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一种细胞培养装置 CN201410490108.3 2014-09-23 CN105505739B 2017-10-27 朱振旗; 王琳; 许民
发明公开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涉及光生物技术领域,为解决细胞培养中光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而发明。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顶定位支撑和脚定位支撑;定位组件,当所述定位组件处于止状态时,所述定位组件可使所述脚定位支撑与所述顶定位支撑相对固定;培养组件,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培养介质、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所述顶悬接件与所述顶定位支撑连接,所述脚悬接件与所述脚定位支撑连接,所述脚定位支撑与所述顶定位支撑的相对移动可带动所述脚悬接件与所述顶悬接件相对移动,从而改变培养介质表面与平面的夹。本发明一种细胞培养装置用于微藻养殖。
2 一种独立切换型多细胞/材料组装喷头 CN201510233042.4 2015-05-08 CN104826762A 2015-08-12 徐铭恩; 赖雪聪; 廖大龙; 王玲
发明公开一种独立切换型多细胞/材料组装喷头。该喷头包括喷头架、喷头绝热、多个能实现不同功能的喷头单元,喷头单元包括喷头外壳、控温模块、储存架绝热块、喷头储存架;喷头绝热块、储存架绝热块上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圆柱形失电型电磁,同时设有弹簧触头;喷头外壳上设有与弹簧触头相配合的弹簧触点。当放置喷头时,第一圆柱形失电型电磁铁与磁铁定位孔分离;当取出喷头时,第一圆柱形失电型电磁铁与磁铁定位孔连接,同时完成弹簧触头与弹簧触点的连接,实现供电与信号的传输与反馈。本发明气体驱动过程具有更高的精度且更为清洁稳定;控温模块不仅能扩大打印温度控制范围,具有占用空间小、无需制冷剂和对设备成型空间无扰动等优点。
3 半透膜分层一体式生物反应器 CN201610611600.0 2016-07-29 CN106139289A 2016-11-23 周平; 刘路
发明公开了半透膜分层一体式生物反应器,包括腔体,设置在腔体一侧的血浆分离器及另一侧的生物反应器;血浆分离器和生物反应器通过分隔半透膜间隔开,生物反应器内设有多层过滤半透膜,相邻的两个过滤半透膜与生物反应器的侧壁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滤层空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血浆分离器与生物反应器拼接或直接将血浆分离器置于生物反应器中,设计更简单实用;分离的血浆通过分离连接管进入生物反应器,然后逐层透过间距设置的过滤半透膜,与滤层空间内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可使血浆始终保持稳定的均匀流速,有利于提高两类物质的交换效率。
4 四合一毛绒线式生物人工肝在线监测与恒温加热一体系统 CN201610609169.6 2016-07-29 CN106139285A 2016-11-23 周平; 刘路
发明公开了四合一毛绒线式生物人工肝在线监测与恒温加热一体系统,包括顺序相连的血液输入口、血、动脉壶、四合一生物反应器、静脉壶和血液回输口;四合一生物反应器包括恒温箱及置于其内部的三合一生物反应器;三合一生物反应器包括腔体及设置在腔体内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腔体分隔为从左到右的三个独立空间,依次为血浆分离器、合器和反应器;恒温水箱包括水箱壳及设于水箱壳上的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血液进入血浆分离器后,血浆依次进入氧合器和反应器,减少不必要的管路;能为细胞提供适宜代谢环境,保障细胞活性;提高有效细胞填充体积,保证细胞横向分布均匀。
5 一种超疏微坑阵列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1610232372.6 2016-04-14 CN105861309A 2016-08-17 刘鹏; 张鹏飞; 张健雄; 边升太; 程一淳
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疏微坑阵列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超疏水微坑阵列芯片包括微坑阵列层,所述微坑阵列层上除微坑或微坑底部以外的表面为超疏水表面。所述超疏水微坑阵列芯片可为:1)微坑以外的表面为超疏水表面,超疏水微坑阵列芯片包括微坑阵列层和贴合在微坑阵列层表面上的超疏水层;2)微坑底部以外的表面为超疏水面,微坑阵列层包括基底层和贴合在基底表面的微孔阵列层,微孔阵列层是由超疏水材料制作的。本发明微坑阵列芯片在构建细胞微阵列过程中可以很低的成本实现细胞微阵列间的完全隔绝,避免细胞阵列之间交叉污染的发生,并且还保证了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各种细胞的正常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适宜于高通量细胞检测和分析。
6 一种细胞培养装置 CN201410490108.3 2014-09-23 CN105505739A 2016-04-20 朱振旗; 王琳; 许民
发明公开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涉及光生物技术领域,为解决细胞培养中光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而发明。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顶定位支撑和脚定位支撑;定位组件,当所述定位组件处于止状态时,所述定位组件可使所述脚定位支撑与所述顶定位支撑相对固定;培养组件,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培养介质、顶悬接件和脚悬接件,所述顶悬接件与所述顶定位支撑连接,所述脚悬接件与所述脚定位支撑连接,所述脚定位支撑与所述顶定位支撑的相对移动可带动所述脚悬接件与所述顶悬接件相对移动,从而改变培养介质表面与平面的夹。本发明一种细胞培养装置用于微藻养殖。
7 一种生物3D打印细胞种植壳线材及其配方和制作工艺 CN201510729396.8 2015-10-31 CN105238690A 2016-01-13 王烈; 祁亚峰
发明涉及一种生物3D打印细胞种植壳线材及其配方和制作工艺,生物3D打印细胞种植壳线材,它具有如下物理性能:直径1-2mm、熔点70-85℃,生物3D打印细胞种植壳线材的配方,以重量比计,果胶5-20份、明胶20-35份、骨胶15-25份、单晶糖40-60份、灭菌天然蚕丝粉5-15份、;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制得的生物3D打印细胞种植壳线材具有可溶解、可降解的优点;本发明制得的生物3D打印细胞种植壳线材能够吸收培养基,使得利用该线材打印得到的细胞种植壳能够有利于细胞的生长;本发明的配方简单易得;制得的生物3D打印细胞种植壳线材常温稳定便于保质、保存。
8 三维的预血管化的工程化的组织建造物、制造以及使用组织建造物的方法 CN201380023363.0 2013-03-06 CN104271168A 2015-01-07 乔尔·L·贝利; 蒂莫西·M·威克; 乔安妮·墨菲-乌利奇; 安德鲁·D·佩尔曼; A·W·凯恩
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案提供三维的(3D)预血管化的工程化的组织建造物、癌症的3D预血管化的工程化的组织模型以及包括所述组织建造物的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器阵列。本公开内容还提供制造组织建造物的方法、使用组织建造物的方法、使用组织建造物和/或癌症模型发现药物的方法、等等。
9 大容量离体电穿孔法 CN200480012680.3 2004-03-15 CN1826408B 2011-01-26 理查德·E·沃尔特斯; 阿兰·D·金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外原性物质处理泡囊以将外原性物质嵌入泡囊中的电穿孔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将泡囊和外原性物质的悬浮液保留在包括电极的室中的处理容积内,其中该室具有由电极间距的平方(cm2)除以室体积(cm3)的商定义的几何因子(cm-1),其中该几何因子小于或等于0.1cm-1,其中所述泡囊和外原性物质的悬浮液处于介质中,该介质经调整以便其电导率为0.01~1.0毫西子,其中在处理过程该悬浮液封闭在室中,及b)用一个或多个脉冲电场处理封闭在室中的悬浮液。利用该方法,所述悬浮液的处理容积是可以按比例变化的,而且泡囊在室中的处理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
10 利用三维回转器和声波的细胞刺激装置及细胞刺激方法 CN201480029117.0 2014-02-13 CN105339504B 2017-11-21 金翰成; 朴智炯; 徐宗范; 严始内; 孙政佑; 申泰民; 徐东贤; 黃栋炫; 金成国
发明涉及利用三维回转器和声波的细胞刺激装置及细胞刺激方法,尤其涉及利用三维回转器和超声波的细胞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垫板;支撑部件,一端与垫板的上部面一侧结合;外部框架,呈四框架形状,设在隔开规定间隔的2个支撑部件之间;内部框架,呈四角框架形状,设在外部框架内部空间;培养板,固定于内部框架内部空间,培养细胞;第一达部,设在垫板或支撑部件的一侧,传递旋转动;第二马达部,设在外部框架的外侧面一侧,传递旋转动力;控制部,控制第一、第二马达部;输出部固定部件,按长度方向长长地穿孔有固定长孔,固定于内部框架;超声波输出部,设在输出部固定部件的固定长孔的一侧;超声波装置,刺激培养板的细胞。
11 细胞培养装置及方法 CN201610109259.9 2016-02-26 CN105524832A 2016-04-27 袁建华; 李慧伦; 王文江; 苏嘉良; 李晓琳; 陈勇
发明涉及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及方法,属于细胞培养技术领域。该培养装置,包括:培养塔,包括第一接管盖、第二接管盖和至少一个可供细胞贴附生长的支架,所述第一接管盖、至少一个所述支架和第二接管盖依次层叠设置,形成具有封闭空腔的培养塔,所述第一接管盖和所述第二接管盖上分别设有灌流进口和灌流出口;以及灌流系统,包括培养液储存装置、灌流管和为灌流提供动的灌流,所述培养液储存装置、所述灌流泵和所述灌流进口依次通过所述灌流管连通。上述细胞培养装置在细胞接种后将各个部件组装起来形成完整且密闭的培养塔,采用灌流系统灌流的方式完成培养,从而避免了污染的可能,提高了操作安全性。
12 利用三维回转器和声波的细胞刺激装置及细胞刺激方法 CN201480029117.0 2014-02-13 CN105339504A 2016-02-17 金翰成; 朴智炯; 徐宗范; 严始内; 孙政佑; 申泰民; 徐东贤; 黃栋炫; 金成国
发明涉及利用三维回转器和声波的细胞刺激装置及细胞刺激方法,尤其涉及利用三维回转器和超声波的细胞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垫板;支撑部件,一端与垫板的上部面一侧结合;外部框架,呈四框架形状,设在隔开规定间隔的2个支撑部件之间;内部框架,呈四角框架形状,设在外部框架内部空间;培养板,固定于内部框架内部空间,培养细胞;第一达部,设在垫板或支撑部件的一侧,传递旋转动;第二马达部,设在外部框架的外侧面一侧,传递旋转动力;控制部,控制第一、第二马达部;输出部固定部件,按长度方向长长地穿孔有固定长孔,固定于内部框架;超声波输出部,设在输出部固定部件的固定长孔的一侧;超声波装置,刺激培养板的细胞。
13 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系统 CN201510468943.1 2015-07-31 CN105087380A 2015-11-25 高毅; 傅超毅; 李阳
发明公开一种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系统,其包括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供器、储液瓶、蠕动,及将所述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供氧器、储液瓶、蠕动泵导通连接的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分管路和第二分管路,其分别设有两个夹管和开设在该两个夹管阀之间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两个分管路的左端相互连接形成第三接口;所述两个分管路的右端相互连接形成第四接口;第三分管路,其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并且所述第三分管路将所述供氧器、储液瓶及蠕动泵串接起来;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和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的第四分管路;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的第五分管路。
14 类肝小叶生物反应器 CN201110064200.X 2011-03-17 CN102114275B 2012-10-17 李兰娟; 喻成波; 章益民; 潘小平; 杜维波; 曹红翠; 吕国良; 黄建荣
发明公开一种类肝小叶生物反应器,属于生物医学设备领域。在其外壳内设有纳米纤维支架网,肝内纤维血管网、毛细胆管网、上肝胆管、下肝胆管、胆总管和肝细胞胶原纤维微管道分布于整个纳米纤维支架网中,且毛细胆管网分布于肝细胞胶原纤维微管道的周围;上肝胆管和下肝胆管通过胆总管连通;毛细胆管网中的毛细胆管设有两个以上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入口;肝细胞胶原纤维微管道设有两个以上肝细胞注入口;肝内纤维血管网设有液体进口和液体出口;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入口、肝细胞注入口、液体进口、液体出口和胆总管的下端出口穿过所述外壳。本发明真实地模拟了肝小叶的结构,发挥了肝脏的代谢解毒和排泄等功能,为以往任何生物反应器所不具备。
15 类肝小叶生物反应器 CN201110064200.X 2011-03-17 CN102114275A 2011-07-06 李兰娟; 喻成波; 章益民; 潘小平; 杜维波; 曹红翠; 吕国良; 黄建荣
发明公开一种类肝小叶生物反应器,属于生物医学设备领域。在其外壳内设有纳米纤维支架网,肝内纤维血管网、毛细胆管网、上肝胆管、下肝胆管、胆总管和肝细胞胶原纤维微管道分布于整个纳米纤维支架网中,且毛细胆管网分布于肝细胞胶原纤维微管道的周围;上肝胆管和下肝胆管通过胆总管连通;毛细胆管网中的毛细胆管设有两个以上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入口;肝细胞胶原纤维微管道设有两个以上肝细胞注入口;肝内纤维血管网设有液体进口和液体出口;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入口、肝细胞注入口、液体进口、液体出口和胆总管的下端出口穿过所述外壳。本发明真实地模拟了肝小叶的结构,发挥了肝脏的代谢解毒和排泄等功能,为以往任何生物反应器所不具备。
16 大容量离体电穿孔法 CN200480012680.3 2004-03-15 CN1826408A 2006-08-30 理查德·E·沃尔特斯; 阿兰·D·金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外原性物质处理泡囊以将外原性物质嵌入泡囊中的电穿孔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将泡囊和外原性物质的悬浮液保留在包括电极的室中的处理容积内,其中该室具有由电极间距的平方(cm2)除以室体积(cm3)的商定义的几何因子(cm-1),其中该几何因子小于或等于0.1cm-1,其中所述泡囊和外原性物质的悬浮液处于介质中,该介质经调整以便其电导率为0.01~1.0毫西子,其中在处理过程该悬浮液封闭在室中,及b)用一个或多个脉冲电场处理封闭在室中的悬浮液。利用该方法,所述悬浮液的处理容积是可以按比例变化的,而且泡囊在室中的处理时间基本上是均匀的。
17 包括相关方法的磁性光学生物盘和系统 CN02827511.X 2002-11-27 CN1636138A 2005-07-06 詹姆斯·霍华德·科姆斯; 布里吉特·乔·范; 拉蒙西托·马格潘塔伊·瓦伦西亚
发明一般涉及分子和细胞生物磁性测定,尤其是涉及在磁性光学生物盘上进行的分子和细胞生物磁性测定。本发明还涉及包括磁性光学生物盘和MO驱动器的磁性光学生物盘系统。更具体地说,但不局限于此后参照最佳实施方式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涉及利用磁性颗粒或珠,检测和选择性操纵细胞群及细胞群溶液中的特异性靶细胞的生物磁性方法,包括免疫磁性方法,并且还涉及磁性引导的神经突生长、神经再生和利用MOBDS磁性形成的神经网络。
18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PATTERN AND STRUCTURE FORMATION BY AN ELECTRIC FIELD PCT/US2012049040 2012-07-31 WO2013019810A3 2013-05-02 BRCKA JOZEF; FAGUET JACQUES; LEE ERIC M; YUE HONGYU
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s at least one electric field applicator (34) biased to produce a spatial-temporal electric field to affect a processing medium (26), suspended nano-objects (28) or the substrate (30) in processing, interacting with the dipole properties of the medium (26) or particles to construct structure on the substrate (30). The apparatus may include a magnetic field, an acoustic field, an optical force, or other generation device. The processing may affect selective localized layers on the substrate (30) or may control orientation of particles in the layers, control movement of dielectrophoretic particles or media, or cause suspended particles of different properties to follow different paths in the processing medium (26). Depositing or modifying a layer on the substrate (30) may be carried out. Further, the processing medium (26) and electrical bias may be selected to prepare at least one layer on the substrate (30) for bonding the substrate (30) to a second substrate, or to deposit carbon nanotubes (CNTs) with a controlled orientation on the substrate.
19 CELL PREPARATION METHOD, CELL CULTIVATION DEVICE, AND KIT US16320003 2017-07-25 US20190249146A1 2019-08-15 Masahiko HAGIHARA; Shyusei OHYA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ell preparation method that includes a step in which cells are applied to a polyimide porous film and cultivated, wherein the polyimide porous film is a polyimide porous film with a three-layer structure, having a surface layer A and a surface layer B that have a plurality of holes, and a macrovoid layer that is sandwiched between the surface layer A and the surface layer B, and the polyimide porous film is produced by a method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eps: (1) a step in which a poly(amic acid) solution comprising poly(amic acid) and an organic polar solvent is flow cast in a film shape and the result is immersed in or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coagulation medium to create a porous film of poly(amic acid); and (2) a step in which the porous film of poly(amic acid) obtained in step (1) is heat-treated and imidized.
20 METHOD OF PROMOTING SPHEROID FORMATION US16104533 2018-08-17 US20180355322A1 2018-12-13 Kei TSUKAMOTO; Shinji IRIE; Michiya MATSUSAKI
A method of promoting spheroid formation, including: a preparation step of preparing a mixture obtained by mixing a cell sample with a promoter; and a culture step of culturing, inside a spheroid formation-culture vessel, the mixture obtained in the preparation step, in which the promoter is a polymer in which one or more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D-glucosamine, D-galactosamine, D-glucuronic acid, L-iduronic acid, and D-galactose are polymerized.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