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配气机构

阅读:783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内燃机配气机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机动车的 内燃机 配气机构 ,其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气 门 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所提出的是,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附加地将所述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下面是内燃机配气机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至少具有排气气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附加地将所述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所述进气凸轮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第一凸轮型线(17)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
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在至少一个气门操作参数(19、20)上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设计成,将进气气门开启相位(21)设定到至少基本上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2、23)之外。
5.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提供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该气门操作参数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
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设计为小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
7.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提供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20),该气门操作参数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
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20)设计为比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更短。
9.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具有至少一个排气凸轮(24、25),所述排气凸轮具有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至少一个凸轮型线(28),所述凸轮型线提供至少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
30),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与所述至少一个排气凸轮(24、25)的凸轮型线(28)的、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13、
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设计为小于所述至少一个排气凸轮(24、25)的凸轮型线(28)的、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中的至少一个。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具有至少一个切换导向件(31、32),所述切换导向件设计成,至少为了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将旋转运动(33、34)转换为轴向运动(35、36)。

说明书全文

内燃机配气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内燃机配气机构/气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由DE 10 2010 051 130 A1已经已知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其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该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尤其在于,降低具有内燃机配气机构的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按照本发明,该技术问题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解决。其它的设计构造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0004] 本发明基于一种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以及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该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所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
[0005] 所提出的是,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附加地将进气气门操作单元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由此,可以将进气气门操作和排气气门操作专门地匹配于排气再循环,借此可以实现特别有利的内部排气再循环。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可以确保恒定的排气再循环量,借此可以降低有害物质排放。此外,可以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降低用于进气气门操作的驱动功率和/或用于排气气门操作的驱动功率,借此可以提高效率。由此可以降低具有内燃机配气机构的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排气再循环量”应尤其理解为这样的排气量,该排气量通过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又馈送给气缸用于后续的燃烧过程。排气气门操作单元优选至少可在正常运行模式中以及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运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优选至少可在正常运行模式中以及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运行。“运行模式转换单元”应尤其理解为一个单元,该单元设计成,在至少两个不同的运行模式之间、优选至少在正常运行模式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之间切换。为了调节相应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转换单元优选切换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或进气气门操作单元。运行模式转换单元有利地设计成,在分开的步骤中切换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或进气气门操作单元的气门操作特性。特别优选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设计成,使得至少一个进气气门与进气气门操作单元的至少两个凸轮型线之一作用相关地接触和/或至少一个排气气门与排气气门操作单元的至少两个凸轮型线之一作用相关地接触。“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应尤其理解为这样的排气再循环,其中排气从排气管直接又提供给气缸。“设置”应尤其理解为专门地进行编程、配备、设计和/或布置。
[0006] 此外提出的是,进气气门操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凸轮,所述进气凸轮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轮型线以及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调节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优选地,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排气凸轮,所述排气凸轮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轮型线以及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进气凸轮”应尤其理解为一个元件,该元件设置用于操作至少一个进气气门,其中该用于操作进气气门的元件优选设计成,直接或间接地对进气气门加载至少一个升程。“排气凸轮”应尤其理解为一个元件,该元件设置用于操作至少一个排气气门,其中该用于操作排气气门的元件优选设计成,直接或间接地向排气气门加载至少一个升程。为了切换运行模式,至少一个进气凸轮轴向可移动,但是抗扭地在进气凸轮基轴上设置。为了对运行模式进行切换,至少一个排气凸轮轴向可移动,但抗扭地布置在排气凸轮基轴上。在此,“凸轮型线”应尤其理解为凸轮的一部分,其设置用于直接操作换气气门和/或为了借助于凸轮随动件的作用用于操作换气气门。凸轮型线优选具有气门操作曲线。优选地,凸轮型线设计为在进气凸轮或排气凸轮的环周上延伸的区域,该区域构成用于操作相应的换气气门的气门操作曲线和/或通过提供至少一个气门操作参数限定操作。有利地,换气气门设计为进气气门或排气气门。气门操作曲线优选设计为进气气门操作曲线或排气气门操作曲线。
[0007] 此外提出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在至少一个气门操作参数上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不同,由此可以使得进气气门操作专门匹配于内部的排气再循环。“气门操作参数”应尤其理解为由凸轮型线的设计构造所提供的参数,该参数限定相应的换气气门的操作。优选地通过气门操作曲线限定和/或描述气门操作参数。
[0008] 特别是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设计成,至少基本上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之外调节进气气门开启相位。由此可以在进气气门至少基本上关闭的情况下又吸入排气,由此可以准确地配量排气再循环量。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优选设计成,至少尽可能在操作至少一个排气气门期间保持至少一个进气气门关闭。“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之外调节的进气气门开启相位”应尤其理解为,没有进气气门和排气气门的共同的开启相位和/或进气气门操作曲线和排气气门操作曲线的重叠区域,优选沿着以度计的曲轴。“基本上”应尤其理解为,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共同的开启相位持续最大30度曲轴角、有利地最大15度曲轴角并且特别有利地最大5度的曲轴角。优选地,进气气门操作曲线和排气气门操作曲线的重叠区域在基本上在排气开启相位之外调节的进气开启相位中延伸最大30度曲轴角、有利地最大15度曲轴角以及特别有利地最大5度曲轴角。“工作周期”应尤其理解为最小可能重复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分为气缸中的活塞移动的至少两个划分的行程。优选地,通过从静止状态沿一个方向直至重新的静止状态的活塞移动、也就是从一个死点到另一死点限定一个行程。一个行程有利地相应于曲轴的旋转半圈,也就是说优选180度的曲轴角。有利地,一个工作周期相应于曲轴的旋转两圈,也就是优选720度曲轴角。优选地,进气气门开启相位和排气气门开启相位特别是沿着以度计的曲轴角至少基本上彼此无重叠地布置。
[0009]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提供一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所述气门操作参数与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匹配进气气门操作。“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应尤其理解为一个这样的气门操作参数,其通过在气门操作曲线的高点上的高度限定。
[0010]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小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由此可以构造简单地减小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用于进气气门操作的驱动功率。
[0011] 在另一按照本发明的设计构造中,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提供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所述气门操作参数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由此,可以优化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的进气气门操作。“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应尤其理解为这样的气门操作参数,其通过以度计的曲轴角范围进行限定,在该曲轴角范围中优选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相应的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大于零。优选地,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限定以度计的曲轴角范围,其中优选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开启该至少一个进气气门或该至少一个排气气门。
[0012] 此外提出的是,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比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一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更短,由此可以特别简单地进一步降低在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用于进气气门操作的驱动功率。在此,“更短”应尤其理解为更短的开启相位。优选地,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更短的气门操作参数(其通过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提供)通过气门操作曲线进行限定,该气门操作曲线相比于限定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的气门操作曲线更狭长地构成。
[0013] 此外提出的是,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具有至少一个排气凸轮,该排气凸轮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凸轮型线,该凸轮型线提供至少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并且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与至少一个排气凸轮的凸轮型线的、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
[0014] 特别地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小于至少一个排气凸轮的凸轮型线的、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由此可以实现特别有利的内部排气再循环。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第二凸轮型线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大于至少一个排气凸轮的凸轮型线的、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0015] 特别优选地,运行模式转换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切换导向件,所述切换导向件设计成,至少为了切换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将旋转运动转换为轴向运动。由此,可以实现在正常运行模式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之间特别有利的转换。“切换导向件”应尤其理解为具有至少一个滑槽道的单元,该单元设计成,将旋转运动转换为轴向调节。“滑槽道”应尤其理解为用于在至少一侧,优选两侧强制引导滑槽啮合件的轨道。滑槽道优选以连接片的形式、以开口的形式和/或以凹槽的形式构成。“滑槽啮合件”应尤其理解为一个元件,该元件在至少一个运行状态下至少部分地啮合到切换导向件和/或至少部分地环绕接合切换导向件并且由此优选与切换导向件作用连接,借此该元件由切换导向件强制引导。滑槽啮合件优选以包围连接片的切换套的形式、以接合到开口中的销的形式和/或以在凹槽中引导的销的形式构成。切换导向件优选要么设计为单独的元件(其抗扭且抗滑移地与至少一个进气凸轮或与至少一个排气凸轮连接),要么与进气凸轮或与至少一个排气凸轮一体式地构成。有利地,所述切换导向件设计成,至少为了切换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将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至少一个进气凸轮的轴向运动和/或将至少一个排气凸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至少一个排气凸轮的轴向运动。
[0016] 此外,提出了一种用于调节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特别是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内部排气再循环的方法,其中为了调节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以及附加地将进气气门操作单元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附图说明
[0017] 其它的优点由于以下附图说明得出。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包含大量组合的特征。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而言,有利地也可以单独地考虑各个特征并且总结为有意义的其它组合。
[0018] 其中:
[0019] 图1示出了具有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以及运行模式[0020] 转换单元的内燃机配气机构的一部分,该运行模式转换单元为了调节[0021] 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转换到排[0022] 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以及
[0023] 图2示出了切换到了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的排气气门操作单元的排[0024] 气气门操作曲线以及切换到了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的进气气门操作[0025] 单元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图1示出了机动车的内燃机配气机构。机动车为了提供驱动力矩具有未进一步示出的内燃机,该内燃机包括排气气门和进气气门,所述排气气门和进气气门在内燃机的运行中通过内燃机配气机构进行操作。为了操作排气气门,内燃机配气机构具有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而为了操作进气气门,内燃机配气机构具有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为了在内燃机的两个运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内燃机配气机构具有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该运行模式转换单元为了调节相应的运行模式切换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并且附加地切换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在该实施例中,内燃机具有两个运行模式,其中一个运行模式设计为正常运行模式而另一个运行模式设计为排气再循环模式。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为了调节到内部排气再循环切换到排气再循环模式。原则上,内燃机也可以具有其它的运行模式。机动车设计为乘用车。
[0027] 为了调节到正常模式,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分别具有正常运行模式。为了调节到排气再循环模式,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分别具有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可以分别在第一运行模式以及在第二运行模式下运行。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的正常运行模式和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通过排气气门操作曲线彼此区分开。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的正常运行模式和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通过进气气门操作曲线彼此区分开。
[0028] 为了调节到内部的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以及附加地将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从正常运行模式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为了调节到正常运行模式、也就是说没有内部排气再循环的运行,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以及附加地将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切换到正常运行模式。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分别同时切换到相应的运行模式中。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原则上也可以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和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时间错开地切换到相应的运行模式中。
[0029] 为了操作进气气门,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具有多个进气凸轮,其中为清晰起见仅仅示出了进气凸轮13、14。为了提供正常运行模式和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进气凸轮13、14分别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第一凸轮型线17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18。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而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具有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与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彼此不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所具有的升程与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不同。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在两个气门操作参数19、20上与相应的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不同。
[0030] 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提供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该气门操作参数与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设计为小于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的升程小于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极大值。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设计为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的升程极大值。
[0031] 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还提供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20,该气门操作参数与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20设计为短于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的升程比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更窄。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20所设定的进气气门的进气气门开启相位21短于通过进气凸轮13、14的第一凸轮型线17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所设定的、进气气门的进气气门开启相位。
[0032] 为了容纳进气凸轮13、14,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具有进气凸轮元件38。进气凸轮13、14分别以不能相对转动且抗滑移的方式布置在进气凸轮元件38上。为了容纳进气凸轮元件38,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具有进气凸轮基轴39,其以驱动技术方式与内燃机的曲轴连接。进气凸轮元件38以不能相对转动但是能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进气凸轮基轴39上。
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设计为进气凸轮轴单元。
[0033] 为了操作排气气门,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具有多个排气凸轮,其中为清晰起见仅仅示出了排气凸轮24、25。为了提供正常运行模式和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排气凸轮24、25分别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第一凸轮型线40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第二凸轮型线28。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具有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具有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
41彼此不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所具有的升程与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不同。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和第一凸轮型线40在升程数量上彼此不同。
[0034] 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提供唯一一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具有单升程。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提供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彼此不同。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大于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30。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30设置用于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其在活塞向下移动期间开启相应的排气气门,其中相应的进气气门通过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在此尽可能关闭。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具有双升程。
[0035] 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两个都与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两个都设计为小于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升程小于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
[0036] 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还提供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该气门操作参数与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不同。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比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更长。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调节排气气门的两个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2、23,它们共同地长于排气气门的唯一的排气气门开启相位,该唯一的排气气门开启相位通过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的、设计为开启持续时间的气门操作参数调节。
[0037] 排气凸轮24、25的第一凸轮型线40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设计为用于正常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的升程极大值。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分别设计为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升程极大值。
[0038] 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在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升程极大值之间具有零升程45。零升程45以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使得防止内燃机的活塞与相应的排气气门之间的碰撞。零升程45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布置在上点火死点的区域中。在此,活塞的升程通过活塞升程曲线46表示。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较小的升程极大值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以及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布置在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较大的升程极大值与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的升程极大值之间。在该工作周期内,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的升程极大值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布置在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两个升程极大值之后。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原则上可以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具有在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升程极大值之间的局部升程极小值代替零升程45。
[0039] 为了容纳排气凸轮24、25,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具有排气凸轮元件42。排气凸轮24、25分别以不能相对转动且抗滑移的方式布置在排气凸轮元件42上。为了容纳排气凸轮元件42,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具有排气凸轮基轴43,其以驱动技术方式与内燃机的曲轴连接。排气凸轮元件42以不能相对转动、但能轴向移动的方式布置在排气凸轮基轴43上。
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设计为排气凸轮轴单元。
[0040] 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彼此不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具有与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升程不同的升程。
[0041] 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与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不同。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设计为小于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两个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30之一。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19设计为小于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并且大于排气凸轮24、25的第二凸轮型线28的、设计为升程高度的气门操作参数29。
[0042] 进气凸轮13、14的第二凸轮型线18将进气气门开启相位21调节到基本上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2、23之外。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以这种方式构成,使得进气气门开启相位21被调节到基本上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2、23之外。由此尽可能在操作排气气门期间关闭进气气门。因此,该进气气门在排气再循环量的再循环期间尽可能关闭。进气气门开启点
47位于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3内。进气气门关闭点48位于两个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2、23之外。在进气气门开启相位21内开启相应的进气气门,而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2、23内开启相应的排气气门。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3设置用于内部的排气再循环。该排气气门开启相位调节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中的排气再循环量。排气气门开启相位23设计为排气再循环开启相位。
[0043] 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和用于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的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并由此在曲轴两转内具有仅仅唯一一个重叠区域49。重叠区域49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布置在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升程极大值之后。该重叠区域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布置在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的较小的升程极大值与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的升程极大值之间。重叠区域49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布置在零升程45与进气气门开启点47之间,其中,零升程45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关于以度计的曲轴角44布置在进气气门开启点47之前。
[0044] 在此,在图2中所示的图形中描绘了进气气门操作曲线37、排气气门操作曲线41以及活塞升程曲线46,其中在图形的x-轴上是以度为单位的曲轴角44,在y-轴上描绘了升程。内燃机配气机构原则上也可以具有其它的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而言看起来有意义的数量的进气凸轮、进气凸轮元件、排气凸轮和/或排气凸轮元件。
[0045] 为了调节到正常运行模式和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在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的不同进气气门操作曲线和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的不同排气气门操作曲线之间转换。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具有用于转换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的切换导向件31和用于转换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的切换导向件32。切换导向件31以不能相对转动并且抗滑移的方式布置在进气凸轮元件38上,而切换导向件32以不能相对转动并且抗滑移的方式布置在排气凸轮元件42上。切换导向件31为了切换正常运行模式和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将进气凸轮元件38的旋转运动33转换为进气凸轮元件38沿进气凸轮基轴39的轴向运动35。切换导向件32为了切换正常运行模式和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将排气凸轮元件42的旋转运动34转换为排气凸轮元件42沿排气凸轮基轴43的轴向运动36。切换导向件31、32分别具有滑槽道50、51。切换导向件31原则上可以与进气凸轮元件38一体式地构成,由此进气凸轮元件38具有滑槽道50。附加或备选地,切换导向件32与排气凸轮元件42一体式地构成,由此排气凸轮元件42具有滑槽道51。
[0046] 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还具有用于切换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的操作单元52和用于切换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的操作单元53。操作单元52、53分别具有未示出的切换销,该切换销为了切换而移动并且接合到相应的滑槽道50、51中,由此使相应的旋转运动33、34被转换为相应的轴向运动35、36并且由此切换正常运行模式或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设计为气门升程转换单元。
[0047] 为了控制或调节切换,运行模式转换单元12具有一个未示出的控制和调节单元,其与操作单元52、53通信连接。控制和调节单元控制或调节切换销的移动。控制和调节单元为了调节到内部的排气再循环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以及附加地将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切换到排气再循环运行模式。为了调节到正常运行模式,控制和调节单元将排气气门操作单元10以及附加地将进气气门操作单元11切换到正常运行模式。
[0048] 附图标记清单:
[0049] 10 排气气门操作单元
[0050] 11 进气气门操作单元
[0051] 12 运行模式转换单元
[0052] 13 进气凸轮
[0053] 14 进气凸轮
[0054] 17 凸轮型线
[0055] 18 凸轮型线
[0056] 19 气门操作参数
[0057] 20 气门操作参数
[0058] 21 进气气门开启相位
[0059] 22 排气气门开启相位
[0060] 23 排气气门开启相位
[0061] 24 排气凸轮
[0062] 25 排气凸轮
[0063] 28 凸轮型线
[0064] 29 气门操作参数
[0065] 30 气门操作参数
[0066] 31 切换导向件
[0067] 32 切换导向件
[0068] 33 旋转运动
[0069] 34 旋转运动
[0070] 35 轴向运动
[0071] 36 轴向运动
[0072] 37 进气气门操作曲线
[0073] 38 进气凸轮元件
[0074] 39 进气凸轮基轴
[0075] 40 凸轮型线
[0076] 41 排气气门操作曲线
[0077] 42 排气凸轮元件
[0078] 43 排气凸轮基轴
[0079] 44 曲轴角
[0080] 45 零升程
[0081] 46 活塞升程曲线
[0082] 47 进气气门开启点
[0083] 48 进气气门关闭点
[0084] 49 重叠区域
[0085] 50 滑槽道
[0086] 51 滑槽道
[0087] 52 操作单元
[0088] 53 操作单元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配气机构总成 2020-05-11 33
内燃机配气机构 2020-05-11 783
配气机构 2020-05-11 678
汽油机的配气凸轮机构 2020-05-13 990
用于发动机的配气机构 2020-05-13 220
配气机构 2020-05-11 329
配气机构 2020-05-11 615
配气机构 2020-05-11 272
短杆配气机构 2020-05-11 241
配气机构 2020-05-12 45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