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家用器具 / 熨斗 / 电熨斗 / 底板 / 底板及底板组件

底板及底板组件

阅读:728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底板及底板组件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 底板 及底板组件,在振幅大的 地震 中能够得到隔振效果。该底板具有滑动单元和弹性插入构件,该滑动单元具有底部单元构件和板构件,该底部单元构件具有能够与 基础 构件 接触 的下侧部和被所述下侧部支承的上侧部,该板构件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和与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上侧部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被设置为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该弹性插入构件被设置在壁和所述滑动单元的所述板构件的侧面之间。,下面是底板及底板组件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底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滑动单元,其具有底部单元构件和板构件,该底部单元构件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接触的下侧部和被所述下侧部支承的上侧部,该板构件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和与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上侧部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被设置为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以及
弹性插入构件,其被设置在壁和所述滑动单元的所述板构件的侧面之间,所述上表面和所述抵接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在0.1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上侧部的所述上表面和/或所述板构件的所述抵接面具有压花,所述抵接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其特征在于,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上侧部的所述上表面和/或所述板构件的所述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弹性插入构件,该第二弹性插入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壁和所述滑动单元的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侧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插入构件的压缩弹性系数与所述弹性插入构件的压缩弹性系数不同。
6.一种底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底部单元构件,其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接触的下侧部和被所述下侧部支承且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的上侧部;以及
弹性插入构件,其被设置在壁和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侧面之间;
与所述基础构件接触的所述下侧部的下表面和与所述下表面接触的所述基础构件的上表面之间自由滑动,
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在0.1以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板,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下侧部的下表面具有压花,所述下表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板,其特征在于,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下侧部的所述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9.一种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隔振单元,其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上侧构件、能够固定于基础构件的下侧构件以及滑动自如地被夹在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滑动构件,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和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均为凹面,所述滑动构件由与所述上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上侧面、与所述下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下侧面以及存在于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间的外周状侧部形成;以及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
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板构件被组合成邻接且构成一体而能够在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下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底部单元构件之上滑动。
10.一种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隔振单元,其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上侧构件、能够固定于基础构件的下侧构件以及滑动自如地被夹在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滑动构件,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和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均为凹面,所述滑动构件由与所述上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上侧面、与所述下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下侧面以及存在于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间的外周状侧部形成;以及
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
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底部单元构件被组合成邻接且构成一体而能够在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下侧构件和所述基础构件之上滑动。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均具有在周边部向内侧突出的凸状部;
在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侧部的整个或者部分周向上存在凹部;
在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之间滑动的情况下,所述上侧构件的所述周边部的凸状部和所述下侧构件的所述周边部的所述凸状部能够与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侧部的所述凹部卡合。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一由曲面形成或者都由曲面形成。
13.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一的顶部由曲面形成或者两者的顶部都由曲面形成,所述顶部的周围由多个平面形成。
14.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一的顶部由多个平面形成或者两者的顶部都由多个平面形成,顶部的周围由相比所述顶部的所述平面相对于平方向的倾斜度大的多个平面形成。

说明书全文

底板及底板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底板以及利用该底板的底板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隔振装置中已知有如下结构,即在支承的建筑物或者地面上的物品的下侧隔着能够滑动或者滚动的构件。
[0003]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构成的隔振用盘体(盤体),即,通过将由无弹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复原用圆筒状外安装体的上端边和下端边,分别与隔振面形成用上侧基盘(基盤)的周边和基础面形成用下侧基盘的周边连接,以覆盖隔振控制用基础构造部(基構部)的侧周面部分,其中,复原用圆筒状外安装体相对起隔振作用的所述隔振控制用基础构造部吸收冲击,该隔振控制用基础构造部构成为,在所述隔振面形成用上侧基盘的下表面中心部上,固定设置以露出下端的状态转动自如地收纳安装有隔振用球体的球体保持金属件,使上述隔振用球体的下端可滚动地与相对该上侧基盘的下表面侧而设置的所述基础面形成用下侧基盘的中心部接触
[0004]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电子设备的底座,该电子设备的底座由突出地设于电子设备上的支脚体和可滑动地支承所述支脚体的台座构成,该电子设备的底座的特征在于,所述支脚体的下端部形成为具有曲率半径的球面状的凸面,并且,与所述凸部可滑动的所述台座的承接面具有曲率半径大于上述曲率半径的中央部以及以该中央部为中心倾斜为研钵状的面,另外,所述台座的底面部形成为平滑面。
[0005] 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抗振装置(制震装置),该抗振装置具有:固定于上部结构物且形成有凹状球面部分的上侧构件、被基础构件支承且形成有凹状球面部分的下侧构件以及刚性滚动构件,该刚性滚动构件介于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下侧构件之间且具有上下对称的凸状球面部分,该抗振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滚动构件由金属球和转动自如地保持该金属球的保持构件构成,所述保持构件为具有硬质橡胶性的弹性构件。
[0006] 而且,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具有固定于上部结构物且形成有内面为凹状的曲面部分的上侧构件、被基础构件支承且形成有内面为凹状的曲面部分的下侧构件以及滚动构件,该滚动构件介于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下侧构件之间且具有上下对称的凸状的曲面部分,该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滚动构件的整体形状形成为大致圆盘状,具有形成为曲面的中央部和形成有与所述曲面光滑连接的平板面的周边部。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123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058364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17029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283959号公报
[0011] 但是,在振幅大的地震中,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隔振用盘体和记载于专利文献2的电子设备的底座都起不到效果。
[0012] 具体地讲,在房屋等建筑物中,有时地震的振幅被放大而导致建筑物自身所承受的摇晃的振幅变大,但是,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隔振用盘体,由于球体可滚动的范围窄,因此对于上述振幅大的摇晃没有效果。记载于专利文献2的电子设备的底座,在结构上,由于大的应容易施加在支脚体与电子设备连接的连接部上,因此,因振幅大的摇晃而导致该连接部附近容易破损。因此,在振幅大的地震中,存在容易产生破损的问题。
[0013] 另外,记载于专利文献3的抗振装置和记载于专利文献4的隔振装置虽然能够适用于某种程度较大的摇晃,但是,不能防止上侧构件从对应于下侧构件的位置完全偏离。

发明内容

[001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板以及利用该底板的底板组件,在振幅大的地震中能够得到隔振效果。
[0015] 本发明提供如下(1)~(14)的发明。
[0016] (1)一种底板(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具有:
[0017] 滑动单元,其具有底部单元构件和板构件,该底部单元构件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接触的下侧部和被所述下侧部支承的上侧部,该板构件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和与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上侧部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被设置为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以及
[0018] 弹性插入构件,其被设置在壁和所述滑动单元的所述板构件的侧面之间。
[0019] (2)在上述(1)所述的底板中,通过使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上侧部的所述上表面和/或所述板构件的所述抵接面具有压花,所述抵接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0020] (3)在上述(1)所述的底板中,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上侧部的所述上表面和/或所述板构件的所述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0021]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中,还具有第二弹性插入构件,该第二弹性插入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壁和所述滑动单元的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侧面之间。
[0022] (5)在上述(4)所述的底板中,所述第二弹性插入构件的压缩弹性系数与所述弹性插入构件的压缩弹性系数不同。
[0023] (6)一种底板(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具有:
[0024] 底部单元构件,其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接触的下侧部和被所述下侧部支承且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的上侧部;以及
[0025] 弹性插入构件,其被设置在壁和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侧面之间;
[0026] 与所述基础构件接触的所述下侧部的下表面和与所述下表面接触的所述基础构件的上表面之间自由滑动。
[0027] (7)在上述(6)所述的底板中,通过使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下侧部的下表面具有压花,所述下表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0028] (8)在上述(6)所述的底板中,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所述底部单元构件的所述下侧部的所述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所述上表面自由滑动。
[0029] (9)一种底板组件(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具有:
[0030] 隔振单元,其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上侧构件、能够固定于基础构件的下侧构件以及滑动自如地被夹在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滑动构件,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和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均为凹面,所述滑动构件由与所述上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上侧面、与所述下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下侧面以及存在于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间的外周状侧部形成;以及
[0031] 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
[0032] 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板构件被组合成邻接且构成一体而能够在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下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底部单元构件之上滑动。
[0033] (10)一种底板组件(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具有:
[0034] 隔振单元,其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上侧构件、能够固定于基础构件的下侧构件以及滑动自如地被夹在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滑动构件,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和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均为凹面,所述滑动构件由与所述上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上侧面、与所述下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下侧面以及存在于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间的外周状侧部形成;以及
[0035] 上述(6)~(8)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
[0036] 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底部单元构件被组合成邻接且构成一体而能够在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下侧构件和所述基础构件之上滑动。
[0037] (11)在上述(9)或(10)所述的底板组件中,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0038] 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均具有在周边部向内侧突出的凸状部;
[0039] 在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侧部的整个或者部分的周向上存在凹部;
[0040] 当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之间滑动时,所述上侧构件的所述周边部的凸状部和所述下侧构件的所述周边部的所述凸状部能够与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侧部的所述凹部卡合。
[0041] (12)在上述(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组件中,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一由曲面形成或者两者都由曲面形成。
[0042] (13)在上述(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组件中,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一的顶部由曲面形成或者两者的顶部都由曲面形成,所述顶部的周围由多个平面形成。
[0043] (14)在上述(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板组件中,所述隔振单元构成为,所述滑动构件的所述上侧面和所述下侧面之一的顶部由多个平面形成或者两者的顶部都由多个平面形成,顶部的周围由相比所述顶部的所述平面相对于平方向的倾斜度大的多个平面形成。
[0044] 本发明的底板以及利用该底板的底板组件,即使在振幅大的地震中,也能够发挥隔振效果。附图说明
[0045]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0046]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047]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另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048]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再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049]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050]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另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051]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再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052] 图8(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所使用的底部单元构件的各种例子的示意性端面图;
[0053]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剖面图;
[0054] 图10(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中的隔振单元和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组合的一例的示意图;
[0055] 图11是在振幅变得非常大的情况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剖面图;
[0056] 图1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0057]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58] 图1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059] 图1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0060] 图1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61] 图1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另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062] 图18是在产生摇晃的情况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剖面图;
[0063] 图1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0064] 图2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65] 图2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066] 图2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0067] 图2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68] 图2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069] 附图标记说明
[0070] 1基础构件
[0071] 2,7,7a,7b,7c,7d,7e底部单元构件
[0072] 3板构件
[0073] 4滑动单元
[0074] 5,8弹性插入构件
[0075] 6第二弹性插入构件
[0076] 8a橡胶
[0077] 8b螺旋弹簧
[0078] 8c板簧
[0079] 9壁
[0080] 21,21a,71,71a下侧部
[0081] 22,22a,72上侧部
[0082] 11,23,23a,23b上表面
[0083] 24,73侧面
[0084] 31,31a,75结构物固定面
[0085] 32,32a,32b抵接面
[0086] 33,33a侧面
[0087] 74,74a,74b,74c,74d 下表面
[0088] 76,77滑动用构件
[0089] 82,82a上侧构件
[0090] 84,84a下侧构件
[0091] 85,86,87,88滑动构件
[0092] 100,200,300,400,500,600,650底板
[0093] 700,800隔振单元
[0094] 821,841凸状部
[0095] 822,842抵接面
[0096] 850,860,870,880顶部
[0097] 851,861,871,881上侧面
[0098] 852,862,872,882凹部
[0099] 853,863,873,883下侧面
[0100] 854,864,874,884周边部
[0101] 855,865,875,885侧部
[0102] 1000底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103]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底板及底板组件。
[0104] 首先,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
[0105]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106]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100具有滑动单元4和弹性插入构件5,其中,滑动单元4具有底部单元构件2和板构件3,该底部单元构件2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1接触的下侧部21和被下侧部21支承的上侧部22;该板构件3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未图示)的结构物固定面31和与底部单元构件2的上侧部22的上表面23抵接的抵接面32,抵接面32被设置为与上表面23自由滑动;弹性插入构件5被设置在壁9和滑动单元4的板构件3的侧面33之间。
[0107] 滑动单元4具有底部单元构件2和板构件3。
[0108] 底部单元构件2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1接触的下侧部21和被下侧部21支承的上侧部22。
[0109] 基础构件1例如例举地面、建筑的基础部。对于地面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混凝土施工地面、木材安装地面以及在这些地面上进行防振薄板、隔音薄板等薄板的安装的地面。
[0110] 在图1和图2中下侧部21构成为,支承大致长方体的上侧部22下表面的四的四根大致四方柱状的支脚形状,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下侧部构成为能够与基础构件接触,对于形状、数量、支承上侧部的位置等不作特别的限定。
[0111] 下侧部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四方柱(长方体)、三角柱等多边柱,圆柱,不规则的柱状体。
[0112] 下侧部的数量相对于上侧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0113] 支承上侧部的下侧部的位置可以是端部,也可以是内部,还可以是端部与内部的组合。
[0114] 例如,下侧部可以构成为与上侧部的形状相同,下侧部与上侧部形成一体而构成柱状(例如,四方柱(长方体)、三角柱等多边柱,圆柱,不规则的柱状体)。
[0115] 下侧部21与基础构件1可以固定在一起。对于固定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
[0116] 上侧部22被下侧部21支承。上侧构件22具有与后述的板构件3的抵接面32抵接的上表面23。
[0117] 对于上侧部的形状,只要被下侧部21支承且具有上表面23即可,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板状。其中,优选平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板状,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将多个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无间隙地设置在基础构件1上。
[0118] 对于构成底部单元构件2的材料,只要与板构件3之间可滑动即可,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聚氯乙烯树脂(例如硬质聚氯乙烯树脂)、聚酯树脂、聚丙烯树脂(例如,再生聚丙烯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软木等木质材料,瓷砖、砖、人造石、合成石等无机材料,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
[0119] 板构件3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未图示)的结构物固定面31和与底部单元构件2的上侧部22的上表面23抵接的抵接面32。
[0120] 对于上部结构物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精密仪器(例如计算机服务器、多功能复印机),美术品收藏盒,陈列柜,橱柜,自动贩卖机等物品。
[0121] 结构物固定面31能够与上部结构物固定。对于固定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
[0122] 抵接面32与上述的底部单元构件2的上侧部22的上表面23抵接。另外,由于上表面23具有压花(エンボス),抵接面32被设置为与上表面23自由滑动。
[0123] 板构件3的形状形成为长方体(因高度低,故亦可称为板状)。
[0124] 对于构成板构件3的材料,只要与底部单元构件2之间可滑动就不作特别的限定。
[0125]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中,对于将板构件的抵接面设置为与底部单元构件的上侧部的上表面自由滑动的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使上表面和/或抵接面具有压花,抵接面与上表面自由滑动,也可以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上表面和/或抵接面,抵接面与上表面自由滑动,还可以通过使上表面和/或抵接面具有孔,使两者的接触面积变小,摩擦系数降低,从而抵接面与上表面自由滑动。
[0126] 对于设置压花的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具体地讲,例如,例举在成形板构件和/或底部单元构件时使用具有压花的模具的方法、在板构件和/或底部单元构件上粘贴具有压花的薄板(例如可以使用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的方法。
[0127]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另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图3所示的底板200基本上与底板100相同,但是,上表面23a不具有压花,通过使抵接面32a具有压花,从而设置为与上表面23a自由滑动。
[0128] 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底部单元构件的上侧部的上表面和/或板构件的抵接面的方法,例如例举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底部单元构件的上侧部和/或板构件的整体的方法,与构成底部单元构件和/或板构件的本体的构件不同,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如下构件即构成底部单元构件的上侧部的上表面的构件和/或构成板构件的抵接面的构件的方法。
[0129] 作为滑动用材料,例如例举合成树脂材料、木质材料、无机材料、天然石。
[0130] 作为合成树脂材料,例举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例举聚乙烯树脂(例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低密度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例如再生聚丙烯树脂)等聚烯树脂以及烯烃共聚物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及苯乙烯共聚物树脂,聚氯乙烯树脂(例如硬质氯乙烯树脂)及氯乙烯共聚物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热塑性弹性体。
[0131] 作为木质材料,例如例举软木。
[0132] 作为无机材料,例如例举瓷砖、砖块、人造石、合成石。
[0133] 作为天然石,例如例举大理石、花岗岩。
[0134] 其中,优选热塑性树脂,优选含有由粉燃烧锅炉产生的煤灰和相容剂的热塑性树脂。
[0135] 对于热塑性树脂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优选例举聚丙烯树脂。
[0136] 由煤粉燃烧锅炉产生的煤灰是用集尘器从在火力发电厂等使用的煤粉燃料锅炉的燃烧气体中采集到的“粉煤灰”和/或落在煤粉燃烧锅炉的炉底而采集到的“炉渣”。无论是粉煤灰或者炉渣,都是含有SiO2、Al2O3、Fe2O3、CaO、MaO、SO3等成分的粉末。煤灰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30μm。
[0137] 相容剂是用于在热塑性树脂中均匀地分散上述煤灰的添加剂。对于相容剂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日本聚合物化学公司(日本ポリケム社)制造的ADTEX ER320P、ER333F-2、ER353LA和ER313E-1,旭化成公司制造的TUFTEC(タフテツク)P2000和H1043以及三菱化学公司制造的莫迪克(モデイツク)P533A、P502、P565、P908A和H511L112A。
[0138] 它们的含量优选为热塑性树脂为30~87质量%、由煤粉燃烧锅炉产生的煤灰为10~80质量%、相容剂为3~10质量%。
[0139] 滑动用材料优选在底部单元构件的上侧部的上表面和板构件的抵接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5以下的材料,更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4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3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2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1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05以下的材料。
[0140] 在本发明中,不仅滑动用材料本身能够采用摩擦系数在上述范围的材料,而且,也可以通过涂敷处理或者使用固体润滑剂,以使摩擦系数达到上述范围。
[0141]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另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图4所示的底板300基本上与底板100相同,但是,上表面23b不具有压花,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上表面23b和抵接面32b,将抵接面32b设置为与上表面23b自由滑动。
[0142] 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底板100中,底部单元构件2被设置为与壁9隔开,但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中,也可以将底部单元构件和壁接触而设置。
[0143] 在底板100中,弹性插入构件5设置在壁9和滑动单元4的板构件3的侧面33之间。
[0144] 在板构件相对底部单元构件的位置因振动而偏离时,弹性插入构件起到使其恢复到原来位置的作用。弹性插入构件例如能够采用目前公知的构件。具体地讲,例如例举发泡材料、橡胶、弹簧(例如螺旋弹簧丝弹簧、板簧)、悬架(サスペンシヨン)、气缸液压缸、气垫。
[0145] 在底板100中,弹性插入构件5设置在壁9和滑动单元4的板构件3侧面33之间的整个部分上,但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不限于此,也可以仅设置在局部上。
[0146] 底板100还具有第二弹性插入构件6,该第二弹性插入构件6设置在壁9和滑动单元4的底部单元构件2的侧面24之间。
[0147] 在底部单元构件未固定于基础构件的情况下,当底部单元构件相对于基础构件的位置因振动而偏离时,第二弹性插入构件起到使其恢复到原来位置的作用。第二弹性插入构件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公知的构件。具体地讲,例如例举发泡材料、橡胶、弹簧(例如螺旋弹簧、钢丝弹簧、板簧)、悬架、气缸、液压缸、气垫。
[0148] 其中,优选为第二弹性插入构件6的压缩弹性系数和弹性插入构件5的压缩弹性系数不同。此时,利用第二弹性插入构件6和弹性插入构件5之间的摩擦,能够吸收一部分振动能量
[0149] 对于使第二弹性构件6的压缩弹性系数与弹性插入构件5的压缩弹性系数不同的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采用发泡系数不同的发泡材料的方法。
[0150] 在底板100中,第二弹性插入构件6设置在壁9和滑动单元4的底部单元构件2侧面24之间的整个部分上,但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并不限于此,可以仅设置在局部上。
[0151] 图1和图2所示的底板100分别具有一个上述的滑动单元4和弹性插入构件5,但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不限于此,可以具有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滑动单元与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弹性插入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
[0152] 例如,本发明一个优选方式的底板构成为,在基础构件上铺满多个滑动单元,并且仅在壁和存在于端部的滑动单元的板构件的侧面之间设有弹性插入构件。
[0153]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100的作用。
[0154] 当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100承受地震等的摇晃时,板构件3相对底部单元构件2的位置偏离(例如,在图2中板构件3向右偏离)。由于板构件3偏离,弹性插入构件5被压缩,由此吸收振动能量。因此,能有效地防止上部结构物的倾倒等。
[0155] 接着,弹性插入构件5因被压缩而产生恢复力,将板构件3推回去(例如,在图2中将板构件3向左推回去)。由此,板构件3相对底部单元构件2的位置优选回到原来的位置。
[0156] 这样,由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100可以吸收振动能量,并且,优选将上部结构物的位置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振幅大的地震中,也能得到隔振效果。
[0157]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
[0158]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
[0159] 图5所示的底板400具有底部单元构件7和弹性插入构件8,其中,底部单元构件7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1接触的下侧部71和被下侧部71支承且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未图示)的结构物固定面75的上侧部72;弹性插入构件8设在壁9和底部单元构件7的侧面73之间。
[0160] 底部单元构件7具有能够与基础构件1接触的下侧部71和被下侧部71支承且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75的上侧部72。
[0161] 基础构件1的情况基本上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中的情况相同,但是,如在后面叙述那样,上表面11能够与底板400的下表面74自由滑动。
[0162] 构成上表面11的材料,例如例举聚氯乙烯树脂(例如硬质聚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丙烯树脂(例如再生聚丙烯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软木等木质材料,瓷砖、砖块、人造石、合成石等无机材料,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
[0163] 在图5中,下侧部71构成为支承上侧部72的下表面的支脚形状,但是,在本发明中,下侧部只要构成为能够与基础构件接触,对于形状、数量、支承上侧部的位置等不作特别的限定。
[0164] 下侧部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四方柱(长方体)、三角柱等多边柱,圆柱,不规则的柱状体。
[0165] 下侧部的数量相对上侧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0166] 支承上侧部的下侧部的位置可以是端部,也可以是内部,还可以是端部和内部的组合。
[0167] 例如,下侧部可以构成为其形状与上侧部相同,下侧部与上侧部形成一体而构成柱状(例如,四方柱(长方体)、三角柱等多边柱,圆柱,不规则的柱状体)。
[0168] 下侧部71的下表面74与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接触。另外,下表面74通过具有压花而被设置为与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自由滑动。
[0169] 上侧部72被下侧部71支承且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75。
[0170] 上部结构物的情况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中的情况相同。
[0171] 结构物固定面75能够与上部结构物固定。对于固定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
[0172] 上侧部的形状构成为只要被下侧部71支承且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结构物固定面75即可,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板状。其中,优选平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板状,这使得在基础构件1上容易无间隙地设置多个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
[0173] 构成底部单元构件7的材料只要与基础构件1接触的下侧部71的下表面74和与下表面74接触的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之间自由滑动,就不作特别的限定。
[0174] 在底部单元构件7中,与基础构件1接触的下侧部71的下表面74和与下表面74接触的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之间自由滑动。
[0175] 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中,对于将底部单元构件的下表面设置为与基础构件的上表面自由滑动的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通过使底部单元构件的下表面具有压花,与基础构件的上表面自由滑动,还可以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下表面,与基础构件的上表面自由滑动。
[0176] 对于设置压花的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具体地讲,与上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中的情况相同。
[0177] 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底部单元构件的下侧部的下表面的方法,例如例举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底部单元构件的整个下侧部的方法;与构成底部单元构件的本体的构件不同,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如下构件即构成底部单元构件的下侧部下表面的构件的方法。
[0178]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另一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图6所示的底板500基本上与底板400相同,但是,下表面74a不具有压花,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包括下表面74a的整个底部单元构件7,下表面74a被设置为与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自由滑动。
[0179] 对于滑动用材料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底部单元构件所使用的滑动用材料。
[0180] 滑动用材料优选在下侧部71的下表面74和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5以下的材料,更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4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3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2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1以下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摩擦系数在0.05以下的材料。
[0181] 在本发明中,不仅滑动用材料本身能够采用摩擦系数在上述范围的材料,而且也可以通过涂敷处理或者使用固体润滑剂,以使摩擦系数达到上述范围。
[0182]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其他例的示意性局部端面图。图7所示的底板600基本上与底板400相同,但是,下表面74b不具有压花,构成下表面74b的构件作为与构成底部单元构件7的本体的构件不同的滑动用构件76,77而构成,由此,下表面74b被设置为与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自由滑动。
[0183] 在底板600中,滑动用构件76,77设置在底部单元构件7的下侧部71a(图中两处)的下端。滑动用构件76,77的下表面分别构成与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接触的下表面74b。
[0184] 滑动用构件76以埋入下侧部71下端的形态设置。此时,具有如下优点,即滑动用构件76所使用的滑动用材料少,并且,下侧部71和滑动用构件76之间的紧贴性良好。
[0185] 滑动用构件77以覆盖下侧部71下端的形态设置。此时,具有如下优点,即底部单元构件7和基础构件1之间的滑动的稳定性良好,并且,下侧部71和滑动用构件77之间的紧贴性良好。
[0186] 设置滑动用构件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
[0187]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所使用的底部单元构件的各种例子的示意性端面图。
[0188] 图8(A)所示的底部单元构件7c通过由滑动用材料构成包括下表面74c的整个底部单元构件7c,由此,下表面74c被设置为与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自由滑动。
[0189] 在图8(B)所示的底部单元构件7d中,构成下表面74d的构件作为与构成底部单元构件7d的本体的构件不同的滑动用构件77而构成,由此,下表面74d被设置为与基础构件1的上表面11自由滑动。滑动用构件77与底板600所使用的滑动用构件77相同。
[0190] 在图5所示的底板400中,弹性插入构件8设置在壁9和底部单元构件7的侧面73之间。
[0191] 构成弹性插入构件8的材料与本发明第一底板所使用的材料相同。
[0192] 弹性插入构件可以设置在壁与底部单元构件的侧面之间的整个部分上,也可以仅设置在局部上。
[0193] 图5所示的底板400分别具有一个上述底部单元构件7和弹性插入构件8,但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不限于此,可以具有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底部单元构件和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弹性插入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
[0194] 例如,本发明一个优选方式的底板构成为,在基础构件上铺满多个底部单元构件,并且仅在壁和存在于端部的底部单元构件的侧面之间设置弹性插入构件。
[0195]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400的作用。
[0196] 当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400承受地震等的摇晃时,底部单元构件7相对基础构件1的位置偏离(例如,在图5中底部单元构件7向右偏离)。由于底部单元构件7偏离,弹性插入构件8被压缩,由此,吸收振动能量。因此,能有效地防止上部结构物的倾倒等。
[0197] 接着,弹性插入构件8因被压缩而产生恢复力,将底部单元构件7推回去(例如,在图5中将底部单元构件7向左推回去)。由此,底部单元构件7相对基础构件1的位置优选回到原来的位置。
[0198] 这样,由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400能够吸收振动能量且优选使上部结构物的位置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振幅大的地震中,也能得到隔振效果。
[0199] 在本发明中,能够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和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合而使用。
[0200] 接着,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
[0201]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具有隔振单元和上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其中,隔振单元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上侧构件、能够固定于基础构件的下侧构件和滑动自如地夹在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滑动构件,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和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均为凹面,所述滑动构件由与所述上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上侧面、与所述下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下侧面以及存在于所述上侧面与所述下侧面之间的外周状侧部形成,
[0202] 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板构件被组合成邻接且构成一体而能够在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下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底部单元之上滑动。
[0203]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剖面图。
[0204] 如图9所示,隔振单元700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1的上侧构件82、能够固定于基础构件3的下侧构件84以及滑动自如地夹在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之间的滑动构件85。
[0205] 上部结构物1的情况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情况相同。
[0206] 基础构件3的情况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的情况相同。
[0207] 上侧构件82与滑动构件85之间的抵接面822和下侧构件84与滑动构件85之间的抵接面842均为凹面。
[0208] 凹面形状只要是作为整体从周边部向中央逐渐凹陷的形状,就不作特别的限定,整体可以由曲面构成,也可以是局部或者整个部分由一个以上的平面构成。这样,由于抵接面822和抵接面842均为凹面,故即使在因摇晃而导致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之间的位置关系偏离的情况下,经由滑动构件85也容易恢复到原状。
[0209] 其中,抵接面822的凹面形状优选为曲率半径大于滑动构件85的上侧面851形状的曲率半径。此时,滑动构件85的滑动更加平滑。同样地,抵接面842的凹面形状优选为曲率半径大于滑动构件85的下侧面853形状的曲率半径。
[0210] 对于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的平面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圆形(包括实质上为圆形的形状)或者正多边形(优选顶点有八个以上的形状)的平面形状。如果是这种平面形状,则相对于全方位的摇晃,能够均匀地发挥性能。
[0211] 在隔振单元700中,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分别具有在周边部上向内侧突出的凸状部821,841。
[0212] 图11是在振幅变得非常大的情况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剖面图。如图11所示,在凹部852存在于滑动构件85的侧部855的方式中,当振幅变得非常大时,凸状部821,841处于与凹部852卡合的状态,由此,隔振单元700发挥大的隔振效果。
[0213] 在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中,凸状部可以在整个周边部上形成,也可以仅形成在局部,但是,即使在仅形成于局部的情况下,也构成为能够与滑动构件的侧部的凹部卡合。
[0214]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并不限于这种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具有凸状部的结构。
[0215] 对于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的材质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金属、陶瓷、塑料。从耐久性优良方面考虑优选金属,更优选为或者铁合金合金,进一步优选为铁或者铁合金。另外,从重量轻方面考虑优选塑料。其中,从价格低廉方面考虑优选废弃塑料。
[0216] 为了使滑动构件85在上侧构件82与滑动构件85之间的抵接面822和下侧构件84与滑动构件85之间的抵接面842上平滑地滑动,优选的一个方式是预先实施涂敷处理或者涂敷润滑剂。
[0217] 在隔振单元700中,滑动构件85由与上侧构件82抵接的凸状上侧面851、与下侧构件84抵接的凸状下侧面853以及存在于上侧面851和下侧面853之间的外周状侧部855形成。
[0218] 图12~图14是表示滑动构件85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滑动构件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3是表示滑动构件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4是表示沿图12中的XIV-XIV线的滑动构件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219] 如图12~图14所示,滑动构件85的凸状上侧面851和下侧面853的顶部850均由曲面形成,顶部850的周围由十二个平面形成。
[0220] 如果更加详细地说明,在滑动构件85的上侧面851和下侧面853中,顶部850均由碗状曲面形成,顶部850的周边形成圆,顶部850的周围具有同一形状的十二个平面,这些平面从顶部850的周边一直延续到上侧面851和下侧面853的周边部854。
[0221] 图15~图17是与滑动构件85不同方式的滑动构件86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滑动构件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6是表示滑动构件另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7是表示沿图15中的XVII-XVII线的滑动构件另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222] 如图15~图17所示,滑动构件86由与上侧构件82抵接的凸状上侧面861、与下侧构件84抵接的凸状下侧面863以及存在于上侧面861和下侧面863之间的外周状侧部865形成。
[0223] 滑动构件86的凸状上侧面861和凸状下侧面863的顶部860均由十二个平面形成,顶部860的周围由相比顶部860的平面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大的多个平面形成。
[0224] 如果更加详细地说明,在滑动构件86的上侧面861和下侧面863中,顶部860均由同一形状的十二个平面形成,顶部860的周边形成正十二边形,顶部860的周围具有同一形状的十二个平面,这些平面从顶部860的周边一直延续到上侧面861和下侧面863的周边部864。
[0225] 滑动构件86由上述形状的上侧面861和下侧面863以及存在于该上侧面861和下侧面863之间的外周状侧部865形成,在侧部865的整个周向上存在凹部862。
[0226] 图19~图21是表示与滑动构件85及滑动构件86不同的其他方式的滑动构件87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0是表示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1是表示沿图19中的XXI-XXI线的滑动构件其他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227] 如图19~图21所示,滑动构件87的凸状上侧面871和凸状下侧面873的顶部870均由曲面形成。
[0228] 如果更加详细地说明,在滑动构件87的上侧面871和下侧面873中,从顶部870到上侧面871和下侧面873的周边部874,均由碗状曲面形成,周边部874形成圆。曲面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形成为从顶部870朝向周边部874变大。曲面的形状在周边方向上相同。
[0229] 滑动构件87由上述形状的上侧面871和下侧面873以及存在于该上侧面871和下侧面873之间的外周状侧部875形成,在侧部875的整个周向上存在凹部872。
[0230] 图22~图24是表示与滑动构件85、滑动构件86和滑动构件87不同方式的滑动构件88的示意图。图22是表示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3是表示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4是表示沿图22中的XXIV-XXIV线的滑动构件的其他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0231] 如图22~图24所示,在滑动构件88的凸状上侧面881和凸状下侧面883中,从顶部880到上侧面881和下侧面883的周边部884,均由四个平面形成。
[0232] 如果更加详细地说明,在滑动构件88的上侧面881和下侧面883中,顶部880均由同一形状的四个平面形成,周边部884形成正方形。上述平面都不是完全的平面,多少进行倒角,以使相对水平方向的倾斜度从顶部880朝向周边部884变大。在本发明中,“平面”不限于这种完全的平面,也包括通过倒角等使形状改变的平面。
[0233] 滑动构件88由上述形状的上侧面881和下侧面883以及存在于该上侧面881和下侧面883之间的外周状侧部885形成,在侧部885的整个周向上存在凹部882。
[0234] 滑动构件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的形状不限于此。下面,详细地说明滑动构件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的形状。
[0235] 滑动构件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的形状只要都是凸状,就不作特别的限定。上侧面和下侧面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下面,以上侧面为例进行说明,该说明同样适用于下侧面。
[0236] 关于上侧面,优选例举如下方式:仅由曲面形成的方式(以下也称为“方式A”)、顶部由曲面形成且所述顶部的周围由多个平面形成的方式(以下也称为“方式B”)、顶部由多个平面形成且顶部的周围由相比所述顶部的所述平面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大的多个平面形成的方式(以下也称为“方式C”)、顶部由多个平面形成且所述平面从顶部中心一直延续到周边部的方式(以下也称为“方式D”)。其中,优选方式A、方式B、方式C。
[0237] 方式A的优点在于,在产生滚动阻力的状态和产生摩擦阻力的状态下彼此的转移平滑地进行,以及在周边方向中的阻力的变化平滑地进行。
[0238] 方式B的优点在于,在产生摩擦阻力的状态中,由于滑动构件分别与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在四点接触,因此产生高的摩擦阻力。
[0239] 方式C的优点在于,在产生摩擦阻力的状态中,如果摇晃小,则滑动构件分别与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在三点接触;如果摇晃大,则滑动构件分别与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在四点接触,因此,摩擦阻力根据摇晃的大小而变化。尤其是,对于桥墩、细长的大厦等细长形状的结构物,隔振效果优良。
[0240] 在方式A中,对于曲面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但是,相对水平方向的曲面的倾斜度优选为从顶部朝向周边部变大(例如,图19~图21所示的滑动构件87)。曲面的形状在周边方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241] 在方式B中,对于曲面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但是,相对水平方向的曲面的倾斜度优选为从顶部朝向周边部变大。曲面的形状在周边方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242] 顶部周围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为多个(两个以上)。其中,优选为四个以上。如果是上述范围,则相对于全方位的摇晃,能够均匀地发挥作用。另外,优选为十二个以下。如果是上述范围,则容易制造。当顶部周围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为四个时,对于桥墩、细长的大厦等细长形状的结构物,隔振效果优良。
[0243] 多个平面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中,优选形状相同。
[0244] 平面的存在位置可以从顶部的周边一直延续到上侧面的周边部,也可以一直延续到顶部的周边和上侧面的周边部之间的任意位置。当平面从顶部的周边一直延续到顶部的周边和上侧面的周边部之间的任意位置时,在该位置和周边部之间可以由曲面形成。平面的存在位置在周边方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245] 平面在放射方向上的数量,从顶部的周围到上侧面的周边部可以是一个(例如,图12~图14所示的滑动构件85),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当从顶部的周围到上侧面的周边部,在放射方向上配置有两个以上的平面时,优选为,随着从顶部的周围朝向上侧面的周边部,相对水平方向的平面的倾斜度变大。
[0246] 在顶部的周边附近,优选为,相对水平方向的平面的倾斜度大于相对水平方向的曲面的倾斜度。
[0247] 在方式C中,顶部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为多个(两个以上)。其中,优选为四个以上。如果是上述范围,则相对于全方位的摇晃,能够均匀地发挥作用。另外,优选为十二个以下。如果是上述范围,则容易制造。当顶部周围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为四个时,对于桥墩、细长的大厦等细长形状的结构物,隔振效果优良。
[0248] 顶部的多个平面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中,优选为形状相同。
[0249] 顶部周围的平面的存在位置可以从顶部的周边一直延续到上侧面的周边部,也可以一直延续到顶部的周边和上侧面的周边部之间的任意位置。当平面从顶部的周边一直延续到上侧面的周边部之间的任意位置时,从该位置到上侧面的周边部,能够由曲面形成。平面的存在位置在周边方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250] 平面在放射方向上的数量,从顶部的周边到上侧面的周边部可以是一个(例如,图15~图17所示的滑动构件86),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当从顶部的周围到上侧面的周边部,在放射方向上配置有两个以上的平面时,优选为,随着从顶部的周围朝向上侧面的周边部,相对水平方向的平面的倾斜度变大。
[0251] 在顶部的周边附近,优选为,相对水平方向的平面的倾斜度大于相对水平方向的曲面的倾斜度。
[0252] 在顶部的周边附近,顶部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和顶部周围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可以不相同,也可以相同。其中,优选为数量相同,进而,更加优选为顶部的平面的端部和顶部周围的平面的端部位于相同位置。
[0253] 在方式D中,顶部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为多个(两个以上)。其中,优选为四个以上。如果是上述范围,则相对于全方位的摇晃,能够均匀地发挥作用。另外,优选为十二个以下。如果是上述范围,则容易制造。当顶部周围的平面在周边方向上的数量为四个时,对于桥墩、细长的大厦等细长形状的结构物,隔振效果优良。
[0254] 顶部的多个平面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中,优选为形状相同。
[0255] 上述平面可以不是完全的平面。其中,优选为,多少进行倒角,以使相对水平方向的倾斜度从顶部朝向周边部变大(例如,图22~图24所示的滑动构件88)。
[0256] 滑动构件85由上述形状的上侧面851和下侧面853以及存在于该上侧面851和下侧面853之间的外周状侧部855形成。
[0257] 在滑动构件85中,凹部852存在于侧部855的整个周向上,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凹部可以存在于侧部的局部周向上,也可以没有凹部。
[0258] 当在滑动构件的侧部的整个周向上存在凹部时,与滑动构件的朝向无关,能够与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的凸状部容易地卡合。
[0259] 当仅在滑动构件的侧部的局部周向上存在凹部时,由于存在不是凹部的部分,因此滑动构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强度变得更大。
[0260] 滑动构件85可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组合多个构件而形成。
[0261] 滑动构件85的材质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金属、陶瓷。其中,从耐久性方面考虑优选金属材质,更优选铁或者铁合金材质、铝合金材质,进一步优选为铁或者铁合金材质。
[0262] 为了使滑动构件85在滑动构件85的上侧面851和下侧面853上平滑地滑动,一个优选的方式是预先实施涂敷处理或者涂敷润滑剂。
[0263] 滑动构件8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夹在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之间。此时,上侧构件82的周边部的凸状部821和下侧构件84的周边部的凸状部841构成为能够与滑动构件85的侧部855的凹部852卡合。
[0264] 如图9所示,在隔振单元700中,通常滑动构件85被设置为,与固定于上部结构物1的上侧构件82以及固定于上基础构件3的下侧构件84,在这些构件的抵接面822,842的各中央部抵接(将该位置称为“原始位置”)。
[0265] 图18是在产生摇晃的情况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的一例的示意性局部剖面图。
[0266] 如图18所示,因地震等而产生摇晃,导致下侧构件84向图中右侧偏离时,力传递到与下侧构件84抵接的滑动构件85,滑动构件85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倾斜。这样,由于滑动构件85倾斜,故能够吸收摇动时的能量。
[0267] 另外,滑动构件85在倾斜的状态、从倾斜的状态因自重而将恢复到原状的状态或者已恢复的状态下,被夹在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之间而进行滑动。该滑动在滑动构件85与上侧构件82之间、以及滑动构件85与下侧构件84之间产生摩擦力。这样,因滑动构件85滑动,故也能够吸收摇动时的能量。
[0268] 当因产生摇晃而导致该滑动构件85从原始位置偏离时,由于上侧构件82与滑动构件85之间的抵接面822和下侧构件84与滑动构件85之间的抵接面842均为凹面,并且,与上侧构件82抵接的上侧面851和与下侧构件84抵接的下侧面853均为凸状,由此而产生将恢复到原始位置的恢复力,因该恢复力也能引起该滑动构件85的滑动。因此,在隔振单元700中,吸收摇动时的能量的效率非常高。
[0269] 这样的动作在水平方向的全方位上可以进行。
[0270] 如果地震的振幅变得非常大,例如,如图11所示,固定于基础构件83的下侧构件84,相对于固定在上部结构物1的上侧构件82,处于相对地向图中右侧较大偏离的状态,滑动构件85的侧部855的凹部852的图中的左侧部分与下侧构件84的周边部(在图中为其左侧部分)的凸状部841卡合,并且,滑动构件85的侧部855的凹部852的图中的右侧部分与上侧构件82的周边部(在图中为其右侧部分)的凸状部841卡合。
[0271] 这样,下侧构件84经由滑动构件85挂在上侧构件82上,不能从该状态进一步偏离(在图中向右侧)。因此,不会导致上侧构件82从对应于下侧构件84的位置完全脱离。
[0272] 而且,如图11所示,当下侧构件84受到相对上侧构件82相对地向图中右侧偏离的力时,滑动构件85自下侧构件84受到自左侧朝右的力,并且,自上侧构件82受到自右侧朝左的力,因此,作为整体处于从左下方向向右上方向稍微倾斜的状态。因此,因滑动构件85的自重而产生使上侧构件82向右侧、使下侧构件84向左侧移动的力,该力向与因振幅而偏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即,使上侧构件82和下侧构件84的相对位置复原。
[0273]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公知的隔振单元。具体地讲,例如例举记载于日本特开2006-84014号公报的隔振装置、记载于日本特开2006-242371号公报的隔振装置、记载于日本特开2006-283959号公报的隔振装置、记载于日本特开2007-71380号公报的抗振装置、记载于日本特开2007-225101号公报的抗振装置、记载于日本特开2009-24473号公报的抗振装置、记载于日本特开2009-41351号公报的抗振装置、记载于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17029号公报的抗振装置、记载于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18144号公报的抗振装置。
[0274]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具有上述隔振单元和上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板构件被组合成邻接且构成一体而能够在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下侧构件和所述底板的所述底部单元构件之上滑动。
[0275] 如上所述进行组合的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使隔振单元700和底板100邻接,以使隔振单元700的上侧构件82与底板100的板构件3接触,并且,与底板100的底部单元构件2不接触的方法。
[0276]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的作用。
[0277] 当因地震等而产生摇晃时,隔振单元的上侧构件和底板的板构件构成一体,在隔振单元的下侧构件和底板的底部单元之上滑动。此时,因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倾斜、滑动以及底板的弹性插入构件的压缩,振动能量被吸收。
[0278] 然后,在使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恢复到原始位置的恢复力以及因底板的弹性插入构件而产生的将偏离的板构件推回去的恢复力的作用下,隔振单元的上侧构件和底板的板构件形成一体并在隔振单元的下侧构件和底板的底部单元之上滑动,从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0279] 这样,由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能够吸收振动能量,并且,使上部结构物的位置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振幅大的地震中,也能得到隔振效果。
[0280]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
[0281]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具有隔振单元和上述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其中,隔振单元具有:能够固定于上部结构物的上侧构件、能够固定于基础构件的下侧构件和滑动自如地夹在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下侧构件之间的滑动构件,所述上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和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滑动构件之间的抵接面均为凹面,所述滑动构件由与所述上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上侧面、与所述下侧构件抵接的凸状下侧面以及存在于所述上侧面与所述下侧面之间的外周状侧部形成,
[0282] 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底部单元构件被组合成邻接且构成一体而能够在所述隔振单元的所述下侧构件和所述基础构件之上滑动。
[0283]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所使用的隔振单元相同。
[0284] 如上所述将上述隔振单元和上述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合的组合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例举将隔振单元700和底板400邻接,以使隔振单元700的上侧构件82与底板400的底部单元构件7接触,并且,隔振单元700的下侧构件84不与底板400的底部单元构件7接触(例如,使用下侧构件84比上侧构件82小的隔振单元700)的方法。
[0285]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中的隔振单元和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的组合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A)是俯视图,图10(B)是沿图10(A)中的XB-XB线的横向端面图。
[0286] 图10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1000构成为,在长方形的基础构件1上,以使正方形的各边一致的方式将平面形状为正方形且大小相同的四个隔振单元800和56个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650的底部单元构件7e邻接,并且,从壁9离开而铺满基础构件1,在壁9和底部单元构件7e的侧面之间,作为弹性插入构件设有橡胶8a、螺旋弹簧
8b及板簧8c。
[0287] 隔振单元800的上侧构件82a与底板650的底部单元构件7e接触,并且,隔振单元800的下侧构件84a构成为小于上侧构件82a而不与底板650的底部单元构件7e接触。
[0288] 通过这样的配置,隔振单元800的上侧构件82a和底板650的底部单元构件7e被组合成构成一体而能够在隔振单元800的下侧构件84a和基础构件1之上滑动。
[0289]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的作用。
[0290] 当因地震等而产生摇晃时,隔振单元的上侧构件和底板的底部单元构件构成一体,隔振单元的上侧构件在隔振单元的下侧构件之上滑动,底部单元构件在基础构件之上滑动。此时,因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的倾斜、滑动以及底板的弹性插入构件的压缩,故振动能量被吸收。
[0291] 然后,在使隔振单元的滑动构件恢复到原始位置的恢复力以及因底板的弹性插入构件而产生的将偏离的板构件推回去的恢复力的作用下,隔振单元的上侧构件和底板的底部单元构件构成一体并在隔振单元的下侧构件和底板的底部单元之上滑动,从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0292] 这样,由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能够吸收振动能量,并且,使上部结构物的位置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振幅大的地震中,也能得到隔振效果。
[0293] 以上,以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例,说明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以及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底板组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改良。
[0294] 例如,各构件可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组合多个构件而形成。各构件可以是已进行倒角的构件。另外,各部分的结构可以变换成能够发挥相同作用的任意的结构。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底板 2020-05-11 104
模切底板 2020-05-11 791
底板套筒 2020-05-11 580
烫斗底板 2020-05-12 647
底板模块 2020-05-12 758
车用底板 2020-05-13 986
车辆底板 2020-05-12 147
底板 2020-05-11 564
车辆底板 2020-05-12 256
底板 2020-05-11 924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