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面料 / 起绒织物 / 复合有机硅环保高效起绒剂

复合有机环保高效起绒剂

阅读:412发布:2020-05-20

专利汇可以提供复合有机环保高效起绒剂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复合有机 硅 环保高效起绒剂。它是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二甲基硅油25-40%、异构十三醇聚 氧 乙烯(3)醚6-10%、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7)醚6-10%、 硬脂酸 聚氧乙烯(6)酯1-5%、混合醇聚氧乙烯醚1-5%、乳化聚乙烯醇0.1-0.3%、加 水 至100%。经本发明起绒剂处理的织物蓬松而不滑,特适于 钢 丝针起绒。本发明的起绒剂起绒道数少,厚织物长毛用只需7-8道,而用一般起绒剂需起绒11道左右;用量少:该助剂对质物重3.75‰,常规的是37.5‰;乳液 稳定性 好:其适宜 温度 <95℃,遇热不易分解;而常规的适宜温度则<45℃。本发明的起绒剂的保质期为2年,而常规的仅为3个月。,下面是复合有机环保高效起绒剂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复合有机环保高效起绒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百分比 的原料制成:二甲基硅油25-40%、异构十三醇聚乙烯(3)醚6-10%、异构十 三醇聚氧乙烯(7)醚6-10%、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1-5%、混合醇聚氧乙烯 醚1-5%、乳化聚乙烯醇0.1-0.3%、加至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有机硅环保高效起绒剂,其特征在于:它是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取二甲基硅油35%、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 醚9%、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7)醚9%、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2%、混合醇聚 氧乙烯醚5%、乳化聚乙烯醇0.1%、水39.9%,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有机硅环保高效起绒剂,其特征在于:它是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取二甲基硅油30%、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 醚6%、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7)醚6%、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3%、混合醇聚 氧乙烯醚2%、乳化聚乙烯醇0.1%、加水至100%,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有机硅环保高效起绒剂,其特征在于:它是 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取二甲基硅油38%、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 醚8%、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7)醚8%、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4%、混合醇聚 氧乙烯醚2%、乳化聚乙烯醇0.25%、加水至100%,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有机环保高效起绒剂

背景技术:

现有生产织物起绒布一般均采用普通的乳化石腊、脂肪酸类或基硅油类起 绒剂,应用这类起绒剂制得的布料产品,其面料上起的绒稀而长,并且这类起绒 剂由于手感软,起绒剂与布坯表面间的摩擦小,容易打滑,而使得起绒效果不 好,为了达到一定的起绒效果,在生产过程中起绒道数要多,使生产周期长,且 织物的吸性差,穿着舒适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对织物在起绒过程 中,使用起绒剂的量比较少,对环境污染小;起绒的道数比较少,能缩短生产周 期;而起绒的厚度大、起绒的效果好;穿着又舒适的复合有机硅环保高效起绒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它是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二甲基硅油 25-40%、异构十三醇聚乙烯(3)醚(简称TO3)6-10%、异构十三醇聚氧乙 烯(7)醚(简称TO7)6-10%、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1-5%、混合醇聚氧乙烯 醚1-5%、乳化聚乙烯醇0.1-0.3%、加水至100%。

本发明的起绒剂与织物表面的动摩擦系数小,丝针容易进入织物组织间。 经该助剂(本发明起绒剂)处理的织物蓬松而不滑,特适于钢丝针起绒。本发明 的起绒剂具有如下优点:(1)起绒道数少:厚织物长毛用该起绒剂只需7-8道, 而用一般起绒剂需起绒11道左右;(2)用量少:该助剂对质物重3.75‰,常规 的对质物重37.5‰(400kg一缸布只需加该起绒剂1.5kg即可,常规酯肪酸类起 绒剂用量一般要用15kg);(3)乳液稳定性好:其适宜温度<95℃,遇热不易分解; 而常规起绒剂的适宜温度则<45℃,遇热易分解,稳定性较差。(4)本发明的起 绒剂的保质期为2年,而常规起绒剂的保质期仅为3个月。

附图说明:

图1是选用薄织物(经密42、纬密38、纱支21(经)、10(纬))进行试验 的不同助剂(即起绒剂)浓度与织物起绒厚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2是选用厚织物(经密44、纬密56、纱支16(经)、10(纬))进行试验 不同助剂(即起绒剂)浓度与起绒厚度的关系曲线图。

在图1和图2中,“----”曲线表示助剂主成份为乳化硅油(由二甲基硅 油、TO3、TO7三种物质组成的浓度(由于TO3、TO7为乳化剂只起到乳化二甲基硅 油的作用,它们的添加量对于起绒效果完全不起作用,而对于起绒效果起作用的 仅仅是二甲基硅油的用量,三种物质的量比为固有的确定数,因此该浓度体现的 是二甲基硅油与织物的重量百分比)与起绒厚度的关系曲线。“——————”曲 线表示助剂为硬脂酸聚氧乙烯醇的浓度与起绒厚度的关系曲线。

混合醇聚氧乙烯醚主要起到加强织物吸水性,增加穿着舒适性;它的添加量 不会对本发明配方的起绒效果产生影响。

乳化聚乙烯醇主要对乳液起稳定作用。它的添加量不会对本发明配方的起绒 效果产生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二甲基硅油25%、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醚10%、异构十三醇聚氧乙 烯(7)醚10%、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1%、混合醇聚氧乙烯醚3%、乳化聚乙 烯醇0.1%、加水至100%,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本发明起绒剂的使用方法

采用现有的浸渍起绒法或轧液起绒法均可:称取所需重量的该助剂,加入染 缸或轧槽中,用大约等量的温水稀释,加水至所需的浓度(对质物重3.75‰), 并搅拌均匀形成溶液,在染缸中织物走三至四道出缸、烘干、起绒即可。或加料 至轧槽采用二浸二轧烘干后起绒即可。

本实施例的起绒厚度如图1、2所示,该配方起绒效果、布质手感均较好于 现有普通起绒剂、且乳液稳定性好,但还不是最理想的,布质手感还略为偏硬。

实施例2:

取二甲基硅油30%、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醚6%、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 (7)醚6%、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3%、混合醇聚氧乙烯醚2%、乳化聚乙烯醇 0.1%、加水至100%,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起绒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起绒厚度如图1、2所示,该配方乳液稳定性较好,布质手感较 好,起绒厚度一般。

实施例3:

取二甲基硅油35%、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醚9%、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 (7)醚9%、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2%、混合醇聚氧乙烯醚5%、乳化聚乙烯醇 0.2%、加水至100%,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起绒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起绒厚度如图1、2所示,该配方乳液稳定性好,起绒效果好, 绒毛浓密手感丰厚。

实施例4:

取二甲基硅油38%、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醚8%、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 (7)醚8%、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4%、混合醇聚氧乙烯醚2%、乳化聚乙烯醇 0.25%、加水至100%,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起绒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起绒厚度如图1、2所示,该配方乳液稳定性较好,起绒效果较 好,但布质手感不够好。

实施例5:

取二甲基硅油40%、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3)醚7%、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 (7)醚7%、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5%、混合醇聚氧乙烯醚3%、乳化聚乙烯醇 0.15%、加水至100%,混合配制成起绒剂。

起绒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起绒厚度如图1、2所示,该配方起绒效果较好,但乳液稳定性 较差,但布质手感较差。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起绒剂优于现有常规起绒剂,本发明的起绒剂与常 规起绒剂对织物起绒的效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起绒7道和10道各经 过四次实验获得如下表1和表2中的实验数据,在表1和表2的每次实验中都采 用同样规格的织物(纱支16支*10支、经密44、纬密56);表1表2中两种起绒 剂的用量均为:本发明起绒剂的对质物重为3.75‰、而常规起绒剂的对质物重为 37.5‰;在表1和表2中本发明的起绒剂均采用实施例3的配方。

表1、起绒7道产生的起绒厚度(毫米)对比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常规起绒剂   本发明起绒剂   第一次   厚度   0.73   0.82   第二次   厚度   0.72   0.83   第三次   厚度   0.73   0.81   第四次   厚度   0.74   0.83

表2、起绒10道产生的起绒厚度(毫米)对比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常规起绒剂   本发明起绒剂   第一次   厚度   0.81   0.88   第二次   厚度   0.80   0.89   第三次   厚度   0.82   0.89   第四次   厚度   0.79   0.87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使用本发明起绒剂用量少,起绒效果好。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