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内燃机 / 点火系统 / 火花塞 / 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

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

阅读:1025发布:2020-10-16

专利汇可以提供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将一体地具有 火花塞 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安装在汽缸头上的火花塞上,而在汽缸头上方设有通 风 罩,通过弹性体将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 通风 罩中,形成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从汽缸头上方突出出突起部,于火花塞帽近旁,通过弹性体将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突起部,即使点火线圈装置与火花塞间产生偏移,也可有效保持着点火线圈装置,从而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保持可靠而稳定的配合状态。,下面是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将成一体地 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安装在汽缸头上的火花塞上, 在汽缸头上方设有通罩,通过弹性体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 该通风罩上,其特征在于,由前述汽缸头的上方突出出突起部,在该 突起部上,于火花塞帽近旁,通过前述弹性体结合着点火线圈装置。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 构,其特征在于,前述突起部和前述汽缸头上设置的空冷用叶片成一 体。
3、一种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在汽缸头上 方具有通风罩,在汽缸头上安装着火花塞,将一体地具有火花塞帽的 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该火花塞上,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 穿过通风罩固定于前述汽缸头上。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直接安装于发动机火花塞上的,火花塞帽一体型 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

作为现有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可以日专利实开昭 62—79364号公报“点火线圈”的技术为例。这种技术,如依该公报 第1图,火花塞3(引用公报上编号,下同)上配合着火花塞连接帽 19,并同心顺序围以芯15、二次线圈14、一次线圈12,再以有底圆 筒壳体围其外,即构成了点火线圈10。

依这种技术,在汽缸头2上拧入火花塞3,再将点火线圈10插 入火花塞3,而实际上,点火线圈10是装于发动机罩6上。

但是,由于发动机罩6是树脂做的,汽缸头2与发动机罩6因振 动出现偏差而产生偏移。结果是,火花塞3上作用了外。点火线 圈10,由于内置除火花塞连接盖19以外的一次、二次线圈12、14以 及铁芯15的加重,由于该重量作用于火花塞上,必须考虑增加安装 强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方案1,在安装于汽缸头上的火花塞 上,配合着一体地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另一方面,在汽缸 头的上方设置通罩(ファンミュラウド),通过弹性体将前述点火线 圈装置安装于该通风罩中,在这样构成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   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从前述汽缸头的上方突出出来突起 部,通过前述弹性体于火花塞帽近旁将点火线圈装置的结合于该突 起部。

由于将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安装有火花塞的汽 缸头上,所以即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也能有效地保 持着点火线圈装置。故可使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配 合状态保持为可靠而稳定的状态。

本发明方案2的特征在于,将前述突起部与设置于前述汽缸头 上的空冷用叶片做成一体。

突起部也可以起到空冷用叶片的作用。另外,由于将突起部连 同空冷用叶片一起设置于汽缸头上,突起部的构成较为简单。

按本发明方案3的结构,汽缸头上方具有通风罩,而在汽缸头上 安装有火花塞,将一体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该火花 塞,在这样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 于,通过通风罩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固定于前述汽缸头上。

由于将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装有火花塞的汽缸 头上,所以即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也可以有效保持 着点火线圈装置。因此,可将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 配合保持在可靠而稳定的状态。

图1是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本 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的 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回路图;图5是图2中的5向 视图;图6是图5的6—6剖视图;图7是将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 结合于发动机上的断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组装顺序 说明图;图9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顺序说明 图;图10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关系的作用说明图;图11是将 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状态(变形例)的断面图。

下边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而且,“前”、“后”、“左”、 “右”也遵从驾驶员看的方向,而图面按符号方向。

图1是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小型摩托 车型机动两轮车1由车身构架2、覆盖该车身架2的车身罩11、前轮 21、后轮22、驾驶员座25、燃料箱26、动力装置31、以及后缓冲器47 等所构成。

车身构架2由头管3、支承于该头管3上的前轮21悬挂用前叉 4、头管3的后下方延伸出来的下管5、从该下管5的下端连接的后 构架6构成。

后构架6由从下管5的下端向后方平延伸的左右一对前部构 架部6a(图中只示出了一边)、从该前部构架部6a后部向后上方延伸 的左右一对中间构架部6b、与该中间构架部6b的后端相连接的后 部构架部6c所构成;俯视看是大致成椭圆状的构架。

车身罩11则由覆盖头管3的前部与前轮21的上部的前罩12 和前侧罩13、覆盖驾驶员脚前方的护腿罩14、支承驾驶员脚部的底 板15、覆盖车身构架2的后部两侧面的后下罩16、覆盖车身构架2 的后部上部的后上罩17、覆盖后轮22上部的后挡泥板24所构成。

可开闭地铰接于后上罩17上的车座25,同时还起着覆盖后上 罩17的上部开口部的作用。

燃料箱26,在护腿罩14的下方,安装于前部构架部6a上。

动力装置31是将前部二冲程强制空冷型发动机32与后部无级 变速器39组装成一体的部件。由无级变速器39将发动机32的输 出功率传递给安装在无级变速器39上的后轮22。

机动两轮车1的后悬挂,其特征在于,借后缓冲器47将动部件 31悬挂于车身构架2的后部,其摇臂方式是以动力部件31为摇臂。

更详细地说就是,后悬挂是将动力装置31的前部借联杆机构 41可前后(按行进方向)摇动地安装于中间构架部6b上;而将动力 部件31的后部借后缓冲器47悬挂于中间构架部6b。

图2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的侧视图,图上表示了燃料箱 26与发动机32的配置关系。

联杆机构41由安装于中间构架部6b上的支承部42、可前后 (按行车方向)摇动地支承于该支承部42上的联杆43、可前后摇动 连接于该联杆43的摇摆顶端的支枢44所构成;该支枢44一体形成 于发动机32的汽缸体(图中未示出)的上部。

发动机32在其前端部具有可装拆的点火线圈装置50;该点火 线圈装置50配置于燃料箱26的后部近旁。

图中27是为向燃料箱26供油,设置于后上罩17前部的盖。

图3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的平面图;由图中可见,为使点 火线圈装置50靠近燃料箱26,将燃料箱26的后部切成倾斜面,以 避免干涉。

以连接器71连接于点火线圈装置50上的外部配线72,是向俯 视左侧(该图下侧)配的线;为此,连接器71与外部配线72则不会碰 上燃料箱26的后端面26a。

图中26b是向燃料箱26供油的供油口。

点火线圈装置50的点火回路(二次线圈54与一次线圈56)按 如下构成。

图4即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的回路图。

二次线圈54的回路是这样构成:将第1绕组端部54a通过二次 线圈用正极端子64、防止电磁杂波用电阻器65、盖用端子66、以及 火花塞帽51连接于火花塞35上;将第2绕组端部54b通过一次、二 次线圈用负极端子68连接于地线。

一次线圈56的回路这样构成:将第1绕组端部56a通过一次线 圈用正极端子67连接于CDI装置(电容放电点火装置)69;而将第2 绕组端部56b通过一次、二次线圈用负极端子68接地。

图5是图2的5向视图。它表示了未填充密封用填充剂状态点 火线圈的平面图。

一次线圈用正极端子67与一次、二次线圈用负极端子68并设 于壳体57上面(图中表面),再延伸至连接器插入口58内。

二次线圈用正极端子64与盖用端子66并设于二次线圈用绕线 管53的端子底盘53b上。

图6是图5的6—6剖视图,它表示了点火线圈装置50的断面 构成。

点火线圈装置50这样构成:在为配装后面将要提到的火花塞 35用的火花塞帽51周围,顺序围以与火花塞帽51同轴配置的轭铁 (铁芯)52、二次线圈用绕线管53、以及一次线圈用绕线管55,最后在 它们的外边围以壳体57。

详细地说,壳体57由电绝缘树脂做成,它是将环状底部57a以 及从底部57a内外缘立起来的内筒部57b和外筒部57c做成一体的 上部开口的壳体。

内筒部57b是兼有保持火花塞帽51的帽保持部与保持铁芯52 的铁芯保持部作用的构件。详细地说,在内筒部57b的上端部借一 体形成固定着导电性火花塞帽51;而在其壁内埋设着与内筒部57b 同轴的铁芯52。

在壳体57的内筒部57b与外筒部57c之间的空间S配装有一 次线圈用绕线管55与配置于该一次线圈用绕线管55内的二次线圈 用绕线管53。即,由电绝缘性树脂做成的一次、二次线圈用绕线管 是与壳体57不成一体的单另构件。

二次线圈用绕线管53是下部开口的绕线管,它一体形成了在其 外周绕着二次线圈54的圆筒部53a以及架于该圆筒部53a上部边 缘的水平状的端子底盘53b。端子底盘53b上的固定用凸起53c上 固定的上述盖用端子66,连接于火花塞帽51的上端部51a。

一次线圈用绕线管55是在外周绕有一次线圈56的圆筒状绕线 管。

可以从上部开口端将电绝缘性树脂做成的密封填充剂59填充 进壳体57(包括内筒部57b与外筒部57c之间的空间S)中。

安装于壳体57上的上述连接器插入口58,大致上是在与火花 塞帽51的轴线垂直面上水平延伸出来。

而且,其中53d是缠绕二次线圈54的第1、第2绕组端部54a, 54b的线圈端部缠绕部;而55a是缠绕一次线圈56的第1、第2绕组 端部56a,56b的线圈端部缠绕部。

图7是将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装进发动机的状态下的断面 图。在通风罩36中,通过弹性体37安装着点火线圈装置50的火花 塞帽一体式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从汽缸头34 的上方突出出来突起部34a,在该突起部34a上,在火花塞帽51的近 旁,通过弹性体37装着点火线圈装置50 。

发动机32是强制空冷型的,因此,在由通风罩(强制空冷用发动 机罩)36包围着汽缸体33与汽缸头34的空间里,流过了由设置于 发动机32的侧端部的风扇(图中未示出)产生的空气流,来冷却发动 机32。在汽缸头34上,螺纹固定着火花塞35,同时顺着该火花塞35 一体形成了向上方突出出来2个突起部34a,34a(图中仅示出1个)。 这些突起部34a,34a是通过弹性体(弹性结合构件)37结合点火线 圈装置50的构件,并与设置在汽缸头上的空冷用叶片做成一体。

详细地说,弹性体37是由橡胶等挠性材料做成的构件,它一体 形成了中央的安装用筒部37a与从该筒部37a的下部在周围延伸的 平板部37b。在筒部37a上形成了2个配合孔37c,37c(参照图6), 弹性配合上述两个棒状突起部34a,34a;由于这些配合孔37c,37c与 突起部34a,34a的配合,而固定于突起部34a,34a。

而且,如图5所示,配合孔37c的俯视状态大致成T字形孔;同 时突起部34a也相应于配合孔37c的形状,俯视状态大致成T字形 突起。

另一方面,通过罩36包括有临近火花塞35的筒口36a,该筒口 36a借配装入弹性体37的筒部37a而得以弹性保持着。而且,弹性 体37的平板部37b对接于汽缸头34冷却用叶片34b…(…表示为多 个,下同)的顶端,可以起到吸收通风罩36振动的作用。

弹性体37借在筒部37a内配合入壳体57来装定点火线圈装置 50。这样,以将点火线圈装置50装入弹性体37的状态来实现火花 塞帽51配合入火花塞35。

而且,61是装于壳体57的弹性密封构件,它在将火花塞帽51 配入火花塞35时密封火花塞35的外周。

下面来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点火线圈装置50的组装顺序。

图8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的组装顺序说明图。

(1)首先将二次线圈54绕于二次线圈用绕线管53上;将一次线 圈56绕于一次线圈用绕线管55上。

(2)将二次线圈用绕线管53配合进(按箭头①方向)一次线圈用 绕线管55中。

(3)将配装进二次线圈用绕线管53的一次线圈用绕线管55配 入壳体57的内筒部57b与外筒部57c之间的空间S内(按箭头②方 向)。

(4)靠卡扣配合方法将帽用端子66固定于二次线圈用绕线管 53上端的固定用突起53c与火花塞帽51的上端部51a(按箭头③方 向)。

(5)将绕组端部54a、54b、56a、56b和防电磁杂波用电阻器65装 连于图4中所示的各端子64、66、67、68。

(6)最后,用填充剂59(参照图6)填充壳体57内,密封其内部, 完成组装工作。

下边来说明将上述构成的点火线圈装置50组装于发动机32的 顺序。

图9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组装顺序说明图。

(1)首先,将火花塞35装于汽缸头部34上。

(2)再将弹性体37装入通风罩36的筒口36a中。

(3)将通风罩36套于发动机32上,借使配合孔37c、37c与突起 部34a、34a牢固配合而固定着弹性体37(按箭头④方向)。

(4)通过将壳体57配入筒部37a内,而将点火线圈装置50装入 弹性体37内(按箭头⑤方向)。结果,成为点火线圈装置50配入发 动机32的状态;同时也成为火花塞35配入火花塞帽51中的状态 (按箭头⑥方向)。至此,完成装配工作。

图8上示出的点火线圈装置50的组装顺序与图9上所示的点 火线圈装置50的配入顺序,是对前述构成便于理解进行的说明,当 然也不限于这样的顺序。

下边参照图4对上述构成的点火线圈装置50的作用加以说明。

从电容放电点火装置69,经过一次线圈用正极端子67→一次线 圈56→一次、二次线圈用负极端子68,加上电压,在二次线圈54 中产生的高压电流即流过火花塞帽51→火花塞35→地线,火花塞 35即产生火花给发动机32点火(参照图7)。

下边再来说明上述构成的发动机32摇动时与燃料箱26的关 系。

图10(a)~(c)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关系说明图。

如图10(a)所示,在后缓冲器47(参照图1)处于其伸缩方向的中 间位置时,联杆机构41的支枢44处于较高位置,点火线圈装置50 比燃料箱26的后端面26a上端还要靠上。

像图10(b)所示,当后缓冲器47处于最大伸长状态,支枢44的 位置比10(a)偏低,更由于在图中发动机32在反时针方向旋转摇 动,则点火线圈装置50处于燃料箱26的后端面26a的上部近旁。

如图10(c)所示,在后缓冲器47处于最缩短状态,支枢44比上 述10(a)的位置还要低,图中发动机32按反时针方向进一步摇动, 因此,点火线圈装置50处于燃料箱26的后端面26a上部近旁(比上 述10(b)位置低一些)。

这样,由于将火花塞35(参照图7)与点火线圈装置50安装于发 动机32上,而发动机32又通过联杆机构41可摇动地安装于车身构 架2上,可使火花塞35与点火线圈装置50的摇动范围变窄。因此, 由于可将资料箱26接近发动机32来配置,故可有效利用空间。

图11是将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发动机状态下的断面 图。该变形例其特征在于,将点火线圈装置50,通过通风罩36紧固 于汽缸头34上。

而且,对于与上述图7相同的构成,采用相同符号,说明省略。

在汽缸头34上一体形成了顺着火花塞35突出出来的2个突起 34c,34c(图中仅示出1个)。在通风罩36上开有与突起34c的上端 位置相一致的通孔36b,在通孔36b中安装着弹性体81,并配装着套 管82。在点火线圈装置50的壳体57上一体形成了托架57d,在托 架57d上配装着穿过螺栓套管83。

点火线圈装置50通过将穿过两个套管83、82的螺栓84拧固于 突起部34c上而固定。    

即,在突起部34c的上端面,装有弹性体81的套管82、穿过螺栓 用套管83、与托架57d三者重叠起来,将这些构件用螺栓84拧固于 突起部34c上,借此即可将点火线圈装置50固定于汽缸头34上。

而且,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突起部34a与配合孔37c的数量也不 限于2个,只要能稳定地结合着弹性体37即可。另外,也不限定突 起部34a与配合孔37c的形状。关于变形例中的突起部34c以及托 架57d的数量也一样。

再者,弹性体37在结合于突起部34a的同时,也可以使之与点 火线圈装置50相结合,当然也就不限于配装入通风罩36的筒中36a 的结构。

本发明若能依上述构成,可产生如下效果。

方案1其特征在于,将一体地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 合于安装在汽缸头上的火花塞上;另一方面,在汽缸头的上方设有通 风罩,在该通风罩上通过弹性体安装着前述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 帽一体型的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从前述汽缸头的上方突出 出来突起部,在火花塞帽近旁、通过前述弹性体将点火线圈装置结合 于上述突起部。

由于在装有火花塞的汽缸头上结合着火花塞帽一体型的点火线 圈装置,即使在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点火线圈装置也 可被有效保持着。因此,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配合 状态可保持在可靠而稳定的状态。

方案2的特征在于,将前述的突起部与设置于前述汽缸头上的 空冷用叶片做成一体。

突起部可起到空冷用叶片的作用。另外,由于在汽缸头上,将突 起部由空冷用叶片设计为一体,突起部的构造也比较简单。

按方案3,汽缸头的上方具有通风罩,另外,在汽缸头上装有火 花塞,将一体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该火花塞,在这样 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的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将前述点火线圈 装置穿过通风罩固定于前述汽缸头上。

由于将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装有火花塞的汽缸 头上,所以,即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也可有效保持 着点火线圈装置。因此,可将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 配合状态保持为可靠而稳定的状态。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