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簧

阅读:711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扭簧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 扭簧 ,包括扭簧本体、末端Ⅰ和末端Ⅱ,末端Ⅰ形成支臂,支臂沿扭簧本体的纵向向末端Ⅱ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其中一末端形成沿扭簧本体的纵向延伸的支臂结构,通过该支臂将扭簧本体的扭转 力 矩传递给需要复位的运动部件或者将该运动部件的扭转力矩传递给扭簧本体时,由于承受力矩的支臂位于扭簧本体的部位,在扭簧本体发生轴向 变形 时,拉力向支臂方向,保证部件与支臂的良好配合,能够保证扭转力矩稳定的施加于往复运动部件,消除由于扭簧扭转对末端形成的轴向拉力导致的 扭矩 不平衡 的问题,稳定扭簧的动作,保证整个扭簧以及作用的部件稳定并平衡的工作。,下面是扭簧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扭簧,其特征在于:包括扭簧本体、末端Ⅰ和末端Ⅱ,末端Ⅰ形成支臂,所述支臂沿扭簧本体的纵向向末端Ⅱ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由末端Ⅰ折弯形成,且支臂沿其延伸方向向上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沿其延伸方向向上倾斜的度为
8°-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的尾端沿纵向超出弹簧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Ⅰ沿扭簧本体的切向延伸,所述支臂在垂直于末端Ⅰ的平面上向上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的尾端向下折弯形成弯钩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的尾端在垂直于末端Ⅰ的平面上向下折弯形成弯钩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的尾端与末端Ⅱ基本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Ⅰ为自由端,末端Ⅱ为定端。

说明书全文

扭簧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扭簧。

背景技术

[0002] 扭簧(扭转弹簧)设计原理较为复杂,具有较多的形式。较为普遍使用的扭簧的结构一般包括柱状弹簧结构的扭簧本体和用于承的两个末端;扭簧本体各圈或是紧密围绕或是分开围绕,能适任扭转力矩所产生的负荷,该扭转力矩的方向一般与弹簧轴线成直;为了能够与扭转力矩施加的部件相配合,扭簧的两个末端可绕成钩状或直扭转臂。
[0003] 现有技术中,扭簧的两个末端分别位于扭簧本体的两端,在形成扭转力矩,扭簧本体由于发生扭转而长度发生变化,对于两个末端来说,在承受并传递扭转力矩的同时,还承受轴向的拉力,造成整个扭簧的受力不平衡,甚至会使末端脱离施加扭转力矩的部件。
[0004]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扭簧结构进行改进,能够使扭转力矩稳定的施加于末端,消除由于扭簧扭转对末端形成的轴向拉力导致的扭矩不平衡的问题,稳定扭簧的动作,保证整个扭簧以及作用的部件稳定并平衡的工作。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扭簧,能够使扭转力矩稳定的施加于末端,消除由于扭簧扭转对末端形成的轴向拉力导致的扭矩不平衡的问题,稳定扭簧的动作,保证整个扭簧以及作用的部件稳定并平衡的工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扭簧,包括扭簧本体、末端Ⅰ和末端Ⅱ,末端Ⅰ形成支臂,所述支臂沿扭簧本体的纵向向末端Ⅱ的方向延伸;通过该支臂将扭簧本体的扭 转力矩传递给需要复位的运动部件或者将该运动部件的扭转力矩传递给扭簧本体时,由于承受力矩的支臂位于扭簧本体的部位,在扭簧本体发生轴向变形时,拉力向支臂方向,保证部件与支臂的良好配合,能够保证扭转力矩稳定的施加于往复运动部件,消除由于扭簧扭转对末端形成的轴向拉力导致的扭矩不平衡的问题,稳定扭簧的动作,保证整个扭簧以及作用的部件稳定并平衡的工作。
[0007] 进一步,所述支臂由末端Ⅰ折弯形成,且支臂沿其延伸方向向上倾斜,根据扭簧本体的受力和施力特点,使该支臂的方位更适应于扭簧本体变形产生的附加拉力,保持稳定的支撑往复运动部件。
[0008] 进一步,所述支臂沿其延伸方向向上倾斜的角度为8°-15°,该角度更能适应扭簧本体的复杂受力情况;一般采用12°。
[0009] 进一步,所述支臂的尾端沿纵向超出弹簧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部,支臂的受力部位贯穿整个扭簧本体,能够平衡整个扭簧的扭转力矩,进一步保持稳定性
[0010] 进一步,所述末端Ⅰ沿扭簧本体的切向延伸,所述支臂在垂直于末端Ⅰ的平面上向上倾斜;加工简单并且适应于受力条件,将扭转力矩沿垂直方向传递,符合力矩的产生原理,利于保持力矩的传递稳定性。
[0011] 进一步,所述支臂的尾端向下折弯形成弯钩结构,可形成对往复运动部件的良好配合。
[0012] 进一步,所述支臂的尾端在垂直于末端Ⅰ的平面上向下折弯形成弯钩结构,进一步保证与运动部件的配合能够适应于扭转力矩的方向。
[0013] 进一步,所述支臂的尾端与末端Ⅱ基本平齐,即沿扭簧本体的纵向平齐,保证结构的紧凑性,并进一步保证承受扭矩的平衡性。
[0014] 进一步,所述末端Ⅰ为自由端,末端Ⅱ为定端,自由端即是使用时随着部件运动的一端,定端即为使用时固定以与自由端共同使扭簧本体产生扭矩的一端;即使用时,自由端(支臂)与往复运动(运动和复位)部件进行配合。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扭簧,采用在其中一末端形成沿扭簧本体的纵向延伸的支臂结构,通过该支臂将扭簧本体的扭转力矩传递给需要复位的运动部件或者将该运动部件的扭转力矩传递给扭簧本体时,由于承受力 矩的支臂位于扭簧本体的部位,在扭簧本体发生轴向变形时,拉力向支臂方向,保证部件与支臂的良好配合,能够保证扭转力矩稳定的施加于往复运动部件,消除由于扭簧扭转对末端形成的轴向拉力导致的扭矩不平衡的问题,稳定扭簧的动作,保证整个扭簧以及作用的部件稳定并平衡的工作。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图1沿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向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扭簧,包括扭簧本体1、末端Ⅰ2和末端Ⅱ5,末端Ⅰ2形成支臂3,所述支臂3沿扭簧本体1的纵向向末端Ⅱ5的方向延伸;通过该支臂3将扭簧本体1的扭转力矩传递给需要复位的运动部件或者将该运动部件的扭转力矩传递给扭簧本体1时,由于承受力矩的支臂3位于扭簧本体1的部位,在扭簧本体1发生轴向变形时,拉力向支臂3方向,保证部件与支臂3的良好配合,能够保证扭转力矩稳定的施加于往复运动部件,消除由于扭簧扭转对末端形成的轴向拉力导致的扭矩不平衡的问题,稳定扭簧的动作,保证整个扭簧以及作用的部件稳定并平衡的工作。
[0020]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臂3由末端Ⅰ2折弯形成,且支臂3沿其延伸方向向上倾斜,根据扭簧本体1的受力和施力特点,使该支臂3的方位更适应于扭簧本体1变形产生的附加拉力,保持稳定的支撑往复运动部件。
[0021]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臂3沿其延伸方向向上倾斜的角度为8°-15°,该角度更能适应扭簧本体1的复杂受力情况;一般采用12°。
[0022]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臂3的尾端沿纵向超出弹簧本体的另一轴向端部,支臂3的受力部位贯穿整个扭簧本体1,能够平衡整个扭簧的扭转力矩,进一步 保持稳定性。
[0023] 本实施例中,所述末端Ⅰ2沿扭簧本体1的切向延伸,所述支臂3在垂直于末端Ⅰ2的平面上向上倾斜;加工简单并且适应于受力条件,将扭转力矩沿垂直方向传递,符合力矩的产生原理,利于保持力矩的传递稳定性。
[0024] 进一步,所述支臂3的尾端向下折弯形成弯钩结构,可形成对往复运动部件的良好配合。
[0025]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臂3的尾端在垂直于末端Ⅰ2的平面上向下折弯形成弯钩结构4,进一步保证与运动部件的配合能够适应于扭转力矩的方向。
[0026]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臂3的尾端与末端Ⅱ5基本平齐,即沿扭簧本体1的纵向平齐,保证结构的紧凑性,并进一步保证承受扭矩的平衡性。
[0027] 本实施例中,所述末端Ⅰ2为自由端,末端Ⅱ5为定端,自由端即是使用时随着部件运动的一端,定端即为使用时固定以与自由端共同使扭簧本体1产生扭矩的一端;即使用时,自由端(支臂3)与往复运动(运动和复位)部件进行配合。
[0028]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双头扭簧装配机 2020-05-11 672
扭簧夹子组装机 2020-05-11 447
双扭簧去皮机 2020-05-12 363
扭簧疲劳试验机 2020-05-12 714
一种防脱落扭簧 2020-05-12 196
非螺旋扭簧系统 2020-05-12 441
扭簧式联轴器 2020-05-13 645
扭簧机构 2020-05-11 412
扭簧收缩装置 2020-05-13 366
扭簧 2020-05-11 71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