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表面处理和涂层 / 表面处理 / 喷丸 / 喷丸 / 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

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

阅读:550发布:2022-05-16

专利汇可以提供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结构,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印版滚筒(02)、三个着墨辊(03;04;06)、二个串墨辊(12;13)和一个墨流分离辊(11),其中,两个串墨辊(12;13)分别直接近靠墨流分离辊(11)设置,其中,着墨辊中的一个着墨辊(03)既近靠串墨辊中的一个串墨辊(12)设置还近靠印版滚筒(02)设置,其中,其它两个着墨辊(04;06)既近靠另外那个串墨辊(13)设置还近靠印版滚筒(02)设置,其中,印版滚筒(02)配有多个印版且/或最上面的着墨辊(06)如此布置,即,置于该着墨辊(06)圆周上的 水 平切线(T06)位于与置于印版滚筒(02)的圆周上的水平切线(T02)具有至少50mm的垂直间距(a06)之处。,下面是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轮转印刷机的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印版滚筒(02)、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第一串墨辊(12)、第二串墨辊(13)和一个墨流分离辊(11),其中,第一串墨辊(12)、第二串墨辊(13)分别直接近靠墨流分离辊(11)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着墨辊(03)既近靠第一串墨辊(12)、还近靠所述印版滚筒(02)地设置,第二着墨辊(04)和第三着墨辊(06)既近靠第二串墨辊(13)、还近靠所述印版滚筒(02)设置,其中,设置一个从油墨储存容器(07)中吸收油墨的墨斗辊(08),其中,设置一个润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第一串墨辊(12)和第二串墨辊(13)分别单独地与所述墨流分离辊(11)近靠、并且至少与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中的一个近靠地设置,将最上面的第三着墨辊(06)如此布置,即其布置方式需使得置于所述第三着墨辊(06)圆周上的平切线(T06)位于与置于印版滚筒(02)的圆周上的水平切线(T02)具有至少50mm的垂直间距(a06)之处,其中,所有向印版滚筒(02)输送油墨的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墨斗辊(08)、第一辊(09)、墨流分离辊(11)、第一串墨辊(12)和第二串墨辊(13)在竖直方向上相隔地布置于所述在最上面的第三着墨辊(06)圆周上设置的水平切线(T06)的下方;所述印版滚筒(02)所配有的润湿装置具有着水辊(18)、匀水辊(21)和串水辊22,所述润湿装置的着水辊(18)、匀水辊(21)和串水辊22的各个旋转轴基本上在竖直方向上相隔地布置于由所述印版滚筒(02)的旋转轴以及一个与所述印版滚筒(02)配合工作的转印滚筒(01)的旋转轴所确定的平面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版滚筒(02)安装有多个印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最上面的第三着墨辊(06)的上方沿 切线方向在所述印版滚筒(02)上设置了印版仓(5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印版仓(58)具有至少一个基本上水平设置 的版屉(59 ;6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版仓(5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向印版 滚筒(02)输送至少一个新印版的第一版屉(59)。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版仓(5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接收至 少一个从印版滚筒(02)送出的印版的第二版屉(61)。
7.如权利要求5和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版屉(59 ;61)基本上水平地设置 并且以一定的垂直间距彼此相叠地布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版滚筒(02)以一种6/2配置方式来 配置印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具有所述组合装置的轮转印刷机设计为 一种报纸印刷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印版滚筒(02)设计为一种双圆周滚 筒(02),其中,所述印版滚筒(02)沿着其圆周具有2个裁切长度,其中,每个裁切长度与承 印的报纸页的高度相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流分离辊(11)将源自墨斗辊(08) 的墨流(A)分为主流⑶和侧流(C)。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源自墨斗辊(08)的墨流(A)的主流(B) 在印版滚筒(02)的旋转方向上从空间上来看在侧流(C)之前到达印版滚筒(02)。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斗辊(08)与所述墨流分离辊 (11)之间只布置了一个唯一的辊(09)。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作为唯一布置于所述墨斗辊(08) 与所述墨流分离辊(11)之间的辊(09)设计为传墨辊(09)。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具有带有随机结构的外 壳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结构通过对所述传墨辊(09)外 壳表面进行喷丸处理获得。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的外壳表面具有的硬度 为至少60肖氏D。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的外壳表面所具有的硬 度大于70肖氏D。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的外壳表面所具有的硬 度在80至90肖氏D的范围内。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具有由聚酰胺制成的外壳表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聚酰胺通过玻璃纤维进行强化。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具有由聚丙烯酸酯制成 的外壳表面。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具有由制成的外壳表
24.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09)的外壳表面具有非均勻 分布的下凹部,其深度位于50 μ m至400 μ m的范围内。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墨辊(09)外壳表面上敞开的下 凹部相对于该传墨辊(09)预想为闭合的圆筒状表面形成了一个最大为35%的空面比例。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润湿装置设计为一种无接触地将润 湿剂带到勻水辊(21)上的润湿装置。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湿装置的着水辊(18)、勻水辊(21) 和串水辊22通过摩擦驱动。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墨流分离辊(11)和/或第一着墨 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和/或至少能够向所述印版滚筒(02)进行贴 靠的所述润湿装置的着水辊(18)、勻水辊(21)和串水辊22分别可径向升降地布置,其中, 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墨流分离辊(11)和着水辊(18)的径 向升降所涉及的是,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墨流分离辊(11) 和着水辊(18)的各个转轴或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墨流分 离辊(11)和着水辊(18)中至少一个的末端相对于一个从属于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 辊(04)、第三着墨辊(06)、墨流分离辊(11)和着水辊(18)中的每一个的、在机架上固定的 支撑点可以进行偏心调节。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墨流分离辊(11)和/或、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和/或至少能够向所述印版滚筒(02)进行贴 靠的所述着水辊(18)的偏心调节分别借助于多个围绕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 第三着墨辊(06)、布置在所述墨斗辊(08)与所述墨流分离辊(11)之间的唯一的辊(09)、 墨流分离辊(11)和着水辊(18)和勻水辊(21)的各旋转轴所布置的执行机构(23)实现。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执行机构(23)分别对称地、并且 同心地围绕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布置在所述墨斗辊(08) 与所述墨流分离辊(11)之间的唯一的辊(09)、墨流分离辊(11)和着水辊(18)和勻水辊 (21)的各旋转轴进行布置。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属于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 (04)、第三着墨辊(06)、布置在所述墨斗辊(08)与所述墨流分离辊(11)之间的唯一的辊 (09)、墨流分离辊(11)或着水辊(18)和勻水辊(21)中的一个的所述执行机构(23)可以 单独地且不相互依赖地通过一个控制单元进行操作,且能够以一个确定的调节路径进行调 节。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执行机构(23)分别布置于分别接 纳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布置在所述墨斗辊(08)与所述墨 流分离辊(11)之间的唯一的辊(09)、墨流分离辊(11)和着水辊(18)和勻水辊(21)中的 每一个的一个末端的辊中。
33.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23)通过气动进行控制。
34.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设置在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 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布置在所述墨斗辊(08)与所述墨流分离辊(11)之间的唯一 的辊(09)、墨流分离辊(11)和着水辊(18)和勻水辊(21)中的一个的同一端的所述执行机 构(23)同时工作。
3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分别既近靠第二串墨辊(13)又近靠所 述印版滚筒(02)设置的第二着墨辊(04)和第三着墨辊(06)设置在侧流(C)中、并且将所 述侧流(C)分为两个分流(D ;E)。
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第一串墨辊(12)、第二串墨辊(13)中的 一个由第二驱动装置(53 ;54)驱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53 ;54)分别独立于所述印版滚筒 (02)或与所述印版滚筒(02)配合的转印滚筒(01)的第一驱动装置(51 ;52)。
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串墨辊(12)、第二串墨辊(13)中的至 少一个具有由铜或丽绚制成的外壳表面。
3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流分离辊(11)上设置了一个刮墨 辊(14),其中,在所述刮墨辊(14)上设置了一个刮墨刀(16)。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设置在所述墨流分离辊(11)上的刮墨 辊(14)布置于在墨流分离辊(11)旋转方向对侧流(C)进行分流后的位置
4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流分离辊(11)具有由一种弹性材料 制成的外壳表面。
4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流分离辊(11)具有硬度在50至80 肖氏A范围内的外壳表面。
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印版滚筒(02)或与该印版滚筒(02)配合的转印滚筒(01)的两个端部分别支撑在一个轴承单元(24)中,其中,所述轴承单 元(24)允许各所述滚筒(01 ;02)建立一个直线调节路径(S),其中,所述调节路径(S)基 本上与由所述转印滚筒(01)印制的承印材料垂直地布置。
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斗辊(08)处设置有将从油墨储存 容器(07)中吸取的油墨按区域分配剂量的墨刀片。
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桥接辊(17),其中,所述桥接辊(17) 同时近靠第一着墨辊(03)、第二着墨辊(04)、第三着墨辊(06)中的一个以及一个所述能够 近靠所述印版滚筒(02)设置的润湿装置的着水辊(18)、勻水辊(21)和串水辊22中的一个 设置。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辊(17)近靠在主流(B)中布置 的第一着墨辊(03)设置。
4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串墨辊(12)和第二串墨辊(13)分别 在其轴向方向进行往复升降,其中,可以将第一串墨辊(12)和第二串墨辊(13)的往复升降 设计为以相反方向运动。
4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印版滚筒(02)应用到印制以大于 10m/s的传送速度经过轮转印刷机移动的承印材料的印刷中。
4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装置设置在印刷塔(44)中,其中,在 所述印刷塔(44)中垂直地、彼此相叠地布置了多个所述装置。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承印材料垂直地穿过所述印刷塔(44) 输送。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在所述印刷塔(44)中垂直地、彼此相 叠地布置的所述装置参与了承印材料相同一侧的印制。5

说明书全文

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

[0001]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7800187730、申请日为2008年11月21日、发明名称为轮转 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0003] DE 4439144A1/C2公开了一种轮转印刷机的输墨装置,该输墨装置具有一个从油 墨储存容器中吸收油墨的墨斗辊和多个将油墨涂布到印刷装置滚筒上的着墨辊,其中,设 置了一个将源自墨斗辊的墨流分为一个主流和一个侧流的墨流分离辊,其中,在主流和侧 流中分别布置了一个将油墨从墨流分离辊输送到至少一个着墨辊的串墨辊。在墨斗辊和墨 流分离辊之间的墨辊列包括四个成行布置的墨辊且因此相对较长,这样,如果着墨辊需要 将明确定量的油墨涂布到印刷装置滚筒上,在位于墨辊列中墨斗辊之后的墨辊上就会涂有 相对较厚的油墨层。在两个相邻的、输送油墨的墨辊之间的每个间隙位置之后,油墨层厚度 在位于间隙位置之后的墨辊上虽然更小一些,鉴于一直分布到印刷装置滚筒的多个间隙位 置,各油墨层厚度至少在四个墨辊中与油墨储存容器邻近的第一个墨辊上不可避免的相对 较高,这恰好在轮转印刷机快速运转时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油墨雾散。
[0004] WO 2004/024451A1公开了一种轮转印刷机的输墨装置,其带有一个从油墨储存容 器中吸收油墨的墨斗辊和多个将油墨涂到印刷装置滚筒上的着墨辊,其中,设置了一个将 源自墨斗辊的墨流分为一个主流和一个侧流的墨流分离辊,其中,在主流和侧流中分别布 置了一个将油墨从墨流分离辊输送到至少一个着墨辊的串墨辊,其中,输送到墨辊列的油 墨通过一个室式刮墨刀直接涂到墨流分离辊上。此处,墨流分离辊被设计为一种网纹辊。这 样一种短输墨装置不具有用于按区域分配油墨剂量的装置且仅适合于结合无湿润剂的无 胶印工艺来使用。
[0005] 由DE 102004004665A1公开了,输墨装置和/或润湿装置的墨辊分别配有一种装 置,通过该装置,可以实现各墨辊可遥控的径向移动,例如用于调节其针对相邻的旋转体的 压紧
[0006] DE 102004037889A1公开了一种用于支承印刷单元的滚筒的装置,其带有一个可 沿着直线轴承中的调节路径移动的、具有一个旋转轴承的轴承座,其中,将该轴承机构作为 轴承单元以可整体安装的组合部件的形式实施,其除了旋转轴承之外还包括两个相互配合 的轴承元件,该轴承元件实现了轴承座的相对运动。
[0007] DE 2723582B公开了一种墨辊,其带有一个套筒形式的、由微孔弹性材料制成的外 壳部分,其中,在例如由泡沫橡胶组成的外壳部分中形成了大量的空腔,其中,空腔基本上 具有位于预置尺寸范围之内的不同大小,其中,使用这种墨辊的目的在于,特别是在至少为 每分钟305米的更高的圆周速度下,避免由离心运动产生油墨雾散。
[0008] DE 3004295A1公开了具有坚硬表面的流体辊(Fluidwalze),其中,在圆筒状的芯的外表面上以、例如0.5毫米的厚度涂有、例如由铬为原料的重金属涂层,其中,在该涂层 中,通过腐蚀形成了由彼此相连的裂缝组成的随机图案和位于裂缝之间的分离的岛状体, 其中,彼此相连的裂缝可占到流体辊表面的30%,其中,裂缝具有例如0. 075毫米以下的深 度,其中,该流体辊针与另一个辊配合旨在对流体的输送,所述另一个辊具有较软的外壳表 面,并且将两个辊相向合靠。
[0009] US 4537127A公开了一种由制成的墨辊,其外壳表面具有刻纹(Gravur)结构, 并优选以晶胞图案中相互交叉的线的形式构成,并且将其通过渗氮工艺进行表层硬化处 理,然后进行化处理,其中,在辊的外壳表面进行的氧化处理形成了主要由Fe3O4组成的 外表层。
[0010] DE 102004040150A1公开了一种印刷单元,其带有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墨流分离辊 的输墨装置,其中,在输墨装置中从油墨储存容器中吸收油墨的墨斗辊与墨流分离辊之间 只布置了一个墨辊,其中,该墨辊被设计为传墨辊,其外壳表面具有一种结构。
[0011] DE 6910823U公开了一种用于轮转印刷机输墨装置的传墨辊,其中,这种传墨辊具 有一种配有较薄的硬橡胶层的表面,其中,该硬橡胶层具有80至85°的肖氏硬度。
[0012] DE 10028478A1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优选由钢组成的网纹辊的方法,这种网纹辊 在其表面上配有小凹部,其中,这种小凹部优选通过喷丸方法产生。这种网纹辊的缺点是, 特别是在湿胶印工艺中,由钢制成的外壳表面在运行了很短的时间后会产生油墨输送中的 故障,因为这种外壳表面容易很快导致在无油墨的情况下运行。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其特别适用于 报纸印刷机。
[0014] 根据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特征如下:
[0015] 轮转印刷机的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印版滚筒、三个着墨辊、二个 串墨辊和一个墨流分离辊,其中,两个串墨辊分别直接近靠墨流分离辊设置,其中,所述着 墨辊中的一个着墨辊既近靠所述串墨辊中的一个串墨辊、还近靠所述印版滚筒地设置,其 余两个所述着墨辊既近靠另一个所述串墨辊、还近靠所述印版滚筒设置,其中,设置一个从 油墨储存容器中吸收油墨的墨斗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版滚筒安装有多个印版;在所述墨 斗辊与所述墨流分离辊之间只布置了一个唯一的辊;其中,至少将所述辊布置为能够进行 径向的升降,其中,所述辊的径向升降所涉及的是,对于所述辊的旋转轴或至少一个所述辊 的末端相对于从属于所述辊的、在机架上固定的支撑点能够进行偏心调节;
[0016] 轮转印刷机的印刷机组中的组合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印版滚筒、三个着墨辊、二个 串墨辊和一个墨流分离辊,其中,两个串墨辊分别直接近靠墨流分离辊设置,其中,所述着 墨辊中的一个着墨辊既近靠所述串墨辊中的一个串墨辊、还近靠所述印版滚筒地设置,其 余两个所述着墨辊既近靠另一个所述串墨辊、还近靠所述印版滚筒设置,其中,设置一个从 油墨储存容器中吸收油墨的墨斗辊,其中,设置一个润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每个所述串 墨辊分别单独地与所述墨流分离辊近靠、并且至少与其中的一个所述着墨辊近靠地设置, 将最上面的着墨辊如此布置,即其布置方式需使得置于所述着墨辊圆周上的水平切线位于 与置于印版滚筒的圆周上的水平切线具有至少50mm的垂直间距之处,其中,所有向印版滚7筒输送油墨的辊在竖直方向上相隔地布置于所述在最上面的着墨辊圆周上设置的水平切 线的下方;所述印版滚筒所配有的润湿装置具有多个辊,所述润湿装置的所有的辊的各个 旋转轴基本上在竖直方向上相隔地布置于由所述印版滚筒的旋转轴以及一个与所述印版 滚筒配合工作的转印滚筒的旋转轴所确定的平面的下方。
[0017] 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的优点特别在于,即使是在轮转印刷机运行速度较快的使用 条件下,所提出推荐的组合装置也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印刷印刷产品。另外,所述组合装置 还允许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多个布置于印版滚筒上的印版的更换。如果将所述组合装置 完备到位于印版滚筒上的输墨装置上,则该输墨装置即使是在该轮转印刷机中印制的承印 材料的输送速度大于10m/S的情况下也是不易磨损的,且该输墨装置还不易于产生油墨雾 散。在采用传墨辊时,其具有的外壳表面的硬度为至少60肖氏D,优选大于70肖氏D,特别 是在80至90肖氏D的范围内,这样,这种传墨辊在需进行印刷的承印材料的输送速度大于 10m/s的快速运行的轮转印刷机中使用时比通常的传墨辊(例如具有含硬橡胶层的外壳表 面的传墨辊)更不易磨损。因为橡胶材料不能达到上述传墨辊外壳表面的高硬度值。为了 针对上述使用条件形成一种不易磨损的外壳表面,有利的是,选择聚酰胺或聚丙烯酸酯或 作为外壳表面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的突出特征是较高的耐磨性和耐老化性,其中,这些 材料鉴于其油墨亲和性还同时具有非常好的油墨吸收以及油墨释出特征。特别有利的是使 用丽绚,即一种由11-基十一烷酸(丽绚B,PA 11)或ω-氮杂环十三烷-2-(丽绚Α, PA 12)制成的聚酰胺,其中,这种聚酰胺材料具有的硬度为至少60肖氏D,优选大于70肖 氏D,其中,通过将有关聚酰胺材料通过玻璃纤维得到强化,可以达到特别大的硬度值。值得 注意的是,输墨装置中在墨斗辊和墨流分离辊之间存在一个非常高的圆周速度差,这样,在 墨斗辊和墨流分离辊之间布置的传墨辊的外壳表面会受到较高的机械负荷,还可能会受到 较高的热负荷。
[0018] 因此,将传墨辊外壳表面以随机结构构成是有利的,因为带有随机结构外壳表面 的传墨辊具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油墨传输特征,其有助于高质量地生产印刷制品。此外,所推 荐的向传墨辊的外壳表面引入随机结构的形式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喷丸法是一种成本非常 低廉的加工方法。
[0019] 有益之处此外还在于,由于向印刷装置滚筒输送油墨的墨辊列较短,即油墨间隙 位置的数量较小,为提供印刷装置滚筒所需的油墨量,墨斗辊只需从油墨储存容器中吸收 相对较薄的油墨层且将之涂到位于墨斗辊之后的墨辊上。因此,在主要造成油墨雾散的辊 上(即特别是传墨辊上)的油墨层相对较薄,因而,所提出的输墨装置即使是在轮转印刷机 印制的承印材料的输送速度大于10m/S的快速运行的轮转印刷机中使用时也不易产生油 墨雾散。
[0020] 因此,所述鉴于传墨辊所提出的特征实现了一种在快速运行的轮转印刷机中使用 时具有较高的耐用度以及非常好的油墨输送特性、同时又具有较少的油墨雾散而且制造成 本比较低廉的传墨辊。
[0021] 另外的一个优点在于,所提出的组合装置由于墨辊列较短而在运行的生产进程中 快速地针对、例如、在一个或多个油墨区域中对油墨剂量的调节做出反应,这样,就可以减 少在稳定地提供新的油墨量之前所产生的废页数量。
[0022] 除此之外其还具有的优点在于,采用由所提出的组合装置构成的输墨装置在其相对较短的墨辊列中只存有相对较小的油墨量,由此,还可以保持较短的由清洁输墨装置所 产生的清洗时间。而较短的清洗时间特别是能够满足从事报纸印刷的客户有关较短的调整 时间的更高要求,因为清洗时间是调整时间的一部分。
[0023] 如此处所推荐的那样,带有多个(例如至少3个)着墨辊的前加载输墨装置,在所 述着墨辊进行贴靠的印刷装置滚筒上、或至少一个布置于所述印刷装置滚筒上的印版上产 生了均勻的油墨涂布,这对于在具有这种印刷机组的印刷机中生产的印刷品的质量是一个 关键的标准。传统的报纸印刷机迄今通常只具有2个着墨辊。而3个着墨辊对油墨涂层的 均勻调节比只有2个着墨辊要好。3个着墨辊还更好地均勻调节其各自的油墨膜中形成模 板(Schablone),这样,具有3个或更多着墨辊的输墨装置更不易于产生模板。产生模板可 以理解为,在印刷装置滚筒的印刷方向上以阴影的方式重复的、不希望得到的位于其之前 的印刷图部分的图像,该图像通过相比周围环境更高或更低的着色显现出来。产生模板通 过输墨装置中的油墨分布、特别是通过着墨辊上的油墨分布受到影响。如果之前印下的油 墨轮廓通过基于图像的油墨分离在下一次着色(着墨辊进行转动)之前不能被足够消除 (即调整均勻),在另一个在承印材料上印刷的图像部分中会产生已经印制的图像部分的 局部转印。
[0024] 此外,还可以通过输墨装置中至少传墨辊和/或墨流分离辊和/或着墨辊的一种 能够进行径向移动的设置改善该输墨装置生产的印刷品的质量,因为由各墨辊施加的压合 力是可调的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得到补充,其中,通过这种调节,油墨的输送是可控的并且因 此能够得到优化。附图说明
[0025] 下面,将借助于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26]其中:
[0027] 图1印刷机组的一部分,带有输墨装置和润湿装置;
[0028] 图2如图1所示的印刷机组的一部分,带有印刷装置滚筒的轴承装置以及不同墨 辊的各调节装置,其中,墨辊列分别是闭合的;
[0029] 图3如图1所示的印刷机组的一部分,带有印刷装置滚筒的轴承装置以及不同墨 辊的各调节装置,其中,墨辊列分别通过一个间隙被断开;
[0030] 图4印刷装置滚筒的轴承单元的截面图;
[0031] 图5 —个印刷机的印刷塔,带有多个如图1至图3所示的组合装置,其处于第一运 行状态下;
[0032] 图6如图5所示的印刷塔,其处于第二运行状态下;
[0033] 图7如图5所示的印刷塔,带有无润湿装置的印刷机组,用于实现无水胶印工艺;
[0034] 图8如图5所示的印刷塔,带有分别置于印版滚筒上的印版仓。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图1举例示出了轮转印刷机印刷机组的一部分。在所示的例子中,轮转印刷机在 湿式胶印工艺下工作。其应用特别地被预期于报纸印刷中。该印刷机组具有作为印刷装置 滚筒01 ;02的至少一个转印滚筒01和一个与该转印滚筒01配合的印版滚筒02。转印滚筒01通过其每次的转动在一个未示出的承印材料上(优选在材料带上,特别是纸带上)产 生至少一个印刷图。在如图1所示的印刷机组的运行情况下,至少一个输墨装置和一个润 湿装置近靠于印版滚筒02。
[0036] 所述输墨装置具有多个、优选至少3个着墨辊03 ;04 ;06,其在轮转印刷机的运行 的生产进程中向印版滚筒02贴靠。在从油墨储存容器07中吸收油墨的墨斗辊08与将油 墨涂到印版滚筒02上的着墨辊03 ;04 ;06之间布置了多个辊09 ;11 ;12 ;13。在油墨输送方 向紧接着墨斗辊08的辊09被设计为传墨辊(FilmWalze)09。此后,在油墨输送方向传墨辊 09之后设置了一个被设计为墨流分离辊11的辊11,它将来自墨斗辊08的墨流A分为主流 B和侧流C。在图1中,输送到印版滚筒02的主流B的流向通过一条实线表示,同样输送到 印版滚筒02的侧流C的流向通过一条虚线表示。在主流B和侧流C中,分别布置了 一个将 油墨从墨流分离辊11输送到至少一个着墨辊03 ;04 ;06的辊12 ; 13,其中,辊12 ;13分别被 设计为串墨辊12 ;13。两个串墨辊12 ;13分别在其轴向方向进行往复升降,其中,一个串墨 辊12的往复升降可以、例如、通过一种杠杆结构与另一个串墨辊13的往复升降相耦合。根 据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各串墨辊12 ;13的往复升降通过相互独立的驱动装置产生。对 于这两种驱动模式,两种往复升降都可以被设计为以相反方向运动。各串墨辊12 ;13的往 复升降可以、例如、借助于一个传动机构由其旋转运动产生。不仅是主流B,侧流C也将从油 墨储存容器07中吸出的油墨分别借助于一个具有5个连续排列的墨辊08 ;09 ;11 ;12 ;13 ; 03 ;04 ;06的辊列涂布到印版滚筒02上,其中,墨斗辊08、传墨辊09、墨流分离辊11、串墨辊 12 ;13的其中之一、以及着墨辊03 ;04 ;06的其中之一分别是通向印版滚筒02的各墨辊列 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墨辊列中墨斗辊08与墨流分离辊11之间只布置了一个辊09,其被设 计为一种传墨辊09,而关于传墨辊09,鉴于其外壳表面具有特殊性,稍后将对此加以探讨。
[0037] 以主流B来表示源自墨斗辊08的墨流A的一部分,它在墨流分离辊11的旋转方 向上由该墨流分离辊11截下、并且作为第一墨流通过在该主流B中布置的串墨辊12向印 版滚筒02的方向继续传送。在墨流分离辊11的旋转方向上位于主流B之后、由该墨流分 离辊11截下并且向印版滚筒02的方向传送的、源自墨斗辊08的墨流A的部分被称作从油 墨储存容器07中吸出的油墨的侧流C。如果在侧流C中所布置的串墨辊13上贴靠多个、 特别是2个着墨辊03 ;04 ;06,则侧流C可以被再次分成其它分流D ;E。因为源自墨斗辊08 的墨流A的主流B在印版滚筒02的旋转方向上首先到达印版滚筒02,即至少在空间上在 侧流C和其分流D ;E之前到达印版滚筒02,这样一种输墨装置被称作前加载。在源自墨斗 辊08的墨流A的侧流C中输送的油墨被涂布到、例如、由主流B实施预着色的印版滚筒02 上。同样,通过侧流C及其分流D ;E所属的着墨辊04 ;06实现了主流B中涂到印版滚筒02 上的油墨部分的展平。这种输墨装置在需进行着墨的印版滚筒02上产生了一种均勻的着 墨。如果源自墨斗辊08的墨流A的主流B在印版滚筒02的旋转方向上在涂布到印版滚筒 02上的侧流C和其分流D ;E之后才对印版滚筒02实施涂布,这样一种输墨装置被称作后 加载。
[0038] 将墨斗辊08从中吸取油墨并输送到印版滚筒02的油墨储存容器07设计为、例 如、油墨箱07或墨斗07,其中,在油墨箱07或墨斗07上沿着墨斗辊08的轴向方向上设置 了连续排列的多个、例如30至60个墨刀片(未示出),其可以分别通过一个未示出的调节 装置、优选能够通过遥控地分别对其向墨斗辊08的贴靠进行调节,并且实际上将其进行贴靠,因此,可以按区域实现由墨斗辊08吸取的油墨的剂量分配。通过调节各墨刀片来预设 的油墨剂量体现在与该调节成比例的墨斗辊08外壳表面上相关区域的油墨涂布厚度上。 因此,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将输墨装置设计为一种区域输墨装置。
[0039] 输墨装置的辊03 ;04 ;06 ;08 ;09 ;11 ;12 ;13在其各轴向方向具有的长度在500mm 至2600mm的范围内,特别是在1400mm至2400mm的范围内。其外径位于例如50mm至300mm 之间,优选80mm至250mm之间。
[0040] 墨流分离辊11具有优选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的外壳表面。墨流分离辊11的 弹性材料可以具有例如在Imm至20mm、优选5mm至15mm的范围内的层厚。墨流分离辊11 的外壳表面优选以在40至80肖氏A、特别是在50至60肖氏A范围内的硬度形成,其中,该 硬度标准根据DIN53505规定。该硬度值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为墨流分离辊11的外壳表面 所使用的材料的硬度越大。
[0041] 传墨辊09以其外壳表面的特殊性具有一种带有随机结构的外壳表面,即组成这 种表面的元素不是均勻的得到分布的一种表面,它通常具有一种不均勻的形状,且不具有 固定的从优方向。传墨辊09的外壳表面优选由塑料组成,优选由聚丙烯酸酯或聚酰胺、特 别是丽绚组成,或者根据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由铜组成。传墨辊09的外壳表面 相对较硬且具有的硬度为至少60肖氏D、优选大于70肖氏D、特别是在80至90肖氏D的 范围内,其中,这种硬度标准也分别根据DIN 53505来规定。根据对于传墨辊09的优选实 施方式,这种随机结构通过在其初始构成为平滑和均勻的外壳表面上使用喷丸方法实现, 其为一种特别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用于制造对输送油墨非常有利的传墨辊09外壳表面的方 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根据肖氏A和根据肖氏D的硬度检测方法之间不存在直线相关性。 DIN 53505的附录只是以资料的形式指出,80肖氏A的硬度大概相当于30肖氏D。因此,至 少60肖氏D、优选大于70肖氏D、特别是80至90肖氏D的硬度值代表了相对非常硬的表
[0042] 串墨辊12 ;13的外壳表面也可以分别采用合成材料、优选采用聚酰胺、特别是采 用丽绚形成。串墨辊12 ;13的外壳表面总是被设计为平滑的且不具有随机结构。着墨辊 03 ;04 ;06优选分别具有由弹性材料、优选由橡胶制成的外壳表面,其中,这种外壳表面根 据DIN 53505规定的硬度分别优选位于35至60肖氏A的范围内。优选能够将浸入油墨中 的墨斗辊08的外壳表面为一种钢、或者为一种涂布到构成墨斗辊08的芯的材料上的陶瓷 层。
[0043] 传墨辊09外壳表面的随机结构优选通过置入该外壳表面的空腔和下凹部形成, 它们分别组成了结构件,其中,空腔和下凹部在传墨辊09的径向方向的深度可以在例如 50 μ m至400 μ m的范围内,其中,这种深度鉴于在传墨辊09外壳表面上分布的结构件被设 计为是不相同的。将传墨辊09实际上围成旋转体的圆筒状表面具有粗糙性,其绝对粗糙度 Rt在例如100 μ m至120 μ m的范围内,其平均粗糙度Rz在例如60 μ m至80 μ m的范围内, 其中,这些值还可以例如通过粗糙度仪Perthometer(即一种触针式轮廓仪)优选根据相关 标准、例如DIN EN ISO 4287得出。根据DIN 4776由Abbott-曲线得出的传墨辊09外壳表 面的最小材料比率Mrl (相当于顶点的载重比率)位于例如7%至13%的范围内,优选9% 至11%。根据DIN 4776由相同的Abbott-曲线得出的传墨辊09外壳表面的最大材料比率 Mr2(相当于凹槽的载重比率)位于例如80%至95%的范围内,优选85%至90%。11[0044] 每个在传墨辊09外壳表面上敞开的空腔和/或下凹部鉴于圆筒状的基准面(鉴 于闭合的和预想为平滑的圆筒状表面)形成了一个空面,其中,空面与各空腔或各下凹部 的开口截面在基准面平面上相一致。所有在传墨辊09外壳表面上存在的空腔和/或下凹 部的空面的总和相对于预想为闭合的圆筒状表面形成了一个空面比例,其中,空面比例最 大占到圆筒状表面的35%,优选在20%至30%之间。传墨辊09的空腔和/或下凹部根 据其各空面和各深度的尺寸形成了一个空部体积,其中,每平方米预想的圆筒状表面上所 有存在的空腔和/或下凹部的空部体积至少占50000mm3,优选至少100000mm3,特别是至少 150000mm3。
[0045] 因此,在传墨辊09外壳表面上布置的空腔和/或下凹部以其各空面比例以及各 空部体积构成了传墨辊09外壳表面且在此处形成了一个轮廓,其中,该轮廓可以例如与输 送的油墨的流变学表现、特别是与输送的油墨的黏度和/流畅性相一致,这样,在油墨从墨 斗辊08向墨流分离辊11输送过程中,以输送的油墨填充和清空空腔和/或下凹部的过程 以及对输送的油墨的黏附可根据针对该传墨辊09在其外壳表面上设置的旋转速度得到优 化,其中,在此轮转印刷机中印制的承印材料的传输速度取决于传墨辊09的旋转速度,其 可以位于20m/s的范围内,其中,这样一种轮转印刷机特别适用于报纸印刷。在传墨辊09 中引入空腔和/或下凹部的有利作用特别在轮转印刷机中印制的承印材料的传送速度较 高时(例如传送速度至少为lOm/s,特别是在lOm/s至15m/s的范围内)是有意义的。印刷 机的生产速度还可以通过其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转速给定,其中,例如被设计为双圆周 滚筒的旋转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转速为、例如大于每小时40000转。双圆周滚筒沿着其 圆周方向具有2个优选总是长度相等的裁切长度,其中,每个裁切长度与例如所承印的报 纸页的高度相符。两个配合的印刷装置滚筒01 ;02优选具有数值上相等的圆周。
[0046] 为了使墨流分离辊11上的油墨涂层厚度相同、并且将由墨斗辊08过多涂抹的油 墨从该墨流分离辊11的外壳表面清除,可以在墨流分离辊11上贴靠或至少可以贴靠被设 计为刮墨辊14的另一个辊14,其中,贴靠在刮墨辊14上设有一个刮墨刀16。在对侧流C 进行分流后,将刮墨辊14沿着墨流分离辊11的旋转方向贴靠设置。由刮墨辊14以其刮墨 刀16刮下的多余的油墨、将其例如输送回油墨储存容器07,这在图1中通过从刮墨辊14在 其旋转方向在刮墨刀16下方滴下的油墨来表示。
[0047] 此外,可以设置一个桥接辊17,其中,桥接辊17同时贴靠在一个着墨辊03上和一 个例如被设计为着水辊18的、贴靠印版滚筒02设置的润湿装置的辊18上,或至少可以向 其进行贴靠。桥接辊17优选可以向在一个在主流B中布置的着墨辊03进行贴靠地设置。 它再次使输向印版滚筒02的、源自墨斗辊08的墨流A的主流B变得平滑。优选将该润湿 装置设计为一种非接触式的加入润湿剂的润湿装置,例如一种喷射润湿装置,其具有喷射 柱19,其中,优选多个在喷射柱19中布置的喷嘴将润湿剂喷射到例如被设计为勻水辊21 的辊21上。喷射到勻水辊21上的润湿剂通过另一个例如被设计为串水辊22的润湿装置 辊22输送到润湿装置的着水辊18上且从此处输送到印版滚筒02。通过桥接辊17,输送到 印版滚筒02的源自墨斗辊08的墨流A的主流可以延长到润湿装置的着水辊18,其优点在 于,经过主流B输送的油墨已经在润湿装置中与由润湿装置提供的润湿剂产生接触且与润 湿剂一道涂到印版滚筒02上。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在主流B中布置的着墨辊03只直接向 印版滚筒02输送在主流B中输送的油墨的一个分流F。12[0048] 着水辊18的外壳表面优选由一种弹性材料(优选橡胶)组成,其中,根据DIN 53505规定的该外壳表面的硬度优选位于25至30肖氏A的范围内,因此,这种外壳表面相 对较软。如果串水辊22的外壳表面由铬制成,则勻水辊21的外壳表面由相对较软的弹性材 料制成,优选由橡胶制成,根据DIN 53505规定的该外壳表面的硬度优选位于25至30肖氏 A的范围内。如果与此相反,将串水辊22的外壳表面也同样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则优选将串 水辊22的外壳表面和勻水辊21的外壳表面采用相同的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其中, 根据DIN 53505规定的这两个外壳表面的硬度优选位于40至60肖氏A的范围内。因此, 勻水辊21的外壳表面在第二种可选方式中被设计为比第一种方式更硬。采用第一种可选 方式还是第二种可选方式取决于润湿装置的辊18 ;21 ;22的驱动方式。如果串水辊22具有 一个独立的驱动装置57、例如一个电机57,其外壳表面由铬制成、并且与该被驱动的串水 辊22配合的勻水辊21如上所述由相对较软的材料制成,在图1中,独立驱动装置57 (电机 57)由于其可选性而用虚线来表示。如果所有润湿装置的辊18 ;21 ;22都通过摩擦驱动,即, 润湿装置不具有自身的驱动装置57,则采用前面所提到的第二种可选方式作为优选的实施 方式。在润湿装置采用摩擦驱动的情况下,桥接辊17可以具有一个独立的驱动装置56,例 如一个电机56,其中,转动的桥接辊17在与之配合的着水辊18上产生了一个扭矩,着水辊 18在它这方面通过摩擦驱动串水辊22,然后串水辊22再最终驱动勻水辊21。串水辊22优 选设计为可往复移动。沿串水辊22的轴向方向的往复升降运动可以通过一个独立的驱动 装置产生或往复运动与针对该串水辊22的旋转运动的驱动装置相耦合,这样,往复升降运 动通过传动装置源自旋转运动。
[0049] 在图1中,输墨装置的各辊03 ;04 ;06 ;08 ;09 ;11 ;12 ;13 ; 14、桥接辊17、润湿装置 的辊18 ;21 ;22以及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转动方向分别通过其所属的箭头示出。印刷装 置滚筒01 ;02分别与一个驱动装置51 ;52(例如电机51 ;52)相连,其中,驱动装置51 ;52 单独地且不相互依赖地被控制或调节。在输墨装置中,只有一个串墨辊12 ;13(或者串墨 辊12或者串墨辊13)由一个驱动装置53;54(例如电机53;54)驱动。根据图1示出的优 选实施方式,串墨辊12由驱动装置驱动而串墨辊13不具有电机。其它的可选方式应该表 示为,即针对串墨辊13只用虚线示出一个驱动装置53。输墨装置的其它辊03 ;04 ;06 ;08 ; 09;11 ;14采用摩擦驱动并且因此不具有自身的电机驱动。为了实现对中间的着墨辊04的 更换,上面的串墨辊13可通过一种机械装置转向一个方向,以加大其与印版滚筒02之间的 轴距al3,这样,中间的着墨辊04就可以基本上通过垂直向上的运动从印版滚筒02与上面 的串墨辊3之间的区域取出。
[0050] 将输墨装置最上面的着墨辊06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布置,即,使其在向印版滚筒02 进行贴靠的运行状态下,置于该着墨辊06圆周上的水平切线T06位于与置于印版滚筒02 的圆周上的水平切线T02具有至少50mm的垂直间距a06的地方。该垂直间距a06形成了 最上面的着墨辊06与印版滚筒02之间的所谓位错。通过这种布置,从印刷机组的操作端 获得了对印版滚筒02的足够的可接近性,因为输墨装置所属的所有其它辊03 ;04 ;08 ;09 ; 11 ;12 ;13 ;14也明显地布置于在最上面的着墨辊06圆周上设置的水平切线T06的下方。 润湿装置的辊18 ;21 ;22基本上布置于印版滚筒02的下方并且同样没有限制对印版滚筒 02的可接近性。必须提供对印版滚筒02的可接近性的原因是,例如能够在印版滚筒02的 外壳表面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更换一个或多个印版。更换印版可以在印版滚筒02处由操作印刷机的操作人员手动实现或自动地借助于在印版滚筒02上优选以切线方向进行贴靠的 印版仓58 (图8)实现。
[0051] 尽管在向印版滚筒02输送油墨的墨辊列中的油墨间隙位置数量相对较少,所示 输墨装置还是在印刷装置滚筒02上产生了一个均勻的油墨涂层,因为在特别需要用墨辊 来使油墨涂层平滑、也就是直接与印刷装置滚筒02接触的地方设置了多个墨辊,优选设置 3个着墨辊03 ;04 ;06。尤其是通过特殊的、即随机的传墨辊09外壳表面结构,实现了推荐 的输墨装置几乎不会产生模板。其结果使得,即使是在报纸印刷中也能够通过这种输墨装 置获得高印刷质量的印刷品,这恰当地考虑到了报纸印刷中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即使是 在承印材料的传输速度大于lOm/s、优选在lOm/s至15m/s范围内(通常报纸印刷采用的传 输速度)的快速运转的印刷机中,由于辊列较短且使用传墨辊09几乎不会出现不希望看到 的油墨雾散效应。在图1中描述的轮转印刷机(特别是报纸印刷机)中的输墨装置的使用 将在随后的附图中进一步阐述。
[0052] 图2和图3以示意图的形式再次示出了图1中描述的印刷机组的一部分,其中,这 里特别强调的是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支撑装置以及着墨辊03 ;04 ;06、传墨辊09、墨流分 离辊11、着水辊18和勻水辊21的各调节装置。在图2和图3中分别与图1不同的是,基于 简化的原因省略了刮墨辊14以及桥接辊17。图2和图3所示内容的区别在于,图2示出了 带有优选分别是闭合的辊列的第一运行状态,也就是说,例如着墨辊03 ;04 ;06向印版滚筒 02以及一个串墨辊12 ;13进行贴靠设置、并且着水辊18向印版滚筒02和串水辊22进行 贴靠设置。相反,图3示出了带有优选分别是开放的、即通过一个间隙断开的辊列的第二运 行状态,也就是说,例如着墨辊03 ;04 ;06和/或着水辊18至少与印版滚筒02是脱离的。
[0053] 输墨装置的所有辊03 ;04 ;06 ;08 ;09 ;11 ;12 ;13 ; 14、润湿装置的辊18 ;21 ;22、桥 接辊17以及印刷装置滚筒01 ;02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相互以一定的距离布置的、相对竖 立的印刷机的侧机架47 ;48(图5)中,其中,至少输墨装置的着墨辊03 ;04 ;06以及着水辊 18、优选的还有传墨辊09和墨流分离辊11以及润湿装置的勻水辊21分别能够沿着径向进 行升降地布置。辊03 ;04 ;06 ;09 ;11 ;18 ;21的径向升降所涉及的是,这些墨辊03 ;04 ;06 ; 09 ; 11 ; 18 ;21的各个转轴或至少一个这些墨辊03 ;04 ;06 ;09 ;11 ;18 ;21的末端相对于一 个从属于各墨辊03 ;04 ;06 ;09 ;11 ;18 ;21的、在机架上固定的支撑点(Lagerpunkt)可以 进行偏心调节。每个辊03 ;04 ;06 ;09 ;11 ;18 ;21的偏心调节分别借助于、优选多个(例如4 个)分别对称地、并且同心地围绕这些辊03 ;04 ;06 ;09 ;11 ;18 ;21的各转轴布置的执行机 构23实现,如图2和图3中举例所示,其中,优选从属于各相同辊03 ;04 ;06 ;09 ;11 ;18 ;21 的执行机构23可以单独地且不相互依赖地通过一个控制单元进行操作,且能够以一个确 定的调节路径进行调节,其中,每个被操作的执行机构23分别针对其从属的辊03 ;04 ;06 ; 09 ;11 ;18 ;21产生一个径向力,其中,该径向力将辊03 ;04 ;06 ;09 ;11 ;18 ;21的旋转轴径 向推移或至少试图进行径向推移。如果在辊03 ;04 ;06 ;09 ;11 ;18 ;21中的一个辊的相同末 端布置的多个执行机构23同时被操作,则通过各辊03 ;04 ;06 ;09 ;11 ;18 ;21的旋转轴实 施的径向升降由被操作的执行机构23的各径向力的矢量和产生。执行机构23通过例如一 种压力剂进行加压,优选通过气动进行控制。将执行机构23分别布置于、例如分别接纳各 辊 03 ;04 ;06 ;09 ;11 ;18 ;21 的一个末端的辊(Walzenschloss)中。通过各墨辊 03 ;04 ; 06 ;09 ;11 ;18 ;21的旋转轴实施的径向升降,优选位于几个毫米的范围内,例如在IOmm内,这足够使各辊03 ;04 ;06 ;09 ;11 ;18 ;21从至少一个相邻的圆筒状旋转体(例如印版滚筒 02)脱离。此外还可以设置,通过各执行机构23调节由各辊03 ;04 ;06 ;09 ;11 ;18 ;21对其 至少一个相邻的旋转体产生的压合力,其中,调节的压合力的大小通过由该调节装置所控 制的油墨或润湿剂的输送来影响与该输墨装置和/或润湿装置相关产生的印刷品的质量。 压合力在各墨辊03 ;04 ;06 ;09 ;11 ;18 ;21与其相邻的旋转体之间已经存在接触时建立,不 过通过操作一个或多个执行机构23提高了至少一个有效的径向力。通过进一步或重新操 作一个或多个执行机构23可以改变(例如还可以减小)已经存在的压合力的值。
[0054] 通过对辊03 ;04 ;06 ;09 ;11 ;18 ;21中的一个辊在其相邻的旋转体上所施加的压 合力进行调节,还使得在辊03 ;04 ;06 ;09 ;11 ;18 ;21与相邻的旋转体之间的接触中形成的 辊带的宽度得到了调节,其中,辊带被看作是辊03 ;04 ;06 ;09 ;11 ;18 ;21外壳表面上、与辊 03 ;04 ;06 ;09 ;11 ;18 ;21配合的圆筒状旋转体外壳表面上或这两种外壳表面上的压平。辊 带的宽度为在辊03 ;04 ;06 ;09 ;11 ;18 ;21或与其配合的旋转体的圆形截面上通过压平形 成的弦。压平可以基于墨辊03 ;04 ;06 ;09 ;11 ;18 ;21或与其配合的旋转体可弹性变形的 外壳表面实现。辊带还被称作压印位置。在控制执行机构23的控制单元中,其各压力水平 (根据它来调节各执行机构23)的数据可以被存储,从而针对某一辊03 ;04 ;06 ;09 ;11 ;18 ; 21通过由各执行机构23的调节中得出的压合力形成与其相邻的旋转体之间的具有一定宽 度的辊带。
[0055] 印刷装置滚筒01 ;02 (即转印滚筒01和印版滚筒02)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支撑 于一个轴承单元24中,其中,优选各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两个端部分别支撑于一个这种 形式的轴承单元24中。轴承单元24提供给各印刷装置滚筒01 ;02 一个直线调节路径S, 其中,该调节路径S在基本上垂直输送承印材料的印刷机组中优选水平设置。该优选使用 的轴承单元24的细节在图4中示出。
[0056] 所述轴承单元24整合了用于各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合靠/脱离机构,轴承单元 24除了具有轴承26 (例如径向轴承26、用于旋转地设置各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圆柱滚子 轴承26)之外,还具有针对各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径向移动的轴承机构27 ;28,旨在进行 合压或离压。此外,该轴承单元24根据其安装到印刷机机架中或安装到印刷机机架上的情 况还具有固定在机架上的、固定在承载体上的轴承元件27以及与之相反、可移动的轴承元 件28。固定在承载体上的和移动的轴承元件27 ;28被设计为配合的直线元件27 ;28、并且 共同与相应的滑动面或位于它们之间的辊件整体上被设计为一个直线轴承。直线元件27 ; 28成对地支承轴承座29,其被设计为例如一个滑座29,其中,轴承座29支承径向轴承26。 轴承座29和可移动的轴承元件28还可以设计成为一体。固定在承载体上的轴承元件27布 置在承载体31上,承载体31整体上与侧机架47 ;48 (图5)中的一个相连。承载体31例如 由支撑板构成,其例如至少在各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驱动装置侧具有一个空隙,该空隙 用于跨导一个轴(例如在图4中未示出的滚筒轴颈的驱动轴)。同样,驱动端的机架壁也优 选具有一个针对驱动轴的空隙或穿孔。在与驱动端相对的端面上不必在侧机架47 ;48(图 5)中设置空隙或洞。
[0057] 优选将直线轴承的长度、特别是至少在安装后的状态下固定在机架上的直线轴承 的轴承装置27的长度、在调节路径S的方向上看小于所属印刷装置滚筒01 ;02的直径。轴 承座29在调节路径S的方向优选只具有一个单一的移动自由度。[0058] 优选被设计为一个可作为整体安装的组合部件的轴承单元24,由例如、承载体31 和/或例如一个机架(在图4中没有附图标记,例如4个限制轴承单元24向四边延伸的平 板)、组成了例如一个可以部分敞开的外壳。在该外壳或机架内布置了具有径向轴承26的 轴承座29、直线导向装置27 ;28,以及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例如一个对轴承座29进行直线 调节的执行机构32或多个此类执行机构32。固定在机架上的轴承元件27基本上相互平行 地布置且确定了调节路径S(图4)的方向。
[0059] 借助于一个通过至少一个执行机构32、特别是通过至少一个力控制的执行机构 32 (借助于这种执行机构32可以导致在合压方向对轴承座29施加规定的力或能够进行规 定的力F,参见图4)施加到轴承座29上的力F,轴承座29朝印刷位置的方向上运动,通过 这种运动实现合压。因此,决定油墨输送并且因此决定印刷质量的各压印位置中的直线力 不是通过调节路径来规定,而是通过力F与在印刷装置滚筒01 ;02之间产生的直线力FL之 间的力平衡以及通过产生的平衡来规定。根据一种没有特意示出的第一种设计方式,通过 利用一个或多个执行机构32为轴承座29施加相应的调节力F,滚筒06 ;07成对地相互压 合。如果多个(例如3个或4个)彼此以直接的顺序相邻的、分别成对配合的印刷装置滚 筒01 ;02不可能实现通过一个完全依赖于力的调节机构对调节路径S的固定或限制,虽然 已经涉及到必要的压力(直线力)而设置的系统可以进行脱离并且随后再次正确的合靠, 但由于部分叠加的反应,很难进行根本调节。因此,为了对系统进行基本调节(通过印刷装 置滚筒01 ;02上相应的包衬),根据一种有益的设计,至少印刷机组的各转印滚筒01可以 在一个通过力平衡找到的设置位置中被固定或至少被限制移动路径。
[0060] 根据一种特别有益的设计,轴承座29 (即使在工作期间同样)至少沿着离开印刷 位置的方向克服力,例如弹性力,特别是可规定的力,能够可移动地被支撑。由此(与纯粹 的行程限制相反)一方面规定了在印刷装置滚筒01 ;02配合时的最大直线力,另一方面可 以例如在通过印刷装置滚筒01 ;02上的所连接的绕带器进行带开卷(Bahnriss)时实现补
[0061] 在面向印刷位置的一侧,轴承单元14具有(至少在调节过程期间)位置可变的止 挡33,该止挡对于朝向印刷位置的调节路径进行限制。止挡33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改变位 置,即用作止挡的止挡面34可沿着沿着调节路径S至少在一个范围内变化。因此根据有益 的设计设有校正装置(可调整的止挡33),利用该校正装置可以调节轴承座29的靠近印刷 位置的终端位置。例如一个在下面说明的楔形驱动装置用于行程限制/校正。止挡33的 设置可以基本上手动地或通过一个被设计为执行机构36的调节装置36来实现。
[0062] 此外,根据有益的设计,设有图4中未示出的固定装置或夹紧装置,借助该固定装 置或夹紧装置可以将止挡33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另外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作用的部件37, 例如弹簧部件37,该弹簧部件将力FR从止挡33沿着离开该力的方向施加到轴承座29上。 也就是说,当并未以其它方式阻止轴承座29运动时,弹簧部件37引起离压。通过利用至少 一个执行机构32,特别是力控制的执行机构32使得轴承座29朝向止挡33的方向运动来进 行压合,为了压合可以借助该执行机构有选择地将规定的或可规定的力F沿着压合方向施 加到轴承座29上。如果该力F大于弹簧部件37的回弹力FR,则就相应的空间结构而言印 刷装置滚筒01 ;02压合到相邻的印刷装置滚筒01 ;02上,和/或轴承座29压合到止挡33 上。16[0063] 在理想情况下,对可施加的力F、回弹力Fk和止挡41的位置的选择应使得在止 挡33与设置位置中的轴承座29的接触面之间基本上不传递力ΔF,例如I AF| < 0. 1 * (F-Fk),特别是I AF| <0.05 * (F-Fk),理想情况下| AF卜0。在这种情况下,印刷装置 滚筒01 ;02之间的调节力主要由通过执行机构32施加的力F确定。因此,决定油墨传输且 因此决定印刷质量的各压印位置中的直线力&不是首先通过调节路径S规定、而是在一定 程度上独立的止挡33处通过力F和产生的力平衡来规定。原则上可以考虑在通过合适的 力F确定基本设置之后移除止挡33或相应的、仅仅在只在根本调节期间有效的固定装置。
[0064] 执行机构32原则上可以被设计为任意的、施加规定的力F的执行机构32。最好将 执行机构32设计为通过压力剂控制的调节装置32、特别是可通过流体移动的活塞32。有 利的是,鉴于可能的倾斜布置多个、优选2个这种执行机构32。作为流体,由于其不可压缩 性,优选使用例如油或水那样的液体。
[0065] 为了控制这里为液压活塞32形式的执行机构32,在轴承单元24中设置了一个可 控38。该阀门38被设计为、例如可电控的并且该阀在一种位置下将液压活塞32调节 至无压力或者至少调节至较小的压力水平,而在另一种位置下该阀门施加决定力F的压力 P。为了安全,此处还设有图中未示出的泄漏管路。
[0066] 为了避免太长的合压/离压路径,还为了固定绕带器,可以在轴承座29的远离印 刷位置的一侧设置利用作为防过载装置39的位置可变的力限制的止挡39,例如弹簧部件 39的行程限制装置,该行程限制装置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离压,也就是说,活塞32卸载和/或 回缩,尽管轴承座29的止挡39用于离压,但在绕带器或其它过大的力的情况下从印刷位置 9补给,并产生较大的路径。因此该防过载装置39的弹性力被选择得大于弹簧部件39的力 的总和。因此就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合压/离压而言,可仅设置很短的调节路径,例如Imm到 3mm ο
[0067] 止挡33在所述实施方式(图4)中被设计为一个与调节路径S垂直的可移动的楔 件33,其中,在其移动过程中,各有效接触面34的位置沿着调节路径S变化。楔件33被支 撑在例如一个固定在承载体上的止挡41上。
[0068] 这里被设计为楔件33的止挡33可通过一个执行机构36移动,例如通过一个可由 压力剂控制的调节装置36移动、例如通过一个可由压力剂控制的带有(双向作用的)活塞 的工作缸中的活塞36经过一个例如被设计为活塞杆42的传动链节42移动或通过一个电 机经过一个被设计为丝杠的传动链节42移动。该执行机构32既可以双向作用也可以如这 里描述的那样被设计为单向执行机构,它在激活后逆向复位弹簧43工作。复位弹簧43的 力由于上述原因(尽可能不受力的止挡33)选择较弱,这样,楔件33仅仅逆着重力或振动 力固定在其正确的位置。
[0069] 止挡33原则上还可以以其它形式(例如作为可向调节方向调节和固定的滑等 等)如此设计,即,它针对轴承座29向印刷位置的运动形成了一个可在调节路径S的方向 上变化的和至少在调节过程中可固定的接触面34。根据未示出的设计,通过驱动机构,例如 通过利用压力剂可操纵的带有(双向作用的)活塞的缸,或者通过电机,例如直接平行于调 节方向S对止挡33进行调节。
[0070] 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一个印刷塔44,分别带有多个(例如8个)如图1和图2 所示的组合装置,其分别具有配合工作的印刷装置滚筒01 ;02,所述印刷装置滚筒01 ;02分别与设置在印版滚筒02上的输墨装置和润湿装置结合。在图5中,在印刷塔44的第一运 行状态下,分别以所谓橡皮滚筒_橡皮滚筒_布置方式彼此相对设置了两个如图1和图2 所示的配合工作的印刷装置滚筒01 ;02连同其各所属输墨装置和润湿装置的组合装置,其 中,彼此压合的转印滚筒01之间的压印位置形成了印刷位置。印刷塔44具有,例如,两对 相互以一定间隔布置的、相对竖立的侧机架47 ;48,其中,在图5和图6中,从每对侧机架中 只是分别示出了一个组成各对侧机架的机架壁。在图5和图6所示的印刷塔44的每对侧 机架47 ;48中,分别垂直相叠地布置了多个(例如4个)如图1和图2所示的配合工作的 印刷装置滚筒01 ;02连同其各所属输墨装置和润湿装置的组合装置,其中,通过这种装置 实现了例如一种四色印刷。(图中未示出的)承印材料(优选一种材料带)将在彼此相对 压合的转印滚筒01之间优选从下至上穿过印刷塔44输送且可以同时进行双面印刷。图5 和图6所示的印刷塔44可以是报纸印刷机的组成部分。优选将该印刷塔44的所有印刷装 置滚筒01 ;02支撑在如图4所示的、可直线调节的轴承单元24中。同样,将至少所有着墨 辊03 ;04 ;06 ;18以及优选将各传墨辊09、各墨流分离辊11和各勻水辊21以如图2所述的 方式设置为使其能够进行径向升降。
[0071] 印刷塔44布置于一个底板46上。还可以设置的是,使得侧机架47 ;48中的至少 一对侧机架能够在底板46上进行直线移动。图5示出了印刷塔44的第一运行状态,其中, 两对侧机架47 ;48彼此相对设置。在印刷塔44的该第一运行状态下,印刷机可以进行印刷 品(例如报纸)的生产。为了在印刷机组上实施手动作业,在每个与印刷装置滚筒01 ;02 和墨辊03 ;04 ;06 ;08 ;09 ;11 ;12 ;13 ;18 ;21 ;22的轴向平行的印刷塔44外侧分别设置了 一个优选可调节高度的平台49。
[0072] 图6示出了如图5所示的印刷塔44的第二运行状态,其中,如在一对侧机架48上 的方向箭头所示,一对侧机架48在底板46上从在此例子中被视为静止的一对侧机架47直 线前移且因此被分开。通过彼此分开两对侧机架47 ;48,涉及到印刷位置的转印滚筒01也 被彼此分开。除了与印刷装置滚筒01 ;02和墨辊03 ;04 ;06 ;08 ;09 ;11 ;12 ;13 ;18 ;21 ;22 的轴向平行的印刷塔44外侧的平台49之外,还可以在通过移开一对侧机架48形成的两对 彼此分开的侧机架47 ;48之间的通道51中设置一个优选可调节高度的平台49,以便能够 在印刷机组上实施手动操作。
[0073] 图7同样示出了如图5所示的第一运行状态下的印刷塔44,其中,在不同的侧机 架对47 ;48中布置且形成了共有的印刷位置的转印滚筒01彼此相对设置。与图5不同的 是,在图7中示出的印刷塔44被设置用于实施一种无润湿剂的无水胶印工艺,因为图7的 印刷塔44不具有润湿装置。为了简单和明了,在图7中没有示出如图4所示的可直线调节 的轴承单元24,在轴承单元24中分别设置了一个印刷塔44的印刷装置滚筒01 ;02。出于 同样的原因,还放弃了在图7中示出各输墨装置着墨辊03 ;04 ;06以及优选传墨辊09和墨 流分离辊11的可径向升降的配置,因为这种配置已经结合图2得到阐述。同样,如结合图 6所述,可以将侧机架对47 ;48设计为可以彼此可脱离地构成。
[0074] 图8再次示出了结合图5所述的印刷塔44,其中,这里为每个印版滚筒02分别配 置了一个印版仓58,其分别以优选切线方向设置在各印版滚筒02上的运行状态示出。每个 印版仓5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向印版滚筒02传送至少一个新印版的第一版屉59且还优选 具有一个用于接收至少一个从印版滚筒02送出的印版的第二版屉61。两个版屉59 ;61分别为至少一个印版确定了储存位置。版屉59 ;61分别优选基本上水平地设置、并且以一定 的垂直间隔彼此相叠地布置。在第一版屉59朝向印版滚筒02的端部,为了向印版滚筒02 输送至少一个新印版,设置了例如、至少一个可转向传送中的印版的平面的侧止挡62,在侧 止挡62处,所述将要输送给印版滚筒02的印版在侧部实现旨在保持套准的输送。为了在 印版滚筒02的外壳表面上固定印版,以至印版滚筒02较小的间隔设置了一个优选通过一 个遥控装置例如可气动调节的压紧元件63、如一个滚动元件63,该元件在装版过程中临时 固定一个输送到印版滚筒02的印版。通过印版仓58可以实现在各印版滚筒02上在其运 行中自动更换印版,因此,转换印刷品的调整时间相对于手动实施印版的更换被显著地缩 短。这个优点取得的意义越大,针对产品更换而同时更换的印版就越多。同时更换很多的 印版恰恰符合了报纸印刷以往的实践。如果在印刷塔44中布置的8个印版滚筒02分别以 6/2配备来配置印版且所有这些印版必须针对产品更换同时被更换,必须在印刷塔44中总 共更换96个印版,这可以在自动运行的情况下在2分钟之内实现。
[0075] 附图标记对照表
[0076] 01 印刷装置滚筒、转印滚筒
[0077] 02 印刷装置滚筒、印版滚筒
[0078] 03 着墨辊
[0079] 04 着墨辊
[0080] 05 -
[0081] 06 着墨辊
[0082] 07 油墨储存容器、油墨箱、墨斗
[0083] 08 墨斗辊
[0084] 09 墨辊、传墨辊
[0085] 10 -
[0086] 11 墨辊、墨流分离辊
[0087] 12 墨辊、串墨辊
[0088] 13 墨辊、串墨辊
[0089] 14 墨辊、刮墨辊
[0090] 15 -
[0091] 16 刮墨刀
[0092] 17 桥接辊
[0093] 18 墨辊、着水辊
[0094] 19 喷射柱
[0095] 20 -
[0096] 21 墨辊、勻水辊
[0097] 22 墨辊、串水辊
[0098] 23 执行机构
[0099] 24 轴承单元
[0100] 25 -
[0101] 26 轴承、径向轴承、圆柱滚子轴承[0102] 27 轴承装置、轴承元件
[0103] 28 轴承装置、轴承元件
[0104] 29 轴承座、滑座
[0105] 30 -
[0106] 31 承载体
[0107] 32 执行机构、调节装置、活塞、液压活塞
[0108] 33 止挡、楔件
[0109] 34 接触面
[0110] 35 -
[0111] 36 执行机构、调节装置、活塞
[0112] 37 起弹簧作用的元件、弹簧元件
[0113] 38 阀门
[0114] 39 止挡、过载保险装置
[0115] 40 -
[0116] 41 止挡
[0117] 42 传动链节、活塞杆
[0118] 43 复位弹簧
[0119] 44 印刷塔
[0120] 45 -
[0121] 46 底板
[0122] 47 侧机架
[0123] 48 侧机架
[0124] 49 平台
[0125] 50 -
[0126] 51 驱动装置、电机
[0127] 52 驱动装置、电机
[0128] 53 驱动装置、电机
[0129] 54 驱动装置、电机
[0130] 55 -
[0131] 56 驱动装置、电机
[0132] 57 驱动装置、电机
[0133] 58 印版仓
[0134] 59 版屉
[0135] 60 -
[0136] 61 版屉
[0137] 62 止挡
[0138] 63 压紧元件、滚动元件
[0139] A 墨流
[0140] B 主流20[0141]
[0142]
[0143]
[0144]
[0145]
[0146]
[0147]
[0148]
[0149]C D
E F S
a06 al3 T02 T06
侧流 分流 分流 分流
调节路径
间距
间距
切线
切线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阀门盖喷丸机 2020-05-13 31
喷丸处理装置 2020-05-14 761
喷丸处理装置 2020-05-14 373
喷丸处理装置 2020-05-14 812
一种喷丸机 2020-05-13 624
喷丸装置 2020-05-12 580
喷丸装置 2020-05-11 269
内壁喷丸枪 2020-05-13 73
喷丸设备 2020-05-12 905
喷丸装置 2020-05-12 985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