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61 超高纯度金属化物、混合金属氧化物、金属以及金属合金的均匀纳米颗粒的制备 CN200780012550.3 2007-02-16 CN101415509B 2013-04-17 B·F·伍德菲尔德; 刘胜峰; J·博埃里奥-戈特斯; 刘庆元
含有具有窄粒度分布的和高纯度的金属钠米颗粒、混合金属(合金)钠米颗粒、金属化物钠米颗粒以及混合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组合物。还提供了制备金属钠米颗粒、混合金属钠米颗粒、金属氧化物钠米颗粒以及混合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方法。
62 镍锰复合氢化物粒子及其制造方法、非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201180005228.4 2011-08-26 CN102884659A 2013-01-16 户屋广将; 渔师一臣; 大迫敏行
提供一种用于得到高容量、高输出功率且循环特性优异的非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镍锰复合氢化物粒子,该镍锰复合氢氧化物粒子的粒径小且具有均匀的粒径,而且成为由具有中空结构的锂镍锰复合氧化物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前驱体。在通过结晶化反应获得镍锰复合氢氧化物粒子时,以液温达到60℃以上、以液温25℃为基准测定的pH值达到11.5~13.5的方式控制至少含有Ni化合物和Mn化合物且不含与镍、锰和钴形成络离子的络离子形成剂的核生成用水溶液,从而进行核生成后,对该含有所形成的核的粒子生长用水溶液,以液温达到60℃以上、以液温25℃为基准测定的pH值达到9.5~11.5且pH值低于核生成工序中的pH值的方式加以控制,从而使所述核生长。
63 镍复合氢化物粒子和非电解质二次电池 CN201080061862.5 2010-12-02 CN102869613A 2013-01-09 森建作; 今泉心; 小门礼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粒径且具有均匀粒径的镍复合氢化物粒子以及能够制造所述镍复合氢氧化物粒子的方法。一种通过结晶化反应来制造镍复合氢氧化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由核生成工序和粒子生长工序构成,并且控制该粒子生长工序中的pH值低于该核生成工序中的pH值,其中,所述核生成工序是将含有含镍金属化合物和铵离子供给体的核生成用溶液,以在25℃液温下的pH值成为12.0~13.4的方式加以控制而进行核生成的工序;所述粒子生长工序是将含有该核生成工序中形成的核的粒子生长用水溶液,以在25℃液温下的pH值成为10.5~12.0的方式加以控制而使所述核生长的工序。
64 制备负载金属硝酸盐的方法 CN201080014001.1 2010-03-11 CN102387857A 2012-03-21 M·沃尔特斯; P·蒙尼克; J·H·比特; P·E·德容; K·P·德容
描述了一种制备负载金属硝酸盐的方法,该负载金属硝酸盐适于用作催化剂或附着剂的前体,包括以下步骤:(i)用金属硝酸盐浸渍载体材料,(ii)任选地在低温下干燥浸渍材料,并且(iii)在温度为0-150℃的范围内将浸渍材料暴露于含化氮的气体混合物,以形成分散的负载金属硝酸盐。随后可以通过煅烧金属硝酸盐以使其分解,将金属硝酸盐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优选的金属为、钌、钴、铑、铱、镍、钯、铂、或其混合物。
65 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CN201110198639.1 2011-07-15 CN102339980A 2012-02-01 李淳律; 崔益圭; 金荣基; 宋在爀; 李泳勋; 宋有美; 金润昶
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所述正极包括集流体、不可逆地解嵌锂离子的第一层和允许锂离子可逆地嵌入和解嵌的第二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层进一步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其中所述第一子层介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第二子层之间。所述第一子层包括通式1Li2Mo1-nR1nO3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且所述第二子层包括通式2Li2Ni1-mR2mO2表示的第二活性物质。在通式1中,0≤n<1,且R1选自由锰(Mn)、(Fe)、钴(Co)、(Cu)、锌(Zn)、镁(Mg)、镍(Ni)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在通式2中,0≤m<1,且R2选自由Mn、Fe、Co、Cu、Zn、Mg、钼(Mo)和前述元素的组合组成的组。
66 由灰分中获取 CN201110138456.0 2011-05-13 CN102249306A 2011-11-23 西里尔罗杰·曼伯特
发明涉及一种从灰分组合物中制备五化二矾的方法,是从含固体灰分颗粒以及矾化合物、化合物和镍化合物的灰分组合物中获得,该灰分组合物也可选择性地存在于溶液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pH值低于1的酸溶液接触所述灰分组合物浸提所述灰分;(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还原剂;(3)用H+离子交换树脂接触步骤(2)所得溶液;(4)用H2SO4溶液接触离子交换树脂,从富含矾化合物树脂上解吸矾化合物,得到富含矾化合物的溶液;(5)将所得溶液中的矾化合物进行转化和分离,得到五氧化二
67 二次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及其生产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CN200710090085.7 2007-03-26 CN101047247B 2011-01-26 阿部功; 松本哲; 堤修司; 竹内崇
发明提供用于基于非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及其工业上适合的生产方法以及高安全性基于非水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由具有高容量、低成本和优异热稳定性的锂/镍复合化物组成。锂/镍复合氧化物通过下列步骤(a)~(c)产生:(a)通过在空气气氛下在600~1100℃温度下制备具有特定组分的氢氧化镍或羟基氧化镍。(b)混合所述氧化镍和锂化合物,然后在氧气气氛下在650~850℃的最大温度范围下烧结,从而制备烧结粉末。(c)在满足下列等式(2)的时间内用水洗涤所获得的烧结粉末,然后过滤和干燥:A≤B/40 (2)(其中,A表示以分钟计的洗涤时间,B表示以g/L计的浆料浓度)。
68 一种过渡金属氢化物及其氧化物和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00810110616.9 2008-06-06 CN101597089A 2009-12-09 夏文强; 徐茶清; 姜占锋
发明提供了一种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过渡金属的溶性盐溶液与溶液在惰性气氛下接触,其中,所述碱溶液中还含有添加剂,所述添加剂选自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和水合联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煅烧,其中,所述过渡金属氢氧化物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过渡金属氧化物颗粒分布均匀;采用本发明方法提供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或者过渡金属氧化物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振实密度较高。
69 尖晶石构成的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200780026387.6 2007-07-07 CN101489934A 2009-07-22 N·勒施
发明要求保护制备由尖晶石构成的纳米粒子的方法。该方法在于向合氯化铝的水溶液中掺混金属的盐,所述金属的化物可与氧化铝形成尖晶石晶格,随后干燥,在少于30分钟的时间内煅烧,并粉碎这样获得的附聚物。
70 超高纯度金属化物、混合金属氧化物、金属以及金属合金的均匀纳米颗粒的制备 CN200780012550.3 2007-02-16 CN101415509A 2009-04-22 B·F·伍德菲尔德; 刘胜峰; J·博埃里奥-戈特斯; 刘庆元
含有具有窄粒度分布的和高纯度的金属钠米颗粒、混合金属(合金)钠米颗粒、金属化物钠米颗粒以及混合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组合物。还提供了制备金属钠米颗粒、混合金属钠米颗粒、金属氧化物钠米颗粒以及混合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方法。
71 通过沉淀制备化合物的设备和方法 CN200780012137.7 2007-03-20 CN101415474A 2009-04-22 A·奥布里奇; J·麦斯-马克施弗尔; M·杨恩; R·泽塔尼; G·梅考斯科; S·阿尔布雷克特; S·马库尔斯; J·施莫尔; M·克鲁夫特
发明涉及通过从溶液沉淀固体来制备化合物的设备和方法,在沉淀中形成的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独立地确定。因此,能以高的空-时产率制备传统产品,特别是通式NixCo1-x(OH)2的镍/钴混合氢化物,其BET比表面积为20米2/克,摇实密度大于2.4克/厘米3。
72 比表面积纳米多孔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及催化剂载体结构 CN200680043296.9 2006-11-20 CN101316655A 2008-12-03 简·普罗查兹卡; 蒂莫西·M·斯皮特莱尔
发明提供一种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纳米多孔化物陶瓷催化剂的工艺及由该工艺制备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包括:(a)配制初始溶液,初始溶液含有第一种金属盐和第二种金属盐,第一种金属盐为热不稳定盐,第二种金属盐可溶于,同时具有热稳定性,通常此类盐为一种金属盐。(b)对初始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第一中间产物。(c)对第一中间产物进行煅烧,得到第二中间产物。(d)水洗第二中间产物,除去第二种金属盐,从而得到第三中间产物。(e)将第三中间产物过滤并干燥,最终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纳米多孔氧化物陶瓷催化剂。
73 用于电池的活性混合氢化镍阴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03823112.3 2003-09-26 CN100438152C 2008-11-26 P·博伊尔莱因; B·舒尔泰斯; W·赖歇尔; H·舍尔茨伯格
发明涉及一种拟用于电池的活性混合氢化镍阴极材料,它具有特定双峰粒度分布,该分布使混合氢氧化镍阴极材料具有优良特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备该混合氢氧化镍材料的方法,其特别有利的是在具有一体化的澄清区的回路反应器中以连续沉淀工艺进行。
74 电池 CN200580020235.6 2005-06-16 CN100431212C 2008-11-05 加藤文生; 泽田胜也; 向井保雄; 野矢重人
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碱性电池,其中所述正极包括正极材料混合物,该正极材料混合物包括羟基化镍、电解二氧化锰和膨胀石墨,该膨胀石墨具有5μm到25μm的基于体积的平均粒径、4m2/g到10m2/g的BET比表面积和由静态法测量的0.03g/cm3到0.10g/cm3的堆积比重(表观密度),所述羟基氧化镍具有3.05以上的平均镍化合价,以及在包括在所述正极材料混合物中的所述羟基氧化镍、所述电解二氧化锰和所述膨胀石墨的总量中,所述膨胀石墨的含量为3wt%到15wt%。
75 磁性化物纳米颗粒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制造方法 CN200480044382.2 2004-11-26 CN101056815A 2007-10-17 千珍宇; 徐正煜; 李载贤
发明一般涉及一种制造磁性化物纳米颗粒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方法,更尤其涉及制造磁性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方法,其包括(1)将磁性或金属前体加至表面活性剂或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剂中而得到混合溶液,(2)将该混合溶液加热至50-600℃,通过加热使磁性或金属前体分解形成磁性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和(3)将磁性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分离。由于该方法是通过不使用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简单工艺而获得,与传统方法相比,可简易地大量的生产具有所需粒径的均匀的磁性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
76 二次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及其生产方法以及二次电池 CN200710090085.7 2007-03-26 CN101047247A 2007-10-03 阿部功; 松本哲; 堤修司; 竹内崇
发明提供用于基于非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及其工业上适合的生产方法以及高安全性基于非水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由具有高容量、低成本和优异热稳定性的锂/镍复合化物组成。锂/镍复合氧化物通过下列步骤(a)~(c)产生:(a)通过在空气气氛下在600~1100℃温度下制备具有特定组分的氢氧化镍或羟基氧化镍。(b)混合所述氧化镍和锂化合物,然后在氧气气氛下在650~850℃的最大温度范围下烧结,从而制备烧结粉末。(c)在满足下列等式(2)的时间内用水洗涤所获得的烧结粉末,然后过滤和干燥:A≤B/40 (2)(其中,A表示以分钟计的洗涤时间,B表示以g/L计的浆料浓度)。
77 镍酸锂正极物质、其生产方法以及装有该活性物质的锂电池 CN97115013.3 1997-07-16 CN1159783C 2004-07-28 安田秀雄
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含有磷、镍酸锂和钴,其晶体结构是无定形的。在该正极活性材料中钴含量为2~60mol%(Co/(Ni+Co))。本发明也公开了含有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电池
78 一种氢化镍材料的制备方法 CN01818451.0 2001-09-13 CN1481590A 2004-03-10 C·费罗; M·A·费特岑科; B·索默斯; A·扎伦; G·E·贝内特; C·T·瓦尔克
一种采用次生金属制备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优选采用一种非电解方法处理所述次生金属并通过沉淀反应将其做成活性的电池正极材料。此处还公开了一种制备氢化镍材料而无需采用前胺反应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一种金属并将该金属做成活性正极材料的步骤。用于制备氢氧化镍材料的方法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掺合步骤。做成活性电池正极的步骤可包括使所述金属同时与铵离子和氢氧离子混合。做成活性电池正极的步骤还包括各种金属离子的连续搅拌沉淀反应。在本方法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金属可以是一种次生镍源,如来自镍电解精炼工艺、化学镍工艺或镍电镀工艺的废弃或新鲜电解液。
79 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98800908.0 1998-06-30 CN1141747C 2004-03-10 河野智子; 小林茂雄; 渡边庄一郎; 藤原隆文; 桥本彰; 庄司易彦
将正极与负极通过介入隔膜层合在一起,并卷绕成螺旋状,形成极板组,作为正极的活性物质,使用一种锂复合金化物,它是将选自过渡金属、IIA金属、IIIA金属中至少一种金属的氢氧化物、氧化物和酸盐中的至少一种,与一种D50为5~50 μm、D90在90μm以下、且不含粒径在100μm以上粒子的锂化合物混合,在700~1000℃下焙烧2~30小时后粉碎而成。通过使用这样制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提高非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循环特性。
80 金属氢化物固溶体、金属氧化物固溶体及其制造方法 CN98106623.2 1998-04-15 CN1129630C 2003-12-03 栗栖裕文; 石桥龙一; 小谷登志一; 竹垣希
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氢化物固溶体、金属氧化物固溶体及其制造方法,要旨在于该金属氢氧化物固溶体及金属氧化物固溶体之结晶外形系由平行之上下两个基底面及外周之六个锥面所组成之8面体形状,且该角锥面呈由向上倾斜面与向下倾斜面交替配置之形态,同时基底面之长轴径与上下基底面间之厚度的比例(长轴径/厚度)为1~9,使其混拌于树脂时之流动性与加工性得以提高。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