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装置

阅读:569发布:2021-05-16

专利汇可以提供光盘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的光盘装置具有以下结构,在壳体的内侧面,设置有对于突出方向为圆锥状的 锁 销,在托盘侧设置有与锁销的倾斜表面相结合的钩部、且由弹性部件赋能结构的锁臂,在托盘移动到壳体内规定 位置 的状态下,锁臂与锁销相结合,将托盘保持在该规 定位 置。在对装置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 力 时,锁臂的钩部沿着锁销的倾斜表面向突出方向位移,解除结合。,下面是光盘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下式I的化合物:
式I
其中:
1
R 选自H、羟基、F、Cl、Br、I、硝基、CN、烷基、烷基卤、O-烷基、O-烷基卤、烯基、O-烯基、炔基、O-炔基、环烷基、亚烷基-环烷基、O-环烷基、O-亚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亚烷基-杂环烷基、O-杂环烷基、O-亚烷基-杂环烷基、芳基、亚烷基芳基、O-芳基、O-亚烷基芳基、杂芳基、亚烷基杂芳基、O-杂芳基、O-亚烷基杂芳基、(CO)环烷基、(CO)杂环烷基、
4 4 7 7 7
(CO)芳基、(CO)杂芳基、亚烷基OR、O-亚烷基OR、(CO)R、O(CO)R、亚烷基O(CO)R、亚烷
7 7 7 7 7
基(CO)R、O-亚烷基(CO)R、CO2R、亚烷基CO2R、O-亚烷基CO2R、亚烷基氰基、O-亚烷基
4 5 4 5 4 5 4 5 4 5 4 5
氰基、NRR、亚烷基NRR、O-亚烷基NRR、(CO)NRR、亚烷基(CO)NRR、O-(CO)NRR、O-亚
4 5 4 3 4 3 4 5 4 4 5
烷基(CO)NRR、NR(CO)R、 亚烷基NR(CO)R、O-亚烷基NR(CO)R、NR(CO)NRR、亚烷基
4 4 5 4 4 4 3 3 3 3
NR(CO)NRR、SR、亚烷基SR、O-亚烷基SR、(SO)R、亚烷基(SO)R、O-亚烷基(SO)R、SO2R、
3 3 4 5 4 5 4 5 4
亚烷基SO2R、O-亚烷基SO2R、(SO2)NRR、亚烷基(SO2)NRR、O-亚烷基(SO2)NRR、NR(SO2)
5 4 5 4 5 4 4 5 4 4 5
R、亚烷基NR(SO2)R、O-亚烷基NR(SO2)R、NR(SO2)NRR、亚烷基NR(SO2)NRR、O-亚烷基
4 4 5 4 5 4 7 4 7 4 7
NR(SO2)NRR、NROR、NR(CO)OR、烷基NR(CO)OR、O-烷基NR(CO)OR 且任何环状部分任
6
选被一个或多个独立选自取代基R 的取代基取代;
2
R 选自H、羟基、F、Cl、Br、I、CN、烷基、烷基卤、O-烷基、O-烷基卤、环烷基、亚烷基-环烷基、O-环烷基、O-亚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亚烷基-杂环烷基、O-杂环烷基、O-亚烷基-杂环烷基、芳基、亚烷基芳基、O-芳基、O-亚烷基芳基、杂芳基、亚烷基杂芳基、O-杂芳
4 4 7 7 4 5
基、O-亚烷基杂芳基、亚烷基OR、O-亚烷基OR、(CO)R、亚烷基(CO)R、亚烷基NRR、O-亚
4 5 4 5 4 5 4 5 4 3
烷基NRR、(CO)NRR、亚烷基(CO)NRR、O-亚烷基(CO)NRR、亚烷基NR(CO)R 且任何环状
6
部分任选被一个或多个独立选自取代基R 的取代基取代;
3
R 在各种情况下都选自H和烷基;
4 5
R 和R 独立选自H、烷基、烷基卤、烯基、炔基、环烷基、亚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亚烷基
7 8 7 8 7 7
杂环烷基、芳基、亚烷基芳基、杂芳基、亚烷基杂芳基、NRR、亚烷基NRR、OR、亚烷基OR 且任何环状部分任选被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烷基、卤素、卤代烷基O-烷基、O-卤代烷基、芳基、亚烷基芳基、杂芳基和亚烷基杂芳基;
6
R 在各种情况下都选自H、羟基、F、Cl、Br、I、硝基、CN、代基、烷基、烷基卤、O-烷基、O-烷基卤、烯基、O-烯基、炔基、O-炔基、环烷基、亚烷基-环烷基、O-环烷基、O-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亚烷基-杂环烷基、O-杂环烷基、O-亚烷基-杂环烷基、芳基、亚烷基芳基、O-芳基、O-亚烷基芳基、杂芳基、亚烷基杂芳基、O-杂芳基、O-亚烷基杂芳基、(CO)环
4 4 3
烷基、(CO)杂环烷基、(CO)芳基、(CO)杂芳基、亚烷基OR、O-亚烷基OR、(CO)R、O(CO)
3 3 3 3 4 3 3
R、亚烷基O(CO)R、亚烷基(CO)R、O-亚烷基(CO)R、CO2R、亚烷基CO2R、O-亚烷基CO2R、
4 5 4 5 4 5 4 5
亚烷基氰基、O-亚烷基氰基、NRR、亚烷基NRR、O-亚烷基NRR、(CO)NRR、亚烷基(CO)
4 5 4 5 4 5 4 3 4 3 4
NRR、O-(CO)NRR、O-亚烷基(CO)NRR、NR(CO)R、亚烷基NR(CO)R、O-亚烷基NR(CO)
3 4 4 13 4 5 4 3 3 3
R、NR(CO)NRR 、SR、亚烷基SR、O-亚烷基SR、(SO)R、亚烷基(SO)R、O-亚烷基(SO)R、
3 3 3 4 5 4 5 7 8
SO2R、亚烷基SO2R、O-亚烷基SO2R、(SO2)NRR、亚烷基(SO2)NRR、O-亚烷基(SO2)NRR、
7 8 7 8 4 5 4 5 4 5
NR(SO2)R、亚烷基NR(SO2)R、O-亚烷基NR(SO2)R、NR(CO)OR、烷基NR(CO)OR、O-烷基
4 5 4
NR(CO)OR、SO3R 且任何环状部分任选被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素、烷基、O-烷基、卤代
4 5
烷基、O-卤代烷基和NRR ;
7 8
R 和R 独立选自H和烷基;
Y选自亚烷基、亚烯基和亚炔基,其中Y的任何氢原子可独立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羟基、F、Cl、Br、I、烷基、烷基卤和O-烷基;和
m和n独立选自0、1、2、3和4;
前提条件是该化合物不是选自:
(1)3-苄基-5-苯基-2- 唑烷
(2)3-(α-甲基苄基)-5-苯基-2- 唑烷酮,
(3)3-(α-甲基-(4-甲基苄基))-5-苯基-2- 唑烷酮,
(4)3-((2-噻吩基)甲基)-5-苯基-2- 唑烷酮,
(5)5-(3,4-二甲氧基苯基)-3-苄基-2- 唑烷酮,
(6)5-(3,4-二甲氧基苯基)-3-(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 唑烷酮,
(7)4[2-[5-(3-氯苯基)-2- 唑烷-3-基]丙基]苯氧基乙酸甲酯,
(8)4[2-[5-(3-氯苯基)-2- 唑烷-3-基]丙基]苯氧基乙酸,
(9)3-[1-(4-甲基苯基)乙基]-5-苯基-2- 唑烷酮,
(10)5-(3-氯苯基)-3-(2-(3,4-二羟基苯基)-1-甲基乙基)-2- 唑烷酮和
(11)5-(3-氯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丁烷-2-基]-2- 唑烷酮。
2.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Y为CH2基团。
2
3.权利要求2的化合物,其中R 选自烷基、烷氧基、三氟甲氧基和卤素。
2
4.权利要求3的化合物,其中R 为卤素。
2
5.权利要求4的化合物,其中R 为氯。
1
6.权利要求2的化合物,其中R 选自任选取代的芳基、O-芳基、杂芳基和O-杂芳基。
1
7.权利要求6的化合物,其中R 为任选取代的苯基。
1
8.权利要求6的化合物,其中R 为任选取代的吡啶基。
9.一种化合物,所述化合物选自:
(1)5-(R)-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2)3-(4-三氟甲氧基苄基)-5-[3-(4-三氟甲氧基苄氧基)苯基]- 唑烷-2-酮,(3)5-(4-甲氧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4)5-(4-氟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5)5-(4-甲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6)5-(4-氯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7)3-(4-三氟甲氧基-苄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 唑烷-2-酮,
(8)5-(4-甲氧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9)5-对甲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0)5-邻甲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1)5-(3,5-二氯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2)5-(3,4-二氯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3)5-(3,5-二甲氧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4)3-(4-三氟甲氧基苄基)-5-(S)-苯基- 唑烷-2-酮,
(15)3-(4-苯氧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6)3-(3,5-二氟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7)3-(3,4-二氯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8)3-(4-碘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9)3-(4-二氟甲氧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20)3-(4-氯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21)3-(4-乙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22)3-联苯-4-基甲基-5-(R)-苯基)- 唑烷-2-酮,
(23)3-(4-苄氧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24)3-(4-甲氧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25)5-(4-氟苯基)-3-(4-碘苄基)- 唑烷-2-酮,
(26)4-[5-(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苯甲酸甲酯,
(27)5-(4-氟苯基)-3-(4-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28)5-(R)-(4-氯苯基)-3-(4-碘苄基)- 唑烷-2-酮,
(29)3-(3-碘-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30)5-(4-溴-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31)5-(3-溴-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
(32)5-(4-溴-苯基)-3-(4-氯-苄基)- 唑烷-2-酮,
(33)3-(4-羟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34)5-(4-氟苯基-3-[4-(4-吡啶-2-基-哌嗪-1-羰基)-苄基]- 唑烷-2-酮,
(35)5-(4-氟苯基)-3-[4-(4-吡啶-3-基甲基-哌嗪-1-羰基)-苄基]- 唑
烷-2-酮,
(36)3-[4-[4-苄基-哌嗪-1-羰基)-苄基]-5-(4-氟苯基)- 唑烷-2-酮,
(37)3-(4-溴甲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38)3-(4-溴甲基-苄基)-5-(R)-(4-氯苯基)- 唑烷-2-酮,
(39)3-(4-溴甲基苄基)-5-(4-氟苯基)- 唑烷-2-酮,
(40)4-(吗啉-4-基甲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41)4-[4-(2-氧代-5-(R)-苯基- 唑烷-3-基甲基)-苄基]-哌嗪-1-甲酸叔丁
酯,
(42)3-[4-(4-甲基-哌嗪-1-基甲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43)5-(R)-苯基-3-[4-(4-苯基-哌嗪-1-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
(44)5-(R)-苯基-3-(4-哌嗪-1-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
(45)5-(R)-苯基-3-(4-{[(吡啶-2-基甲基)-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46)3-{4-[(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甲基]-苄基}-5-(R)-苯基- 唑
烷-2-酮,
(47)5-(R)-苯基-3-[4-(吡啶-3-基氧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
(48)5-(4-氟苯基)-3-[4-(吡啶-2-基氧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
(49)5-(4-氟苯基)-3-[4-(吡啶-3-基氧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
(50)5-(4-氟苯基)-3-[4-(吡啶-4-基氧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
(51)5-(R)-(4-氯苯基)-3-[4-(吡啶-3-基氧基甲基)-苄基]- 唑烷-2-酮,
(52)3-(4-苯氧基甲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53)5-(R)-苯基-3-(4-吡啶-4-基-苄基)- 唑烷-2-酮,
(54)5-(R)-苯基-3-(4-吡啶-3-基-苄基)- 唑烷-2-酮,
(55)3-{4-[6-(4-甲基-哌嗪-1-基)-吡啶-3-基]-苄基}-5-(R)-苯基- 唑
烷-2-酮,
(56)3-[4-(6-吗啉-4-基-吡啶-3-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57)5-(R)-苯基-3-[4-(1,2,3,6-四氢吡啶-4-基)-苄基]- 唑烷-2-酮,
(58)3-[4-(6-氨基-吡啶-3-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59)4’-(2-氧代-5-(R)-苯基-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
基)-甲酰胺,
(60)5-(R)-苯基-3-[4-(6-哌嗪-1-基-吡啶-3-基)-苄基]- 唑烷-2-酮,
(61)3-[4’-(4-甲基-哌嗪-1-羰基)-联苯-4-基甲基]-5-(R)-苯基- 唑烷-2-酮,(62)3-[3’-(4-甲基-哌嗪-1-羰基)-联苯-4-基甲基]-5-(R)-苯基- 唑烷-2-酮,(63)3-{4-[6-(2-吗啉-4-基-乙氨基)-吡啶-3-基]-苄基}-5-(R)-苯基 唑
烷-2-酮,
(64)4’-(2-氧代-5-(R)-苯基- 唑烷-3-基甲基)联苯-4-N-(2-二甲氨基-乙
基)-甲酰胺,
(65)3-{4-[6-(3-二甲氨基-丙氧基)-吡啶-3-基]-苄基}-5-(4-氟苯基 唑
烷-2-酮,
(66)4’-[5-(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基)-甲酰胺,
(67)5-(4-氟苯基)-3-(2’-吗啉-4-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68)4’-[5-(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甲酸,
(69)5-(4-氟苯基)-3-[3’-(4-甲基-哌嗪-1-羰基)-联苯-4-基甲基]- 唑
烷-2-酮,
(70)3-(4’-二甲氨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5-(4-氟苯基)- 唑烷-2-酮,
(71)4’-[5-(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基)-N-甲基-甲酰胺,
(72)4’-[5-(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羟乙基)-甲酰胺,
(73)4’-[5-(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乙基甲酰胺,
(74)4’-[5-(R)-(4-氯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基)-甲酰胺,
(75)3-[3-(6-吗啉-4-基-吡啶-3-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76)3’-(2-氧代-5-(R)-苯基-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
基)-甲酰胺,
(77)4’-(2-氧代-5-(R)-苯基- 唑烷-3-基甲基)-联苯-4-N-(1-苄基-吡咯
烷-3-(S)-基)-甲酰胺,
(78)5-(4’-二甲氨基甲基-联苯-3-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烷-2-酮,(79)4’-[5-(S)-(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基)-N-甲基-甲酰胺,
(80)4’-[5-(R)-(4-氟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基)-N-甲基-甲酰胺,
(81)5-(R)-(4-氯苯基)-3-(2’-吗啉-4-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82)4’-[5-(R)-(4-氯苯基)-2-氧代- 唑烷-3-基甲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基)-N-甲基-甲酰胺,
(83)3-[4’-(4-甲基-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5-苯基- 唑烷-2-酮,(84)5-(4-氟苯基)-3-[3’-(4-甲基-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
烷-2-酮,
(85)5-(4-氟苯基)-3-(3’-吗啉-4-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86)5-(4-氟苯基)-3-(3’-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87)5-(R)-(4-氯苯基)-3-(3’-二乙氨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88)5-(R)-(4-氯苯基)-3-(3’-{[二甲氨基乙基)-甲基氨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89)5-(R)-(4-氯苯基)-3-(3’-哌啶-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90)5-(R)-(4-氯苯基)-3-(3’-吗啉-4-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91)5-(R)-(4-氯苯基)-3-[3’-(4-甲基-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92)5-(R)-(4-氯苯基)-3-(3’-二甲氨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93)5-(R)-(4-氯苯基)-3-(3’-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94)5-(R)-(4-氯苯基)-3-(2’-二甲氨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95)5-(R)-(4-氯苯基)-3-(2’-{[(2-二甲氨基乙基)-甲基-氨基]-甲基}-联
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96)5-(R)-(4-氯苯基)-3-[2’-(4-甲基-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97)5-(R)-(4-氯苯基)-3-[2’-(3-(S)-二甲氨基-吡咯烷-1-基甲基)-1-联
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98)5-(R)-(4-氯苯基)-3-(2’-哌啶-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99)5-(R)-(4-氯苯基)-3-[2’-(3-(R)-二甲氨基-吡咯烷-1-基甲基)-1-联
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100)5-(R)-(4-氯苯基)-3-(2’-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101)5-(R)-(4-氯苯基)-3-(4’-二甲氨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102)5-(R)-(4-氯苯基)-3-(4’-{[(2-二甲氨基乙基)-甲基-氨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103)5-(R)-(4-氯苯基)-3-(4’-吗啉-4-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104)5-(R)-(4-氯苯基)-3-(4’-哌啶-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105)5-(R)-(4-氯苯基)-3-[4’-(4-甲基-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唑烷-2-酮,
(106)5-(R)-(4-氯苯基)-3-(4’-哌嗪-1-基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107)5-(4-氟苯基)-3-(3’-羟甲基-联苯-4-基甲基)- 唑烷-2-酮,
(108)5-(4-氟苯基)-3-[4-(吡嗪-2-基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09)5-(4-氟苯基)-3-[4-(嘧啶-2-基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10)3-[4-(4-氟苯氧基)-苄基]-5-(4-氟苯基)- 唑烷-2-酮,
(111)5-(4-氟苯基)-3-[4-(吡啶-2-基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12)5-(4-氟苯基)-3-(4-苯氧基-苄基)- 唑烷-2-酮,
(113)5-(R)-(4-氯苯基)-3-[4-(4-吡啶-2-基甲基-哌嗪-1-基)-苄基]- 唑
烷-2-酮,
(114)3-(4-吗啉-4-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15)3-[4-(4-甲基-哌嗪-1-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16)5-(R)-苯基-3-[4-(4-吡啶-4-基甲基-哌嗪-1-基)-苄基]- 唑烷-2-酮,(117)5-(R)-苯基-3-[4-(4-吡啶-2-基甲基-哌嗪-1-基)-苄基]- 唑烷-2-酮,(118)5-(R)-苯基-3-[4-(4-吡啶-3-基甲基-哌嗪-1-基)-苄基]- 唑烷-2-酮,(119)3-[3-(4-甲基-哌嗪-1-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20)5-(R)-苯基-3-[3-(4-吡啶-4-基甲基-哌嗪-1-基)-苄基]- 唑烷-2-酮,(121)3-(3-吗啉-4-基-苄基)-5-(R)-苯基- 唑烷-2-酮,
(122)5-(R)-苯基-3-[4-(4-吡啶-2-基甲基-哌嗪-1-基甲基)-苄基]- 唑
烷-2-酮,
(123)5-(R)-苯基-3-[4-(4-吡啶-3-基甲基-哌嗪-1-基甲基)-苄基]- 唑
烷-2-酮,
(124)5-[4-(5-甲氧基-吡啶-3-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苄基)- 唑
烷-2-酮和
(125)4’-[3-(4-氯-苄基)-2-氧代- 唑烷-5-基]-联苯-3-N-(2-二甲氨基-乙
基)-甲酰胺。
10.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化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
11.用作药物的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化合物。
12.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化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与谷氨酸功能障碍有关的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13.权利要求12的用途,其中所述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选自心脏旁路手术和移植后的脑缺损、脑卒中、脑缺血、骨髓损伤、头部损伤、围产期缺氧、心博停止、低血糖症神经元损伤、痴呆、AIDS诱发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眼损伤、视网膜病、认知障碍、特发性和药物诱发性帕金森病、肌肉痉挛和包括震颤在内的与肌肉强直相关的疾病、癫痫、惊厥、长期癫痫持续状态的继发性脑缺损、偏头痛、偏头痛性头痛、尿失禁、物质耐受、物质戒断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恐怖、强迫性障碍和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PTSD)、心境障碍、抑郁症、燥狂症、双相性精神障碍、昼夜节律障碍、时差、轮班工作、三叉神经痛、听觉损失、鸣、眼睛黄斑变性、呕吐、脑肿、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剧烈疼痛、顽固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和外伤后疼痛、迟发性运动障碍睡眠障碍、嗜眠症、注意涣散/多动症和行为障碍。

说明书全文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置,特别涉及保持将光盘装入、取出的托盘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的光盘装置中,是使用大体一定粗细的保持托盘的结合用销,与表面大体呈直推压锁臂钩部的结构。因此,在对装置施加冲击时,常常会发生由该钩部对锁销施加大的力、该钩部及该锁销发生破损的情况。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改善装置耐冲击性的技术,在专利文献例如日本特开2000-7676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8365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27702号公报等中都有记述。在日本专利特开2000-76766号公报中,记述了作为盘驱动装置等中的托盘锁定机构,为了使在托盘固定于底盘的状态下即使施加冲击力也不会使锁脱落,将锁杆的滑动部设置为以该锁杆的转动支点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的结构;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83651号公报中,记述了作为盘盒的开闭器锁结构,在施加冲击时能够将开闭器部件从开闭器锁部件的结合部解除,从而保护盘结构;而且,在日本专利特开
2004-227702号公报中,记述了在施加了使托盘从本体部向排出的方向的冲击力时,由弹性部件的推压力而减轻施加于锁臂与肋状物(rib)的力,或旋转锁臂而解除与钩部的肋状物的结合的结构。
[0003] 然而,上述任何一种现有的技术,在对光盘装置施加冲击力的情况下,在解除锁臂与锁杆的结合状态时,都是通过在该锁臂与该锁杆的转动平面内的位移而进行解除的,这就需要设置新的进行该解除动作的部件,而又有使该部分的结构复杂的担忧。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为了达到在光盘装置中,在部 件数少而且结构简易的情况下,即使施加冲击,也不损坏部件的结构。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耐冲击性能优异的光盘装置。 [0006]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发明的光盘装置。
[0007]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具有以下结构,在壳体的内侧面设置有对于突出方向为圆锥状的锁销,在托盘的内侧设置具有与所述锁销的倾斜表面相结合的钩部、且具有由弹性部件加力结构的锁臂,在托盘移动到壳体内规定位置的状态下,锁臂与锁销相结合,将托盘保持在该规定位置,在对装置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力时,锁臂的钩部沿着所述锁销的倾斜表面向突出方向位移,离开该锁销,解除结合。
[0008]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光盘装置中,即使是在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也不发生部件的破损,耐冲击性优异的光盘装置技术。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0010] 图2是图1光盘装置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0011] 图3是图2结构中在锁臂的钩部产生的力的说明图。
[0012] 图4是由钩部产生的力所引起的锁臂的位移说明图。
[0013]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15] 图1~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图1是作为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是表示托盘抽出状态的图。图2是图1光盘装置的内部放大图。图3是图2结构中在锁臂钩部产生的力的说明图。图4是由钩部产生的力所引起的锁臂的位移说明图。在各个图面中,相同的构成要素都赋予同样的符号。
[0016] 在图1中,10是通过装载、移动光盘(未图示)而将该光盘装入装置本体的壳体或将其从壳体内向壳体外取出的托盘,11是为了使光盘旋转的转台,12是对于光盘进行信号记录及再现的光拾波器,21是与托盘10的一侧端部的外侧可滑动地结合、与该托盘10同时向盘装 入方向或取出方向移动的导轨部件,22是以导轨滑动面25与导轨部件21结合、对该导轨部件21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向导轨部件,32是作为覆盖装置的下面侧(图1中的下面侧)的壳体的底部壳体,40是在底部壳体32的内侧面突出配置、对于该突出方向呈圆锥状的锁销。锁销40通过在托盘10一侧设置的锁臂(未图示)的钩部与对于锁销的突出方向而倾斜的表面(以下称倾斜表面)的相接与结合,将托盘10保持在壳体内的规定位置。就是说,托盘10在壳体内移动,到达规定位置的过程中,在托盘10一侧设置的锁臂(未图示)围绕支点旋转位移,在托盘10到达了壳体内的规定位置时,该位置的锁臂的钩部与锁销40的倾斜表面相接并结合,将托盘10保持在壳体内的规定位置。作为覆盖装置的上面侧(图1中的上面侧)的壳体的顶部壳体(未图示),在图1中设置在底部壳体32的上方。 [0017] 图2是图1光盘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放大图。
[0018] 在图2中,32a是底部壳体32的托盘面对置部,32b是底部壳体32的翼部,40a是锁销40的倾斜表面,50是与锁销40的倾斜表面相结合的锁臂,50a是与锁销40的倾斜表面相结合的锁臂50的钩部,50b是与钩部50a相连续而形成的锁臂50的臂部,50c是锁臂50的旋转支点,50d是可围绕旋转支点50c旋转地支撑臂部50b的锁臂50的支撑部,50e是与另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70)相接的相接部,50f是与作为弹性部件的拉伸线圈弹簧(拉伸线圈弹簧101)相连接的弹簧连接部,60是第一旋转部件,60a是该第一旋转部件60的第一臂部,60b是该第一旋转部件60的第二臂部,60c是该第一旋转部件60的旋转支点,
70是第二旋转部件,70a是该第二旋转部件70的第一臂部,70b是该第二旋转部件70的第二臂部,70c是该第二旋转部件70的旋转支点,80是螺线管,101是作为与锁臂50的弹簧连接部50f相连接的弹性部件的拉伸线圈弹簧,101f是拉伸线圈弹簧101与托盘10(未图示)一侧的连接部,102是与第二旋转部件70相连接的拉伸线圈弹簧,102f是拉伸线圈弹簧102与托盘10(未图示)一侧的连接部,103是作为与第一旋转部件60相连接的弹性部件的扭曲线圈弹簧。锁臂50的旋转支点50c、第一旋转部件60的旋转支点60c、第二旋转部件70的旋转支点70c、拉伸线圈弹簧101的与托盘10(未图示)一侧的连接部 101f、拉伸线圈弹簧102的与托盘10(未图示)一侧的连接部102f、以及螺线管80,全部设置在托盘10上。
[0019] 图2的结构,是表示托盘10在对于装置本体的壳体内的规定位置、即对于光盘能够进行记录或再现动作的位置,锁臂50的钩部50a与锁销40的倾斜表面相结合而保持(锁定)的状态。
[0020] 在托盘10向着装置本体的壳体内移动的情况下,托盘10(未图示)向图2的X1方向移动,由此使锁销40与第一旋转部件60的第二臂部60b相接并推压该第二臂部60b,该第一旋转部件60抵抗扭曲线圈弹簧103的弹性复原力而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第一旋转部件60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使第一旋转部件60的第一臂部60a与第二旋转部件70的第二臂部70b相接,并推压该第二臂部70b,该第二旋转部件70抵抗拉伸线圈弹簧102的弹性复原力而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该第二旋转部件70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位移,该第二旋转部件70的该部分对于螺线管部件80的磁极接近至规定的距离以内时,由螺线管部件80的磁体的吸引力而吸引,吸附到磁极上,该第二旋转部件70成为闭锁状态。通过在成为该闭锁状态之前的该第二旋转部件70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位移,使该第二旋转部件70的第一臂部70a向着离开锁臂50的相接部50e的方向位移。由此,锁臂50的臂部50b由拉伸线圈弹簧101的弹性复原力而围绕旋转支点50c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托盘10到达壳体内的规定位置时,钩部50a与锁销40相结合,托盘10被保持(锁定)在该规定的位置。拉伸线圈弹簧101的弹性复原力,在与锁销40的突出方向大体呈直角的平面内作用于锁臂
50,基于此,使得在钩部50a上所产生的力的、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分力,小于钩部
50a的表面与倾斜表面40a之间的摩擦力
[0021] 在图2的状态下,在对装置施加落下等冲击力时,锁臂50的钩部50a上所产生的力的、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分力,为基于拉伸线圈弹簧101的弹性复原力的力与基-3于施加的冲击力的力之合力。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在冲击力不到200G·2×10 s的情况下,由该合力使钩部50a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方向的位移,是钩部50a不从-3
倾斜表面40a离开的范围内的位移值,在冲击力大于等于200G·2×10 s时,由该合力使钩部50a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 方向的位移,是钩部50a从倾斜表面40a离开的大的位移值。在钩部50a从倾斜表面40a离开的情况下,即钩部50与倾斜表面40的结合被解除的情况下,托盘10向X2方向移动,从装置本体的壳体内向外部排出。 [0022] 图3是图2结构中在锁臂50的钩部50a产生的力的说明图。(a)是对装置不施加冲击力的情况,(b)是对装置施加冲击力的情况。
[0023] 在图3(a)中,41是锁销40对于底部壳体32的铆接部,θ是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倾斜角,F1是基于拉伸线圈弹簧101的弹性复原力而在锁臂50的钩部50a上产生的力,F2是力F1的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方向的分力(F2=F1sinθ),F3是力F1的沿着与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大体呈直角方向的分力(F3=F1cosθ),Ff是钩部50a与倾斜表面40a之间的摩擦力。力F2随力F1与角θ而变化,是比Ff小的值。而且,在图3(b)中,Fi是基于冲击力而在锁臂50的钩部50a上产生的力。
[0024] 在图3(a)中,由于未对装置施加冲击力,所以在锁臂50的钩部50a上仅有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方向(Z′方向)的力F2的作用。因此,该钩部50a不发生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方向(Z′方向)的位移。
[0025] 另一方面,在图3(b)中,由于冲击力对装置作用的结果,使得在锁臂50的钩部50a的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方向(Z′方向)上,在力F2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力Fi的作用,力F2和力Fi的合力F2+Fi大于力Ff。因此,该钩部50a就发生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3方向(Z′方向)的位移。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在冲击力不到200G·2×10 s的情况下,由该合力F2+Fi使钩部50a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方向(Z′方向)的位移,是-3
钩部50a不从倾斜表面40a离开的范围内的位移,在所述冲击力为200G·2×10 s以上的情况下,由该合力F2+Fi使钩部50a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方向(Z′方向)的位移,是钩部50a从倾斜表面40a离开的大的值。该钩部50a的位移,是由锁臂50的臂部50b(图
2)与锁臂50的支撑部50d(图2)等的位移所引起。
[0026] 图4是由钩部产生的力所引起的锁臂50的位移的说明图。(a)是对装置不施加冲击力的情况,(b)是对装置施加冲击力的情况。在不 施加冲击力的情况下,锁臂50的钩部50a不发生向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方向(Z′方向)的位移,臂部50b与托盘10的平面大体平行((a))。另一方面,在施加冲击力的情况下,由基于拉伸线圈弹簧101(图2)的弹性复原力的力F2与基于冲击力的力F1的合力F2+F1,使锁臂50的臂部50b与锁臂50的支撑部50d等发生位移,钩部50a向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的方向(Z′方向)发生-3
位移。在冲击力大于等于200G·2×10 s时,由该位移使钩部50a离开倾斜表面40a,托盘
10的保持状态(锁定状态)被解除((b))。此时,锁臂50的臂部50b位移量由该臂部50b的刚性与上述合力F2+F1所决定,锁臂50的支撑部50d的位移量则由该支撑部50d的自身的刚性与固定该支撑部的托盘材料的刚性所决定。臂部50b的刚性取决于该臂部50b的材质、截面的形状、尺寸及长度(尺寸)。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这些臂部50b的刚性、支撑部50d-3
自身的刚性、托盘材料的刚性等,是在所述冲击力不到200G·2×10 s的情况下,发生钩部-3
50a不离开倾斜表面40a的范围的位移,而在所述冲击力大于等于200G·2×10 s时,发生钩部50a离开倾斜表面40a的位移的值。还有,在由冲击力引起底部壳体32发生振动等,向与其平面呈直角的方向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在该位移的方向与所述钩部50a的位移方向相反的时刻,钩部50a就容易从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离开;反之,在该位移的方向与所述钩部50a的位移方向相同的时刻,钩部50a就难以从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离开。因此,在对锁销40、锁臂50、及底部壳体32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 [0027] 根据所述第一实施例,在光盘装置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自由地选择对于冲击力的、锁臂50与锁销40之间结合的维持与解除,其结果是,能够进行与冲击力相对应的托盘
10的保持与解除,能够防止部件破损的发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0028] 图5是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第二实施例,是由设置在托盘10上的推压部将锁臂50向锁销40的轴方向加力的结构的情况。
[0029] 在图5中,18是覆盖单元机构(unit mechanism)的盖部件,19 是将配置于托盘10背面一侧的锁臂50向锁销40的轴向加力的推压部。该推压部19,例如使托盘10的一部分成为缺口状。在本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中,该推压部19的刚性,起到了抑制锁臂50的钩部50a沿锁销40的倾斜表面40a方向(Z′方向)的位移量的增大的作用。推压部19也可以不与托盘10一体化,而是与托盘10不同的部件,安装于托盘10上的结构。 [0030] 根据所述第二实施例,在光盘装置中,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与冲击力相对应的托盘10的保持与解除,能够防止部件破损的发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0031]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思想和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与上述实施形式不同的其它实施形式。所以,上述实施形式从全部(整体)的意义上讲只不过是一个示例,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表示。进而,属于与该权利要求的范围相均等的范围的变形与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