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装置

阅读:174发布:2020-05-13

专利汇可以提供油底壳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用于 内燃机 的 油底壳 装置(1),其具有顶盖(2)、用于集油的底部(3)和至少一根吸管(4),该吸管通入所述底部的一抽吸区(5),根据本发明,所述吸管(4)与所述抽吸区(5)及底部(3)一体连接。,下面是油底壳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内燃机油底壳装置(1),其具有顶盖(2)、用于集油的底部 (3)和至少一根吸管(4),该吸管通入所述底部(3)的抽吸区(5),其中,所述吸 管(4)与所述抽吸区(5)及底部(3)一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区(5)具有 一壁部(6′,6″),该壁部包含至少一个抽吸窗口(7′,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区(5)包 括罩盖单元(8)。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6′, 6″)基本上为圆柱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6′, 6″)包括第一壁段(6′)和第二壁段(6″),这两个壁段通过第一抽吸窗口(7′)和第 二窗口(7″)分隔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段(6′) 与吸管(4)为一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单元(8) 形状封闭地和/或传递地与所述壁部(6′,6″)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区 (5)具有用于导引油进入所述吸入通道(4)中的导引器件(9)。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器件(9) 设置在所述罩盖单元(8)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单元(8) 具有上部段(10)和下部段(11),其中,所述上部段(10)的直径比所述下部段(11) 的直径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单元(8) 至少部分封闭所述一个或多个抽吸窗口(7′,7″)。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单元(8) 与所述顶盖(2)为一体连接。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和/ 或所述罩盖单元(8)是由塑料制成的压铸件。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3) 是金属压铸件或塑料压铸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3)由 包括和/或镁的材料制成。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 具有可供油流过并流入所述底部(3)的孔眼(12)。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管 (4)远离抽吸区(5)的那一侧设置有过滤器(13)。
17.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油底壳装置(1)的汽车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油底壳装置,其具有顶盖、用于集油的底 部和至少一根吸管,该吸管通入所述底部的抽吸区中,其中,所述吸管与所 述抽吸区及底部一体连接。

背景技术

德国专利申请DE 40 10 946 A1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其具 有平坦的底部以及用于集油的深池部分和通入该深池部分中的机油吸管, 其中,该深池部分被设计成可取下的油盆。借助螺栓连接固定在所述油底壳 上的吸管的下端被设计成钟形并带有滤网。当油盆安装好后,该滤网距油盆 底只有很小的距离。
在德国专利DE 38 12 400中记载了一种带有油底壳的内燃机。在该油底 壳中收集有从内燃机的冷却和润滑回路流回的机油。一根从内燃机的机油泵 引出并通过抽吸漏斗伸入内燃机的油底壳中央的吸管在油底壳底部上方附 近终止。这种公知装置的一个缺点是因大量单个零件组装引起的高装配成 本。吸管例如必须在各不同的点予以固定(例如通过螺栓连接)以及能防泄露。 由此需要很多步安装工序,这会不利地提高油底壳装置的制造成本。此外, 在公知的油底壳装置中,吸管抽吸区中被抽吸机油的流动状况也不理想。
在DE 100 26 113 A1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它具有设置在曲轴箱和油底 壳之间的防油件。该防油件上有一些机油通道,这些机油通道将汽缸曲轴箱 内延伸并一直通到间隙处的机油通道延续到油底壳的油槽中。这些机油通道 可以是压送机油通道或者吸油通道。在此,带有通道的防油部件可以制造成 整体部件。此处不利的是,被抽吸机油在吸管的抽吸区内的流动状况也不理 想。
关于油底壳的一般性技术状况也可从DE 40 11 759 A1中了解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克服上述缺点的油底壳装置,尤其提供一 种重量轻、使得被抽吸机油有更好的流动状况以及安装成本低的油底壳装 置。
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装置实现,其具有顶盖、用于集油 的底部和至少一根吸管,该吸管通入所述底部的抽吸区,其中,所述吸管与 所述抽吸区及底部一体连接,其中,所述抽吸区具有一壁部,该壁部包含至 少一个抽吸窗口。
按照本发明,所述吸管与所述抽吸区及底部为一体连接,其中所述抽吸 区具有壁部,该壁部包含至少一个抽吸窗口。通过油底壳装置的这样一种一 体化实施形式,可实现紧凑的结构形式,同时可减轻重量和节约成本。还可 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安装工人对于吸管的误安装,以免导致泄漏。所述底部例 如可以是金属压铸件或塑料压铸件。
按照本发明的油底壳装置的一实施形式,所述抽吸区具有壁部,该壁部 包含至少一个抽吸窗口。例如可以是齿轮泵、镰式泵或转子泵的机油泵使吸 管的入口区(抽吸区)形成负压,由此使底部内的机油(收集的机油)通过抽吸 窗口流入抽吸区并因此流入吸管中。当然也可以将所述壁部设计成具有多个 抽吸窗口。所吸入的机油流过吸管、机油泵,然后尤其到达发动机的各个润 滑部位,例如曲轴轴承连杆轴承、推杆凸轮轴轴承等处。在此重要的是, 必须给各部位提供足够多的机油,以便尤其实现所需的润滑、冷却和降噪效 果。
所述抽吸区优选包括罩盖单元。由此,被抽吸的机油仅仅通过抽吸窗口 流入抽吸区中并进而流入吸管中。通过该罩盖单元尤其可实现在抽吸机油时 不会因抽吸区内的负压导致空气被一同吸入。若空气被一同吸入则会对于发 动机的润滑造成不利影响。所述罩盖单元在此直接位于抽吸区的壁部上,使 得仅仅机油可通过所述抽吸窗口流入吸管中。由此在抽吸区可有效防止因机 油中同时富集空气而形成漩涡效应。
按照一种实施形式,所述壁部可基本上为圆柱形。按照另一种方案,同 样可将壁部设计成六面体形状。当然,其他几何形状同样也可考虑。
比较相宜的是,所述壁部包括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这两个壁段通过第 一抽吸窗口和第二窗口分隔开。在此,所述第一壁段与吸管为一体连接。优 选所述罩盖单元形状封闭地和/或传递地与所述壁部连接。这意味着,所述 罩盖单元这样位于所述壁部上,即,不可能有机油渗入罩盖单元和壁部之间。
所述抽吸区优选具有用于导引油进入所述吸入通道中的导引器件。在这 样的情况下,所述导引器件例如可设置在所述罩盖单元上。在本发明的其他 选择方案中,可将所述导引器件设计成一些导引通道,这些导引通道可使机 油从各抽吸窗口流到吸入通道中。所述导引器件可改善机油的抽吸性能,同 时又能保持小的压力损失。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式,所述罩盖单元至少部分封闭所述一个/多 个抽吸窗口。按照相应的发动机润滑要求,可考虑有不同的抽吸窗口开口尺 寸。
所述罩盖单元优选与所述顶盖为一体连接。在安装所述油底壳装置时, 例如可通过螺栓连接将所述顶盖固定在底部,同时将所述罩盖单元定位在抽 吸区中,而无需其他辅助安装步骤。当然也可考虑将所述罩盖单元设计成一 个单独的部件。比较相宜的是,所述顶盖和/或所述罩盖单元是由塑料制成的 压铸件。所述罩盖单元和所述顶盖同样可以用金属制造。
所述顶盖具有可供油流过并流入所述底部的一些孔眼。润滑发动机后 回流的机油首先碰到所述顶盖,然后通过各孔眼进入底部。由此尤其可实 现这样的目的,即,使机油在通过吸入通道被输送去润滑发动机前首先被平 息下来。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由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的详细说明给出。在此,在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各项特征及其 任意组合都属于本发明的重要内容。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具有顶盖和底部的油底壳装置的分解视图;
图2是组装状态下的油底壳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抽吸区的放大视图;
图4是带有导引通道的罩盖单元的三维立体视图;
图5是带有罩盖单元和抽吸区壁部的抽吸区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装置1,其具有顶盖2和设计 有一根吸管4的底部3。该吸管的一端与底部3的抽吸区5相连通。在油底 壳装置1的底部3中盛装有用于润滑发动机的机油。特别有利的是,所述吸 管4与抽吸区5以及底部3一体连接。所述抽吸区5具有第一壁段6′和第二 壁段6″,这两个壁段6′,6″通过第一抽吸窗口7′和第二抽吸窗口7″相互隔开。 如图1中所清楚示出的那样,所述壁段6′,6″基本上为圆柱形。在此,所述 第一壁段6′与吸管4一体连接。
所述顶盖2具有大量孔眼12,机油在完成对于发动机各部位的润滑后穿 过这些孔眼12又重新回到底部3的集油槽中。此外,所述顶盖2与罩盖单 元8一体连接,后者在油底壳装置1的组装状态下密封地座放在壁部6′,6″, 从而只可能有油流过抽吸窗口7′,7″进入吸管4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 盖2通过螺栓连接14与底部3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传递力/形状 封闭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吸管4被设计成锥形,这意味着,吸管4在抽吸区5入口 处的直径比其远离抽吸区5设有过滤单元13那侧的直径更小(参见图2)。所 述吸管4的锥形结构通过加工来形成。如果用压铸方法生产底部2,则可用 滑板来构成所述吸管4的几何形状,在压铸工序结尾时,将该滑从已构成 的吸管4中抽出。为了使吸管4在其远离抽吸区5的那一侧密封,采用密封 元件15(塞子),该密封元件可传递力地和/或形状封闭和/或材料一体相连地 与底部3连接。所述过滤器13例如是由塑料制成的粗滤器,它首先从所传 输的机油中去除大颗粒,然后在一个图中未示出的优选由纸或纤维材料填充 物组成的第二过滤器中对机油作进一步的精滤。
图2进一步示出了抽吸区5处的第二壁段6″以及抽吸窗口7′。所述抽吸 区5在此被罩盖单元8从上面可靠地密封。在此,所述罩盖单元8具有上部 段10和下部段11,其中,该上部段10的直径比下部段11的直径更大。下 部段11朝向底部3地伸入抽吸区5中,而上部段10则座放在壁部6′,6″上。 在图示实施例中,所述罩盖单元8与壁部6′,6″之间为轻微的压配合。
如图2中同样清晰示出的那样,抽吸窗口7′的一部分被罩盖单元8遮挡。 被设计成压铸件的底部3例如可由包括和/或镁的材料制成。在另一没有示 出的实施形式中,同样可以将底部3制造成塑料压铸件。在图示的实例中所 述罩盖单元8与顶盖2一体连接并可由塑料或金属压铸而成。
图3示出了具有壁段6′,6″和抽吸窗口7′,7″的抽吸区5。抽吸窗口7′, 7″部分被所述罩盖单元8的下部段10遮挡,由此沿吸管4的方向形成一定 的穿过抽吸窗口7′,7″的机油流量。所述罩盖单元8的上部段10在图3中 被剖断后示出,以清楚显示处于壁部6′,6″内的抽吸区5。
为了令人满意地实现使油从集油槽穿过抽吸窗口7′,7″朝向吸管4方向 流动,所述油底壳装置1具有一些流动通道形状的导引器件9,它们设置在 罩盖单元8上(参见图3,4,5)并从各抽吸窗口7′,7″向吸管4的入口区延 伸。所述流动通道9实现机油在抽吸区5中有针对性的流动,由此可保留很 小的相应压力损失。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流动通道9面向所述抽吸窗口7′, 7″的开口12被设计成至少部分为椭圆形。
附图标记说明
1     油底壳装置
2     顶盖
3     底部
4     吸管
5     抽吸区
6′   壁段
6″   壁段
7′   抽吸窗口
7″   抽吸窗口
8     罩盖单元
9     导引器件,导引通道
10    顶盖单元的上部段
11    顶盖单元的下部段
12    孔眼
13    过滤器
14    螺栓连接
15    密封元件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油底壳 2020-05-11 726
发动机油底壳 2020-05-14 618
内燃机油底壳 2020-05-14 143
一种油底壳 2020-05-12 850
油底壳装置 2020-05-12 497
一种油底壳模具 2020-05-15 609
内燃机的油底壳 2020-05-15 824
油底壳清洗装置 2020-05-15 943
油底壳 2020-05-11 716
油底壳 2020-05-12 10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