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

阅读:855发布:2022-01-27

专利汇可以提供变频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 变频器 ,包括 箱体 外壳 (1),所述箱体外壳(1)的箱体腔中内置有模组化设计且可拆卸安装的多个元器件模组,多个所述元器件模组沿所述箱体腔内的上下方向依次布置且沿前后方向分层排布。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采用了模 块 化和分层结构的设计方式,可使得箱体腔内的结构更加紧凑、有秩序,同时还便于该变频器的安装和维护,内部 散热 效果更好。(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变频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变频器,包括箱体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外壳(1)的箱体腔中内置有模组化设计且可拆卸安装的多个元器件模组,多个所述元器件模组沿所述箱体腔内的上下方向依次布置且沿前后方向分层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件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腔的顶部腔室的电容模组(5)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腔的底部腔室的二极管与IGBT模组(6)、接触器模组(7)和接线模组(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腔室设有可拆卸地罩盖于所述电容模组(5)的前方的电容保护板(4),所述电容保护板(4)的前板面安装有电源板模组(8),所述底部腔室设有能够向前翻开以展现后部元器件的翻盖式安装板(2),所述翻盖式安装板(2)的前板面设有主控板模组(13),所述翻盖式安装板(2)后方的所述后部元器件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接触器模组(7)和二极管与IGBT模组(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式安装板(2)设置为能够向下旋转翻开且旋转约束端位于所述箱体腔的底部,所述箱体外壳(1)的横向两侧的内侧壁伸出有限位销柱(11),所述限位销柱(11)位于所述旋转约束端的下方以在所述翻盖式安装板(2)的最大翻开度下限位固定该翻盖式安装板(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式安装板(2)包括从侧部横向伸出的转轴(21),所述箱体外壳(1)的横向内侧壁设有与所述转轴(21)匹配的枢转座(12),所述枢转座(12)设有转轴导槽,所述转轴导槽包括:
进出导槽(12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端形成为向前贯通口;
翻开导向槽(122),从所述进出导槽(121)的后端向上延伸;以及
盖合导向槽(123),从所述进出导槽(121)的后端向下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外壳(1)的横向内侧壁上以用于固定所述箱体腔内的线束(3)的线束固定件,所述线束固定件位于所述旋转约束端的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线束固定件上形成有向内伸出的安装板固定部(16),所述翻盖式安装板(2)的旋转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固定部(16)。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模组(7)包括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箱体外壳(1)的横向两侧的内侧壁上的模安装基板(71)、以及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基板(71)上的接触器本体(72)和缓冲电阻(73),所述接触器本体(72)通过所述接触器模组(7)的绝缘固定支架(74)绝缘固定在所述模块安装基板(7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安装基板(71)为非绝缘板并设有贯穿板厚的接触器避让孔(721),所述绝缘固定支架(74)侧向固定支撑于所述接触器本体(72)的外周部,所述接触器本体(72)的本体底部穿过所述接触器避让孔(721),所述本体底部的外周壁与所述接触器避让孔(721)的内孔壁之间形成有环形径向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安装基板(71)呈长板状,所述缓冲电阻(73)和所述接触器本体(72)沿所述模块安装基板(7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缓冲电阻(73)和所述接触器本体(72) 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基板(71)的同一侧的板面上且通过所述绝缘固定支架(74)相互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模组(9)包括电路接线座组件(91),所述电路接线座组件(91)包括接线基座(911)和设置在所述接线基座(911)上以用于容纳电路进线结构和/或电路出线结构的多个接线隔间,多个所述接线隔间相互隔离且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接线基座(911)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模组(9)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腔的底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电源输入母排(92),所述电源输入母排(92)的上端为电流输出端(921)且下端为电流输入端(922),所述电流输出端(921)相对所述电流输入端(922)形成向后落差并在所述接触器模组(7)的后方与所述二极管与IGBT模组(6)的二极管(62)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模组(5)包括电容支架(51)、安装于所述电容支架(51)上的多个电容(52)和安装于所述电容支架(51)上的均压电阻模块(53),所述均压电阻模块(53)包括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以及竖向叠层安装的上侧均压电阻(532)和下侧均压电阻(533),所述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包括安装所述下侧均压电阻(533)的下侧电阻安装部(531a)和安装所述上侧均压电阻(532)的上侧电阻安装部(531b),所述下侧电阻安装部(531a)与所述上侧电阻安装部(531b)之间形成有预留架空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容(52)沿所述电容支架(5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均压电阻模块(53)设置在所述电容支架(5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还包括向上伸出至所述上侧电阻安装部(531b)上方的上方支撑部(531c),所述电容保护板(4)设置在所述电容支架(51)的上方并遮盖多个所述电容(52),所述电容保护板(4)支撑于所述上方支撑部(531c)。
15.根据权利要求3~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还包括后置的微通道散热器(10),所述箱体外壳(1)的背面板(19)上设有多个背板贯穿孔(191),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上设有分别用于安装所述二极管与IGBT模组(6)的多个散热器凸起安装部(101),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安装于所述背面板(19)上,多个所述散热器凸起安装部(101)与多个所述背板贯穿孔(191)一一对齐安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呈板状并贴合安装于所述背面板(19)上,所述散热器凸起安装部(101)穿过所述背板贯穿孔(191)伸入所述箱体腔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散热器(10)包括微通道散热器本体和从所述微通道散热器本体的横向两侧分别伸出的冷媒进出管,所述冷媒进出管包括第一冷媒进出管(102)和第二冷媒进出管(103),所述第一冷媒进出管(102)的管端设有漏气检测(104),所述第二冷媒进出管(103)的管端设有充气阀(105);
其中,所述漏气检测阀(104)包括阀口(104c)设有阀芯(104b)的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封堵所述阀口(104c)的受压变形件(104a),所述受压变形件(104a)能够在阀腔压下受压变形以将所述阀芯(104b)向外顶出;所述充气阀(105)内设有允许流体流入阀腔且反向截止的防漏单向阀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模组(5)横向布置在所述箱体腔的顶部腔室,所述箱体外壳(1)上的顶部侧壁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模组(5)两侧的总出口(15)和第一进风口(17),所述总出风口(15)中设有散热风扇(14),所述总出风口(15)和所述第一进风口(17)之间形成为第一内部风道,所述电容模组(5)布置在所述第一内部风道的路径中,所述散热风扇(14)设置在所述第一内部风道的下游且毗邻所述电容模组(5)设置。

说明书全文

变频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变频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变频器的结构复杂、体积过于庞大、装配效率较低、整机的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大部分的变频器采用散热的方式,散热效果较差,噪音较大。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散热效果好且成本较低的变频器。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频器,包括箱体外壳,所述箱体外壳的箱体腔中内置有模组化设计且可拆卸安装的多个元器件模组,多个所述元器件模组沿所述箱体腔内的上下方向依次布置且沿前后方向分层排布。
[0005]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元器件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腔的顶部腔室的电容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腔的底部腔室的二极管与IGBT模组、接触器模组和接线模组。
[0006]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部腔室设有可拆卸地罩盖于所述电容模组的前方的电容保护板,所述电容保护板的前板面安装有电源板模组,所述底部腔室设有能够向前翻开以展现后部元器件的翻盖式安装板,所述翻盖式安装板的前板面设有主控板模组,所述翻盖式安装板后方的所述后部元器件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接触器模组和二极管与IGBT模组。
[0007]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翻盖式安装板设置为能够向下旋转翻开且旋转约束端位于所述箱体腔的底部,所述箱体外壳的横向两侧的内侧壁伸出有限位销柱,所述限位销柱位于所述旋转约束端的下方以在所述翻盖式安装板的最大翻开度下限位固定该翻盖式安装板。
[0008]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翻盖式安装板包括从侧部横向伸出的转轴,所述箱体外壳的横向内侧壁设有与所述转轴匹配的枢转座,所述枢转座设有转轴导槽,所述转轴导槽包括:
[0009] 进出导槽,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端形成为向前贯通口;
[0010] 翻开导向槽,从所述进出导槽的后端向上延伸;以及
[0011] 盖合导向槽,从所述进出导槽的后端向下延伸。
[0012]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频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外壳的横向内侧壁上以用于固定所述箱体腔内的线束的线束固定件,所述线束固定件位于所述旋转约束端的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线束固定件上形成有向内伸出的安装板固定部,所述翻盖式安装板的旋转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固定部。
[0013]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器模组包括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箱体外壳的横向两侧的内侧壁上的模安装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基板上的接触器本体和缓冲电阻,所述接触器本体通过所述绝缘固定支架绝缘固定在所述模块安装基板上。
[0014]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块安装基板为非绝缘板并设有贯穿板厚的接触器避让孔,所述绝缘固定支架侧向固定支撑于所述接触器本体的外周部,所述接触器本体的本体底部穿过所述接触器避让孔,所述本体底部的外周壁与所述接触器避让孔的内孔壁之间形成有环形径向间隙。
[0015]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块安装基板呈长板状,所述缓冲电阻和所述接触器本体沿所述模块安装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缓冲电阻和所述接触器本体设置在所述模块安装基板的同一侧的板面上且通过所述绝缘固定支架相互隔开。
[0016]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线模组包括电路接线座组件,所述电路接线座组件包括接线基座和设置在所述接线基座上以用于容纳电路进线结构和/或电路出线结构的多个接线隔间,多个所述接线隔间相互隔离且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接线基座上。
[0017]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线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腔的底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电源输入母排,所述电源输入母排的上端为电流输出端且下端为电流输入端,所述电流输出端相对所述电流输入端形成向后落差并在所述接触器模组的后方与所述二极管与IGBT模组的二极管电连接。
[0018]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模组包括电容支架、安装于所述电容支架上的多个电容和安装于所述电容支架上的均压电阻模块,所述均压电阻模块包括均压电阻安装支架以及竖向叠层安装的上侧均压电阻和下侧均压电阻,所述均压电阻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所述下侧均压电阻的下侧电阻安装部和安装所述上侧均压电阻的上侧电阻安装部,所述下侧电阻安装部与所述上侧电阻安装部之间形成有预留架空层。
[0019] 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电容沿所述电容支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均压电阻模块设置在所述电容支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0020]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均压电阻安装支架还包括向上伸出至所述上侧电阻安装部上方的上方支撑部,所述电容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电容支架的上方并遮盖多个所述电容,所述电容保护板支撑于所述上方支撑部。
[0021]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频器还包括后置的微通道散热器,所述箱体外壳的背面板上设有多个背板贯穿孔,所述微通道散热器上设有分别用于安装所述二极管与IGBT模组的多个散热器凸起安装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安装于所述背面板上,多个所述散热器凸起安装部与多个所述背板贯穿孔一一对齐安装。
[0022]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呈板状并贴合安装于所述背面板上,所述散热器凸起安装部穿过所述背板贯穿孔伸入所述箱体腔中。
[0023]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微通道散热器本体和从所述微通道散热器本体的横向两侧分别伸出的冷媒进出管,所述冷媒进出管包括第一冷媒进出管和第二冷媒进出管,所述第一冷媒进出管的管端设有漏气检测,所述第二冷媒进出管的管端设有充气阀;
[0024] 其中,所述漏气检测阀包括阀口设有阀芯的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封堵所述阀口的受压变形件,所述受压变形件能够在阀腔压下受压变形以将所述阀芯向外顶出;所述充气阀内设有允许流体流入阀腔且反向截止的防漏单向阀
[0025]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模组横向布置在所述箱体腔的顶部腔室,所述箱体外壳上的顶部侧壁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模组两侧的总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所述总出风口中设有散热风扇,所述总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为第一内部风道,所述电容模组布置在所述第一内部风道的路径中,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内部风道的下游且毗邻所述电容模组设置。
[0026]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采用了模块化和分层结构的设计方式,使得箱体腔内的结构更加紧凑、有秩序,同时还便于该变频器的安装和维护,内部散热效果更好。
[0027]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
[0028]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9]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变频器的立体图;
[0030] 图2为图1的装配爆炸图;
[0031] 图3展示了图1中的翻盖式安装板的安装结构关系的立体图;
[0032] 图4为翻盖式安装板的主视图;
[0033] 图5为枢转座的立体图;
[0034] 图6展示了图1中的电源输入母排件与二极管的安装结构关系的立体图;
[0035] 图7为图1中的接触器模组的装配爆炸图;
[0036] 图8展示了位于翻盖式安装板下方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0037] 图9为图8中的部分I的局部放大图;
[0038] 图10展示了图1中的电容模组的装配爆炸图;
[0039] 图11为图1中的电容模组的立体图;
[0040] 图12展示了均压电阻模块的装配爆炸图;
[0041] 图13展示了电容模组设置在第一内部风道的路径中;
[0042] 图14为微通道散热器的立体图;
[0043] 图15为漏气检测阀的剖视图;和
[0044] 图16为充气阀的剖视图。
[0045] 附图标记说明
[0046] 1         箱体外壳            2       翻盖式安装板
[0047] 3         线束                4       电容保护板
[0048] 5         电容模组            6       IGBT模组
[0049] 7         接触器模组          8       电源板模组
[0050] 9         接线模组            10      微通道散热器
[0051] 11        限位销柱            12      枢转座
[0052] 13        主控板模组          14      散热风扇
[0053] 15        总出风口            16      安装板固定部
[0054] 17        第一进风口          21      转轴
[0055] 19        背面板              191     背板贯穿孔
[0056] 121       进出导槽            122     翻开导向槽
[0057] 123       盖合导向槽          721     接触器避让孔
[0058] 51        电容支架            52      电容
[0059] 53        均压电阻模块
[0060] 531       均压电阻安装支架    532     上侧均压电阻
[0061] 533       下侧均压电阻        531c    上方支撑部
[0062] 531a      下侧电阻安装部      531b    上侧电阻安装部
[0063] 71        模块安装基板        72      接触器本体
[0064] 73        缓冲电阻            74      绝缘固定支架
[0065] 91        电路接线座组件      92      电源输入母排件
[0066] 911       接线基座            62      二极管
[0067] 921       电流输出端          922     电流输入端
[0068] 101       散热器凸起安装部    102     第一冷媒进出管
[0069] 103       第二冷媒进出管      104     漏气检测阀
[0070] 105       充气阀              84      安装面板
[0071] 104a      受压变形件          104b    阀芯
[0072] 104c      阀口                105a    回弹密封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73]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74]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0075]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变频器,参见图1和图2所示,该变频器包括箱体外壳1,箱体外壳1的箱体腔中内置有模组化设计且可拆卸安装的多个元器件模组,多个元器件模组沿箱体腔内的上下方向依次布置且沿前后方向分层排布。
[0076] 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采用了模块化和分层结构的设计方式,使得箱体腔内的结构更加紧凑、有秩序,同时还便于该变频器的安装和维护,内部散热效果更好。
[0077] 具体地,参见图2所示,元器件模组至少包括设置在箱体腔的顶部腔室的电容模组5以及设置在箱体腔的底部腔室的二极管与IGBT模组6、接触器模组7和接线模组9。这样,各个元器件模组按其功能布置在箱体腔内并上下依次分组排列,结构更为合理、简洁。
[0078] 与此同时,顶部腔室设有可拆卸地罩盖于电容模组5的前方的电容保护板4,电容保护板4的前板面安装有电源板模组8,底部腔室设有能够向前翻开以展现后部元器件的翻盖式安装板2,翻盖式安装板2的前板面设有主控板模组13,翻盖式安装板2后方的后部元器件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接触器模组7和二极管与IGBT模组6。可见,电容保护板4和翻盖式安装板2将箱体腔分隔成前后分层的多腔室的结构,这对箱体腔的内部结构紧凑性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缩小了箱体外壳的整体尺寸。另外,电容保护板4还能够对电容模组5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是因为,在变频器中,尤其是较大功率的变频器中,往往会采用多个大容量的电容以满足实际的产品要求,而在这些电容的使用过程中,受到电压变化大和环境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很可能造成电容烧毁甚至出现爆炸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该电容保护板4对电容模组5起到了一定的防护功能,电容保护板4能够阻挡电容在异常情况下爆炸后炸裂的物质飞溅到人体伤人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0079] 为便于操作,参见图3至图5,翻盖式安装板2设置为能够向下旋转翻开且旋转约束端位于箱体腔的底部,箱体外壳1的横向两侧的内侧壁伸出有限位销柱11,限位销柱11位于旋转约束端的下方以在翻盖式安装板2的最大翻开角度下限位固定该翻盖式安装板2。可见,翻盖式安装板2采用可枢转的安装结构,在当翻盖式安装板2向前翻开可以展现出后部元器件,便于多层箱体腔内的维修和检查。
[0080]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到的翻盖式安装板2的旋转约束端是指翻盖式安装板2的能够形成枢转中心的一端,该枢转中心既可以固定的,也可以是在一定范围内偏移的,旋转自由端是指能够围绕旋转约束端作周向运动的一端。
[0081] 通过设置上述翻转的安装形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螺钉等固件的使用,进而减少了拆装步骤,操作更为便利。具体地,当需要对变频器的底后部腔中的后部元器件进行安装或维修时,无须将翻盖式安装板2整体拆卸,而只需拆卸用于固定翻盖式安装板2的旋转自由端的固定结构,便能够使得翻盖式安装板2处于可向前翻开的状态。在向前翻开状态下,后部元器件得以展现,此时操作人员可进行相关操作。
[0082] 在一些实施例中,翻盖式安装板2(参见图4)包括从侧部横向伸出的转轴21,箱体外壳1的横向内侧壁设有与转轴21匹配的枢转座12(参见图5),枢转座12设有转轴导槽,转轴导槽包括:进出导槽121、翻开导向槽122和盖合导向槽123。其中:
[0083] 进出导槽12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端形成为向前贯通口;
[0084] 翻开导向槽122,从进出导槽121的后端向上延伸;以及
[0085] 盖合导向槽123,从进出导槽121的后端向下延伸。
[0086] 在变频器的生产装配过程中,可将翻盖式安装板2的转轴21对准进出导槽121并向后插入至进出导槽121的后端,然后使转轴21沿盖合导向槽123向下滑移至盖合导向槽123的下端,并使翻盖式安装板2处于盖合状态。当后期需要对后部元器件进行安装或维修时,可拆卸翻盖式安装板2的旋转自由端的固定结构,然后使转轴21依次沿盖合导向槽123和翻开导向槽122向上滑移至翻开导向槽122的上端,并使翻盖式安装板2处于最大翻开角度,即可进行安装或维修等相关操作。因此,当操作人员需要维修底后部腔内的元器件时,将整个翻盖式安装板2以及上方的元器件模块一并拆除,只需将翻盖式安装板2翻转即可。
[0087] 参见图8和图9所示,变频器包括设置在箱体外壳1的横向内侧壁上以用于固定箱体腔内的线束3的线束固定件,线束固定件位于旋转约束端的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线束固定件上形成有向内伸出的安装板固定部16,翻盖式安装板2的旋转自由端固定连接于安装板固定部16。此时,线束固定结构中固定的线束3沿箱体外壳1的横向内侧壁的上下方向走线,从而避免出现因线束3凌乱与箱体腔中的内部元器件接触短路或使得元器件受压变形的情况,同时使得箱体腔内的走线简洁合理,从而优化了变频器的内部结构。
[0088] 参见图7所示,接触器模组7包括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在箱体外壳1的横向两侧的内侧壁上的模块安装基板71、以及设置在模块安装基板71上的接触器本体72和缓冲电阻73,接触器本体72通过绝缘固定支架74绝缘固定在模块安装基板71上。
[0089]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可以使得接触器本体72和缓冲电阻73组成模块式的组件结构,其模块化设计有利于安装和维修。即,在变频器的生产过程中,能够先在箱体外壳1外对模块安装基板71、接触器本体72和缓冲电阻73进行模块化装配,然后再将接触器模组2整体安装至箱体腔内,由于在箱体外壳1外进行装配的操作空间更大,使得变频器的安装效率得以有效提高。当需要对变频器的内部元器件进行维修时,可将接触器模组7整体拆卸,从而提高维修效率。
[0090] 此外,由于接触器本体72与箱体外壳1之间通过模块安装基板71转接,并且接触器本体72与模块安装基板71之间形成绝缘连接,能够增大接触器本体72与箱体外壳1的内壁之间的间距,避免在接触器本体72的弱电部分与箱体外壳1之间出现电气安全隐患,从而提高接触器本体72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变频器的电气安全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模组7还包括绝缘固定支架74,此时,接触器本体72通过绝缘固定支架74绝缘固定在模块安装基板71上,从而保证在接触器本体72与模块安装基板71之间实现绝缘连接。
[0091] 与此同时,模块安装基板71为非绝缘板并设有贯穿板厚的接触器避让孔721,绝缘固定支架74侧向固定支撑于接触器本体72的外周部,接触器本体72的本体底部穿过接触器避让孔721,本体底部的外周壁与接触器避让孔721的内孔壁之间形成有环形径向间隙。这是因为,在设有绝缘固定支架74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支撑和连接强度,将模块安装基板71设置为金属板等非绝缘板。而为了避免接触器本体72和模块安装基板71直接接触,在模块安装基板71上设置贯穿其板厚的接触器避让孔721。此时,绝缘固定支架74侧向固定支撑于接触器本体72的外周部,接触器本体72的本体底部穿过接触器避让孔721,并且本体底部的外周壁与接触器避让孔721的内孔壁之间形成有环形径向间隙,从而保证接触器本体72和模块安装基板71的间距满足电气安全要求。
[0092] 继续参见图7,模块安装基板71呈长板状,缓冲电阻73和接触器本体72沿模块安装基板7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缓冲电阻73和接触器本体72设置在模块安装基板71的同一侧的板面上且通过绝缘固定支架74相互隔开。在此结构下,尤其当变频器的箱体腔被划分成沿上下和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多层空间时,更有利于箱体腔内的不同元器件的区域化布置,从而使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0093] 参见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中,接线模组9包括电路接线座组件91,电路接线座组件91包括接线基座911和设置在接线基座911上以用于容纳电路进线结构和电路出线结构的多个接线隔间(或者该多个接线隔间用于单独容纳电路进线结构或单独容纳电路出线结构的隔间),多个接线隔间相互隔离且可拆卸地设置在接线基座911上。
[0094] 由此可见,多个接线隔间相互隔离设置能够避免在相邻的接线隔间中的接线之间发生短路的现象,从而减少了电气的安全隐患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此外,由于接线隔间均可拆卸安装,使得接线隔间的数量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而进线调节,因此,相对于现有的变频器中的电路接线座结构而言,本方案中的电路接线座组件91更易于生产和装配,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通用性。
[0095]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接线座组件91被应用于变频器的电源接线端。此时,上述的电路进线结构包括电源进线结构,电路出线结构包括电源出线结构,接线隔间包括用于容纳电源进线结构的电源进线隔间和用于容纳电源出线结构的电源出线隔间。
[0096] 需要说明的是,电源进线隔间和电源出线隔间既可同时设置在同一个接线基座911上,也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接线基座911上。当设置在同一个接线基座911上时,能够使得电源进线结构和电源出线结构的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其中,由于节省了接线基座911的个数,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0097] 在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的安装结构中,接线模组9包括设置在箱体腔的底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电源输入母排92,电源输入母排92的上端为电流输出端921且下端为电流输入端922,电流输出端921相对电流输入端922形成向后落差并在接触器模组7的后方与二极管与IGBT模组6的二极管62电连接。其中接触器模组7适应性地设置在电流输出端91的前方的落差区域内,并且二极管62和电流输出端921电连接并设置在接触器模组7的后方。因此,变频器的箱体腔中的元器件除了可以沿上下方向分层布置以外,还可以沿前后方向分层布置,从而提高箱体腔内的空间利用率,使得箱体腔中的元器件的布置更加紧凑和均匀合理。
[0098] 其中,当采用三相电源输入时,上述的电源输入母排92为三相电源输入母排并包括R项母排、S项母排和T项母排。另外,接线模组9同时还包括电源输出母排,则该电源输出母排为三相电源输出母排并包括U项母排、V项母排和W项母排。
[0099] 参见图10至图12所示,电容模组5包括电容支架51、安装于电容支架51上的多个电容52和安装于电容支架51上的均压电阻模块53,均压电阻模块53包括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以及竖向叠层安装的上侧均压电阻532和下侧均压电阻533,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包括安装下侧均压电阻533的下侧电阻安装部531a和安装上侧均压电阻532的上侧电阻安装部
531b,下侧电阻安装部531a与上侧电阻安装部531b之间形成有预留架空层。
[0100] 可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两个均压电阻(包括上侧均压电阻532和下侧均压电阻533)采用层叠的方式安装于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的上下两侧,在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上设置有预留架空层,该预留架空层能够预留出一定的安装空间,能够防止在固定安装上下两个均压电阻时,叠层布置的上下两个均压电阻发生之间机械干涉,使得层叠式的均压电阻的安装效果更好,最终使两个均压电阻能够安装成为模块化的均压电阻模块,便于实现安装结构紧凑的效果。例如,两个均压电阻同时采用螺钉等紧固件固定时,上下对齐的上侧均压电阻532和下侧均压电阻533在安装时,其螺钉等紧固件能够充分地容纳在相应的预留架空层中而不会发生机械干涉。
[0101] 为使得安装结构更为紧凑合理,并使得均压电阻更密切地配合应用于电容52的使用,多个电容52沿电容支架5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均压电阻模块53设置在电容支架5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0102] 并且,继续参见图12,均压电阻安装支架531还包括向上伸出至上侧电阻安装部531b上方的上方支撑部531c,电容保护板4设置在电容支架51的上方并遮盖多个电容52,电容保护板4支撑于上方支撑部531c。从而使得当该均压电阻模块完成均压电阻的安装后,位于该模块上方的上方支撑部531c还能够对变频器的箱体腔内部的其他元器件(电容保护板
4)进行支撑安装,零部件的利用率更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0103] 在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中,参见图1、图2和图14所示,变频器还可包括后置的微通道散热器10,箱体外壳1的背面板19上设有多个背板贯穿孔191,微通道散热器10上设有分别用于安装二极管与IGBT模组6的多个散热器凸起安装部101,微通道散热器10安装于背面板19上,多个散热器凸起安装部101与多个背板贯穿孔191一一对齐安装。
[0104] 由于二极管与IGBT模组6中的多个二极管和IGBT发热量均较大,该微通道散热器10能够针对变频器中作为核心部件的二极管与IGBT模组6进行有效地散热,通过微通道(例如冷媒)散热的方式,确保了二极管与IGBT模组6的正常运行,并提高了二极管与IGBT模组6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变频器整机产品的使用性能。
[0105] 可选地,微通道散热器10呈板状并贴合安装于背面板19上,散热器凸起安装部101穿过背板贯穿孔191伸入箱体腔中。这样,不仅能使得微通道散热器10的安装更为稳定,而且还能够使得变频器的箱体总厚度不至于过厚,满足了产品的紧凑型设计的要求。
[0106] 其中,在现有的微通道散热器中,其冷媒进出管的端部通常设置为一段直管,出厂前冷媒进出管内充注有少量的氮气,且冷媒进出管的端部还采用了胶塞密封封堵,以便产品出厂后运输。而现有的微通道散热器的冷媒进出管的检漏方式为:用户在使用时,当拔出胶塞密封时,如能听到氮气集中喷出发出“噗”的声音,则判断微通道散热器没有泄漏,反之则判定为不良品。此种检测方式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靠的因素,例如,胶塞自身原因存在有密封性问题而造成的泄漏等问题,很容易造成对微通道散热器是否真正泄漏的误判。对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中,微通道散热器10包括微通道散热器本体和从微通道散热器本体的横向两侧分别伸出的冷媒进出管,冷媒进出管包括第一冷媒进出管102和第二冷媒进出管103,第一冷媒进出管102的管端设有漏气检测阀104。
[0107] 可见,替代了现有的依赖声音判断的检漏方式,本方案中的微通道散热器10中由于增设漏气检测阀104,从而可以通过该漏气检测阀104对冷媒进出管进行针对性地检测,以实现对冷媒进出管是否泄漏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
[0108] 其中,参见图15所示,漏气检测阀104包括阀口104c设有阀芯104b的阀体,阀体内设有封堵阀口104c的受压变形件104a,受压变形件104a能够在阀腔压力下受压变形以将阀芯104b向外顶出。可见,该漏气检测阀104检测方式简单、有效。
[0109] 与此同时,参见图16所示,第二冷媒进出管103的管端可设有充气阀105。充气阀105为内设有允许流体流入阀腔且反向截止的防漏单向阀。这样,充气阀105能够使得微通道散热器10的适配性更好、更便捷,例如,该充气阀105能够配合由具有针嘴状的充气工装实现快速插接充气,并且在充气完成后,由充气阀105内的回弹密封塞105a的回弹以进行自密封,操作更快捷、高效。
[0110] 特别地,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的散热效果更好、性能更为稳定,参见图1、图2和图13所示,电容模组5横向布置在箱体腔的顶部腔室,箱体外壳1上的顶部侧壁设有分别位于电容模组5两侧的总出风口15和第一进风口17,总出风口15中设有散热风扇14,总出风口15和第一进风口17之间形成为第一内部风道。可见,该方案中,电容模组5布置在第一内部风道的路径中,散热风扇14设置在第一内部风道的下游且毗邻电容模组5设置。这是因为,由于电容模组5的工作过程中发热量较大,且电容42通常采用大容量的电解电容,一旦通风效果不佳,很容易导致电容42的使用过程中造成爆炸等造成的安全隐患,而本方案将电容模组5布置在横向的第一内部风道中,将散热风扇14紧邻电容模组5设置,第一进风口
17的开孔面积可设置相对大一些。通过此种设置,当散热风扇14为往外抽风,第一进风口17对准电容52所在位置,在路径相对更短的第一内部风道内对电容模组5的散热很有利,也对电容52的防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此外,在箱体外壳1的各个侧壁上还设置有多个分散的贯通风口,确保了整个变频器的内部箱体腔的散热和通风效果。
[0111]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112]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113]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