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自然灾害的预防与保护 / 检波器 / 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装置

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装置

阅读:309发布:2020-05-11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地震 数据的采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 相控阵 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 频率 的 能量 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 频率范围 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 数据采集 。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实现了在地震数据采集时对低频地震数据进行能量增强。,下面是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能量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频率范围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
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
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之前,还包括:
建立待处理工区的地质模型;
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待处理工区中检波器的入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控阵组合模型包括:
其中, 为相控阵组合单元的响应;n为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数目;m为组合单元内检波器/震源的顺序号;组合单元为由n个检波器/震源组成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Dm为检波器组合单元的能量强度;rm为每个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θ0为检波器的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ψ0为检波器的入射角/出射角定义;θm为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ψm为入射角/出射角;Vwater为的速度, 为组合响应 在-π/2≤ψ0≤π/2范围内绝对值的和,Aη为在-η≤ψ0≤η的入射角范围内的接收/激发的能量响应,Aη和 的比值作为组合响应能量AP,η为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包括:
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得到基距和组合响应能量的关系曲线,其中,所述基距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中心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包括:
根据计算得到预置频率中每个频率相对应的能量曲线,选择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中多个波峰的位置所对应的基距作为待确定的基距;
对多个待确定的基距进行对比,选择能量聚焦性最优的基距作为该频率对应的基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后,还包括:
针对每个频率对应的基距,采用预先设置的检波器的组合单元数量,分别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
结合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得到该待处理工区预置频率的检波器的空间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包括:
获取待处理工区中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
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
使用规则化后的组内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包括:
将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微分计算,得到微分结果;
对所述微分结果取整计算,获得微分取整结果;
对所述微分取整结果进行积分计算,得到规则化的组内距。
9.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的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的程序,执行如下操作:
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频率范围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
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
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之前,还执行如下操作:
建立待处理工区的地质模型;
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待处理工区中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控阵组合模型包括:
其中, 为相控阵组合单元的响应;n为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数目;m为组合单元内检波器/震源的顺序号;组合单元为由n个检波器/震源组成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Dm为检波器组合单元的能量强度;rm为每个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θ0为检波器的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ψ0为检波器的入射角/出射角定义;θm为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ψm为入射角/出射角;Vwater为水的速度, 为组合响应 在-π/2≤ψ0≤π/2范围内绝对值的和,Aη为在-η≤ψ0≤η的入射角范围内的接收/激发的能量响应,Aη和 的比值作为组合响应能量AP,η为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包括:
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得到基距和组合响应能量的关系曲线,其中,所述基距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中心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包括:
根据计算得到预置频率中每个频率相对应的能量曲线,选择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中多个波峰的位置所对应的基距作为待确定的基距;
对多个待确定的基距进行对比,选择能量聚焦性最优的基距作为该频率对应的基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根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后,还执行以下操作:
针对每个频率对应的基距,采用预先设置的检波器的组合单元数量,分别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
结合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得到该待处理工区预置频率的检波器的空间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包括:
获取待处理工区中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
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
使用规则化后的组内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包括:
将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微分计算,得到微分结果;
对所述微分结果取整计算获得微分取整结果;
对所述微分取整结果进行积分计算得到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整数倍的组内距。

说明书全文

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尤指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海上空气枪震源一般采用气枪组合方式来达到增强有效信号能量,压制气泡及噪音。传统地震勘探中也利用震源组合的方向性来增强地震波下传能量。但受限于震源组合子阵基距,常规设计的基距为20m左右,对高频信号的定向增强明显,对10Hz以下的低频信号的定向性增强能还是较差。
[0003] 高速层屏蔽区的地震勘探是地震勘探中的难点。高速层屏蔽区的地震勘探受作业环境的影响和采集方式的限制,使得高速层屏蔽区的勘探更加艰难。但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发现,解决上述高速层屏蔽区的勘探所存在难题的有效手段是高覆盖、低频震源和宽方位。传统的勘探中通过增大震源的总容量以及增加枪阵组合中的大枪比例来增强低频震源能量,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在高速屏蔽区更是收效甚微。陆地的低速和高速屏蔽探区,受地表复杂的地质和环境背景噪音的影响,不利于震源的定向性设计;海域探区因层的存在,提供了一层相对简单的表层结构,海水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相对较小,有利于震源的定向性设计。
[0004] 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在地震数据采集时,可以对低频地震数据进行能量增强的地震采集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可以在地震数据采集时对低频地震数据进行能量增强。
[0006]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7] 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频率范围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
[0008] 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
[0009] 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010]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之前,还包括:
[0011] 建立待处理工区的地质模型;
[0012] 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待处理工区中检波器的入射范围。
[0013]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相控阵组合模型包括:
[0014]
[0015] 其中, 为相控阵组合单元的响应;n为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数目;m为组合单元内检波器/震源的顺序号;组合单元为由n个检波器/震源组成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Dm为检波器组合单元的能量强度;rm为每个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
θ0为检波器的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ψ0为检波器的入射角/出射角定义;θm为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ψm为入射角/出射角;Vwater为水的速度,为组合响应 在-π/2≤ψ0≤π/2范围内绝对值的和,Aη为在-η≤ψ0≤η的入射角范围内的接收/激发的能量响应,Aη和 的比值作为组合响应能量AP,η为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016]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包括:
[0017] 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得到基距和组合响应能量的关系曲线,其中,所述基距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中心的距离。
[0018]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包括:
[0019] 根据计算得到预置频率中每个频率相对应的能量曲线,选择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中多个波峰的位置所对应的基距作为待确定的基距;
[0020] 对多个待确定的基距进行对比,选择能量聚焦性最优的基距作为该频率对应的基距。
[0021]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后,还包括:
[0022] 针对每个频率对应的基距,采用预先设置的检波器的组合单元数量,分别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
[0023] 结合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得到该待处理工区预置频率的检波器的空间分布。
[0024]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包括:
[0025] 获取待处理工区中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
[0026] 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
[0027] 使用规则化后的组内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028]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包括:
[0029] 将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微分计算,得到微分结果;
[0030] 对所述微分结果取整计算获得微分取整结果;
[0031] 对所述微分取整结果进行积分计算得到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整数倍的组内距。
[0032]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0033] 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的程序;
[0034]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的程序,执行如下操作:
[0035] 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频率范围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
[0036] 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
[0037] 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038]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之前,还执行如下操作:
[0039] 建立待处理工区的地质模型;
[0040] 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待处理工区中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041]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相控阵组合模型包括:
[0042]
[0043] 其中, 为相控阵组合单元的响应;n为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数目;m为组合单元内检波器/震源的顺序号;组合单元为由n个检波器/震源组成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Dm为检波器组合单元的能量强度;rm为每个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
θ0为检波器的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ψ0为检波器的入射角/出射角定义;θm为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ψm为入射角/出射角;Vwater为水的速度, 为组合响应 在-π/2≤ψ0≤π/
2范围内绝对值的和,Aη为在-η≤ψ0≤η的入射角范围内的接收/激发的能量响应,Aη和 的比值作为组合响应能量AP,η为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044]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包括:
[0045] 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得到基距和组合响应能量的关系曲线,其中,所述基距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中心的距离。
[0046]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包括:
[0047] 根据计算得到预置频率中每个频率相对应的能量曲线,选择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中多个波峰的位置所对应的基距作为待确定的基距;
[0048] 对多个待确定的基距进行对比,选择能量聚焦性最优的基距作为该频率对应的基距。
[0049]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根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后,还执行以下操作:
[0050] 针对每个频率对应的基距,采用预先设置的检波器的组合单元数量,分别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
[0051] 结合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得到该待处理工区预置频率的检波器的空间分布。
[0052]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包括:
[0053] 获取待处理工区中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
[0054] 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
[0055] 使用规则化后的组内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056]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包括:
[0057] 将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微分计算,得到微分结果;
[0058] 对所述微分结果取整计算获得微分取整结果;
[0059] 对所述微分取整结果进行积分计算得到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整数倍的组内距。
[0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频率范围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据。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实现了在地震数据采集时对低频地震数据进行能量增强。
[0061]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62]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006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流程图
[0064]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示意图;
[0065]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高速屏蔽层顶界与底界反射/透射示意图;
[0066]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高速屏蔽层地质模型示意图;
[0067]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震源及检波器组合基距设计示意图;
[0068]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高速屏蔽区多层上覆地层震源同入射角的关系模型;
[0069]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震源及检波器组合下传能量聚焦示意图;
[0070]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能量聚焦曲线宽频带示意图;
[0071]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能量聚焦曲线高维度示意图;
[0072]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不同频率所对应的基距的能量聚焦曲线;
[0073]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的不同频率的检波器/震源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4]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75] 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0076]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流程图。
[0077] 步骤101.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
[0078] 在本实施例中,预置频率是根据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频率范围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该低频段的频率根据待处理工区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现有技术中低频段频率一般指低于10HZ以下的频率。
[0079]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待处理工区的需求,可以选择10HZ以下频率作为预置频率,例如:2HZ、4HZ、6HZ、8HZ等。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10HZ以上频率作为预置频率。对于该预置频率的选择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对此并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0080]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之前,建立待处理工区的地质模型;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待处理工区中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081] 创建地质模型是以Snell定律和Zoeppritz方程式作为理论基础。根据Snell定律,在存在阻抗差异界面上,入射角和透射角同界面上下两侧的介质速度呈正比例关系,地震波从低速介质向高速介质传播时,在阻抗差异界面上产生反射和透射,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没有地震波透射到高速介质内部。临界角的大小同阻抗界面上下地层的速度比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临界角的变化范围在0~90°,随着速度差异的增大,临界角变小。以高速屏蔽区勘探为例,在高速层两侧存在两个速度差异很大的界面。在该高速层中,上界面阻碍地震波能量向下传播,下界面阻拦地震波能量的向上传播。上界面和下界面的传递的信号被限制在各自的临界角范围之内。如图3所示,根据Snell关系在高速层上界面存在如下关系,
[0082]
[0083] 假设高速层速度V1=5000m/s,密度为ρ1=2.5g/cm3,上覆地层速度V0=2000m/s,密度为ρ0=1.8g/cm3。则当θ0=21.80°时,θ1=90.00,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因此,高速层上界面即高速层的顶界面透射的地震波入射角需限制在θ0=21.80°之内。
[0084] 如图3所示,根据Snell关系在高速层底界面存在如下关系,
[0085]
[0086] 高速层速度V1=5000m/s,密度ρ1=2.5g/cm3,下部地层速度V2=3000m/s,密度ρ2=2.1g/cm3。高速层下界面之下地层反射地震波向上传播时,当θ2=30.96°时,θ1=90.00°,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因此,高速层的下界面即底界面向上透射的地震波限制在θ2=30.96°之内。
[0087] 通过上述分析,高速层顶界面的下传地震波有效入射角范围θ0=21.80°之内,底界面上传地震波的有效入射角范围为θ2=30.96°之内。也就是说,在本例的高速屏蔽区中,震源激发的地震波顶界面下传入射角有效范围在θ0=21.80°之内,此时,对应的高速层底界面上传的地震波被控制在θ2=30.96°之内,当高速层下伏地层倾角在0~30.96°之内时,下伏地层地震波能够反射回去,下伏地层倾角在大于30.96°时,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反射信息返回地下,此时通过反射波不能对下伏地层成像。高速层顶界面阻抗差异限定了入射角的有效范围,底界面阻抗差异使得下伏地层的构造倾角限定在下界面的临界角内。
[0088] 根据上述所确定高速层顶底界面的传播规律建立高速屏蔽地质模型以用于震源和采集方案的设计,所建立的高速屏蔽地质模型如图4,A点为震源位置,B点为检波点位置,X为检波点与震源之间的偏移距;h0为高速层顶界深度,h1为高速层的厚度,h2为高速层下目的层的厚度;V0为高速层上覆地层的速度,V1为高速层的速度,V2为高速层下伏地层的速度;ρ0为高速层上覆地层的速度,ρ1为高速层的速度,ρ2为高速层下伏地层的速度;x0为射线在高速层上覆地层传播时在地表的投影距离,x1为射线在高速层内传播时在地表的投影距离,x2为射线在下伏地层内传播时在地表的投影距离;θ0为高速层顶界入射角,θ1为高速层底界的入射角,θ2为高速层下伏地层的入射角。
[0089] 根据所建立的高速屏蔽地质模型,根据Snell关系在高速层上界面存在如下关系,[0090]
[0091] 如果待处理工区中高速层速度V1=5000m/s,密度为ρ1=2.5g/cm3,上覆地层速度V0=2000m/s,密度为ρ0=1.8g/cm3。则当θ0=21.80°时,θ1=90.00°,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因此得到上界面即高速层的顶界面透射的地震波入射角需限制在θ0=21.80°之内。由此可以确定满足上覆地层即上界面入射的入射角有效范围是θ0要小于临界角。
[0092]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相控阵组合模型包括:
[0093]
[0094] 其中, 为相控阵组合单元的响应;n为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数目;m为组合单元内检波器/震源的顺序号;组合单元为由n个检波器/震源组成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Dm为检波器组合单元的能量强度;rm为每个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
θ0为检波器的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ψ0为检波器的入射角/出射角定义;θm为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ψm为入射角/出射角;Vwater为水的速度,为组合响应 在-π/2≤ψ0≤π/2范围内绝对值的和,Aη为在-η≤ψ0≤η的入射角范围内的接收/激发的能量响应,Aη和 的比值作为组合响应能量AP,η为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095] 现有技术中,对于震源组合或检波器组合方案中,一般采用以下的相控阵组合的基距设计方法;
[0096]
[0097] 公式3是现有技术中采用的相控阵组合公式,m为组合内检波器/震源顺序号,Dm为检波器的灵敏度或者震源的能量大小,v*为视速度,v为入射地震波速度(相对检波器)或者出射地震波速度(相对震源),α为入射角(相对检波器)或者出射角(相对震源),xm为检波器/震源到组合对称中心的距离,结合相控阵技术对公式(3)进行了改造,将组合响应由二维拓展到三维,公式中的xm替换为rm;将沿入射角α入射信号拓展到在三维空间由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θ0和仰角ψ0(入射角=π/2-ψ0或者出射角=π/2-ψ0)以及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θm和仰角ψm决定;其次,将视速度v*用速度用v替代,速度v定义为水速Vwater,得到灵敏度的三维组合响应公式4。
[0098]
[0099] 结合在高速屏蔽区的震源激发的能量集中在有效入射角范围之内,将有效入射角范围以及下传能量作为限定约束条件,获得重新构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如公式5所示:
[0100]
[0101]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包括: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得到基距和组合响应能量的关系曲线,其中,所述基距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中心的距离。基于所建立的相控阵组合模型,结合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情况,分析该地区地震资料的低频段范围,并选择相应的低频进行确定该频率的能量曲线,以用于确定基距。例如:在火成岩,灰岩,岩盐等存在的高速层屏蔽区,在实际的资料分析中发现,高速层上下地震信号的频带发生突变,尤其是下伏地层的频带分布在3~24Hz,分析根本原因是因为高速屏蔽层对高频信号形成了遮挡。针对于这种对于高速屏蔽区,根据相控阵组合模型确定低频段内信号的能量曲线,在3~24Hz频段内可以选取四个低频段内的频率f1,f2,f3和f4进行基距确定。例如:低频频率选取的频率f1=3Hz,f2=6Hz,f3=12Hz和f4=24Hz;对于该低频段频率的选择可以根据相应的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品质和待处理工区的需求选择相应的频率。在选取四个低频段内的频率f1,f2,f3和f4后,根据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求取四个低频频率f1,f2,f3和f4的聚焦能量随基距变化聚焦能量曲线如图10所示。
[0102] 步骤102.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
[0103]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相控阵组合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根据确定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所对应的基距。
[0104]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包括:根据计算得到预置频率中每个频率相对应的能量曲线,选择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中多个波峰的位置所对应的基距作为待确定的基距;对多个待确定的基距进行对比,选择能量聚焦性最优的基距作为该频率对应的基距。如图7所示,图7-a为24Hz频率的地震信号对应着不同的基距的能量聚焦示意图,图7-a中示意的是能量聚焦随着基距的变化,根据公式5中,以第一个式子中的rm做为变量(rm为每个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其余参数做为常量求取K,然后按照公式5求取AP,得到组合响应随基距变化的曲线图
7-a。图7-a中示意的是能量聚焦随着基距的变化,限定的入射角范围η=21.10°,基距从0开始增大,到达93m的时候,能量占比达到最大达到54%,随着基距的增大,能量聚焦性整体变弱,局部有振荡,存在局部能量聚焦高值点。选取第一和第二高值点的基距的组合方案进行比较,获得组合响应 随入射角的变化,如图7-b,实线为第一高值点的组合响应随入射角的变化,虚线为第二高值点组合响应随入射角的变化,从图7-b可以看出第一高值点对应的方案能量聚焦性最好。因此,选择第一高值点所对应的基距作为该频率的基距。
[0105] 如图10所示,针对于上述所建立的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确定低频信号的能量曲线,根据上述的确定基距的实现步骤,求得四个频率对应的基距分别为Lf1=748m,Lf2=372m,Lf3=187m,Lf4=93m。在常规地震采集中,震源组合常用的基距在18m左右,而检波器组合常用的基距在12.5m左右。而本实施例中,根据低频能量聚焦设计的基距要大于常规采集所采用的基距,因此,可以将基于该低频信号所确定的基距定义为长基距。
[0106] 步骤103.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107]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步骤102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长基距,确定相应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以用于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108]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后,还包括:针对每个频率对应的基距,采用预先设置的检波器/震源的组合单元数量,分别设计每个频率所对应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组内距;结合每个频率所对应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得到该待处理工区预置频率的检波器/震源的空间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单元为由多个检波器组合单元/震源构成的组合单元。
[0109]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包括:获取待处理工区中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使用规则化后的组内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110]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包括:将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微分计算,得到微分结果;对所述微分结果取整计算获得微分取整结果;对所述微分取整结果进行积分计算得到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整数倍的组内距。其中,规则化的公式如下所示:
[0111]
[0112] 其中,rij为任一预置频率对应的组合单元的基距,SI为炮点间距,RI为炮点间距。
[011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0114] 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的程序;
[0115]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的程序,执行如下操作:
[0116] 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频率范围所设置的低频段频率;
[0117] 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
[0118] 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119]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之前,还执行如下操作:
[0120] 建立待处理工区的地质模型;
[0121] 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待处理工区中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122]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相控阵组合模型包括:
[0123]
[0124] 其中, 为相控阵组合单元的响应;n为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的数目;m为组合单元内检波器/震源的顺序号;组合单元为由n个检波器/震源组成的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Dm为检波器组合单元的能量强度;rm为每个检波器/震源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
θ0为检波器的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ψ0为检波器的入射角/出射角定义;θm为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ψm为入射角/出射角;Vwater为水的速度, 为组合响应 在-π/2≤ψ0≤π/2范围内绝对值的和,Aη为在-η≤ψ0≤η的入射角范围内的接收/激发的能量响应,Aη和 的比值作为组合响应能量AP,η为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125]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包括:
[0126] 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得到基距和组合响应能量的关系曲线,其中,所述基距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中心的距离。
[0127]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包括:
[0128] 根据计算得到预置频率中每个频率相对应的能量曲线,选择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中多个波峰的位置所对应的基距作为待确定的基距;
[0129] 对多个待确定的基距进行对比,选择能量聚焦性最优的基距作为该频率对应的基距。
[0130]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执行所述根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后,还执行以下操作:
[0131] 针对每个频率对应的基距,采用预先设置的检波器的组合单元数量,分别设计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
[0132] 结合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得到该待处理工区预置频率的检波器的空间分布。
[0133]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包括:
[0134] 获取待处理工区中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
[0135] 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
[0136] 使用规则化后的组内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0137]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采用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规则化,包括:
[0138] 将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微分计算,得到微分结果;
[0139] 对所述微分结果取整计算获得微分取整结果;
[0140] 对所述微分取整结果进行积分计算得到炮点的间距和检波点的间距整数倍的组内距。
[0141]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所示:
[0142] 步骤1.建立待处理工区的地质模型。
[0143] 在本实施例中,创建地质模型依据Snell定律和Zoeppritz方程式作为理论基础。Snell定律和Zoeppritz方程式是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两个重要工具。根据Snell定律,在存在阻抗差异界面上,入射角和透射角同界面上下两侧的介质速度呈正比例关系,地震波从低速介质向高速介质传播时,在阻抗差异界面上产生反射和透射,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没有地震波透射到高速介质内部。临界角的大小同阻抗界面上下地层的速度比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临界角的变化范围在0~90°,随着速度差异的增大,临界角变小。以高速屏蔽区勘探为例,在高速层两侧存在两个速度差异很大的界面。在该高速层中,上界面阻碍地震波能量向下传播,下界面阻拦地震波能量的向上传播。上界面和下界面的传递的信号被限制在各自的临界角范围之内。如图3,根据Snell关系在高速层上界面存在如下关系,
[0144]
[0145] 假设高速层速度V1=5000m/s,密度为ρ1=2.5g/cm3,上覆地层速度V0=2000m/s,密度为ρ0=1.8g/cm3。则当θ0=21.80°时,θ1=90.00°,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因此得到上界面即高速层的顶界面透射的地震波入射角需限制在θ0=21.80°之内。
[0146] 如图3,根据Snell关系在高速层底界面存在如下关系,
[0147]
[0148] 高速层速度V1=5000m/s,密度ρ1=2.5g/cm3,下部地层速度V2=3000m/s,密度ρ2=2.1g/cm3。高速层下界面之下地层反射地震波向上传播时,则当θ2=30.96°时,θ1=90.00°,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因此,高速层的下界面即底界面向上透射的地震波限制在θ2=30.96°之内。
[0149] 通过上述分析,高速层顶界面的下传地震波有效入射角范围θ0=21.80°之内,底界面上传地震波的有效入射角范围为θ2=30.96°之内。也就是说,在本例的高速屏蔽区中,震源激发的地震波顶界面下传入射角有效范围在θ0=21.80°之内,此时对应的高速层底界面上传的地震波被控制在θ2=30.96°之内,当高速层下伏地层倾角在0~30.96°之内时,下伏地层地震波能够反射回去,下伏地层倾角在大于30.96°时,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反射信息返回地下,此时通过反射波不能对下伏地层成像。高速层顶界面阻抗差异限定了入射角的有效范围,底界面阻抗差异使得下伏地层的构造倾角限定在下界面的。
[0150] 根据上述所确定高速层顶底界面的传播规律建立高速屏蔽地质模型以用于震源和采集方案的设计,如图4,A点为震源位置,B点为检波点位置,X为检波点与震源之间的偏移距;h0为高速层顶界深度,h1为高速层的厚度,h2为高速层下目的层的厚度;V0为高速层上覆地层的速度,V1为高速层的速度,V2为高速层下伏地层的速度;ρ0为高速层上覆地层的速度,ρ1为高速层的速度,ρ2为高速层下伏地层的速度;x0为射线在高速层上覆地层传播时在地表的投影距离,x1为射线在高速层内传播时在地表的投影距离,x2为射线在下伏地层内传播时在地表的投影距离;θ0为高速层顶界入射角,θ1为高速层底界的入射角,θ2为高速层下伏地层的入射角。
[0151] 步骤2.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待处理工区检波器的入射角范围。
[0152]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步骤1中所建立的高速屏蔽地质模型,根据Snell关系在高速层上界面存在如下关系,
[0153]
[0154] 如果待处理工区中高速层速度V1=5000m/s,密度为ρ1=2.5g/cm3,上覆地层速度V0=2000m/s,密度为ρ0=1.8g/cm3。则当θ0=21.80°时,θ1=90.00°,地震波发生全反射,因此得到上界面即高速层的顶界面透射的地震波入射角需限制在θ0=21.80°之内。由此可以确定确定满足上覆地层即上界面入射的入射角有效范围是θ0要小于临界角。
[0155] 步骤3.根据上述建立的高速屏蔽地质模型以及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几何关系,建立高速屏蔽区的有效偏移距评价模型。
[0156] 在本步骤中,根据上述建立的高速屏蔽地质模型以及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检波点与震源之间的偏移距X的公式,
[0157] X=2(h0 tanθ0+h1 tanθ1+h2 tanθ2)            (6)
[0158] 并且结合三角关系,得到公式7,cscθ0,cscθ1,cscθ2为各入射角对应的余割函数,[0159]
[0160] 另外,则根据Snell定律存在如下的关系,
[0161]
[0162] 联合公式6和公式7进一步进行简化,将公式中θ1和θ2消掉,则得到公式9,
[0163]
[0164] 根据上述的所确定满足上覆地层即上界面入射的入射角有效范围是θ0要小于临界角。定义顶界面的临界角为θ0c,底界面的临界角为θ2c。则公式9进一步简化为公式10,[0165]
[0166] 由于在实际勘探中速度大小随着深度的埋深加大而增大,一般情况下,高速屏蔽层上覆地层速度要低于下伏地层的速度,即存在关系V0
[0167]
[0168] 定义11式右侧为检波点与震源之间的偏移距X的最小偏移距Xmin设计准则,建立高速屏蔽区的有效偏移距评价模型如公式12
[0169]
[0170] 步骤4.确定待处理工区中的震源出射角及检波器入射角范围。
[0171] 公式12中,第一个式子为高速屏蔽区最小最大偏移距的设计公式,θ0c为高速层顶界的临界角,限定了有效透射信息的范围;底界的临界角为θ2c限定了高速屏蔽层下伏地层的有效倾角范围。以图4中给定高速屏蔽模型为例V1=5000m/s,ρ1=2.5g/cm3,上覆地层速度V0=2000m/s,ρ0=1.8g/cm3,下伏地层速度V2=3000m/s,ρ2=2.1g/cm3。h0=1200m,h1=500m h2=200m。在此参数条件下,则可根据公式12制作对应的高速屏蔽的偏移距设计参考量版,制作过程包括:第一步,根据12式中第一式建立高速屏蔽区的有效偏移距模型;第二步,选取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偏移距范围,例如:1000m,2000m,3000m,4000m,5000m,6000m,
7000m,800m,9000m,10000m,11000m,12000m,则在图5建立的量版中可以找到各个偏移距所对应的入射角范围,如表1。
[0172] 表1实际勘探常用偏移距对应入射角
[0173]
[0174] 将图5中的模型进一步拓展到多层介质,建立起高速屏蔽区多层上覆地层震源同入射角的关系模型,根据Snell定律存在如下关系,假设水速V水,
[0175]
[0176] 则由公式13中提取水层与高速层上覆地层对应的公式如公式14,
[0177]
[0178] 假设水速V水=5000m/s,ρ水=1.03g/cm3,则可根据公式12换算出表1中各个偏移距对应的震源对应的出射角度范围,如表2所示。
[0179] 表2震源出射角
[0180]
[0181]
[0182] 步骤5.建立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
[0183] 在本实施例中,现有技术中对于震源组合或检波器组合方案中,一般采用以下的相控阵组合的基距设计方法;
[0184]
[0185] 公式3是常用的响应组合公式,m为组合内检波器/震源顺序号,式中Dm为检波器的灵敏度或者震源的能量大小,v*为视速度,v为入射地震波速度(相对检波器)或者出射地震波速度(相对震源),α为入射角(相对检波器)或者出射角(相对震源),xm为检波器/震源到组合对称中心的距离,结合相控阵技术对公式(3)进行了改造,将组合响应由二维拓展到三维,公式中的xm替换为rm;将沿入射角α入射信号拓展到在三维空间由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θ0和仰角ψ0(入射角=π/2-ψ0或者出射角=π/2-ψ0)以及检波器/震源的方位角θm和仰角ψm决定;其次,将视速度v*用速度v替代,速度v定义为水速Vwater,得到灵敏度的三维响应公式4。
[0186]
[0187] 为了满足在高速屏蔽区的震源激发的能量集中在有效入射角范围之内,加入有效入射角范围以及下传能量,获得重新构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如公式5,
[0188]
[0189] 定义η为有效入射角范围,公式中n为组合单元的数目;Dm为组合单元的灵敏度或者能量强度;rm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中心得距离;θ0入射信号/出射信号的方位角;ψ0为入射角或者出射角定义;以及检波器/震源的的方位角θm和入射角/出射角ψm;Vwater为水速,V0为高速层上覆地层的速度, 为组合相应 的在-π/2≤ψ0≤π/2的均匀半空间接收到/激发的总能量响应,Aη为在-η≤ψ0≤η的入射角范围内的接收到/激发的能量响应,Aη和 的比值构成了组合响应聚焦的判别公式。如图7为24Hz地震信号所对应不同的基距的能量聚焦示意图,图7a中示意的是能量聚焦随着基距的变化,根据公式5中,以第一个式子中的rm做为变量,其余参数做为常量求取K,然后按照下式求取AP,得到组合响应随基距变化的曲线图7a。图7a中示意的是能量聚焦随着基距的变化,限定的入射角范围η=21.10°,基距从0开始增大,到达93m的时候,能量占比达到最大达到54%,随着基距的增大,能量聚焦性整体变弱,局部有振荡,存在局部能量聚焦高值点。选取第一和第二高值点的基距的组合方案进行比较,看组合响应 随入射角的变化,如图7b,实线为第一高值点的组合响应随入射角的变化,虚线为第二高值点组合响应随入射角的变化,明显看到第一高值点对应的方案能量聚焦性最好。上面的示例是针对单一频率的信号的,实际地震勘探中,常用的频带范围分布在
0~200Hz,则根据公式5也可以拓展到宽频带的设计中。如图8所示能量聚焦宽频带设计示意图,则可以针对实际的不同的勘探频率需求设计基距组合方案。
[0190] 公式5为一高维度设计公式,参变量多,可以进一步扩展公式5的应用维度,例如:可以将检波器组合单元数目N的设计考虑进去,得到图9的高维度设计示意,假设检波器组合单元数目N的变化范围[4,34],从图9能量聚焦高维度示意可以看出检波器数N=6的情况下,检波器组合方案的整体性能最优。另外,针对公式5中某些参数可以选取某些参数进行联合设计,得到高维度的设计方案。
[0191] 步骤6.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预置频率相对应的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其中,所述预置频率是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分析设置的低频段频率。
[0192] 在本步骤中,基于步骤5所创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结合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情况,分析该地区地震资料的低频段范围,并选择相应的低频进行确定该频率的能量曲线,以用于确定低频段中所选择的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例如:在火成岩,灰岩,岩盐等存在的高速层屏蔽区,在实际的资料分析中发现,高速层上下地震信号的频带发生突变,尤其是下伏地层的频带分布在3~24Hz,分析根本原因是因为高速屏蔽层对高频信号形成了遮挡。采用相控阵组合模型确定低频信号的能量曲线。在3~24Hz频段内,选取四个低频频率f1,f2,f3和f4进行基距设计,例如:低频频率选取的频率f1=3Hz,f2=6Hz,f3=12Hz和f4=24Hz;对于该低频频率的选择可以根据相应的待处理工区的地震资料的品质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频率。根据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求取四个低频频率f1,f2,f3和f4聚焦能量随基距变化聚焦曲线如图10所示。
[0193] 根据所求取的四个低频频率f1,f2,f3和f4聚焦能量随基距变化聚焦曲线,得到四个频率对应的基距为Lf1=748m,Lf2=372m,Lf3=187m,Lf4=93m。在常规采集中震源和检波器采用的组合方式所使用的基距,震源组合常用的基距在18m左右,而检波器组合常用的基距在12.5m左右。根据低频能量聚焦设计的基距要大于常规采集所采用的基距,因此,针对低频段所确定的基距定义为长基距。
[0194] 步骤7.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
[0195]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得到基距和组合响应能量AP的关系曲线,其中,所述基距为各个组合单元到组合单元中心的距离。根据计算得到预置频率中每个频率相对应的能量曲线,选择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中多个波峰的位置所对应的基距作为待确定的基距;对多个待确定的基距进行对比,选择能量聚焦的基距作为该频率对应的基距。根据步骤6中获得的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选取第一和第二高值点的基距的组合方案进行比较,看组合响应 随入射角的变化,图b,实线为第一高值点的组合响应随入射角的变化,虚线为第二高值点组合响应随入射角的变化,明显看到第一高值点对应的方案能量聚焦性最好;确定四个频率对应的基距为Lf1=748m,Lf2=372m,Lf3=187m,Lf4=93m。
[0196] 步骤8.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设计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0197]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可以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在采集系统的设计中,针对于震源/检波器单元组合可以采用最优组合和等间距组合两种方案。
[0198] 步骤81.采用最优组合方案。
[0199] 对每个频率对应的基距,采用预先设置的震源/检波器的组合单元数量,分别设计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结合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得到该待处理工区预置频率的震源/检波器的空间分布。
[0200] 在本实施例中,是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分别设置组合方案中每个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即选择采用最优组合方案,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所示:以检波器组合为例,假设采用检波器组合单元数N=8,则先针对四个基距Lf1,Lf2,Lf3和Lf4分别设计各个组合单元的组内距r。f1频率对应的各检波器组合单元中心距为r11,r12,r13,r14,r15,r16,r17,r18;f2频率对应的各检波器组合单元中心距为r21,r22,r23,r24,r25,r26,r27,r28;f3频率对应的各检波器组合单元中心距为r31,r32,r33,r34,r35,r36,r37,r38;f4频率对应的各单元中心距为r41,r42,r43,r44,r45,r46,r47,r48;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计算得到每个频率对应的各检波器组合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如表3。
[0201] 表3基距设计表
[0202]
[0203]
[0204] 由于针对不同频率所对应的基距及组内距离是随机分布的,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重排组内距,通过重排组内距会合并重复出现的组内距的方案,减少重复的工作量。因此,在得到每个频率对应的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后,对表3基距进行重排得到表4。
[0205] 表4基距重排表
[0206]
[0207]
[0208] 表4即为兼顾f1,f2,f3和f4四个频率的检波器组合方案,如图11所示兼顾f1,f2,f3和f4四个频率的理想的组合方案的空间分布状态。
[0209] 步骤82.采用等间距方案。
[0210] 在本实施例中,在实际地震数据采集实施过程中,图11所设计的方案为各组合单元的不等间距方案,也就是说检波器组合单元中各个单元的组内距是变化的。在实际的生产中,一般是采用等间距的设计。因此,在得到每个低频的长基距后,针对每个长基距进行等间距的震源/检波器组合单元设计。
[0211] 在方案的实施中,需要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参数来实现炮点长基距组合和检波点长基距组合,此时需要根据现有常用的炮点间隔SI和检波点RI对基线参数进行优化,使得基线的距离为SI/RI的整数倍。具体的实现过程包括:
[0212] 步骤820.获取待处理工区中炮点SI的间距和检波点RI的间距;
[0213] 步骤821.采用基距规则化方法将所获取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规则化,得到炮点SI的间距和检波点RI的间距整数倍的组内距;
[0214] 在该步骤中,将每个频率所对应的组合单元的组内距进行微分计算,得到微分结果;对所述微分结果取整计算获得微分取整结果;对所述微分取整结果进行积分计算得到规则化的基距。具体实现过程例如:使得基距的变化为SI/RI的整数倍。具体公式如下[0215]
[0216] 先对基距求微分,接着对微分结果取整计算,对微分取整结果积分重构基距r'ij。在本公式中对于炮点SI和检波点RI的间距是分开计算的。针对表4进行基距规则化,则分别得到SI=RI=25m和SI=RI=12.5m的基距规则化后的设计表,表5和表6。
[0217] 表5 SI=RI=25m基距规则化设计表
[0218]
[0219] 表6 SI=RI=12.5m基距规则化设计表
[0220]
[0221] 对表5和表6的参数进行重排得到新的组合设计,如表7和表8所示。
[0222] 表7 SI=RI=25m基距规则化重排表
[0223]
[0224] 表8 SI=RI=12.5m基距规则化重排表
[0225]
[0226]
[0227] 上述的炮点SI和检波点RI的间距采用了25m间距和12.5m间距,炮点SI和检波点RI的间距采用了25m间距和12.5m间距是目前海上常用的两种间距,假设间距为:SI=RI=6.25m,SI=RI=3.125m,SI=RI=1.5625m和SI=RI=1m三种间距的长基距组合方式。所采用的频率同前保持一致f1=3Hz,f2=6Hz,f3=12Hz和f4=24Hz。将上述4个方案基距规则化重排表按照上述的规则化方法获得,SI=RI=6.25m基距规则化重排表、SI=RI=3.125m重排表、SI=RI=3.125m重排表、SI=RI=1.5625m重排表和SI=RI=1m重排表。重排的信息如下表所示:表9为SI=RI=6.25m重排表,表10为SI=RI=3.125m重排表,表11为SI=RI=1.5625m重排表,表12为SI=RI=1m重排表。
[0228] 表9 SI=RI=6.25m基距规则化重排表
[0229]
[0230]
[0231] 表10 SI=RI=3.125m基距规则化重排表
[0232]
[0233]
[0234] 表11 SI=RI=1.5625m基距规则化重排表
[0235]
[0236]
[0237] 表12 SI=RI=1m基距规则化重排表
[0238]
[0239]
[0240] 对于上述所提到的方案表4中理想的组合方案,及SI=RI=25m,SI=RI=12.5m,SI=RI=6.25m,SI=RI=3.125m,SI=RI=1.5625m和SI=RI=1m情况下的组合方案。这里的连等不只限定同时采用的参数,炮点和检波点组合方案独立设计时也包含在内,针对于炮点和检波点的间距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参数设计。
[0241] 通过本发明方法,根据预先建立的待处理工区的相控阵组合模型,计算得到每个预置频率的能量曲线,根据每个频率的能量曲线,确定每个频率所对应的基距;根据所确定的每个频率的基距进行地震数据采集。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实现了在地震数据采集时对低频地震数据进行能量增强。
[0242]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