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41 装置、空调机和制冷机 CN201280072410.6 2012-04-16 CN104220820B 2016-03-30 神谷庄太; 畠山和德; 汤浅健太; 松下真也; 楠部真作; 牧野勉
发明装置包括:压缩机(1),其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7)、以及驱动压缩机构(7)的电动机(8);逆变器(9),其施加驱动电动机(8)的电压;转换器(10),其对逆变器(9)施加电压;逆变器控制部(12),其生成驱动逆变器(9)的驱动信号;以及转换器控制部(17),其生成驱动转换器(10)的驱动信号,其中,逆变器控制部(12)具有:使压缩机(1)进行加热运转的加热运转模式、以及使压缩机(1)进行通常运转来压缩制冷剂的通常运转模式,转换器控制部(17)在逆变器控制部(12)的加热运转模式时,基于针对电动机(8)的电压指令值设定对逆变器(9)施加的电压。
42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280067172.X 2012-01-23 CN104053959B 2016-03-30 竹中直史; 若本慎一;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鸠村杰; 石村亮宗
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室外侧流量控制装置(第四流量控制装置22),其生成用于向压缩机(1)注射的中压;旁通流量控制装置(第六流量控制装置26),其与室外侧流量控制装置并联地被设置在使室外换热器(3)旁通的旁通配管(25)上,与室外侧流量控制装置一起控制室外换热器(3)的热交换量。
43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201280060312.0 2012-12-06 CN103988031B 2016-03-09 藤本祐介; 横原和马; 冈本敦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10)包括扇控制部(104)和转速控制部(102),在集装箱箱内的温度已稳定的情况下,该风扇控制部(104)使箱内风扇(36)的转速降低,随着风扇控制部(104)使箱内风扇(36)的转速降低,该转速控制部(102)使压缩机(30)的运转转速(N)降低,以使集装箱箱内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44 涡轮压缩机及涡轮冷冻机 CN201480038121.3 2014-07-08 CN105378297A 2016-03-02 小田兼太郎; 佐久间信义
一种涡轮压缩机(5)及具备该涡轮压缩机的涡轮冷冻机,该涡轮压缩机具备:叶轮(13),其以旋转轴(15)为中心旋转;以及密封部(32),其具有对置部(44),该对置部与叶轮(13)的轮毂(37)的外径部(37a)在径向上对置,在密封部(32)形成有侵入到外径部(37a)与对置部(44)之间的异物用的避让槽(45)。
45 制冷剂回路和空调装置 CN201480037859.8 2014-06-27 CN105358918A 2016-02-24 尾中洋次; 松本崇; 酒井瑞朗; 中宗浩昭; 村上泰城
发明具备:将气液两相制冷剂(51)分离成制冷剂蒸气(52)和制冷剂液体(53)的多个气液分离装置(1);与气液分离装置(1)的上游侧连接并通过开闭切换气液两相制冷剂(51)的流路的流路切换(11);在气液分离装置(1)中被分离的制冷剂液体(53)或气液两相制冷剂(51)流入的蒸发换热器(3);相对于蒸发换热器(3)垂直或倾斜地设置于蒸发换热器(3)的上游侧的集管(2);设置于蒸发换热器(3)的下游侧的压缩机(7);以及与各个气液分离装置(1)连接并供制冷剂蒸气(52)通过的多个旁通路径(6),通过多个旁通路径(6)之后的制冷剂蒸气(52)与通过蒸发换热器(3)之后的制冷剂蒸气(52)在蒸发换热器(3)与压缩机(7)之间的第一汇合点α汇合。
46 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以及冷却单元 CN201480032612.7 2014-11-25 CN105283719A 2016-01-27 吉川朝郁; 佐野诚; 寺岛巌; 茅嶋大树
发明的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具备:冷却器、冷冻机、冷媒回路、除霜回路、开闭、压调整部及第一热交换部,所述冷却器设置于冷冻室的内部,具有导设至壳体内部的热交换管及排接收部;所述冷冻机冷却液化CO2冷媒;所述冷媒回路用于使由所述冷冻机冷却液化的CO2冷媒在所述热交换管中循环;所述除霜回路从所述热交换管的入口路及出口路分支,与所述热交换管一同形成CO2循环路;所述开闭阀在除霜时关闭,使所述CO2循环路成为闭合路;所述压力调整部,除霜时用于调整在所述闭合路中循环的CO2冷媒的压力;所述第一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冷却器下方,导设所述除霜回路以及使作为第一加热介质的盐水循环的第一盐水回路,用于通过所述盐水加热在所述除霜回路中循环的CO2冷媒,其中,除霜时通过热虹吸作用使CO2冷媒在所述闭合路中自然循环。
47 用于降膜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分配器 CN201480032075.6 2014-06-04 CN105264322A 2016-01-20 A.A.阿拉亚里; J.L.埃斯富姆斯; T.D.拉克利夫; M.克里斯蒂安斯
降膜式蒸发器包括:多个蒸发器管,大量热能传递介质流动通过其中;以及分配器,其将液体制冷剂流分配在所述多个蒸发器管之上。所述分配器包括分配器盒和定位在所述分配器盒的底部表面处的分配薄板,所述分配薄板具有多个峰和谷,侧壁在每个峰和每个谷之间延伸。多个端口定位在所述侧壁中以便将所述液体制冷剂流向下地分配在所述多个蒸发器管之上。
48 集成 CN201280048852.7 2012-10-02 CN103890504B 2016-01-20 伊藤哲也; 武田幸彦; 堀田照之; 稻叶淳; 吉井桂一; 大石繁次
汽-液分离空间(141b)设置在本体(140)中。本体(140)容纳减压液相制冷剂的固定节流(17)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液相制冷剂通道(141d)和汽相制冷剂通道(142b)的集成阀构件(29)。集成阀构件(29)由经由轴(29c)连接至集成阀构件(29)的步进达(28)移动。因而,可以简化作为气体喷射循环工作的循环(10)的循环构造。
49 CN201280045771.1 2012-09-25 CN103842743B 2016-01-20 冈本昌和
发明在为了调节制冷剂回路的热平衡而使用了辅助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也保证的效率不下降。制冷剂回路(10)中设置有让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辅助热交换器(1)。辅助热交换器(1)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0)保证低级压缩机(11)和高级压缩机(12)之间的连结通路(4)与低级膨胀(15)和高级膨胀阀(14)之间的连结通路(7)相连通。
50 用于控制亚临界和超临界模式下的蒸汽压缩系统的运行的方法 CN201280032978.5 2012-07-03 CN103649651B 2016-01-20 简·普林斯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蒸汽压缩系统(1)的运行的方法以及一种蒸汽压缩系统(1)。所述蒸汽压缩系统(1)包括沿着制冷剂在其中流动的制冷剂路径布置的压缩器(2)、排热换热器(3)、可控(4)、接收器(5)、至少一个膨胀装置和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蒸汽压缩系统(1)能够在亚临界控制机制以及以超临界控制机制运行。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测量离开排热换热器的制冷剂的温度TGC;基于所测的温度TGC并且采用可用于亚临界控制机制以及超临界控制机制的计算公式计算压强基准PGC,Ref;以及,控制可控阀的打开程度,从而获取离开排热换热器的制冷剂的等于所计算的压强基准PGC,Ref的压强。由于计算公式可应用于亚临界控制机制以及超临界控制机制,因而仅需要一个计算公式,因而可以以非常简单的方式控制蒸汽压缩系统(1)。
51 涡轮制冷机 CN201380076771.2 2013-06-24 CN105247298A 2016-01-13 古贺淳; 上田宪治
涡轮制冷机(1A)具备:离心压缩机(10),其通过具有多个叶片(21)的叶轮(18)的旋转来压缩制冷剂(W);冷凝器(11),其对压缩后的制冷剂(W)进行冷却;第一膨胀(12)以及第二膨胀阀(13),其将来自冷凝器(11)的制冷剂(W)减压而形成气液二相,且第一膨胀阀(12)以及第二膨胀阀(13)串联连接;蒸发器(15),其使来自第二膨胀阀(13)的制冷剂(W)蒸发;节能器(14),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膨胀阀(12)以及第二膨胀阀(13)之间,将制冷剂(W)分离成气液二相;以及流入路(16),其能够使在节能器(14)中从制冷剂(W)分离出的气相(W1)在叶轮(18)的相邻的叶片间的主流路(FC)中向叶片(21)的前缘(21a)与后缘(21b)之间流入。
52 运输制冷系统的容量调节 CN201480027712.0 2014-03-14 CN105228842A 2016-01-06 M.甘
一种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包括:压缩装置,所述压缩装置至少具有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布置的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第一制冷剂散热热交换器(80),所述第一制冷剂散热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级和所述第二压缩级中间以便将来自所述第一压缩级的制冷剂传递到所述第二压缩级;第二制冷剂散热热交换器(40),所述第二制冷剂散热热交换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压缩级的制冷剂流动的下游;旁通管路(90、130),所述旁通管路定位在所述第一压缩级的排放口与所述第二压缩级的排放口中的至少一个处;旁通(92、132),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旁通管路中,所述第一压缩级和所述第二压缩级中的至少一个被旁通并且所述第一制冷剂散热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制冷剂散热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被旁通。
53 双重管式热交换器及包括该双重管式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CN201280055516.5 2012-11-06 CN103930744B 2016-01-06 贺川干夫; 竿尾忠; 中川裕介; 樱井克敏
一种双重管式热交换器,能构成得紧凑,并能抑制气液两相制冷剂中含有的液态制冷剂从内管流出,从而能防止回液现象的发生。双重管式热交换器(31)包括:外管(32),该外管使高压液态制冷剂流动;以及内管(33),该内管具有供将所述高压液态制冷剂减压而获得的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的入口侧端部(33A)和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的出口侧端部(33B)。双重管式热交换器(31)由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多根纵管(34A、34B)和将多根纵管(34A、34B)的端部彼此连接的曲管(35)构成,内管(33)的出口侧端部(33B)设于一纵管(34B)的上端部,内管(33)的入口侧端部(33A)设于另一纵管(34A)的上端部。
54 热源装置 CN201180031522.2 2011-10-27 CN103348195B 2016-01-06 和岛一喜; 上田宪治; 仁田雅晴
热源装置具有:计测蒸发器(26)中的冷的入口侧压与出口侧压力的压差的压差传感器(41)、控制装置(30),控制装置(30)包括:冷水流量运算部(52),其具有蒸发器(26)的损失系数,基于该损失系数与从所述压差传感器(41)输出的压差来计算蒸发器(26)中的冷水流量;控制指令运算部(55),其采用预先设定的标准载热体流量来生成控制指令;控制指令校正部(56),其基于由冷水流量运算部(52)计算得出的冷水流量与预先设定的标准冷水流量之间的差分,来校正由控制指令运算部(55)生成的控制指令。
55 制冷剂降温和润滑系统 CN201480016159.0 2014-01-24 CN105190203A 2015-12-23 达乌德·阿里·詹达勒; 布莱恩·托马斯·苏利文; 雷金纳德·劳埃德·贝里; 丹尼斯·李·贾斯汀; 马修·阿伦·威特; 达米恩·斯科特·普莱梅塞尔
发明大体涉及设备、系统和方法,该设备、系统和方法涉及通过分离或防止冷凝器运行来引发制冷剂,该冷凝器运行例如冷凝器泵,由此可使用流量控制装置,例如冷凝器的源管线上的源和/或蒸发器源管线上的源阀,以及对这些阀进行控制,来合适地从冷凝器和/或蒸发器供应液体制冷剂。
56 制冷装置 CN201280041153.X 2012-08-29 CN103765124B 2015-11-25 古井秀治; 古庄和宏; 杨洋
空调装置(10)包括通过将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22)、第一膨胀(23)、气液分离器(24)、第二膨胀阀(26)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7)依次连接起来而成、进行两级膨胀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制冷剂回路(20)中包括供气液分离器(24)中的中压气态制冷剂流向压缩机(21)的中间口处的气态制冷剂喷射管(2c)、和让在室外热交换器(27)中蒸发后流向压缩机(21)的低压气态制冷剂与从气液分离器(24)流向第二膨胀阀(26)的中压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液气热交换器(25)。
57 压缩机和油冷却系统 CN201210351049.2 2010-05-17 CN102996444B 2015-11-18 过炜华; 詹宏宏; 王石; 郭华明; 王桂宾; 张劲
一种外部热交换器用于将热量从压缩机润滑剂传递到膨胀的工作流体,从而冷却所述润滑剂。所述热交换器还可用于利用相同的膨胀的工作流体流二次冷却冷凝的工作流体。平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在主轴承座和涡旋构件之间的中间润滑剂槽。所述曲轴上的配重能够穿过所述中间槽内的润滑剂从而将所述润滑剂飞溅到四周。水平涡旋式压缩机可以包括多个用于精确对中和对准所述压缩机的部件的加工表面。
58 压缩机轴承冷却 CN201480018349.6 2014-02-19 CN105051466A 2015-11-11 U.J.荣松; V.M.西什特拉; Z.A.乔里
压缩机(22)具有壳体组件(40),该壳体组件(40)具有吸入端口(24)、排出端口(26)和达隔室(60)。电动马达(42)具有在该马达隔室内的定子(62)和在该定子内的转子(64)。该转子安装成用于围绕转子轴线(500)旋转。一个或更多个工作叶轮(44)联接至该转子,以在至少第一条件下由该转子驱动,以便穿过该吸入端口取入流体且从该排出端口排出该流体。入口导向叶片(IGV)阵列(174)在该吸入端口(24)与该一个或更多个叶轮(44)之间。一个或更多个轴承系统(66、68)支撑该转子(64)和/或一个或更多个叶轮(44)。一个或更多个主排泄通道(120、234、206;120、232、202、206)联接至该轴承,以将流体沿排泄流路从该轴承传递至在该叶轮上游和该IGV阵列下游的位置(172)。
59 减少运输制冷单元中的液体溢流的方法 CN201380073880.9 2013-12-27 CN105008826A 2015-10-28 瑞安·J·多岑罗德; 马荣灿; 蒂蒂洛普-扎布拉特·疏勒
本文公开了一种用于减少/防止压缩机中的制冷剂溢流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当存在压缩机溢流的险时,关小ETV。该方法可以包括当存在压缩机溢流的风险时,将ETV关小至理想值。压缩机不能提供在理想过热温度下的过热制冷剂蒸汽可表示压缩机处于被液体制冷剂溢入的风险。该方法可包括测量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放温度,并当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放温度与制冷剂饱和温度之差小于理想温度阈值时,关小ETV。
60 CN201280078248.9 2012-12-31 CN105008823A 2015-10-28 徐亮; 杜玉清; 王俊; 雷晶; 王春刚; 申广玉
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气调节和家用热的冷/热液体的系统和方法。上述热泵系统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和第三热交换器(例如热水用热交换器),这些热交换器共用布置于上述热水用热交换器的下游位置的至少一个膨胀。上述至少一个膨胀阀被布置于上述热水用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上述热泵系统可以提供六个操作模式,其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热水模式、热回收模式、同时加热和热水模式、以及除霜模式。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