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21 线圈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01823455.0 2001-10-25 CN1528004A 2004-09-08 小宫邦文
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圈滤波器,其适合表面安装于电子电路板,可以实现器件间的配置需要考虑的因素少、高频特性优良的宽频带的隔离,并可以阻止叠加电子电路板等的电子设备的直流电源或信号等上传播的电磁波或高频信号,在由相邻的导线间电绝缘的导线缠绕成线圈状的中间部分(1a)的两侧,为了缠绕一圈以上的导线形成环状导通的短路环(1b),而使线圈端部的导线间电连接,该导线端部(1c)弯入线圈形状端面的最外侧圆周部分的内侧。
22 用于自动安装的线圈 CN01117889.2 2001-04-03 CN1316750A 2001-10-10 D·H·马巴赫; G·斯佩; H·M·范德维斯特
发明涉及具有多个(2)的空气线圈(1),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匝(2)包括一种磁性材料或者匝(2)具有用来传输电流的外层(3)和在其里面的磁性材料。
23 电子零件及无线终端装置 CN00107060.6 2000-04-25 CN1271948A 2000-11-01 清末邦昭; 竹田和弘; 崎田广实; 矶崎贤藏; 佐佐木胜美
发明涉及电子零件及无线终端装置,本发明的电子零件是在基材11的表面形成导电膜12,在导电膜12上设槽13,又设置覆盖槽的保护材料14,在基材11的两端设端子部15、16构成的。对端子部15、16的长度P1~P8作出了规定,还对端子部15、16的表面光洁度和构成材料及保护材料的构成作出了规定,目的在于提供生产容易程度、安装性能、零件特性等至少有一项能够得到提高的电子零件及使用该零件的无线终端装置。
24 环绕式石墨烯滤波扼流圈及其制作方法 CN201710398710.8 2017-05-31 CN107393691A 2017-11-24 柯良节; 梁思敬; 司徒若祺
发明公开一种环绕式石墨烯滤波扼流圈及其制作方法,该扼流圈包括内圈部以及外圈部,所述内圈部包括多组第一线圈,多组第一线圈以首尾相接的形式平行紧密环绕而形成中空管状结构,第一组第一线圈引出输入端,最后一组第一线圈引出内圈连接端;所述外圈部包括多组第二线圈,每组第二线圈沿管状结构外表面,从管状结构一端环绕至管状结构另一端,并穿过中空内表面回到出发端,多组第二线圈以首尾相接的形式围合在管状结构的内外表面,第一组第二线圈引出外圈连接端,最后一组第二线圈引出输出端;内圈连接端与外圈连接端相连,输入端输入待滤波电流,输出端输出已滤波电流。
25 便于集成功率提供的耦合电感器 CN201210099450.1 2012-03-29 CN102737811B 2016-08-03 N·P·考利; I·阿利; S·J·斯平克斯
发明名称为便于集成功率提供的耦合电感器。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包括表面安装器件(SMD)电感器的一种设备,SMD电感器包含形成在同一SMD线圈架上的至少两个相反卷绕的空心线圈;其中至少两个相反卷绕的空心线圈连接到SMD线圈架上的三个端子,其中单个端子连接到具有接入其它绕组节点的两个独立端子的两个绕组的公共节点。
26 射频滤波器及具有该射频滤波器的电机 CN201410387151.7 2014-08-07 CN105099089A 2015-11-25 罗庆斌; 黎志伟; 任晓琳; 田桂红; 魏新鹏
发明为射频滤波器及具有该射频滤波器的电机,提供一种电机,包括用于连接至外部电源的接线端及连接至该接线端的内部电路,还包括射频滤波器,该射频滤波器包括导线,该导线在一个柱状的平行于轴向的表面沿螺纹线绕制成一个中空的柱状的线圈,该导线位于该柱状轴向两侧的两个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接线端及该内部电路。由于射频滤波器的大部分导线向外辐射电磁波的强度均会不同程度地被由其它导线反射的电磁波所削弱,从而可降低整个电机对外表现出来的辐射值。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机射频滤波器。
27 线圈 CN201010287884.5 2010-09-17 CN102044330B 2013-05-01 菊地修一; 目黑文仁; 畑山佳之
发明提供一种线圈绕组的卷绕终端及卷绕始端的一方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而另一方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的线圈,其中,能防止卷绕始端侧绕组及卷绕终端侧绕组的交叉部的绕组高度比其他部分的绕组高度大幅升高的情况。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使两根金属线沿纵向重叠,而一起从内周侧朝外周侧卷绕,另一方面,残留在内周侧的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沿线圈(10)的端面(3)以描绘曲线的方式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引出,在卷绕终端侧的绕组(1)与卷绕始端侧的绕组(1)的交叉部分(4),使各个绕组(1)的两根金属线以沿横向放平的状态重叠并交叉。
28 面安装型空心线圈 CN201010183559.4 2010-05-18 CN101901667A 2010-12-01 作间裕司; 山田俊幸; 古田敏朗; 青木一晴
发明提供一种面安装型空心线圈,能够通过自定位效果而位置精度良好地安装,自动安装机的吸附性也良好,且在安装状态下的机械强度较高。空心线圈(1)由被成形加工为上表面侧平坦而下表面侧弯曲的形状的筒状的线圈卷绕部(2)、以及与线圈卷绕部的两端连续地形成的一对端子部(3)构成。线圈卷绕部是将由绝缘被膜(1a)覆盖的导电线(1b)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通过使从该线圈卷绕部的两端延伸出来的导电线(1b)大致直地折曲而沿平方向延伸来形成端子部。该空心线圈在将线圈卷绕部的下表面侧的弯曲部分(2b)搭载到电路基板(10)上的状态下,将各端子部钎焊到对应的电极连接盘(11)上,从而面安装到电路基板上。
29 电感系统及其制造方法、印刷电路板和调谐器 CN200480019970.0 2004-06-28 CN1823396B 2010-05-12 K·Y·林; S·H·李
一种包括彼此串联耦合在一起的印刷线圈(11,21)形式的第一部分和非印刷线圈(12,22)形式的第二部分的电感系统(1,2)可具有相对大的电感值和仍然具有相对小的尺寸。非印刷线圈(12、22)包括空心线圈。该电感系统(1,2)的总电感基本上等于印刷线圈(11,21)的电感加上空心线圈的电感加上互感,这取决于印刷线圈(11,21)和空心线圈之间的重叠区域。非印刷线圈(12)的一端耦合到印刷线圈(11)的中心端,非印刷线圈(12)的另一端和印刷线圈(11)的外端构成电感系统(1)的端部,从而紧凑地耦合两个线圈(11,12)。
30 金属间弹簧结构 CN200510088273.7 2005-08-03 CN100533694C 2009-08-26 T·汉特舍尔; B·S·克鲁索尔
一种弹簧结构,其中利用金属层从固溶体到金属间化合物的转变,将弹簧指弯曲成弯曲的形状或者增加该弹簧指的屈服点。该弹簧指具有粘附到衬底的锚部分,以及在该衬底表面上延伸的悬臂部分。该金属层形成该弹簧指的至少一部分。该金属层最初被制成为包含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的固溶体,退火时该固溶体转变成金属间化合物,由此产生弯曲,使得该弹簧指的悬臂部分相对于衬底发生弯曲,并且/或者增大弯曲的悬臂部分的屈服点。使用电与/或溅射形成该金属层,并在释放该悬臂部分之前与/或之后进行退火。
31 电感零件 CN200810003882.1 2008-01-28 CN101276683A 2008-10-01 山本宪一; 大庭美智央; 松谷伸哉
发明提供一种电感零件,该电感零件具备:素域;形成于该素域内的线圈;以及与线圈电连接的电极,在电极和素域之间设置了冲击吸收层。根据这种结构,即使素域受到了冲击,由于素域利用该冲击吸收层可弯曲,因此,也可得到较高的冲击可靠度。
32 电感元件 CN200710199836.9 2007-12-13 CN101241795A 2008-08-13 魏昌琳; 晋国强; 蔡承桦; 徐钦山; 陈昌升
发明是关于一种电感元件,包含:一第一导电图案,于一基板的第一基板层上;一第二导电图案,于所述的基板的第二基板层上;及介于所述的第一基板层及所述的第二基板层之间的一区域,至少一孔洞通过所述的区域而耦合于所述的第一基板层及所述的第二基板层间,其中于所述的区域的所述的第一导电图案或所述的第二导电图案的其中至少一者所感应的磁场较位于所述的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的第二导电层之间的一不同区域的所述的第一导电图案或所述的第二导电图案的其中至少一者所感应的磁场为强。本发明提供的电感具有改良的品质因素,及可容易地以半导体制造工艺或PCB制造工艺来制造。
33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0510054771.X 2001-03-21 CN100403491C 2008-07-16 京極敏彦; 神津正; 望月清春; 石津昭夫; 小林义彦; 佐藤勧; 菊池荣; 丸山昌志; 神代岩道
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制造装置。在该制造方法中,用捕捉筒将在散料送料器的散料供给部中以纵列状态排列成一列供给的电子零件中的开头的电子零件真空吸附保持着,输送到模衬底上,然后通过重流,使预先被覆在上述模块衬底等上的焊料熔化,将上述电子零件固定在模块衬底上,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电子零件,将把利用绝缘膜被覆了其表面的线材紧密地缠绕成螺旋状、同时将两端作为电极的线圈以纵列状态供给上述散料供给部,使以纵列状态供给的上述电子零件中的开头的电子零件以规定的间隔离开后继的电子零件,然后用上述捕捉筒真空吸附保持上述电子零件。
34 电感耦合线圈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装置 CN200610112570.5 2006-08-23 CN101131893A 2008-02-27 宋巧丽; 南建辉
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感耦合线圈及应用该电感耦合线圈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装置,由两个或多个结构基本相同的独立分支嵌套构成,多个独立分支同轴线,且相对轴线对称布置,并联连接,每个独立分支包括立体部分和平面部分,立体部分沿轴线方向延伸;平面部分沿垂直于轴线的平面向四周延伸;立体部分的底部端点与平面部分的内部端点平滑连接。电感耦合线圈设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装置的反应室上部,并与射频电源连接。可以使工艺气体在反应腔室的晶片上方分布均匀,使晶片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速度差异较小,刻蚀速率均匀,提高刻蚀晶片的质量。主要用于半导体晶片加工设备,也适用于其它的设备。
35 电感系统 CN200480019970.0 2004-06-28 CN1823396A 2006-08-23 K·Y·林; S·H·李
一种包括彼此串联耦合在一起的印刷线圈(11,21)形式的第一部分和非印刷线圈(12,22)形式的第二部分的电感系统(1,2)可具有相对大的电感值和仍然具有相对小的尺寸。非印刷线圈(12、22)包括空心线圈。该电感系统(1,2)的总电感基本上等于印刷线圈(11,21)的电感加上空心线圈的电感加上互感,这取决于印刷线圈(11,21)和空心线圈之间的重叠区域。非印刷线圈(12)的一端耦合到印刷线圈(11)的中心端,非印刷线圈(12)的另一端和印刷线圈(11)的外端构成电感系统(1)的端部,从而紧凑地耦合两个线圈(11,12)。
36 金属间弹簧结构 CN200510088273.7 2005-08-03 CN1734737A 2006-02-15 T·汉特舍尔; B·S·克鲁索尔
一种弹簧结构,其中利用金属层从固溶体到金属间化合物的转变,将弹簧指弯曲成弯曲的形状或者增加该弹簧指的屈服点。该弹簧指具有粘附到衬底的锚部分,以及在该衬底表面上延伸的悬臂部分。该金属层形成该弹簧指的至少一部分。该金属层最初被制成为包含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的固溶体,退火时该固溶体转变成金属间化合物,由此产生弯曲,使得该弹簧指的悬臂部分相对于衬底发生弯曲,并且/或者增大弯曲的悬臂部分的屈服点。使用电与/或溅射形成该金属层,并在释放该悬臂部分之前与/或之后进行退火。
37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制造装置 CN200510054771.X 2001-03-21 CN1681078A 2005-10-12 京極敏彦; 神津正; 望月清春; 石津昭夫; 小林义彦; 佐藤勧; 菊池荣; 丸山昌志; 神代岩道
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制造装置。在该制造方法中,用捕捉筒将在散料送料器的散料供给部中以纵列状态排列成一列供给的电子零件中的开头的电子零件真空吸附保持着,输送到模衬底上,然后通过重流,使预先被覆在上述模块衬底等上的焊料熔化,将上述电子零件固定在模块衬底上,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电子零件,将把利用绝缘膜被覆了其表面的线材紧密地缠绕成螺旋状、同时将两端作为电极的线圈以纵列状态供给上述散料供给部,使以纵列状态供给的上述电子零件中的开头的电子零件以规定的间隔离开后继的电子零件,然后用上述捕捉筒真空吸附保持上述电子零件。
38 电子零件及无线终端装置 CN00107060.6 2000-04-25 CN1178232C 2004-12-01 清末邦昭; 竹田和弘; 崎田广实; 矶崎贤藏; 佐佐木胜美
发明涉及电子零件及无线终端装置,本发明的电子零件是在基材11的表面形成导电膜12,在导电膜12上设槽13,又设置覆盖槽的保护材料14,在基材11的两端设端子部15、16构成的。对端子部15、16的长度P1~P8作出了规定,还对端子部15、16的表面粗糙度和构成材料及保护材料的构成作出了规定,具体说,一对端子部相对的方向、即长度方向上电子零件的长度L1与该对端子部各自在长度方向的剖面的长度P5、P6的关系为:0.07<P5/L1<0.35、0.07<P6/L1<0.35,端子部的表面粗糙度为中心线平均值,是0.3微米~10微米。本发明可提供生产容易程度、安装性能、零件特性等至少有一项能够得到提高的电子零件及使用该零件的无线终端装置。
39 Multilayer helical wave filter for medical therapeutic or diagnostic applications EP11176333.0 2011-08-02 EP2415499B1 2016-04-06 Kondabatni, Kishore Kumar; Dabney, Waren S.; Johnson, Robert Shawn; Stevenson, Robert A.; Frysz, Christine
A multilayer helical wave filter having a primary resonance at a selected RF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frequency or frequency range, includes an elongated conductor form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an implantable medical lead. The elongated conductor includes a first helically wound segment having at least one planar surface, a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which forms a first inductive component, and a second helically wound segment having at least one planar surface, a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which forms a second inductive ele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helically wound segments are wound in the sam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and share a common longitudinal axis. Planar surfaces of the helically wound segments face one another, and a dielectric material is disposed between the facing planar surfaces of the helically wound segments and between adjacent coils of the helically wound segments, thereby forming a capacitance.
40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EP10751119 2010-03-09 EP2406655A4 2014-09-10 DERBAS JUSTIN R; SINGH VINIT
A resonator is provided for use in a system for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a first device and a second device. The resonator includes a coil having multiple layers, each layer including inductive and insulative layers. The thickness of a conductor layer may be relative to the skin depth of the conductor.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