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叉

阅读:375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前叉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在 前叉 (10)中,在设于内管(11)且与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孔(61)和中空管(22)的外周的下油室(25B)之间,设有节流通路(70)。,下面是前叉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前叉,在车轮侧的外管内能够自由滑动地插入有车身侧的内管,
在外管内的底部,竖立设置有具备与内管的内周滑接的分隔壁部的中空管,在中空管的外周设置有油室,设于内管的前端部的内周的活塞相对于该油室进退,通过活塞将该油室分隔为该活塞的上部的上油室和该活塞的下部的下油室,在中空管的内周,划分有扩及到内管的上部的积油室,并且使该积油室的上部为空气室,
在中空管设置有容积补偿通路,该容积补偿通路将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与中空管的内周的积油室连通,用于补偿内管相对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在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滑动引导件和固定于内管的外周的滑动引导件夹着的环状间隙室,在内管上设置有使该环状间隙室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连通的孔,
在设于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在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有节流通路,所述前叉的特征在于:
在设于所述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有止回,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向下油室流入,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调节从下油室流出的油,
该止回阀形成所述节流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阀的节流通路由一定开度的节流通路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阀的节流通路由通过板阀的开闭而使开度变化的节流通路构成。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活塞。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管具备的分隔壁部的外周设置有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从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流入,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阻止油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向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流出。
6.如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管具备的分隔壁部的外周设置有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从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流入,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阻止油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向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流出。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中空管形成有用于补偿所述内管相对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的容积补偿通路,
在该容积补偿通路上设置有包覆在中空管的外周的环状止回阀,
在伸长行程中,环状止回阀允许内管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从积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油室补给,
在该环状止回阀与中空管的外周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该环状通路对在压缩行程中从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积油室排出的内管进入的容积部分的油进行调节。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内管在压缩行程中进入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的容积部分的油从该油室向积油室排出的通路上,设置有压侧阻尼调整单元。
9.一种前叉,在车轮侧的外管内能够自由滑动地插入有车身侧的内管,
在外管内的底部,竖立设置有具备与内管的内周滑接的分隔壁部的中空管,在中空管的外周设置有油室,设于内管的前端部的内周的活塞相对于该油室进退,通过活塞将该油室分隔为该活塞的上部的上油室和该活塞的下部的下油室,在中空管的内周,划分有扩及到内管的上部的积油室,并且使该积油室的上部为空气室,
在中空管设置有容积补偿通路,该容积补偿通路将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与中空管的内周的积油室连通,用于补偿内管相对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在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滑动引导件和固定于内管的外周的滑动引导件夹着的环状间隙室,在内管上设置有使该环状间隙室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连通的孔,
在设于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在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有节流通路,所述前叉的特征在于:
在中空管形成有用于补偿所述内管相对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的容积补偿通路,
在该容积补偿通路上设置有包覆在中空管的外周的环状止回阀,
在伸长行程中,环状止回阀允许内管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从积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油室补给,
在该环状止回阀与中空管的外周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该环状通路对在压缩行程中从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积油室排出的内管进入的容积部分的油进行调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设于所述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中空管的外周的上油室之间,设有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向上油室流入,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调节从上油室流出的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活塞。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通路设置于活塞。
13.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管具备的分隔壁部的外周设置有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从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流入,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阻止油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向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流出。
14.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内管在压缩行程中进入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的容积部分的油从该油室向积油室排出的通路上,设置有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

说明书全文

前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叉。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摩托车等的前叉,如在特开2002-161940(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那样,在车轮侧的外管内滑动自由地插入车身侧的内管,在外管内的底部,竖立设置有具备与内管的内周滑接的分隔壁部的中空管,在中空管的外周设有在内管的前端部的内周设置的使活塞进退的油室,通过活塞将该油室分隔为该活塞的上部的上油室和该活塞的下部的下油室,在中空管的内周,划分有到达内管的上部的积油室,并且将该积油室的上部作为空气室,在中空管设置有用于补偿内管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量的油的容积补偿通路,该容积补偿通路将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与中空管的内周的积油室连通,在外管和内管之间,设置有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滑动引导件和固定于内管的外周的滑动引导件夹持的环状间隙室,也有在内管上设置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连通的孔而形成的环状间隙室。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室,利用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填充的油,能够对外管和内管的滑动引导件进行润滑。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前叉,在压缩行程中,当内管的活塞进入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时,使下油室的压上升,将设在活塞上的止回打开,将下油室的油向上油室侧置换,并且,使内管的截面积×冲程部分的油就从下油室通过中空管的孔向积油室移动,此时,会产生起因于在该孔中产生的通道阻力的阻尼力。
[0004] 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内管的活塞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退出时,使上油室的压力上升,当上油室的油从设在活塞上的止回阀形成的节流通路向下油室移动时,会产生起因于在该节流通路上产生的通道阻力的阻尼力。同时,将内管的截面积×冲程部分的油通过中空管的孔从积油室向下油室补给。
[0005] 另外,当内管相对于外管进行伸缩时,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室也会扩张、收缩。因此,会向在压缩行程中扩张的环状间隙室中加压填充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的油。另外,在伸长行程中收缩的环状间隙室的油就会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排出。
[0006]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前叉中,立起有向外管中插入内管等的辅助装配件,从内管的上端开口部注入工作油,在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中空管的内周的积油室、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室填充油的装配阶段,在该环状间隙室内的上部空间中会产生空气存留,该空气存留难以进行抽空,在前叉装配后也会滞留。
[0007] 因此,在前叉的压缩行程中,使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的压力就会上升,当该下油室的压力到达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室时,在该环状间隙室中滞留的空气就会被压缩,无法产生稳定的压侧阻尼力,对于阻尼力产生中会出现响应延迟。
[0008] 另外,在将上述的压侧阻尼力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下油室的高压力有可能直接扩及环状间隙室的密封部件,导致漏油,因此需要提高密封部件的耐压性能。压侧阻尼力的上升取决于密封部件的耐压性能。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前叉中,提高阻尼力产生的响应性,也提高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室的密封性
[0010] 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叉,在车轮侧的外管内能够自由滑动地插入有车身侧的内管,在外管内的底部,竖立设置有具备与内管的内周滑接的分隔壁部的中空管,在中空管的外周设置有油室,设于内管的前端部的内周的活塞相对于该油室进退,通过活塞将该油室分隔为该活塞的上部的上油室和该活塞的下部的下油室,在中空管的内周,划分有扩及到内管的上部的积油室,并且使该积油室的上部为空气室,在中空管设置有容积补偿通路,该容积补偿通路将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与中空管的内周的积油室连通,用于补偿内管相对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在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滑动引导件和固定于内管的外周的滑动引导件夹着的环状间隙室,在内管上设置有使该环状间隙室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连通的孔,在所述前叉中,在设于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在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有节流通路。
[0011] 发明第二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设于所述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中空管的外周的上油室之间,设有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向上油室流入,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调节从上油室流出的油。
[0012] 发明第三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活塞。
[0013] 发明第四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第一~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节流通路设置于活塞。
[0014] 发明第五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设于所述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有止回阀,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向下油室流入,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调节从下油室流出的油,该止回阀形成所述节流通路。
[0015] 发明第六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的节流通路由一定开度的节流通路构成。
[0016] 发明第七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的节流通路由通过板阀的开闭而使开度变化的节流通路构成。
[0017] 发明第八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五~第七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设置于活塞。
[0018] 发明第九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一~第八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所述中空管具备的分隔壁部的外周设置有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允许油从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流入,在伸长行程中,该止回阀阻止油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向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流出。
[0019] 发明第十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一~第九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中空管形成有用于补偿所述内管相对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的容积补偿通路,在该容积补偿通路上设置有包覆在中空管的外周的环状止回阀,在伸长行程中,环状止回阀允许内管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从积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油室补给,在该环状止回阀与中空管的外周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该环状通路对在压缩行程中从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积油室排出的内管进入的容积部分的油进行调节。
[0020] 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前叉,在发明的第一~第十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将所述内管在压缩行程中进入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的容积部分的油从该油室向积油室排出的通路上,设置有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
[0021] 从而,起到下面的作用效果。
[0022] (第一方面)
[0023] (a)在前叉中,在设于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有节流通路。由此,下油室和环状间隙室被节流通路分离。即,在压缩行程中,即便下油室的压力上升,由于该节流通路的存在,该下油室的压力扩及环状间隙室的情况被抑制。从而,避免了在压缩行程中,环状间隙室的滞留空气被压缩,能够产生稳定的压侧阻尼力,也不会对产生该压侧阻尼力发生响应延迟。
[0024] 另外,即便将上述压侧阻尼力设定得较高时,上述节流通路也会抑制下油室的高压力扩及环状间隙室的密封部件的情况。由此,即便不提高密封部件的耐压性能,也能够防止漏油,能够提高环状间隙室的密封性。
[0025] (第二方面)
[0026] (b)通过在设于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中空管的外周的上油室之间设置的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允许油向上油室的流入,在伸长行程中能够调节从上油室流出的油。
[0027] (第三方面)
[0028] (c)通过在活塞中设上述(b)的止回阀,能够谋求结构上的简单小型化。
[0029] (第四方面)
[0030] (d)通过在活塞上设置上述(a)的节流通路,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单小型化。
[0031] (第五方面)
[0032] (e)上述(a)的节流通路在压缩行程中不仅调节从下油室流出的油,也调节要流入下油室的油的情况下,存在以下不良状况。即,在伸长行程中,上述(a)的节流通路抑制上油室的被加压的油向下油室移动,结果,在该上油室被加压的油从内管的孔扩及环状间隙室,就会压缩在该环状间隙室中滞留的空气。由此,不能产生稳定的伸侧阻尼力,对于产生该阻尼力发生响应延迟。另外,在将上述伸侧阻尼力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上油室的高压力有可能直接扩及环状间隙室的密封部件而导致漏油,因此需要提高密封部件的耐压性能。伸侧阻尼力的上限由密封部件的耐压性能决定。
[0033] 相对于此,在设于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置止回阀,该止回阀在伸长行程中允许油向下油室的流入,在压缩行程中调节从下油室流出的油,通过该止回阀形成上述(a)的节流通路。由此,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的节流通路作为上述(a)的节流通路发挥作用,如上述(a)所述,可提高压侧阻尼力的响应性,并且,即便在将压侧阻尼力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环状间隙室的密封性。
[0034] 进一步地,利用该止回阀,在伸长行程中,允许上油室的被加压的油直接流向下油室,从而在该上油室被加压的油不会从内管的孔扩及环状间隙室,不会压缩在该环状间隙室滞留的空气,由此,在使伸侧阻尼力的产生稳定的同时,能够提高其响应性。另外,由于上油室的高压力不会扩及环状间隙室的密封部件,伸侧阻尼力的上限并不取决于密封部件的耐压性能,能够提高环状间隙室的密封性。
[0035] (第六方面)
[0036] (f)上述(e)的止回阀的节流通路由一定开度的节流通路构成,由此,可简化止回阀。
[0037] (第七方面)
[0038] (g)上述(e)的止回阀的节流通路由通过板阀的开闭来改变开度的节流通路构成,由此,上述(a)的压缩行程中的压侧阻尼力特性的设定调节幅度变大。
[0039] (第八方面)
[0040] (h)通过将上述(e)~(g)的止回阀设在活塞上,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单小型化。
[0041] (第九方面)
[0042] (i)在具备中空管的分隔壁部的外周,设有止回阀,该止回阀在压缩行程中允许油从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的流入,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油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向该分隔壁部的上部的积油室的流出。由此,在压缩行程中,促进油从上部的积油室向上油室的供给,可防止该上油室的负压化,可防止反转向伸长行程时的伸侧阻尼力的闲置的发生。
[0043] (第十方面)
[0044] (j)在中空管上形成用于补偿内管进退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的容积量的油的容积补偿通路,在该容积补偿通路上,设有包覆在中空管的外周的环状止回阀。而且,环状止回阀在伸长行程中允许从积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油室补给内管退出的容积量的油,在该环状止回阀与中空管的外周之间,形成有在压缩行程中调节从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积油室排出的内管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的环状通路。
[0045] 在压缩行程中,环状止回阀的环状通路赋予从下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排出到积油室的油以线性比例特性(粘滞阻力型)的阻尼特性。当从下油室经由容积补偿通路向积油室排出的通路为穿通设置在中空管上的圆孔时,阻尼特性就成为平方孔特性。
[0046] 在伸长行程中,促进油从积油室向下油室的供给,可防止该下油室的负压化,且可防止反转向压缩行程时的压侧阻尼力的闲置的产生。
[0047] (第十一方面)
[0048] (k)通过在从该油室向积油室排出内管在压缩行程中进入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的容积部分的油的通路上,设置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可对压侧阻尼力进行微调整。附图说明
[0049]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前叉的整体剖面图;
[0050] 图2为图1的下部剖面图;
[0051] 图3为图1的中间部剖面图;
[0052] 图4为图1的上部剖面图;
[0053] 图5为表示中空管和活塞的剖面图;
[0054] 图6为表示活塞的放大剖面图;
[0055] 图7为表示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的放大剖面图;
[0056] 图8为沿图7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
[0057] 图9为表示实施例2的前叉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0058] 图10为表示活塞的放大剖面图。
[0059] 图11为表示实施例3的前叉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0060] 图12为表示活塞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实施例1)(图1~图8)
[0062] 前叉10(油压缓冲器)用于摩托车等,如图1~图4所示,在车轮侧的一端关闭、另一端开口的外管11(车轮侧管)中,滑动自由地插入车身侧的内管12(车身侧管)。在外管11的用于插入内管12的开口端,设有滑动引导件13、密封垫14、油封15、挡圈16和防尘密封件17。在内管12的插入到外管11中的下端外周部,设有滑动引导件19。
[0063] 在外管11的底部,竖立设置有经由垫片21A插入螺栓21,并通过螺栓21被固定的中空管22。螺栓21螺接在中空管22的下端锥部之下的缩径部的内周的螺纹部。盖螺栓23的下端部的外周经由O形圈23A螺接在内管12的上端部,在盖螺栓23的中央部设有弹簧负荷调整单元30。
[0064] 弹簧负荷调整单元30具有在盖螺栓23的中心部的内外经由O形圈31A贯通并进行螺接的调整螺栓31。在调整螺栓31上,在贯通盖螺栓23并插入内管12的内部的端部上固定有板状的上弹簧承受部32,弹簧承受箍33抵接支撑在上弹簧承受部32的下表面。在上弹簧承受部32及弹簧承受箍33与由设于中空管22的上端部的扩径状分隔壁部22A的上端面构成的下弹簧承受部34之间,安装有压缩螺旋弹簧35。通过调整螺栓31的螺动,调整并设定压缩螺旋弹簧35的初始负荷。
[0065] 在中空管22的上端部设有上述分隔壁部22A,在分隔壁部22A的外周的环状槽22B内,嵌插着与内管12的内周滑接的止回阀24。在中空管22中的分隔壁部22A的下侧部分的外周上设有后述的油室25。
[0066] 止回阀24由可上下移动地装填于中空管22的分隔壁部22A的外周的环状槽22B的C字状活塞环构成,与内管12的内周滑接,并且在与环状槽22B的槽底部之间形成环状通路26。止回阀24在分隔壁部22A的环状槽22B内,在靠油室25的下端面,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的缺口部24A。由此,止回阀24在压缩行程中,朝下移动(随着内管12相对于中空管22的相对的向下移动而朝下移动),在止回阀24的上端面和分隔壁部22A的环状槽22B的上侧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允许分隔壁部22A的上部的后述的积油室27的油经由环状通路26、缺口部24A,流入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上油室25A)。另一方面,止回阀24在伸长行程中,朝上移动(随着上油室25A的高压化和内管12相对于中空管22的相对向上移动而朝上移动),使止回阀24的上端面与分隔壁部22A的环状槽22B的上侧壁部紧贴而关闭阀,阻止油从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上油室25A)向分隔壁部22A的上部的积油室27流出。
[0067] 在内管12的被插入外管11的前端部(下端部)的内周设有活塞40。活塞40包括卡止于内管12的内径台阶部的环状上构件41、通过内管12的下端铆接部12A固定在上构件41的筒状下构件42和垫圈43,在下构件42的上锥部42A的内周配置有止回阀44。关于止回阀44,将在后面叙述。
[0068] 内管12的前端部的活塞40在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中进退,将该油室25上下分隔。即,由内管12、中空管22、分隔壁部22A和活塞40形成上油室25A,由活塞40的下部的外管11和中空管22形成下油室25B。
[0069] 在中空管22的内周,划分出扩及内管12的上部的积油室27,向积油室27填充工作油,并且将积油室27的上部作为空气室28。而且,在中空管22上设有用于补偿内管12在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中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的容积补偿通路50,该容积补偿通路50将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与中空管22的内周的积油室27连通。关于容积补偿通路
50,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0070] 在外管11和内管12之间,设有被固定于外管11的内周的滑动引导件13和固定于内管12的外周的滑动引导件19夹持的环状间隙室60。在内管12的设置有活塞40的部分穿设有孔61,并且在活塞40的下构件42上穿设有孔62,通过这些孔61,62,使环状间隙室60与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上油室25A,下油室25B)连通。由此,向环状间隙室60供给工作油,进行滑动引导件13,19的润滑和容积补偿。
[0071] 这里,设于上述活塞40的止回阀44,被设置在与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内管12的孔61及活塞40的下构件42的孔62与中空管22的外周的上油室25A之间。止回阀44由被上构件41背面支撑的碟簧状(也可以为螺旋)弹簧44A施力,使其锥面落座于下构件42的上锥部42A的锥面,并且在其内周与中空管22的外周之间形成环状间隙44B。由此,止回阀44在压缩行程中利用高压化的下油室25B的油压开启阀,允许油从下油室25B向上油室25A流入。另一方面,止回阀44在伸长行程中,利用高压化的上油室25A的油压而落座于下构件42的上锥部42A,通过其环状间隙44B调节从上油室25A流出的油。
[0072] 中空管22在分隔壁部22A的正下方,穿设有在伸长行程中使高压化的上油室25A的油的一部分向中空管22的内周的积油室27流出的孔45。
[0073] 另外,在设于内管12的活塞40的上构件41与设于中空管22的分隔壁部22A之间,设有伸长行程的冲程端即最大伸长时的反弹弹簧36,用于限制最大伸长冲程。另外,在中空管22的下端部与外管11的底部之间夹持有油栓构件37,在压缩行程的冲程端即最大压缩时,通过设在活塞40的下构件42的下端内周的油栓挡圈38,对油栓构件37的周围的工作油进行加压,以限制最大压缩冲程。
[0074] 在活塞40的下构件42与垫圈43之间,上下移动自由地嵌装有在与下构件42的内周之间隔有微小的间隙的上述油栓挡圈38。油栓挡圈38在前叉10的最大压缩附近,在与设于中空管22侧的油栓构件37之间隔有微小间隙地进行配合,进行最大压缩时的缓冲。而且,在处于最大压缩状态的伸长时,向下方移动而开放由油栓挡圈38的外周的微小的间隙构成的油路。
[0075] 然而,在前叉10中,为了提高阻尼力产生的响应性,也提高外管11与内管12之间的环状间隙室60的密封性,具备下面的结构。
[0076] 前叉10在与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内管12的孔61及活塞40的下构件42的孔62与中空管22的外周的下油室25B之间,设有在从压缩行程的冲程最初到冲程端的全程中调节从下油室25B流出的油,对下油室25B的压力扩及环状间隙室60的情况进行抑制的节流通路70。本实施例的节流通路70由缩径部71构成,该缩径部71设于活塞40的下构件42的中间部(比孔62更靠下油室25B的部分),使下构件42的其中间部的内径缩小。缩径部71的被缩小的内径与中空管22的外周之间形成的环状间隙通路为节流通路70。
[0077] 另外,前叉10在通过螺栓21竖立设置在外管11的底部的中空管22的下端部和油栓构件37上设有容积补偿通路50,该容积补偿通路50将所述的连通油室25和积油室27,用于补偿内管12在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即,当中空管22的下端锥部与油栓构件37的上端内径部相配合时,穿设于由油栓构件37围成的中空管22的下端锥部的圆周方向多个位置上的孔51、和刻设于中空管22的下端锥部嵌合的油栓构件37的上端内径部的周方向多个位置的多条槽52,构成容积补偿通路50。
[0078]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在容积补偿通路50中设有包覆在中空管22的外周的环状止回阀53。环状止回阀53在其与中空管22的外周之间形成沿着环状体的内径的圆周方向的环状通路53A(图8)。在本实施例中,环状止回阀53形成在周方向相邻的3个圆弧状环状通路53A,能够闭阀状态和开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上述闭阀状态是,设于中空管22的外周的挡圈54卡止的垫圈55通过备用的阀门弹簧56而与油栓构件37的上端面弹性地抵接的状态。上述开阀状态是通过下油室25B的负压从油栓构件37的上端面离开的状态。57为防止组装在中空管22的环状止回阀53等的脱落用的止挡圈。由此,环状止回阀53在伸长行程开启阀,允许内管12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从积油室27经由容积补偿通路50(孔
51,槽52)向下油室25B补给。另外,环状止回阀53在压缩行程关闭阀,通过环状通路53A对进入内管12的容积部分的油进行节流,并从下油室25B经由容积补偿通路50(孔51,槽
52)向积油室27排出。
[0079] 另外,前叉10在旁通路80上设有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90,该旁通路80迂回容积补偿通路50与油室25和积油室27连通,使在内管12压缩行程中进入油室25的容积部分的油从下油室25B向积油室27排出。即,旁通路80由穿设于外管11的下部的孔状通路81和穿设于螺栓21的孔状通路82构成。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90使装填入螺接于外管11的下部的盖91中的针杆92相对于外管11的孔状通路81进行进退,节流调节孔状通路81的通路面积,由此,调节在压缩行程中从下油室25B向积油室27排出的油,对压侧阻尼力进行微调整。
[0080] 作为前叉10,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5和空气室28的空气弹簧吸收缓和车辆受到的冲击,通过以下的阻尼作用,对伴随该冲击的吸收的压缩螺旋弹簧35的振动进行减震。
[0081] (压缩行程)(图2的实线)
[0082] 在前叉10的压缩行程中,内管12从伸长状态下降,下油室25B的压力上升,活塞40的止回阀44向上移动而打开,由此,下油室25B的油置换到上油室25A侧,并且内管12的截面积×冲程部分的油从下油室25B通过设在容积补偿通路50的环状止回阀53的环状通路53A或者容积补偿通路50的旁通路80,向积油室27移动时,由于在环状通路53A中产生的通道阻力、或者在通过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90调节的孔状通路81中产生的通道阻力,而产生阻尼力。
[0083] 另外,在压缩行程中,油室25的油而从内管12的孔61和活塞40的孔62,补给到由于内管12的下降而扩张的外管11与内管12之间的环状间隙室60。
[0084] (伸长行程)(图2的虚线)
[0085] 在前叉10的伸长行程中,由于在内管12从压缩状态上升使上油室25A的压力上升,上油室25A的油从落座于活塞40的上锥部42A的止回阀44的环状间隙44B向下油室25B移动时,在环状间隙44B中产生的通道阻力而产生阻尼力,并由于在上油室25A的油从中空管22的孔45流出,经由积油室27、中空管22的容积补偿通路50向下油室25B移动时产生的通道阻力,而产生阻尼力。
[0086] 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内管12的截面积×冲程部分的油,从积油室27供给到下油室25B。
[0087] 另外,在该伸长行程中,由于内管12的上升而收缩的外管11与内管12之间的环状间隙室60的油,从内管12的孔61、活塞40的孔62排出到油室25。
[0088] 根据本实施例的前叉10,起到下面的作用效果。
[0089] (a)在前叉10中,在设于内管12且与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孔61与中空管22的外周的下油室25B之间设有节流通路70。由此,下油室25B和环状间隙室60被节流通路70分离。即,在压缩行程中,即便下油室25B的压力上升,由于该节流通路70的存在,该下油室25B的压力扩及环状间隙室60的情况被抑制。从而,避免了在压缩行程中,环状间隙室60的滞留空气被压缩,能够产生稳定的压侧阻尼力,也不会对产生该压侧阻尼力发生响应延迟。
[0090] 另外,即便将上述压侧阻尼力设定得较高时,上述节流通路70也会抑制下油室25B的高压力扩及环状间隙室60的密封部件(油封15)的情况。由此,即便不提高密封部件(油封15)的耐压性能,也能够防止漏油,能够提高环状间隙室60的密封性。
[0091] (b)通过在设于内管12并与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孔61和在中空管22的外周的上油室25A支之间设置的止回阀44,能够在压缩行程中允许油向上油室25A的流入,而在伸长行程中调节从上油室25A流出的油。
[0092] (c)通过在活塞40设置上述(b)的止回阀44,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单小型化。
[0093] (d)通过在活塞40设置上述(a)的节流通路70,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单小型化。
[0094] (e)在中空管22具备的分隔壁部22A的外周,设置有止回阀24,该止回阀24在压缩行程中允许油从该分隔壁部22A的上部的积油室27向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的流入,而在伸长行程中,阻止油从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向该分隔壁部22A的上部的积油室27的流出。由此,在压缩行程中,促进从上部的积油室27到向上油室25A的油的供给,可防止该上油室25A的负压化,并可防止反转向伸长行程时的伸侧阻尼力的闲置的发生。
[0095] (f)在中空管22上形成用于补偿内管12在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中进退的容积量的油的容积补偿通路50,在该容积补偿通路50上设置有包覆在中空管22的外周的环状止回阀53。而且,环状止回阀53在其与中空管22的外周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53A,该环状通路53A在伸长行程中允许内管12退出的容积量的油从积油室27经由容积补偿通路50向油室25补给,在压缩行程中调节从油室25经由容积补偿通路50向积油室27排出的内管12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
[0096] 在压缩行程中,环状止回阀53的环状通路53A对从下油室25B经由容积补偿通路50向积油室27排出的油赋予线性比例特性(粘滞阻力型)的阻尼特性。当从下油室25B经由容积补偿通路50向积油室27排出的通路为穿设在中空管22上的圆通孔时,阻尼特性就成为平方孔特性。
[0097] 在伸长行程中,促进油从积油室27向下油室25B的供给,可防止该下油室25B的负压化,可防止反转向压缩行程时的压侧阻尼力的闲置(さばり)的发生。
[0098] (g)在将在压缩行程中内管12进入中空管22的外周的油室25的容积部分的油从该油室25向积油室27排出的通路上,设置有压侧阻尼力调整单元90,由此,可对压侧阻尼力进行微调整。
[0099] (实施例2)(图9,图10)
[0100]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在与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内管12的孔61及活塞40的下构件42的孔62与中空管22的外周的下油室25B之间,设有止回阀110,该止回阀110在伸长行程(图9的虚线)中允许油向下油室25B的流入,而在压缩行程(图9的实线)中调节从下油室25B流出的油,由该止回阀110形成取代上述节流通路70的节流通路111。
[0101] 止回阀110和设于比与活塞40的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孔62更靠上油室25A的上述止回阀44具有同样的结构。另外,实施例2中,将在活塞40的上构件41和垫圈43之间设置的下构件42包括活塞体101、阀门止挡件102和垫片103,在垫片103和垫圈43之间嵌插有与实施例1中一样的油栓挡圈38。在活塞40的活塞体101的上锥部101A的内周配置实施例1的止回阀44,在活塞体101的下锥部101B的内周配置止回阀110。另外,活塞体101具备实施例1的在下构件42上设置的孔62。
[0102] 止回阀110配置于活塞40的活塞体101的下锥部101B的内周。止回阀110通过被活塞40的阀门止挡件102背面支撑的碟簧状(也可以为螺旋状)弹簧104施力,使其锥面落座于活塞体101的下锥部101B的锥面,并且在其内周和中空管22的外周之间形成环状间隙110A。止回阀110通过环状间隙110A形成有一定开度的节流通路111。由此,止回阀110在伸长行程中通过高压化的上油室25A的油压开阀,允许油从上油室25A向下油室25B的流入。在压缩行程中,通过高压化的下油室25B的油压而紧贴在活塞体101的下锥部
101B,通过该环状间隙110A(节流通路lll)调节从下油室25B流出的油。
[0103] 根据本实施例,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0104] (a)上述的实施例1的节流通路70在不仅调节在压缩行程中从下油室25B流出的油,而且还要调节流入下油室25B的油的情况下,会出现以下的不良状况。即,在伸长行程中,上述节流通路70抑制上油室25A的被加压的油向下油室25B移动,结果,在该上油室25A被加压的油从内管12的孔61扩及环状间隙室60,会压缩在该环状间隙室60中滞留的空气。从而,无法产生稳定的伸侧阻尼力,对于产生该阻尼力发生响应延迟。另外,在将上述伸侧阻尼力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由于上油室25A的高压力有可能直接扩及环状间隙室
60的密封部件(油封15)而导致漏油,因此,需要提高密封部件(油封15)的耐压性能。伸侧阻尼力的上限取决于密封部件(油封15)的耐压性能。
[0105] 与此相对,在设于内管12并与环状间隙室60连通的孔61和中空管22的外周的下油室25B之间,设置止回阀110,该止回阀110在伸长行程中允许向下油室25B的油的流入,在压缩行程中,调节从下油室25B流出的油,通过该止回阀110形成取代上述节流通路70的节流通路111,由此,在压缩行程中,该止回阀110的节流通路111作为上述节流通路
70发挥作用,如上所述,在提高了压侧阻尼力的响应性,并且在将压侧阻尼力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环状间隙室60的密封性。
[0106]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该止回阀110,在伸长行程中允许上油室25A的被加压的油直接流入下油室25B,所以在该上油室25A中被加压的油不会从内管12的孔61扩及到环状间隙室60,不会压缩在该环状间隙室60滞留的空气。由此,能够使伸侧阻尼力的产生稳定化,同时,能够提高其响应性。另外,由于上油室25A的高压力不会扩及环状间隙室60的密封部件(油封15),所以伸侧阻尼力的上限不取决于密封部件(油封15)的耐压性能,能够提高环状间隙室60的密封性。
[0107] (b)上述(a)的止回阀110的节流通路111由一定开度的节流通路111构成,由此可简化止回阀110。
[0108] (c)通过将上述(a)、(b)的止回阀110设置于活塞40,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单小型化。
[0109] (实施例3)(图11,图12)
[0110]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将设在活塞40上的止回阀44和止回阀110替换为由板阀211,221构成的止回阀210和止回阀220。
[0111] 在实施例3中,铆接固定于内管12的前端部的实施例2的活塞40包括活塞体201、其上下的阀门止挡件202,203和垫片204。活塞体201具备实施例2的孔62。
[0112] 止回阀210设于活塞体201与上阀门止挡件202之间,包括对与活塞体201的孔62连通的通路201A进行开闭的板阀211、对板阀211向关闭侧施力的阀门弹簧212和阀片
213。由此,止回阀210在压缩行程(图11的实线)中,利用高压化的下油室25B的油压将板阀211抬起而开启阀,允许油从下油室25B向上油室25A的流入。另一方面,止回阀210在伸长行程(图11的虚线)中,利用高压化的上油室25A的油压,使板阀211弯曲变形而打开成为节流通路211A的间隙,通过该节流通路211A调节从上油室25A流出的油。
[0113] 止回阀220设于活塞体201与下阀门止挡件203之间,包括对与活塞体201的孔62连通的通路201B进行开闭的板阀221、对板阀221向关闭侧施力的阀门弹簧222和阀片
223。由此,止回阀220在伸长行程中,通过高压化的上油室25A的油压,使板阀221抬高而开启阀,允许油从上油室25A到下油室25B的流入。在压缩行程中,通过高压化的下油室
25B的油压,使板阀221弯曲变形而打开成为节流通路221A的间隙,通过该节流通路221A,调节从下油室25B流出的油。
[0114] 根据本实施例,发挥与实施例2的上述(a),(c)实质上同样的效果,并且还发挥以下的效果。
[0115] 即,止回阀220的节流通路221A为由通过板阀221的开闭而改变开度的节流通路221A构成的通路。由此,压缩行程中的压侧阻尼力特性的设定调节范围变大。
[0116] 以上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的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0117] 本发明是一种前叉,在车轮侧的外管内滑动自由地插入车身侧的内管,在外管内的底部,竖立设置有具备与内管的内周滑接的分隔壁部的中空管,在中空管的外周设置有使设于内管的前端部的内周的活塞进退的油室,通过活塞将该油室分隔为该活塞的上部的上油室和该活塞的下部的下油室,在中空管的内周,划分有扩及内管的上部的积油室,并且使该积油室的上部作为空气室,在中空管设有容积补偿通路,该容积补偿通路将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和中空管的内周的积油室连通,用于补偿内管向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进退的容积部分的油,在外管和内管之间,设置有被固定于外管的内周的滑动引导件和固定于内管的外周的滑动引导件夹持的环状间隙室,在内管上设置有使该环状间隙室与中空管的外周的油室连通的孔,在该前叉上,在设于内管且与环状间隙室连通的孔和在中空管的外周的下油室之间设有节流通路。由此,在前叉中,能够提高阻尼力产生的响应性,能够提高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室的密封性。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前叉 2020-05-11 842
前叉 2020-05-11 123
一种车前叉 2020-05-13 871
前叉 2020-05-12 65
前叉 2020-05-11 374
前叉 2020-05-11 891
防打底前叉 2020-05-13 622
一体式前叉 2020-05-13 169
前叉 2020-05-11 902
前叉 2020-05-13 5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