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葡萄栽培 / 葡萄病害 / 白粉病 /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阅读:335发布:2020-05-1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含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包含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在防治多种 植物 病害中的应用,其中的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比例为1:1-1:20。,下面是一种含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包含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比例为20:1-1:60。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比例为1:1-1:20。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比例为1:2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的杀菌组合物,其还包含选自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粘结剂、消泡剂、稳定剂、填料中一种或多种的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杀菌组合物,其配方为:氯氟醚菌唑2%、氟吡菌胺40%、环己
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2%、己二胺4%、Tween-20 6%、黄原胶0.2%、白炭黑2%、乙二醇4%、余量为去离子%。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杀菌组合物,其为微囊悬浮剂,其制备方法为:将环己酮投入剪切釜,开启搅拌,将原药投入搅拌釜,搅拌30min,完全溶解后投入甲苯-2,4-二异氰酸酯,投入反应囊皮,搅拌10min,制成油相。开剪切,投入水和乳化剂,高速剪切30min,制成O/W乳液。
关剪切,边搅拌边缓慢加入己二胺,并升温固化,制得制剂微胶囊。在制得的微胶囊中投入乙二醇,白炭黑和黄原胶,搅拌30min,制成微胶囊悬浮剂。过滤,取样检验,合格后得到微囊悬浮剂。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的杀菌组合物,其中还包含光合作用增强剂。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光合作用增强剂为小球藻提取物0.02%。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水稻纹枯病、葡萄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黄瓜白粉病、小麦锈病、花立枯病、草莓灰霉病或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

说明书全文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一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含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在防治多种植物病害中的应用。二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随着市场上现有杀菌剂大量使用,植物病害的抗性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农药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发展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复配,实现两种药剂协同增效并减缓病害的抗性产生。
[0003] 氯氟醚菌唑是由巴斯夫发现并开发的第1个新型异丙醇三唑类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2RS)-2-[4-(4-氯苯基)-α,α,α-三氟-邻甲苯基]-1-(1H-1,2,4-三唑-1-基)丙-2-醇。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氯氟醚菌唑为C14-脱甲基化抑制剂,通过阻止麦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细胞生长,破坏菌体细胞膜功能。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不同的是,其分子中含有的异丙醇基团,使其能从游离态自由旋转与靶标结合成为结合态,减少病菌突变,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相对低毒,对蜜蜂也较安全。氯氟醚菌唑适用于多种大田作物、经济作物、特种作物以及草坪、观赏植物的真菌病害,如锈病及壳针孢菌(Septoria)引起的病害等。此外,有研究表明,氯氟醚菌唑还有提升作物活,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0004] 氟吡菌胺,化学名称为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是由拜公司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胺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间的特异性蛋白一类血影蛋白,从而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态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具有很好的持效性并且其他种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氟吡菌胺在木质部具有很好的移动性,对植物一个部位施药对其他部位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氟吡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类蔬菜和葡萄上的常见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
[0005] 目前,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两种杀菌剂的复配或者类似机理杀菌剂的复配尚无报道。三发明内容
[0006] 针对以上问题,发明人通过近几年大量的生物测定筛选试验,发现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以一定比例复配,对黄瓜霜霉病、铃薯晚疫病、稻纹枯病、辣椒炭疽病、小麦锈病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0007]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其包含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
[0008] 进一步地,杀菌组合物中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比例为20:1-1:60。
[0009] 进一步地,杀菌组合物中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比例为1:1-1:20。
[0010] 进一步地,杀菌组合物中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的比例为1:20。
[0011] 进一步地,杀菌组合物中还包含选自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粘结剂、消泡剂、稳定剂、填料中一种或多种的成分
[0012] 进一步地,杀菌组合物中配方为:氯氟醚菌唑2%、氟吡菌胺40%、环己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2%、己二胺4%、Tween-20 6%、黄原胶0.2%、白炭黑2%、乙二醇4%、余量为去离子水%。
[0013] 进一步地,杀菌组合物为微囊悬浮剂,其制备方法为:将环己酮投入剪切釜,开启搅拌,将原药投入搅拌釜,搅拌30min,完全溶解后投入甲苯-2,4-二异氰酸酯,投入反应囊皮,搅拌10min,制成油相。开剪切,投入水和乳化剂,高速剪切30min,制成O/W乳液。关剪切,边搅拌边缓慢加入己二胺,并升温固化,制得制剂微胶囊。在制得的微胶囊中投入乙二醇,白炭黑和黄原胶,搅拌30min,制成微胶囊悬浮剂。过滤,取样检验,合格后得到微囊悬浮剂。
[0014] 进一步地,杀菌组合物中还包含光合作用增强剂。
[0015] 进一步地,光合作用增强剂为0.02%的小球藻提取物。
[0016]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水稻纹枯病、葡萄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黄瓜白粉病、小麦锈病、花立枯病、草莓灰霉病或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
[0017] 所述的氯氟醚菌唑与氟吡菌胺可以是各产商的符合相应标准的产品,产品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纯品和各种具体制剂产品。
[0018] 所述溶剂选自油酸甲酯、乙酸乙酯、植物油、200#溶剂油、150#溶剂油、乙醇、正丙醇、酸二甲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0019]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农乳400、农乳500、聚丙烯酸甲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乙氧基蓖麻油、聚丙烯酸甲酯、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20] 所述的润湿剂和分散剂都属于表面活性剂,可以列举出改性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月桂醇二甲基聚羧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脂肪酸、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盐、芳基磺酸盐、脂肪酸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21]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乙二醇丁醚、丙二醇丁醚、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二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一二氯乙烷、甲酰胺、氯化、醋酸钠、氯化镁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0022]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酸镁、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0023] 所述的粘结剂选自葡萄糖蔗糖、羧乙基纤维素、可溶性淀粉、聚乙二醇、甲基纤维素、聚羧酸类和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石蜡石膏、羧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24]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聚三硅氧烷、聚醚改性聚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0025]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柠檬酸钠,间苯二酚、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环氧亚麻油、季戊四醇、木醇糖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26] 所述的填料主要为高岭土、玉米淀粉、硫酸铵、轻钙、白炭黑、膨润土、石膏、凹凸棒土、尿素、硅藻土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0027] 所述光合作用加强剂包括但不限于有光合作用促进效果的微量、中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基酸肥料等,例如海藻提取物。
[0028] 所述水稻纹枯病、葡萄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黄瓜白粉病、小麦锈病、棉花立枯病、草莓灰霉病或水稻稻瘟病不限于具体菌株导致的病害。
[0029] 本发明复配剂的优点在于:(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霜霉病、晚疫病、纹枯病、猝倒病等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2)可以降低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3)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互不相同,有利于避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4)与单一药剂相比,可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四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实施例公开了一系列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实施例仅是发明的代表性展示,并非对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常规调整。
[0031] 以下实施例,特别是具体配方实施例仅是有代表性的部分实验结果,更多的实验结果由于篇幅的原因无法全面展示。
[0032] 实施例1: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3] 试验对象: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由田间采集,经室内分离纯化。
[0034]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5-2006》,采用蚕豆叶片法。选用感病蚕豆盆栽,剪取相同部位、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保湿处理,置于培养皿中。用丙酮溶解原药,用0.1%的吐温80水稀释,配制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叶片在预先配置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药液,自然干后,用接种器将直径5mm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中央,每处理接种30片叶,标记后保湿培养。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病斑直径的长、宽(mm),计算防治效果。
[0035]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斑直径-药剂处理病斑直径)×10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0036]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37]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038]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39]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004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0041]
[0042] 表1看出,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在配比40:1~1:80,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10:1~1:8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20时,共度系数达到672.2,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0043] 实施例2: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0044] 试验对象:马铃薯晚疫病菌
[0045]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13-2006》,叶片法。
[0046] 供试病菌为郑州毛庄采集的野生马铃薯晚疫病菌,供试作物为感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在盆栽苗上选择相同叶位、长势一致的叶片,从叶柄1~2cm处剪下,用湿棉球包裹叶柄放置培养皿中,保湿备用。
[0047] 将采集的病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待产生孢子囊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囊悬浮液,直接配成1×105个孢子囊/mL悬浮液作为接种体。
[0048] 药剂用丙酮溶解,0.05%吐温80水溶液稀释,设置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配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背面朝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每处理不少于10片叶,4次重复,并设只含丙酮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0049] 用孢子囊悬浮液喷雾接种。该试验为治疗性试验,一般是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各12h交替(光照强度5000Lux~20000Lux)、温度为18~20℃,以及接种后24h保持叶面有水膜,以后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d。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
[0050] 0级:不发病;
[0051]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10%以下;
[0052] 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0%~25%;
[0053] 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5%~50%;
[0054] 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0055] 9级:全叶发病枯萎。
[0056]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统计分析方法:
[0057]
[0058]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情指数-药剂处理病情指数)×100/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0059]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6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061]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62]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063]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0064]
[0065] 表2看出,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在配比60:1~1:80,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20:1~1:8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20时,共度系数达到540.1,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0066] 实施例3: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67]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菌
[0068]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3-2006》,平皿叶片法。
[0069] 选用黄瓜感病品种盆栽,自上向下4叶位~6叶位,剪取相同部位、长势一致、带有1cm~2cm叶柄的叶片,用湿棉球包裹叶柄放置在培养皿中,保湿备用。
[0070] 选择发病叶片,用4℃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霜霉病菌孢子囊,制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再每毫升1×105个),4℃下存放备用。
[0071] 原药用丙酮溶解,用0.05%吐温80水溶液稀释。设置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试验设置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0072] 用准备好的新鲜的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μL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该试验为治疗性试验,一般是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中,每天连续光照/黑暗各12h交替、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d。
[0073]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斑直径-药剂处理病斑直径)×10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0074]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75]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076]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77]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078]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0079]
[0080]
[0081] 表3看出,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在配比60:1~1:80,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10:1~1:6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20和1:1时,共度系数达到33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0082] 实施例4: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83] 试验对象:辣椒炭疽病
[0084]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0085]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平皿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放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取5ml药液分别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PDA培养基,45-50℃)的锥形瓶中,摇匀后,待培养基降到适合温度时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个浓度五个重复。以不含药剂有效成份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4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将有菌丝的一面向下和培养基贴合,盖上皿盖。以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无菌培养箱中培养,2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以毫米为单位),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0086]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4
[0087] 菌丝生长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量]×100
[0088]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0089]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09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91]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092]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93]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
[0094]
[0095] 表4看出,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在配比60:1~1:80,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10:1~1:4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20和1:1时,共度系数达到570左右,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0096] 实施例5: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对小麦锈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97] 试验对象:小麦锈病
[0098]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15-2006》,本试验采用盆栽法。
[0099] 播种感小麦锈病品种,盆栽培养至2片~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用加有少量表面活5
性物质的纯净水,吸取长满白粉病菌小麦叶片上的新鲜孢子,制成孢子浓度为1×10个/mL孢子悬浮液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明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药后24h,接种锈病孢子。在温室中培养7d后,统计每株小麦苗叶片上的病斑面积,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分级方法为:
[0100] 0级:不发病;
[0101]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10%以下;
[0102] 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0%~25%;
[0103] 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5%~50%;
[0104] 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0105] 9级:全叶发病枯萎。
[0106]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统计分析方法:
[0107]
[0108]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情指数-药剂处理病情指数)×100/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0109]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11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0111]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112]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113]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5
[0114]
[0115]
[0116] 表1看出,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在配比60:1~1:80,对小麦锈病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10:1~1:4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20时,共度系数达到360.1,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0117] 实施例6:22%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悬浮剂
[0118]
[0119] 将活性成分原药、助剂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22%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悬浮剂。
[012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将22%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悬浮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5%、95.7%。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
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
63.8%和59.7%,药后15天为72.9%和65.3%。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21] 实施例7:3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微乳剂
[0122]
[0123]
[0124] 将原药投入搅拌釜,搅拌规定时间,加乳化剂等助剂再搅拌,制成油相,边加水边剪切至水加完,剪切30min,过滤,取样检验,合格后出料,得到3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微乳剂。
[0125]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将3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微乳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1%、95.2%。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
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
73.4%和65.9%,药后15天为78.8%和72.0%。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26] 实施例8:3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
[0127]
[0128] 按规定配方,先将原药,助剂,填料投入锥形混合机中,搅拌30min后,混合均匀,进入气流粉碎机进行气流粉碎,再次进入锥形混合机中进行二次混合,搅拌30min,二次混合均匀后,取样检验,合格后,得到3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
[0129]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番茄晚疫病。将3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9%、94.5%。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69.2%和63.4%,药后15天为80.9%和76.8%。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30] 实施例9:15%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可溶液剂
[0131]
[0132] 将原药、助剂、溶剂按配方的要求准确称取重量,投入搅拌釜中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均匀,混合,抽取样品检测合格后,即得15%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可溶液剂。
[0133]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将15%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可溶液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6%、93.7%。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52.9%和60.6%,药后15天为59.3%和67.2%。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34] 实施例10:2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乳油
[0135]
[0136] 按规定配方,先将环己酮,150#溶剂油投入搅拌釜,开启搅拌,再将原药投入搅拌釜,搅拌30min,最后加入其他助剂,搅拌30min,静置、过滤,取样检验,合格后,即得2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乳油。
[0137]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小麦锈病。将20%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乳油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7%、94.9%。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2.9%和69.8%,药后15天为81.5%和80.4%。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小麦锈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38] 实施例11:26%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悬乳剂
[0139]
[0140] 将部分助剂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悬浮剂,然后将原药及其他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乳剂,取样检验,合格后,得到26%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悬乳剂。
[0141]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将26%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悬乳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2%、92.1%。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
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
59.9%和62.4%,药后15天为72.3%和74.6%。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42] 实施例12:33%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水乳剂
[0143]
[0144]
[0145] 将溶剂投入剪切釜,开启搅拌,将原药投入剪切釜,搅拌规定时间,加乳化剂等其他助剂再搅拌,制成油相,开启剪切,边加水边剪切至水加完,剪切30min,过滤,取样检验,合格后出料,得到33%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水乳剂。
[0146]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将33%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水乳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1%、96.3%。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
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
80.5%和74.3%,药后15天为85.2%和81.7%。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47] 实施例13:42%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微囊悬浮剂
[0148]
[0149] 将环己酮投入剪切釜,开启搅拌,将原药投入搅拌釜,搅拌30min,完全溶解后投入甲苯-2,4-二异氰酸酯,投入反应囊皮,搅拌10min,制成油相。开剪切,投入水和乳化剂,高速剪切30min,制成O/W乳液。关剪切,边搅拌边缓慢加入己二胺,并升温固化,制得制剂微胶囊。在制得的微胶囊中投入乙二醇,白炭黑和黄原胶,搅拌30min,制成微胶囊悬浮剂。过滤,取样检验,合格后得到42%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微囊悬浮剂。
[015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将42%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微囊悬浮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5%、94.8%。2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按1000倍和5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2.3%和75.9%,药后15天为82.9%和84.7%。氯氟醚菌唑和氟吡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151] 按照实施例7和实施例11的方法制备氟吡菌胺40%、氯氟醚菌唑2%的42%氯氟醚菌唑·氟吡菌胺的微乳剂和悬乳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效分别为86.5%和87.8%。
[0152] 实施例14光合作用加强剂的应用
[0153] 向实施例6-13的配方中尝试加入光合作用增强剂0.02%(小球藻提取物),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延长了作用时间,对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番茄晚疫病的作用时间从25日左右提高至35日。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