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水处理 / 污泥 / 生化综合池

生化综合池

阅读:1发布:2020-12-19

专利汇可以提供生化综合池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化综合池,涉及污 水 处理 装置技术领域。其包括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共壁设置,第一反应池包括厌 氧 区、缺氧区及好氧区,缺氧区与好氧区位于厌氧区的上方,缺氧区与好氧区共壁设置,厌氧区的进料口与缺氧区相连通,厌氧区的出料口与好氧区相连通,第二反应池包括好氧池、内嵌在好氧池内的 沉淀池 及位于好氧池末端的推流区,推流区与厌氧区之间的隔墙上安装有回流 泵 ,好氧池与好氧区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中的生化综合池,缺氧区、好氧区和厌氧区分层设置,沉淀池内嵌,减少占地面积;厌氧区位于下层,厌氧条件好,提高脱氮除磷效果;好氧区位于上层,水深浅,有效降低了曝气 风 压和用 电能 耗。,下面是生化综合池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与所述第二反应池共壁设置,所述第一反应池包括厌区、缺氧区及好氧区,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位于所述厌氧区的上方,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共壁设置,所述厌氧区的进料口与所述缺氧区相连通,所述厌氧区的出料口与所述好氧区相连通,所述第二反应池包括好氧池、内嵌在所述好氧池内的沉淀池及位于所述好氧池末端的推流区,所述推流区与厌氧区之间的隔墙上安装有回流,所述好氧池与所述好氧区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流装置,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厌氧区之间的隔墙上位于远离所述好氧区的一侧设有出口,所述推流装置穿过所述出口下放在所述厌氧区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设有供外部污流入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内设有多个布水孔,多个所述布水孔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与所述厌氧区的隔墙上远离所述厌氧区的一侧设有溢流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溢流口处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竖直固定在所述好氧区与所述厌氧区的隔墙上并向所述厌氧区内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流区与所述沉淀池的进水通道相连通,所述回流泵设置于所述推流区与所述缺氧区及所述厌氧区共有的隔墙上,在所述推流区的末端安装有污泥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厌氧区底部设置有导流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综合池为半地下式,沿所述第一反应池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周向墙体和内部隔墙分别安装巡视通道及栏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综合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内设有用于将污水排出所述生化综合池的出水口。

说明书全文

生化综合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污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化综合池。

背景技术

[0002] 污水生物处理通过污水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达到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质的目的,是现代污水处理应用中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生化池作为常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处理单元,又被称为二级处理,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核心工艺单元,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起主要作用。
[0003] 常规生化池按照对气的需求条件一般包含好氧处理、厌氧处理、缺氧处理工段等,将不同需氧条件的工段水平方向分隔开来,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组合串联,配以必要的曝气装置、推流装置、提升装置等设备,组成完整的生化池,实现生物处理单元的功能。生化池后相邻设置沉淀池,以去除污水中大部分的悬浮固体。生化池和沉淀池的组合设置是污水处理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经典设计。但这种常规的生化池和沉淀池组合占用土地面积大,布局不合理,对水污染治理向农村的推进及污水处理系统的集成化发展带来很大限制。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化综合池,用以解决现有的生化池占地面积大、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化综合池,包括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与所述第二反应池共壁设置,所述第一反应池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位于所述厌氧区的上方,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共壁设置,所述厌氧区的进料口与所述缺氧区相连通,所述厌氧区的出料口与所述好氧区相连通,所述第二反应池包括好氧池、内嵌在所述好氧池内的沉淀池及位于所述好氧池末端的推流区,所述推流区与厌氧区之间的隔墙上安装有回流,所述好氧池与所述好氧区相连通。
[0008] 其中,还包括推流装置,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厌氧区之间的隔墙上位于远离所述好氧区的一侧设有出口,所述推流装置穿过所述出口下放在所述厌氧区内。
[0009] 其中,所述缺氧区设有供外部污水流入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内设有多个布水孔,多个所述布水孔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水槽的底部。
[0010] 其中,所述好氧区与所述厌氧区的隔墙上远离所述厌氧区的一侧设有溢流口。
[0011] 其中,在所述溢流口处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竖直固定在所述好氧区与所述厌氧区的隔墙上并向所述厌氧区内延伸。
[0012] 其中,所述推流区与所述沉淀池的进水通道相连通,所述回流泵设置于所述推流区与所述缺氧区及所述厌氧区共有的隔墙上,在所述推流区的末端安装有污泥泵。
[0013] 其中,在所述厌氧区底部设置有导流墙。
[0014] 其中,所述生化综合池为半地下式,沿所述第一反应池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周向墙体和内部隔墙分别安装巡视通道及栏杆
[0015] 其中,所述沉淀池内设有用于将污水排出所述生化综合池的出水口。
[0016] (三)有益效果
[001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化综合池,缺氧区、好氧区和厌氧区分层设置提高了池体的利用率,减少了占地面积;厌氧区位于下层,厌氧条件好,提高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脱氮除磷效果;相比于常规设计中,好氧区位于上层,水深浅,有效降低了好氧区的曝气压和用电能耗;内嵌式的沉淀池节约占地面积,布局合理;好氧区与缺氧区共壁设置,缩短了内回流的距离,通过回流泵进行回流,降低了用电能耗。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生化综合池的俯视图;
[0019] 图2为图1所示的生化综合池除去巡视通道和栏杆后的俯视图;
[0020] 图3为图1中所示的生化综合池沿A-A的剖视图;
[0021]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生化综合池沿B-B的剖视图;
[0022] 图5为图1中所示的生化综合池沿C-C的剖视图;
[0023] 图6为图1中所示的生化综合池沿D-D的剖视图;
[0024] 图7为图1中所示的生化综合池沿E-E的剖视图。
[0025] 图中:10、第一反应池;11、缺氧区;12、厌氧区;13、好氧区;14、出口;15、溢流口;16、进水槽;20、第二反应池;21、好氧池;22、沉淀池;23、推流区;24、出水口;30、回流泵;40、过流口;50、进水通道;60、污泥泵;70、推流装置;80、导流墙;90、巡视通道;91、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化综合池,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第一反应池10及第二反应池20,第一反应池10和第二反应池20共壁设置;具体地,第一反应池10包括缺氧区11、厌氧区12及好氧区13,缺氧区11、厌氧区12和好氧区13分层设置,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其中,缺氧区11和好氧区13位于厌氧区12的上方,缺氧区11的底部与厌氧区12的进料口相连通,好氧区13的底部与厌氧区12的出料口相连通;第二反应池20包括好氧池21、沉淀池22及推流区23,其中好氧池21与好氧区13连通,沉淀池22内嵌在好氧池21中,推流区23位于好氧池21末端,在推流区23与厌氧区12之间的隔墙上安装有回流泵30。
[002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化综合池,在使用时,污水经过缺氧区11进入与其连通的厌氧区12进行厌氧发酵,经厌氧处理后通过好氧区13进入与其连通的好氧池21,污水从推流区23流入沉淀池22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从沉淀池22排至下一处理单元,推流区23内的污水部分经过回流泵30实现混合液的高效回流;另外,缺氧区11和好氧区13位于厌氧区12的上方,分层设置提高了池体的利用率,减少了占地面积;厌氧区12位于下层,厌氧条件好,提高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脱氮除磷效果;常规设计中,好氧区13和缺氧区11深度较深,需要借助曝气装置向两个区域的内部通入氧气以保证底部的污水氧气含量充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好氧区13位于上层,水深浅,有效降低了好氧区13的曝气风压和用电能耗;内嵌式的沉淀池22节约占地面积,布局合理;好氧区13与缺氧区11共壁设置,缩短了内回流的距离,通过回流泵30进行回流,降低了用电能耗。该生化综合池适用性强,针对不同的水质要求,灵活调整各分区和必要设备,分层的布局为其提供充足的优化空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化综合池根据不同条件,可变化材质和建设形式,做成地上式、地下式、地埋式、半地下式、一体化设备等。
[0030] 第一反应池10和第二反应池20共壁设置,好氧区13与好氧池21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过流口40,好氧池21分成多个分区,相邻两分区之间通过过流口40连通,如图1所示,具体地,好氧池21分为多个分区,四个分区顺次相连,设置在分区上的一个过流口40用于向该分区内通入污水,设置在同一个分区上的另一个过流口40用于将该分区内的污水排入下一个分区,优选的,位于同一分区上的两个过流口40设置在分区的两端,这样使得相邻两个分区之间的污水流向相反,确保污水在分区内充分流动,避免短流。
[0031]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缺氧区11对应于厌氧区12的一侧设置,且缺氧区11的横截面积小于厌氧区12的横截面积。推流区23与缺氧区11共壁设计,这样推流区23的下端与厌氧区12对应于缺氧区11的部分共壁,回流泵30安装在推流区23与厌氧区12之间的隔墙上。在图1所示的生化综合池中,推流区23的末端与缺氧区11和厌氧区12之间的隔墙平齐,当然,推流区23的末端也可与好氧区13的内部平齐,此时回流泵30安装在推流区23与缺氧区11及厌氧区12共有的隔墙上。
[0032] 继续参阅图6和图7,在好氧池21的末端设有推流区23,该推流区23与好氧池21位于末端的分区相连通,从好氧区13通过过流口40流入好氧池21的污水,顺次经过多个分区后汇入推流区23,在推流区23内安装有用于防止污泥沉淀的推流器,不设曝气装置,减少不必要的曝气能耗,并减少好氧池21内出水溶解氧对沉淀池22的扰动。沉淀池22内嵌在好氧池21内,在推流区23与沉淀池22通过进水通道50连通,经沉淀池22处理后的污水经过出水口24流入下一单元进行后续处理。在推流区23的末端设有污泥泵60,污泥泵60将沉淀池22内的污泥提升后部分回流至缺氧区11和厌氧区12,其他部分外排,从而实现污泥回流和污泥外排,提高了污泥泵60的利用率。
[0033] 具体地,缺氧区11与厌氧区12之间设置有隔离墙,该隔离墙远离好氧区13的一侧设有出口14,缺氧区11内的污水从该出口14流入厌氧区12进行脱氮除磷处理,为了提高厌氧区12内的污水流动性,通过出口14向厌氧区12内安装推流装置70。在好氧区13与厌氧区12之间的隔墙上设置有溢流口15,该溢流口15位于隔墙远离厌氧区12的一侧,这样出口14与溢流口15位于第一反应池10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上,可以有效延长污水流动的距离并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0034] 另外,为了防止从厌氧区12溢流至好氧区13的污水回流,在溢流口15处设有挡板,挡板竖直固定在好氧区13与厌氧区12之间的隔墙上并向好氧区13内延伸。
[0035] 缺氧区11设有进水槽16,污水经过进水槽16进入生化综合池中的缺氧区11。进水槽16可以设置在缺氧区11的任一墙体上,只要能将预处理后的污水引入缺氧区11即可。优选的,进水槽16设置在缺氧区11和好氧区13之间的隔墙上,这样进水槽16与出口14位于相对的两侧,使刚进入缺氧区11的污水能在缺氧区11停留较长的时间。在进水槽16内设有多个布水孔,多个布水孔沿缺氧区11和好氧区13之间的隔墙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便实现均匀布水。
[0036] 为了提高厌氧区12内污水的流动性,在厌氧区12底部设置有导流墙80,导流墙80位于厌氧区12与好氧区13相对应的地方。
[003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生化综合池,可以根据沉淀池22的布置形式灵活调整各设备的位置。该生化综合池可以做成全地下式的,也可以做成半地下式的,还可以做成移动式的,根据使用性质变换设备材质和内部细节构造,根据工艺要求灵活调整上、下层的层高和各区域的大小,适度增减设备数量调整摆放位置。其中,当生化综合池为半地下式时,在第一反应池10与第二反应池20的顶部分别设有巡视通道90及设置在巡视通道90相对两侧的栏杆91,为了方便巡视各区域,在缺氧区11和好氧区13之间的隔墙上、在第一反应池10与第二反应池20的周向墙体上分别设置巡视通道90和栏杆91。
[003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