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阅读:157发布:2020-05-14

专利汇可以提供内燃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 内燃机 ,系联部件收纳空间(89)的气压维持在比 凸轮 轴收纳空间(47a)的气压低的状态,最靠罩部件侧的凸轮盖为配设于凸轮盖用凹部内的端部凸轮盖(80),在端部凸轮盖的一对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的一对侧面(51b)之间分别形成有两端部均开放并且截面积随着从至少中间部起朝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而逐渐变小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内燃机具备填充于凸轮盖用凹部的包括侧面的内表面与凸轮盖的包括侧面的外表面之间的密封垫(G)。,下面是内燃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内燃机,具备:
汽缸体,其具有将活塞支承为能滑动的汽缸孔;
油底壳,其内部具备曲轴收纳空间并且连接于所述汽缸体,所述曲轴收纳空间收纳与所述活塞的动作连动地旋转的曲轴;
汽缸盖,其内部具备:与所述汽缸孔连通并且通过与所述活塞的动作连动地往复移动的气来开闭的气口、副油底壳以及凸轮轴收纳空间,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不与所述油底壳的内部、所述曲轴收纳空间以及所述汽缸孔连通;
凸轮轴,其配设于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并且,形成于所述凸轮轴自身的轴线方向的多处位置的被支承部的下部能旋转地被支承于所述汽缸盖,通过绕所述凸轮轴自身的轴线旋转来使所述气门往复移动;
多个凸轮盖,其将所述凸轮轴的各所述被支承部的上部分别支承为能旋转,并且所述多个凸轮盖固定于所述汽缸盖;
连接于所述油底壳以及所述汽缸盖的罩部件,其内部具备系联部件收纳空间,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收纳将所述曲轴与所述凸轮轴相系联的环状系联部件并且与所述曲轴收纳空间连通,另一方面,不与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连通;
第一润滑油,其填充于所述油底壳的内部,并且在所述油底壳的内部、所述曲轴收纳空间、所述汽缸孔以及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循环;
第二润滑油,其填充于所述副油底壳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副油底壳的内部以及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循环;以及
罩相邻壁,其构成所述汽缸盖的一部分,并且将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与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分隔开,
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的气压维持为比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的气压低的状态,在所述罩相邻壁的上端面形成有凸轮盖用凹部,所述凸轮盖用凹部在所述凸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罩相邻壁,
所述多个凸轮盖中的最靠所述罩部件侧的所述凸轮盖为配设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内的端部凸轮盖,
在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在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离开的一对侧面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一对侧面之间,分别形成有截面积渐变间隙,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均开放,并且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的截面积随着从所述轴线方向的至少中间部朝向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而逐渐变小,
所述内燃机具备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填充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包括所述侧面的内表面与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包括所述侧面的外表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的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罩相邻壁的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面靠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与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之间,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包括平面的所述侧面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包括平面的所述侧面彼此间形成有微小间隙,并且彼此呈平行地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底面以及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底面由平的平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底面以及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底面由水平的平面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在所述端部凸轮盖的所述侧面形成有缺口部,当所述端部凸轮盖配设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时,在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所述侧面之间形成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

说明书全文

内燃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双系统的润滑油循环路径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一种具备双系统的润滑油循环路径的内燃机。
[0003] 这种内燃机具备汽缸体、汽缸盖、汽缸盖罩、油底壳以及链条罩。
[0004] 在汽缸体的内部形成有将活塞设置成能滑动的汽缸孔(cylinder bore,汽缸筒)。
[0005] 油底壳连接于汽缸体的下部。汽缸体的下部空间以及油底壳的内部空间即曲轴收纳空间与汽缸孔彼此连通。进而在曲轴收纳空间收纳有与活塞的动作连动地旋转的曲轴。
[0006] 汽缸盖连接于汽缸体的上部。由在汽缸盖的下部形成的凹部、汽缸孔以及活塞的上端面围成的空间构成燃烧室。在汽缸盖的内部设有均能够上下移动的进气以及排气门。进而在汽缸盖形成有与上述凹部(燃烧室)连通并且分别通过进气门以及排气门来开闭的进气口以及排气口。
[0007] 进而在汽缸盖的内部形成有上面开放并且与上述凹部(燃烧室)、进气口以及排气口独立(即,不连通)的凸轮轴收纳空间。
[0008] 在凸轮轴收纳空间设有直线地延伸并且能够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凸轮轴。在构成汽缸盖的外周壁的一部分的链条罩相邻壁形成有贯通孔。凸轮轴的一端穿过该贯通孔而向汽缸盖的外侧突出。在该贯通孔的内周面与凸轮轴的外周面之间设有油封,该油封相对于贯通孔的内周面和凸轮轴的外周面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接触
[0009] 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凸轮轴与进气门以及排气门彼此关联。即,在凸轮轴旋转时,进气门以及排气门以分别开闭进气口以及排气口的方式动作。
[0010] 汽缸盖罩固定于汽缸盖的上表面。即,通过汽缸盖罩来封闭汽缸盖的上部。
[0011] 链条罩固定于汽缸体、汽缸盖以及油底壳。
[0012] 在链条罩的内部形成有链条收纳空间。该链条收纳空间与油底壳的曲轴收纳空间连通。另一方面,链条收纳空间不与凸轮轴收纳空间彼此连通。即,汽缸盖的链条罩相邻壁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划分出凸轮轴收纳空间和链条收纳空间。
[0013] 穿过链条罩相邻壁的上述贯通孔的凸轮轴的上述一端位于链条收纳空间。并且,以跨及链条收纳空间以及油底壳的内部空间的方式配设的正时链(timing chain)分别挂绕于分别设置于凸轮轴以及曲轴的一端的链轮(sprocket)。即,以通过曲轴的旋转使凸轮轴旋转的方式使正时链与曲轴和凸轮轴系联。
[0014] 油底壳的曲轴收纳空间中填充有第一润滑油。
[0015] 进而在曲轴收纳空间设有用于使第一润滑油在曲轴收纳空间、汽缸体的内部空间以及链条收纳空间中循环的第一油。即,在曲轴收纳空间、汽缸体的内部空间、以及链条收纳空间形成有跨及这些空间的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
[0016] 另一方面,在汽缸盖形成有与凸轮轴收纳空间连通的副油底壳。并且,在该副油底壳中填充有第二润滑油。
[0017] 进而,在凸轮轴收纳空间设有用于使第二润滑油在副油底壳与凸轮轴收纳空间之间循环的第二油泵。即,在副油底壳以及凸轮轴收纳空间形成有跨及两者的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
[0018] 因此,在第一油泵工作时第一润滑油在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循环,在第二油泵工作时第二润滑油在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循环。
[0019] 利用在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循环的第一润滑油的功能,活塞、曲轴以及正时链顺利地动作。进而,利用在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循环的第二润滑油的功能,凸轮轴、进气门以及排气门顺利地动作。
[0020] 如上所述,汽缸盖的上述凹部(燃烧室)、进气口以及排气口与凸轮轴收纳空间彼此独立。进而,汽缸盖的链条罩相邻壁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划分出凸轮轴收纳空间和链条收纳空间。
[0021] 因此,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与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彼此独立。换言之,第一润滑油不可能流入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第二润滑油不可能流入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
[0022] 然而在内燃机动作时,在燃烧室中会产生所谓的窜缸混合气。该窜缸混合气穿过汽缸孔的内周面与安装于活塞的活塞环的开口间隙之间的间隙而流入曲轴收纳空间侧。这样的话,窜缸混合气与第一润滑油接触,作为其结果,第一润滑油劣化。因此,第一润滑油需要以某一程度的频度与新的润滑油进行更换。
[0023] 另一方面,上述凹部(燃烧室)与凸轮轴收纳空间彼此独立。因此,窜缸混合气不可能流入凸轮轴收纳空间而与第二润滑油接触。
[0024] 进而,链条罩相邻壁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划分出凸轮轴收纳空间和链条收纳空间,所以,窜缸混合气也不可能从链条收纳空间侧流入凸轮轴收纳空间而与第二润滑油接触。
[0025] 因此,与第一润滑油相比,第二润滑油较难劣化。因此,第二润滑油与新的润滑油的更换频度比第一润滑油低。
[0026] 现有技术文献
[0027] 专利文献
[002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46831号公报
[002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907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30] 一般凸轮轴的下半部分的轴线方向的多处位置分别被在汽缸盖的内部沿该轴线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轴颈轴承支承为能旋转。
[0031] 进而,在凸轮轴的上半部分的轴线方向的多处位置,分别从上方安装在凸轮轴收纳空间所配设的多个凸轮盖(cam cap)。各凸轮盖将凸轮轴的上半部分支承为能旋转。进而各凸轮盖相对于所对应的轴颈轴承固定。
[0032] 最靠链条罩相邻壁侧的凸轮盖以靠近链条罩相邻壁的内表面(凸轮轴收纳空间侧的面)的方式配设于凸轮轴收纳空间。
[0033] 并且,凸轮轴收纳空间(即,汽缸盖)的上述轴线方向尺寸是包括链条罩相邻壁的厚度以及全部的凸轮盖的厚度的尺寸。
[0034] 因此,链条罩相邻壁以及全部的凸轮盖在上述轴线方向上排列的上述构造的内燃机,难以使汽缸盖以及内燃机整体的上述轴线方向尺寸变小。
[0035]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如下内燃机:能够切实地防止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与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在凸轮轴收纳空间与链条收纳空间之间连通,并且使内燃机整体的凸轮轴轴线方向尺寸变小。
[0036]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内燃机具备:
[0037] 汽缸体(20),其具有将活塞(23)支承为能滑动的汽缸孔(21);
[0038] 油底壳(30),其内部具备收纳与所述活塞的动作连动地旋转的曲轴(25)的曲轴收纳空间(32),并且连接于所述汽缸体;
[0039] 汽缸盖(35),其内部具备:与所述汽缸孔连通并且通过与所述活塞的动作连动地往复移动的气门(44、45)来开闭的气口(port)(42、43)、副油底壳(40a)以及凸轮轴收纳空间(47a),该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不与所述油底壳的内部、所述曲轴收纳空间以及所述汽缸孔连通;
[0040] 凸轮轴(65、70),其配设于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并且,形成于自身的轴线方向的多处位置的被支承部(66、71)的下部能旋转地被支承于所述汽缸盖,通过绕自身的轴线旋转来使所述气门往复移动;
[0041] 多个凸轮盖(75、80),其将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各被支承部的上部分别支承为能旋转,并且固定于所述汽缸盖;
[0042] 连接于所述油底壳以及所述汽缸盖的罩部件(88),其内部具备系联(联接,連係)部件收纳空间(89),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89),收纳将所述曲轴与所述凸轮轴系联的环状系联部件(86),并且与所述曲轴收纳空间连通,另一方面,不与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连通;
[0043] 第一润滑油(91),其填充于所述油底壳的内部,并且在所述油底壳的内部、所述曲轴收纳空间、所述汽缸孔以及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循环;
[0044] 第二润滑油(101),其填充于所述副油底壳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副油底壳的内部以及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循环;以及
[0045] 罩相邻壁(48),其构成所述汽缸盖的一部分,并且将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与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分隔开;
[0046] 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的气压维持在比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的气压低的状态,[0047] 在所述罩相邻壁的上端面形成有在所述凸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罩相邻壁的凸轮盖用凹部(51),
[0048] 所述多个凸轮盖中最靠所述罩部件侧的所述凸轮盖为配设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内的端部凸轮盖(80),
[0049] 在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在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离开的一对侧面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一对侧面(51b)之间分别形成有截面积渐变间隙(S),该截面积渐变间隙(S),其所述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均开放,并且截面积随着从所述轴线方向的至少中间部朝向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而逐渐变小,
[0050] 具备填充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包括所述侧面的内表面与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包括所述侧面的外表面之间的密封垫(gasket)(G)。
[0051] 在本发明的内燃机中,在形成于汽缸盖的罩相邻壁的上端面的凸轮盖用凹部配设端部凸轮盖。即,罩相邻壁与端部凸轮盖的凸轮轴的轴线方向位置彼此一致。
[0052] 因此,与以往的内燃机相比,能够使汽缸盖以及内燃机整体的凸轮轴轴线方向尺寸变小。
[0053] 进而,因为系联部件收纳空间的气压比凸轮轴收纳空间的气压低,所以,凸轮轴收纳空间内的第二润滑油始终欲经过凸轮盖用凹部与端部凸轮盖之间并且朝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
[0054] 然而,在凸轮盖的外表面与凸轮盖用凹部的内表面之间填充有半固化了的状态下的密封垫。
[0055] 因此,第二润滑油不可能经过凸轮盖用凹部与端部凸轮盖之间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泄漏而与第一润滑油混合。
[0056] 因此,第二润滑油不会减少。
[0057] 进而,为了将端部凸轮盖配设于凸轮盖用凹部内,需要在端部凸轮盖的两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的两侧面之间形成间隙。换言之,需要使端部凸轮盖的两侧面间的尺寸比凸轮盖用凹部的两侧面间的尺寸小。
[0058] 在本发明中,在端部凸轮盖的两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的两侧面之间形成有截面积渐变间隙,该截面积渐变间隙,其凸轮轴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均开放,并且截面积随着从该轴线方向的至少中间部朝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而逐渐变小。
[0059] 因为系联部件收纳空间的气压比凸轮轴收纳空间的气压低,所以,压力从凸轮轴收纳空间侧作用于在该截面积渐变间隙内半固化了的密封垫。
[0060] 然而截面积渐变间隙的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端部的截面积比截面积渐变间隙的中间部的截面积小。因此,该截面积渐变间隙的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端部发挥用于阻止密封垫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移动的大的阻力。
[0061] 因此,密封垫几乎不可能经由截面积渐变间隙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排出。
[0062] 因此,设置于汽缸盖的凸轮轴收纳空间的第二润滑油经由截面积渐变间隙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泄漏的可能性,远小于在凸轮盖用凹部的侧面以及端部凸轮盖的侧面由彼此平行的平面构成的情况下的可能性。
[0063] 也可以是: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的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罩相邻壁的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面靠所述凸轮轴收纳空间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与所述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之间,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包括平面的所述侧面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包括平面的所述侧面彼此间形成微小间隙,并且彼此呈平行地相对。
[0064] 该“平行”不仅包括完全平行,还包括大致平行。
[0065] 在截面积渐变间隙的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端部与罩相邻壁的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面之间,端部凸轮盖的包括平面的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的包括平面的侧面彼此间形成微小间隙,并且彼此呈平行地相对。
[0066] 因此,与截面积渐变间隙的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端部位于与罩相邻壁的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的面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密封垫经由截面积渐变间隙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排出的可能性较小。即,第二润滑油经由截面积渐变间隙向系联部件收纳空间侧泄漏的可能性较小。
[0067] 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底面(51a)以及所述端部凸轮盖的底面也可以由平的平面构成。
[0068] 当在端部凸轮盖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的底面之间形成截面积渐变间隙并且在该截面积渐变间隙填充了密封垫时,凸轮盖用凹部的底面对端部凸轮盖的支承状态变得不稳定。
[0069] 然而,在像这样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使凸轮盖用凹部的底面对端部凸轮盖的支承状态稳定。
[0070] 也可以是:在所述端部凸轮盖的所述侧面形成有缺口部,当所述端部凸轮盖配设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时,在所述缺口部与所述凸轮盖用凹部的所述侧面之间形成所述截面积渐变间隙。
[0071] 用于在端部凸轮盖的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的侧面之间形成截面积渐变间隙的缺口部,与在凸轮盖用凹部的侧面形成相比,较易于在端部凸轮盖的侧面形成。
[0072] 因此,若像这样构成本发明,则能够提高内燃机的生产性。
[0073] 在上述说明中,为了有助于对发明的理解,对与实施方式对应的发明的构成,用加上括号的形式添加了在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号,但发明的各构成要件不限定于由所述标号规定的实施方式。
[0074] 根据一边参照以下的附图一边记述的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应该能够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其他特征以及所带来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75]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示意性整体图。
[0076] 图2是基于图1的II-II箭头线的内燃机的剖视图以及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0077] 图3是汽缸盖本体、凸轮轴室、排气凸轮轴进气凸轮轴以及凸轮盖的分解立体图。
[0078] 图4是汽缸盖本体、凸轮轴室、排气凸轮轴、进气凸轮轴以及凸轮盖的组装状态下的立体图。
[0079] 图5是第一润滑油循环系统的概念图
[0080] 图6是第二润滑油循环系统的概念图。
[0081] 图7是基于图1的VII-VII箭头线的剖视图。
[0082] 图8是第一变形例的与图7的要部相当的剖视图。
[0083] 图9是第二变形例的与图8同样的剖视图。
[0084] 图10是第三变形例的与图8同样的剖视图。
[0085] 图11是第四变形例的与图8同样的剖视图。
[0086] 图12是第五变形例的与图1类似的图。
[0087] 图13是第六变形例的与图12同样的图。
[0088] 附图标记说明
[0089] 10:内燃机;
[0090] 20:汽缸体;
[0091] 30:油底壳;
[0092] 32:曲轴收纳空间;
[0093] 35:汽缸盖;
[0094] 40:汽缸盖本体;
[0095] 40a:副油底壳;
[0096] 47:凸轮轴室;
[0097] 47a:凸轮轴收纳空间;
[0098] 48:链条罩相邻壁;
[0099] 56:轴颈轴承;
[0100] 65:排气凸轮轴;
[0101] 70:进气凸轮轴;
[0102] 75:凸轮盖;
[0103] 80:端部凸轮盖;
[0104] 83:间隙形成面;
[0105] 88:罩部件;
[0106] 89:链条收纳空间;
[0107] 90:第一润滑油循环系统;
[0108] 90a:汽缸体侧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
[0109] 90b:链条侧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
[0110] 91:第一润滑油;
[0111] 94:油泵;
[0112] 100:第二润滑油循环系统;
[0113] 100a: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
[0114] 101:第二润滑油;
[0115] 103:副油泵;
[0116] 120、121、122、123:间隙形成面;
[0117] S、S1、S2、S3、S4:截面积渐变间隙;
[0118] G: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0119]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进行说明。
[0120] 图1以及图2示出了多缸(例如,4缸)内燃机10的大致构成。此外,虽然图2仅示出了某一汽缸的剖面,但其他的汽缸也具备同样的构成。该内燃机10作为省略了图示的车辆的驱动源搭载于该车辆。
[0121] 该内燃机10具备汽缸体20、油底壳30、汽缸盖本体40、凸轮轴室47、进气系统60、排气系统61、排气凸轮轴65、进气凸轮轴70、凸轮盖75、端部凸轮盖80、正时链86、汽缸盖罩87、罩部件88、第一润滑油循环系统90、第二润滑油循环系统100、新气导入管108、以及窜缸混合气流管109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
[0122] 如图2所示,在汽缸体20的上部侧形成有汽缸孔21。在汽缸体20的下部侧形成有与汽缸孔21连通的下部空间22。
[0123] 在汽缸孔21中将活塞23设置成在汽缸孔21的轴线方向上能滑动。
[0124] 连杆24的上部能旋转地连接于活塞23。
[0125] 油底壳30的上表面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与汽缸体20的下表面接触,汽缸体20与油底壳30利用螺栓以及螺母来彼此固定。如图1所示,油底壳30的前后方向长度比汽缸体20长,油底壳30的前端部位于比汽缸体20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
[0126] 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曲轴25能旋转地支承于设置于汽缸体20的下部的曲轴轴承(省略图示)。进而,连杆24的下端部能旋转地连接于形成于曲轴25的连杆轴承(省略图示)。在曲轴25的前部固定有链轮(省略图示)。
[0127] 油底壳30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进而汽缸体20的下部空间22以及油底壳30的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构成与汽缸孔21连通的曲轴收纳空间32。
[0128] 在汽缸体20的上端部固定有汽缸盖35。汽缸盖35具备汽缸盖本体40以及凸轮轴室47。
[0129] 汽缸盖本体40的下表面与汽缸体20的上表面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接触,汽缸盖本体40与汽缸体20利用螺栓来彼此固定。如图3以及图4所示,汽缸盖本体40的沿水平面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汽缸盖本体40的上表面由平面构成。
[0130] 如图2所示,在汽缸盖本体40的下部形成的凹部与汽缸孔21以及活塞23的上端面形成燃烧室41。
[0131] 进而在汽缸盖本体40形成有与燃烧室41连通的进气口42以及排气口43。进而在汽缸盖本体40固定有均呈筒状的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的下端部分别连接于进气口42和排气口43。进而在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的上部分别固定有呈筒状的密封部件(省略图示)。进气门44和排气门45分别在进气门引导件42a和排气门引导件43a的轴线方向上可移动地插入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并且,通过进气门引导件42a将进气门44的杆部支承为能滑动,并且,通过排气门引导件43a将排气门45的杆部支承为能滑动。如众所周知的那样,进气门44以及排气门45通过在进气门引导件42a和排气门引导件43a的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来分别开闭进气口42和排气口43。
[0132] 进而在汽缸盖本体40的内部设有火花塞46a、产生给予火花塞46a的高电压的点火器46b、以及向进气口42内喷射燃料的喷射器46c。
[0133] 在汽缸盖本体40的上表面设有凸轮轴室47。
[0134]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凸轮轴室47是俯视为大致矩形并且上下两面开放的框体。凸轮轴室47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由平面构成。汽缸盖本体40的上表面与凸轮轴室47的下表面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接触。进而汽缸盖本体40与凸轮轴室47通过螺栓来彼此固定。
[0135] 凸轮轴室47具备构成凸轮轴室47的前表面的链条罩相邻壁48、分别构成左右两面的一对侧壁49以及构成后表面的后部壁50(参照图1)。
[0136] 在凸轮轴室47的内部形成有上面开放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
[0137] 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与形成于汽缸盖本体40的下部的上述凹部(燃烧室41)独立。换言之,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不与该燃烧室41彼此连通。另一方面,在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的上部固定有上述密封部件,所以,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与进气口42以及排气口43独立(即,不连通)。
[0138]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链条罩相邻壁48的上端部形成有正面看为矩形的凸轮盖用凹部51。凸轮盖用凹部51在前后方向上贯通链条罩相邻壁48。
[0139] 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由水平的平面构成。另外,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由彼此呈平行并且相对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构成。
[0140] 在底面51a形成有左右一对的轴承用凹部52a、52b。左侧的轴承用凹部52a与右侧的轴承用凹部52b的截面形状是相同的半圆形。进而在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避开轴承用凹部52a、52b而形成有4个内螺纹孔53。
[0141] 进而凸轮轴室47一体地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轴颈轴承56。各轴颈轴承56的上表面由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位于相同平面上的平面构成。
[0142] 在各轴颈轴承56的上表面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呈截面半圆形的轴承用凹部57a和轴承用凹部57b。进而各轴承用凹部57a与轴承用凹部52a同轴,并且,各轴承用凹部57b与轴承用凹部52b同轴。在各轴颈轴承56的上表面避开轴承用凹部57a、57b而形成有4个内螺纹孔58。
[0143] 如图2所示,汽缸盖本体40的进气口42的上游侧端部和排气口43的下游侧端部分别连接有进气系统60和排气系统61的一端。进气系统60对汽缸体20将由燃料(例如汽油)和空气构成的混合气向燃烧室41供给。排气系统61将来自汽缸体20的排气向内燃机10的外部放出。
[0144] 进气系统60具备连接于各进气口42的上游侧端部的进气歧管60a、连接于进气歧管60a的调配罐(surge tank)60b、连接于调配罐60b的节气门体(一体地具备节气门60d和节气门致动器60e)、以及连接于节气门体的进气管道60c。
[0145] 排气系统61具备包括连通于各排气口43的下游侧端部的排气歧管61a的排气管61b、和配设于排气管61b的催化剂装置61c。
[0146]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排气凸轮轴65的下半部分的多处位置分别能旋转地支承于凸轮轴室47的轴承用凹部52a以及各轴承用凹部57a。同样地,进气凸轮轴70的下半部分的多处位置分别能旋转地支承于轴承用凹部52b以及各轴承用凹部57b。
[0147] 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是其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部件。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均具备与链条罩相邻壁48以及各轴颈轴承56的总数相同数目的被支承部66、71。被支承部66、71的外周面是与所对应的各轴承用凹部52a、52b、57a、57b相同曲率的圆筒面。进而排气凸轮轴65具备在与各被支承部66不同的位置形成的多对凸轮67。同样地,进气凸轮轴70具备在与各被支承部71不同的位置形成的多对凸轮72。进而在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前端附近部分别固定有链轮68、73。
[0148] 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最前侧的被支承部66和被支承部71的下半部分分别通过凸轮轴室47的轴承用凹部52a和轴承用凹部52b来支承。另一方面,排气凸轮轴65的剩余的被支承部66的下半部分分别被各轴颈轴承56的各轴承用凹部57a支承为能旋转,进气凸轮轴70的剩余的被支承部71的下半部分分别被各轴颈轴承56的各轴承用凹部
57b支承为能旋转。进而排气凸轮轴65的链轮68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链轮73位于比凸轮轴室47的链条罩相邻壁48靠前方的位置。
[0149] 进而在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前端部分别设有VVT(可变气门正时机构)74(参照图7。省略排气凸轮轴65侧的VVT74的图示)。这些VVT74利用VVT用致动器的动力来工作。
[0150] 在凸轮轴室47的各轴颈轴承56的上表面分别从上方盖上了凸轮盖75。
[0151] 凸轮盖75是正面看为大致矩形的板材,其左右尺寸比凸轮轴室47的左右的侧壁49的内表面间的左右尺寸短。进而在凸轮盖75的下表面形成有左右一对的轴承用凹部76a、76b。轴承用凹部76a、76b的截面形状是与轴承用凹部57a、57b上下对称的半圆形。进而在凸轮盖75,与轴承用凹部57a、57b位置不同地形成有4个贯通孔77。各贯通孔77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凸轮盖75。
[0152] 关于各凸轮盖75,其下表面与轴颈轴承56的上表面接触。进而,通过将相对于各凸轮盖75的各贯通孔77从上方插入的螺栓(省略图示)的下端部螺纹接合于各轴颈轴承56的所对应的内螺纹孔58,各凸轮盖75固定于所对应的轴颈轴承56。
[0153] 各凸轮盖75的轴承用凹部76a将排气凸轮轴65的各被支承部66的上半部分分别支承为能旋转。同样地,各凸轮盖75的轴承用凹部76b将进气凸轮轴70的各被支承部71的上半部分分别支承为能旋转。
[0154] 端部凸轮盖80可装卸地设置于凸轮轴室47的凸轮盖用凹部51。
[0155] 端部凸轮盖80的前后尺寸以及上下尺寸分别与凸轮盖用凹部51相同。然而,端部凸轮盖80若至少左右两端部的上下尺寸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高度相同,则前后尺寸不需要与凸轮盖用凹部51相同。另一方面,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尺寸比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尺寸稍小。
[0156] 构成端部凸轮盖80的外表面的6个面均由平面构成。进而端部凸轮盖8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是水平面。然而,端部凸轮盖80虽然下表面必须是平面,但下表面以外的外表面不需要是平面。
[0157] 在端部凸轮盖80的下表面形成有左右一对的轴承用凹部81a、81b。轴承用凹部81a、81b的截面形状是与轴承用凹部52a、52b上下对称的半圆形。进而在端部凸轮盖80与轴承用凹部81a、81b位置不同地形成有4个贯通孔82。各贯通孔8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端部凸轮盖80。
[0158] 端部凸轮盖80具有在相对于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左右一对的侧面。如图7所示,端部凸轮盖80的右侧面由间隙形成面83构成,该间隙形成面83由俯视时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逐渐朝向端部凸轮盖80的中央部侧的平面构成。该间隙形成面83俯视时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换言之,使端部凸轮盖80的右侧部欠缺以形成间隙形成面83。
[0159] 同样地,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端部凸轮盖80的左侧面由与该间隙形成面83呈左右对称的间隙形成面83构成。换言之,使端部凸轮盖80的左侧部欠缺以形成该间隙形成面83。
[0160] 在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整体以及左右的间隙形成面83整体涂有作为耐油性密封材的被称为FIPG(Formed In Place Gasket:现场成型密封垫)的糊状的密封垫G。作为该密封垫G的具体例,存在包括作为基体的油、交联剂、填充剂以及粘接赋予剂的糊类室温固化型的硅橡胶。该密封垫G在被置入省略了图示的管(容器)中时(即,没有接触空气时)为糊状体,当接触空气时,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半固化。并且,涂有密封垫G的端部凸轮盖80配设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内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尺寸比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尺寸稍小,所以,端部凸轮盖80能够顺利地配设于凸轮盖用凹部51。
[0161] 进而在端部凸轮盖80的各贯通孔82从上方插入螺栓(省略图示),各螺栓的下端部螺纹接合于在凸轮盖用凹部51形成的各内螺纹孔53。
[0162] 端部凸轮盖80像这样固定于凸轮盖用凹部51。结果,端部凸轮盖80的(至少左右两端部的)上表面位于与凸轮轴室47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上。
[0163] 当端部凸轮盖80固定于凸轮盖用凹部51时,轴承用凹部81a以及轴承用凹部52a将排气凸轮轴65的位于最前方的被支承部66支承为能旋转。同样地,轴承用凹部81b以及轴承用凹部52b将进气凸轮轴70的位于最前方的被支承部71支承为能旋转。因此,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能够相对于凸轮轴室47绕自身的轴线进行相对旋转。
[0164] 进而如图7所示,当将端部凸轮盖80固定于凸轮盖用凹部51时,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间隙形成面83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形成俯视呈三形状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左右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的前后两端部均开放。进而,以相对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时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的截面积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
[0165] 密封垫G虽然在涂于端部凸轮盖80的瞬间为糊状,但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逐渐半固化。并且,当从端部凸轮盖80配设于凸轮盖用凹部51起经过某一程度的时间时,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间隙形成面83以及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内表面通过半固化了的密封垫G彼此固定。
[0166] 并且,端部凸轮盖80的两侧面以及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利用半固化了的密封垫G来填充。即,半固化了的密封垫G相对于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间隙形成面83和底面以及凸轮盖用凹部51的内表面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接触。进而,在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半固化了的密封垫G、与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间隙形成面83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半固化了的密封垫G彼此连续。
[0167] 如图2所示,多个摇臂84能摆动地设置于凸轮轴室47的内部。半数的摇臂84相对于各排气门45的上端从上方接触并且相对于各凸轮67从下方接触。另一方面,剩余的半数的摇臂84相对于各进气门44的上端从上方接触并且相对于各凸轮72从下方接触。进而在凸轮轴室47的内部设有多个HLA(hydraulic lash adjuster:液压间隙调节器)85,所述多个HLA85分别连接于各摇臂84的、与分别与进气门44以及排气门45接触的接触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0168] 如图4所示,在曲轴25的上述链轮、排气凸轮轴65的链轮68、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链轮73挂绕有作为环状部件的正时链86。
[0169] 如图1所示,汽缸盖罩87的下表面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与凸轮轴室47以及端部凸轮盖80的上表面接触。进而,凸轮轴室47与汽缸盖罩87利用螺栓来彼此固定。即,通过汽缸盖罩87使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的上端开口部闭塞。
[0170] 因此,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这些空间相对于汽缸盖本体40、凸轮轴室47、以及汽缸盖罩87的外部空间被完全隔断。因此,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空间的气压始终为大气压(车辆的外侧的大气压)。
[0171] 进而如图1所示,罩部件88的各部分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与汽缸体20、汽缸盖本体40、凸轮轴室47以及汽缸盖罩87的前表面以及油底壳30的前部的上表面接触。并且,罩部件88利用螺栓来固定于汽缸体20、汽缸盖本体40、凸轮轴室47、汽缸盖罩87以及油底壳30。
[0172] 关于罩部件88,仅其后表面以及下表面开口。
[0173] 在罩部件88的内部形成有链条收纳空间89(参照图7)。
[0174] 罩部件88的下端连接于油底壳30的前部的上表面。即,链条收纳空间89的下端与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曲轴收纳空间32)的前端部彼此连通。
[0175] 如图1、图5以及图6所示,在内燃机1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润滑油循环系统90以及第二润滑油循环系统100。
[0176] 如图1以及图5所示,第一润滑油循环系统90具备油底壳30、第一润滑油91、主通道92、滤油件(oil strainer)93、油泵94、溢流(reliefvalve)95、滤油器(oil filter)96、活塞喷射件(piston jet)97、链条喷射件(chain jet)98、曲轴轴承以及连杆轴承。
[0177] 油底壳30的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中始终填充有第一润滑油91。
[0178] 在汽缸体20的内部形成有主通道92。主通道92是第一润滑油91的流路。
[0179] 在汽缸体20设有滤油件93、油泵94以及滤油器96。滤油件93、油泵94以及滤油器96经由油路(省略图示)而彼此连接。滤油件93与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内的第一润滑油91接触。油泵94与曲轴25经由链条(省略图示)等而系联,并且一体地具备溢流阀95。
[0180] 主通道92连接于各曲轴轴承以及活塞喷射件97。该活塞喷射件97以靠近汽缸孔21以及活塞23的方式设置于汽缸体20。进而,主通道92连接于链条喷射件98。该链条喷射件98固定于汽缸盖本体40或汽缸体20。链条喷射件98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露出并且靠近正时链86。
[0181] 如图1以及图6所示,第二润滑油循环系统100具备副油底壳40a、第二润滑油101、副滤油件102、副油泵103、溢流阀104、副滤油器105、HLA通道106以及润滑油用通路107。
[0182] 汽缸盖本体40具备作为形成于汽缸盖本体40的内部的凹部(空间)的副油底壳40a。该副油底壳40a中始终填充有第二润滑油101。
[0183] 在汽缸盖本体40的内部设有副滤油件102、副油泵103以及副滤油器105。副油泵103经由排气凸轮轴65、进气凸轮轴70以及链条等与曲轴25系联,并且一体地具备溢流阀
104。此外,副油泵103也可以是电动泵
[0184] 副滤油件102、副油泵103以及副滤油器105通过形成于汽缸盖本体40的内部的润滑油用通路107而彼此连接。副滤油件102与副油底壳40a内的第二润滑油101接触。
[0185] 进而,润滑油用通路107与形成于链条罩相邻壁48的轴承用凹部52a、52b的内表面的槽(省略图示)连接。在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前部的内部分别形成有VVT用油路(省略图示)。进而在位于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最前方的被支承部66、71的表面形成有各VVT用油路的入口侧端部。各VVT用油路穿过所对应的VVT74的内部,进而连接于油路48a(参照图3)的前端,所述油路48a在前后方向上贯通链条罩相邻壁48的比轴承用凹部52a、52b靠下方的部位。进而在VVT74的旋转部(省略图示)与链条罩相邻壁48的前表面之间设有油封。利用该油封来限制第二润滑油101从凸轮轴收纳空间47a向链条收纳空间89的流动,并且,限制第一润滑油91以及后述的窜缸混合气从链条收纳空间89向凸轮轴收纳空间47a的流动。进而润滑油用通路107经由形成于链条罩相邻壁48的轴承用凹部52a、
52b的内表面的上述槽而连接于在汽缸盖本体40的内部形成的HLA通道106的一端。HLA通道
106是第二润滑油101的流路。HLA通道106连接于HLA85和轴颈轴承56。
[0186] 进而如图1所示,内燃机10具备窜缸混合气回流管109以及新气导入管108。
[0187] 新气导入管108的一端连接于罩部件88,新气导入管108的另一端连接于进气系统60的比节气门60d靠上游侧的部位。
[0188] 窜缸混合气回流管109的一端连接于汽缸体20,窜缸混合气回流管109的另一端连接于进气系统60的比节气门60d靠下游侧的部位。在窜缸混合气回流管109的内部设有阀(省略图示)。
[0189] 进而如图2所示,内燃机10连接于曲轴位置传感器CS、车轮速度传感器(省略图示)、加速器开度传感器APS、制动器传感器BPS以及电控制装置110。
[0190] 曲轴位置传感器CS,每当曲轴25旋转预定角度就输出信号。该信号被用于取得表示曲轴25的每1分钟的旋转数的内燃机10的转速NE。
[0191] 车轮速度传感器输出表示车辆的各车轮的旋转速度的信号。基于各车轮的旋转速度的平均值来取得车速SPD。
[0192] 加速器开度传感器APS检测由驾驶员操作的加速踏板AP的操作量,输出表示该操作量的信号。
[0193] 制动器传感器BPS检测由驾驶员操作的制动踏板BP的操作量,输出表示该操作量的信号。
[0194] 电控制装置110(以下,称为ECU110)是具有彼此通过总线连接的CPU111、ROM112、RAM113、备用RAM114以及接口115等的微计算机。ROM112中以保持CPU111所执行的程序、查找表(图,map)、常数等数据的方式预先存储有这些数据。RAM113根据CPU111的指示暂时保持数据。备用RAM114不仅在内燃机10处于运转状态时保持数据,在不处于运转状态时也保持数据。接口115包括AD变换器。
[0195] 接口115连接于点火开关(省略图示)、曲轴位置传感器CS、轮速传感器、加速器开度传感器APS、以及制动器传感器BPS。将点火开关、曲轴位置传感器CS、车轮速度传感器、加速器开度传感器APS以及制动器传感器BPS的输出信号对CPU111发送。此外,如众所周知的那样,点火开关能够通过省略了图示的钥匙(key)的操作来切换至OFF位置、ON位置以及ACC(accessory)位置中的任一个。
[0196] 继而对基于ECU110的控制的内燃机10的动作进行说明。
[0197] 当通过钥匙的操作来操作点火开关时,内燃机10开始旋转。这样,CPU111向点火器46b、喷射器46c、节气门致动器60e以及VVT用致动器发出驱动信号(指示信号)。
[0198] 这样,包含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从进气系统60向燃烧室41供给,该混合气在燃烧室41中燃烧。因此,活塞23在汽缸体20的汽缸孔21内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这样,活塞23的移动经由连杆24向曲轴25传递,曲轴25绕其轴线旋转。这样,曲轴25的旋转力经由正时链86向排气凸轮轴65的链轮68以及进气凸轮轴70的链轮73传递,所以,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分别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结果,排气凸轮轴65的各凸轮67一边旋转一边使所对应的多个摇臂8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以,通过连接于这些摇臂84的各排气门45上下移动来开闭各排气口43。另外,进气凸轮轴70的各凸轮72一边旋转一边使所对应的多个摇臂8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以,通过连接于这些摇臂84的各进气门44上下移动来开闭各进气口
42。
[0199] 另外,当CPU111向连接于排气凸轮轴65侧的VVT74的VVT用致动器发送驱动信号时,通过该VVT用致动器的驱动力使排气凸轮轴65的旋转位置(旋转相位)相对于曲轴25发生变化。这样,排气门45的气门正时(INVT)向提前侧或延迟侧变化。同样地,当CPU111向连接于进气凸轮轴70侧的VVT74的VVT用致动器发送驱动信号时,通过该VVT用致动器的驱动力使进气凸轮轴70的旋转位置相对于曲轴25发生变化。这样,进气门44的气门正时向提前侧或延迟侧变化。
[0200] 进而,当曲轴25旋转时,该旋转力经由链条等向油泵94以及副油泵103传递,油泵94以及副油泵103开始吸引动作。
[0201] 如图5所示,当油泵94开始吸引动作时,油底壳30的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内的第一润滑油91经由滤油件93被油泵94吸引。并且,从油泵94喷出的第一润滑油91在经过滤油器96后向主通道92流动。
[0202] 进而第一润滑油91从主通道92向上述曲轴轴承供给。向曲轴轴承供给的第一润滑油91的一部分利用重力返回油底壳30,剩余的第一润滑油91向曲轴25的上述连杆轴承供给,并且利用重力返回油底壳30。
[0203] 进而第一润滑油91的一部分从主通道92向活塞喷射件97供给。这样,活塞喷射件97将第一润滑油91朝向汽缸孔21以及活塞23喷射。向汽缸孔21以及活塞23供给的第一润滑油91利用重力返回油底壳30。
[0204] 像这样,第一润滑油91利用油泵94的吸引力在油底壳30的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与汽缸体20的内部之间循环。该第一润滑油91的循环路径是图1所示的汽缸体侧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90a。
[0205] 进而流动到主通道92内的第一润滑油91从主通道92向链条喷射件98供给。这样,链条喷射件98将第一润滑油91朝向正时链86喷射。向正时链86供给的第一润滑油91利用重力返回油底壳30。
[0206] 像这样油底壳30的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内的第一润滑油91利用油泵94的吸引力在油底壳30的内部、汽缸体20的内部以及罩部件88的链条收纳空间89之间循环。该第一润滑油91的循环路径是图1所示的链条侧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90b。
[0207]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当副油泵103开始吸引动作时,副油底壳40a内的第二润滑油101经由副滤油件102以及润滑油用通路107被副油泵103吸引。并且,从副油泵103喷出的第二润滑油101在穿过润滑油用通路107以及副滤油器105后分别向链条罩相邻壁48的轴承用凹部52a、52b的上述槽、VVT用油路以及HLA通道106供给。
[0208] 并且,润滑了各VVT74的内部的第二润滑油101经过链条罩相邻壁48的油路48a,利用重力返回副油底壳40a。
[0209] 向HLA通道106供给的第二润滑油101经过HLA通道106向HLA85供给。进而,向HLA85供给的第二润滑油101的一部分利用重力返回副油底壳40a。另外,向HLA通道106供给的第二润滑油101经过HLA通道106向轴颈轴承56的轴承用凹部57a、57b的内表面供给。
[0210] 向轴颈轴承56供给的第二润滑油101的一部分利用重力返回副油底壳40a,第二润滑油101的剩余部分向摇臂84供给。进而向摇臂84供给的第二润滑油101利用重力返回副油底壳40a。
[0211] 像这样,副油底壳40a内的第二润滑油101利用副油泵103的吸引力在凸轮轴室47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循环。该第二润滑油101的循环路径是图1所示的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100a。
[0212] 然而,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在内燃机10处于运转状态时,在燃烧室41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一部分会从汽缸孔21的内周面与安装于活塞23的活塞环的开口间隙之间穿过而流入曲轴收纳空间32成为窜缸混合气。
[0213] 因此,窜缸混合气会与油底壳30的第一润滑油储藏室31内的第一润滑油91接触。结果,第一润滑油91中混入窜缸混合气,所以,第一润滑油91劣化。
[0214]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不与汽缸盖本体40的上述凹部(燃烧室41)彼此连通。进而,利用固定于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的上部的上述密封部件的功能,进气口42以及排气口43不与凸轮轴收纳空间47a彼此连通。
[0215] 因此,滞留于汽缸体20以及油底壳30的内部的窜缸混合气不会经由上述凹部(燃烧室41)、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向凸轮轴室47侧流动。即,窜缸混合气不会经由燃烧室41、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而与设置于凸轮轴室47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的第二润滑油101接触。
[0216] 另外,凸轮轴室47内的第二润滑油101不会经由燃烧室41、进气门引导件42a以及排气门引导件43a向汽缸体20以及油底壳30侧流动。即,第二润滑油循环路径100a与汽缸体侧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90a(以及链条侧第一润滑油循环路径90b)彼此独立。
[0217] 并且,曲轴收纳空间32以及链条收纳空间89内的窜缸混合气经由窜缸混合气回流管109以及进气歧管60a流入燃烧室41,在燃烧室41内燃烧。
[0218] 另一方面,在进气管道60c内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新气(即,不包含排气以及燃料的空气)经由新气导入管108始终向链条收纳空间89以及曲轴收纳空间32供给。
[0219] 像这样,罩部件88的链条收纳空间89以及汽缸体20的内部始终为负压
[0220] 因此,链条收纳空间89的气压始终比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空间的气压(即,大气压)低。
[0221] 因此,在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与链条收纳空间89之间存在气压差,所以,若在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与链条收纳空间89之间存在将两者连通的间隙,则始终有朝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的吸引力作用于第二润滑油101。
[0222] 然而,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间隙形成面83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的空间(截面积渐变间隙S)被密封垫G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闭塞。进而,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的空间也被密封垫G在气密且液密的状态下闭塞。
[0223] 因此,处于凸轮轴收纳空间47a内的第二润滑油101不会穿过端部凸轮盖80与凸轮盖用凹部51之间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泄漏而与第一润滑油91混合。
[0224] 因此,凸轮轴收纳空间47a内的第二润滑油101不会减少。
[0225] 此外,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彼此大致平行。换言之,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在前后方向的任意位置处均大致相同。即,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的前端部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与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以及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的在前端部以外的部分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截面积大致相同。
[0226] 因此,在假设没有利用上述螺栓以及各内螺纹孔53将端部凸轮盖80与凸轮盖用凹部51牢固地固定的情况下,当链条收纳空间89侧的负压作用于位于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的密封垫G时,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的前端部以及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的前端部几乎不发挥用于阻止密封垫G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移动的阻力。因此,在该情况下,虽然密封垫G从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的前端部与底面51a的前端部之间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排出的可能性低,但有可能发生。
[0227]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螺栓以及各内螺纹孔53在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强力地夹着密封垫G。因此,密封垫G不可能从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的前端部与底面51a的前端部之间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排出。
[0228] 进而,链条收纳空间89侧的负压也作用于在左右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内半固化了的密封垫G。
[0229] 然而,截面积渐变间隙S的截面积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
[0230] 因此,端部凸轮盖80的侧面的前端部以及凸轮盖用凹部51的侧面51b的前端部发挥用于阻止密封垫G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移动的大的阻力。
[0231] 因此,密封垫G不可能穿过截面积渐变间隙S的前端部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排出。
[0232] 此外,也可以通过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平行的平面构成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侧面。
[0233] 然而,在该情况下,会发生与关于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以及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在不将上述螺栓螺纹接合于各内螺纹孔53的情况下发生)的上述问题同样的问题。即,半固化了的密封垫G从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排出的可能性,比在端部凸轮盖80与凸轮盖用凹部51之间形成有截面积渐变间隙S的情况时大。
[0234]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的间隙形成面83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形成有截面积渐变间隙S,所以,不会发生这样的不良情况。
[0235] 像这样,在内燃机10中,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空间的第二润滑油101不会向汽缸体20以及油底壳30侧流动,并且,也不会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泄漏。
[0236] 因此,凸轮轴室47的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空间的第二润滑油101的量不会减少。
[0237] 因此,能够使进气门44、排气门45、排气凸轮轴65、进气凸轮轴70、摇臂84以及HLA85始终顺利地动作。
[0238] 此外,也可以是:在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形成与间隙形成面83相当的包括倾斜面的间隙形成面,在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形成侧视呈三角形状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在该情况下,在该截面积渐变间隙S填充密封垫G。
[0239] 然而,在该情况下,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对端部凸轮盖80的支承状态变得不稳定。
[0240]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凸轮盖80的包括水平的平面的底面被凸轮盖用凹部51的包括水平的平面的底面51a支承,所以,不会发生这样的不良情况。
[0241] 并且,在内燃机10中,在形成于凸轮轴室47的链条罩相邻壁48的凸轮盖用凹部51配设有端部凸轮盖80。即,关于链条罩相邻壁48和端部凸轮盖80,两者的前后方向位置彼此一致。
[0242] 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使凸轮轴室47以及内燃机10整体的前后方向尺寸变小。
[0243]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0244] 例如,图8至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变形例。
[0245] 图8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是通过包括在俯视中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逐渐朝向端部凸轮盖80的中央部侧的曲面的间隙形成面120来构成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的例子。即,分别使该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部欠缺以形成间隙形成面120。
[0246] 图9所示的第二变形例是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间隙形成面121的例子。间隙形成面121由平面121a和平面121b构成,平面121a在俯视中从端部凸轮盖80的后表面起朝向前方而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地延伸,平面121b从该平面121a的前端起朝向端部凸轮盖80的前表面侧端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并且直线地延伸。即,分别使该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部欠缺以形成间隙形成面121。
[0247] 图10所示的第三变形例是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的前部形成有间隙形成面122的例子。该间隙形成面122由平面122a、平面122b以及平面122c构成,平面122a在俯视中从端部凸轮盖80的侧面起在左右方向上直线地延伸,平面122b从该平面122a的内侧端部起朝向前方直线地延伸,平面122c从该平面122b的前端起朝向端部凸轮盖80的前表面侧端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并且直线地延伸。即,分别使该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部欠缺以形成间隙形成面122。
[0248] 在图8至图10的各变形例中,在各端部凸轮盖80的间隙形成面120、121、122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侧面51b之间分别形成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1、S2、S3。并且,在各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以及各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分别填充有密封垫G。在这些变形例中,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的密封垫G、以及各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的密封垫G也彼此连续。
[0249] 进而,在以相对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了时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1的截面积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即,端部凸轮盖80的前表面)而逐渐变小。另外,在以相对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了时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2的截面积随着从平面121a的前端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进而,在以相对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了时的第三变形例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3的截面积随着从平面122b的前端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
[0250] 因此,以上的各变形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251] 图11所示的第四变形例是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的后部形成有间隙形成面123的例子。该间隙形成面123由平面123a和平面123b构成,平面123a在俯视中从端部凸轮盖80的后表面起朝向前方而直线地延伸,平面123b从该平面123a的前端部起朝向端部凸轮盖80的侧面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并且直线地延伸。即,分别使该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部欠缺以形成间隙形成面123。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面的前部由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侧面51b呈平行的平面构成。
[0252] 在该变形例中,在形成于间隙形成面123与侧面51b之间的截面积渐变间隙S4填充有密封垫G。进而,在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分别填充有密封垫G。在该变形例中,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左右的侧面51b之间的密封垫G、以及各端部凸轮盖80的底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底面51a之间的密封垫G也彼此连续。
[0253] 填充于截面积渐变间隙S4的前部的密封垫G从链条收纳空间89侧接受负压。
[0254] 然而,在本变形例中,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的前部与所对应的侧面51b的前部彼此间形成微小间隙并且呈平行地相对。在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的前部与所对应的侧面51b的前部之间没有填充密封垫G。
[0255] 因此,填充于截面积渐变间隙S4的前部的密封垫G难以向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的前部与所对应的侧面51b的前部之间移动。即,密封垫G穿过端部凸轮盖80的左右两侧面的前部与所对应的侧面51b的前部之间而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排出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与截面积渐变间隙S4的前端部位于与端部凸轮盖80的前表面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凸轮轴收纳空间47a以及汽缸盖罩87的内部空间的第二润滑油101经过端部凸轮盖80的侧面与凸轮盖用凹部51的侧面51b之间而向链条收纳空间89侧泄漏的可能性较小。
[0256] 也可以是:通过彼此平行的平面构成端部凸轮盖80的两侧面,并且,使凸轮盖用凹部51的两侧部欠缺以在凸轮盖用凹部51的两侧面与端部凸轮盖80的两侧面之间构成截面积渐变间隙S、S1、S2、S3、S4。
[0257] 内燃机10也可以具备使曲轴25、排气凸轮轴65以及进气凸轮轴70彼此系联的环状形状的正时带(环状系联部件)来替代正时链86。
[0258] 内燃机10也可以构成为通过1个凸轮轴来开闭进气门44以及排气门45。
[0259] 也可以像图12所示的第五变形例或图13所示的第六变形例那样构成内燃机10。
[0260] 图12的内燃机10的罩部件88仅后表面开口,并且,油底壳30的前表面开口。并且,罩部件88的后表面的下部固定于油底壳30的前表面,罩部件88的后表面的下部的开口部与油底壳30的前表面的开口部连接。
[0261] 图13的内燃机10的罩部件88仅后表面以及上表面开口。并且,相对于汽缸盖罩87的开口的下表面的前部固定有罩部件88的上表面。如图13所示,在汽缸盖罩87的内部设有分隔壁87a。并且,在端部凸轮盖80的上表面与分隔壁87a的下表面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垫(省略图示)。因此,窜缸混合气、第一润滑油91以及第二润滑油101不会在罩部件88的上部空间以及汽缸盖罩87的比分隔壁87a靠前方的空间与汽缸盖罩87的比分隔壁87a靠后方的空间之间流动。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内燃机用润滑油 2020-05-11 1017
一种内燃机配套系统 2020-05-11 397
一种内燃机配套机构 2020-05-11 926
一种内燃机滤清器 2020-05-12 715
内燃机气门盘锥面气密性检测方法 2020-05-13 70
内燃机用磁力净化器 2020-05-13 456
一种新型内燃机摇臂 2020-05-12 398
内燃机车冷却器 2020-05-11 879
内燃机摇臂轴支座 2020-05-12 369
一种内燃机一体式曲轴 2020-05-12 50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