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筛选器 / 反冲 / 发动机起动装置

发动机起动装置

阅读:1027发布:2020-12-21

专利汇可以提供发动机起动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 发动机 起动装置,包括一个在容纳自起动机机构的 外壳 内形成的供安装自起动机机构的起动 马 达用的马达安装座和一个 反冲 起动机机构。起动马达以面对发动机 机体 的方式被安装在马达安装座上。因此,起动马达并不伸向发动机机体,从而避免了与发动机机体碰撞,结果,起动机马达的安装 位置 能围绕 曲轴 自由地 选定 。此外,在设有马达安装座的壳体罩上制成的第一 散热 片吸入外部空气,同时在未设置马达安装座的外壳体上制成的第二 散热片 吸入外部空气。,下面是发动机起动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发动机起动装置,它包括一个被设置在一连串齿轮一部分上 的第一单向离合器,用以将起动达的转动传递到曲轴线;一个被设置 在一传动机构中的第二单向离合器,用以将反冲起动机的转动传递到所 述曲轴上,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包括:
一个第二小齿轮,其上内周面上具有一些台阶;
一个具有一些束爪的第一大齿轮,仅当第一大齿轮起动发动机的方 向转动时,才推动这些束爪跟所述一些台阶部啮合
2.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单 向离合器被设置在第一大齿轮的径向内侧,第一大齿轮与作为连于所述 起动马达输出轴减速齿轮的第一小齿轮同时工作。
3.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单 向离合器包括一个圆柱部,在所述反冲起动机绕绳轮的背面上具有一些 轴向伸出的凸台,在所述绕绳轮的外周上具有一些槽部;一个第二大齿 轮,具有一带有一些与所述凸台相配合的细长孔的释放板和一些束 爪,仅当所述绕绳轮沿起动发动机的方向被转动时,才推动这些束爪与 所述一些槽部相啮合。
4.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 括:
一个壳体;
一个被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自起动机机构;
一个被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反冲起动机机构;
一个构成所述自起动机机构一部分的末端齿轮;
一个靠近所述末端齿轮并与其成共轴线配置的构成所述反冲起动机 机构一部分绕绳轮;
一个被制成自所述壳体内表面延伸用以包围所述绕绳轮的圆周壁 部;
一个在所述末端齿轮的面向所述绕绳轮的齿侧端上形成的法兰
其中,该圆周壁部这样延伸,使其一端被配置在接近所述法兰。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一种由自起动机机构起动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的改进。

有各种各样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其中曲轴是由容纳在一外壳内的一 自起动机机构起动的。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设置审查公告No.HE1-6- 23739的日本专利公开公告No.HE1-2-108854中公开了这种发动机起动 装置。

在日本实用新型设置审查公告No.HE1-6-23739中公开的发动机起 动装置包括若干在罩在装于发动机曲轴上的冷却扇的风扇罩上制出的 进气孔的外周上设置的支承;一个连于这些支承端的罩件;和一个经多 个螺钉这样连接于该罩件上的自起动机,该曲轴连于该自起动机的输出 边。一自起动机的起动达被配置在该多个支承的外侧。当冷却风扇转 动时,外部空气被吸入这些多个支承之间的间隙,经这些进气进入风扇 罩。从而冷却发动机。此外,该发动机起动装置是被这样设计的,在折 下这些多个螺钉,自发动机上卸下该自起动机时,该自起动马达在发动 机上被转过180°。

然而,上述发动机起动装置的起动马达被配置在这些多个支承的外 侧,与它们平行,并还突向发动机。因此,当该发动机起动装置在发动 机上被传动时,发动机和起动马达相互碰撞从而限制了发动机起动装置 连接于发动机。因此,需要改进,以防止起动马达和发动机碰撞。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告No.HE1-2-108854中公开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包括 一个与起动马达罩制成一体的重绕(recoil)起动器罩;一个与前者配 置在一起构成一罩件的电瓶罩和一个构成一进气通道的风扇罩,一个外 周边,用4条螺栓连于该罩件。该起动马达与发动机相反配置,平行于 反冲起动机罩的侧壁

在这样布置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中,在反冲起动机罩的侧壁内形成大 量缝隙形外部空气吸入孔,以吸取外部空气。当装于曲轴上的冷却风扇 转动时,外部空气经在反冲起动机罩的侧壁上形成的外部空气吸入孔被 吸入风扇罩内,从而冷却发动机件。

然而,由于发动机起动装置的起动马达和电瓶罩被并置要装在反冲 起动机罩的周边部,因此不能在其上形成外部空气进气孔。这样,沿反 冲起动机罩的整个周边吸入外部空气变得不可能,从而使被吸入风扇罩 内的外部空气不均匀。因此,发动机体得不到均匀的冷却。所以有改进 的余地来提示冷却发动机体的性能。此外外部空气进气孔的局部配置使 得难以增加多个外部空气进气孔的总横截面积。而且,小的总横截面积 对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冷却发动机机体的冷却能产生了影响。因此,有 改进的余地来增加总横截面积。

而且,在上述发动机起动装置中,曲轴是通过起动起动马达来转动 的。否则的话,用手来拉动一个杆来转开一起动绳,使起动轮旋转,从 而转动曲轴。然而,在拉动起动绳时,大的拉力作用在反冲起动机罩的 起动绳拉出部分附近。虽然因此而要求反冲起动机罩具有刚性以经得住 大的拉力,但也要考虑将反冲起动机罩安装到发动机体上的螺栓数增加 而没有改善反冲起动机罩的刚性。无论如何,螺栓数的增加不仅增加了 与其相应的部件的数量,而且招致了将反冲起动机罩安装到发动机机体 上的困难。而且,在起动马达配置在起动绳拉动部分附近的情况下,起 动马达对拉动起动绳的操作是一个障碍。因此,存在改进起动绳拉动部 分和起动马达配置的余地。

此外,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告SH0-63-1000674中,公开了一 种发动机起动装置,包括起动机的一小齿轮和一输出轴,两者容纳在发 动机曲柄箱邻近的磁电机腔内;和一个反冲起动机机构,容纳在磁电机 腔邻近的反冲腔内。虽然,反冲起动机机构的反冲卷轴是与小齿轮共轴 线配置的,然而,一间壁将容纳小齿轮的磁电机腔跟容纳反冲起动机机 构的反冲卷轴的反冲腔隔开。发动机起动装置被这样设置,使曲轴既可 由起动马达也可由反冲起动机经该小齿轮与其啮合的磁电机装置带动。

上述发动机起动装置具有小齿轮和反冲起动机,它们以上述方式被 容纳在相应的腔内。因此,粘在小齿轮齿上的润滑油不大可能被撤出以 沾污反冲起动机的起动绳,起动绳不大可能被咬住在小齿轮点上。然而, 由于设置了两个腔,因此,不希望发动机起动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这 样就存在改善提供布置简单和尺寸小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的余地。

此外,本发明的申请人在日本专利公开公告No.HE1-3-248969中已提 出了一种具有一起动马达和一反冲起动机的发动机起动装置。

所建议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包括一个第一单向离合器,设置在用以降 低起动马达转速的一连串减速齿轮的一部分,一个配置在一连串减速齿 轮的末端齿轮和发动机曲轴之间的皮带轮,因此,起动马达的转动经设 在皮带轮上的离心棘爪和一连串减速齿轮被传递到曲轴上。在末端齿 轮的支承轴上,设有一个与离心棘爪啮合的离合器盘。在离合器盘的外侧 设有一释放凸轮。一第二单向离合器被压入释放凸轮的内径部。

在上述发动机起动装置中,当离合器盘沿起动发动机的方向被转动 时,离合器盘和离心棘爪开始彼此啮合转动。另一方面,当离合器盘由 于发动机运转超负荷沿与前者相反的方向转动时,离合器盘被迫经释放 凸轮与离心棘爪分离,由第二单向离合器防止沿相反方向转动。

然而,由于两个单向离合器各自采用了公知的滚针单向离合器,它 们的尺寸必须极其精确。此外,由于长期使用滚针被局部磨损,从而使 单向离合器常常不工作。而且,由于这种滚针单向离合器价格昂贵,因 此一直希望改善单向离合器。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起动装置,它允许按任意方 向连接到发动机上,且均匀地吸入足够冷却发动机的外部空气。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起动装置,它能以少量的螺 栓有效地连接到发动机的一侧,而对拉动起动绳的操作构成障碍。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起动装置,它结构简单,并 防止起动绳被沾污和被缠住在齿轮齿中。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起动装置,它包括稀少和紧 凑的单向离合器,其尺寸无需极为精确,并在长期使用中最少出现损坏。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个发动机起动机,它包括一个具有 一杯形外壳和大致板形壳罩的壳体,该外壳和壳罩共同限一空间;一个 被容纳在该空间内的自起动机机构,一发动机机体装定在该壳罩的外 侧,该发动机起动装置由下列组成:一个用以安装起动马达的马达安装 座,该马达安装座在外壳内制出;大量第一散热片,配置在大致与马达 安装座相同的位置上,并自该壳罩向发动机机体延伸;大量第二散热片, 在该外壳上形成的壁部上制出,该壁部自外壳向发动机机体延伸,其中, 该壳的整个周边借助于第一和第二散热片吸入外部空气。

在这样设置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中,安装起动机马达的马达安装座在 该外壳内制出。由于起动机马达这样连接于马达安装座,使该起动马达 面对发动机机体,因此,起动马达并不突向发动机机体。由于起动机马 达按上述方式并不突向发动机机体,因此不管发动机的构形和尺寸如 何,发动机机体和起动马达并不彼此碰撞,结果,起动马达的安装位置 可在曲轴周围自由选定

此外,大量第一散热片在壳罩的一部分上制出,其方向沿马达安装 座设置的方向,同时大量第二散热片在该壁部上制出,自外壳伸向发动 机机体。这样,有可能借助于在设有马达座的壳罩上制出的第一散热片 吸入外壳空气,和借助于不设置马达座的外壳上第二散热片吸入外部空 气,藉此,在由外壳和壳罩共同构成的壳体的整个周边上实现外部空气 进气。因此,借助于该壳体,不仅能充分吸入外部空气,而且能冷却发 动机机体,而不使外部空气流不均匀。

最好,连接该壳体和发动机机体的三个螺栓孔在壳体的同一节圆上 相隔120°制出,藉此,发动机起动装置的方向在发动机机体上可按120° 变换,以均匀吸入外部空气。

希望在该壳体内还容纳一反冲起动机机构,三个螺栓孔之一被指定 为第一螺栓孔,而其它的螺栓孔分别被指定为第二和第三螺栓孔,重绕 起动器机构有一起动绳拉出部,配置在第一螺栓孔附近,当起动绳拉出 部被安置在第一和第二螺栓孔之间时,自起动机机构的起动马达配置在 第一螺栓孔和第三螺栓孔之间,当起动绳拉出部被安置在第一和第三螺 栓孔之间时,起动马达则配置在第一和第二螺栓孔之间。

规定在壳体上每隔120°制出这些螺栓孔,能以少量螺栓有效地将发 动机起动装置连接于发动机侧边。此外,发动机起动装置安装在发动机 上的方向可通过在发动机上转动发动机起动装置120°来每次改变120°, 从而起动绳拉动中的方向可从三个方向中自由选定,取决于发动机的构 形和周围环境。因此能这样选定起动绳拉动部的一个位置,使起动绳能 被容易拉动。

此外,例如,当起动绳拉动部被配置在第一和第二螺栓孔之间时, 起动马达被配置在第一和第三螺栓孔之间,从而达到起动绳拉动部与起 动马达的隔离,结果起动马达对拉出起动绳的操作并不构成障碍,即使 当起动绳拉出部的方向在发动机上改变时也是这样。

在一个优选的结构中,在该壳体内还容纳一反冲起动机机构。而且, 构成自起动机机构一部分的一末端齿轮和一反冲起动机机构的绕绳轮彼 此接近地并共轴线地配置。该绕绳轮由自壳体内表面延伸的一圆周壁部 包围。该末端齿轮包括一个在面对绕绳轮的其齿侧端上制出的法兰。该 圆周壁部这样延伸,使其一端靠近该法兰配置。

换言之,在本发明中,在法兰和包围反冲起动机机构的绕绳轮的圆 周壁部的一端之间的一个间隙是很小的,从而构成由该圆周壁部和法兰 共同限定一个所谓迷宫密封结构。这种密封结构防止粘于末端齿轮的润 滑油(包括润滑脂)撤到绕绳轮上。此外,松开的起动绳从该间隙中出 来是不大可能发生的。这样,在本发明中,即使当绕绳轮接近末端齿轮 并与其光轴线配置时,也能防止润滑油沾污起动绳,并防止起动绳缠住 末端齿轮的齿。

发动机起动装置最好还包括设置在将起动马达的转动传递给曲轴的 一连串齿轮的一部分上的一个第一单向离合器,和设置在将反冲起动机 机构的绕绳轮转动传递给曲轴的传动机构中的一个第二单向离合器。第 一单向离合器包括一个第二小齿轮,在其内圆周面上具有一些台级部, 一个具有一些棘爪的第一大齿轮,仅当第一大齿轮按起动发动机的方向 被转动时,这些棘爪被迫与台级部啮合。这种第一单向离合器可被设置 在第一大齿轮的径向内部,第一大齿轮与作为连于起动马达输出轴上的 减速齿轮的第一小齿轮被同时操作。

第二单向离合器最好包括一个圆柱体部,在反冲起动机机构的绕绳 轮的背侧上具有一些轴向突出的凸台,在绕绳轮的外圆周上制有一些槽 部;一个第二大齿轮,具有一释放板,带一些细长孔和一些棘爪,所述 这些凸台装入这些孔内,仅当绕绳轮按起动发动机的方向被转动时,这 些棘爪被迫与这些槽部相啮合。

就这样安排的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单向离合器而言,每个单向离合 器在尺寸方面无需极其精确,而且在长期使用中最少出现损坏。而且, 减少了部件数量,从而提供了一种价廉的发动机起动装置。此外,可将 离合器作得薄,从而提供了一种紧凑的起动装置。

参照各附图,仅作了例子,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些优先实施例, 其中:

图1是附带本发明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的发动机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发动机起动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沿图2中3-3线所取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发动机起动装置的顶视图;

图5是图2所示发动机起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图3的末端齿轮和绕绳轮之间关系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3末端齿轮法兰和圆周壁部之间关系的放大横剖视 图;

图8是附带本发明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的发动机的横剖视图,表示被 吸入的外部空气流;

图9A和9B是沿图3中9-9线所取的放大横剖视图,表示分别在 起动一起动马达时和起动一重绕起动器机构时,第一单向离合器的工 作;

图10A和10B是沿图3中10-10线所取的放大横剖视图,表示分 别在起动重绕起动机构时和在起动重绕起动机构后起动绳缠在绕绳轮上 时第二单向离合器的工作。

下列说明仅仅是示意性的,决不想限制本发明或其适用。

图1至8表示本发明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参照图1,发动机机体16 (参图8)被装定在发动机起动装置的20的后面,曲轴中心θ1处在发 动机起动装置20的中心,由3条安装螺栓B1,B2,B3将起动装置20 安装在发动机1的一侧。

图8所示的发动机1包括一平布置的四冲程汽油机,曲轴1a伸 向发动机起动装置20。如图1所示,标号2、3、4分别代表空滤器、化 油器和燃料箱。

如图2所示,发动机起动装置20的壳体21包括3个螺栓孔22A、 22i、22j,供安装螺栓B1,B2,B3穿过其中,在以输出轴中心O2作为其 中心的一节图d上按120°制出。处在节圆d最上位置上的螺栓孔被指定 为第一螺栓孔22h,其余的螺栓孔按时针顺序分别被指定为第2螺栓孔22i 和第三螺栓孔22j。

反冲起动机机构40(参图3)包括一个被配置在第一螺孔22h附近的 起动绳拉动部22k。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起动绳拉动部22k被配置 在第一和第二螺栓孔22h、22i之间时,自起动机马达机构30的起动马 达(参图3)被配置在第一和第三螺栓孔22h、22j之间。

分别用标号D0,D1,D2标注第一螺栓孔22h,起动绳拉动部22k和 起动马达31的方向,下面说明方向D0、D1和D2之间的关系:

(1)起动绳拉动部22k的方向D1自第一螺栓孔22h的方向D0向第 二螺栓孔22j的一侧倾斜θ1(约20°);

(2)起动马达31的方向D2自第一螺栓孔22h的方向D0向第三螺 栓孔22j的一侧倾斜θ2角(约70°);

(3)起动绳拉动部22K的方向D1和起动马达31的方向D2之间的 夹角θ3是θ1和θ2之和,约90°。

转到图3,发动机起动装置20包括壳体21,自起动机机构30和重绕 起动器机构,被容纳在壳体21内的空间S中。壳体21借助于若干螺钉 24由一杯形外壳和一大致板形壳盖罩23共同构成。壳体21内的空间S 由外壳22和壳盖23共同限定。

在自起动机机构30内,起动马达31被转动,以转动曲轴。此外,反 冲起动机机构40是一种用绳起动的机构,其中,通过在壳体21内被自 动卷绕的起动绳的转开来转动曲轴。

自起动机机构30包括起动马达31,一个安装在起动马达31的输出 轴31a上的第一小齿轮32,一个与第一小齿轮32啮合的第一大齿轮33, 一个经第一单向离合器34连于第一大齿轮33上的第二小齿轮35,一个 用作自起动机构30的末端齿轮并与第二小齿轮35啮合的第二大齿轮 36,和一根经一橡胶减振器37连于第二大齿轮36的输出轴38。

反冲起动机机构40包括一个其上绕有起动绳41的绕绳轮42,一个 使绕绳轮自动地将起动绳41卷绕于其上的起动绳回归弹簧43,经一第 二单向离合器44连于绕绳轮42的第二大齿轮36,和经橡胶减振器37 连于第二大齿轮36的输出轴38。

这样布置的第二大齿轮36和输出轴38用作自起动机机构30和重 绕起动器机构40两者的部件。

第一大齿轮33和第二小齿轮35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一第一中 间轴51上。用作末端齿轮的第二大齿轮36和大致圆柱形输出轴38以 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一第二中间轴52上。绕绳轮42以可旋转方式 被安装在外壳22内构成的一支承轴部22b上。

第二中间轴52是一种套筒形的轴,以输出轴的中心O2为其中心, 用螺栓53连于外壳22上。支承轴部22b以输出轴中心O2为其中心, 自外壳22的内底壁22a向内凸出。

单向离合器34允许自第一大齿轮33将动力传输给第二小齿轮35, 而不允许将反动力从第二小齿轮35传输到第一大齿轮33。与其类同, 第二单向离合器44允许自绕绳轮42将动力传输给第二大齿轮36,而不 允许将反动力自第二大齿轮36传输给绕绳轮42。橡胶减震器37具有衰 减第二大齿轮36和输出轴38之间的振动和脉冲的功能。如图3所示, 标号54代表一释放板,它防止当发动机不工作时绕绳轮沿卷绕起动绳41 的方向转动。

在外壳22的内底壁22a上制出一个马达安装座22c。起动马达31 经螺栓35安装在马达安装座22c上。起动马达31的后部自外壳22向 后凸出(图3中右方),起动马达31的突出部用马达罩56罩住,马达 罩56用一罩固定螺钉56a连接于外壳22。

此外,外壳22包括一个伸向发动机侧(图3中左方)的壁部22d。 在壁部22d上制有大量的第二散热片22e,以虚线表示。在壁部22d的 一端制有一法兰22f。在法兰22f上,制有3个安装凸台部22g(参图5)。 在安装凸台部22g上制有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栓孔22h、22i、22j。由 标号22m标注的是在第二散热片22e之间限定的第二外部空气进气通 道。标号h代表第二外空气进通道22m的高度。

壳罩23包括大量的第一散热片23b(参图4),它们自外表面23a伸 向发动机侧(图3中左侧),输出轴38自外表面23a突出。第一散热 片23b还延伸到它们不突出于各安装凸台部22g的端面的程度。

从上面说明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特点为第一散热片23b自壳罩23 的外表面23a伸向发动机侧,外壳22的壁部22d伸向发动机侧,在壁 部22d上制有第二散热片和在壁部22d的该端制有安装凸台部22g。

下面叙述第一和第二散热片23b、22e的布置。标号O3、O4分别代表 起动马达中心(和马达安装座中心)和第一中间轴中心。第一中间轴中 心O4的方向D3设置在第一螺栓孔22h的方向D0和起动马达31的方向 D2之间,如图2中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中,自起动机机构30和反冲起动机 机构40被共同容纳在壳体21内。作为自起动机机构30的末端齿轮的 第二大齿轮36和绕绳轮42彼此成共轴线关系被配置在输出轴中心O2 的周围。

参照图4,第一散热片23b自壳罩23的外表面23a伸向发动机1(参 图8)。第二散热片22e在外壳22的壁部22d上制出。起动绳拉动部22k 在外壳22的外表面上制出。

为拉出起动绳41设置的杆47装在起动绳41的一端。

参照图5。在壳罩23上,沿起动马达31的方向D2(参图3),即 基本上沿与马达安装座22c相同的方向(参图3),制出第一散热片23b。 在外壳22上未制有第一散热片23b的部位,制出第二散热片。

更具体地说,第一和第二散热片23b、22e呈环形排列在以输出轴 中心O2的一个圆周上。第一散热片23b分布在配置第一小齿轮32的第 一大齿轮33的圆的一部分上(沿起动马达31和马达安装座22c的方向 D2和第一中间轴轴51的方向D3)。第二散热片22e排列在未配置第一 散热片23b的圆的其余部分上。因此,在第一散热片23b之间限定的第 一外部空气进气通道23c和在第二散热片22e之间限定的第二外部空气 进气通道22m在壳体21的整个周边上形成。因此,设置第一和第二散 热片23b、22e便能沿壳体21的整个周边吸入外部空气。

第一和第二外部空气进气通道23c、22m的各间距或横截面是这样 确定的,使沿壳体21的整个圆周的外部空气进气由于设有第一和第二 散热片23b、23e而变得均匀。

图6表示在作为末端齿轮的第二大齿轮36和绕绳轮42之间的关系。

如图6中所示,外壳22包括一个自其内表面,即壳罩23的内底壁 22K互伸的圆柱形圆周壁22n。绕绳轮42被该内底壁22a和圆周壁部22n 包围。然而,由于第二大齿轮36与绕绳轮42的一表面成面对面关系配 置,因此,无需用内底壁22a和圆周壁部22n包围。

沿第二大齿轮36的整个周边,设有一法兰36b,在其齿轮36a的 贴近于第二大齿轮36相邻的绕绳轮42的一侧制出。

圆周壁部22n的端部22p邻近于法兰36b。端部22p和法兰36b之 间的间隙S0的宽度甚小。

间隙S0的宽度δ是这样设定的,使粘在第二大齿轮36的齿36a的 最少润滑油(包括润滑脂)在其中通过,而起动绳41不能通过。

图7表示用作末端齿轮的第二大齿轮36的法兰36b和在外壳22上制 出的圆周壁部22n是如何工作的。

参照图7,由圆周壁部22n、法兰36b和间隙S0构成一迷宫密封结构。 迷宫密封结构防止粘于第二大齿轮36的齿36a上的润滑油G撒到绕绳 轮42上。因此,起动绳41不大可能被润滑油G弄脏。

如在图6中所示,起动绳41即使在被松开时也不会从极小的间隙S0 中脱出。可以理解,起动绳41不会被第二大齿轮36的齿36a卡住。

这样,在壳体21内,即使当绕绳轮42靠近第二大齿轮36配置, 并与其共轴线,起动绳41也不会被润滑油G沾污,不会被第二大齿轮36 的齿36a卡住,从而提供了结构简单的小尺寸发动机起动装置20。

图8表示发动机起动装置20,发动机1的曲轴中心θ1与发动机起 动装置20的输出轴中心O2重合。

发动机1是一种驱动发电机的发动机,用以驱动作为负载的发电机 11,它包括设在曲轴1a一侧上的发电机11和空气冷却风扇12,包围发 电机11和气冷风扇12的风扇罩13,以及连于风扇罩13用以包围发动 机体1b的导风罩(空气冷却管道)14。

发电机11包括安装在发动机体1b上的一芯11a和一线圈11b, 一个经毂15连于曲轴1a的杯形外转子11c,和一固定连接于外转子 11c上的磁铁11d。

曲轴1a经毂15连于空冷风扇13(一风扇转子),并经一毂15连 于气冷风扇12(一风扇转子)和一连于输出轴38的联轴器16。发电机 11,冷却风扇12(风扇转子)和联轴器16被配在曲轴中心O1周围,彼 此成同心关系。

在风扇罩13中,构成一进气口13a,与曲轴中心Q1同心。在进气 口13a的周围设有3个安装座13b(在图8中仅示出其中的一个)。每 个安装座13b被螺栓固定在发动机起动装置20的安装凸台部22g。发动 机起动装置20的外壳22的壁部22d的直径大致等于进气口13a的直径。

杯形联轴器16的一端突出于进气口13a,经第三单向离合器连于发 动机起动装置20的输出轴38。该第三单向离合器17允许动力自输出轴 38传输到联轴器16,而不允许动力从联轴器传输到输出轴38。

现在参照图2解释上述发动机起动装置20的操作。

当拉动拉杆47转开图3中所示的起动绳41时,较大的拉力作用在起 动绳拉出口22K上。因此,起动绳拉出口22K被配置在第一螺栓孔22h的 附近。换言之,起动绳拉口22K的方向D1与第一螺栓孔22h的方向DO的 夹角为θ1(约20°)。壳体21通过将安装螺栓B1(参图1)穿过第一螺 栓孔22h被连接在发动机侧边。

起动绳拉力经靠近起动绳拉出口22K的安装螺栓B1施加在该发动 机侧。因为在起动绳拉出口22K和安装螺栓B1之间的距离很小,因此 不会有过大的力作用在壳体21上。这就无需增加壳体21的刚度,从而 可将壳体21做得薄而小。

此外,通过在节圆d上每隔120°制出3个螺栓孔22h、22i和22j, 能以少量的螺栓B1,B2和B3将发动机起动装置20有效地连接到发动 机1上。而且,通过在发动机1上转动壳体21,使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发 动机起动装置20的方向每次以120°能自由改变。这样,可以理解,按 照发动机的构形和周围情况起动绳拉出口22K的方向可以从3个方向中 自由选定,从而便于起动绳的操作。

此外,起动绳拉出口22K被配置在第一螺栓孔22h和第二螺栓孔22j 之间,而起动马达31被配置在第一螺栓孔22h和第三螺栓孔22j之间。 换句说法,在方向D1和方向D2之间的角度θ3为90°,其中D1和D2分 别代表起动绳拉出口22K和起动马达的方向。起动绳拉出口22K可按上 述方式和起动马达31隔开。这样,即使当起动绳拉出口22K的方向在 发动机上改变时,起动马达31也并不对拉出起动绳的操作构成障碍。

而且,当起动绳拉出口22K被配置在第一螺栓孔22h和第三螺栓孔 22j之间时,起动马达31可被配置在第一螺栓孔22h和第二螺栓孔22i 之间。

下面接着说明自起动机机构30和反冲起动机机构40的操作。

转到图3,当起动起动机31时,起动马达31的动力经第一小齿轮 32经第一小齿轮32,第一大齿轮33,第一单向离合器34,第二小齿轮 35,第二大齿轮36,橡胶减振器37,输出轴38,第三单向离合器17, 联轴节16,图8中所示的冷却风扇,毂15传输到曲轴1a,从而转动曲 轴1a。

当由于拉出拉杆47(参图1)起动绳41被转开时,拉力经绕绳轮42, 第二单向离合器44,第二大齿轮36,橡胶减振器37,输出轴38,第三 单向离合器17,联轴器16,图8中所示的冷却风扇12,毂15被传输到 曲轴1a,从而转动曲柄1a。

接着,参照图8,说明所用外部空气冷却发动机的方式。

参照图8,转动曲轴1a以转动外转子11e和包冷风扇12。当转动 气冷风扇12时,第一外部空气进气通道23c和第二外部空气进气通道 22m,外部空气被吸入进气口13a,并经风扇罩13流入导流罩14内,从 而冷却发电机11和发动机体16。

如图3和5所示,沿起动马达31和马达安装座22c的方向D2,外 部空气经第一外部空气进气通道23c能被吸入风扇罩13内。与此类同, 沿不配置起动马达31和马达安装座22c的方向,外部空气经第二外部 空气进口通道22m能被吸入风扇罩13内。结果,设置第一和第二散热 片23b,22e能沿壳体21的整个周边吸入外部空气。由于外部空气沿壳 体21的整个周边这样进气,外部空气便能均匀地流入风扇罩13和导流 罩14内。此外,外部空气沿壳体21的整个周边进气,能对第一外部空 气进气道23c和第二外部空气进气道22m提供为吸入外部空气所需的足 够的总横截面积。因此,能改进用外部空气冷却发动机的性能。

由于发动机的周围情况,通过第一外部空气进气道23c的外部空气 流不等于通过第二外部空气进气道22m的外部空气流。这样,使风扇罩 13和导风罩14内的外部空气流变得不均匀。关于这点,如图2所示, 壳体21包括3个螺栓孔22h,22i,22j,用于将壳体21安装在发动机 侧,这些孔在节圆d上每隔120°制出。由于发动机起动装置20能每隔 120°转动,直到外部空气能均匀地流入风扇罩13和导风罩14内为止, 因此,达到了发动机起动装置20对发动机的最佳连接,从而减少外部 空气流的不均匀。

接着,参照图3和图9A至10B,说明第一单向离合器34和第二单 向离合器44的结构。

如图3所示,将一支承轴部22b装入一圆柱形件57内。该圆柱形 件57被插入一释放板54内。第二束爪45以可旋转方式安装在第二大 齿轮36的一个表面上。第二束爪45受第二回归弹簧46的驱使,使其 自由端经推向第二大齿轮36的径向内侧。设在圆柱件57外周上的摩擦 弹簧58以这样的方式推动释放板54使其在第二大齿轮36的释放板54 之间产生一摩擦力

第一单向离合器34设置在第一大齿轮33的径向内侧,第一大齿轮与 第一小齿轮32啮合,并被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中间轴51上。如图9A和 9B中所示,在圆柱部35a的内周上制成多个各有一缓坡和一直立表面 的台阶部35b,圆柱部35a与被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中间轴51上的第二 小齿轮35的背侧制成一体。此外,在第一大齿轮33中心附近整体制成 的并伸向第二小齿轮35的圆柱部33a的外周上,设有多个第一束爪34a。 第一束爪34a包括一个自由端,被第一回归弹簧34b推向圆柱部33a的径 向外侧。

允许和不允许将绕绳轮42的转动传递到作为末端齿轮的第二大齿 轮36上的第二单向离合器44的构造如下。

换言之,在绕绳轮42的背侧上形成一些凸台42a,它们与在释放板54 上形成的细长孔54a相配合,释放板54被摩擦弹簧58推动,在释放板54 和第二大齿轮36之间产生一摩擦力,如图10A、10B所示。在释放板54 的外周在形成若干切槽54b。在绕绳轮42的圆柱形42b的外周面上形 成一些槽部42c,各有一缓坡和一直立面,与切槽54b相对应。第二束 爪45被第二回归弹簧46推动,使其自由端指向第二大齿轮36的径向 内侧,从而允许该自由端与绕绳轮42的圆柱部42b的槽部42c之间接 合。

连于曲轴1a的联轴器16(参图8)经第三单向离合器连于输出轴38。 即,在发动机1b起动之前,被设在联轴器16上的弹簧17a推向联轴器 16的径向内侧的带有自由端的束爪17b跟包含一凸轮的输出轴38接合。 当输出轴38被转动以起动发动机时,由于联轴器16的高速转动而产生 的离心力作用于这些束爪17b上,从而克服弹簧17a的作用力径向向外 推动束爪17b,结果束爪17b与输出轴38分离。

下面,说明起动带自起动机机构或反冲起动机机构的发动机的方 式。

参照图3以图9A和9B,当起动马达31转动时,第一大齿轮33被 安装在输出轴31a上的第一小齿轮32转动。当第一大齿轮33转动时, 此时第一单向离合器34的第一束爪34a被第一回归弹簧34a的作用力 径向向外推动,从而将第一束爪34a的自由端带入与第二小齿轮35的 台阶部35b的直立面相接合,于是使第二小齿轮35与第一大齿轮33一 起转动。

第二小齿轮35的这一转动被传递到第二大齿轮36上。此时,由于第 二大齿轮36沿图10A中箭头所示方向被转动,所以绕绳轮42不转动,因 之,起动马达31的转动经束爪17b被传递到联轴器16上,进而到包括 与输出轴38相联的凸轮的输出轴38上,从而起动发动机。

现在参照图3及图10A和10B说明起动带反冲起动机机构40的发 动机的方式。

首先,当用手推动图1所示的拉杆47转开起动绳41时,绕绳轮41 被转动,移动由摩擦弹簧58保持在释放板54的细长孔54a内的凸台 42a。这些凸台42此时与细长孔54a的端部接合,从而带动释放板54 外周上的切槽54b与圆柱部42b上形成的槽部42e对准。此后,第二 束爪45的自由端与槽部42c相配合,从而与槽部42c的直立面贴靠。于 是,第二大齿轮36与绕绳轮42一起转动,从而经输出轴38,与输出轴 38接合的束爪17b及联轴器起动发动机。当起动发动机传输出轴38和束 爪17b分离时,此时绕绳轮42被绳索回归弹簧43沿卷绕起动绳41的 方向转动,凸台42a沿与图10A中相反的方向被移入细长孔54a内, 如图10B所示。因此,释放板54的切槽54b不与圆柱部42b的槽部42c 对准,于是第二束爪45在圆柱部42b的外周上滑动。虽然第二大齿轮36 的转动此时被传递到第二小齿轮35上,然而第二小齿轮35沿图9B箭 头所示方面转动,结果,第二小齿轮35的转动不被传递到第一大齿轮33 上。

一当发动机由起动马达31或在相反的情况下由反冲起动机机构40 起动后,由于联轴器16的高速转动,束爪17b被径向向外推动,从而 与包括该凸轮的输出轴38分离,因此,起动马达31和反冲起动机机 构40不受联轴器16转动的影响。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发动机起动装置20可被安装在发动机1上, 而与发动机1的构成或安装起动装置的方式无关。例如,发动机起动装 置20可被连接在垂直布置的发动机上,除了水平布置的发动机之外。

此外,发动机起动装置20的输出轴38可直接连接于曲轴1a上。 而且,发电机11是任选提供的。

显然,根据上述说明,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小的更改和改进。因 此,要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不按具体说明那样来实 施本发明。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反冲起动器 2020-05-12 610
反冲起动器 2020-05-12 448
反冲起动器机构 2020-05-13 798
反冲起动器 2020-05-11 292
反冲起动器 2020-05-11 760
反冲起动器 2020-05-11 49
反冲起动器 2020-05-11 107
钉枪反冲缓冲器 2020-05-13 668
反冲起动器 2020-05-12 327
反冲起动器 2020-05-12 38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