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特异性表达

申请号 CN03804188.X 申请日 2003-02-19 公开(公告)号 CN1636018A 公开(公告)日 2005-07-06
申请人 肿瘤科学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黑尔克·阿尔盖尔; 格尔克·洛伊波尔德;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用于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合成调节元件。而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表达 治疗 性基因的 肿瘤 细胞特异的表达系统,以及一种药物组合物。
权利要求

1、合成启动子聚合物,其含有一种调节性DNA序列的一个或多 个重复,其中该DNA序列来源于一种组织特异的和反式激活的调节 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合成启动子聚合物,其中该调节性DNA序 列含有至少一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合成启动子聚合物,其中下列至少一种转 录因子可与所述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特异结合:AP1,AP1家族成员, AP-2α,AP-2-smilar,Sp1,Sp3和/或Sp4。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合成启动子聚合物,其中该调节 性DNA序列含有尿激酶受体启动子的至少一个区。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合成启动子聚合物,其中该尿激酶受体启 动子(u-PAR)区含有至少下列序列区之一:相对于转录起始位点的 -190/-171、-148/-124、-152/-128、-152/-130、-152/-135、-154/-128、 -154/-130、-154/-135和/或-99/-7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合成启动子聚合物,其中该调节 性DNA序列含有序列CCA GCC GGC CGC GCC CCG GGA AGG G (SEQ ID No.:1)和/或可与序列SEQ ID No.1杂交并与至少一种转录 因子结合的DNA序列的至少一个拷贝。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合成启动子聚合物,其中该调节 性DNA序列的重复被一个间隔序列分开。
8、一种载体,其含有处于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合成启动子聚 合物调控下的标记基因或治疗性基因。
9、一种重组病毒,其含有处于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合成启动 子聚合物调控下的标记基因或治疗性基因。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重组病毒,其中该病毒是一种腺伴随病毒 (AAV)、腺病毒或逆转录病毒。
11、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含有权利要求8的载体或权利要求9或 10的重组病毒,和药学可接受的添加剂、佐剂或稀释剂。
12、一种疫苗,其含有权利要求8的载体或权利要求9或10的 重组病毒。
13、作为药物的权利要求8的载体或权利要求9或10的重组病 毒。
14、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合成启动子聚合物、权利要求8的 载体或权利要求9或10的重组病毒在生产治疗炎症和/或增生性疾病 的药物中的用途。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用途,用于治疗尿激酶受体表达增强的 肿瘤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合成调节元件。而 且,本发明还涉及用于肿瘤细胞特异地表达治疗性基因的系统,以及 一种药物组合物。

发明背景

目前临床肿瘤治疗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在手术切除原发性肿 瘤的部位仍然存在单个肿瘤细胞,新的肿瘤开始生长。术前或术后肿 瘤细胞的转移产生类似的问题。最近20年,大量实验或临床研究报 告证明,恶性肿瘤通过消化细胞外基质结构和基底膜侵入组织并发展 转移(综述:Dvorak,1986,Liotta,1986)。细胞外基质结构的消化由多 种肿瘤相关蛋白酶系统介导(Schmitt等人,1992),如丝酸蛋白酶、 天冬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苏氨酸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 (Schmitt等人,1992),它们通过启动和促进蛋白解级联反应以及与 不同抑制剂相互作用,导致基质结构(如胶原蛋白或层粘连蛋白)降解。 因此,它们使得肿瘤细胞能够侵入相邻的结构以及血管系统。起作用 的酶的身份与生理上控制创伤愈合、炎症、胚胎发育或血管生成的酶 没有不同(Blasi,1988和1993,Dano等人,1985,Liotta,1986,Liotta等 人,1991,Markus,1988)。这些酶过量表达表征了恶性细胞的侵入表 型。
研究得最清楚的肿瘤相关蛋白酶系统之一是尿激酶(u-PA)系统。 55kDa的丝氨酸蛋白酶u-PA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从而直接和 间接降解血纤蛋白、纤连蛋白、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和IV型胶原 蛋白(后者是基底膜的成分(Andreasen等人,1994,Duffy,1992, Guenzler等人,1982a和1982b,Wun等人,1982a和1982b,Gronow 和Bliem,1993,Vassalli等人,1984),从而有助于细胞侵入相邻结构 中。
u-PA的活性通过其它蛋白酶或抑制系统的各种相互作用调节。一 方面,这些因子是u-PA的激活剂或抑制剂(组织蛋白酶、α-1-抗胰蛋 白酶、抗凝血酶III)、u-PA的底物(纤溶酶原、MMP-2/72kD-胶原酶 IV)、u-PA对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平行激活剂(t-PA)或拮抗剂(α-2-巨 球蛋白)和稳定细胞表面的特异性u-PA受体及跨细胞调节的辅因子 (α-1-抗胰凝乳蛋白酶、α-2-巨球蛋白(综述例如:Schmitt等人,1992, Allgayer等人,1997))。
通过与特异受体(u-PAR)结合,u-PA的比活性提高许多倍。U-PAR 是一种45-60kDa的糖基化细胞表面受体,由于它在膜中的高度柔性 集中了u-PA的蛋白水解作用,这是由于糖脂的锚定作用(Ellis等人, 1991,Behrendt等人,1990,Estreicher等人,1990,Ploug等人,1991a, Moller等人,1992)。受体结合的u-PA对于纤溶酶原的Km比游离酶低 40倍(Ellis等人,1991)。
u-PA/u-PAR复合物通过抑制剂PAI-1的特异结合以及与α-2-巨球 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内化到细胞内。然后配体在溶酶体内降解,游 离u-PAR再循环到细胞表面,使其可用来与新的u-PA分子结合(Olson 等人,1992,Cubellis等人,1990,Conese等人,1994,Nykiaer等人, 1992,1994a,1994b)。这产生一种灵活、动态、高效的蛋白水解系统。
由于u-PAR、其配体u-PA以及抑制剂PAI-1或-2之间的密切相 互作用,整个体系可被称为“u-PA系统”(Blasi,1993)。
u-PAR含有3个相似的蛋白质结构域(每个均含有大约90个氨基 酸,Riittinen等人,1996),在外周白细胞、激活的单核细胞和T淋巴 细胞、骨髓的成熟前白细胞中以及在内皮细胞和质细胞的创伤愈合 过程中少量生理表达(Cubellis等人,1990,Min等人,1992,Vassalli等 人,1984,1985,Plesner等人,1994,Allgayer等人,1997b,Langer等人, 1993,Romer等人,1994a)。因此,u-PAR在例如趋化作用、迁移、粘 附和细胞骨架建立的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ay等人,1998, Dewerchin等人,1996,Pedersen等人,1996,Resnati等人,1996,Xue等 人,1997,Wie等人,1994,1996,Busso等人,1994,Tang等人,1998, Stahl和Müller,1995,Bohuslav等人,1995,Konakova等人,1998,Yebra 等人,1996)。
此外,与相同来源的非肿瘤细胞相比,u-PAR在多种上皮来源的 肿瘤中过量表达。首先应提到的是胃肠系统的肿瘤(胃癌或结肠癌)、 前列腺癌或支气管癌和卵巢癌(Jankun等人,1993,Sier等人,1993, Pyke等人,1991,Heiss等人,1995b,Allgayer等人,1998b,Cantero等人, 1997,Romer等人,1994b,Morita等人1998,Jnicke等人,1993, Nekarda等人,1994)。
例如,在结肠癌中,内源u-PAR的含量与肿瘤细胞的侵袭之间 有明确的相关性(Hollas等人,1991,Schlechte等人,1989)。抗u-PAR 抗体能够使HT29细胞中细胞外基质的破坏减少约80%(Reiter等人, 1993)。Pyke等人(1991a,1991b)假定,在结肠癌中,围绕肿瘤的基质 细胞具有旁分泌相互作用,因为他们观察到u-PAR只在肿瘤细胞中表 达,在周围的基质细胞中分泌u-PA和PAI-1。
根据有些报告,u-PAR的表达量因此是细胞侵袭力或恶性表型的 一个标准(Wang等人,1994,Bianchi等人,1994,Hollas等人,1991, Sliutz等人,1996)。
另外,多种体外侵入模型显示,用u-PAR表达载体转染肿瘤细胞 系导致对matrigel膜或尿囊绒膜的侵袭力提高。与之相反,也显示 u-PAR基因表达的抑制减少了细胞的侵入(Kariko等人,1993, Ossowski等人,1988,Kook等人,1994,Quattrone等人,1995)。
此外也显示,增强的u-PAR表达刺激肿瘤生长。人们认为,u-PAR 与u-PA组合在外部支持细胞的侵入,而同时组合的u-PAR/u-PA向 内部发出MAP-激酶信号,它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Aguirre-Ghiso等 人,1999)。
总之,u-PA系统似乎是潜在肿瘤治疗的一个理想出发点。例如, 抑制u-PA活性被看作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不仅在抗侵入治疗 方面(Quattrone等人,1995,Cavallaro等人,1993),而且在防止最少残 留的肿瘤细胞发展为转移的方面(Osborne和Rosen,1994,Riethmüller 等人,1992,Schlimok等人,1990)。
例如,US 5,519,120描述了一种治疗策略,即利用抗游离u-PAR 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以及u-PA与u-PAR的复合物抑制u-PA系统。 该策略的一个缺点是,与u-PA结合的u-PAR,以及被单克隆抗体结 合的u-PAR,将被有规律地内化,并且被替换为一种新合成的u-PAR。 仅仅这一点就已经是抗体治疗几乎不能导致持续成功的一个原因。
另一种策略是利用反义RNA抑制u-PAR的转录,从而抑制u-PAR 的合成(US 5,872,106;WO 96/03414)。
最后,在WO 98/46731、US 5,891,664或EP 975743中公开了可 抑制u-PA与u-PAR结合的肽和多肽。
然而,所有这些治疗策略都还没有最终成功。因此,本发明的一 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策略,该策略可以长期抑制u-PA系统,从 而治疗复发性肿瘤或肿瘤转移。
发明详述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用于激活治疗性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分 子方法。组织特异性表达由来源于天然存在的调节元件的合成调节元 件介导,在特定组织中显示明显较高的活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合成调节元件,即启动子聚合物(PP),它含有调 节性DNA序列的一个或多个重复。该调节性DNA含有至少一个转录 因子结合位点。
术语“调节性DNA序列”是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但是通过一种特 定序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介导与因子(例如蛋白质、肽、RNA分子、 其它DNA分子或更概括地称为转录因子)结合的核苷酸序列。这种结 合导致所谓的反式激活,并导致基因表达的诱导。反式激活的具体特 征在于各种因子不需直接结合起始位点即对转录产生影响。此外,也 存在通过反式激活抑制基因表达的因子(Lewin B.,《基因》:第29章, Cell Press,Cambridge,1990)。
如下文所用的术语“启动子聚合物”(PP)描述一种核苷酸序列,其 含有一种启动子和/或调节序列或其部分的至少1个、优选地3-7个或 更多重复。优选地,根据靶组织中转录因子的选择,调节本发明的 PP。这意味着,本发明的调节性DNA序列含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 一个或多个重复,它们与靶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增强有关。
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如何在具体靶组织中鉴定上调的基因,以及 如何使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共有序列或天然序列,通过应用迁移率 分析,进一步鉴定和确定组织特异性转录因子。因此,本发明扩展到 对如下疾病的应用和/或治疗,该疾病的特征在于反式激活的基因表达 增强。具体而言,本发明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或炎症过程。
本发明的合成PP当导入目的靶组织内时,通过转录因子结合位 点的重复,诱导增强的基因表达。
通过本发明的PP,这种基因表达对于目的组织而言是高特异性 的,而在周围组织中没有导入实质性基因表达。在本发明的PP控制 治疗性基因表达的情况下,该基因基本上只在目的组织中表达,而不 在周围组织中表达。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本发明的PP自由结合存在的转录因子, 特别是与肿瘤细胞特异的、上调的基因表达有关的因子。这导致本发 明的PP与天然启动子之间的竞争,从而下调正常组织特异的基因表 达。
根据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特别地(但不限于)使用下列因子的 结合位点:转录因子AP1,以及AP1家族成员c-Fos、c-Jun、JunD 或Fra-1,其它AP-2,特别是AP-2α或可以清楚辨别的AP-2-similar (Allgayer等人,1999a),Sp1、Sp3或Sp4(关于转录因子及其功能的一 般信息见:Lewin,《基因》VII,Cell Press,Cambridge,Mass.,2001)。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PP含有一个或多个来源于编码 人尿激酶受体(u-PAR)启动子之基因的转录元件。
u-PAR基因含有7个外显子,位于染色体19q13上(Borglum等人, 1992,Vagnarelli等人,1992,Casey等人,1994)。该基因的转录产生1.4 kb的mRNA或另外一种剪接变体,它不含膜定位信号,因此被分泌 (Roland等人,1990,Pyke等人,1993)。与其它管家基因相比,u-PAR 基因不含TATA盒或CAAT基序(Soravia等人,1995)。而是在靠近主 要转录起点处有多个Sp1共有元件(Soravia等人,1995)。这些多个Sp1 元件负责基本的启动子活性。结肠癌模型显示,利用DNAse-1-足迹 法,除了含有Sp1元件的近端调节区(3区,-99/-70)之外,另外两个 启动区被RKO细胞系(一种结肠癌细胞系,具有高u-PAR表达)的核 提取物的杂交保护,这表明其它转录因子的结合:
存在一个远端区(-190/-171,1区),它含有一个AP-1共有基序(被 Jun/Fos-原癌基因激活),在组成型和PMA诱导型u-PAR启动子活性 中起作用。该区的结合进一步介导k-ras癌基因对u-PAR的诱导,k-ras 癌基因在所有结肠癌的大约70%中突变(Allgayer等人,1999c)。
第二个区(-148/-124,2区)含有一个潜在的AP-2和Sp1元件。对 于结肠癌模型再次显示,该区能够被转录因子AP-2α的以及来自Sp1 和Sp3的一种潜在的新同工型(AP-2-similar)结合。AP-2-similar蛋白 质的结合介导组成型以及佛波酯(PMA)诱导的u-PAR基因表达。Sp1 转录因子组的结合主要介导PMA诱导的基因表达。Sp1进一步介导 src-癌基因对u-PAR的诱导,src-癌基因在所有结肠癌或胃癌的几乎 80%中过度激活。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合成PP含有u-PAR启动子调节区 的序列区-152/-128、-152/-130、-152/-135、-154/-128、-154/-130或 -154/-135(相对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一个或多个重复。在另一个实施方 案中,每种本发明的PP含有u-PAR启动子调节元件的序列区-99/-70、 -148/-124和/或-190/-171(相对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一个或多个重复。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合成PP含有选自下列序列区的两个 或多个重复:-190/-171、-148/-124、-152/-128、-152/-130、-152/-135、 -154/-128、-154/-130、-154/-135和/或-99/-7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将DNA间隔序列导入调节性 DNA序列的重复之间,以提高聚合程度。这些间隔序列的大小可以 是2-20个核苷酸,防止转录结合位点与非特异性因子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确定基于其他启动区的启动子聚合物,可以按如下鉴 定有关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筛查现有的数据库,随后使用2个代表性 细胞系的核提取物,通过迁移率分析证实希望的转录因子实际上结合 该聚合物。另外,在所用启动子的原始基因过量表达或下调的细胞系 中试验该聚合物。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载体,其含有在本发明的 PP调控下的一种治疗性基因和/或标记或报道基因。
术语“载体”通常描述一种环形DNA载体,例如质粒、粘粒或人 工染色体,除了希望的DNA之外,它还含有调节序列、选择或标记 基因和复制起点。
本发明的治疗性基因是在表达时能够破坏肿瘤细胞的基因。特别 有用的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例如p53基因。只在加入某种激 活剂之后才诱导细胞死亡的基因(单纯疱疹胸苷激酶基因,细胞色素 p450基因)也是有用的。本发明的治疗性基因或标记和报道基因是能 够将颜色标记导入肿瘤细胞内的基因(LacZ-β-半乳糖苷酶基因或 E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或通过表达细胞因子、治疗性抗体的特定 抗原或表位,为免疫系统的防御细胞标记肿瘤细胞的基因。
根据本发明的载体,其含有在本发明的PP调控下的治疗性基因, 适于对患者施用进行直接治疗,例如用作DNA疫苗。此外,本发明 的载体也可以作为乳膏局部施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载体可以用于重组病毒的生 产。可用于生产重组病毒的载体还含有病毒特异性序列,该序列介导 载体与选择的病毒之间的同源重组。为了这种重组,载体和选择的用 于治疗的病毒一起被导入一个适合的细胞表达系统中,在适当温育时 间后,可以用适当的筛选方法分离并纯化重组病毒。
本发明优选的病毒是能够将处于本发明的PP转录控制下的治疗 性基因整合到肿瘤细胞基因组内的病毒。向肿瘤细胞基因组内的稳定 插入确保长期的表达。优选地,但不是唯一地,本发明使用腺伴随病 毒或逆转录病毒。
根据人们希望感染的组织,本发明有用的病毒包括痘苗病毒、腺 病毒,它们特别感染眼睛、呼吸组织和结肠组织,或慢病毒,如MMTV, 它对乳腺组织有高亲和力。通过选择不同的病毒,不同组织(如癌 或乳腺癌)可以直接被感染并分别治疗。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含有本发 明的载体或重组病毒和一种或多种药学可接受的载体、添加剂、抗生 素、防腐剂、佐剂、稀释剂和/或稳定剂。这些添加剂可以是:水、盐 水、甘油、乙醇、pH缓冲物等。适合的载体是通常较大且代谢缓慢 的分子,如蛋白质、多糖、聚合氨基酸、脂类聚集体等。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疫苗,其含有治疗有效浓 度的含合成PP的重组病毒以及任选的添加剂,如适于体内施用的甘 露醇、葡聚糖、糖、甘氨酸、乳糖、聚乙烯吡咯烷、抗化剂或重 组蛋白(白蛋白)。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典型给药途径,例如局部、腹 膜内或全身给药,以及肿瘤内给药。
附图简述
图1显示迁移率变动实验,以证实转录因子AP-1-similar蛋白质、 Sp1和Sp3与u-PAR的-152/-130区的结合。1道和2道是阴性对照(无)。 3道显示转录因子AP-2-similar蛋白质、Sp1和Sp3(箭头)的结合,它 们存在于标准化结肠癌细胞系(RKO)的规定量的核提取物中。这些转 录因子的结合在癌患者的正常组织(N)和肿瘤组织(T)的细胞中高度特 异,因为显示200倍过量的未标记的共有寡核苷酸才能够与这些转录 因子竞争。4、6、8、10、12、14、16、18、20、22、24、26和28 道用“+”标记,以引起对消失的转录因子带的注意。
图2显示超级迁移变动(supershift)实验,证明转录因子 AP-2-similar蛋白质、Sp1和Sp3与-152/-130区的结合。1道和2道 是阴性对照(无)。3道显示转录因子AP-2-similar蛋白质、Sp1和Sp3 的结合(箭头),它们存在于标准化结肠癌细胞系(RKO)的规定量的核 提取物中。利用200倍过量的未标记的AP-2共有寡核苷酸,证实了 来自几种肿瘤制品(T)和一种正常组织制品(N)的核提取物的AP-2带 的特异性(28道)。Sp3带的特异性利用针对Sp3的DNA结合域的抗 体证实(19道)。Sp1带的特异性用抗Sp1抗体证实(11道和17道)。
图3显示多种合成启动子聚合物的序列,其含有人u-PAR启动子 的-154/-128区,含有AP-2和Sp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对这些序列在 PCR扩增过程中发生基对交换的位置处用星号标记。
图4显示人u-PAR启动子的启动区-154/-128在RKO细胞中的转 录活性。pSVOCAT代表一种对照质粒,其含有一个氯霉素基因,不 含转录控制元件。Pu-PAR CAT代表一种对照质粒,其含有一个氯霉 素基因,处于天然存在的人u-PAR启动子的转录控制下。pCAT basic 5xu-PAR代表一种载体质粒,其含有处于启动子聚合物转录控制下的 氯霉素基因,所述启动子聚合物含有u-PAR启动子的-154/-128区的5 个重复。2道显示RKO细胞中天然启动子下的CAT表达。3-9道显 示含有启动子聚合物的载体浓度依赖方式的CAT表达。
图5显示人u-PAR启动子的启动区-154/-128在GEO细胞中的转 录活性。pSVOCAT代表一种对照质粒,其含有一个氯霉素基因,不 含转录控制元件。Pu-PAR CAT代表对照质粒,其含有一个氯霉素基 因,处于天然存在的人u-PAR启动子的转录控制下。pCAT basic 5x u-PAR代表一种载体质粒,其含有在启动子聚合物转录控制下的氯霉 素基因,所述启动子聚合物含有u-PAR启动子的-154/-128区的5个 重复。清楚地显示,这些构建体在所使用的细胞系中都不能诱导CAT 活性。
图6显示在β-半乳糖苷酶测定中人u-PAR启动子的启动区 -154/-128的不同启动子聚合物在PKO细胞中的转录活性。 PβGalBasic-empty代表一种不含任何启动子的载体。利用2x、5x、7x 的附加标记,标出了不同载体中PP的聚合程度。
实施例
实施例1:u-PAR启动区的分析
尿激酶受体基因(u-PAR)对各种肿瘤的侵入和转移有实质性贡献。 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细胞中u-PAR的表达被调节到平均值以上。
对u-PAR启动区的研究导致对几个独立区的详细表征,多种因子 与这些区结合,它们实质上参与u-PAR表达调控中的转录。所有这些 研究都在体外用肿瘤细胞系进行的,然而,该启动区的调控也在体内 得到证实。因此,用迁移率试验检测了145名患者的胃肠道肿瘤组织, 以检测可结合AP-2/Sp1的启动区对u-PAR表达的调节。
迁移率分析或电泳迁移率变动测定(EMSA)以及核提取物的提取 如以前Lengyel等人(1996)和Dignam等人(1983)所述进行。为了从患 者组织中分离核提取物,分离一名患者的一片肿瘤组织和一片正常组 织以及非肿瘤患者的对照组织,并在液氮中冷冻。机械研磨冷冻的组 织,悬浮于1M PBS缓冲液中,如下所述提取核提取物:
为了分离核提取物,离心组织片以及对照细胞系RKO的细胞, 在10mM HEPES pH7.9,10mM KCl,1.5mM MgCl2,0.5mM DTT,0.2 mM PMSF和2mg/ml抑酶肽(Sigma,St.Louis,MO,USA)的缓冲液中, 在上温育10分钟,振摇并再次离心。将含有核的沉淀重悬浮于20 mM HEPES,pH7.9,0.45M NaCl,1.5mM MgCl2,25%甘油,0.2mM EDTA,0.5mM DTT,0.5mM PMSF和2mg/ml抑酶肽的缓冲液中,在 4℃下振摇30分钟。将核提取物于-80℃保存。
每个反应25μg核提取物和20.000cpm γ32P-ATP末端标记的对应 于u-PAR启动子-152/-135区(5′-CCA GCC GGC CGC GCC CCG GGA AGG GA-3′;SEQ ID No.:9)的寡核苷酸(T4-噬菌体寡核苷酸激酶, Boehringer Mannheim)在25mM HEPES,pH7.9,0.5mM EDTA,0.5 mM DTT,0.5M NaCl缓冲液中温育15分钟,其中含有或不含200倍 过量的未标记的寡核苷酸作为竞争剂。每个反应还含有0.5μg Poly(dIdC),用于阻断非特异性反应。反应物在室温下在5%聚丙烯酰 胺凝胶(5%甘油)中分离,在-80℃下在Kodak MR胶片上曝光24小时。
结果,迁移率分析显示转录因子AP-2α和AP-2-similar有强烈结 合。Sp1和Sp3在60%以上的肿瘤中实质上参与u-PAR表达的调节(图 1)。超级迁移变动实验证实,在患者组织以及对照细胞系中实际上是 相同的转录因子负责迁移变动(图2)。
对于这种超级迁移变动分析,在温育10分钟后,向核提取物和 寡核苷酸中加入1μg抗转录因子的特异性抗体(例如,抗-Sp1、-Sp2、 -Sp3、-Sp4和兔IgG对照,Santa Cruz Biotechnology目录号sc-59、 sc-643、sc-644、sc-645、sc-2338),在冰上进一步温育60分钟。在4℃ 下进行电泳,稳定出现的复合物。加入具有序列5′-GAT CGA ACT GAC CGC CCG CGG CCC GT-3′,SEQ ID No.:10的AP-2共有寡核苷 酸(目录号sc-2513,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后取代了AP-2类似因子 的结合。每次迁移率变动测定使用一种不含核提取物的阴性对照,和 不含核提取物和poly(dIdC)的第二种对照。
迁移率变动的结果显示,在117名结肠直肠癌患者的68人中 (58.1%),与正常组织中低和不存在的结合相比,检测到强烈的Sp1 的转录因子结合。在28名胃癌患者中的15人中(53.6%),Sp1的结合 同样如此。AP-2α-similar因子的结合能够在117名结肠癌患者的69 人(59.0%)中和28名胃癌患者的18人中(64.3%)检测到。在117名结 肠癌患者的61人(52.1%)和28名胃癌患者的11人中(39.3%)显示这两 种检测的因子即AP-2α和Sp1的结合。AP-2α-similar蛋白质及Sp1 因子的结合与肿瘤组织中u-PAR蛋白的含量(ELISA)之间有显著相关 性(p<0.0001,p=0.0003,线性回归)。然而,在正常组织中没有这种 相关性。从这些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体内使用这种启动区或本 发明的PP反式激活u-PAR的表达只与肿瘤组织有关。
这些结果进一步提示,对于所有胃肠肿瘤患者的大约60%,其中 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中u-PAR基因区的反式激活受-152/-135区影 响,利用本发明的PP分子靶向该区是可能的。
此外,为了分子细胞靶,向也能够将该策略与另外一种途径抑制 结合使用,这些途径也被该启动区激活(如Src-抑制,其由该启动区的 Sp1结合位点介导)。
另外,也可能使用利用额外聚合启动子元件(如AP-1区(-190/-171) 的聚合物)的治疗策略,特别是在具体情况下,这两种启动子元件均 被鉴定与肿瘤特异调节有关时。
实施例2:含启动子聚合物的载体的构建
为了检测何种聚合程度能导致最佳基因表达,构建了几种载体, 其含有启动区的1-10个重复以及一个适于体外检测的报道基因。优 选地,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或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用于体 外检测。
为了构建含有2区启动子聚合物的CAT报道基因,合成了对应 于u-PAR启动子的碱基对-154/-128的寡核苷酸。向该寡核苷酸的有 义链的5′端(位点-154)添加核苷酸C和A,在非编码链的5′端(位点-128) 添加核苷酸G和T。产生的合成寡核苷酸(oligo)含有序列
5′-CAC CAG CCG GCC GCG CCC CGG GAA GGG AA -3′
    3-G GTC GGC CGG CGC GGG GCC CTT CCC TTG T-5′
(5′->3′:SEQ ID No.:2)(3′->5′SEQ ID No.:3)
利用PAGE纯化,重悬浮于Aq dest中,终浓度为1μg/μl。
将这些单链在90℃下退火2分钟(4μl编码链、4μl非编码链和 64μl Aq dest),退火后立即加入8μl 1N NaCl稳定产生的双链。产生 的oligo浓度为100ng/μl。
为了连接各oligo形成不同长度的聚合物,使用:15μl连接酶 (Biolabs 202S,400.000U/ml)、20μl oligo(2μg)、7μl连接酶缓冲液 (Biolabs T4 DNA连接酶缓冲液,含10mM ATP)和28μl Aq dest。连 接在16℃下进行14小时。产生的连接产物用酚/氯仿法纯化,其中使 用3M NaCOOH/100%乙醇,-70℃30分钟,用70%乙醇洗涤,真空 干燥,重悬浮于10μl TE缓冲液中。
CAT载体(Promega pCAT载体)用SalI消化线性化,如上所述纯 化,最终重悬浮于20μl Aq dest中。将这些寡核苷酸以及线性化的 pCAT载体用Klenow酶和dNTPs形成平端,再次如上所述纯化、沉 淀、干燥、重悬浮(oligos重悬浮于20μl TE中,达到50ng/μl的终浓 度,载体重悬浮于40μl Aq dest中)。pCATbasic载体进一步用碱性磷 酸酶去磷酸化,以防止自体连接,并再次进行酚/氯仿纯化,如上所述 沉淀,重悬浮于Aq dest中,达到约100μg/μl的终浓度。聚合物用 TE稀释,达到25μg/μl的终浓度。
以不同的聚合物/载体比开始不同的反应,以将聚合物克隆到 pCAT内: 反应:# 0  1  2  3  4  5  6  7 PCAT(μl) 2  1  1  1  1  1  1  1 聚合物(μl) 0  1  2  3  4  5  6  0.5 10倍连接酶缓冲液(μl, Biolab) 1  1  1  1  1  1  1  1 Aq dest 5  5  4  3  2  1  0  5.5 T4连接酶(μl,Biolab) 2  2  2  2  2  2  2  2
连接反应在4℃下进行24小时。向每个反应中加入20μl TE缓冲 液终止反应。
用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增殖并测序。这样就形成了有义方向 不同聚合程度的各种载体。
为了进行功能测定,选择含有上述寡核苷酸序列的2个、5个和 7个重复的3种构建体。此外,也检测了在PCR扩增中引入碱基对交 换的含有5个和7个重复的2种启动子聚合物(图3)。然而,未能显 示功能差异。
这些聚合物被放射性标记的迁移率变动分析显示,已知的转录因 子能够结合这些聚合物。
在迁移率变动分析中不能直接和定量地比较不同构建体彼此之 间的转录因子结合,与简单的启动子元件相比,由于不同构建体的长 度不同,产生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由于在凝胶中的相对重量不同而 显示不同的行为。然而,迁移率变动分析显示,AP-2similar和Sp1 转录因子能够结合这些聚合物。
实施例3:不同聚合物的迁移率变动
利用PstI/XbaI从pCATBasic上切下聚合物,粘端利用T4-DNA- 聚合酶(New England Biolabs)以dNTPs补平,使用T4多核苷酸激酶 以γ-32P-ATP(ICN)放射性标记。一个迁移率变动反应使用20.000cpm 放射性标记的聚合物。如上所述,每个反应中使用15μg RKO细胞系 的核提取物和0.2μg poly(dIdC)进行迁移率变动分析。反应物在4%聚 丙烯酰胺凝胶(5%甘油)中分离。100倍过量的AP-2共有序列以及Sp1 共有序列消除了AP-2以及Sp1带。
不同聚合物的功能性在报道试验中得到证实。
实施例4: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试验
使用一种质粒作为对照,其携带天然存在的u-PAR基因的启动 区。该质粒如下产生:一种长449个碱基对的序列(Wang等人,1995), 相对于u-PAR基因的主要转录起始位点,其含有位点-398到+51,将 其克隆到CAT以及萤光酶报道质粒中(pCAT basic载体(Promega, Madison,WI,USA)在XbaI限制酶切位点酶切;PGL3载体(Promega) 在SmaI位点酶切)。
这些质粒载体含有一个具有5个重复的2区(碱基对-154/-128)的 启动子聚合物,在2种不同的细胞系中检测其表达。第一种是轻微分 化的结肠癌细胞系RKO(ATCC:CRL-2577),其具有高内源性u-PAR 表达。第二种细胞系也是一种结肠癌系,GEO,它天然显示没有或只 有极低的u-PAR表达(Brattain等人,1984)。此外也使用一种转化的人 肾细胞系293(ATCC:CRL-1573),其具有低u-PAR表达。
使各种细胞生长到60%汇集,按照Nead和McCance(1995)的方 法用聚-L-氨酸(Boehringer)转染。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使用比例为 0.47的聚鸟氨酸/DNA以及0.1-10μg的有关质粒转染6小时。另外, 在CAT试验中,用CAT报道基因进行共转染。在萤光素酶试验中, 用一种RSV引导的萤光素酶报道基因(每个反应4μg)共转染,随后对 转染率标准化。25%甘油/10%FBS培养基休克使细胞摄取DNA增加, 随后,将细胞在37C下温育48小时,直到在报道子-裂解缓冲液 (Promega)中进行报道子试验和裂解。在开始CAT试验之前,用发光 计(Fa.Pharmingen)检查裂解物的萤光素酶活性(转染率),并在BCA试 验(Fa.BioRad,Hercules,CA,USA)中对蛋白质浓度标准化。
萤光素酶试验按照双萤光素酶报道子试验试剂盒(Promega)手册 进行,但是使用u-PAR启动子-萤光素酶报道基因。为了转染率的标 准化,使用以Promega的花虫-萤光素酶-质粒共转染的细胞。
为了分析CAT活性,裂解物与作为底物的C14-氯霉素(4μM,Fa. ICN)和1mg/ml乙酰辅酶A在37℃下温育4-6小时。疏水性氯霉素 然后用乙酸乙酯提取,利用薄层层析分离(氯仿/甲醇95∶5作为流动 相)。1次或2次乙酰化氯霉素的程度代表CAT活性,因此代表报道 构建体中启动子的活性。为了结果的定量,使用Storm 840磷成像仪 (Molecular Dynamics,Sunnyvale,CA,USA)。
已经显示,本发明的PP显然在RKO细胞中诱导CAT活性,而 在GEO细胞中未检测到CAT活性(图4和图5)。
实施例5:β-半乳糖苷酶载体
传统上,各种启动子聚合物在RKO细胞中的表达也用β-半乳糖苷 酶试验(β-Gal)检测。因此制备了含有不同启动子聚合物的β-Gal载体。 载体β-GalBasic(Clontech)用BglII消化,有关聚合物用PstI和XbaI 消化,所有产物以及载体用T4-DNA-聚合酶形成平端。为了避免自体 连接,Gal-载体用小肠磷酸酶去磷酸化,随后聚合物与载体以不同 比例在16℃下连接16小时。含有聚合物的产物通过用XhoI/HindIII 进行分析性消化来鉴定,合适的产物在小量制备中转化并克隆,随后 测序,以鉴定正确的方向。
此外,也制备了萤光素酶载体。聚合物如关于Gal-载体所述进行 检测,克隆到用SmaI酶切、如上所述形成平端并去磷酸化的GL3 (Promega)中。
实施例6:β-半乳糖苷酶试验
在将含有u-PAR-启动子AP-2/Sp1区的聚合物再克隆到一种不同 的报道系统中后,用另一种报道系统证实如上所述的CAT试验的结 果。在β-半乳糖苷酶试验中,与不含聚合物的空对照载体相比,证实 了所有3种聚合物在RKO细胞(一种高表达的细胞系)中的激活。在 GEO细胞(通常显示极少u-PAR表达)中,未显示可检测的β-GAL值 所代表的构建体激活(图6)。
实施例7:治疗性载体的克隆策略
在CAT基因由启动子聚合物调节的前述制备的载体中,将该CAT 基因替换为一种治疗性基因,例如疱疹-TK或一种凋亡基因。根据 CAT试验的数据显示,该治疗性基因在转移性RKO细胞中的表达导 致自杀,但是在GEO细胞中不会如此。利用疱疹TK基因,该结果 还可被更昔洛韦的控制施用所诱导。
实施例8:β-GAL表达性病毒载体的克隆策略
为了进行肿瘤特异性表达的体内检测,利用引物 5′-GGAGGTACCGAGCTCTTACG-3′(有义)(SEQ ID No.:4)和5′- GCTCTAGAGCACTAGTGGTGACTTC-3′(反义)(SEQ ID No.:5), PCR扩增已经导入pCATbasic载体中的聚合物,使得该聚合物的5′ 有另外一个KpnI限制酶切位点,3’有一个新的SpeI限制酶切位点、 一个XbaI限制酶切位点。克隆载体PUC 19(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和扩增的聚合物都用KpnI和XbaI消化,并在16℃下连接16 小时。产生的PUC 19构建体在以前存在的KpnI和XbaI位点 (PUC-Poly)处含有该聚合物,另外在该聚合物的3′侧含有新导入的 SpeI限制酶切位点。在新导入的SpeI位点的3′侧有一个来自原始质 粒的多克隆位点的PstI位点。为了分离适于病毒载体的LacZ基因, 将pZnl载体(Girod等人,Nature Medicine 5(9),pp 1052-56,(1999)用 BamHI线性化,然后形成平端,再用SpeI消化,产生一个3.7kb的 片段(Lac片段),该片段在5′端含有一个SpeI位点,随后是LacZ基 因,其3′是一个平端化的BamHI序列。
为了将LacZ基因导入PUC 19质粒中启动子聚合物的3′侧,该 PUC 19质粒(PUC-Poly)用PstI消化,形成平端,之后再用SpeI消化。 可向位于该聚合物3’侧的该开放SpeI位点内以有义方向导入Lac-片 段,方法是将该片段与PUC-Poly质粒在16℃下连接16小时。产生 的载体(Poly-Lac-PUC)含有该聚合物,随后是LacZ基因,之后是仍含 有限制酶切位点SphI和HindIII的原始PUC-19-质粒的一个多克隆位 点(MCS)。
由于据报道病毒载体的插入不应低于一定的大小,因此将约300 个碱基对(bp)的额外非编码DNA序列导入该载体内。因此,pGL2质 粒(Promega)的330bp的每个片段通过BsGI和HpAI消化分离,随后 形成平端。载体Poly-Lac-PUC用SphI线性化,形成平端,330bp的 非编码DNA片段与LacZ基因的3’侧连接。产生的载体被称为 Poly-Lac-PUC-Füll。在插入片段的3′侧有一个完整的HindIII位点。
将该聚合物以及LacZ和非编码DNA再克隆到一种AAV-2型质 粒psub201+内(Samulski等人,1989)。Psub201+用XbaI消化,并形成 平端。可以使用其它任何病毒载体代替该载体。前述产生的载体 Poly-Lac-PUC-Füll用KpnI/HindIII消化,形成平端,与XbaI消化的 psub201再连接。以有义方向含有Poly-Lac-Füll插入片段的Psub201 构建体通过测序鉴定。病毒的产生和包装按Samulski等人早先发表的 方法进行。
构建病毒的第二个策略是通过连接将Poly-Lac-Füll片段插入 SnaBI和XhoI消化的psub201+载体中。该载体仍含有ITR区。然后 该载体与一种表达AAV结构基因的质粒以及一种腺辅助质粒一起转 染293细胞(WO 00/47757描述)。该方法可确保在产生重组AAV病毒 时不产生腺病毒。
实施例9:含有单纯疱疹胸苷激酶(HSV-TK)基因的重组病毒的产 生
治疗性病毒的构建按照上述策略进行,为此,用一种限制性内切 酶消化或者用PCR扩增含有HSV-TK基因的质粒,例如质粒 pAD-CM-TK,分离HSV-TK基因(Mueller等人,Hamburg)。然后使该 基因成为平端,与所述启动子聚合物一起导入用PstI消化并形成平端 的PUC-19质粒(Puc-Poly,Promega)内。含有正确方向插入片段的构建 体可以通过测序鉴定。
重组病毒的产生按照所述的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Aguirre-Ghiso等人;J Cell Biol 144:1285-1294,1999。
Allgayer,H.等人;Cancer 80:179-187,1997a。
Allgayer,H.等人;J Histochem Cytochem 45(2):203-212,1997b。
Allgayer,H.等人;Cancer Research 57:1394-1399,1997c。
Allgayer,H.等人;Brit J Surgery 84:1651-1664,1997d。
Allgayer,H.等人;Oncology 55:152-160,1998a。
Allgayer,H.等人;Clin Exp Metastasis 16:62-73,1998b。
Allgayer,H等人;J Biol Chem 274(8):4702-4714,1999a。
Allgayer,H.等人;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4(26), 18428-18437,1999b。
Allgayer,H等人;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80(12), 1884-1891,1999c。
Allgayer,H.:Habil论文,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2001。
Andreasen,P.A.等人;FEBS Lett 338(3):239-245,1994。
Brattain,M.G等人;Cancer Metastasis Rev 3:177-191,1984。
Behrendt,N.等人;J Biol Chem 265(11):6453-6460,1990。
Bianchi,E.等人;Cancer Res 54:861-866,1994。
Blasi,F.:Fibrinolysis 2:73-84,1988。
Blasi,F.:BioEssays 15:105-111,1993。
Bohuslav,J.等人;J Exp Med 181:1381-1390,1995。
Borglum,A.D.等人;Am J Hum Genet 50:492-497,1992。
Busso,N.等人;J Cell Bioll 26(1):259-270,1994。
Cantero,D.等人;Brit J Cancer 75(3):388-395,1997。
Casey JR等人;Blood 84:1151-1156,1994。
Cavallaro,U.等人;J Biol Chem 68(31):23186-23190,1993。
Conese,M.等人;J Biol Chem 269(27):17886-17892,1994。
Cubellis,M.V.等人;EMBO J 9:1079-1085,1990。
Dano,K.等人;Adv Cancer Res 44:139-266,1985。
Dewerchin,M.等人;J Clin Invest 97(3):870-878,1996。
Dignam,J.D等人;Nucl Acid Res 11(5):1475-1489,1983。
Duffy,M.J.;Clin Exp Metastasis 10:145-155,1992。
Dvorak,H.F.:N Engl J Med 315:1650-1659,1986。
Ellis,V.等人;J Biol Chem 266,12,752-12,758,1991。
Estreicher,A.等人;J Cell Biol 111:783-792,1990。
Gronow,M.等人;Trends Biotech 1:26-29,1983。
Günzler,W.A.等人;J Physiol Chem 363:133-141,1982a。
Günzler,W.A.等人;J Physiol Chem 363:1155-1165,1982b。
Heiss,M.M.等人;J Clin Oncol 13(8):2084-2093,1995b。
Hollas,W.等人;Cancer Res 51:3690-3695,1991。
Jnicke,F.等人;Breast Cancer Res and Treatment 24: 195-208,1993。
Jankun,J.等人;J Cell Biochem 53:135-144,1993。
Kariko,K.等人;Cancer Res.53,3109-3117,1993。
Konakova,M.等人;Eur J Biochem 253:421-429,1998。
Kook,Y.H.等人;EMBO J 13,3983-3991,1994。
Langer,D.J.等人;Circulation Research 72:330-340,1993。
Lengyel,E.等人;J Biol Chem.271,23176-23184,1996。
Liotta,L.A.:Cancer Res 46:1-7,1986。
Liotta,L.A.等人;Cell 64:327-336,1991。
Markus,G.:Enzyme 40:158-172,1988。
May,A.E.等人;J Exp Med 188(6):1029-1037,1998。
Min,H.Y.等人;J Immunol 148:3636-3642,1992。
Moller,L.B.等人;Eur J Biochem 208:493-500,1992。
Morita,S.等人;Int J Cancer 78:286-292,1998。
Nekarda,H.等人;Cancer Res 54(11):2900-2907,1994。
Nykjaer,A.等人;J Biol Chem 269(41):25668-25676,1994a。
Nykjaer,A.等人;Ann N Y Acad Sci 737:483-485,1994b。
Nykjaer,A.等人;J Biol Chem 267:14543-14546,1992。
Olson,D.等人;J Biol Chem 267:9129-9133,1992。
Osborne,M.P.等人;Oncology 8:25-31,1994。
Ossowski,L.:J Cell Biol 107(6):2427-2445,1988。
Pedersen,T.L.等人;Br J Haematol 95:45-51,1996。
Plesner,T.等人;Am J Clin Pathol 102(6):835-841,1994。
Ploug,M.等人;Sem Thromb Hem 17:183-193,1991a。
Pyke,C.等人;Cancer Res 51:4067-4071,1991a。
Pyke,C.等人;Am J Pathol 138,1059-1067,1991b。
Pyke,C.等人;FEBS 326,69-74,1993。
Quattrone,A.等人;Cancer Res 55(1):90-95,1995。
Reiter,L.S.等人;Int J Cancer 53:444-450,1993。
Resnati,M.等人;EMBO J 15,1572-1582,1996。
Riethmüller等人;Curr Opin Immunol 4:647-655,1992。
Riittinen,L.等人;FEBS Letters 381:1-6,1996。
Roldan,A.等人;EMBO J 9,467-474,1990。
Romer,J.等人;J Invest Dermatol 102(4):519-522,1994a。
Romer,J.等人;Int J Cancer 57:553-560,1994b。
Samulski等人,J.Virol 63,1989,3822-28页。
Schlechte,W.等人;Cancer Res 49:6064-6069,1989。
Schlimok,G.等人;J Clin Oncol 8:831-837,1990。
Schmitt,M.等人;Fibrinolysis 6(4.Suppl.):3-26,1992。
Sier,C.F.M.等人;Gut 34:80-85,1993。
Sliutz,G.等人;Breast Cancer Res Treat 40:257-263,1996。
Soravia,E.等人;Blood 86:624-63 5,1995。
Stahl,A.等人;J Cell Biol 129(2):335-344,1995。
Tang,H等人;J Biol Chem 273(29):18268-18272,1998。
Vagnarelli,P.等人;Cytogentics and Cell Genetics 60:197-199, 1992。
Vassalli,J.D.等人;J Exp Med 159:1653-1668,1984。
Vassalli,J.D.等人;J Cell Biol 100:86-92,1985。
Wang,H.等人;Int J Cancer 58:650-657,1994。
Wang,Y.等人;Eur J Biochem 227:116-122,1995。
Wei,Y.等人;Science 273:1551-1555,1996。
Wei,Y.等人;J Biol Chem 269(51):32380-32388,1994。
Wun,T.等人;J Biol Chem 257:7262-7268,1982。
Wun,T.C.等人;J Biol Chem 257:3276-3283,1982。
Xue,W.等人;Cancer Res 57:1682-1689,1997。
Yebra,M.等人;Journal of Biology Chemistry 271:29393-29399, 1996。
                                序列表
<110>Klinikum GroBhadern der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
<120>组织特异性表达
<130>组织特异性表达
<140>
<141>
<150>DE 102 06 961.1
<151>2002-02-19
<160>10
<170>PatentIn Ver.2.1
<210>1
<211>25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1
ccagccggcc gcgccccggg aaggg                      25
<210>2
<211>29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2
caccagccgg ccgcgccccg ggaagggaa                  29
<210>3
<211>29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3
ggtcggccgg cgcggggccc ttcccttgt                  29
<210>4
<211>64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4
tcggtcgaca ccagccggcc gcgccccggg aagggaacac cagccggccg
cgccccggga aggg                                  64
<210>5
<211>2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5
ggaggtaccg agctcttacg                            20
<210>6
<211>25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6
gctctagagc actagtggtg acttc                      25
<210>7
<211>16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7
tcgagatcgg tcgacagccg gccgcgcccc gggaagggaa ccaccagccg
gccgcgcccc gggaagggaa caccagccgg ccgcgccccg ggaagggaac
accagccggc cgcgccccgg gaagggaaca ccagccggcc gcgccccggg
aagggaacat                                     160
<210>8
<211>228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8
ttacgcgtgc tagctcgaga tcggtcgaag ccggccgcgc cccgggaagg
gaacaccagc cggccgcgcc ccgggaaggg aacaccagcc ggccgcgccc
cgggaaggga accagccggc cgcgccccgg gaagggaaca ccagccggcc
gcgccccggg aagggaacac cagccggccg cgccccggga agggaacacc
agccggccgc gccccgggaa gggaacat           228
<210>9
<211>26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9
ccagccggcc gcgccccggg aaggga                     26
<210>10
<211>26
<212>DNA
<213>人工序列
<220>
<223>人工序列描述:寡核苷酸
<400>10
gatcgaactg accgcccgcg gcccgt                     26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