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辅助设备 / 编组站 / 驼峰 / 抬头颈枕

抬头颈枕

阅读:726发布:2021-04-04

专利汇可以提供抬头颈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抬头颈枕,其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以及包括一延伸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一佩戴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佩戴腔和外部,当所述抬头颈枕被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时,所述开口朝向使用者的侧前方,使得所述使用者低头时,颈部前侧能够被 支撑 ,缓解颈部压 力 。(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抬头颈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抬头颈枕,其特征在于,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以及包括一延伸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一佩戴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佩戴腔和外部,当所述抬头颈枕被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时,所述开口朝向使用者的侧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包括一前部、一第一侧部、一第二侧部和一后部,所述前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后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依次连接形成所述佩戴腔,所述前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前侧区域,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两侧区域,所述后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后侧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具有一顶面,所述前部的顶面用于支撑使用者的下颌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顶面由内向外斜向上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具有一底面,所述前部的底面用于被支撑于使用者的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面由内向外斜向下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具有一底面和一内侧面,所述前部的内侧面靠近使用的颈部,所述前部的顶面自所述内侧面弧形转向地斜向上倾斜,所述前部的底面自所述内侧面弧形转向地斜向下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顶面具有一下凹曲面,以适应使用者的下颌部曲线。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面延伸面积大于顶面的延伸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侧部具有一顶面,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形成内高外低的曲面。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侧部具有一底面,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弧面,适应使用者的肩部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后部具有一顶面,所述后部的顶面外高内低地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后部具有一底面,所述后部的底面形成向下弯曲的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后部的顶面形成双驼峰曲面。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关于所述后部中线对称。
17.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开口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所在方向的夹α范围为20°~70°。
18.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开口的中线和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所在方向的夹角α范围选组合:30°~35°、35°~40°、40°~45°、45°~50°。
19.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开口夹角β大小范围选自组合:
5°~10°、10°~15°、15°~20°、20°~25°、25°~30°。
20.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后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依次一体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由弹性材料制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包括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结合件和一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分别被连接于所述前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以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间调整所述开口。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各自通过一调整带被固定于所述前部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抬头颈枕,所述连接组件选自组合:插扣、卡扣、磁吸和纽扣中的一种。
25.根据权利要求2-16任一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包括一束缚环,所述束缚环被设置于所述抬头颈枕的外侧,当所述抬头颈枕被卷起时,所述束缚环环绕于所述抬头颈枕的外侧面,以使得所述抬头颈枕保持卷起的状态。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束缚环被固定于所述后部的外侧面。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包括一限位带,所述限位带被设置于所述束缚环下方,用于限位所述束缚环。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包括一前部、一第一侧部、一第二侧部和一后部,所述前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后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依次连接形成所述佩戴腔,所述前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前侧区域,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两侧区域,所述后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后侧区域,所述前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所述前部具有一顶面,所述前部的顶面用于支撑使用者的下颌部,所述前部的顶面由内向外斜向上倾斜,所述前部具有一底面,所述前部的底面用于被支撑于使用者的胸部,所述前部的底面由内向外斜向下倾斜,所述前部具有一底面和一内侧面,所述前部的内侧面靠近使用的颈部,所述前部的顶面自所述内侧面弧形转向地斜向上倾斜,所述前部的底面自所述内侧面弧形转向地斜向下倾斜,所述前部的顶面具有一下凹曲面,以适应使用者的下颌部曲线,所述第一侧部具有一顶面,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形成内高外低的曲面,所述第一侧部具有一底面,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弧面,适应使用者的肩部形状,所述后部具有一顶面,所述后部的顶面外高内低地倾斜,所述后部的顶面形成双驼峰曲面,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关于所述后部中线对称。

说明书全文

抬头颈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颈枕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抬头颈枕。

背景技术

[0002] 颈部是人身体中重要的一个部位,其连接人的头部和颈椎,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0003] 颈枕是用于佩戴于人的颈部,以保护颈部和辅助休息的一种工具,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落,比如居家、旅行以及办公等场景中,都可能会配置一个颈枕以
便随时使用。
[0004]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颈枕以及颈部相关的方面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0005] 现有的颈枕基本都是U型的对称结构,其方便为颈部后侧和两侧提供支撑作用。为了方便佩戴,其需要预留一个开口,这个开口通常处于颈部前方位置,因此使得当颈部向前
倾斜时,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支撑。另外,当头部向前倾斜时,使用者的颈部容易从开口脱离,
而使得佩戴的颈枕掉落。
[0006] 进一步,颈部作为连接头部的重要部位,其为头部提供最基本的支撑作用,因此即使头部不向一侧倾斜,颈部始终需要负担头部的基本重量,尤其当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时,
颈部就会感觉到酸痛。比如,对于一些办公室工作的工作人员,其长时间面对着电脑,在不
经意间,头部会一直保持一个姿势而忘记活动,因此当休息时,就会感觉到酸痛,长此以往,
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比如,对于上时间集中注意做某一件事情的人,如玩游戏的人,其
长时间专注于游戏的内容,眼镜紧盯着屏幕,而使得头部很少活动,这也对身体健康不利,
尤其使得颈部长期负荷过重而变得僵硬。
[0007]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次数和越来越长时间的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头部长期处于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也就
是当今社会人们常说的“低头族”的状态。随之,“低头族”的脖子也变成了“手机脖”,颈部长时间地保持向下弯曲的姿势而引起了颈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健康问题,比如颈椎的问题。
[0008]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为使用者的下颌部提供支撑力,分担使用者的颈部压力。
[0010]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当使用者头部向下倾斜时支撑使用者的下颌部,从而使得颈部不会过度弯曲。
[0011]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开口朝向侧前方,位于使用者颈部不容易倾斜的方向,使得所述抬头颈枕不易脱离颈部。
[0012]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具有一前部,所述前部具有延伸的高度,适于支撑于使用者的下颌和胸部位置之间,从而使得使用者头部向下倾斜时得到支撑。
[0013]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顶面由内侧向外侧倾斜,使其更加符合使用者常态抬头时的颈部和下颌的曲线,使得使用者趋向低头时,使用者
的下颌被贴合地支撑。
[0014]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面由内侧向外侧倾斜,使得所述抬头颈枕被佩戴时,所述前部的底面贴靠使用者的胸部,支撑更加稳定。
[0015]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顶面由内向外向上倾斜,所述前部的底面由内向外向下倾斜,由内向外逐渐增大,使得顶面贴靠下颌,底面贴靠
胸部,内侧面贴靠颈部,使得颈部前侧对应区域被完全地支撑。
[0016]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包括两侧部,被佩戴时,两所述侧部被支撑于使用者的肩部,其中一侧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前部的高度,使得所述侧部形成一凹谷,
为使用者的部对应位置预留更多空间。
[0017]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侧部的顶面形成内高外低的弧面,内侧稳定贴靠支撑颈部,外部释放耳部空间,相互配合。
[0018]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侧部的底面形成一肩部弧面,从而使得所述颈枕被稳定地支撑于肩部。
[0019]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包括一后部,所述后部顶面形成一双驼峰结构,使其符合使用者的颈部后侧曲线,稳定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后侧。
[0020]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具有弹性,使得使用者的头部在向下倾斜时,在预定活动范围内能够被持续支撑。
[0021]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后部位于两所述侧部之间,两所述后部和所述背部的底面形成一背部曲面,使得所述抬头颈枕被佩戴时,两所述侧部被
贴靠支撑于使用者的肩部,所述后部贴靠于颈部下侧区域,支撑更加稳定。
[0022]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侧部和所述后部,从而提供更大的胸部支撑面。
[0023] 为了实现以上至少一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抬头颈枕,其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以及包括一延伸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形成一
佩戴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佩戴腔和外部,当所
述抬头颈枕被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时,所述开口朝向使用者的侧前方。
[0024]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包括一前部、一第一侧部、一第二侧部和一后部,所述前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后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依次连接形成所述
佩戴腔,所述前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前侧区域,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用于支
撑使用者的颈部两侧区域,所述后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后侧区域。
[0025]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0026]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具有一顶面,所述前部的顶面用于支撑使用者的下颌部。
[0027]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顶面由内向外斜向上倾斜。
[0028]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具有一底面,所述前部的底面用于被支撑于使用者的胸部。
[0029]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面由内向外斜向下倾斜。
[0030]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具有一底面和一内侧面,所述前部的内侧面靠近使用的颈部,所述前部的顶面自所述内侧面弧形转向地斜向上倾斜,所述
前部的底面自所述内侧面弧形转向地斜向下倾斜。
[0031]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顶面具有一下凹曲面,以适应使用者的下颌部曲线。
[0032]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面延伸面积大于顶面的延伸面积。
[0033]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侧部具有一顶面,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形成内高外低的曲面。
[0034]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侧部具有一底面,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弧面,适应使用者的肩部形状。
[0035]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后部具有一顶面,所述后部的顶面外高内低地倾斜。
[0036]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后部具有一底面,所述后部的底面形成向下弯曲的弧面。
[0037]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后部的顶面形成双驼峰曲面。
[0038]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关于所述后部中线对称。
[0039]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开口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所在方向的夹角α范围为20°~70°。
[0040]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开口的中线和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所在方向的夹角α范围选组合:30°~35°、35°~40°、40°~45°、 45°~50°。
[0041]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开口夹角β大小范围选自组合: 5°~10°、10°~15°、15°~20°、20°~25°、25°~30°。
[0042]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前部、所述第一侧部、所述后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依次一体连接。
[0043]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由弹性材料制成。
[0044]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包括一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结合件和一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分别被连接于
所述前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以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间调整所述开
口。
[0045]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和所述第二结合件各自通过一调整带被固定于所述前部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
[0046]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所述连接组件选自组合:插扣、卡扣、磁吸和纽扣中的一种。
[0047]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包括一束缚环,所述束缚环被设置于所述抬头颈枕的外侧,当所述抬头颈枕被卷起时,所述束缚环环绕于所述抬头颈
枕的外侧面,以使得所述抬头颈枕保持卷起的状态。
[0048]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束缚环被固定于所述后部的外侧面。
[0049]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抬头颈枕,其中所述抬头颈枕包括一限位带,所述限位带被设置于所述束缚环下方,用于限位所述束缚环。
附图说明
[0050]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前视图。
[0051]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后视图。
[0052]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左视图。
[0053]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右视图。
[0054]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顶视图。
[0055]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底视图。
[0056]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开口示意图。
[0057]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前部示意图,用于说明前部对使用者下颌部的作用。
[0058]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前部示意图,用于说明被佩戴时的开口方向。
[0059]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侧部示意图,用于说明侧部和使用者身体的配合关系。
[0060]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后部示意图,用于说明后部的顶面和使用者的身体结构的配合关系。
[0061]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后部示意图,用于说明后部的底面和使用者的身体结构的配合关系。
[0062]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使用示意图。
[0063]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前视图。
[0064]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开口示意图。
[0065]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开口调整示意图。
[0066]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后视图。
[0067]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的收纳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
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
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69]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
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
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70]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0071] 参照附图1至图1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100被阐述。所述抬头颈枕100用于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N支撑使用者的下颌,从而分担使用者的颈部N压力。进一
步,当使用者低头时,所述抬头颈枕100支撑于使用者的下颌部C,限制所述使用者的颈部N
的弯曲,提供支撑力,帮助使用者保持抬头姿势。
[0072]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的抬头姿势,旨在于说明使得使用者的头部能够趋向保持常规的抬头状态,比如水平目视前方时的颈部N和头部的状态或者头部以较小角度向下倾斜
的方向,比如使用者的颈椎竖直的方向,其也可以是颈部N小弧度的弯曲状态,其并不是限
制使用者的颈部N只能保持一个方向。
[007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可以是由柔性弹性材料制成,比如记忆、亲水棉、乳胶材料。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也可以是用颗粒填充材料制成。在一个
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可以是由充气材料制成的。
[0074] 优选地,所述抬头颈枕100由柔性弹性材料制成,以便于为使用者的颈部N 提供弹性支撑力,即,所述抬头颈枕100为使用者的下颌部C提供弹性支撑力,弹性地限制使用者的
颈部N弯曲,使得使用者的颈部N能够在一定弹性变化范围内活动。举例地,当使用者的头部
向下倾斜或者颈部N出现弯曲时,使用者的下颌部C被所述抬头颈枕100弹性支撑,即头部压
力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 产生弹性形变,由此为使用者的下颌部C提供向上的支撑力,限制
使用者的颈部N弯曲,或者说,当使用者的头部倾斜或颈部N弯曲时,使用者头部的重量由所
述抬头颈枕100支撑分担,而不仅仅是由颈部N承担,从而减少颈部N和颈椎受到的拉力,保
护颈部N和颈椎。
[0075] 所述抬头颈枕100具有一第一端12和一第二端13,以及包括一延伸于所述第一端12和所述第二端13之间的主体部分11。所述主体部分11具有预定的长度,以便于能够被佩
戴于使用者是颈部N,比如所述预定长度能够至少部分环绕于所述使用者的颈部N。
[0076] 所述主体部分11形成一佩戴腔101,供使用者佩戴于颈部N。所述第一端 12和所述第二端13形成一开口102,所述开口102连通所述佩戴腔101和外部,以便于使用者的颈部N
穿过所述开口102进入所述佩戴腔101。
[0077]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抬头颈枕100被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N时,所述开口102方向朝向侧前方,位于使用者颈部N不容易倾斜的方向,使得所述抬头颈枕
100不易脱离颈部N。
[0078]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传统的颈枕都是对称的U型结构,开口102都位于颈部N前侧,而对于人的颈部N活动范围,前和后是活动可能性较大的区域,比如在工作、看书、看手机时
头部都会向前倾斜,颈部N向前弯曲。
[007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分11由所述第一端12向所述第二端 13弯曲延伸形成所述佩戴腔101。
[0080] 所述主体部分11包括一前部111、两侧部和一后部113。所述前部111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N前侧区域,所述两侧部所述支撑使用者的颈部N两侧区域,所述后部113用于支撑
使用者的颈部N后侧区域。
[0081]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分11的所述前部111用于支撑使用者的下颌部C,为下颌部C提供支撑面。
[0082] 两所述侧部分别为一第一侧部112和一第二侧部114。其中所述第一侧部112 位于所述前部111和所述后部113之间,所述第二侧部114位于所述后部113的一侧。
[0083] 所述前部111形成所述第一端12,所述第二侧部114形成所述第二端13,即,所述前部111和所述第二侧部114之间形成所述开口102。更具体地,使用者佩戴所述抬头颈枕100
时,所述开口102朝向位于使用者的肩部S所在方向和下颌前方之间。也就是说,所述开口
102不在使用者的正前方,或者所述开口 102方向不在下颌正前方。更具体地,所述开口102
夹角的中线位于下颌对应的前方和肩部S对应的水平方向之间,以错开所述下颌所在的方
向。
[0084] 优选地,参考图7,所述开口102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所在方向的夹角α范围为20°~70°,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侧部114能够被支撑于肩部S,且所述开
口102位于侧前方预定范围。优选地,所述开口102的中线和所述第一侧部112以及第二侧部
114所在方向的夹角α范围为30°~35°、 35°~40°、40°~45°、45°~50°。优选地,所述开口
102的中线和所述第一侧部112以及第二侧部114所在方向的夹角α为45°,即位于使用者的
肩部S 和头部前方的正中间,使用者不易侧倾的方向。所述开口102的夹角β大小范围为5°
~10°、10°~15°、15°~20°、20°~25°、25°~30°。
[0085] 所述前部111具有一内侧面1113和一外侧面1114,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 靠近使用者的颈部N,所述前部的外侧面1114远离使用者的颈部N。进一步,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
形成一弧面,以贴靠使用者的颈部N前侧,即,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的弧面围绕颈部N一侧
弯曲。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1113 竖直向上,使得所述内侧面1113和颈部N的延伸方
向一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1113形成微小的弧面,从而使得所述前部的内侧面
1113和后续提出的顶面1111弧形地相接。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部的外侧面
1114竖直向上延伸,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与所述外侧面1114具有一致的延伸方向。在本
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部的外侧面1114形成一弧面,所述弧面向外侧弯曲。在本发明
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部的外侧面1114形成的弧面向内侧弯曲,即向靠近颈部N的一侧弯
曲,从而使得第前部111向外延伸,为使用者下颌部C提供更大的支撑面。
[0086] 所述前部111具有一顶面1111和一底面1112。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所述顶面1111、所述外侧面1114和所述底面1112逐次相接。当所述抬头颈枕100 被佩戴时,所述前部
111的所述顶面1111位于上侧,所述底面1112位于下侧。进一步,所述前部111的所述顶面
111位于靠近使用者的下颌部C的一侧,所述底面1112位于靠近使用者胸部CH的一侧。所述
前部的顶面1111、内侧面1113、底面1112和外侧面1114弧形地转向连接。
[0087] 所述前部111的所述顶面为使用者下颌部C提供支撑面。也就是说,当所述抬头颈枕100被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N时,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靠近使用者的颈部N前侧,所述底
面依附于使用者的胸部CH,所述顶面位于使用者的下颌部C下方。而当使用者低头时,使用
者的下颌部C向内侧转动而被支撑于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进一步,所述前部111受到下颌
部C的压力而产生弹性形变而弹性支撑使用者的下颌部C,限制所述使用者的下颌部C进一
步向内倾斜或者向下压,即,趋向抬头的方向支撑,分担使用者的头部重量,减轻使用者的
颈部 N内侧的压力和外侧的拉力,使得使用者的颈部N得到放松。
[0088] 进一步,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由内向外斜向上倾斜,从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前部111的所述顶面和所述内侧面相接形成适应使用者抬头时下颌部C和颈部N形成的
形态,从而当使用者保持良好的抬头姿势时,对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前部111的作用力
较小,所述抬头颈枕100对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N的作用力也比较小。或者说,当使用者处于
正常抬头时,所述抬头颈枕100 与所述使用者的颈部N和下颌部C贴靠,所述抬头颈枕100未
产生变形或者产生微变形。
[0089] 所述前部的底面1112由内向外斜向下倾斜,从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前部的底面1112和所述内侧面相接形成使用者颈部N和胸部CH形成的形态,从而当所述抬头
颈枕100被佩戴于所述使用者的颈部N时,比如套在使用者的颈部N时,所述抬头颈枕100的
所述前部的底面1112贴靠于使用者的胸部 CH,所述内侧面靠近使用者的颈部N前侧,从而
借助胸部CH的作用提供稳定的支撑。比如,当使用者的头部向前倾斜时,使用者的下颌部C
压于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产生形变,而所述前部的底面1112始终贴靠于使用者的胸部CH,
从而使得所述前部111受到的作用力不会或者比较少影响其它部位。
[009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部111底面延伸面积大于顶面延伸面积,从而使得所述前部111与使用者的胸部CH的接触面积更大,所述前部111支撑更加稳定。
[0091]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颈枕都是U型的或者规则的结构,佩戴于颈部N时,主要依靠肩部S的支撑力,而与使用者的胸部CH接触或者贴合较少,从而当使用者的头部向前倾斜
时,头部要么到达开口102位置,而得不到支撑,要么被U 型枕的侧部延伸边支撑,当支撑于
侧边时,由于U型枕的侧边平面地延伸,其与胸部CH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当头部压于侧边时,
由于杠杆作用,U型枕会出现偏移,即,出现佩戴不稳的现象。
[0092]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参照图4,图9和图10、图13,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由内侧面1113转向斜向上倾斜延伸,所述前部的底面1112由内侧面
1113转向斜向下倾斜,即形成由内向外逐渐增大的形状,使得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内侧面
1113和底面1112形成形状适应使用者抬头时下颌部C、颈部N前侧、胸部CH形成的形状。特别
地,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内侧面1113和底面1112形成转向的类梯形结构,所述前部的内侧
面1113形成类梯形的顶面,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和底面各自形成类梯形的两侧边,所述前
部的外侧面1114形成类梯形的底面。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底面1112、内侧面 1113和外侧
面1114可以具有微弧度,也就是说,所述前部111形成的类梯形的各边可以是由弧形构成,
而不是由严格的直线构成,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限制。
[009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和底面1112的延伸面积大小相同,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和底面1112的关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前部的顶面
1111是由水平方向向上倾斜预定角度,底面1112是由水平方向向下倾斜预定角度。所述前
部111的上下两侧关于水平中轴线对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和
底面1112的延伸面积大小不同,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和底面1112关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
不同。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 和底面1112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支撑的角度以及
使用者的颈部N和胸部CH形成的角度来确定,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限制。
[009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形成下凹曲面,以适应使用者的下颌的弧形,稳定地支撑使用者的下颌。即,当使用者的下颌靠近所述前部111时,使用者的
下颌可以限位于所述下凹曲面内,从而使得使用者的下颌部 C更多的区域接触到所述抬头
颈枕10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抬头颈枕100是可变形材料支撑,因此当使用者的下颌部C下
压时,所述前部111会产生变形,即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的下凹面周边产生变形,因此使得
使用者的下颌部C的周边都会受到所述前部111的柔性支撑,而不仅仅是下颌的尖部。
[009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一侧部112位于所述前部111和所述后部113之间,且所述第一侧部112一体连接所述前部111和所述后部113。更进一
步,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前部111以及所述后部113相接形成弧形结构,以围绕于使用者
的颈部N周围。
[0096] 所述第一侧部112具有一内侧面1123和一外侧面1124,所述内侧面1123 靠近使用者的颈部N,所述外侧面1124远离使用者的颈部N。进一步,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形成
一弧面,以贴靠使用者的颈部N侧边,即,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的弧面围绕颈部N一侧
弯曲。更进一步,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围绕颈部N的侧面弯曲,即所述第一侧部的内
侧面1123围绕使用者的肩部S对应的颈部N侧面弯曲。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12的
所述内侧面1123竖直向上,使得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和颈部N的延伸方向一致。
[0097] 所述第一侧部112具有一顶面1121和一底面1122。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 1123、顶面1121、外侧面1124和底面1122逐次相接。当所述抬头颈枕100被佩戴时,所述第一侧部
的顶面1121位于上侧,所述底面1122位于下侧。即,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位于靠近使用
者的头部的一侧,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1122 位于靠近使用者肩部S的一侧。所述第一侧部
的顶面1121、内侧面1123、底面 1122和外侧面1124弧形地转向连接。
[009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形成微小的弧面,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和顶面1121弧形地相接。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
外侧面1124竖直向上延伸,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与所述外侧面具有一致的延伸方
向。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面 1124形成一弧面,所述弧面向外侧
弯曲。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面1124形成的弧面向内侧弯曲,即向
靠近颈部N的一侧弯曲,从而使得第一侧部112向外延伸,为使用者头部侧面提供更大的支
撑面。
[009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形成内高外低的曲面,以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侧边释放更多的空间,也就是说,所述抬头颈枕100 的所述第一侧部
的顶面1121靠近颈部N的一侧较高,而远离颈部N的一侧高度较低。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中,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形成内高外低的平面。参照图9,图13,值得一提的是,人的身
体结构中,肩部S上方是耳朵区域,当所述抬头颈枕100被佩戴于颈部N时,所述第一侧部112
和所述第二侧部114 被肩部S支撑,即,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侧部上方对应耳朵,对于传
统的U 型颈枕,整体都是由相同高度的支撑结构构成,因此在肩部S上方会比较靠近耳朵,
而对于一些现代人,尤其是一些青年或者时尚人士,通常喜欢在耳部E佩戴东西,比如有些
人喜欢戴包耳的耳机,这时较小的空间就不能满足这样的佩戴需求,耳机会被U型颈枕阻
挡,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 形成内高外低的表面,因此使得所述
第一侧部112的内侧可以更多贴靠使用者的颈部N,而外部为使用者的耳朵所在区域预留更
多的空间,从而在稳定支撑的同时,不会妨碍使用者在耳部E佩戴物件,比如戴耳机。
[0100] 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和所述前部111相接的位置形成转接峰,使得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由所述第一前部的顶面1111转接,且加强所述抬头颈
枕100的支撑强度。
[010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0,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1122形成向上凹陷的弧面,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形状与使用者的肩部S形状
配合。
[010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和所述前部的顶面 1111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和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一体地曲面连接,从而
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适应使用者的颈部N形状。
[010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和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和所述前部的内侧面 1113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0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面1124和所述前部的外侧面1114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面1124和所述前部的外侧面 1114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05]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U型颈枕通常都是规则的结构,比如底面通常都是平面,因此当U型枕佩戴于颈部N时,其与肩部S贴合的面积较小,佩戴相对不稳定,而在本发明的实
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1122 形成曲面结构,因此使得所述第一
侧部的底面1122随着肩部S的形状的变化,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与使用者的肩部S以及周
围区域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底面与肩部S更加贴合,从而使得佩戴更
加稳定。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1122也可以是平面形状,本
发明并不排除这种实施方式。
[0106] 进一步,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113位于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之间,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B对应的颈部N区域。优选地,所述后部113弧形地一体连接
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
[0107] 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113具有一内侧面和一外侧面,所述内侧面靠近使用者的颈部N,所述外侧面远离使用者的颈部N。进一步,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形成一弧面,
以贴靠使用者的颈部N后侧,即,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 围绕颈部N弯曲。更进一步,所述后
部的内侧面1133围绕颈部N的后侧弯曲,即,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围绕使用者背部B对应
的颈部N后侧弯曲。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竖直向上,使得所述
后部的内侧面 1133和颈部N的延伸方向一致。
[010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形成微小的弧面,从而使得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和顶面弧形地相接。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部的外侧面1134竖直向
上延伸,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与所述外侧面具有一致的延伸方向。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
例中,所述后部的外侧面1134形成一弧面,所述弧面向外侧弯曲。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中,所述后部的外侧面1134形成的弧面向内侧弯曲,即向靠近颈部N的一侧弯曲,从而使得
所述后部113向外延伸,为使用者头部后侧提供更大的支撑面。
[0109] 所述后部113具有一顶面和一底面。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顶面、外侧面和底面逐次相接。当所述抬头颈枕100被佩戴时,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位于上侧,底面位于下侧。
即,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位于靠近使用者的头部的一侧,所述后部的底面1132位于靠近使
用者背部B的一侧。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内侧面、底面和外侧面弧形地转向连接。
[0110] 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形成外高内低的表面,以适应使用者的颈部N和头部的连接变化曲线,也就是说,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外高内低地倾斜。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U型颈枕
都是规则结构,底面和顶面都是平面,因此和颈部N后侧的贴合度较低,而在本发明的实施
例中,用于支撑颈部N后侧的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呈内高外低的结构,即,在靠近颈部N的区
域较低,而在靠近头部的高度较高,或者说,由内向外斜向上,越趋近外侧,所述抬头颈枕
100的后部 113的厚度越小,使用人的身体结构中,颈部N和头部相接时,头部由颈部N 向上
延伸时,头部逐渐向外凸出的结构,从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后部113 更多区域贴合使
用者的身体部位。
[0111] 更进一步,参照图1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形成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一双驼峰曲面,所述双驼峰曲面与使用者的颈部N后侧曲
线形状配合。在人的身体结构中,颈部N连接头部和躯干,由背部B上侧、颈部N和头部下侧形
成向中心弯曲的弧形,所述抬头颈枕100 的所述后部113顶面形成的双驼峰曲面与该弧形
的结构相配合,使得颈部N的后侧被限位于所述双驼峰曲面。
[0112] 换句话说,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113的两端较高,中间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 的部分形成双驼
峰结构,并不是全部,比如靠近外侧的部分形成所述双驼峰结构,而在靠近内侧的部分形成
弧度较小的曲面或者平面。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所述双驼峰结构由
外侧向内侧延伸。
[0113] 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的底面1132形成向下的弯曲的弧面,以配合人的身体的背部B曲线。更具体地,人的身体结构中,由肩部S至背部B形成向下的曲面,所述抬头颈
枕100的所述后部113与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相接。由分别由所述第一侧部
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向下延伸,从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后部113底面更多区域与背
部B贴合,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113被使用者的背部B稳定支撑。
[011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和所述后部的顶面 1131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和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 一体地曲面连接,从
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适应使用者的颈部N形状。
[011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和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内侧面1123和所述后部的内侧面 1133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1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面1124和所述后部的外侧面1134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面1124和所述后部的外侧面1134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1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1122和所述后部的底面 1132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1122和所述后部的底面1132 一体地曲面连接。
[011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侧部114一体连接所述前部111和所述后部113的一侧。优选地,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二侧部114一体连接于所述后部113的一侧。
更进一步,所述第二侧部114和所述后部113相接形成弧形结构,以围绕于使用者的颈部N周
围。
[011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关于所述后部113对称地设置。
[0120] 所述第二侧部114具有一内侧面1143和一外侧面1144,所述内侧面靠近使用者的颈部N,所述外侧面远离使用者的颈部N。进一步,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形成一弧面,
以贴靠使用者的颈部N侧边,即,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 1143的弧面围绕颈部N一侧弯曲。
更进一步,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围绕颈部N的侧面弯曲,即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
1143围绕使用者的肩部S对应的颈部N侧面弯曲。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114的所述
内侧面竖直向上,使得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和颈部N的延伸方向一致。
[012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形成微小的弧面,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和顶面弧形地相接。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
面1144竖直向上延伸,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与所述外侧面具有一致的延伸方向。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 1144形成一弧面,所述弧面向外侧弯曲。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形成的弧面向内侧弯曲,即向靠近
颈部N的一侧弯曲,从而使得第二侧部114向外延伸,为使用者头部侧面提供更大的支撑面。
[0122] 所述第二侧部114具有一顶面1141和一底面1142。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 1143、顶面1141、外侧面1144和底面1142逐次相接。当所述抬头颈枕100被佩戴时,所述第二侧部
的顶面1141位于上侧,底面位于下侧。即,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位于靠近使用者的头部
的一侧,所述第二侧部的底面1142位于靠近使用者肩部S的一侧。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
1141、内侧面、底面和外侧面弧形地转向连接。
[012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形成内高外低的曲面,以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侧边释放更多的空间,也就是说,所述抬头颈枕100 的所述第二侧部
的顶面1141靠近颈部N的一侧较高,而远离颈部N的一侧高度较低。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中,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形成内高外低的平面。值得一提的是,人的身体结构中,肩部S
上方是耳朵区域,当所述抬头颈枕 100被佩戴于颈部N时,所述第二侧部114和所述第二侧
部114被肩部S支撑,即,所述第二侧部114和所述侧部上方对应耳朵,对于传统的U型颈枕,
整体都是由相同高度的支撑结构构成,因此在肩部S上方会比较靠近耳朵,而对于一些现代
人,尤其是一些青年或者时尚人士,通常喜欢在耳部E佩戴东西,比如有些人喜欢戴包耳的
耳机,这时较小的空间就不能满足这样的佩戴需求,耳机会被 U型颈枕阻挡,在本发明的实
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形成内高外低的表面,因此使得所述第二侧部114的内侧
可以更多贴靠使用者的颈部N,而外部为使用者的耳朵所在区域预留更多的空间,从而在稳
定支撑的同时,不会妨碍使用者在耳部E佩戴物件,比如戴耳机。
[0124] 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和所述前部111相接的位置形成转接峰,使得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由所述第一前部的顶面1111转接,且加强所述抬头颈
枕100的支撑强度。
[012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二侧部的底面1142 形成向上凹陷的弧面,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形状与使用者的肩部 S形状配合。
[012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和所述前部的顶面 1111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和所述前部的顶面1111一体地曲面连接,从而
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适应使用者的颈部N形状。
[012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和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和所述前部的内侧面 1113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2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和所述前部的外侧面1114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和所述前部的外侧面 1114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29]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U型颈枕通常都是规则的结构,比如底面通常都是平面,因此当U型枕佩戴于颈部N时,其与肩部S贴合的面积较小,佩戴相对不稳定,而在本发明的实
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二侧部的底面1142 形成曲面结构,因此使得所述第二
侧部的底面1142随着肩部S的形状的变化,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与使用者的肩部S以及周
围区域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底面与肩部S更加贴合,从而使得佩戴更
加稳定。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底面1142也可以是平面形状,本
发明并不排除这种实施方式。
[013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和所述后部的顶面 1131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和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 一体地曲面连接,从
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适应使用者的颈部N形状。
[013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和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和所述后部的内侧面 1133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3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和所述后部的外侧面1134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和所述后部的外侧面 1134一体地曲面连
接。
[013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的底面1142和所述后部的底面 1132一体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底面1142和所述后部的底面1132 一体地曲面连接。
[013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一侧部112关于所述后部113对称,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具有相对一致的结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
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第二侧部114形状并不完全相同。
[013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前部111、所述第一侧部112、所述后部113和所述第二侧部114一体地连接形成整体的所述抬头颈枕 100。所述前部的顶
面1111、所述第一侧部的顶面1121、所述后部的顶面1131 和所述第二侧部的顶面1141曲面
地一体连接形成整体的顶面,支撑使用者头部。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所述第一侧部的内
侧面1123、所述后部的内侧面1133 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内侧面1143弧形地一体连接形成内
曲面,以围绕使用者的颈部N外侧,尤其所述前部的内侧面1113围绕使用者的颈部N前侧部
分区域。所述前部的底面1112、所述第一侧部的底面1122、所述后部的底面1132和所述第二
侧部的底面1142曲面地一体连接形成整体的底面,以被使用者的胸部CH、肩部S以及背部B
支撑。所述前部的外侧面1114、所述第一侧部的外侧面1124、所述后部的外侧面1134和所述
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弧形地一体连接形成整体的外侧面。
[0136] 参照图14-1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抬头颈枕100被阐述。所述抬头颈枕100包括一连接组件14,所述连接组件14用于调整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开口102大小。
[0137] 所述连接组件14包括一第一结合件141和一第二结合件142,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142分别被设置所述开口102的两侧。当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结合
件相互结合时,所述连接组件14与所述主体部分11形成一个闭合环形结构。也就是说,当所
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结合件结合时,所述开口102由原来的连通状态,被所述第一结合
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142的结合而封闭。
[0138] 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142能够被实施为各种适合连接的结合元件,举例地但不限于纽扣件、钩子、卡扣、插扣。
[0139] 所述连接组件14还包括一调整带143,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142分别被配置于一个所述调整带143。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第一结合件 141和所述第二结合
件142被配置为可沿所述调整带143移动,以便于调整所述连接组件14的连接长度以及调整
所述开口102被封闭之后的大小。
[0140] 所述连接组件14能够被配置任何能够连接封闭所述开口102的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缚组件被配置于所述抬头颈枕100的外侧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
14被配置于所述抬头颈枕100靠近所述第一端12和所述第二端13的位置。
[014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件141通过一所述调整带143被固定于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前部的外侧面1114。更具体地,所述调整带143 的一端以面结合的方
式被缝制固定于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前部的外侧面 1114。所述第一结合件141结合一
配合件144可移动定位地设置于所述调整带 143。当所述配合件144被移动时,所述调整带
143延伸长度被调整,当所述配合件144位置确定时,所述第一调整带143的延伸长度被确
定,即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142的连接距离被确定。在使用时,通过调整所
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或所述第二结合件142,使得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
142的结合距离改变,从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第一端12和所述第二端 13的距离改变,
从而调整所述开口102的大小。
[0142] 所述第二结合件142通过一所述调整带143被固定于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 1144。更具体地,所述结合件穿过所述调整带143,所述调整带143的两端被固定于所述抬头
颈枕100的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使得所述第二结合件142 可以沿所述调整带143地
移动地限位于所述调整带143形成的环内。所述调整带 143的两端以面结合的方式被缝制
固定于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第二侧部的外侧面1144。
[0143] 举例地,在一种使用方式中,通过调整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或所述第二结合件142可以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开口102完全闭合,即,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
第一端12和所述第二端13相贴合,从而使得所述抬头颈枕 100的所述佩戴空间减小,更加
紧凑地贴合使用者的颈部N周围,且防止所述抬头颈枕100脱离使用者的颈部N位置而掉落。
[014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带143是非弹性件,比如布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带143可以是弹性带,比如松紧带。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限制。
[0145] 在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14是磁吸连接组件14。当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142相互靠近时,所述第一结合件141和所述第二结合件142相互吸
合。
[0146] 进一步,所述抬头颈枕100包括一束缚环15,所述束缚环15用于束缚所述抬头颈枕100。更具体地,所述束缚环15用于束缚卷起后的所述抬头颈枕100。
[0147] 参照图18,所述抬头颈枕100具有一卷收状态,在所述卷收状态,所述抬头颈枕100以其中一端为中心卷绕形成叠层卷,所述束缚环15能够环绕于所述卷收状态的所述抬头颈
枕100的外侧面,从而束缚所述卷收状态的所述抬头颈枕100,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保持于
所述卷收状态,使得所述抬头颈枕100 的体积被减小,方便携带和收纳。
[0148] 所述束缚环15能够被配置于任何适于在所述卷收状态束缚所述抬头颈枕 100的位置。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缚环15被设置于所述抬头颈枕 100的背侧。更具体
地,所述束缚环15被设置于所述抬头颈枕100的所述后部113的外侧,即,使用者的背部B对
应的位置。所述束缚带可以沿所述抬头颈枕100的高度所在方向向下延伸。
[0149] 在制造时,可以将一松紧带的两端固定在所述枕体的外侧面而形成封闭的弹性环,比如通过缝制的方式将其固定于所述抬头颈枕100。
[0150] 所述抬头颈枕100包括一限位带16,所述限位带16被固定于所述抬头颈枕100 的外侧面,位于所述束缚环15的下方,用于限位所述束缚环15。更具体地,所述限位带16与所
述抬头颈枕100的外侧面形成以限位间隙,当所述束缚环15不需要被使用时,所述束缚环15
能够穿过所述限位间隙,从而使得所述束缚环15 贴靠于所述抬头颈枕100的外侧面,使得
所述抬头颈枕100的外面保持简洁的表面,另一方面,防止所述束缚环15被外部物体挂扣而
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感受或者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0151]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
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