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内燃机 / 点火系统 / 转轮旋缸活塞共轨发动机

转轮旋缸活塞共轨发动机

阅读:518发布:2021-12-17

专利汇可以提供转轮旋缸活塞共轨发动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发动机 (1)由一个套在 转轮 套壳(33)内部(55)的旋缸 转子 (2)和外部(56)的弧形 缸套 (39)与弧形 增压 缸套(76)组成,旋缸转子(2)的旋缸转轮(3)内部(32)的 气缸 活塞 件(4)的两个下部连接固定或通过 弹簧 连接器(21)固定的活塞(8)与活塞(8-1),在一个两端开口的气缸套(7)中滑动,活塞(8)与活塞(8-1)分别进入弧形缸套(39)的弧形气缸室(40)沿着滑动轨槽(48)做弧线气密封滑动;旋缸转轮(3)的两组 增压活塞 件(5)分别进入弧形增压缸套(76)中做弧线气密旋转封滑动;采用这样结构的发动机(1),活塞(8)与活塞(8-1)分别在气缸套(7)中实现进气、压缩冲程,在弧形气缸室(40)内实现膨胀作功、 排气冲程 ,旋缸转轮(3)旋转一圈作功两次,并通过两个增压活塞(28)分别在弧形增压缸室(80)的增压作用,使发动机(1)连续高效率运动工作。,下面是转轮旋缸活塞共轨发动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发动机,包括转轮套壳、旋缸转子、弧形气缸套、弧形增压缸套燃料点火系统、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1)内部有一旋缸转子(2),旋缸转子(2)由旋转缸轮(3)、气缸活塞件(4)、增压活塞套件(5)和传动轴(6)组成;旋缸转轮(3)为圆柱体状,在旋缸转轮(3)相互平行的上平滑面(9)或下平滑面(10)的中心分别固定有中空的一根或两根传动轴(6),传动轴(6)与旋缸转子(3)同圆心旋转,传动轴(6)的中空部(31)与旋缸转轮(3)的内部(32)相通;气缸活塞件(4)由气缸套(7)、活塞(8)和活塞(8-1)组成,气缸套(7)在旋缸转轮(3)的内部,气缸套(7)的两个缸套口(11)与缸套口(11-1)分别在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的相对两侧,气缸套(7)的内上壁(14)与旋缸转轮(3)的上平滑面(9)平行,下内壁(15)与旋缸转轮(3)的下平滑面(10)平行,气缸套(7)左侧内壁(16)到旋缸转轮(3)旋转滑动面(12)与右侧内壁(17)到旋转滑动面(12)的垂直距离相等,活塞(8)与活塞(8-1)的下部(20)对列固定连接或通过弹簧连接器(21)活动连接;弹簧连接器(21)由滑动室(51)、滑动连杆(52)、压簧(53)和挡圈(54)组成,压簧(53)在滑动室(51)底部,滑动连杆(52)下部在滑动室(51)内滑动,上部通过固定在滑动室(51)上的挡圈(54)并自由滑动,滑动连杆(52)下部不能通过挡圈(54)滑出滑动室(51),滑动室(51)在活塞(8)下部(20),滑动连杆(52)上部与活塞(8-1)下部(20-1)固定连接,滑动室(51)在活塞(8-1)下部(20-1),滑动连杆(52)上部与活塞(8)下部(20)固定连接;活塞(8)与活塞(8-1)的活塞上侧面(18)、活塞下侧面(19)活塞左侧面(22)、活塞右侧面(23)分别在同一平面上,活塞上侧面(18)与气缸套(7)的上内壁(14)滑动接触,活塞下侧面(19)与气缸套(7)下内壁(15)滑动接触,活塞右侧面(23)与气缸套(7)右侧内壁(17)滑动接触,活塞左侧面(22)与气缸套(7)左侧内壁(16)滑动接触;活塞(8-1)从缸套口(11-1)滑出,活塞(8)缩入气缸套(7)内;活塞(8)的顶部(24)与气缸套(7)上内壁(14)、下内壁(15)、左侧内壁(16)、右侧内壁(17)形成上气缸室(25);活塞(8)从缸套口(11)滑出,活塞(8-1)缩入主气缸套(7)内,活塞(8-1)顶部(24-1)与气缸套(7)上内壁(14)、下内壁(15)、左侧内壁(16)、右侧内壁(17)形成下气缸室(26);活塞(8)与活塞(8-1)在气缸套(7)内往复运动;活塞(8)与活塞(8-1)的总长度大于活塞套(7)的长度;上气缸室(25)与下气缸室(26)体积随着活塞(8)与活塞(8-1)往复运动改变,活塞(8)上行,活塞(8-1)上行缩入气缸套(7)内,上气缸室(25)体积逐渐减小并消失,下气缸室(26)恢复体积体积逐渐增大;活塞(8)下行缩进气缸套(7),上气缸室体积(25)恢复逐渐增大,下气缸室(26)体积逐步减小并消失;活塞(8)顶部(24)有一斜坡状中部凹进的燃烧存气室(87),该燃烧存气室(87)内壁(88)与活塞(8)右侧面(23)交接处活塞(8)高度大于到左侧面(22)的高度,活塞(8-1)燃烧存气室(87-1)形状与活塞(8)燃烧存气室(87)相同,增压气缸活塞件(21)分别由活塞套(27)、活塞套(27-1)、增压活塞(28)、增压活塞(28-1)和弹簧(29)和弹簧(29-1)组成,活塞套(27)与活塞套(27-1)形状为一端开口套状;增压活塞(28)在活塞套(27)中滑动,弹簧(29)在活塞套(27)中与增压活塞(28)的后部(30)接触,增压活塞(28-1)在活塞套(27-1)中滑动,弹簧(29-1)在活塞套(27-1)中与增压活塞(28-1)的后部(30-1)接触;活塞套(27)在旋缸转轮(3)内部(32)靠近气缸套(7)左侧内壁(16),活塞套(27)的套口(35)靠近气缸套(7)的套口(11);活塞套(27-1)在旋缸转轮(3)内部(32)靠近气缸套(7)右侧内壁(17),活塞套(27-1)的套口(35-1)靠近气缸套(7)的套口(11-1);转轮套壳(33)的内部(55)为中空轮状,内侧上部(36)与旋缸转轮(3)的上平滑面(9)密封滑动接触,内侧下部(37)与旋缸转轮(3)的下平滑面(10)密封滑动接触,内侧上部(36)与内侧下部(37)套通过滑动件(116)与传动轴(6)轴外侧(105)滑动接触,轮转套壳(33)的内旋面(38)为环形,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与转轮套壳(3)内旋面(38)接触滑动密封;转轮套壳(33)的外部(56)固定连接有弧形缸套(39),弧形缸套(39)的内开口(41)与转轮套壳(33)内部(55)相通,弧形缸套(33)的上弧形内壁(42)与下弧形内壁(43)平行,上弧形内壁(42)与气缸套(7)的上内壁(14)水平,下弧形内壁(43)与气缸套(7)的内下壁(15)水平;弧形气缸套(39)的上弧形内壁(42)、下弧形内壁(43)、侧弧形内壁(46)与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组合成一个滑动密封的弧形气缸室(40),该弧形气缸室(40)内前端(72)附近有燃料点火器(73)从外部伸进,尾部(74)附近有排气口(71)与外部排气管(75)相通;活塞(8)的顶部(24)与活塞(8-1)的顶部(24-1)附近有滑动件(58)和滑动件(58-1),滑动件(58)由滑动卡套(59)上活动卡件(60)、下活动卡件(61)、顶压弹簧(62)、侧拉弹簧件(63)组成,滑动卡套(59)在活塞(8)内的活动槽(64)中沿活塞(8)运动方向小距离移动,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在滑动卡套(59)内伸缩滑动,顶压弹簧(62)在滑动卡套(59)内部,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之间,侧拉弹簧件(63)一端固定在活动卡套(59)中部上,一端与活塞(8)内部连接;滑动件(58-1)由滑动卡套(59-1)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顶压弹簧(62)、侧拉弹簧件(63)组成,结构与滑动件(58)相同;在弧形气缸室(40)上弧形内壁(42)与下弧形内壁(43)上有上滑动轨槽(48)和下滑动道槽(48-1),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沿着侧弧形内壁(46)弧线均距离分布,上滑动轨槽(48)上槽进口(64)与下滑动轨槽(48-1)的下槽进口(64-1)形状由平变浅变深和由宽变窄,上槽出口(65)与下槽出口(65-1)由深变浅和由窄变宽,活塞(8)上的上活动卡件(60)从滑动卡套(59)伸出,由上槽进口(64)进入上滑动轨槽(48)内滑动,下活动卡件(61)由下槽进口(64-1)进入下滑动轨槽(48-1),侧拉弹簧件(63)拉动滑动卡套(59),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紧贴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活塞(8)顶部(24)前端与侧弧形内壁(46)接触滑动;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分别同时从上槽出口(65)和下槽出口(65-1)滑出,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与由深变浅变平下槽出口(65-1)和上槽出口(65)滑动接触,全部缩进滑动卡套(59)中并进入气缸套(7)中;活塞(8-1)从气缸套(7)滑出,上活动卡件(60-1)与下活动卡件(61-1)以与活塞(8)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同样的运动方式工作,活塞(8)的上活塞卡件(60)与下活塞卡件(61)与活塞(8-1)的上活塞卡件(60-1)与下活塞卡件(61-1)同时或单独在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中滑动,不同时离开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活塞(8)从气缸套(7)滑出从弧形气缸室(40)前端(72)滑进弧形气缸室(40)内,将弧形气缸室(40)分成上弧形气缸室(85)和下弧形气缸室(86),上弧形气缸室(85)与活塞(8)上气缸室(7)相通,活塞(8)滑行,弧形气缸室(40)体积逐渐增大,活塞(8)滑出弧形气缸室(40),上弧形气缸(85)体积与弧形气缸室(40)体积相等;下弧形气缸室(86)体积从活塞(8)进入前的体积与弧形汽缸室(40)体积相等,随着活塞(8)滑动体积逐步减小,活塞(8)从弧形气缸室(40)内滑出,下弧形气缸室(86)体积为零,活塞(8-1)在弧形气缸室(40)运动方式与活塞(8-1)相同;转轮套壳(33)的外部(56)固定有弧形增压缸套(76),该弧形增压套(76)内上滑面(77)与内下滑面(78)平行垂直,该弧形增压缸套(76)的内上滑面(77)、内下滑面(78)、弧形内壁(79)与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形成增压气缸室(80),该增压气缸室(80)与增压活塞(28)套口(35)及增压活塞(28-1)套口(35-1)高度相等,增压活塞(28)与增压活塞(28-1)分别从增压气缸室(80)前端(81)滑入,从增压气缸室(80)尾端(82)滑出,增压活塞(28)的顶端滑动部(83)与增压活塞(28-1)的顶端滑动部(83-1)分别与弧形内壁(79)接触密封滑出与旋转套壳(33)内旋面(38)接触滑动,增压气缸室(80)的弧形内壁(79)高度大于弧形气缸室(40)侧弧形内壁(46)的高度,增压活塞(28)与增压活塞(28-1)不进入弧形气缸室(40);
增压气缸室(80)内前端(81)附近有进气口(70)与外部的进气过滤器(84)相通。
发动机(1)外部有冷机(103),该冷风机(103)机壳(104)与传动轴(6)活动连接,空气通过传动轴(6)中空部(31)进入旋缸转子(2)的旋缸转轮(3)内部(32),能从另一侧传动轴(6)中空部(31)流出;传动轴(6)轴外侧(105)固定有冷却风扇(106)。
传动轴(6)中空部(31)有一旋转供油器(107),该旋转供油器(107)与导油杆(108)旋转连接,该导油杆(108)通过并与冷风机(103)机壳(104)固定,该导油管(108)内部有进油管(109)和出油管(110),进油管(109)一端连有油(111),出油管(110)一端在油槽(112)内;旋转供油器(107)与旋缸转子(2)各润滑部(113)循环连接;旋缸套壳(33)上的外润滑部(114)通过油管(115)与油泵(111)连接,回油管(116)与出油管(110)相通。通过这样的结构对发动机(1)进行内外润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上滑动轨槽(48)在转轮套壳(33)内部内侧上部(36)上,下滑动轨槽(48-1)在转轮套壳(33)内侧下部(37)上;气缸套(7)的上内壁(14)与下内壁(14)上有四条滑槽(89),滑槽(89)靠近气缸套(7)左侧内壁(16)与右侧内壁(17)上下平行直线分布,滑槽(89)在旋缸转轮(3)上平滑面(9)和下平滑面(10)上与上滑动轨槽(48)下滑动轨槽(48-1)接触相通,活塞(8)的上活动卡件(60)、下活动卡件(61)与活塞(8-1)的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分别通过四条该滑槽(89)进入或离开上滑动轨槽(48)和下活动轨槽(48-1),该滑槽(89)后部有斜坡面(90),活塞(8)的上活动卡件(60)、下活动卡件(61)与活塞(8-1)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下后部上有滑(91),该滑角(91)与斜坡面(90)接触离开或进入上活动轨槽(48)下活动轨槽(48-1),活塞(8)与活塞(8-1)滑出或滑入气缸套(7)。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弧形气缸套(39)外部固定有废气存储器(92),该废气存储器(92)包围在弧形气缸套(39)外部,该废气存储器(92)的废气进口(93)通过进气控制(94)与排气管(75)连接,废气出口(93-1)通过控制阀(95)与弧形气缸套(39)内部弧形气缸室(40)相通,废气存储器(92)上有通入内部的导气喷水器(96),该导气喷水器(96)的喷口(97)在废气存储器(92)内部,该导气喷水器(96)的导水管(117)与水箱(98)相通,该水箱(98)进管(99)与冷凝器(100)进管(101)连接,该冷凝器(100)进管(101)与进气控制阀(94)连接,冷凝器(100)一侧有冷却风机(102)。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转轮套壳(33)外部有一压控制输出阀(118),该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进口(120)在转轮套壳(33)内旋面(38),弧形气缸室(40)与增压气缸室(80)之间;该压力控制阀(118)通过气管(119)与导气喷水器(9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转轮套壳(33)外部有压力控制输出阀(118)与排气口(71)上的排气止回阀(124)分别通过管道(121)与储气罐(122)连接,弧形气缸室(40)前端(72)附近开有进气口(123),该进气口(123)外部连接有空气过滤器(84)。
6.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连接有多根的输出管(125),该输出管(125)另一端分别与多个加热器(126)连接,该加热器(126)在燃烧炉(127)内部(128),该加热器(126)另一端通过输入管(125-1)与弧形气缸室(40)进气口(72)上的压力输入控制阀(129)连接;排气管(75)与燃烧炉(127)的进风口(130)连接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加热器(126)在太阳能集热器(131)内部(132)或与热源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发动机(1)内部有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弧形增压缸套(76)和增压活塞组件(5),该弧形增压缸套(76)外部有一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该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进口(120)在转轮套壳(33)内旋面(38)或在弧形气缸室(40)与增压气缸室(80)之间或增压气缸室(80)尾端(82)排气口(133)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传动轴(6)轴外侧(105)有风扇(134),机体(138)外部(139)有内涵道(135),后部(140)有燃烧室(136),该燃烧室(136)有进气管(141)与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连接相通该燃烧室(136)内有燃料供应点火器(73),旋转散热管(137)与后侧传动轴(6)中空部(31)连接相通。

说明书全文

转轮旋缸活塞共轨发动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一种动发生转换装置,涉及发动机、压缩机机械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所使用的发动机多为活塞式发动机,活塞式发动机是以活塞往复运动推动曲轴旋转,旋转两圈完成四个冲程作功一次,因不能恒扭矩输出需用多缸或飞轮进行补充工作,不但使配气燃料系统变为复杂繁琐导致控制、制造、维修困难,而且各种机件因结构不合理,震动摩擦导致发热功率浪费,因此燃料功率输出比无法进一步提高,无法实现环保节能的进一步要求功,三转子发动机是一种利用转子能连续旋转做功的发动机,三角转子发动机虽然能连续旋转,但燃料消耗功率比过高超过活塞发动机,不能替代目前的活塞发动机。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连续旋转的转轮旋缸活塞发动机,来解决目前发动机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要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在发动机内部有一旋缸转子,旋缸转子由旋转缸轮、一个气缸活塞件、两个增压活塞套件和传动轴组成。旋缸转轮为圆柱体状,在旋缸转轮相互平行的上平滑面或下平滑面的中心分别固定有中空的一根或两根传动轴,传动轴与旋缸转子同圆心旋转,传动轴的中空部与旋缸转轮的内部相通。气缸活塞件由气缸套、两个活塞组成,气缸套在旋缸转轮的内部,该气缸套的两个缸套口分别在旋缸转轮的旋转滑动面的相对两侧,该气缸套的内上壁与旋缸转轮的上平滑面平行,下内壁与旋缸转轮的下平滑面平行,该气缸套左侧内壁到旋缸转轮旋转滑动面与右侧内壁到旋转滑动面的垂直距离相等,两个活塞的下部对列固定连接或通过弹簧连接器活动连接;弹簧连接器由滑动室、滑动连杆、压簧和挡圈组成,压簧在滑动室底部,滑动连杆下部在滑动室内滑动,上部通过固定在滑动室的挡圈并自由滑动,滑动连杆下部不能通过挡圈滑出滑动室,滑动室在该活塞下部时,滑动连杆上部与另一活塞下部固定连接,滑动室在另一活塞下部时,滑动连杆上部与该活塞下部固定连接。两个活塞的活塞上侧面、活塞下侧面、活塞左侧面、活塞右侧面分别在同一平面上,活塞上侧面与气缸套的上内壁滑动接触,活塞下侧面与气缸套下内壁滑动接触,活塞右侧面与气缸套右侧内壁滑动接触,该活塞左侧面与气缸套左侧内壁滑动接触;另一活塞从缸套口滑出,该活塞缩入气缸套内,该活塞的顶部与气缸套上内壁、下内壁、左侧内壁、右侧内壁形成上气缸室,该活塞从缸套口滑出,另一活塞缩入主气缸套内;另一活塞顶部与气缸套上内壁、下内壁、左侧内壁、右侧内壁形成下气缸室;两个活塞在气缸套内往复运动,两个活塞的长度和大于活塞套的长度。上气缸室与下气缸室体积随着两个活塞往复运动改变,活塞上行,另一活塞上行缩入气缸套中,上气缸室体积逐渐减小并消失,下气缸室恢复体积体积逐渐增大;活塞下行缩进气缸套内,上气缸室体积恢复逐渐增大,下气缸室体积逐步减小并消失;活塞的顶部有一斜坡形状中部凹进的燃烧存气室,该燃烧存气室内壁与活塞右侧面交接处活塞高度大于到左侧面的高度,另一活塞燃烧存气室形状与该活塞燃烧存气室相同。两个增压气缸活塞件分别由相同的活塞套、增压活塞、和弹簧组成,活塞套为一端开口套状,增压活塞在活塞套中滑动,弹簧在活塞套中与增压活塞的后部接触,两个增压气缸活塞件结构相同;一个活塞套在旋缸转轮内部靠近气缸套左侧内壁,该活塞套的套口靠近气缸套的套口;另一活塞套在在旋缸转轮内部靠近气缸套右侧内壁,该活塞套的套口靠近气缸套的另一侧套口。转轮套壳的内部为中空轮状,内侧上部与旋缸转轮的上平滑面密封滑动接触,内侧下部与旋缸转轮的下平滑面密封滑动接触,内侧上部与内侧下部通过轴承滑动件与传动轴轴外侧滑动接触,轮转套壳的内旋面为环形,该旋缸转轮的旋转滑动面与转轮套壳内旋面接触滑动密封。旋转套壳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弧形缸套,弧形缸套的内开口与旋转套壳内部相通,弧形缸套的上弧形内壁与下弧形内壁平行,上弧形内壁与气缸套的上内壁水平,下弧形内壁与气缸套的内下壁水平。气缸套的上内壁、下内壁、侧弧形内壁与旋缸转轮的旋转滑动面组合成一个滑动密封的弧形气缸室,该弧形气缸室内前端附近有燃料供应点火器从外部伸进,尾部附近有排气口与外部排气管相通。两个活塞的顶部附近有各有一个滑动件,滑动件由滑动卡套、上活动卡件、下活动卡件、顶压弹簧、侧拉弹簧件组成,滑动卡套在活塞内的活动槽中沿活塞运动方向小距离移动,上活动卡件与下活动卡件在滑动卡套内伸缩滑动,顶压弹簧在滑动卡套内部上活动卡件与下活动卡件之间,侧拉弹簧件一端固定在活动卡套中部上,一端与活塞内部连接;
另一滑动件结构与滑动件相同。在弧形气缸室上弧形内壁与下弧形内壁上有上滑动轨槽和下滑动道槽,上滑动轨槽与下滑动轨槽沿着侧弧形内壁弧线均距离分布,上滑动轨槽上槽进口与下滑动轨槽的下槽进口形状由平变浅变深和由宽变窄,上槽出口与下槽出口由深变浅和由窄变宽,活塞上的上活动卡件从滑动卡套伸出,由上槽进口进入上滑动轨槽内滑动,下活动卡件由下槽进口进入下滑动轨槽,并在侧拉弹簧件对滑动卡套拉力作用下,上活动卡件与下活动卡件紧贴上滑动轨槽与下滑动轨槽,活塞顶部前端与侧弧形内壁接触滑动;
上活动卡件与下活动卡件分别同时从上槽出口和下槽出口滑出,上活动卡件与下活动卡件在下槽出口及上槽出口由深变浅变平的作用下,全部缩进滑动卡套并进入气缸套中;活塞从气缸套滑出,上活动卡件与下活动卡件以与活塞上活动卡件下活动卡件同样的运动方式工作,活塞的上活塞卡件与下活塞卡件与另一活塞的上活塞卡件与下活塞卡件同时或单独在上滑动轨槽与下滑动轨槽中滑动,不同时离开上滑动轨槽与下滑动轨槽。活塞从气缸套滑出从弧形气缸室前端滑进弧形气缸室内,将弧形气缸室分成上弧形气缸室和下弧形气缸室,上弧形气缸室与活塞上气缸室相通,活塞与旋缸转轮同时旋转,弧形气缸室体积逐渐增大,活塞滑出弧形气缸室,上弧形气缸体积与弧形气缸室体积相等;下弧形气缸室体积从活塞进入前的体积与弧形汽缸室体积相等,并随着活塞滑动体积逐步减小,活塞从弧形气缸室内滑出,下弧形气缸室体积为零,活塞在弧形气缸室运动方式与活塞相同。旋转套壳的外部固定有弧形增压缸套,该弧形增压套内上滑面与内下滑面平行垂直,该弧形增压缸套的上内滑面、下内滑面、弧形内壁与旋缸转轮的旋转滑动面形成一个增压气缸室,该增压气缸室与两个增压活塞套口高度相等,两个增压活塞分别从增压气缸室前端滑入,从增压气缸室尾端滑出,两个增压活塞的顶端滑动部分别与弧形内壁接触密封滑出后与旋转套壳内旋面接触滑动,增压气缸室的弧形内壁高度大于弧形气缸室侧弧形内壁的高度,两个增压活塞不进入弧形气缸室;增压气缸室内前端附近有进气口,该进气口与外部的进气过滤器相通。发动机外部有一冷机,该冷风机机壳与传动轴活动连接,冷风机使空气经过传动轴中空部进入旋缸转子的旋缸转轮内部冷却,热空气从另一侧传动轴中空部流出;通过这样的结构进行内冷却工作;传动轴轴外侧固定有风扇,对发动机外部进行风冷。传动轴中空部有一旋转供油器,该旋转供油器与导油杆旋转连接,该导油杆通过并与冷风机机壳固定,该导油管内部有进油管和出油管,进油管一端连有油,出油管一端在油槽内;旋转供油器与旋缸转子各润滑部循环连接;旋缸套壳上的外润滑部通过油管与油泵连接,回油管与出油管相通。通过这样的结构对发动机进行内外润滑。
[0004]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上滑动轨槽在转轮套壳内部内侧上部上,下滑动轨槽在转轮套壳内侧下部上;气缸套的上内壁与下内壁上有四条滑槽,该滑槽靠近气缸套左侧内壁与右侧内壁上下平行直线分布,该滑槽在旋缸转轮上平滑面和下平滑面上与上滑动轨槽下滑动轨槽接触相通;活塞的上活动卡件下活动卡件与另一活塞的上活动卡件和下活动卡件分别通过四条滑槽进入或离开上滑动轨槽和下活动轨槽,滑槽后部有斜坡面,活塞的上活动卡件、下活动卡件与另一活塞上活动卡件、下活动卡件的下后部上有便于滑动的滑角,该滑角与斜坡面接触后上活动卡件与下活动卡件滑离或滑入上活动轨槽和下活动轨槽后再滑出或滑入气缸套。
[000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在弧形气缸套外部固定有废气存储器,该废气存储器包围在弧形气缸套外部,该废气存储器的废气进口通过进气控制与排气管连接,废气出口通过控制阀与弧形气缸套内部弧形气缸室相通,废气存储器上有通入内部的导气喷水器,该导气喷水器的喷口在废气存储器内部,该导气喷水器的导水管与水箱相通,该水箱的进管与冷凝器进管连接,冷凝器进管与进气控制阀连接,冷凝器一侧有冷却风机。
[0006]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转轮套壳外部有一压力控制输出阀,该压力控制输出阀进口在转轮套壳内旋面,弧形气缸室与增压气缸室之间;该压力控制阀通过气管与导气喷水器连接。
[0007]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转轮套壳外部有压力控制输出阀与排气口上的排气止回阀分别通过管道与储气罐连接,弧形气缸室前端附近开有进气口,该进气口外部连接有空气过滤器
[0008]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压力控制输出阀连接有多根的输出管,该输出管另一端分别与多个加热器连接,该加热器在燃烧炉内部,该加热器另一端通过输入管与弧形气缸室进气口上的压力输入控制阀连接;排气管与燃烧炉的进风口连接相通
[0009]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加热器在太阳能集热器内部或与热源接触。
[001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发动机内部有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弧形增压缸套和增压活塞组件,该弧形增压缸套外部有一压力控制输出阀,该压力控制输出阀进口在转轮套壳内旋面或在弧形气缸室与增压气缸室之间或增压气缸室尾端排气口相通。
[0011]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传动轴轴外侧有风扇,机体外部有内涵道,后部有燃烧室,该燃烧室有进气管与压力控制输出阀连接相通该燃烧室内有燃料供应点火器,旋转散热管与后侧传动轴中空部连接相通。风扇通过传动轴旋转工作,空气经过过内涵道喷出同时对转轮套壳、弧形缸套、弧形增压缸套进行冷却,压缩空气从压力输出控制阀进入燃烧室内,与燃料供应点火器喷出的燃油混合点燃后喷出,进行喷气工作。附图说明
[001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3] 图1本发明发动机气缸活塞件活塞示意图。
[0014] 图2本发明发动机旋缸转子、转轮缸套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本发明发动机弧形缸套与气缸活塞件结构俯视图。
[0016] 图4本发明发动机弧形缸套与气缸活塞件结构剖视图。
[0017] 图5本发明发动机活塞与滑动轨槽接触示意图。
[0018] 图6本发明发动机俯视图。
[0019] 图7本发明发动机活塞弹簧连接器、滑动件剖面示意图。
[0020] 图8本发明发动机滑槽在气缸活塞件分布位置示意图。
[0021] 图9本发明发动机滑动轨槽分布位置示意图。
[0022] 图10本发明发动机滑槽分布位置示意图。
[0023] 图11本发明发动机剖视图。
[0024] 图12本发明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工作示意图。
[0025] 图13本发明发动机利用废气工作净化示意图
[0026] 图14本发明发动机压缩空气示意图。
[0027] 图15本发明发动机喷气喷水冷却作功示意图。
[0028] 图16本发明发动机利用燃烧炉工作示意图。
[0029] 图17本发明发动机利用太阳能工作示意图。
[0030] 图18本发明发动机多个增压气缸室增压活塞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9本发明发动机喷气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本发明发动机结构如图6所示,由转轮套壳(33)、旋缸转轮(3)、气缸活塞件(4)、两组增压活塞套件(5)弧形缸套(39)、增压气缸套(80)组成。如图3、图4、图6所示,在发动机(1)内部有一旋缸转子(2),旋缸转子(2)由旋缸转轮(3)、一个气缸活塞件(4)、两个增压活塞套件(5)和传动轴(6)组成;如图2所示,旋缸转轮(3)为圆柱体状,在旋缸转轮(3)相互平行的上平滑面(9)与下平滑面(10)的中心分别固定有中空的传动轴(6),传动轴(6)与旋缸转子(3)同圆心旋转;如图2、图12所示,该传动轴(6)的中空部(31)与旋缸转轮(3)的内部(32)相通。如图2、图3、图7、图11所示,气缸活塞件(4)由气缸套(7)、活塞(8)和活塞(8-1)组成,气缸套(7)在旋缸转轮(3)的内部,气缸套(7)的两个缸套口(11)与缸套口(11-1)分别在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的相对两侧,气缸套(7)的内上壁(14)与旋缸转轮(3)的上平滑面(9)平行,下内壁(15)与旋缸转轮(3)的下平滑面(10)平行,气缸套(7)左侧内壁(16)到旋缸转轮(3)旋转滑动面(12)与右侧内壁(17)到旋转滑动面(12)的垂直距离相等。如图7所示活塞(8)与活塞(8-1)的下部(20)对列固定连接或通过弹簧连接器(21)活动连接,弹簧连接器(21)由滑动室(51)、滑动连杆(52)、压簧(53)和挡圈(54)组成,压簧(53)在滑动室(51)底部,滑动连杆(52)下部在滑动室(51)内滑动,上部通过固定在滑动室(51)挡圈(54)并自由滑动,滑动连杆(52)下部不能通过挡圈(54)滑出滑动室(51),滑动室(51)在活塞(8)下部(20)时,滑动连杆(52)上部与活塞(8-1)下部(20-1)固定连接,滑动室(51)在活塞(8-1)下部(20-1)时,滑动连杆(52)上部与活塞(8)下部(20)固定连接。如图1、图2、图3所示,活塞(8)与活塞(8-1)的活塞上侧面(18)、活塞下侧面(19)活塞左侧面(22)、活塞右侧面(23)分别在同一水平面上,活塞上侧面(18)与气缸套(7)的上内壁(14)滑动接触,活塞下侧面(19)与气缸套(7)下内壁(15)滑动接触,活塞右侧面(23)与气缸套(7)右侧内壁(17)滑动接触,活塞左侧面(22)与气缸套(7)左侧内壁(16)滑动接触;活塞(8-1)从缸套口(11-1)滑出,活塞(8)缩入气缸套(7)内,活塞(8)的顶部(24)与气缸套(7)上内壁(14)、下内壁(15)、左侧内壁(16)、右侧内壁(17)形成上气缸室(25);活塞(8)从缸套口(11)滑出,活塞(8-1)缩入主气缸套(7)内,活塞(8-1)顶部(24-1)与气缸套(7)上内壁(14)、下内壁(15)、左侧内壁(16)、右侧内壁(17)形成下气缸室(26);活塞(8)与活塞(8-1)在气缸套(7)内往复运动,活塞(8)与活塞(8-1)的总长度大于活塞套(7)的的长度。如图3、图4所示,上气缸室(25)与下气缸室(26)体积随着活塞(8)与活塞(8-1)往复运动改变,活塞(8)上行,活塞(8-1)上行缩入气缸套(7),上气缸室(25)体积逐渐减小并消失,下气缸室(26)恢复体积体积逐渐增大;活塞(8)下行缩进气缸套(7),上气缸室体积(25)恢复逐渐增大,下气缸室(26)体积逐步减小并消失;如图3所示,活塞(8)顶部(24)有一斜坡形状中部凹进的燃烧存气室(87),该燃烧存气室(87)与活塞(8)右侧面(23)交接处活塞(8)高度大于到左侧面(22)的高度,活塞(8-1)燃烧存气室(87-1)形状与活塞(8)燃烧存气室(87)相同。如图6、图11所示,两个增压气缸活塞件(21)分别活塞套(27)、活塞套(27-1)、增压活塞(28)、增压活塞(28-1)和弹簧(29)和弹簧(29-1)组成,活塞套(27)为一端开口套状,增压活塞(28)在活塞套(27)中滑动,弹簧(29)在活塞套(27)中与增压活塞(28)的后部(30)接触,增压活塞(28-1)在活塞套(27)中滑动,弹簧(29-1)在活塞套(27-1)中与增压活塞(28-1)的后部(30-1)接触;活塞套(27)在旋缸转轮(3)内部(32)靠近气缸套(7)左侧内壁(16),活塞套(27)的套口(35)靠近气缸套(7)的套口(11);活塞套(27-1)在在旋缸转轮(3)内部(32)靠近气缸套(7)右侧内壁(17),活塞套(27-1)的套口1(35-1)靠近气缸套(7)的套口(11-1)。如图3、图4、图6、图11所示,转轮套壳(33)的内部(55)为中空轮状,内侧上部(36)与旋缸转轮(3)的上平滑面(9)密封滑动接触,内侧下部(37)与旋缸转轮(3)的下平滑面(10)密封滑动接触,轮转套壳(33)的内旋面(38)为环形,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与转轮套壳(3)内旋面(38)接触滑动密封,内侧上部(36)与内侧下部(37)套通过轴承滑动件(116)与传动轴(6)轴外侧(105)滑动接触;旋转套壳(33)的外部(56)固定连接有弧形缸套(39),弧形缸套(39)的内开口(41)与旋转套壳(33)内部(55)相通,弧形缸套(33)的上弧形内壁(42)与下弧形内壁(43)平行,上弧形内壁(42)与气缸套(7)的上内壁(14)水平,下弧形内壁(43)与气缸套(7)的内下壁(15)水平。如图13所示弧形气缸套(33)的上弧形内壁(42)、下弧形内壁(43)、侧弧形内壁(46)与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组合成一个滑动密封的弧形气缸室(40);如图13所示,该弧形气缸室(40)内前端(72)附近有燃料供应点火器(73)从外部伸进,尾部(74)附近有排气口(71)与外部排气管(75)相通;如图1、图2所示,活塞(8)的顶部(24)与活塞(8-1)的顶部(24-1)附近有滑动件(58)和滑动件(58-1),滑动件(58)由滑动卡套(59)上活动卡件(60)、下活动卡件(61)、顶压弹簧(62)、侧拉弹簧件(63)组成,滑动卡套(59)在活塞(8)内的活动槽(64)中,沿活塞(8)运动方向小距离移动,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在滑动卡套(59)内伸缩滑动,顶压弹簧(62)在滑动卡套(59)内部,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之间;侧拉弹簧件(63)一端固定在活动卡套(59)中部上,一端与活塞(8)内部连接;滑动件(58-1)由滑动卡套(59-1)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顶压弹簧(62)、侧拉弹簧件(63)组成,结构与滑动件(58)相同。如图4、图5图11所示,在弧形气缸室(40)上弧形内壁(42)与下弧形内壁(43)上有上滑动轨槽(48)和下滑动道槽(48-1),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沿着侧弧形内壁(46)弧线均距离分布,上滑动轨槽(48)上槽进口(64)与下滑动轨槽(48-1)的下槽进口(64-1)形状由平变浅变深和由宽变窄,上槽出口(65)与下槽出口(65-1)由深变浅和由窄变宽,活塞(8)上的上活动卡件(60)从滑动卡套(59)伸出,由上槽进口(64)进入上滑动轨槽(48)内滑动,下活动卡件(61)由下槽进口(64-1)进入下滑动轨槽(48-1),并在侧拉弹簧件(63)对滑动卡套(59)拉力作用下,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紧贴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活塞(8)顶部(24)前端与侧弧形内壁(46)接触滑动;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分别同时从上槽出口(65)和下槽出口(65-1)滑出,上活动卡件(60)与下活动卡件(61)在下槽出口(65-1)及上槽出口(65)由深变浅变平的作用下,全部缩进滑动卡套(59)中并进入气缸套(7)中;活塞(8-1)从气缸套(7)滑出,上活动卡件(60-1)与下活动卡件(61-1)以与活塞(8)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同样的运动方式工作,活塞(8)的上活塞卡件(60)与下活塞卡件(61)与活塞(8-1)的上活塞卡件(60-1)与下活塞卡件(61-1)同时或单独在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中滑动,不同时离开上滑动轨槽(48)与下滑动轨槽(48-1),这样活塞(8)与活塞(8-1)通过轨道做弧线滑动旋转运动,并在气缸套(7)内外连续往复运动,分别上气缸室(25)与下气缸室(26)完成进气、压缩冲程。如图3图6所示,所示活塞(8)从气缸套(7)滑出从弧形气缸室(40)前端(72)滑进弧形气缸室(40)内,将弧形气缸室(40)分成上弧形气缸室(85)和下弧形气缸室(86),上弧形气缸室(85)与活塞(8)上气缸室(7)相通,活塞(8)上气缸室(25)移动到弧形气缸室(40)内并与活塞(8)顶部(24)燃烧存气室(87)形成上弧形气缸室(85),压缩燃气被点燃或自燃后推动活塞(8)沿着滑动轨槽(48)弧线在弧形气缸室(40)内密封滑动后移,上弧形气缸室(85)体积增大,下弧形气缸室(86)体积减小废气排出,活塞(8)推动旋缸转轮(3)旋转,活塞(8)滑出弧形气缸室(40),上弧形气缸(85)体积与弧形气缸室(40)体积相等;下弧形气缸室(86)体积从活塞(8)进入前的体积与弧形汽缸室(40)体积相等,随着活塞(8)滑动体积逐步减小,活塞(8)从弧形气缸室(40)内滑出,下弧形气缸室(86)体积为零,废气被排干净,活塞(8)与活塞(8-1)连续工作,活塞(8-1)在弧形气缸室(40)运动方式与活塞(8-1)相同。采用以上结构的发动机,气缸活塞件(4)的两个活塞(8)活塞(8-1)在上气缸室(25)与下气缸室(26)内完成进气、压缩过程,在弧形气缸室(40)内的上弧形气缸室(85)膨胀作功,同时将下弧形气缸(85)的废气通过排气口(71)排出完成排气过程,通过连续进气、压缩、膨胀作功、排气四个冲程,活塞(8与活塞(8-1)推动旋缸转轮(3)定向连续旋转。为了提高进气压力使燃料充分燃烧,如图6、图11、图13所示,在旋转套壳(33)的外部(56)固定有弧形增压缸套(76),该弧形增压套(76)内上滑面(77)与内下滑面(78)平行,该弧形增压缸套(76)的上内滑面(77)、下内滑面(78)、弧形内壁(79)与旋缸转轮(3)的旋转滑动面(12)形成增压气缸室(80),该增压气缸室(80)与增压活塞(28)套口(35)及增压活塞(28-1)套口(35-1)高度相等,增压活塞(28)与增压活塞(28-1)分别从增压气缸室(80)前端(81)滑入,从增压气缸室(80)尾端(82)滑出,增压活塞(28)的顶端滑动部(83)与增压活塞(28-1)的顶端滑动部(83-1)分别与弧形内壁(79)接触密封滑动后与旋转套壳(33)内旋面(38)接触滑动,增压气缸室(80)的弧形内壁(79)高度大于弧形气缸室(40)侧弧形内壁(46)的高度,增压活塞(28)与增压活塞(28-1)不进入弧形气缸室(40);增压气缸室(80)内前端(81)附近有进气口(70)与外部的进气过滤器(84)相通。采用这样的结构,增压活塞(28)与增压活塞(28-1)在增压气缸室(80)定向运动,进气方式为自然滑动进气,进气温度低便于压缩,增压活塞(28)提高活塞(8)的上气缸室(25)进气压力,增压活塞(28-1)提高活塞(8-1)下气缸室(26)的进气压力提高燃烧效率。发动机(1)外部有一冷风机(103),该冷风机(103)机壳(104)与传动轴(6)活动连接,冷风机(103)使空气经过传动轴(6)中空部(31)进入旋缸转子(2)的旋缸转轮(3)内部(32)冷却,热空气从另一侧传动轴(6)中空部(31)流出;通过这样的结构进行内冷却工作;如图12所示,传动轴(6)轴外侧(105)固定有风扇(106),对发动机(1)外部进行风冷。传动轴(6)中空部(31)有一旋转供油器(107),该旋转供油器(107)与导油杆(108)旋转连接,该导油杆(108)通过并与冷风机(103)机壳(104)固定,该导油管(108)内部有进油管(109)和出油管(110),进油管(109)一端连有油泵(111),出油管(110)一端在油槽(112)内;旋转供油器(107)与旋缸转子(2)各润滑部(113)循环连接;旋缸套壳(33)上的外润滑部(114)通过油管(115)与油泵(111)连接,回油管(116)与出油管(110)相通。通过这样的结构对发动机(1)进行内外润滑。
[0033]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7、图8、图9、图10所示,上滑动轨槽(48)在转轮套壳(33)内部(56)内侧上部(36)上,下滑动轨槽(48-1)在转轮套壳(33)内侧下部(37)上(图中未画出);气缸套(7)的上内壁(14)与下内壁(14)上有四条滑槽(89),滑槽(89)靠近气缸套(7)左侧内壁(16)与右侧内壁(17)上下平行分布,滑槽(89)在旋缸转轮(3)上平滑面(9)和下平滑面(10)上与上滑动轨槽(48)下滑动轨槽(48-1)接触相通,活塞(8)的上活动卡件(60)下活动卡件(61)活塞(8-1)的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分别通过四条滑槽(89)进入或离开上滑动轨槽(48)和下活动轨槽(48-1),该滑槽(89)后部有斜坡面(90),活塞(8)的上活动卡件(60)、下活动卡件(61)与上活动卡件(60-1)、下活动卡件(61-1)上的滑角(91)与斜坡面(90)接触离开或进入上活动轨槽(48)下活动轨槽(48-1)后并滑出或滑入气缸套(7);
[0034]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15所示,在弧形气缸套(39)外部固定有废气存储器(92),该废气存储器(92)包围在弧形气缸套(39)外部,该废气存储器(92)的废气进口(93)通过进气控制阀(94)与排气管(75)连接,废气出口(93-1)通过控制阀(95)与弧形气缸套(39)的弧形气缸室(40)相通;进气控制阀(94)打开,热废气进入到废气存储器(92)内,进气控制阀(94)关闭,同时燃料供应点火器(73)停止工作,活塞(8)的上气缸室(25)或活塞(8-1)的下气缸室(26)吸入纯空气压缩后进入弧形气缸室(40)废气出口(93-1)的控制阀(95)打开,压缩空气进入废气存储器(92)与热废气混合膨胀,推动活塞(8)或活塞(8-1)后移,上弧形气缸室(85)体积增大,混合气吸收弧形气缸室(40)内壁温度继续膨胀做功,弧形气缸室(40)内混合气在下个冲程,进气控制阀(94)工作混合气通过排气口(71)由排气管(75)排出。如图15所示,废气存储器(92)上有导气喷水器(96),该导气喷水器(96)的喷口(97)在废气存储器(92)内部,导气喷水器(96)的导水管(117)与水箱(98)相通,水箱(98)进管(99)与冷凝器(100)连接,冷凝器(100)进管(101)与进气控制阀(94)连接,冷凝器(100)一侧有冷却用风机(102);水通过导气喷水器(96)喷口(97)喷入废气存储器(92)内,在热废混合气与内部余热作用下汽化,水蒸气从废气出口(93)喷出膨胀做功,在下一冲程,含有水蒸汽的混合气在进气控制阀(94)作用通过与进气控制阀(94)连接的进管(99)进入冷凝器(100)冷却后,将水回收利用;进入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利用弧形气缸套(39)的余热与废气的温度进行二次膨胀做功节省燃料,同时对弧形气缸套(39)进行冷却和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实现零排放;废气存储器(92)还可充满水循环对弧形气缸套(39)进行冷却。
[0035]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15所示,转轮套壳(33)外部有一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该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进口(120)在转轮套壳(33)内旋面(38),弧形气缸室(40)与增压气缸室(80)之间;该压力控制阀(118)通过气管(119)与导气喷水器(96)连接。这样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就可调节上气缸室(25)和下气缸室(26)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将多余的压缩气导入废气存储器(92)中吸热膨胀做功。
[0036]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14如图所示,转轮套壳(33)外部有压力控制输出阀(118)与排气口(71)上的排气止回阀(124)分别通过管道(121)与储气罐(122)连接,弧形气缸室(40)前端(72)附近开有进气口(123),该进气口(123)外部连接有空气过滤器(84);这样在传动轴(6)施加动力就可进行空气压缩工作。
[0037]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16所示,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连接有多根的输出管(125),该输出管(125)另一端分别与多个加热器(126)连接,该加热器(126)在燃烧炉(127)内部(128),该加热器(126)另一端通过输入管(125-1)与弧形气缸室(40)进气口(72)上的压力输入控制阀(129)连接;排气管(75)与燃烧炉(127)的进风口(130)连接相通。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压缩空气通过与压力输出控制阀(118)连接的输出管(125)进入加热器(126)中,在燃烧炉(127)内部(128)加热,被加热的压缩空气通过压力输入控制阀(129)进入上弧形气缸室(85)内膨胀做功,下弧形气缸室(86)做功结束后的热空气通过排气管(75)从进风口(72)进入到燃烧炉(127)内部助燃,该加热器(126)释放压缩空气后压力输入控制阀(129)关闭,压缩空气通过压力输出控制阀(118)进入到加热器(126),另一加热器(126)重复以上过程工作,发动机(1)连续工作;加热器(126)的数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被加热压缩空气的压力就越高,排出的高温压缩气对燃烧炉(127)的助燃效果就越高。
[0038]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17所示的加热器(126)还可在太阳能集热器(131)内部(132)或与热源接触。
[0039]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18所示,发动机(1)内部有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弧形增压缸套(76)和增压活塞组件(5),该弧形增压缸套(76)外部有一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该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进口(120)在转轮套壳(33)内旋面(38)或在弧形气缸室(40)与增压气缸室(80)之间或增压气缸室(80)尾端(82)排气口(133)相通。
[0040]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19所示,传动轴(6)轴外侧(105)有风扇(134),机体(138)外部(139)有内涵道(135),后部(140)有燃烧室(136),该燃烧室(136)有进气管(141)与压力控制输出阀(118)连接相通该燃烧室(136)内有燃料供应点火器(73),旋转散热管(137)与后侧传动轴(6)中空部(31)连接相通。风扇(134)通过传动轴(6)旋转工作,空气经过过内涵道(135)喷出同时对转轮套壳(33)、弧形缸套(39)、弧形增压缸套(76)进行冷却,压缩空气从压力输出控制阀(118)进入燃烧室(136)内,与燃料供应点火器(73)喷出的燃油混合点燃后喷出,进行喷气工作;当发动机(1)前移时,空气快速从前侧(142)的传动轴(6)进入旋缸转子(2)内部冷却,通过旋转散热管(137)喷出助燃。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点火系统和用于运行点火系统的方法 2020-05-13 69
点火系统和用于运行点火系统的方法 2020-05-13 241
窑炉点火系统 2020-05-12 711
点火系统 2020-05-11 454
烟花点火系统 2020-05-12 402
点火系统 2020-05-11 264
点火系统 2020-05-11 491
车辆点火系统和方法 2020-05-13 90
高炉煤气放散点火系统 2020-05-13 187
容性点火系统 2020-05-12 580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