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轴承类 / 内圈 / 一种轨道机车及其轮对驱动装置

一种轨道机车及其轮对驱动装置

阅读:5发布:2020-12-0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轨道机车及其轮对驱动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轨道 机车 的轮对驱动装置,包括用以安装轨道机车 车轮 的车轴;车轴的两端分别为传动端以及非传动端;在车轴的传动端和非传动端分别设置有轴肩;位于传动端抱 轴承 内圈 和非传动端抱 轴承内圈 之间、轮对驱动装置还设置有抱轴 箱体 ,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和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以及通过 紧 固件 与抱 轴箱 体相连的传动端密封环以及非传动端密封环;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与齿 轮毂 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避免传动端抱轴承磙子受 力 的第一 定位 环,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与轴领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避免非传动端抱轴承滚子受力的第二定位环。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轮对驱动装置的轨道机车。上述轮对驱动装置,避免 滚动轴承 产生过压现象,从而保护了滚动抱轴承。,下面是一种轨道机车及其轮对驱动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轨道机车的轮对驱动装置,包括用以安装轨道机车车轮的车轴;所述车轴的两端分别为传动端以及非传动端;所述传动端和所述非传动端分别设置有用以实现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和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定位的轴肩;位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之间、所述轮对驱动装置还设置有抱轴箱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1)外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6)外圈通过过盈方式安装在抱轴箱体(2)两端的空腔内,所述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通过过盈方式固定在车轴上,所述抱轴箱体(2)通过固件分别与传动端密封环(3)以及非传动端密封环(8)相连;所述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与齿轮毂(5)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避免所述传动端抱轴承(1)受轴向的第一定位环(4),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6)与轴领(9)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避免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6)受轴向力的第二定位环(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驱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传动端密封环(3)紧密配合的齿轮毂(5);所述齿轮毂(5)的外侧设置有与车轴过盈配合的传动端车轮(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驱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非传动端密封环(8)固定连接的轴领(9),以实现所述轴领(9)与所述非传动端密封环(8)形成动密封;所述轴领(9)的外侧设置有与车轴过盈配合的非传动端车轮(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传动端密封环(8)与所述轴领(9)之间还设置有调整垫(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分别配合有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和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位于所述抱轴箱体(2)两端的安装孔分别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配合,以实现将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压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的大小尺寸均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环(4)和所述第二定位环(7)的大小尺寸均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的大小尺寸均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环(4)的厚度小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的厚度。
10.一种轨道机车,包括转向架以及与所述转向架连接的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驱动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

说明书全文

一种轨道机车及其轮对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轨道机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对驱动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轮对驱动装置的轨道机车。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各种类型的轮对驱动装置的需求日益增大。
[0003] 现有机车抱轴箱组装通常由齿轮毂09、传动端密封环01、传动端抱轴承02、抱轴箱体03、非传动端抱轴承04、非传动端密封环05、轴领06及调整垫等组成;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在组装抱轴箱时,以齿轮毂09为安装定位基准,再依次安装传动端密封环01、传动端抱轴承内圈、抱轴箱体03(含轴承外圈)、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非传动端密封环05及轴领06等,最后进行轮对的压装。
[0004] 上述现有技术中,抱轴箱组装的缺陷在于:在轮对压装过程中,由于轮对压装很大,轴领06过盈量不足以抵抗压装力,从而把传动端抱轴承02压死,有时甚至损坏传动端抱轴承02,同时给传动端抱轴承02游隙的调整带来很大困难。
[0005] 因此,如何避免压死或损坏非传动端抱轴承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对驱动装置,该轮对驱动装置可以解决非传动端抱轴承过压并导致其游隙调整不方便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轮对驱动装置的轨道机车。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机车的轮对驱动装置,包括用以安装轨道机车的车轮的车轴;所述车轴的两端分别为传动端以及非传动端;所述传动端和所述非传动端分别设置有用以实现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和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定位的轴肩;位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之间、所述轮对驱动装置还设置有抱轴箱体,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以及通过固件与抱轴箱体相连的传动端密封环以及非传动端密封环;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与所述齿轮毂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避免所述传动端抱轴承承受轴向力的第一定位环,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与所述轴领之间还设置有用以避免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承受轴向力的第二定位环。
[0008] 优选地,所述轮对驱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传动端密封环紧密配合的齿轮毂;所述齿轮毂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轮对轴过盈配合的传动端车轮。
[0009] 优选地,所述轮对驱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非传动端密封环固定连接的轴领,以实现所述轴领与所述非传动端密封环形成动密封;所述轴领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轮对轴过盈配合的非传动端车轮。
[0010] 优选地,所述非传动端密封环与所述轴领之间还设置有调整垫。
[0011] 优选地,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分别配合有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和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位于所述抱轴箱体两端的安装孔分别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配合,以实现将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压紧。
[0012] 优选地,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的大小尺寸均一致。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环和所述第二定位环的大小尺寸均一致。
[0014] 优选地,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和所述非传动端抱轴承的大小尺寸均一致。
[0015]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环的厚度小于所述传动端抱轴承内圈的厚度。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机车,包括转向架以及与所述转向架连接的轮对驱动装置,所述轮对驱动装置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
[0017]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所涉及的轮对驱动装置,其车轴的两端分别为传动端以及非传动端,传动端和非传动端均设置有轴肩,轴肩处用来固定传动端抱轴承内圈和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此外,传动端抱轴承内圈的外侧还设置有传动端密封环,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的外侧还设置有非传动端密封环;在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与传动端密封环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环,在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与非传动端密封环之间设置有第二定位环;这样一来,利用第一定位环和第二定位环的定位作用,使得轮对驱动装置的车轮的压装力通过第一定位环和/或第二定位环以及抱轴承内圈而作用在轴肩上,这样一来,避免了压装力作用在抱轴承滚子上,因而避免出现抱轴承过压的现象,从而有效的保护抱轴承,并方便的调整抱轴承的游隙,降低了人工装配的劳动强度。
[0018]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轨道机车,包括上文所述的轮对驱动装置,该轨道机车的有益效果如上所述,此处将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轮对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轮对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其中:
[0022] 在说明书附图1中:齿轮毂09、传动端密封环01、传动端抱轴承02、抱轴箱体03、非传动端抱轴承04、非传动端密封环05、轴领06;
[0023] 在说明书附图2中:传动端抱轴承1、抱轴箱体2、传动端密封环3、第一定位环4、齿轮毂5、非传动端抱轴承6、第二定位环7、非传动端密封环8、轴领9、调整垫10、非传动端车轮11、传动端车轮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轮对驱动装置,该轮对驱动装置可以避免端抱轴承被压死并方便调节端抱轴承的游隙;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轮对驱动装置的轨道机车。
[0025]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6]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轮对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轮对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轮对驱动装置,包括车轴,车轴的两端分别为传动端和非传动端;也就是说,车轴的传动端设置有齿轮毂5,齿轮毂5用以将外部的动力传递至轮对轴上,从而带动轮对轴两侧的车轮进行转动;显而易见的,车轴传动端的车轮为传动端车轮12,轮对轴非传动端的车轮为非传动端车轮11。
[0028] 通常来说,车轴为实心轴,并采用35CrMo(合金调质)材质;此外,传动端车轮12以及非传动端车轮11可以采用铸造成型车轮,传动端车轮12以及非传动端车轮11的材质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当然,轮对轴的材质以及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并不限于本文所述。
[0029] 对于车轴的传动端来说,车轴设置有轴肩,用以固定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并且在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的外侧设置第一定位环4,与第一定位环4紧密贴合设置有传动端密封环3,传动端密封环3的外侧设置齿轮毂5,齿轮毂5的外侧为传动端车轮12;也就是说,在轮对轴的传动端处,从轴肩开始,依次向外侧设置有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第一定位环4、传动端密封环3、齿轮毂5以及传动端车轮12。并且,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第一定位环4与传动端密封环3三者紧密贴合。
[0030] 与上述类似的,对于轮对轴的非传动端来说,轮对轴设置有轴肩,用以固定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并且在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的外侧设置第二定位环7,与第二定位环7紧密贴合设置有非传动端密封环8,非传动端密封环8的外侧设置轴领9,轴领9的外侧为非传动端车轮11;也就是说,在轮对轴的传动端处,从轴肩开始,依次向外侧设置有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第二定位环7、非传动端密封环8、轴领9以及非传动端密封环8。并且,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第二定位环7和非传动端密封环8三者紧密贴合。
[0031] 在这里,轴领9与非传动端密封环8之间紧密贴合,从而使得轴领9与非传动端密封环8之间形成动密封,以确保非传动端车轮11一侧相关部件的正常运行。
[0032] 在组装过程中,以车轴传动端的轴肩为基准,依次安装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抱轴箱体2、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传动端密封环3、第一定位环4、齿轮毂5、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第二定位环7、非传动端密封环8以及轴领9等部件。
[0033]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传动端抱轴承1包括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以及传动端抱轴承外圈;非传动端抱轴承6包括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以及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和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设置有滚子,而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以及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无滚子,并且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以及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通过抱轴箱体2两端的安装孔将上述两个外圈压装,从而实现抱轴箱体2的安装。
[0034] 此外,在组装过程中,由于车轴的非传动端也设置有轴肩,因此可以以车轴非传动端的轴肩为基准,依次安装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抱轴箱体2、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传动端密封环3、第一定位环4、齿轮毂5、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第二定位环7、非传动端密封环8以及轴领9等部件。
[0035] 当然,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安装方式,当对传动端车轮12以及非传动端车轮11进行压装时,压装力通过第一定位环4、第二定位环7、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以及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作用在轮对轴的轴肩处,避免了安装过程中抱轴承的损伤。同时,抱轴承可通过非传动端密封环8与抱轴箱体2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从而简化了抱轴承游隙调整的过程以及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
[0036] 本文优选的,非传动端车轮11与传动端车轮12与轮对轴均为过盈配合;即,配合的基本尺寸相同,配合间隙小于0(为负值)的配合即为过盈配合。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使得非传动端车轮11以及传动端车轮12能够紧密的设置于轮对轴上,从而实现轮对轴带动非传动端车轮11以及传动端车轮12正常运行。
[0037] 通过说明书附图2可以看出,非传动端密封环8与轴领9之间还设置有调整垫10,从而能够对轮对轴非传动端的相关部件的位置进行微调,从而实现安装可靠的目的。
[0038] 当然,本文所述的传动端抱轴承和非传动端抱轴承,两者可以采用同一种结构尺寸的抱轴承;即,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与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的结构尺寸一致;传动端抱轴承外圈与非传动端抱轴承外圈的结构尺寸一致,这样一来,使得传动端抱轴承和非传动端抱轴承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从而便于采购、管理以及维护。
[0039] 此外,根据实际需要,第一定位环4与第二定位环7的结构尺寸设置也为一致。即,分别位于轮对轴传动端和非传动端的第一定位环4与第二定位环7的大小尺寸一致,以方便管理与维护;此外,在传动端抱轴承和非传动端抱轴承为同一种抱轴承的前提下,可以将第一定位环4的厚度设置为小于传动端抱轴承内圈1的厚度;即,当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与第一定位环4安装完毕后,传动端抱轴承1内圈高于第一定位环4,使得第一定位环4能够稳固的装卡在传动端抱轴承内圈1处,从而使得第一定位环4与传动端抱轴承内圈1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0040] 与上述类似的,第二定位环7的厚度设置为小于非传动端抱轴承内圈6的厚度;即,当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与第二定位环7安装完毕后,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高于第二定位环7,使得第二定位环7能够稳固的装卡在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处,从而使得第二定位环7与传非传动端抱轴承6内圈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0041]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轨道机车,包括转向架以及与转向架连接的轮对驱动装置,所述轮对驱动装置为上述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轮对驱动装置;轨道机车的其他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0042] 此外,本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0043]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轨道机车及其轮对驱动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