁推进器原理相结合的飞行器,发明人通过对自己原先综合杠杆原理和空气压力动力原理的新型飞行器引入高斯电磁推进器,从而实现原先由燃料推进改为电能推进的设计,具体包括:碟形飞行器是橄榄形控制中心,橄榄形控制中心上有两个飞行器压气机叶片呈环状一上一下贴合在一起,每个飞行器压气机叶片又分别装配有一套四至六个高斯电磁推进环,分别等距离装配在环绕飞行器本体的压气机叶片上,上下两套高斯电磁推进环在两个压气机叶片中间的线环重叠,下部的环和上部的环处于同一个截面,供电时两线圈电流形成对流,橄榄型飞行器生活控制中心里面装配有氢氧储能和发电装置,飞行器本体控制中心控制电门电压,压气机下面有三个有阀门控制开合的垂直排气方向的排气口,飞行器尾部有个有阀门控制开合的主排气口,主排气口两侧各有一个有阀门控制开合可调整飞行器方向的排气口,通过对这六个排气口阀门开合管控从而实现对飞行器飞行状态和方向的灵活操控。 |
10 |
一种适用于狭窄地形探测的仿蟑螂机器人 |
CN202211580217.5 |
2022-12-09 |
CN115743356B |
2024-05-03 |
邹琴; 胡川妹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狭窄地形探测的仿蟑螂机器人,包括机身、右腿组、左腿组、翅膀支架、右翅组、左翅组、探测座组、控制模块,右腿组和左腿组通过前腿电机驱动,两个前腿电机的转动角度相差180°,同一时刻有三条腿位于支撑相与地面接触,另外三条腿处于摆动相,右翅组和左翅组通过翅电机驱动控制其伸展和收缩,机器人拥有步行运动和飞行运动两种运动方式,探测座组设置有探测装置;机器人整体体积小、运动灵活,可在狭小的地方探测周围环境信息且探测范围广。 |
11 |
一种电磁驱动的碟型飞行器操纵设计方法 |
CN202311138205.1 |
2023-09-05 |
CN117163285A |
2023-12-05 |
陈吉昌; 刘铁让; 陈普会; 刘传军; 刘凯; 张恒珲; 李乐; 邹文炀; 胡媛媛 |
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驱动的碟型飞行器操纵设计方法,包括内部静止结构和外部旋转结构,且外部旋转结构通过电磁驱动力进行驱动,在内部静止结构与外部旋转结构之间设置万向连接结构,且三者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并通过横向连接销轴和纵向连接销轴依次成对相连,在内部静止结构与外部旋转结构之间设置两个相互垂直的作动器来实现飞行器的航向和升降控制,当所述作动器伸展或收缩时,所述内部静止结构与外部旋转结构绕着中心轴沿着互为相反的方向发生偏转。本发明通过相关结构的配合,解决了电磁驱动的碟型飞行器,由于其非常规的气动外形及特殊的内静外转结构设置,常规的操纵设计方法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操纵的问题。 |
12 |
垂直偏移飞行器 |
CN202310775876.2 |
2023-06-28 |
CN117002730A |
2023-11-07 |
周树伟 |
本发明公开了垂直偏移飞行器,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为弧形,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聚风筒、控制器、偏移箱、一组发动机、驾驶舱、隐藏式驱动轮,所述第一聚风筒内部设置有动力组件,用于实现飞行器的升降,所述控制器设置于偏移箱的内部尾部,所述偏移箱设置于壳体的内部下方且贯穿设置于第一聚风筒的底部外侧,所述偏移箱的内部设置有偏移电源蓄电箱、连接组件以及传动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用于保证偏移电源蓄电箱的移动稳定性,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实现偏移电源蓄电箱的移动,该装置通过偏移箱的内部结构设置,使飞行器能够重心倾斜,实现飞行器的前进、后退和转向状态调整。 |
13 |
一种扇翼飞行器的双横流风扇扇翼及其设计方法 |
CN202210065097.9 |
2022-01-20 |
CN114291261B |
2023-09-22 |
卢立成; 王昭昭; 苏文璐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扇翼飞行器的双横流风扇扇翼及其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扇翼飞行器双横流风扇的初步设计尺寸,建立三维模型;确定仿真计算区域;对双横流风扇进行网格划分;调整小横流风扇比例,分析气动特性随小横流风扇大小变化而受到的影响;以及调整双横流风扇的横向距离,分析气动特性随双横流风扇距离不同造成的影响。本发明的双横流风扇扇翼会对扇翼飞行器起到更好的增升作用。 |
14 |
一种摆线桨-螺旋桨复合式高速飞行器 |
CN201810353329.4 |
2018-04-19 |
CN108674654B |
2023-07-25 |
冯旭碧; 徐伟汉; 朱清华; 李宜恒; 黄杰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摆线桨‑螺旋桨复合式高速飞行器,包括:所述两侧机翼上对称布置有从翼根延伸至2/3展长处的摆线桨,机身尾部布置有螺旋桨;所述摆线桨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中心轴、围绕中心轴均布的桨叶,桨叶通过布置于叶根处的转动轴连接于相应桨叶支架顶部;所述第一端板的中部设置有偏心装置,桨叶通过设置于叶尖处的偏心轴连接于偏心装置上拉杆的顶部。本发明通过摆线桨产生升力实现垂直起降,通过螺旋桨产生前飞推力,高速前飞时转换为固定翼模式,通过封闭摆线桨,大大减少了前飞的阻力,可实现高速飞行,具有安全系数高、噪声系数小等特点。 |
15 |
一种基于扇翼固定翼结合的飞行器及其设计方法 |
CN202310214952.2 |
2023-03-08 |
CN116443249A |
2023-07-18 |
安朝; 陈乔; 谢长川; 杨超 |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扇翼固定翼结合的飞行器及其设计方法,包括:机身,机身上设置有机翼板,机翼板包扇翼板和固定翼板;扇翼,扇翼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扇翼的安装面,扇翼用于与扇翼板相配合;动力部,设置扇翼板上,且与扇翼的输入轴相连;其中,扇翼板与固定翼板之间设置有预设范围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用于在相同空速变化下调节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以使飞行器在滑翔升力和飞行升力的共同作用下稳定飞行;具有如下优点:利用固定翼和扇翼的空气动力学互补特性,进行集成设计,使得飞行器整体能够起降距离短、低速性能好、空速较小或较大时都有足够的升力、能够无动力滑翔。 |
16 |
一种滚翼飞行器 |
CN202210164250.3 |
2022-02-23 |
CN114435591B |
2023-05-16 |
陈华; 吴林波; 李全贵; 陈子毓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滚翼飞行器,包括机身、水平驱动组件和至少两个滚翼组件。水平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滚翼飞行器沿机身的长度方向前进,至少两个滚翼组件对称分布于机身的左右两侧。滚翼组件包括与机身固定相连的固定板、多个桨叶、用于驱动桨叶旋转的桨叶旋转驱动装置以及用于使桨叶在旋转时摆动的偏心机构。桨叶旋转驱动装置包括支架和支架驱动机构,偏心机构包括偏心盘、转动盘和多个连杆。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滚翼飞行器通过合理布局,能够减小飞行阻力,提高飞行速度,提高飞行效能。 |
17 |
自推进产生推力的控制力矩陀螺仪 |
CN201980022830.5 |
2019-03-28 |
CN111936742B |
2023-04-04 |
J·A·马塞尔; J·S·奇门蒂 |
本发明包括一种用于个人飞行器的新型推进方法和装置,该个人飞行器总体上由包含产生推力的陀螺仪飞轮的陀螺仪活动组件组成。在优选实施例中,陀螺仪为无轮毂陀螺仪。陀螺仪飞轮沿其周边环整合成永磁体,而具有翼型截面和正入射角的辐条在旋转时产生气流。辐条将陀螺仪的周边环与较小的中心无毂环联接。电磁体固定组件邻近陀螺仪飞轮,其产生使陀螺仪活动组件旋转的相位电磁场。本发明包括一种没有外部电机的独立装置,该组件为具有自稳定陀螺仪的电机,自稳定陀螺仪产生可用于推进空中、陆地和海上交通工具的定向气流。 |
18 |
一种辘轳杠杆原理和空气压力动力原理相结合的飞行器 |
CN202110840850.2 |
2021-07-26 |
CN115675863A |
2023-02-03 |
周维平 |
一种辘轳杠杆原理和空气压力动力原理相结合的飞行器,飞行器外型如草帽状,底部封闭中心拥有出气口,在接近帽子边沿分布三个或六个主要实现压气功能的从发动机,从发动机燃烧室喷口正对帽子边缘半封闭轮环状腔体室,半闭轮环腔体内是分布有凹兜型叶片的飞轮,半封闭轮环状腔体外密布集气管道用来降低燃烧室和凹兜叶片内的温度,飞轮通过压气叶片与轴相联,从发动机喷嘴喷出介质推动装有凹兜叶片的叶轮旋转,带动第一级压气机叶片绕轴旋转实现压气工作,轴部中空,内置一主发动机和燃烧室,燃烧室喷口是能够实现90℃转向的。发动机轴上部是操作控制室,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管控启动和关闭主从发动机。 |
19 |
一种基于多连杆的自稳定仿生空中水母装置 |
CN202211062744.7 |
2022-09-01 |
CN115367111A |
2022-11-22 |
孙伟; 张梦瑶; 张键豪; 魏霖韬; 尹骏达; 米丹阳 |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多连杆的自平衡仿生空中水母装置,具有高续航能力以及很强的观赏性。可作为空气质量检测器投放于空中,也可利用灾后进行探照、通讯及搜救工作,节省人力资源。该仿生空中水母,包括球体部分、触手部分、尾部鳍片三部分。球体部分包括球形弹性薄膜及内部填充的气体、圆弧形球架、自平衡装置。触手部分包括多连杆机构、电源、单片机、稳定轴。该仿生空中水母采用触手拍打运动时,通过触手部分周期性收缩舒张给尾部鳍片提供动力,以及球体填充气体自身提供浮力,自平衡装置调整运动姿态,从而实现空中的运动,具有噪声小、能耗低、续航久等优势。 |
20 |
一种摆线桨涵道动力装置及应用其的飞行器 |
CN202210683480.0 |
2022-06-16 |
CN114987758A |
2022-09-02 |
张旭生; 陈晓春; 刘盛辉; 芦威涛 |
一种摆线桨涵道动力装置及应用其的飞行器,包括发动机、摆线桨系统、支架、盖板和导流罩,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分别安装在摆线桨系统的两端,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分别安装在摆线桨系统的两侧,所述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罩与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一导流罩与第二导流罩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架的两端,所述发动机安装在第一导流罩内,且与摆线桨系统连接,将摆线桨涵道动力装置在飞行器上,填补了市场的空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