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行走装置和悬架 / 减振器 / 抗蛇行减振器 / 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

一种变轨距动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

阅读:986发布:2020-06-19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变轨距动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变轨距动 力 转向架 二系及 电机 横向 减振器 最优阻尼调控方法,属于高速列车减振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构建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 自由度 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得到变轨距后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在此 基础 上,通过调节可控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 角 ,实现了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调控。通过设计实例和实车试验可知,该方法可使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利用该方法,不仅可提高变轨距高速列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可降低产品设计及试验 费用 、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增强我国高速列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面是一种变轨距动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变轨距动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建立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
根据高速列车的单节车体的质量Mc、侧滚转动惯量Icx、摇头转动惯量Icz,每台转向架构架的质量Mt、侧滚转动惯量Itx、摇头转动惯量Itz,每一牵引电机的质量Mm、侧滚转动惯量Imx、摇头转动惯量Imz,每一轮对的质量Mw、摇头转动惯量Iwz,每一轮轴重W,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刚度K1x、横向定位刚度K1y,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等效阻尼C1x、横向定位等效阻尼C1y,一系悬挂弹簧的垂向刚度Kp,一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p,二系悬挂弹簧的纵向刚度K2x、横向刚度K2y、垂向刚度Ks,二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刚度Kmz、横向刚度Kmy、摇头刚度 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等效阻尼Cmz、摇头等效阻尼 蛇行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n,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t,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m,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pd,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sd,二系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td,抗蛇行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s,电机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m,单个抗侧滚扭杆的扭转刚度Kθ,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车辆定距的一半a0,电机质心至转向架构架质心的纵向距离a1,车轮接触点横向间距的一半b,二系横向减振器纵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0,轮轴定位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1,二系悬挂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2,抗蛇行减振器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3,电机架悬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4,每一轮对的横向蠕滑系数f1、纵向蠕滑系数f2,车轮的滚动半径r,车轮的踏面斜度λ,列车的运行速度v,车轴中心线到轨道平面的高度h0,车体质心到二系弹簧上平面的高度h1,车体质心到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2,二系弹簧上平面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3,转向架构架质心到车轴中心线的高度h4,二系横向减振器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5,转向架构架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6,电机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7;分别以各子系统质心为原点;以第1轮对的横摆位移yw1、摇头位移 第2轮对的横摆位移yw2、摇头位移 第3轮对的横摆位移yw3、摇头位移 第
4轮对的横摆位移yw4、摇头位移 前转向架构架的横摆位移yt1、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t1,后转向架构架的横摆位移yt2、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t2,第1电机的横摆位移ym1、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1,第2电机的横摆位移ym2、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2,第3电机的横摆位移ym3、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3,第4电机的横摆位移ym4、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4,车体的横摆位移yc、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c,一系垂向减振器的活塞杆垂向位移zp1、zp2、zp3、zp4,二系垂向减振器的活塞杆垂向位移zs1、zs2、zs3、zs4,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杆横向位移yd1、yd2、yd3、zd4,抗蛇行减振器的活塞杆纵向位移xs1、xs2,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杆横向位移ye1、ye2、ye3、ye4、ye5、ye6、ye7、ye8为坐标;以第1轮对、第2轮对、第3轮对、第4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ya1(t)、ya2(t)、ya3(t)、ya4(t)和平不平顺随机输入yc1(t)、yc2(t)、yc3(t)、yc4(t)为输入激励,其中,t为时间变量;建立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即:
①第1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②第1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③第2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④第2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⑤第3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⑥第3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⑦第4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⑧第4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⑨前转向架构架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⑩前转向架构架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前转向架构架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后转向架构架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后转向架构架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后转向架构架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第1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第1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第1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第2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第2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第2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第3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第3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第3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第4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第4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第4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车体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车体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车体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二系横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抗蛇行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电机横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2)构建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
根据步骤(1)中所建立的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构建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
(3)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
I步骤:确定变轨距前车体、转向架构架及牵引电机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根据车辆定距的一半a0,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列车运行速度v,及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仿真得到当前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下该列车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
均方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及第4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其中,各轮对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a2(t)=ya1(t-2a/v),ya3(t)=ya1(t-2a0/v),ya4(t)=ya1[t-2(a0+a)/v];各轮对处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
yc2(t)=yc1(t-2a/v),yc3(t)=yc1(t-2a0/v),yc4(t)=yc1[t-2(a0+a)/v];
II步骤:建立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
根据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及I步骤中所确定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
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
4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令b=br/2,其中,br为新轨距,以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和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待设计变量,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利用仿真得到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
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4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建立变轨距后动力转向
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Io(Ct,Cm),即:
III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
根据车辆定距的一半a0,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列车运行速度v,及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ya1(t)、ya2(t)、ya3(t)、ya4(t)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yc1(t)、yc2(t)、yc3(t)、yc4(t)为输入激励,利用优化算法求II步骤中所建立的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Io(Ct,Cm)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设计变量即为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Cto和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Cmo;
其中,各轮对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a2(t)=ya1(t-2a/v),ya3(t)=ya1(t-2a0/v),ya4(t)=ya1[t-2(a0+a)/v];各轮对处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
yc2(t)=yc1(t-2a/v),yc3(t)=yc1(t-2a0/v),yc4(t)=yc1[t-2(a0+a)/v];
(4)确定变轨距前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控制量:
将原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更换为步进电机调控式液压减振器,通过调节可控液压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使变轨距后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其中,变轨距前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确定方法如下:
A步骤:确定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
根据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s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sr,活塞缝隙长度LsH,活塞平均间隙δsH,偏心率es,活塞孔直径dsh,活塞孔等效长度Lshe,常通节流孔面积As0,活塞孔个数ns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s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s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sv,油液动力粘度μst,油液密度ρs,可调节流孔半径rs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sa及原列车的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t,建立关于二系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s的变轨距前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s在区间[0,2arcsin(rst/Rs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sb;
B步骤:确定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
根据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m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mr,活塞缝隙长度LmH,活塞平均间隙δmH,偏心率em,活塞孔直径dmh,活塞孔等效长度Lmhe,常通节流孔面积Am0,活塞孔个数nm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m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m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mv,油液动力粘度μmt,油液密度ρm,可调节流孔半径rm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ma及原列车的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m,建立关于电机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m的变轨距前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m在区间[0,2arcsin(rmt/Rm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mb;
C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
根据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s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sr,活塞缝隙长度LsH,活塞平均间隙δsH,偏心率es,活塞孔直径dsh,活塞孔等效长度Lshe,常通节流孔面积As0,活塞孔个数ns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s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s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sv,油液动力粘度μst,油液密度ρs,可调节流孔半径rs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sa及步骤(3)中III步骤确定的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to,建立关于二系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s的变轨距后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s在区间[0,2arcsin(rst/Rs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sa;
D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
根据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m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mr,活塞缝隙长度LmH,活塞平均间隙δmH,偏心率em,活塞孔直径dmh,活塞孔等效长度Lmhe,常通节流孔面积Am0,活塞孔个数nm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m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m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mv,油液动力粘度μmt,油液密度ρm,可调节流孔半径rm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ma及步骤(3)中III步骤确定的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mo,建立关于电机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m的变轨距后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m在区间[0,2arcsin(rmt/Rm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ma;
(5)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调控:
当高速列车由原轨道运行至新轨道时,将步骤(4)中A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前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sb调节为步骤(4)中C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后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sa,同时,将步骤(4)中B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前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mb调节为步骤(4)中D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后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ma,即可使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变轨距动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高速列车减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世界各国采用不同的路轨距制式(例如,中国的铁路轨距为1435mm,俄罗斯和大多数东欧、中亚地区国家的铁路轨距为1520mm),因此,在进行跨国联运过程中,高速列车无法直接通过,需要停车回库更换适应新轨距的转向架后才能继续运营,由此使得人力、物力成本急剧增加,耗时长,运营效率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在不停车更换转向架的情况下适应轨距变化的需求,各国轨道车辆专家研发了许多变轨距转向架系统,并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然而,这些变轨距转向架系统中,在通过改变轮距来适应轨距变化需求的同时,未曾使变轨距后的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速列车的运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满足现下高速列车发展的需求,同时,提高变轨距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设计水平及产品质量,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降低产品设计及试验费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增强我国高速列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其实现过程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模型的左视图如图2所示,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模型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0005] (1)建立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
[0006] 根据高速列车的单节车体的质量Mc、侧滚转动惯量Icx、摇头转动惯量Icz,每台转向架构架的质量Mt、侧滚转动惯量Itx、摇头转动惯量Itz,每一牵引电机的质量Mm、侧滚转动惯量Imx、摇头转动惯量Imz,每一轮对的质量Mw、摇头转动惯量Iwz,每一轮轴重W,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刚度K1x、横向定位刚度K1y,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等效阻尼C1x、横向定位等效阻尼C1y,一系悬挂弹簧的垂向刚度Kp,一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p,二系悬挂弹簧的纵向刚度K2x、横向刚度K2y、垂向刚度Ks,二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刚度Kmz、横向刚度Kmy、摇头刚度 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等效阻尼Cmz、摇头等效阻尼 蛇行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n,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t,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m,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pd,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sd,二系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td,抗蛇行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s,电机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m,单个抗侧滚扭杆的扭转刚度Kθ,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车辆定距的一半a0,电机质心至转向架构架质心的纵向距离a1,车轮接触点横向间距的一半b,二系横向减振器纵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0,轮轴定位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1,二系悬挂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2,抗蛇行减振器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3,电机架悬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4,每一轮对的横向蠕滑系数f1、纵向蠕滑系数f2,车轮的滚动半径r,车轮的踏面斜度λ,列车的运行速度v,车轴中心线到轨道平面的高度h0,车体质心到二系弹簧上平面的高度h1,车体质心到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2,二系弹簧上平面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3,转向架构架质心到车轴中心线的高度h4,二系横向减振器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5,转向架构架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6,电机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7;分别以各子系统质心为原点;以第1轮对的横摆位移yw1、摇头位移 第2轮对的横摆位移yw2、摇头位移 第3轮对的横摆位移yw3、摇头位移 第4轮对的横摆位移yw4、摇头位移 前转向架构架的横摆位移yt1、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t1,后转向架构架的横摆位移yt2、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t2,第1电机的横摆位移ym1、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1,第2电机的横摆位移ym2、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2,第3电机的横摆位移ym3、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3,第4电机的横摆位移ym4、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4,车体的横摆位移yc、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c,一系垂向减振器的活塞杆垂向位移zp1、zp2、zp3、zp4,二系垂向减振器的活塞杆垂向位移zs1、zs2、zs3、zs4,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杆横向位移yd1、yd2、yd3、zd4,抗蛇行减振器的活塞杆纵向位移xs1、xs2,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杆横向位移ye1、ye2、ye3、ye4、ye5、ye6、ye7、ye8为坐标;以第1轮对、第2轮对、第3轮对、第4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ya1(t)、ya2(t)、ya3(t)、ya4(t)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yc1(t)、yc2(t)、yc3(t)、yc4(t)为输入激励,其中,t为时间变量;建立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即:
[0007] ①第1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08]
[0009] ②第1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10]
[0011] ③第2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12]
[0013] ④第2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14]
[0015] ⑤第3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16]
[0017] ⑥第3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18]
[0019] ⑦第4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20]
[0021] ⑧第4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22]
[0023] ⑨前转向架构架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24]
[0025] ⑩前转向架构架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026]
[0027] 前转向架构架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28]
[0029] 后转向架构架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30]
[0031] 后转向架构架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032]
[0033] 后转向架构架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34]
[0035] 第1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36]
[0037] 第1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038]
[0039] 第1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40]
[0041] 第2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42]
[0043] 第2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044]
[0045] 第2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46]
[0047] 第3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48]
[0049] 第3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050]
[0051] 第3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52]
[0053] 第4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54]
[0055] 第4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056]
[0057] 第4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58]
[0059] 车体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060]
[0061] 车体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062]
[0063] 车体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064]
[0065] 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066]
[0067] 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068]
[0069] 二系横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070]
[0071] 抗蛇行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072]
[0073] 电机横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074]
[0075] (2)构建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
[0076] 根据步骤(1)中所建立的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构建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
[0077] (3)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
[0078] I步骤:确定变轨距前车体、转向架构架及牵引电机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根据车辆定距的一半a0,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列车运行速度v,及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仿真得到当前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下该列车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及第4电
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0079] 其中,各轮对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a2(t)=ya1(t-2a/v),ya3(t)=ya1(t-2a0/v),ya4(t)=ya1[t-2(a0+a)/v];各轮对处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c2(t)=yc1(t-2a/v),yc3(t)=yc1(t-2a0/v),yc4(t)=yc1[t-2(a0+a)/v];
[0080] II步骤:建立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根据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及I步骤中所确定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4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令b=br/2,其中,br为新轨距,以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和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待设计变量,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利用仿真得到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
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4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建立变轨距后动力
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Io(Ct,Cm),即:
[0081]
[0082] III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根据车辆定距的一半a0,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列车运行速度v,及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ya1(t)、ya2(t)、ya3(t)、ya4(t)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yc1(t)、yc2(t)、yc3(t)、yc4(t)为输入激励,利用优化算法求II步骤中所建立的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Io(Ct,Cm)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设计变量即为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Cto和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Cmo;
[0083] 其中,各轮对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a2(t)=ya1(t-2a/v),ya3(t)=ya1(t-2a0/v),ya4(t)=ya1[t-2(a0+a)/v];各轮对处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c2(t)=yc1(t-2a/v),yc3(t)=yc1(t-2a0/v),yc4(t)=yc1[t-2(a0+a)/v];
[0084] (4)确定变轨距前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控制量:
[0085] 将原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更换为步进电机调控式液压减振器,通过调节可控液压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使变轨距后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其中,变轨距前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确定方法如下:
[0086] A步骤:确定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根据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s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sr,活塞缝隙长度LsH,活塞平均间隙δsH,偏心率es,活塞孔直径dsh,活塞孔等效长度Lshe,常通节流孔面积As0,活塞孔个数ns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s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s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sv,油液动力粘度μst,油液密度ρs,可调节流孔半径rs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sa及原列车的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t,建立关于二系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s的变轨距前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087]
[0088]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s在区间[0,2arcsin(rst/Rs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sb;
[0089] B步骤:确定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根据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m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mr,活塞缝隙长度LmH,活塞平均间隙δmH,偏心率em,活塞孔直径dmh,活塞孔等效长度Lmhe,常通节流孔面积Am0,活塞孔个数nm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m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m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mv,油液动力粘度μmt,油液密度ρm,可调节流孔半径rm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ma及原列车的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m,建立关于电机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m的变轨距前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090]
[0091]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m在区间[0,2arcsin(rmt/Rm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mb;
[0092] C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根据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s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sr,活塞缝隙长度LsH,活塞平均间隙δsH,偏心率es,活塞孔直径dsh,活塞孔等效长度Lshe,常通节流孔面积As0,活塞孔个数ns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s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s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sv,油液动力粘度μst,油液密度ρs,可调节流孔半径rs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sa及步骤(3)中III步骤确定的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to,建立关于二系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s的变轨距后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093]
[0094]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s在区间[0,2arcsin(rst/Rs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sa;
[0095] D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根据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mH,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mr,活塞缝隙长度LmH,活塞平均间隙δmH,偏心率em,活塞孔直径dmh,活塞孔等效长度Lmhe,常通节流孔面积Am0,活塞孔个数nmh,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mr,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m0,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mv,油液动力粘度μmt,油液密度ρm,可调节流孔半径rmt,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ma及步骤(3)中III步骤确定的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mo,建立关于电机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m的变轨距后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096]
[0097]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m在区间[0,2arcsin(rmt/Rma)]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即θma;
[0098] (5)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调控:
[0099] 当高速列车由原轨道运行至新轨道时,将步骤(4)中A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前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sb调节为步骤(4)中C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后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sa,同时,将步骤(4)中B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前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mb调节为步骤(4)中D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后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ma,即可使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
[0100] 本发明比现有技术具有的优点:
[0101] 现有的变轨距转向架系统中,在通过改变轮距来适应轨距变化需求的同时,未曾使变轨距后的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速列车的运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目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的匹配方法,不能满足现下高速列车发展的需求。
[0102] 本发明通过建立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工具箱,构建了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并利用原列车及所确定的变轨距后的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确定了变轨距前后动力转向架可控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调控。通过设计实例和实车线路运行试验可知,该方法可使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利用该方法,不仅可提高变轨距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可降低产品设计及试验费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增强我国高速列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
[0103]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0104] 图1是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的实现过程流程图;
[0105] 图2是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模型的左视图;
[0106] 图3是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模型的俯视图;
[0107] 图4是实施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
[0108] 图5是实施例的实车线路运行试验所得到的300km/h运行速度下的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时域信号图;
[0109] 图6是实施例的实车线路运行试验所得到的300km/h运行速度下的转向架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时域信号图;
[0110] 图7是是实施例的实车线路运行试验所得到的300km/h运行速度下的牵引电机横向振动加速度时域信号图。具体实施方案
[0111] 下面通过一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112] 某高速列车的单节车体质量Mc=57592kg、侧滚转动惯量Icx=77200kg·m2、摇头转动惯量Icz=2887500kg·m2,每台转向架构架的质量Mt=2758kg、侧滚转动惯量Itx=2592kg·m2、摇头转动惯量Itz=3200kg·m2,每一牵引电机的质量Mm=480kg、侧滚转动惯量Imx=36.6kg·m2、摇头转动惯量Imz=36.4kg·m2,每一轮对的质量Mw=1721kg、摇头转动惯量Iwz=587kg·m2,每一轮轴重W=150000N,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刚度K1x=9.8×106N/m、横向定位刚度K1y=4.892×105N/m,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等效阻尼C1x=100N·s/m、横向定位等效阻尼C1y=100N·s/m,一系悬挂弹簧的垂向刚度Kp=1.37×106N/m,一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p=14.15kN·s/m,二系悬挂弹簧的纵向刚度K2x=0.18×106N/m、横向刚度K2y=
11.36×105N/m、垂向刚度Ks=5.68×105N/m,二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43.42kN·s/m,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刚度Kmz=500×106N/m、横向刚度Kmy=344×103N/m、摇头刚度kN.m/rad,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等效阻尼Cmz=100N·s/m、摇头等效阻尼
kN·s·m/rad,抗蛇行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n=2750kN·s/m,二系横向减振器的
阻尼系数Ct=56kN·s/m,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m=5400N·s/m,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pd=20×106N/m,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sd=20×106N/m,二系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td=50×106N/m,抗蛇行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s=100×106N/
6
m,电机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m=10×10 N/m,单个抗侧滚扭杆的扭转刚度Kθ=2.6×106N·m/rad,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1.25m,车辆定距的一半a0=8.75m,电机质心至转向架构架质心的纵向距离a1=0.9m,车轮和钢轨接触点横向间距的一半b=0.7175m,二系横向减振器纵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0=0.2m,轮轴定位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1=1.3m,二系悬挂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2=1.15m,抗蛇行减振器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3=1.4m,电机架悬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4=0.4m,每一轮对的横向蠕滑系数f1=16990000N、纵向蠕滑系数f2=16990000N,车轮的滚动半径r=0.445m,车轮的踏面斜度λ=0.15,车轴中心线到轨道平面的高度h0=0.347m,车体质心到二系弹簧上平面的高度h1=0.8m,车体质心到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2=0.616m,二系弹簧上平面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3=0.416m,转向架构架质心到车轴中心线的高度h4=0.137m,二系横向减振器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5=0.6m,转向架构架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6=0.6m,电机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7=0.6m,变轨距后的铁路轨距br=1520mm;步进电机调控式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sH=50×10-3m,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sr=1.6×10-3m2,活塞缝隙长度LsH=9×10-3m,活塞平均间隙δsH=0.04×10-3m,偏心率es=1,活塞孔直径dsh=2×10-3m,活塞孔等效长度Lshe=5×10-3m,常通节流孔面积As0=0.2×10-6m2,活塞孔个数nsh=6,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sr=0.1m/s,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s0=0.82,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sv=
0.82,油液动力粘度μst=8.9×10-3m2·Ps,油液密度ρs=0.89kg/m3,可调节流孔半径rst=1×10-3m,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sa=4×10-3m;步进电机调控式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mH=30×10-3m,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mr=5.3×10-4m2,活塞缝隙长度LmH=9×10-3m,活塞平均间隙δmH=0.04×10-3m,偏心率em=1,活塞孔直径dmh=2×10-3m,活塞孔等效长度Lmhe=5×10-3m,常通节流孔面积Am0=0.2×10-6m2,活塞孔个数nmh=4,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mr=0.1m/s,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m0=0.82,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mv=
0.82,油液动力粘度μmt=8.9×10-3m2·Ps,油液密度ρm=0.89kg/m3,可调节流孔半径rmt=1×10-3m,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ma=4×10-3m;该高速列车的设计速度v=300km/h,对该高速列车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和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进行调控。
[0113] 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其实现过程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模型的左视图如图2所示,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模型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0114] (1)建立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
[0115] 根据高速列车的单节车体的质量Mc=57592kg、侧滚转动惯量Icx=77200kg·m2、摇头转动惯量Icz=2887500kg·m2,每台转向架构架的质量Mt=2758kg、侧滚转动惯量Itx=2592kg·m2、摇头转动惯量Itz=3200kg·m2,每一牵引电机的质量Mm=480kg、侧滚转动惯量
2 2
Imx=36.6kg·m、摇头转动惯量Imz=36.4kg·m ,每一轮对的质量Mw=1721kg、摇头转动惯量Iwz=587kg·m2,每一轮轴重W=150000N,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刚度K1x=9.8×106N/m、横向定位刚度K1y=4.892×105N/m,每一轮对的纵向定位等效阻尼C1x=100N·s/m、横向定位等效阻尼C1y=100N·s/m,一系悬挂弹簧的垂向刚度Kp=1.37×106N/m,一系垂向减振器的
6
阻尼系数Cp=14.15kN·s/m,二系悬挂弹簧的纵向刚度K2x=0.18×10 N/m、横向刚度K2y=
11.36×105N/m、垂向刚度Ks=5.68×105N/m,二系垂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43.42kN·s/m,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刚度Kmz=500×106N/m、横向刚度Kmy=344×103N/m、摇头刚度kN.m/rad,电机架悬部件的垂向等效阻尼Cmz=100N·s/m、摇头等效阻尼
kN·s·m/rad,抗蛇行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sn=2750kN·s/m,二系横向减振器的
阻尼系数Ct=56kN·s/m,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Cm=5400N·s/m,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pd=20×106N/m,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sd=20×106N/m,二系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td=50×106N/m,抗蛇行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s=100×106N/m,电机横向减振器的端部连接刚度Kdm=10×106N/m,单个抗侧滚扭杆的扭转刚度Kθ=2.6
6
×10N·m/rad,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1.25m,车辆定距的一半a0=8.75m,电机质心至转向架构架质心的纵向距离a1=0.9m,车轮和钢轨接触点横向间距的一半b=0.7175m,二系横向减振器纵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0=0.2m,轮轴定位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1=1.3m,二系悬挂弹簧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2=1.15m,抗蛇行减振器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3=1.4m,电机架悬横向安装间距的一半b4=0.4m,每一轮对的横向蠕滑系数f1=16990000N、纵向蠕滑系数f2=16990000N,车轮的滚动半径r=0.445m,车轮的踏面斜度λ=0.15,列车的运行速度v=300km/h,车轴中心线到轨道平面的高度h0=0.347m,车体质心到二系弹簧上平面的高度h1=0.8m,车体质心到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2=0.616m,二系弹簧上平面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3=0.416m,转向架构架质心到车轴中心线的高度h4=0.137m,二系横向减振器到转向架构架质心的高度h5=0.6m,转向架构架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6=0.6m,电机质心到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高度h7=0.6m;分别以各子系统质心为原点;以第1轮对的横摆位移yw1、摇头位移 第2轮对的横摆位移yw2、摇头位移 第3轮对的横摆位移yw3、摇头位移 第4轮对的横摆位移yw4、摇头位移 前转向架构架的横摆位移yt1、摇头位移侧滚位移θt1,后转向架构架的横摆位移yt2、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t2,第1电机的横摆位移ym1、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1,第2电机的横摆位移ym2、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2,第
3电机的横摆位移ym3、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3,第4电机的横摆位移ym4、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m4,车体的横摆位移yc、摇头位移 侧滚位移θc,一系垂向减振器的活塞杆垂向位移zp1、zp2、zp3、zp4,二系垂向减振器的活塞杆垂向位移zs1、zs2、zs3、zs4,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杆横向位移yd1、yd2、yd3、zd4,抗蛇行减振器的活塞杆纵向位移xs1、xs2,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杆横向位移ye1、ye2、ye3、ye4、ye5、ye6、ye7、ye8为坐标;以第1轮对、第2轮对、第3轮对、第
4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ya1(t)、ya2(t)、ya3(t)、ya4(t)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yc1(t)、yc2(t)、yc3(t)、yc4(t)为输入激励,其中,t为时间变量;建立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即:
[0116] ①第1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17]
[0118] ②第1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19]
[0120] ③第2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21]
[0122] ④第2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23]
[0124] ⑤第3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25]
[0126] ⑥第3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27]
[0128] ⑦第4轮对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29]
[0130] ⑧第4轮对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31]
[0132] ⑨前转向架构架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33]
[0134] ⑩前转向架构架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135]
[0136] 前转向架构架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37]
[0138] 后转向架构架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39]
[0140] 后转向架构架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141]
[0142] 后转向架构架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43]
[0144] 第1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45]
[0146] 第1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147]
[0148] 第1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49]
[0150] 第2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51]
[0152] 第2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153]
[0154] 第2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55]
[0156] 第3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57]
[0158] 第3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159]
[0160] 第3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61]
[0162] 第4电机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63]
[0164] 第4电机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165]
[0166] 第4电机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67]
[0168] 车体的横摆振动微分方程:
[0169]
[0170] 车体的侧滚振动微分方程:
[0171]
[0172] 车体的摇头振动微分方程:
[0173]
[0174] 一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175]
[0176] 二系垂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177]
[0178] 二系横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179]
[0180] 抗蛇行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181]
[0182] 电机横向减振器的端部力平衡方程:
[0183]
[0184] (2)构建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
[0185] 根据步骤(1)中所建立的包含电机振动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构建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如图4所示;
[0186] (3)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
[0187] I步骤:确定变轨距前车体、转向架构架及牵引电机的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根据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1.25m,车辆定距的一半a0=8.75m,列车运行速度v=300km/h,及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仿真得到当前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下该列车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
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振动加速
度均方根值 及第4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0188] 其中,各轮对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a2(t)=ya1(t-0.03s),ya3(t)=ya1(t-0.21s),ya4(t)=ya1[t-0.24s];各轮对处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c2(t)=yc1(t-0.03s),yc3(t)=yc1(t-0.21s),yc4(t)=yc1[t-0.24s];
[0189] II步骤:建立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根据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及I步骤中所确定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
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4电机
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令b=br/2=0.76m,以二系横向减振器的阻尼
系数和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待设计变量,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为输入激励,利用仿真得到的车体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前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后转向架构架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1
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2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3机横摆振动
加速度均方根值 第4电机横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 建立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
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Io(Ct,Cm),即:
[0190]
[0191] III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根据转向架轴距的一半a=1.25m,车辆定距的一半a0=8.75m,列车运行速度v=300km/h,及步骤(2)中所建立的计及电机振动效应的高速列车51自由度横向振动仿真分析模型,以各轮对处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ya1(t)、ya2(t)、ya3(t)、ya4(t)和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yc1(t)、yc2(t)、yc3(t)、yc4(t)为输入激励,利用优化算法求II步骤中所建立的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联合优化目标函数Io(Ct,Cm)的最小值,所得到的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Cto=61.5kN·s/m,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系数Cmo=6320N·s/m;
[0192] 其中,各轮对处轨道方向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a2(t)=ya1(t-0.03s),ya3(t)=ya1(t-0.21s),ya4(t)=ya1[t-0.24s];各轮对处水平不平顺随机输入之间的关系为:yc2(t)=yc1(t-0.03s),yc3(t)=yc1(t-0.21s),yc4(t)=yc1[t-0.24s];
[0193] (4)确定变轨距前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
[0194] 将原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更换为步进电机调控式液压减振器,通过调节可控液压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使变轨距后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其中,变轨距前后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确定方法如下:
[0195] A步骤:确定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根据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sH=50×10-3m,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sr=1.6×10-3m2,活塞缝隙长度LsH=9×10-3m,活塞平均间隙δsH=0.04×10-3m,偏心率es=1,活塞孔直径dsh=2×10-3m,活塞孔等效长度Lshe=5×10-3m,常通节流孔面积As0=0.2×10-6m2,活塞孔个数nsh=6,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sr=0.1m/s,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s0=0.82,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sv=0.82,油液动力粘度μst=8.9×10-3m2·Ps,油液密度ρs=0.89kg/m3,可调节流孔半径rst=1×10-3m,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sa=4×10-3m及原列车的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t=56kN·s/m,建立关于二系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s的变轨距前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196]
[0197]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s在区间[0,2arcsin(rst/Rsa)]范围内的解,所得到的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θsb=17.80(°);
[0198] B步骤:确定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
[0199] 根据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mH=30×10-3m,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mr=5.3×10-4m2,活塞缝隙长度LmH=9×10-3m,活塞平均间隙δmH=0.04×10-3m,偏心率em=1,活塞孔直径dmh=2×10-3m,活塞孔等效长度Lmhe=5×10-3m,常通节流孔面-6 2
积Am0=0.2×10 m ,活塞孔个数nmh=4,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mr=0.1m/s,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m0=0.82,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mv=0.82,油液动力粘度μmt=8.9×10-3m2·Ps,油液密度ρm=0.89kg/m3,可调节流孔半径rmt=1×10-3m,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ma=4×
10-3m及原列车的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m=5400N·s/m,建立关于电机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m的变轨距前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200]
[0201]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m在区间[0,2arcsin(rmt/Rma)]范围内的解,所得到的变轨距前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θmb=18.91(°);
[0202] C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根据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sH=50×10-3m,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sr=1.6×10-3m2,活塞缝隙长度LsH=9×10-3m,活塞平均间隙δsH=0.04×10-3m,偏心率es=1,活塞孔直径dsh=2×10-3m,活塞孔等效长度Lshe=5×10-3m,常通节流孔面积As0=0.2×10-6m2,活塞孔个数nsh=6,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sr=0.1m/s,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s0=0.82,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sv=0.82,油液动力粘度μst=8.9×10-3m2·Ps,油液密度ρs=0.89kg/m3,可调节流孔半径rst=1×10-3m,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sa=4×10-3m及步骤(3)中III步骤确定的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to=61.5kN·s/m,建立关于二系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s的变轨距后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203]
[0204]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s在区间[0,2arcsin(rst/Rsa)]范围内的解,所得到的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θsa=19.34(°);
[0205] D步骤:确定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根据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活塞缸筒内径DmH=30×10-3m,活塞缸筒与活塞杆间的环形面积Smr=5.3×10-4m2,活塞缝隙长度LmH=9×10-3m,活塞平均间隙δmH=0.04×10-3m,偏心率em=1,活塞孔直径dmh=2×10-3m,活塞孔等效长度Lmhe=5×10-3m,常通节流孔面积Am0=0.2×10-6m2,活塞孔个数nmh=4,液压减振器名义速度Vmr=0.1m/s,常通节流孔口流量系数εm0=0.82,可调阻尼孔口流量系数εmv=0.82,油液动力粘度μmt=8.9×10-3m2·Ps,油液密度ρm=0.89kg/m3,可调节流孔半径rmt=1×10-3m,步进电机转动轴外半径Rma=4×10-3m及步骤(3)中III步骤确定的电机横向减振器阻尼系数Cmo=6320N·s/m,建立关于电机横向减振器步进电机转角θm的变轨距后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求解数学模型,即
[0206]
[0207]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θm在区间[0,2arcsin(rmt/Rma)]范围内的解,所得到的变轨距后动力转向架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控制量θma=20.22(°);
[0208] (5)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最优阻尼调控:
[0209] 当高速列车由原轨道运行至新轨道时,将步骤(4)中A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前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sb=17.80(°)调节为步骤(4)中C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后可控二系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sa=19.34(°),同时,将步骤(4)中B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前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mb=18.91(°)调节为步骤(4)中D步骤确定的变轨距后可控电机横向减振器的步进电机转角量θma=20.22(°),即可使动力转向架二系横向减振器及电机横向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与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
[0210] 通过实车线路运行试验可知,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变轨距后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表明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变轨距动力转向架二系及电机横向减振器最优阻尼调控方法是可靠的,其中,实施例的实车线路运行试验所得到的300km/h运行速度下的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转向架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及牵引电机横向振动加速度时域信号曲线,分别如图5、图6和图7所示。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