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杂项车辆类型 / 机动车辆 / 内燃机 / 油底壳 / 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阅读:701发布:2022-03-02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 发动机 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包括内固定体、外堵拆体与上/下活动堵件,所述外堵拆体包括插入柱、中空柱与外实柱,中空柱包括中筒壁与中筒腔,中筒壁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出孔、驱动出孔,上/下活动堵件均包括依次连接的限位杆、中 连杆 、驱动杆,驱动杆穿经驱动出孔后经中连杆驱动限位杆在限位出孔内上下运行,以配合插入柱与插入腔的插入配合,以及限位杆与固定环槽的卡接配合,从而实现对机油堵塞,以及拆除放油,外实柱可采用透明玻璃进行即时监控。本设计不仅不采用 螺纹 连接、不需进行 力 矩控制,而且密封效果较好、拆装工艺简单、控制性较强,并易于观察机油密封的即时情况。,下面是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包括内固定体(2)与外堵拆体(3),所述内固定体(2)的外壁与油底壳(1)中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内固定体(2)的内部开设有插入腔(21),该插入腔(21)与外堵拆体(3)内的插入柱(31)进行插入配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堵拆装置还包括以插入柱(31)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上下对称的上活动堵件(4)、下活动堵件(5),上活动堵件(4)、下活动堵件(5)均包括限位杆(41)、中连杆(42)与驱动杆(43),所述限位杆(41)的内端与中连杆(42)的一端垂直连接,中连杆(42)的另一端与驱动杆(43)的内端垂直连接,且限位杆(41)的外端、驱动杆(43)的外端同向外延伸;
所述内固定体(2)包括固定筒(22)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插入腔(21),固定筒(22)的外壁与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固定筒(22)的内壁上近放油孔(11)的部位开设有内凹的固定环槽(23),该固定环槽(23)的直径大于插入腔(21)的直径;
所述外堵拆体(3)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入柱(31)、中空柱(32)与外实柱(33),插入柱(31)与插入腔(21)进行插入配合,外实柱(33)位于内固定体(2)的外部;所述中空柱(32)包括中筒壁(34)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中筒腔(35),中筒壁(34)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出孔(341)、驱动出孔(342),限位出孔(341)与限位杆(41)的外端插入配合,驱动出孔(342)与驱动杆(43)的外端插入配合,限位杆(41)、限位出孔(341)、固定环槽(23)的宽度依次增大,上活动堵件(4)中的中连杆(42)与下活动堵件(5)的中连杆(42)之间存在间隔空隙(51),限位出孔(341)、驱动出孔(342)、间隔空隙(51)、中筒腔(35)相互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壁(34)、中连杆(42)的厚度之和小于限位杆(41)的长度,限位杆(41)的长度小于驱动杆(43)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空隙(51)内设置有伸缩弹簧(6),该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42)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驱动杆(43)上近外实柱(33)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7)垂直连接,限位柱(7)与间隔空隙(51)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33)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7)的外侧围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柱(7)与罩于其外部的限位螺母(71)进行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弹簧(6)的左右两侧与插入柱(31)、外实柱(33)之间分别形成有左弹簧空腔(61)、右弹簧空腔(6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实柱(33)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
7.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包括堵塞工艺与拆除工艺,具体如下:
堵塞工艺:先将驱动杆(43)沿驱动出孔(342)向中筒腔(35)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向中筒腔(35)内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为止,再将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直至限位出孔(341)前行至固定环槽(23)内为止,然后将驱动杆(43)的外端向外拉出以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上行,直至限位杆(41)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23)内为止,再固定驱动杆(43)的外端即可;
拆除工艺:先解除对驱动杆(43)外端的固定,再将驱动杆(43)沿驱动出孔(342)向中筒腔(35)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向中筒腔(35)内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为止,然后将外实柱(33)向外拉出,外行的外实柱(33)经中空柱(32)带动插入柱(31)一并外行,直至插入柱(31)脱出插入腔(21)即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空隙(51)内设置有伸缩弹簧(6),该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42)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驱动杆(43)上近外实柱(33)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7)垂直连接,限位柱(7)与间隔空隙(51)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33)的半径;所述限位柱(7)的外侧围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柱(7)与罩于其外部的限位螺母(71)进行螺纹连接;
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原态,且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后,当限位出孔(341)前行至固定环槽(23)内时,将驱动杆(43)的外端向外拉出,上行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上行,相邻的中连杆(42)分别将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向外拉伸,当限位杆(41)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23)内时,在限位柱(7)上旋入限位螺母(71)以实现螺纹连接,旋入之后,限位螺母(71)的外侧围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以实现对驱动杆(43)的外端的固定;
所述拆除工艺中:先旋出限位螺母(71),再放松限位杆(41)的外端,回位的伸缩弹簧(6)驱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原态,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再将外实柱(33)向外拉出即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被压缩状态;
所述拆除工艺中:旋出限位螺母(71)之后,对限位杆(41)的外端施加一个下行的外驱动,该外驱动力与回位的伸缩弹簧(6)一并驱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被压缩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实柱(33)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所述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堵塞工艺完成之后,经外实柱(33)观察中筒腔(35)内间隔空隙(51)的直径,以判断相邻的中连杆(42)的间距,从而判断限位杆(41)与固定环槽(23),以及限位杆(41)与限位出孔(341)之间的配合情况,进而判断堵塞的即时情况。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放装置,属于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体适用于避免螺纹连接的堵拆方式。

背景技术

[0002] 发动机在达到保养里程时,需要对油底壳内机油进行更换,通过扳手拧松取下油底壳上放油螺塞放出内部机油,再旋紧放油螺塞,重新注入新的机油。目前市场上发动机放油螺塞均采用螺纹形式与油底壳上放油螺塞座连接。对于合金和塑料材质油底壳,其强度低于冲压油底壳,市场上经常发生用户更换机油装配油底壳放油螺塞时未按照规定矩,装配力矩过大导致油底壳上放油螺塞孔螺纹失效,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油底壳放油螺塞孔区域破损开裂现象。
[0003] 授权公告号为CN203856541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10月1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油底壳放油螺塞,安装在所述油底壳所设放油孔上,所述放油孔由光孔及和所述光孔相接的螺纹孔构成;所述放油螺塞一端和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放油螺塞另一端和所述光孔密封连接。虽然该设计能够保证放油螺塞产生密封性能,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该设计中,放油螺塞与油底壳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而成,导致在装配时必须对放油螺塞进行力矩控制,力矩过小,拧不紧、易脱落;力矩过大,会损坏螺纹,甚至会破坏放油螺塞或油底壳。
[0004]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螺纹连接、必须进行力矩控制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不采用螺纹连接、不需进行力矩控制的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6]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包括内固定体与外堵拆体,所述内固定体的外壁与油底壳中放油孔的内壁相连接,内固定体的内部开设有插入腔,该插入腔与外堵拆体内的插入柱进行插入配合;所述堵拆装置还包括以插入柱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上下对称的上活动堵件、下活动堵件,上活动堵件、下活动堵件均包括限位杆、中连杆与驱动杆,所述限位杆的内端与中连杆的一端垂直连接,中连杆的另一端与驱动杆的内端垂直连接,且限位杆的外端、驱动杆的外端同向外延伸;
所述内固定体包括固定筒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插入腔,固定筒的外壁与放油孔的内壁相连接,固定筒的内壁上近放油孔的部位开设有内凹的固定环槽,该固定环槽的直径大于插入腔的直径;
所述外堵拆体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入柱、中空柱与外实柱,插入柱与插入腔进行插入配合,外实柱位于内固定体的外部;所述中空柱包括中筒壁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中筒腔,中筒壁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出孔、驱动出孔,限位出孔与限位杆的外端插入配合,驱动出孔与驱动杆的外端插入配合,限位杆、限位出孔、固定环槽的宽度依次增大,上活动堵件中的中连杆与下活动堵件的中连杆之间存在间隔空隙,限位出孔、驱动出孔、间隔空隙、中筒腔相互联通。
[0007] 所述中筒壁、中连杆的厚度之和小于限位杆的长度,限位杆的长度小于驱动杆的长度。
[0008] 所述间隔空隙内设置有伸缩弹簧,该伸缩弹簧的顶端、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驱动杆上近外实柱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垂直连接,限位柱与间隔空隙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的半径。
[0009] 所述限位柱的外侧围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柱与罩于其外部的限位螺母进行螺纹连接。
[0010] 所述伸缩弹簧的左右两侧与插入柱、外实柱之间分别形成有左弹簧空腔、右弹簧空腔。
[0011] 所述外实柱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
[0012] 一种上述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堵塞工艺与拆除工艺,具体如下:堵塞工艺:先将驱动杆沿驱动出孔向中筒腔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经中连杆带动限位杆沿限位出孔向中筒腔内下行,直至限位杆外端低于限位出孔顶面为止,再将插入柱向插入腔内插入,直至限位出孔前行至固定环槽内为止,然后将驱动杆的外端向外拉出以带动限位杆沿限位出孔上行,直至限位杆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内为止,再固定驱动杆的外端即可;
拆除工艺:先解除对驱动杆外端的固定,再将驱动杆沿驱动出孔向中筒腔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经中连杆带动限位杆沿限位出孔向中筒腔内下行,直至限位杆外端低于限位出孔顶面为止,然后将外实柱向外拉出,外行的外实柱经中空柱带动插入柱一并外行,直至插入柱脱出插入腔即可。
[0013] 所述间隔空隙内设置有伸缩弹簧,该伸缩弹簧的顶端、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驱动杆上近外实柱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垂直连接,限位柱与间隔空隙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的半径;所述限位柱的外侧围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柱与罩于其外部的限位螺母进行螺纹连接;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向插入腔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经中连杆带动限位杆下行,直至限位杆外端低于限位出孔顶面时,伸缩弹簧呈现为原态,且限位柱与外实柱的顶侧面相互接触;插入柱向插入腔内插入之后,当限位出孔前行至固定环槽内时,将驱动杆的外端向外拉出,上行的驱动杆经中连杆带动限位杆上行,相邻的中连杆分别将伸缩弹簧的顶端、底端向外拉伸,当限位杆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内时,在限位柱上旋入限位螺母以实现螺纹连接,旋入之后,限位螺母的外侧围与外实柱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以实现对驱动杆的外端的固定;
所述拆除工艺中:先旋出限位螺母,再放松限位杆的外端,回位的伸缩弹簧驱动限位杆下行,直至限位柱与外实柱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呈现为原态,限位杆外端低于限位出孔顶面,再将外实柱向外拉出即可。
[0014] 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向插入腔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经中连杆带动限位杆下行,直至限位杆外端低于限位出孔顶面时,伸缩弹簧呈现为被压缩状态;所述拆除工艺中:旋出限位螺母之后,对限位杆的外端施加一个下行的外驱动力,该外驱动力与回位的伸缩弹簧一并驱动限位杆下行,直至限位柱与外实柱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呈现为被压缩状态。
[0015] 所述外实柱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所述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堵塞工艺完成之后,经外实柱观察中筒腔内间隔空隙的直径,以判断相邻的中连杆的间距,从而判断限位杆与固定环槽,以及限位杆与限位出孔之间的配合情况,进而判断堵塞的即时情况。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整体部件包括内固定体、外堵拆体、上活动堵件与下活动堵件,使用时,内固定体中的插入腔与外堵拆体内的插入柱进行插入配合,实现对机油的密封,而上活动堵件、下活动堵件里的限位杆穿经限位出孔后与固定环槽相卡接,实现内固定体、外堵拆体的固定,实际操作时,无需扳手拧紧,更无需控制力矩,只需将插入柱向插入腔中插入,并拉动驱动杆以将限位杆与固定环槽相互卡接即可,操作简易,连接牢固,不会破坏放油孔、内固定体、外堵拆体。因此,本发明不仅不采用螺纹连接、不需进行力矩控制,而且装配工艺简单,易于操作。
[0017] 2、本发明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在间隔空隙内设置有伸缩弹簧,该伸缩弹簧的顶、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的内侧面相连接,同时,驱动杆上近外实柱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垂直连接,限位柱与间隔空隙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的半径,使用时,限位柱与外实柱之间的最大、最小间隙分别对应伸缩弹簧的最大、最小拉升程度,同时还对应限位杆与限位出孔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仅能够实现对机油的密封堵塞和拆除放油,而且还能通过限位柱的位置,从外对外堵拆体内限位杆的运动位置进行监测与控制,控制效率较高,还能避免操作失误,尤其当限位柱上开设有螺纹以与限位螺母进行螺纹连接时,效果更佳。因此,本发明不仅密封效果较好、拆装工艺简单,而且控制性较强、能避免失误。
[0018] 3、本发明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外实柱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中空柱内开设有中筒腔,且外实柱与中筒腔同轴,使用时,限位杆、中连杆、驱动杆、伸缩弹簧都在中筒腔内运动,这都能通过透明的外实柱进行观察,依据观察可对堵塞的情况进行即时判断,并进行反馈控制。因此,本发明不仅易于观察机油密封的即时情况,而且控制性较强。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图1中内固定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图1中外堵拆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油底壳1、放油孔11、内固定体2、插入腔21、固定筒22、固定环槽23、外堵拆体3、插入柱31、中空柱32、外实柱33、中筒壁34、限位出孔341、驱动出孔342、中筒腔35、上活动堵件4、限位杆41、中连杆42、驱动杆43、下活动堵件5、间隔空隙51、伸缩弹簧6、左弹簧空腔
61、右弹簧空腔62、限位柱7、限位螺母71。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4] 参见图1至图3,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包括内固定体2与外堵拆体3,所述内固定体2的外壁与油底壳1中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内固定体2的内部开设有插入腔21,该插入腔21与外堵拆体3内的插入柱31进行插入配合;所述堵拆装置还包括以插入柱31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上下对称的上活动堵件4、下活动堵件5,上活动堵件4、下活动堵件5均包括限位杆41、中连杆42与驱动杆43,所述限位杆41的内端与中连杆42的一端垂直连接,中连杆42的另一端与驱动杆43的内端垂直连接,且限位杆41的外端、驱动杆43的外端同向外延伸;
所述内固定体2包括固定筒22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插入腔21,固定筒22的外壁与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固定筒22的内壁上近放油孔11的部位开设有内凹的固定环槽23,该固定环槽23的直径大于插入腔21的直径;
所述外堵拆体3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入柱31、中空柱32与外实柱33,插入柱31与插入腔21进行插入配合,外实柱33位于内固定体2的外部;所述中空柱32包括中筒壁34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中筒腔35,中筒壁34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出孔341、驱动出孔342,限位出孔341与限位杆41的外端插入配合,驱动出孔342与驱动杆43的外端插入配合,限位杆41、限位出孔341、固定环槽23的宽度依次增大,上活动堵件4中的中连杆42与下活动堵件5的中连杆42之间存在间隔空隙51,限位出孔341、驱动出孔342、间隔空隙51、中筒腔35相互联通。
[0025] 所述中筒壁34、中连杆42的厚度之和小于限位杆41的长度,限位杆41的长度小于驱动杆43的长度。
[0026] 所述间隔空隙51内设置有伸缩弹簧6,该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42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驱动杆43上近外实柱33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7垂直连接,限位柱7与间隔空隙51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33的半径。
[0027] 所述限位柱7的外侧围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柱7与罩于其外部的限位螺母71进行螺纹连接。
[0028] 所述伸缩弹簧6的左右两侧与插入柱31、外实柱33之间分别形成有左弹簧空腔61、右弹簧空腔62。
[0029] 所述外实柱33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
[0030] 一种上述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堵塞工艺与拆除工艺,具体如下:堵塞工艺:先将驱动杆43沿驱动出孔342向中筒腔35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
42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向中筒腔35内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为止,再将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直至限位出孔341前行至固定环槽23内为止,然后将驱动杆43的外端向外拉出以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上行,直至限位杆41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23内为止,再固定驱动杆43的外端即可;
拆除工艺:先解除对驱动杆43外端的固定,再将驱动杆43沿驱动出孔342向中筒腔35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向中筒腔35内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为止,然后将外实柱33向外拉出,外行的外实柱33经中空柱32带动插入柱31一并外行,直至插入柱31脱出插入腔21即可。
[0031] 所述间隔空隙51内设置有伸缩弹簧6,该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42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驱动杆43上近外实柱33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7垂直连接,限位柱7与间隔空隙51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33的半径;所述限位柱7的外侧围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柱7与罩于其外部的限位螺母71进行螺纹连接;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原态,且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后,当限位出孔341前行至固定环槽23内时,将驱动杆43的外端向外拉出,上行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上行,相邻的中连杆42分别将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向外拉伸,当限位杆41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23内时,在限位柱7上旋入限位螺母71以实现螺纹连接,旋入之后,限位螺母71的外侧围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以实现对驱动杆43的外端的固定;
所述拆除工艺中:先旋出限位螺母71,再放松限位杆41的外端,回位的伸缩弹簧6驱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原态,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再将外实柱33向外拉出即可。
[0032] 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被压缩状态;所述拆除工艺中:旋出限位螺母71之后,对限位杆41的外端施加一个下行的外驱动力,该外驱动力与回位的伸缩弹簧6一并驱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被压缩状态。
[0033] 所述外实柱33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所述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堵塞工艺完成之后,经外实柱33观察中筒腔35内间隔空隙51的直径,以判断相邻的中连杆42的间距,从而判断限位杆41与固定环槽23,以及限位杆41与限位出孔341之间的配合情况,进而判断堵塞的即时情况。
[0034]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螺纹连接之后,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力矩装配放油螺塞,力矩过大易导致油底壳放油螺塞孔螺纹失效和放油螺塞孔区域破损开裂的技术问题,主要应用于强度较弱的铝合金或塑料材质油底壳,同样也适用于钢质冲压油底壳。
[0035] 本发明通过插入柱、插入腔的插入配合对机油进行密封,同时,通过上、下活动堵件中的限位杆与内固定体内的固定环槽进行的卡接配合,实现内固定体、外堵拆体之间的固定连接,不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必须采用的螺纹连接这种形式,避免了力矩过大导致的种种后果,还节省了现有技术中在装配时必须采用的扳手等工具,以及控制力矩的繁琐,直接用手操作即可,方便快捷,此外,在拆卸时,也无需外来工具,只需用手按压驱动杆即可,也很方便快捷。
[0036] 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3,一种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包括内固定体2与外堵拆体3,所述内固定体2的外壁与油底壳1中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内固定体2的内部开设有插入腔21,该插入腔21与外堵拆体3内的插入柱31进行插入配合;所述堵拆装置还包括以插入柱31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上下对称的上活动堵件4、下活动堵件5,上活动堵件4、下活动堵件5均包括限位杆41、中连杆42与驱动杆43,所述限位杆41的内端与中连杆42的一端垂直连接,中连杆42的另一端与驱动杆43的内端垂直连接,且限位杆41的外端、驱动杆43的外端同向外延伸;所述内固定体2包括固定筒22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插入腔21,固定筒22的外壁与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固定筒22的内壁上近放油孔11的部位开设有内凹的固定环槽23,该固定环槽23的直径大于插入腔21的直径;所述外堵拆体3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入柱31、中空柱32与外实柱33,插入柱31与插入腔21进行插入配合,外实柱33位于内固定体2的外部;所述中空柱
32包括中筒壁34及其内部开设的同轴的中筒腔35,中筒壁34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限位出孔
341、驱动出孔342,限位出孔341与限位杆41的外端插入配合,驱动出孔342与驱动杆43的外端插入配合,限位杆41、限位出孔341、固定环槽23的宽度依次增大,上活动堵件4中的中连杆42与下活动堵件5的中连杆42之间存在间隔空隙51,限位出孔341、驱动出孔342、间隔空隙51、中筒腔35相互联通。优选中筒壁34、中连杆42的厚度之和小于限位杆41的长度,限位杆41的长度小于驱动杆43的长度。
[0037] 一种上述发动机内机油的堵拆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堵塞工艺与拆除工艺,具体如下:堵塞工艺:先将驱动杆43沿驱动出孔342向中筒腔35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
42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向中筒腔35内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为止,再将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直至限位出孔341前行至固定环槽23内为止,然后将驱动杆43的外端向外拉出以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上行,直至限位杆41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23内为止,再固定驱动杆43的外端即可;
拆除工艺:先解除对驱动杆43外端的固定,再将驱动杆43沿驱动出孔342向中筒腔35内伸入,伸入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沿限位出孔341向中筒腔35内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为止,然后将外实柱33向外拉出,外行的外实柱33经中空柱32带动插入柱31一并外行,直至插入柱31脱出插入腔21即可。
[0038] 实施例2: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间隔空隙51内设置有伸缩弹簧6,该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分别与相邻的中连杆
42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驱动杆43上近外实柱33一侧的侧面与限位柱7垂直连接,限位柱7与间隔空隙51之间的最短轴间距大于外实柱33的半径;所述限位柱7的外侧围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柱7与罩于其外部的限位螺母71进行螺纹连接。
[0039] 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原态,且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后,当限位出孔341前行至固定环槽23内时,将驱动杆43的外端向外拉出,上行的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上行,相邻的中连杆42分别将伸缩弹簧6的顶端、底端向外拉伸,当限位杆41的顶端卡入固定环槽23内时,在限位柱7上旋入限位螺母71以实现螺纹连接,旋入之后,限位螺母71的外侧围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以实现对驱动杆43的外端的固定。
[0040] 所述拆除工艺中:先旋出限位螺母71,再放松限位杆41的外端,回位的伸缩弹簧6驱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原态,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再将外实柱33向外拉出即可。
[0041] 实施例3:基本内容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堵塞工艺中:插入柱31向插入腔21内插入之前,当驱动杆43经中连杆42带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杆41外端低于限位出孔341顶面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被压缩状态。
[0042] 所述拆除工艺中:旋出限位螺母71之后,对限位杆41的外端施加一个下行的外驱动力,该外驱动力与回位的伸缩弹簧6一并驱动限位杆41下行,直至限位柱7与外实柱33的顶侧面相互接触为止,此时,伸缩弹簧6呈现为被压缩状态。
[0043] 实施例4: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外实柱33的制造材料为透明玻璃。
[0044] 所述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堵塞工艺完成之后,经外实柱33观察中筒腔35内间隔空隙51的直径,以判断相邻的中连杆42的间距,从而判断限位杆41与固定环槽23,以及限位杆41与限位出孔341之间的配合情况,进而判断堵塞的即时情况。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一种油底壳模具 2020-05-15 609
内燃机的油底壳 2020-05-15 824
油底壳 2020-05-11 517
油底壳连接装置 2020-05-15 28
油底壳以及油底壳装置 2020-05-12 631
油底壳以及油底壳装置 2020-05-12 562
油底壳组件 2020-05-12 394
内燃机油底壳 2020-05-14 143
油底壳密封面 2020-05-14 600
油底壳清洗装置 2020-05-15 943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