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车

阅读:191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自卸车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 自卸车 具有设置于转向销(60)的下部且从下方保持悬架臂(70)的保持机构(100),保持机构(100)具有: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突出且沿该转向销(60)的周向配置的止动环(11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转向销(60)的下端(63)的 螺栓 (120);以及借助螺栓(120)而固定于转向销(60)、且具有在整个周向上从上方与止动环(110)对置的被支承面的 保持架 (125)。,下面是自卸车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自卸车,其中,
所述自卸车具备:
车身框架
车轮;以及
悬架装置,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
该悬架装置具有:
悬架缸,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上部连结;
转向销,其与该悬架缸的下端连结,且从该悬架缸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
悬架臂,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下部连结,且具有供所述转向销沿上下方向穿过的贯通孔;以及
保持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转向销的下部,且从下方保持所述悬架臂,所述保持机构具有:
卡定构件,其从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突出,且沿该转向销的周向配置;
紧固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转向销的下端;以及
保持架,其借助所述紧固构件而固定于所述转向销,且具有在整个周向上从上方与所述卡定构件对置的被支承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其中,
所述被支承面与所述卡定构件隔开空间地向上方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卸车,其中,
所述保持架具有:
保持架主体,其借助所述紧固构件安装于所述转向销的下端,并且具有向该转向销的径向外侧伸出的上表面;以及
环状止动件,其形成为从外周侧包围所述转向销的筒状,并且具有与所述保持架主体的上表面抵接的下端面、从下方支承所述悬架臂的上端面、以及所述被支承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卸车,其中,
所述环状止动件具有:
第一内周面,在该第一内周面与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出在环状止动件的下方开口且收容所述卡定构件的第一空间;以及
第二内周面,在该第二内周面与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出与所述第一空间的上方侧相连续且上端被所述被支承面堵塞的第二空间,
所述第二内周面的内径大于所述卡定构件所形成的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一内周面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卸车,其中,
在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凹陷且在整个周向上延伸的槽部,所述卡定构件是呈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的环构件,
该环构件通过径向内侧的一部分嵌入所述槽部而固定于所述转向销,所述环构件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内周面的内径的差分为所述槽部的深度的尺寸以上,所述环构件的外径与所述第二内周面的内径的差分小于所述槽部的深度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卸车,其中,
所述自卸车还具备线状构件,该线状构件的一端与所述转向销连结且另一端与所述保持架主体连结,并且以松弛状态收容在所述转向销与所述保持架主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卸车,其中,
所述转向销具有:
销主体,其与所述悬架缸的下端连结;以及
凸部,其具有比所述销主体的外径小的外径,且从该销主体的下端向下方突出,所述卡定构件设置于所述凸部的外周面,
所述保持架具有供所述凸部进入的孔部,
所述被支承面以从所述孔部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伸出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卸车,其中,
所述自卸车还具备球面轴承,该球面轴承设置在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与所述悬架臂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且允许所述转向销与所述悬架臂的相对旋转,所述保持架通过从下方支承所述球面轴承而经由该球面轴承对所述悬架臂进行支承。
9.一种自卸车,其中,
所述自卸车具备:
车身框架;
车轮;以及
悬架装置,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
该悬架装置具有:
悬架缸,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上部连结;
转向销,其与该悬架缸的下端连结,且从该悬架缸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
主轴,其支承所述车轮,并且具有供所述转向销沿上下方向穿过的贯通孔;以及保持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转向销的下部,且从下方支承所述主轴,所述保持机构具有:
环构件,其从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突出,且沿该转向销的周向呈环状地延伸;
紧固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转向销的下端;以及
保持架,其借助所述紧固构件而固定于所述转向销,且具有在整个周向上从上方与所述环构件对置的被支承面。

说明书全文

自卸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自卸车。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自卸车的悬架装置。悬架装置具有:上端与车身框架的上部连结的悬架缸;以及与车身框架的下部连结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悬架臂。悬架缸的下端与悬架臂的前端经由固定于悬架缸的下端的转向销而相互连结。用于支承轮胎的主轴以能够绕转向销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悬架缸的下部连结。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74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有时自卸车在装载着碎石的状态下在路况差的路上行驶,因此,对悬架装置反复赋予过大的载荷。对自卸车要求即便在这种严苛的行驶环境下也能够继续行驶的耐久性。
[0008]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自卸车。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自卸车具备:车身框架;车轮;以及悬架装置,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该悬架装置具有:悬架缸,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上部连结;转向销,其与该悬架缸的下端连结,且从该悬架缸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悬架臂,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下部连结,且具有供所述转向销沿上下方向穿过的贯通孔;以及保持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转向销的下部,且从下方保持所述悬架臂,所述保持机构具有:卡定构件,其从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突出,且沿该转向销的周向配置;紧固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转向销的下端;以及保持架,其借助所述紧固构件而固定于所述转向销,且具有在整个周向上从上方与所述卡定构件对置的被支承面。
[0011]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自卸车具备:车身框架;车轮;以及悬架装置,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该悬架装置具有:悬架缸,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上部连结;转向销,其与该悬架缸的下端连结,且从该悬架缸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主轴,其支承所述车轮,并且具有供所述转向销沿上下方向穿过的贯通孔;以及保持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转向销的下部,且从下方支承所述主轴,所述保持机构具有:环构件,其从所述转向销的外周面突出,且沿该转向销的周向呈环状地延伸;紧固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转向销的下端;以及保持架,其借助所述紧固构件而固定于所述转向销,且具有在整个周向上从上方与所述环构件对置的被支承面。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根据上述方案的自卸车,能够提高耐久性。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卸车的侧视图。
[0015]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卸车中的转向装置以及悬架装置的俯视图。
[0016]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卸车中的悬架装置的主视图。
[0017] 图4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卸车中的悬架装置的纵剖视图。
[0018]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19] 图6是图5的环构件(卡定构件)附近的放大图。
[0020] 图7是示出保持架主体落下后的状态的图。
[0021] 图8是图7的环构件(卡定构件)附近的放大图。
[0022]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卸车的悬架装置中的保持架主体落下后的状态的图。
[0023] 图10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卸车的悬架装置的纵剖视图。
[0024] 图11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卸车的悬架装置的纵剖视图,是示出作为紧固构件的螺栓落下后的状态的图。
[0025] 图12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自卸车中的悬架装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第一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参照图1~图8对本发明的自卸车的第一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0028] 如图1所示,自卸车1具备前轮2(车轮)、后轮3以及车身4。
[0029] 以下,有时将车身4的前后方向、前方、后方以及宽度方向仅称作“前后方向”、“前方”、“后方”以及“车宽方向”。有时将朝向车宽方向的中心的方向称作“车宽方向内侧”,将从车宽方向的中心朝向右侧或左侧的方向称作“车宽方向外侧”另外,有时将自卸车1配置于平面时的该自卸车1的上下方向、上方以及下方仅称作“上下方向”、“上方”、“下方”。
[0030] <车身>
[0031] 车身4被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分别设置有一对的前轮2以及后轮3支承为能够行驶。车身4具备驾驶室5、货箱6以及车身框架10。
[0032] 驾驶室5设置于车身4的前部。在驾驶室5设置有自卸车1的驾驶员的操纵席。驾驶员通过对操纵席的方向盘进行转向而使自卸车1的行进方向变化。
[0033] 货箱6设置在车身4中的驾驶室5的后方。货箱6为能够装载碎石等具有重量的搬运对象物R的构造。货箱6的前方侧的一部分从上方覆盖驾驶室5。货箱6的底部处的后方侧的部分通过连结销6a而与车身框架10连结。货箱6通过连结销6a能够相对于车身框架10绕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在货箱6的底部处的前方侧的部分连结有翻斗缸6b的上端。翻斗缸6b的下端与车身框架10连结。通过翻斗缸6b伸缩,货箱6以连结销6a为支点相对于车身框架10升降。
[0034] <车身框架>
[0035] 车身框架10从下方支承驾驶室5以及货箱6。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车身框架10具有下纵梁11、下横梁12、立梁13以及上横梁14。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附图标记F以及R示出前后方向,F示出前方,R示出后方。
[0036] 如图2所示,下纵梁1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一对下纵梁11相互平行且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
[0037]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下横梁12在一对下纵梁11中的前轮2的附近且在规定的前后方向位置处沿车宽方向延伸,将这一对下纵梁11沿车宽方向连接。
[0038] 如图3所示,立梁13以在一对下纵梁11中的前轮2的附近从规定的前后方向位置分别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一对。一对立梁13设置为彼此相对于车宽方向上的中心而对称。
[0039] 上横梁14以将一对立梁13的上端彼此连接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上横梁14在下横梁12的上方与该下横梁12平行地设置。
[0040] 一对下横梁12、立梁13以及上横梁14彼此设置在同一前后方向位置处。
[0041] 如图2所示,一对下纵梁1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比车轮(前轮2)的前后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向前方突出。即,一对下纵梁1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一部分比下横梁12、立梁13以及上横梁14向前方突出。
[004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对下纵梁11的上方,与这些下纵梁11对应地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上纵梁(省略图示)。
[0043]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自卸车1具备:用于使前轮2转向的转向装置20;以及将前轮2支承于车身框架10的一对悬架装置40。以下,对这些转向装置20以及悬架装置40详细进行说明。
[0044] <转向装置>
[0045] 如图2所示,转向装置20具有中央杆21、横拉杆22、转向缸23以及转向节臂30。
[0046] 中央杆21以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车身框架10中的下横梁12的车宽方向中央连结。中央杆21从该连结部位向后方延伸。
[0047] 一对横拉杆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中央杆21连结。这些横拉杆2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分别设置于中央杆21的后方侧的端部。一对横拉杆22的连结部位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一对横拉杆22从各自的与中央杆21连结的连结部位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0048] 转向节臂30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转向节臂30分别以成为前方侧的部分的基端部31能够绕后述的悬架装置40的转向销60转动的方式与该悬架装置40一体地连结。转向节臂30从与悬架装置40连结的连结部分朝向后方延伸。转向节臂30的处于后方的前端部以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横拉杆2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
[0049] 转向缸23在车身框架10的下横梁12中的靠宽度方向中央的部分处,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连结有一对。一对转向缸23的相对于下横梁12的连结部位配置为,从车宽方向夹入中央杆21的连结部位。转向缸23分别以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下横梁12连结。
[0050] 一对转向缸23从与下横梁12连结的连结部位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转向缸2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转向节臂30连结。
转向缸23的相对于转向节臂30的连结部位为,比横拉杆22的相对于转向节臂30的连结部位靠前方侧的部分。转向缸23构成为,根据驾驶室5内的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而在该转向缸
23的延伸方向上伸缩。
[0051] <悬架装置>
[0052] 悬架装置40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如图3所示,悬架装置40具备悬架缸41、主轴50、转向销60、悬架臂70、球面轴承80以及保持机构100。
[0053] <悬架缸>
[0054] 悬架缸41是缓冲装置,且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悬架缸41沿着随着朝向下方而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基准轴线O配置。悬架缸41具有缸盖42以及缸体44。
[0055] 缸盖42形成为沿着基准轴线O延伸且上端被堵塞的有底圆筒形状。缸盖42的下端开口。缸盖42的上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框架10的上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盖42的上端设置有进一步向上方突出的缸连结部43。在车身框架10中的立梁13的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面的上部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上部托架13a。缸连结部43以能够绕朝向前后方向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该上部托架13a连结。
[0056] 详细如图4所示,缸体44形成为沿着基准轴线O延伸且下端被堵塞的有底圆筒形状。缸体44的上端开口。缸体44的上部从缸盖42的下端的开口嵌入到该缸盖42的内侧。缸体44设置为,在下部从缸盖42突出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悬架缸41在沿着基准轴线O的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缸盖42绕基准轴线O相对旋转。
[0057] 在这些缸盖42与缸体44的内侧的空间内,构成在成为悬架缸41的延伸方向的基准轴线O方向上具有弹性的缓冲机构。在悬架缸41中,与从前轮2以及车身4受到的载荷相应地,缸体44相对于缸盖42弹性地突出以及后退。
[0058] <主轴>
[0059] 如图2~图4所示,主轴50具有基部51以及轴部54。
[0060] 详细如图4所示,基部51设置为能够绕基准轴线O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51设置于悬架缸41。基部51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筒状。基部51的内周面52的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以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对于基部51而言,该基部51的内周面52外嵌于缸体44的外周面的下端侧的部分。借助未图示的螺栓将基部51相对于缸体44固定,从而基部51一体地固定于缸体44。在基部51固定于缸体44的状态下,基部51的下端面53位于比成为悬架缸41的下端的缸体44的下端面44a靠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的位置。基部51的下端面53形成为包围基准轴线O的环状,并且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
[0061] 轴部54一体地设置于基部51。轴部54从基部51的外周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轴部54形成为使中心轴线P与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半径方向一致的圆柱状。如图
2以及图3所示,前轮2以该前轮2的中心轴线P与轴部54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支承于该轴部54。
[0062] <转向销>
[0063] 如图4所示,转向销60具有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延伸的圆柱状的转向销主体61。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销60与转向销主体61是同一结构,因此,以下,将转向销主体61仅称作“转向销60”进行说明。转向销60与悬架缸41的下端连结。转向销60以从悬架缸41的下端进一步朝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突出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销60不与悬架缸
41直接地连结,而是经由主轴50以及转向节臂30与悬架缸41间接地连结。转向销60的相对于悬架缸41的相对位置由主轴50和转向节臂30来决定。
[0064] 即,转向节臂30的基端部31具有上端面32,该上端面32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且形成为与该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转向节臂30在其上端面32沿整个周向与主轴50的基部51的下端面53抵接的状态下,借助未图示的螺栓一体地固定于主轴50。转向节臂30的上端面32与悬架缸41的缸体44的下端面44a在基准轴线O方向上分离。由此,在转向节臂30的上端面32与缸体44的下端面44a之间形成有由主轴50的内周面52围成的空间。
[0065] 在转向节臂30的基端部31形成有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而在沿着该基准轴线O的上下方向上贯穿的连结孔部34。在该连结孔部34的内周面35嵌合有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的上部。即,转向销60的上部嵌入到转向节臂30的连结孔部34。由此,转向销60的下部比转向节臂30的基端部31的下端面33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突出。该转向节臂30的下端面33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且包围基准轴线O的环状。转向节臂30的下端面33的外径小于转向节臂30的上端面32的外径。
[0066] 连结孔部34的内周面35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优选被紧密嵌合。由此,转向销60与转向节臂30被一体化固定。经由主轴50以及转向节臂30而与悬架缸41连结的转向销60的中心轴线与悬架缸41的中心轴线一致。即,转向销60与悬架缸41分别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延伸。以下,将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径向的转向销60的径向仅称作“径向”。
[0067] <悬架臂>
[0068] 悬架臂70是所谓的A框架。如图2以及图3所示,悬架臂7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框架10的下部连结,且从该车身框架10的下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与转向销60连结。如图2所示,悬架臂70具有前侧臂部71、后侧臂部72以及臂连结部73。
[0069] 前侧臂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经由未图示的托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框架10中的下纵梁11的下部连结。前侧臂部71与下纵梁11的比下横梁12的位置靠前方侧的部分连结。在前侧臂部71的连结部位处,悬架臂70的前侧臂部71能够绕随着朝向后方而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轴线进行摆动。前侧臂部71的形状为,从与车身框架10连结的连结部位起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侧延伸。
[0070] 后侧臂部7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经由图3所示的下部托架12a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车身框架10中的下纵梁11的下部连结。后侧臂部72与下纵梁11的对应于下横梁12的部分连结。在后侧臂部72的连结部位处,悬架臂70的后侧臂部72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进行摆动。后侧臂部72的形状为,从与车身框架10连结的连结部位起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0071] 臂连结部73一体地设置于前侧臂部71以及后侧臂部7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端。臂连结部73由前侧臂部71以及后侧臂部72支承。如图4所示,在臂连结部73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臂连结部73的贯通孔74。转向销60的下端63侧的部分沿上下方向穿过该贯通孔74。贯通孔74的内周面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的外径。臂连结部73能够以前侧臂部71以及后侧臂部72的相对于车身框架10的连结部位为支点而沿上下方向摆动。
[0072] <球面轴承>
[0073] 如图4所示,球面轴承80设置在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与供该转向销60穿过的悬架臂70的贯通孔74的内周面之间。球面轴承80允许转向销60与悬架臂70的相对旋转。球面轴承80具有内圈81以及外圈86。
[0074] 内圈81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筒状。内圈81外嵌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上的比转向节臂30靠下侧的部分。内圈81的内周面82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的外径。因此,内圈81的内周面82相对于转向销60间隙配合。由此,内圈81能够相对于转向销60装卸。
[0075] 内圈81的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的上端面83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内圈81的上端面83相对于转向节臂30的下端面33在整个周向上抵接。
[0076] 内圈81的朝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的下端面84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内圈81的外周面为呈球面状的滑动接触外周面85。
[0077] 外圈86形成为从外周侧包围内圈81的筒状。外圈86的内周面为与内圈81的滑动接触外周面85对应地呈球面状凹陷的滑动接触内周面87。外圈86的滑动接触内周面87以能够与该球面的形状对应地在任意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内圈81的滑动接触外周面85接触。
[0078] 外圈86的外周面88形成为圆筒面状。外圈86的外周面88嵌入到悬架臂70的贯通孔74的内周面。在贯通孔74的内周面组入有未图示的止动环。上述止动环从下方与外圈86的下端面抵接,以避免该外圈86落下。由此,外圈86一体地固定于悬架臂70。
[0079] 内圈81以及外圈86互为一体。从内圈81对外圈86赋予基准轴线O方向的轴向载荷、转向销60的径向的径向载荷。
[0080] <保持机构>
[0081] 接着,对保持机构100进行说明。保持机构100设置于转向销60的下部,且从下方保持悬架臂70。保持机构100维持着转向销60穿过悬架臂70的贯通孔74的状态。即,保持机构100防止悬架臂70相对于转向销60的脱落。
[0082]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机构100从下方支承球面轴承80。由此,保持机构100间接地支承与球面轴承80一体固定的悬架臂70。即,保持机构100经由球面轴承80而支承悬架臂70。
[0083] 详细如图5所示,保持机构100具有止动环110(环构件、卡定构件)、螺栓120(紧固构件)、保持架主体130以及环状止动件140。由保持架主体130以及环状止动件140构成保持架125。
[0084] <止动环>
[0085] 止动环110设置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的比球面轴承80靠下方侧的部分且比该转向销60的下端63靠上方的部分。止动环110形成为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朝径向外侧突出且在该转向销60的周向上呈环状延伸的环状。止动环110通过周向的一部分被切断而形成为周向的端部彼此相互对置的C字状。止动环110由具有弹性或挠性的金属等材料形成。
[0086] 在本实施方式中,详细如图6所示,在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上的止动环110的配置部位处,形成有从该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朝径向内侧凹陷且在周向上呈环状延伸的槽部62a。该槽部62a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止动环110通过仅径向内侧的部分从径向外侧嵌入到该槽部62a而一体地固定于转向销60。止动环110的仅径向外侧的部分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朝径向外侧突出。止动环110通过以使C字状的一对端部分离的方式弯曲而扩径,从而能够从径向外侧相对于转向销60装卸。
[0087] <螺栓(紧固构件)>
[0088] 如图5所示,螺栓120安装于转向销60的下端63。螺栓120具有轴部121以及头部122。轴部121形成为圆柱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头部122一体地设置于轴部121的一端,且形成为外径比轴部121大。
[0089] 在转向销60的下端63形成有从该下端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凹陷的螺栓安装孔63a。在该螺栓安装孔63a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螺栓120通过轴部121紧固于转向销60的螺栓安装孔63a而一体地设置于转向销60的下端6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分别仅图示出一个螺栓120以及螺栓安装孔63a,但也可以是,螺栓安装孔63a在基准轴线O的周围设置有多个,与这些多个螺栓安装孔63a对应地设置有多个螺栓120。
[0090] <保持架主体>
[0091] 如图5所示,保持架主体130借助螺栓120安装于转向销60的下端63。保持架主体130形成为在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圆盘状。
[0092] 在保持架主体130形成有在沿着基准轴线O的方向上贯穿的螺栓插通孔131。螺栓120的轴部121穿过该螺栓插通孔131。保持架主体130的朝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的面即下表面132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螺栓120的头部122从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抵接于保持架主体130的下表面132。由此,保持架主体130经由螺栓120而固定于转向销60的下端63。在保持架主体130的下表面132上的外周侧的部分形成有缘部133,该缘部133从该保持架主体130进一步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突出且呈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延伸。
[0093] 保持架主体130的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的面即上表面134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即,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与该保持架主体130的下表面132平行地配置。该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与转向销60的下端63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相对于转向销60的下端63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隔开间隙地配置。
[0094] 保持架主体130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转向销60的外径。由此,在保持架主体130固定于转向销60的下端63的状态下,保持架主体13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比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向该转向销60的径向外侧伸出。因此,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也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向该转向销60的径向外侧伸出。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止动环110的外径。
[0095] <环状止动件>
[0096] 如图5所示,环状止动件140形成为从外周侧包围转向销60的筒状。环状止动件140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圆筒状。环状止动件140设置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的比球面轴承80靠下方侧的部分且比该转向销60的下端63靠上方的部分。环状止动件140设置在球面轴承80的内圈81与保持架主体130之间。
[0097] 环状止动件140的朝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的面为呈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的下端面141。环状止动件140的下端面141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环状止动件140的下端面141在整个周向上从上方与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的比转向销60朝径向外侧伸出的部分抵接。
[0098] 环状止动件140的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的面为呈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的上端面142。环状止动件140的上端面142与下端面141相互平行地配置。环状止动件140的上端面142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环状止动件140的上端面142在整个周向上从下方与球面轴承80的内圈81的下端面84抵接。环状止动件140的上端面142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球面轴承80的内圈81的内径(内周面82的内径)。
[0099] 环状止动件140通过下端面141与保持架主体130抵接且上端面142与内圈81抵接,从而被这些保持架主体130以及内圈81以从基准轴线O方向夹入的方式保持。即,环状止动件140借助螺栓120的紧固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转向销60的下端63与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之间的间隙的尺寸由环状止动件140的基准轴线O方向的尺寸规定。
[0100] 环状止动件140的内周面143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详细如图6所示,环状止动件140的内周面143具有嵌合内周面144、第一内周面145以及第二内周面146。
[0101] 嵌合内周面144是环状止动件140的内周面143的上侧的部分,且与环状止动件140的上端面142连接。嵌合内周面144外嵌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嵌合内周面144优选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间隙配合。
[0102] 第一内周面145是环状止动件140的内周面143的下侧的部分,且与环状止动件140的下端面141连接。详细如图6所示,第一内周面145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转向销60的外径。由此,在第一内周面145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之间划分出呈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的第一空间S1。
[0103] 第一内周面145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止动环110的外径。第一内周面145从环状止动件140的下端面141延伸至比止动环110靠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的部分。由此,由第一内周面145划分出的第一空间S1在环状止动件140的下方开口且收容有止动环110。
[0104] 第二内周面146配置在嵌合内周面144的下方且第一内周面145的上方。即,第二内周面146配置为被嵌合内周面144与第一内周面145从基准轴线O方向夹持。第二内周面146的内径设定为大于转向销60的外径。由此,在第二内周面146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之间划分出呈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的第二空间S2。第二空间S2以与第一空间S1的上方相连续的方式配置。
[0105] 第二内周面146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止动环110的外径且小于第一内周面145的外径。由此,在第一内周面145与第二内周面146之间形成有与这些第一内周面145以及第二内周面146交叉的台阶面147。台阶面147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台阶面147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且朝向下方。台阶面147的基准轴线O方向的位置与止动环110的上端相同或者比该上端更靠上方。因此,通常时,止动环110不位于第二空间S2内,而仅收容于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中的第一空间S1内。
[0106] 第二内周面146的内径大于嵌合内周面144的内径。由此,在嵌合内周面144与第二内周面146之间形成有在这些嵌合内周面144与第二内周面146之间作为台阶部的被支承面148。被支承面148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被支承面148形成为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平面状且朝向下方。利用被支承面148来堵塞第二空间S2的上端。被支承面148在整个周向上从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与止动环110的上端的一部分对置。
[0107] 在此,如图6所示,止动环110的外径与第一内周面145的内径的差分D1被设定为转向销60的槽部62a的深度W以上的值。止动环110的外径与第二内周面146的内径的差分D2被设定为小于转向销60的槽部62a的深度W。需要说明的是,槽部62a的深度W是指,从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到槽部62a的底部(径向内侧的端部)的距离。
[0108] <自卸车的悬架装置的作用效果>
[0109] 在自卸车1中,经由设置在车身4与前轮2之间的悬架装置40来支承车身4的重量。在自卸车1的行驶时,从前轮2所接触的路面向车身4传递的冲击通过悬架缸41而得到缓和。
[0110] 由于自卸车1有时将碎石等重量物作为搬运对象物R在路况差的路上行驶,因此,对悬架装置40反复赋予载荷。该载荷的大部分由前轮2以及后轮3承受。在前轮2的悬架装置40中,向在转向销60的下端63经由球面轴承80而承受悬架臂70的载荷的保持机构100施加至少包含悬架臂70的重量的载荷。如图5所示,这样的载荷从球面轴承80的内圈81向与该内圈81的下方抵接的保持机构100的环状止动件140传递。传递到环状止动件140的载荷向与该环状止动件140的下方抵接的保持架主体130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保持架主体130借助螺栓120而被转向销60固定。因此,向保持架主体130赋予的上述载荷被螺栓120的相对于转向销60的紧固力承受。
[0111] 在此,假定对螺栓120反复赋予例如超过假定的载荷,则该螺栓120会松动。由此,若假设螺栓120从转向销60的螺栓安装孔63a脱落,则被该螺栓120支承的保持架主体130也落下,从下方支承环状止动件140的结构物不再存在。因此,若不实施任何对策,则被环状止动件140支承的球面轴承80、悬架臂70从转向销60脱落而难以继续自卸车1的行驶。
[0112]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即便在因上述载荷而导致保持机构100的螺栓120脱离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自卸车1的行驶。
[0113] 即,在螺栓120以及保持架主体130脱落时,与此同时地环状止动件140也从当初的位置落下。其结果是,如图7以及图8所示,止动环110被收容于环状止动件140的内侧的第二空间S2内。然后,在通常时与止动环110的上方对置配置的环状止动件140的被支承面148从上方与止动环110抵接。即,通过止动环110从下方对该环状止动件140进行支承来避免环状止动件140的脱落。
[0114] 此时,经由球面轴承80向环状止动件140赋予的悬架臂70的载荷也由止动环110支承。因此,能够避免环状止动件140、球面轴承80以及悬架臂70从转向销60脱离而向下方落下。由此,即便在螺栓120以及保持架主体130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自卸车1的行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能够提高相对于严苛的行驶环境的耐久性。
[0115] 止动环110以及被支承面148均在整个周向上呈环状,因此,止动环110能够在周向上分散地承受来自被支承面148的载荷。由此,能够利用止动环110可靠地承受来自被支承面148的悬架臂70的载荷。
[011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架主体130被螺栓120支承的通常时,环状止动件140的被支承面148相对于止动环110隔着第一空间S1向上方分离。因此,在通常时,不会对止动环110赋予来自上方的载荷,因此,止动环110不会产生损伤、磨损等的损害。因此,在螺栓120以及保持架主体130落下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支承来自环状止动件140的被支承面148的载荷。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自卸车1的继续行驶。
[0117]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内周面146的内径形成为大于止动环110的外径,因此,在组装保持机构100时,能够容易地安装止动环110。即,在安装保持机构100时,在转向销60沿上下方向贯穿球面轴承80以及悬架臂70的状态下,将环状止动件140从下方嵌入到转向销60的下部。接着,将止动环110在转向销60与环状止动件140之间的第一空间S1内嵌入转向销60的外周面62。此时,由于第一内周面145的内径形成为大于止动环110的外径,因此,在第一空间S1内确保了使止动环110扩径这一程度的空间。即,由于第一空间S1的体积被确保得较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止动环110安装于转向销60。
[011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止动环110的外径与第一内周面145的内径之差D1为槽部62a的深度W的尺寸以上,因此,能够容易地向槽部62a安装止动环110。另外,在例如维修时,在从转向销60拆下止动环110时,也不会向该止动环110施加过大的负荷,能够容易地进行拆下。
[011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环110的外径与第二内周面146的内径的差分D2被设定为小于槽部62a的深度W的尺寸。因此,即便如上述那样环状止动件140落下而成为止动环110在第二空间S2内与被支承面148抵接的状态,该止动环110也无法扩径到从槽部62a脱离的程度。即,在第二空间S2内不存在使止动环110扩径这一程度的空间。由此,即便在对止动环110从上方作用了过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止动环110从槽部62a脱离。因此,能够利用止动环110更加可靠地承受球面轴承80以及悬架臂70的载荷。
[0120] <第二实施方式>
[0121] 接着,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22] 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A中的悬架装置40A的保持机构200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机构100的基础上还具有线状构件201,这一点与该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0123]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的中央形成有朝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凹陷的保持架侧凹部202。在保持架侧凹部202的底部形成有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突出的保持架侧凸部203。在转向销60的下端63的中央形成有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凹陷的销侧凹部204。在销侧凹部204的底部形成有朝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突出的销侧凸部205。在保持架主体130安装于转向销60的状态下,由保持架侧凹部202和销侧凹部204形成收容空间。
[0124] 线状构件201例如是绳、链、线等的呈线状的构件。线状构件201的一端固定于销侧凸部205,另一端固定于保持架侧凸部203。线状构件201在通常时以松弛状态收容在上述收容空间内。在此,松弛状态是指,在线状构件201上未施加其延伸方向的张力而成为松弛的状态。
[0125] 需要说明的是,线状构件201的一端固定于与转向销60侧以及保持架主体130脱离的一侧的任意的部位即可。另外,线状构件201的另一端固定于保持架主体130侧的任意的部位即可。
[012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与上述同样,在螺栓120以及保持架主体130落下时,保持架主体130成为经由线状构件201而悬挂于转向销60的状态。即,在通常时为松弛状态的线状构件201与保持架主体130一起落下,最终成为与保持架主体130的重量相应地施加了张力的悬挂状态。由此,作业者不用从下方观察转向销60,而能够从周围识别保持架主体130落下了的状态。即,能够通过目视检查而容易识别螺栓120以及保持架主体130的落下,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0127] <第三实施方式>
[0128] 接着,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29] 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B中的悬架装置40B的转向销300以及保持机构1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0130] 转向销300在呈圆柱状的转向销主体61的下端具有从该下端向基准轴线O的下方侧突出的凸部301。凸部301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圆柱状。凸部301的外周面302的外径小于转向销主体61的外周面的外径。
[0131] 保持机构100具有挡圈310、螺栓120以及保持架320。
[0132] 挡圈310是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构件,且设置于转向销300的凸部301的外周面30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部301的外周面302形成有从该外周面凹陷且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呈环状延伸的环状凹部303。挡圈310通过内周侧的部分嵌入到该环状凹部303而一体地固定于凸部301。挡圈310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动环110同样地为呈C字状的C形挡圈,也可以为E形挡圈等呈其他形状的挡圈。在挡圈310安装于凸部301的外周面302的状态下,挡圈310从凸部301的外周面302朝径向外侧突出。
[0133] <保持架>
[0134] 保持架320具有保持架主体321。保持架主体321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架主体130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孔部322。孔部322以沿着基准轴线O贯穿保持架主体130的方式形成。孔部322的内周面323的与基准轴线O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以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转向销300的凸部301从上方插入到该孔部322内。即,孔部322的内径大于转向销300的凸部301的外径。
[0135] 孔部322的内周面323具有下部内周面325和上部内周面324。
[0136] 下部内周面325位于孔部322的下方侧的部分,且在保持架主体321的下表面132开口。下部内周面325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挡圈310的外径。
[0137] 上部内周面324位于孔部322的上方侧的部分,且在保持架主体130的上表面134开口。上部内周面324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转向销300的凸部301的外径且小于挡圈310的内径。
[0138] 下部内周面325与上部内周面324之间的台阶部为被支承面326。被支承面326以从下部内周面325朝径向内侧伸出的方式形成。被支承面326形成为以基准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且朝向下方。被支承面326随着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而朝径向内侧倾斜。即,被支承面326为随着朝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而缩径的锥面。
[0139] 在保持架主体321借助螺栓120安装于转向销300的下端63的通常时,孔部322的上部内周面324位于比挡圈310靠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的位置。被支承面326从挡圈310向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隔开空间地分离。被支承面326在整个周向上从上方与挡圈310对置。
[01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例如螺栓120松动而落下时,通常时与挡圈310的上方对置配置的保持架主体321的被支承面326从上方与挡圈310抵接。即,通过挡圈310从下方对被支承面326进行支承来避免保持架主体321的落下。
[0141] 由此,能够避免球面轴承80以及悬架臂70从转向销300脱落而向下方落下。因此,即便在螺栓120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自卸车1的行驶。
[0142] 通常时,挡圈310与被支承面326在基准轴线O方向上分离,因此,不会对挡圈310赋予来自基准轴线O的上方侧的载荷。因此,通常时挡圈310不会产生损伤、磨损等的损害。由此,在螺栓120落下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支承来自保持架主体321的被支承面326的载荷。
[0143] <第四实施方式>
[0144] 接着,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45] 第四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C的悬架装置40C在悬架缸41的下端直接连结有转向销60。在转向销60外嵌有主轴50的基部51的内周面52,该主轴50能够绕基准轴线O转动。
[0146] 在转向销60的下端63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保持机构100。保持机构100的环状止动件140的上端面142与主轴50的基部51的下端面53抵接。由此,保持机构100从下方支承主轴50的载荷,即,防止主轴50的落下。
[0147] 本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便在螺栓120以及保持架主体130落下的情况下,也为被支承面148支承于被止动环110的环状止动件140从下方对主轴50的载荷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避免主轴50相对于转向销60落下。由此,能够进行自卸车1C的继续行驶。
[0148] <其他的实施方式>
[0149]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该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0150] 在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作为紧固构件的螺栓120,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定位销等其他的紧固构件。即,只要能够将保持架主体130固定于转向销60,就也可以采用任何的紧固构件。紧固构件优选能够将保持架主体13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转向销。由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0151] 也可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止动环110、第三实施方式的挡圈310,将其他的环状构件用作环构件。另外,也可以采用与转向销60一体形成的环构件。由此,与实施方式同样,通过被支承面148、326抵接于该环构件,能够避免球面轴承80、悬架臂70的脱落。
[0152] 也可以代替止动环110、挡圈310,而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例如从转向销60、300的外周面62、302突出的定位销等的销。即,也可以代替止动环110、挡圈310,而采用从转向销60、300的外周面突出且沿该转向销60、300的周向配置的卡定构件。由此也与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通过被支承面148、326与该卡定构件抵接来避免球面轴承80、悬架臂70的脱落。
[0153]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保持机构100通过支承球面轴承80而间接地支承悬架臂70的结构。代替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不经由球面轴承80而直接地连结悬架臂70与转向销60,保持机构100对悬架臂70直接进行支承。另外,也可以经由球面轴承80以外的轴承使悬架臂70与转向销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
[0154]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主轴50与悬架缸41的缸体44连结的结构,但主轴50也可以与悬架装置40中的悬架缸41以外的其他结构物连结。
[0155]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转向销60经由主轴50以及转向节臂30而与悬架缸41连结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转向销60也可以直接与悬架缸41连结,还可以经由其他结构物进行连结。
[0156]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与自卸车1、1A、1B、1C的前轮2连结的悬架装置40、40A、40B、40C中应用了本发明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与后轮3连结的悬架装置,还可以应用于与其他车轮连结的悬架装置。
[0158] 根据上述方式的自卸车1,能够提高耐久性。
[0159] 附图标记说明
[0160] 1…自卸车,1A…自卸车,1B…自卸车,1C…自卸车,2…前轮,3…后轮,4…车身,5…驾驶室,6…货箱,6a…连结销,6b…翻斗缸,10…车身框架,11…下纵梁,12…下横梁,
12a…下部托架,13…立梁,13a…上部托架,14…上横梁,20…转向装置,21…中央杆,22…横拉杆,23…转向缸,30…转向节臂,31…基端部,32…上端面,33…下端面,34…连结孔部,
35…内周面,40…悬架装置,40A…悬架装置,40B…悬架装置,40C…悬架装置,41…悬架缸,
42…缸盖,43…缸连结部,44…缸体,44a…下端面,50…主轴,51…基部,52…内周面,53…下端面,54…轴部,60…转向销,61…转向销主体,62…外周面,62a…槽部,63…下端,63a…螺栓安装孔,70…悬架臂,71…前侧臂部,72…后侧臂部,73…臂连结部,74…贯通孔,80…球面轴承,81…内圈,82…内周面,83…上端面,84…下端面,85…滑动接触外周面,86…外圈,87…滑动接触内周面,88…外周面,100…保持机构,110…止动环(环构件,卡定构件),
120…螺栓(紧固构件),121…轴部,122…头部,125…保持架,130…保持架主体,131…螺栓插通孔,132…下表面,133…缘部,134…上表面,140…环状止动件,141…下端面,142…上端面,143…内周面,144…嵌合内周面,145…第一内周面,146…第二内周面,147…台阶面,
148…被支承面,200…保持机构,201…线状构件,202…保持架侧凹部,203…保持架侧凸部,204…销侧凹部,205…销侧凸部,300…转向销,301…凸部,302…外周面,303…环状凹部,305…保持机构,310…挡圈(环构件,卡定构件),320…保持架,321…保持架主体,322…孔部,323…内周面,324…上部内周面,325…下部内周面,326…被支承面,R…搬运对象物,O…基准轴线,D1…止动环的外径与第一内周面的内径的差分,D2…止动环的外径与第二内周面的内径的差分,W…槽部的深度,S1…第一空间,S2…第二空间。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自卸车 2020-05-14 578
一种自卸车 2020-05-14 380
自卸车辆 2020-05-11 195
自卸车 2020-05-11 255
自卸车辆 2020-05-13 670
自卸车 2020-05-13 30
自卸车 2020-05-13 315
自卸车 2020-05-14 65
坑道自卸车 2020-05-14 442
自卸车 2020-05-12 4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