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

阅读:250发布:2021-06-05

专利汇可以提供轮胎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为一种轮胎,其维持操纵 稳定性 能,并且提高了湿地性能。轮胎(1) 指定 了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外侧胎肩接地部(8)中设置有外侧胎肩刀槽(26)。外侧胎肩刀槽(26)包含深底部(27)和深度小于深底部(27)的浅底部(28)。浅底部(28)包含从深底部(27)的轮胎轴向的内端(27i)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的第1部分(30)、从外侧胎肩主沟(4)向外侧 胎面 端(To)侧延伸的第2部分(31)以及连接第1部分(30)和第2部分(31)的第3部分(32)。第1部分(30)、第2部分(31)和第3部分(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 角 度各不相同。,下面是轮胎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轮胎,该轮胎具备胎面部,由于向车辆安装的方向被指定了,该胎面部具有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和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
最靠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内侧胎肩主沟、
最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沟、
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主沟、被划分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内侧中间接地部、
被划分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内侧胎面端之间的内侧胎肩接地部、以及被划分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的外侧胎肩接地部,所述内侧胎肩接地部中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一侧倾斜的内侧胎肩刀槽,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中设置有沿着与所述内侧胎肩刀槽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内侧中间刀槽,
所述外侧胎肩接地部中设置有外侧胎肩刀槽,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包含两端终止在外侧胎肩接地部内的深底部和深度小于所述深底部的浅底部,
所述浅底部包含从所述深底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向轮胎赤道侧延伸的第1部分、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延伸的第2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的第3部分,
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度各不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大于所述第1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角度θ1大于所述第2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角度θ1为12度~22度,
所述第2部分的所述角度θ2为10度以下,以及
所述第3部分的所述角度θ3为55度~65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2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不同。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外侧中间接地部,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中设置有沿着与所述内侧中间刀槽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外侧中间刀槽,
所述外侧中间刀槽包含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1外侧中间刀槽、从所述胎冠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2外侧中间刀槽、以及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1外侧中间刀槽的第3外侧中间刀槽,
所述第3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2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
所述第2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1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第
2外侧中间刀槽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1外侧倒角部以及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第3外侧中间刀槽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2外侧倒角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中间刀槽包含连接所述内侧胎肩主沟和所述胎冠主沟的第1内侧中间刀槽、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2内侧中间刀槽、以及从所述胎冠主沟向所述内侧胎面端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3内侧中间刀槽,
所述第1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3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
所述第3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2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在所述第1内侧中间刀槽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1内侧倒角部以及在所述第1内侧中间刀槽与所述胎冠主沟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2内侧倒角部。

说明书全文

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维持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湿地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在胎面部设置有刀槽的轮胎。这样的轮胎例如通过刀槽的边缘所带来的摩擦、刮效果(wiping effect),在湿润路面上发挥高的湿抓地力,因此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0003] 为了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考虑增加刀槽的条数。但是,在这种轮胎中,胎面部的接地部刚性降低,因此存在操纵稳定性能容易劣化的问题。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8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该轮胎基于改善设置在各接地部的刀槽而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能,并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 本发明为一种轮胎,该轮胎具备胎面部,由于向车辆安装的方向被指定了,该胎面部具有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和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具有:最靠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内侧胎肩主沟、最靠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沟、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主沟、被划分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内侧中间接地部、被划分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内侧胎面端之间的内侧胎肩接地部以及被划分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的外侧胎肩接地部,所述内侧胎肩接地部中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一侧倾斜的内侧胎肩刀槽,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中设置有沿着与所述内侧胎肩刀槽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内侧中间刀槽,所述外侧胎肩接地部中设置有外侧胎肩刀槽,所述外侧胎肩刀槽包含两端终止在外侧胎肩接地部内的深底部和深度小于所述深底部的浅底部,所述浅底部包含从所述深底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向轮胎赤道侧延伸的第1部分、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延伸的第2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的第3部分,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度各不相同。
[0011] 本发明的轮胎中,期望所述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大于所述第1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角度θ1大于所述第2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
[0012] 本发明的轮胎中,期望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角度θ1为12~22度,所述第2部分的所述角度θ2为10度以下,以及所述第3部分的所述角度θ3为55~65度。
[0013] 本发明的轮胎中,期望所述第2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不同。
[0014] 本发明的轮胎中,期望所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之间的外侧中间接地部,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中设置有沿着与所述内侧中间刀槽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外侧中间刀槽,所述外侧中间刀槽包含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1外侧中间刀槽、从所述胎冠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2外侧中间刀槽、以及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1外侧中间刀槽的第3外侧中间刀槽,所述第3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2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所述第2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1外侧中间刀槽的深度。
[0015] 本发明的轮胎中,期望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沟与所述第1外侧中间刀槽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1外侧倒角部以及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第2外侧中间刀槽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外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2外侧倒角部。
[0016] 本发明的轮胎中,期望所述内侧中间刀槽包含连接所述内侧胎肩主沟和所述胎冠主沟的第1内侧中间刀槽、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向轮胎赤道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2内侧中间刀槽、以及从所述胎冠主沟向所述内侧胎面端侧延伸且终止在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内的第3内侧中间刀槽,所述第1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3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所述第3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2内侧中间刀槽的深度。
[0017] 本发明的轮胎中,期望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在所述第1内侧中间刀槽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沟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1内侧倒角部以及在所述第1内侧中间刀槽与所述胎冠主沟的连通位置具有对所述内侧中间接地部的踏面进行倒角而得到的第2内侧倒角部。
[0018] 发明效果
[0019] 本发明的轮胎包含内侧中间接地部、内侧胎肩接地部和外侧胎肩接地部。内侧胎肩接地部中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一侧倾斜的内侧胎肩刀槽。内侧中间接地部中设置有沿着与内侧胎肩刀槽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内侧中间刀槽。如此,在轮胎轴向相邻配置在接地部的内侧胎肩刀槽和内侧中间刀槽沿相同的方向倾斜,因此通过各刀槽的刮水效果或将水膜吸起的吸附效果而去除的水膜流向相同的方向。即,所述水膜被分离到不同的主沟、胎面端的外侧而被去除,因此湿地性能提高。
[0020] 外侧胎肩接地部中设置有外侧胎肩刀槽。外侧胎肩刀槽包含两端终止在外侧胎肩接地部内的深底部和深度小于深底部的浅底部。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抑制外侧胎肩接地部的刚性的降低,并且发挥优异的刮水效果,因此将操纵稳定性能维持得较高,提高湿地性能。
[0021] 浅底部包含从深底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向轮胎赤道侧延伸的第1部分、从所述外侧胎肩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延伸的第2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的第3部分。并且,第1部分、第2部分和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各不相同。这样的浅底部抑制接地时的刀槽的开张,维持受到相对较大的横向力作用的外侧胎肩接地部的刚性,并且在多方向发挥边缘效应。因此,本发明的轮胎维持高的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湿地性能。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3] 图2是图1的内侧胎肩接地部和内侧中间接地部的放大图。
[0024] 图3的(a)是图1的A-A截面图,图3的(b)是图1的B-B截面图。
[0025] 图4是内侧中间接地部和外侧中间接地部的立体图。
[0026] 图5是图1的外侧胎肩接地部和外侧中间接地部的放大图。
[0027] 图6是示出比较例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9] 图1中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发明能够用于例如乘用车用、重负荷用的充气轮胎以及在轮胎的内部未填充加压的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等各种轮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作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实施。
[0030] 如图1所示,胎面部2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方向被指定下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胎面部2具有轮胎1安装在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和安装在车辆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在胎侧部(未图示)以文字等表示。
[0031] 所述各“胎面端”To、Ti规定为,在正规轮辋上进行轮辋组装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上负载正规负荷,以外倾角0度的方式平面地接地时的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正规状态下,各胎面端To、Ti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规定为胎面宽度TW。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0032] 在包含轮胎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正规轮辋”是指,该标准按照每种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是指“标准轮辋”,若为TRA,则是指“Design Rim”,若为ETRTO,则是指“Measuring Rim”。
[0033] 在包含轮胎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正规内压”是指,各标准按照每种轮胎规定的气压,若为JATMA,则是指“最高气压”,若为TRA,则是指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指“INFLATION PRESSURE”。轮胎用于乘用车的情况下,正规内压为180kPa。
[0034] 在包含轮胎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正规负荷”是指,各标准按照每种轮胎规定的负荷,若为JATMA,则是指“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是指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指“LOAD CAPACITY”。轮胎用于乘用车的情况下,正规负荷是相当于所述负荷的88%的负荷。
[0035]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有内侧胎肩主沟3、外侧胎肩主沟4和胎冠主沟5。
[0036] 内侧胎肩主沟3在最靠内侧胎面端Ti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外侧胎肩主沟4在最靠外侧胎面端To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胎冠主沟5在内侧胎肩主沟3与外侧胎肩主沟4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主沟3、外侧胎肩主沟4、胎冠主沟5呈直线状延伸。这样的各主沟3~5能够将水顺畅地排出,因此发挥高的湿地性能。
[0037] 期望各主沟3至5的沟宽度W1例如为胎面宽度TW的5%~10%。沟宽度W1小于胎面宽度TW的5%的情况下,湿地性能有可能劣化。沟宽度W1超过胎面宽度TW的10%的情况下,接地部刚性降低,操纵稳定性能有可能劣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期望各主沟3至5的沟深度D1(图4中未包括外侧胎肩主沟4)例如为4~9mm。
[0038] 胎面部2具有内侧胎肩接地部6、内侧中间接地部7、外侧胎肩接地部8和外侧中间接地部9。内侧胎肩接地部6被划分在内侧胎肩主沟3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内侧中间接地部7被划分在内侧胎肩主沟3与胎冠主沟5之间。外侧胎肩接地部8被划分在外侧胎肩主沟4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外侧中间接地部9被划分在外侧胎肩主沟4与胎冠主沟5之间。
[0039] 如图2所示,内侧胎肩接地部6中设置有内侧胎肩横沟15和内侧胎肩刀槽16。在本说明书中,刀槽定义为宽度小于2mm的切口。另一方面,在本说明书中,沟定义为宽度为2mm以上的凹部。
[0040] 内侧胎肩横沟15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一侧倾斜,从内侧胎面端Ti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终止在内侧胎肩接地部6内。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沟15能够将沟内的水顺畅地排出至内侧胎面端Ti的外侧。
[0041] 期望内侧胎肩横沟15的沟宽度W2例如为内侧胎肩主沟3的沟宽度W1的20%~50%。另外,期望内侧胎肩横沟15的沟深度(省略图示)为内侧胎肩主沟3的沟深度D1的70%~95%。
[0042] 内侧胎肩刀槽16包含第1内侧胎肩刀槽17和第2内侧胎肩刀槽18。第1内侧胎肩刀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一侧倾斜且连接内侧胎肩主沟3和内侧胎肩横沟15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内端15i。第2内侧胎肩刀槽18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一侧倾斜且两端18e、18e终止在内侧胎肩接地部6内。
[0043] 第1内侧胎肩刀槽17例如沿着使内侧胎肩横沟15平滑地延长的假想延长线延伸。这样的第1内侧胎肩刀槽17能够抑制内侧胎肩横沟15的内端15i附近的接地部刚性的降低。
[0044] 如图3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内侧胎肩刀槽18包含配置在第2内侧胎肩刀槽18的中心线18c上的深底部18a和配置在深底部18a的轮胎周向的两侧的浅底部18b、18b。这样的第2内侧胎肩刀槽18在磨耗初期利用柔软的变形发挥较大的刮水效果,有效地排出内侧胎肩接地部6的踏面6a的水膜,因此提高湿地性能。另外,在磨耗中期以后,浅底部
18b消失,因此能够抑制随时间变化的劣化所致的接地部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维持高的操纵稳定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期望深底部18a的深度D2为3~5mm的程度,期望浅底部18b的深度D3为0.5~2mm的程度。
[0045] 如图2所示,期望这样的第2内侧胎肩刀槽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为内侧胎肩接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i的50%~80%。
[0046] 内侧中间接地部7中设置有沿着与内侧胎肩刀槽16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内侧中间刀槽20。即,在轮胎轴向相邻地配置的内侧胎肩刀槽16和内侧中间刀槽20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因此通过各刀槽16、20的刮水效果而去除的水膜流向相同的方向。由此,水膜被分离到内侧胎肩主沟3、胎冠主沟5或内侧胎面端Ti的外侧而被去除,因此湿地性能提高。
[0047] 内侧中间刀槽20包含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第2内侧中间刀槽22和第3内侧中间刀槽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中间刀槽21连接内侧胎肩主沟3和胎冠主沟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内侧中间刀槽22从内侧胎肩主沟3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且终止在内侧中间接地部7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内侧中间刀槽23从胎冠主沟5向内侧胎面端Ti侧延伸且终止在内侧中间接地部7内。
[004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轮胎轴向的外端21e和第1内侧胎肩刀槽17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7i在轮胎周向上接近。由此,外端21e附近的内侧中间接地部7的刚性和内端17i附近的内侧胎肩接地部6的刚性得以缓和,通过两刀槽的柔软的变形,容易排出水膜,因此湿地性能提高。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外端21e和第
1内侧胎肩刀槽17的内端17i在轮胎周向的间隔距离La优选为内侧胎肩主沟3的沟宽度W1a的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内侧中间刀槽23与第2内侧中间刀槽22设置在相同的平滑的假想圆弧线22k上。由此,能够维持内侧中间接地部7的刚性,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湿地性能。
[0050] 如图4所示,期望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深度D4大于第3内侧中间刀槽23的深度(省略图示)。期望第3内侧中间刀槽23的深度大于第2内侧中间刀槽22的深度D5。如此,通过使长度最长的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深度D4大于内侧中间接地部7的其他刀槽22、23,能够提高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刮水所带来的除水效果,因此湿地性能提高。另外,通过使轮胎赤道C侧的第3内侧中间刀槽23的深度大于内侧胎面端Ti侧的第2内侧中间刀槽22的深度D5,能够将在转弯行驶时受到更大的横向力作用的内侧胎面端Ti侧的内侧中间接地部7的刚性维持得较高。因此,操纵稳定性能和湿地性能平衡良好地提高。
[0051]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期望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深度D4为4~7mm。期望第2内侧中间刀槽22的深度D5为1.5~3.5mm。期望第3内侧中间刀槽23的深度为2.5~4.5mm。
[0052]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中间接地部7中设置有以斜面的方式对内侧中间接地部7的踏面7a进行倒角而得到的倒角部24。倒角部24包含设置在第1内侧中间刀槽21与内侧胎肩主沟3的连通位置的第1内侧倒角部24a以及设置在第1内侧中间刀槽21和胎冠主沟5的连通位置的第2内侧倒角部24b。这样的倒角部24抑制负荷集中在第1内侧中间刀槽21附近的刚性小的内侧中间接地部7,并且将踏面7a的水膜顺畅地排出,因此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湿地性能。
[0053] 第1内侧倒角部24a形成在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第2内侧倒角部24b形成在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由此,能够平衡良好地确保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轮胎周向的两侧的接地部刚性。
[0054] 期望倒角部24的深度D6例如小于与其相接的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深度D4,进一步期望为第1内侧中间刀槽21的深度D4的40%~70%。
[0055] 如图5所示,外侧胎肩接地部8中设置有外侧胎肩横向花纹沟25和外侧胎肩刀槽26。
[0056] 外侧胎肩横向花纹沟25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一侧倾斜,从外侧胎面端To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终止在外侧胎肩接地部8内。这样的外侧胎肩横向花纹沟25能够将沟内的水顺畅地排出至外侧胎面端To的外侧。
[0057] 期望外侧胎肩横向花纹沟25的沟宽度W3例如为外侧胎肩主沟4的沟宽度W1b的20%~50%。另外,期望外侧胎肩横向花纹沟25的沟深度(省略图示)为外侧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的70%~95%。
[0058] 外侧胎肩刀槽26包含两端27i、27e终止在外侧胎肩接地部8内的深底部27和深度小于深底部27的浅底部28。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26在磨耗初期利用柔软的变形发挥优异的刮水效果,有效地排出外侧胎肩接地部8的踏面8a的水膜,因此能够提高湿地性能。在磨耗中期以后,浅底部28消失,因此能够抑制外侧胎肩接地部8的随时间变化的劣化所致的接地部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将操纵稳定性能维持得较高。
[0059] 期望深底部2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例如为外侧胎肩接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o的50%~80%。
[0060] 浅底部28包含从深底部27的轮胎轴向的内端27i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的第1部分30、从外侧胎肩主沟4向外侧胎面端To侧延伸的第2部分31以及连接第1部分30和第2部分31的第3部分32。
[006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30形成为朝向轮胎赤道C侧前端逐渐变细的锥形状。这样的第1部分30使外侧胎肩接地部8的刚性差异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部分31和第3部分32呈直线状延伸。
[0062] 第1部分3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第2部分3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和第3部分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各不相同。这样的浅底部28抑制行驶时的外侧胎肩刀槽26的开张,对于受到相对较大的横向力作用的接地部,维持较高的刚性,并且在多方向发挥边缘效应,因此进一步维持高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湿地性能。
[0063] 期望第3部分32的角度θ3大于第1部分30的角度θ1。另外,期望第1部分30的角度θ1大于第2部分31的角度θ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部分30~第3部分32之中,配置在轮胎轴向的中央部的第3部分32的角度θ3变大。由此,能够维持上述的边缘效应,并且对于深底部27和外侧胎肩主沟4附近的外侧胎肩接地部8,能够确保高刚性,提高上述的作用。
[0064]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期望第1部分30的角度θ1为12~22度。另外,期望第2部分31的角度θ2为10度以下。期望第3部分32的角度θ3为55~65度。
[006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部分3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与第1部分30和第3部分32的倾斜方向不同。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浅底部28的第1部分30至第3部分32的开张,因此能够维持外侧胎肩接地部8的高刚性,因此操纵稳定性能提高。需要说明的是,第2部分31的方向可以与第3部分32的倾斜方向相同。
[0066] 期望第1部分3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第2部分3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和第3部分3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实质上相等。由此,能够均等地发挥各部分30~32的边缘效应,因此操纵稳定性能进一步提高。所述“实质上”是指下述方式,第1部分30的长度L3、第2部分31的长度L4和第3部分32的长度L5分别为这些长度的合计(L3+L4+L5)的25%~45%的范围。
[0067] 浅底部28进一步包含在深底部27的轮胎周向的两侧且在深底部27的全长L2上配置的第4部分33、33。由此,磨耗初期的湿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0068] 如图3的(b)所示,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期望深底部27的深度D7为3~5mm的程度,期望浅底部28的深度D8为0.5~2mm的程度。
[0069] 如图5所示,外侧中间接地部9中设置有沿着与内侧中间刀槽20相同的方向倾斜的两条以上的外侧中间刀槽35。由此,通过外侧中间刀槽35、内侧中间刀槽20去除的水膜流向相同的方向。因此,水膜顺畅地被去除,因此湿地性能提高。
[00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刀槽35包含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第2外侧中间刀槽37和第3外侧中间刀槽38。
[007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侧中间刀槽36从外侧胎肩主沟4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且终止在外侧中间接地部9内。
[0072] 本实施方式的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外侧胎面端To侧的外端36e与外侧胎肩刀槽26的轮胎赤道C侧的内端26i在轮胎周向上接近。由此,外端36e附近的外侧中间接地部9的刚性得以缓和,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开张变大,水容易排出,因此湿地性能提高。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外端36e与外侧胎肩刀槽26的内端26i在轮胎周向的间隔距离Lb优选为外侧胎肩主沟4的沟宽度W1b的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在外侧胎肩接地部8中,配置有角度与第2部分31不同的第3部分32,因此能够抑制外侧胎肩刀槽26的变形,因此能够维持受到较大的横向力作用的外侧胎肩接地部8的刚性。由此,能够确保操纵稳定性能。
[007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侧中间刀槽37从胎冠主沟5向外侧胎面端To侧延伸且终止在外侧中间接地部9内。本实施方式的第2外侧中间刀槽37与第1外侧中间刀槽36设置在彼此相同的平滑的圆弧线上。由此,维持外侧中间接地部9的刚性,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能。
[0074]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轮胎赤道C侧的内端37i和第3内侧中间刀槽23的轮胎赤道C侧的内端23i在轮胎周向上接近。由此,内端37i附近的外侧中间接地部9的刚性和内端23i附近的内侧中间接地部7的刚性得以缓和,通过两刀槽的柔软的变形,刀槽内的水容易排出,因此湿地性能提高。
[0075] 期望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内端37i和第3内侧中间刀槽23的内端23i在轮胎周向的间隔距离Lc大于间隔距离La和Lb。轮胎赤道C附近作用较大的接地压,因此间隔距离Lc小的情况下,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内端37i附近的外侧中间接地部9和第3内侧中间刀槽23的内端23i附近的内侧中间接地部7的刚性有可能变得过小。因此,间隔距离Lc优选为胎冠主沟5的沟宽度W1c的35%~65%。
[0076]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的第3外侧中间刀槽38从外侧胎肩主沟4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且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第1外侧中间刀槽36。如此,使第3外侧中间刀槽3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大于第1外侧中间刀槽36,能够更有效地排出外侧中间接地部9的踏面9a上的水膜。
[0077] 因此,期望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为胎面宽度TW的3%~6%。期望第3外侧中间刀槽3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为6%~10%。需要说明的是,期望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为3%~6%。
[0078] 期望第3外侧中间刀槽38的深度(省略图示)大于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深度D9(图4所示)。期望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深度D9大于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深度(省略图示)。如此,通过使长度最长的第3外侧中间刀槽38的深度大于外侧中间接地部9的其他刀槽36、37,能够提高第3外侧中间刀槽38的刮水所带来除水效果,因此湿地性能提高。另外,通过使轮胎赤道C侧的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深度D9大于外侧胎面端To侧的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深度D5,在转弯行驶时,对于受到较大的横向力作用的外侧胎面端To侧的外侧中间接地部9,能够维持高刚性维持。因此,操纵稳定性能和湿地性能平衡良好地提高。
[0079]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期望第3外侧中间刀槽38的深度为4~7mm。期望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深度D9为2.5~4.5mm。期望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深度为1.5~3.5mm。
[0080] 期望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4为12~22度。期望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角度θ5为35~45度。期望第3外侧中间刀槽38的角度θ6为12~22度。
[0081]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接地部9中设置有以斜面的方式对外侧中间接地部9的踏面9a进行倒角而得到的倒角部40。倒角部40包含设置在第1外侧中间刀槽36与外侧胎肩主沟4的连通位置的第1外侧倒角部40a以及设置在第2外侧中间刀槽37与胎冠主沟5的连通位置的第2外侧倒角部40b。这样的倒角部40抑制负荷集中在刚性小的第1外侧中间刀槽36附近和第2外侧中间刀槽37附近的外侧中间接地部9,并且使踏面9a的水膜顺畅地排出,因此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湿地性能。
[0082] 第1外侧倒角部40a形成在第1外侧中间刀槽36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第2外侧倒角部40b形成在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轮胎周向的另一侧。这样的倒角部40确保外侧中间接地部
9的刚性平衡较高。
[0083] 如图4所示,期望第2外侧倒角部40b的深度D10例如小于与其相接的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深度D9,进一步期望为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沟深度D9的40%~70%。期望第1外侧倒角部40a的深度(省略图示)也小于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深度D9,进一步期望为第2外侧中间刀槽37的深度D9的40%~70%。
[0084] 以上,对本发明的轮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实施。
[0085] 实施例
[0086] 根据表1的规格试制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为195/65R15的轮胎,并对各试用轮胎的排水性能和操纵稳定性能进行测试。各试用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外侧胎肩刀槽的第2部分与第1部分和第3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反向倾斜。
[0087] 内侧胎肩主沟和外侧胎肩主沟的沟深度:6.2mm
[0088] 胎冠主沟的沟深度:6.3mm
[0089] 第2内侧胎肩刀槽的深底部的深度D2:3.6mm
[0090] 第2内侧胎肩刀槽的浅底部的深度D3:1mm
[0091] 外侧胎肩刀槽的深底部的深度D8:3.6mm
[0092] <操纵稳定性能、湿地性能>
[0093] 将各试用轮胎在下述条件下安装在后轮驱动的乘用车的所有轮上。然后,测试驾驶员使其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和水深1mm以下的湿润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通过测试驾驶员的官能评价此时的牵引性能、制动性能和转弯性能相关的行驶特性。以比较例1作为100,结果用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越良好。
[0094] 排气量:2000cc
[0095] 轮辋:16×7.0
[0096] 内压:200kPa
[0097] 将测试的结果列于表1。
[0098] 【表1】
[0099]
[0100]
[010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到,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各种性能平衡良好地提高。另外,使轮胎尺寸变化进行测试,与该测试结果相同。
[0102] 符号说明
[0103] 1 轮胎
[0104] 7 内侧中间接地部
[0105] 8 外侧胎肩接地部
[0106] 16 内侧胎肩刀槽
[0107] 20 内侧中间刀槽
[0108] 26 外侧胎肩刀槽
[0109] 27 深底部
[0110] 28 浅底部
[0111] 30 第1部分
[0112] 31 第2部分
[0113] 32 第3部分
[0114] C 轮胎赤道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