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信号处理 / 正交 / 曝光头和图像形成装置

曝光头和图像形成装置

阅读:723发布:2023-02-26

专利汇可以提供曝光头和图像形成装置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以足够的光量形成潜像的技术。具有:配置在第一方向的成像光学系统;发出由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形成在第一方向相邻的聚光部,并且在与第一方向 正交 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不同 位置 配置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与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发光元件向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的布线。,下面是曝光头和图像形成装置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曝光头,具有:
成像光学系统,在第一方向配置;
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由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形成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聚光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配置;
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和
第二布线,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路,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布线和所述第二布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是驱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是TFT。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是FPC。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潜像担持体;
曝光头,该曝光头具有:在第一方向配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由所述成像光学系统在所述潜像担持体成像的光,在所述潜像担持体形成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潜像,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配置;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和第二布线,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和
显影部,将由所述曝光头在所述潜像担持体上形成的所述潜像显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路,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布线和所述第二布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根据所述潜像担持体的移动来发光,形成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潜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根据所述潜像担持体的移动来发光,形成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潜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第一发光元件行和第二发光元件行,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行在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方向配置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行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方向配置发光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间隔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同时发光时,由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形成的第一潜像和由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形成的第二潜像在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是象素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的整数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同时发光时,由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形成的第一潜像和由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形成的第二潜像在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是象素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的整数倍。
14.根据权利要求6~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是有机EL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EL元件是底发光型。
16.根据权利要求6~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液体显影剂将所述潜像显影。

说明书全文

曝光头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透镜将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成像的曝光头和使用该曝光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样的曝光头,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提出一种使用将多个发光元件排列为直线状而构成的发光元件阵列的线头(line head)。在有关的线头中,从发光元件阵列具有的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射出的光束通过透镜成像为点,在像面形成点潜像。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头将多个点潜像在主扫描方向排列从而形成。
[0003]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58705号公报
[0004] 可是,在形成更良好的点潜像时,希望增大各发光元件的尺寸,从而用足够的光量形成点潜像。可是,在将多个发光元件排列为直线状的所述结构中,难以增大发光元件的尺寸。这是因为增大发光元件时,在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有可能产生干涉。况且,在将高析像度化作为目标,减小发光元件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增大发光元件的尺寸变得更难。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用足够的光量形成潜像的技术。
[0006] 本发明的曝光头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第一方向配置的成像光学系统;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由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形成在第一方向相邻的聚光部,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配置;第一布线,与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发光元件向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和第二布线,与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发光元件向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
[0007]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括:潜像担持体;具有在第一方向配置的成像光学系统、发出由成像光学系统在潜像担持体成像的光并且在潜像担持体形成在第一方向相邻的潜像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不同位置配置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与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发光元件向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的第一布线、与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并且从发光元件向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的第二布线的曝光头;和将由曝光头在潜像担持体上形成的聚光部进行显影的显影部。
[0008] 在这样构成的发明中,将在第一方向形成相邻的聚光部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配置在第二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增大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能以充分的光量形成聚光部从而良好地执行潜像的形成。
[0009] 此外,在本发明中,连接在这些发光元件上的各布线向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引出。因此,能将各布线汇总为一个来布置。在布线的布置变得容易的方面,本发明也是适合的。
[0010] 此外,在如此地各布线在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被引出的本发明中,也可以在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配置将第一布线和第二布线进行电连接的电路。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各布线汇总为一个,从而与电路连接,布线的布置变得容易。
[0011] 此外,电路也可以是将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在发光元件的附近设置驱动电路,所以能相对地缩短布线。其结果,能对发光元件供给通过布线的寄生电容引起的钝少的信号,所以这样的结构对良好的潜像形成动作是有利的。另外,能用TFT构成这样的驱动电路。
[0012] 不过,电路并不局限于驱动电路,也可以是FPC。即在第二方向的一方一侧配置与布线电连接的FPC,能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各布线汇总为一个从而与FPC连接,布线的布置变得容易。
[0013] 此外,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根据潜像担持体的移动而发光,能形成在第一方向相邻的潜像。通过这样配置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能增大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能以足够的光量形成聚光部从而能良好地执行潜像的形成。
[0014] 此外,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方向的宽度,也可以比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方向的间隔更长。这是因为使用具有这样的尺寸的发光元件,能以很多光量形成聚光部,良好的潜像的形成成为可能。
[0015] 此外,也可以使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同时发光时的用第一发光元件形成的第一潜像和用第二发光元件形成的第二潜像的第二方向的间隔,成为象素的第二方向的间隔的整数倍。这样构成时,在相同的定时使各发光元件发光,对各象素,能适当形成聚光部。因此,能简化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定时的控制。
[0016] 此外,对于发光元件是有机EL元件的结构,可以应用本发明。这是因为有机EL元件光量比较少。因此,从以足够的光量形成聚光部的观点出发,对有关的结构,适合应用有利于增大发光元件从而增多发光元件的光量的本发明。特别是底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光量少,所以对于作为发光元件,使用底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构,适合应用本发明。
[0017] 此外,也可以通过液体显影剂将潜像显影。这是因为液体显影剂能以比较高精度进行显影,所以适合于良好的图像的形成。
[0018] 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的曝光头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分组为各发光元件组的多个发光元件和连接在发光元件上的布线的衬底;和对各发光元件组设置透镜的透镜阵列,该透镜将发光元件组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作为点成像,在与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的像面形成点潜像;在发光元件组中,在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在彼此不同的位置设置各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组射出光束,在第一方向,在彼此不同的曝光区域形成点潜像,并且在衬底,在第一方向相邻的曝光区域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组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彼此错开配置;在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的发光元件上连接的各布线,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同一侧引出。
[0019]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表面在与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的潜像担持体;和曝光头,该曝光头具有:具有分组为各发光元件组的多个发光元件和连接在发光元件上的布线的衬底、和对各发光元件组设置透镜的透镜阵列,该透镜将发光元件组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作为点成像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的像面形成点潜像;在发光元件组中,在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在彼此不同的位置设置各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组射出光束,在第一方向,在彼此不同的曝光区域形成点潜像,并且在衬底,在第一方向相邻的曝光区域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组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彼此错开配置;在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的发光元件上连接的各布线,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同一侧引出。
[0020] 在这样构成的发明(曝光头、图像形成装置)中,多个发光元件分组为各发光元件组而设置。而且,在第一方向相邻的曝光区域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组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彼此错开配置。其结果,发光元件组在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离散地设置,所以能在比较宽的空间中设置发光元件组。因此,构成发光元件组的各发光元件也能比较容易增大,能以充分的光量形成潜像。
[0021] 可是,如上所述,在按各发光元件组将多个发光元件分组的结构中,从布线图案的简化的观点出发,希望连接在发光元件组上的布线按各发光元件组,汇总为一个来布置。而在本发明中,连接在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的发光元件上的各布线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同一侧引出。因此,本发明能将对于同一发光元件组的各布线汇总为一个,在衬底上布置,布线图案的简化成为可能。
[0022] 此外,对属于同一所述发光元件组的各发光元件,布线可以从该布线的引出一侧连接在该发光元件上。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结构中,能缩短各发光元件的布线距离,布线的简化成为可能。
[0023] 此外,从发光元件组引出的各布线,可以按照连接目标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组内的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配置顺序,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排列。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结构中,各发光元件的发光控制的简化成为可能。
[0024] 此外,发光元件组的各发光元件以与像面的移动对应的定时发光,多个点潜像在第一方向排列形成,在发光元件组内,在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排列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行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排列多个,按照在第一方向相邻,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彼此属于不同的发光元件行的方式,各发光元件行在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彼此错开地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第一方向相邻,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在与第二方向对应的方向彼此错开。因此,能在比较宽的空间中形成发光元件,所以能增大发光元件的尺寸。因此,能以足够的光量形成点潜像,良好的点潜像的形成成为可能。
[0025] 此外,将在第一方向相邻,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的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的间隔作为发光元件间隔时,与第一方向对应的方向的发光元件的直径可以比发光元件间隔大。这是因为使用具有这样的尺寸的发光元件,能以很多的光量形成点潜像,良好的点潜像的形成成为可能。
[0026] 此外,发光元件行发光,将在第一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点作为点行时,可以按照发光元件组同时发光,在像面形成的多个点行的第二方向的间隔成为第二方向的象素间隔的整数倍的方式来配置发光元件行。这样构成时,通过使各发光元件行在相同的定时发光,对于各象素,能适当形成点潜像。因此,各发光元件的发光定时的控制可以简单化。
[0027] 此外,在使用能良好地形成点潜像的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通过液体显影剂将该潜像显影。即液体显影剂能以比较高精度进行潜像的显影。因此,由上述发明良好地形成的点潜像的显影适合由液体显影剂执行。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的说明图。
[0029] 图2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的说明图。
[0030]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0031] 图4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结构的图。
[003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头的概略的立体图。
[0033] 图6是图5所示的线头的宽度方向剖视图。
[0034] 图7是表示透镜阵列的概略的立体图。
[0035] 图8是透镜阵列的纵向LGD的剖视图。
[0036] 图9是表示头衬底的背面的结构的图。
[0037] 图10是表示发光元件组的结构的俯视图。
[0038] 图11是表示主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0039] 图12是表示头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0040]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头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0041] 图14是用于说明点形成动作的立体图。
[0042] 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感光鼓表面形成的点组的图。
[0043] 图16是组内副扫描位置的说明图。
[0044] 图17是表示点潜像形成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0045] 图18是表示发光元件组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
[0046] 图19是表示发光元件组的又一其他结构的俯视图。
[0047] 图20是表示发光元件组和布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48] 图21是表示发光元件组和布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49] 图22是表示发光元件组和布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50] 图23是表示发光元件组和布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51] 图24是表示由液体显影剂进行显影的装置的概略的图。
[0052] 符号说明:
[0053] 21Y、21K—感光鼓(潜像担持体);29—线头;293—头衬底(衬底);295—发光元件组;295C—发光元件组列;2951—发光元件;2951R—发光元件行;299—透镜阵列;LS—透镜;SP—点;SG—点组;MD—主扫描方向(第一方向);SD—副扫描方向(第二方向);LGD—纵向;LTD—宽度方向;WL—布线;Pel—发光元件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A.用语说明
[0055]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前,对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进行说明。
[0056] 图1和图2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的说明图。这里,使用这些图,整理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在本说明书中,将感光鼓21的表面(像面IP)的输送方向定义为副扫描方向SD,将与该副扫描方向SD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定义为主扫描方向MD。此外,线头29,按照其纵向LGD与主扫描方向MD对应、其宽度方向LTD与副扫描方向SD对应的方式,对于感光鼓21的表面(像面IP)而配置。
[0057] 将与透镜阵列299具有的多个透镜LS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在头衬底293配置的多个(在图1和图2中8个)发光元件2951的集合,定义为发光元件组295。即在头衬底293中,由多个发光元件2951构成的发光元件组295对于多个透镜LS来分别配置。此外,来自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束由与该发光元件组295对应的透镜LS向像面IP成像,将在像面IP形成的多个点SP的集合定义为点组SG。即与多个发光元件组295一对一对应,从而能形成多个点组SG。此外,在各点组SG中,将在主扫描方向MD和副扫描方向SD上最上游的点定义为第一点。而且,将与第一点对应的发光元件2951定义为第一发光元件。
[0058] 此外,如图2的“像面上”的栏目所示,定义点组行SGR、点组列SGC。即将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的多个点组SG定义为点组行SGR。而且,多行的点组行SGR以给定的点组行间隔Psgr在副扫描方向SD配置。此外,将在副扫描方向SD以点组行间隔Psgr、并且在主扫描方向MD以点组间隔Psg排列的多个(在图2中,3个)点组SG定义为点组列SGC。另外,点组行间隔Psgr是在副扫描方向SD彼此相邻的2个点组行SGR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副扫描方向SD的距离。此外,点组间隔Psg是在主扫描方向MD彼此相邻的2个点组SG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主扫描方向MD的距离。
[0059] 如图2的“透镜阵列”的栏目所示,定义透镜行LSR、透镜列LSC。即将在纵向LGD排列的多个透镜LS定义为透镜行LSR。而且,多行的透镜行LSR以给定透镜行间隔Pls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配置。此外,将在宽度方向LTD以透镜行间隔Plsr、并且在纵向LGD以透镜间隔Pls排列的多个(在图2中,3个)透镜LS定义为透镜列LSC。另外,透镜行间隔Plsr是在宽度方向LTD彼此相邻的2个透镜行LSR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宽度方向LTD的距离。此外,透镜间隔Pls是在纵向LGD彼此相邻的2个透镜LS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纵向LGD的距离。
[0060] 如图2的“头衬底”的栏目所示,定义发光元件组行295R、发光元件组列295C。即将在纵向LGD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组295定义为发光元件组行295R。而且,多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以给定的发光元件组行间隔Peg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配置。此外,将在宽度方向LTD以发光元件组行间隔Pegr、并且在纵向LGD以发光元件组间隔Peg排列的多个(在图2中,3个)发光元件组295定义为发光元件组列295C。另外,发光元件组行间隔Pegr是在宽度方向LTD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组行295R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宽度方向LTD的距离。此外,发光元件组间隔Peg是在纵向LGD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组295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纵向LGD的距离。
[0061] 如图2的“发光元件组”的栏目所示,定义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元件列2951C。即在各发光元件组295中,将在纵向LGD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2951定义为发光元件行2951R。而且,多行的发光元件行2951R以给定的发光元件行间隔Pel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配置。
此外,将在宽度方向LTD以发光元件行间隔Pelr、并且在纵向LGD以发光元件间隔Pel排列的多个(在图2中,2个)发光元件2951定义为发光元件列2951C。另外,发光元件行间隔Pelr是在宽度方向LTD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行2951R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宽度方向LTD的距离。此外,发光元件间隔Pel是在纵向LGD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行2951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纵向LGD的距离。
[0062] 如图2的“点组”的栏目所示,定义点行SPR、点列SPC。即在各点组SG中,将在纵向LGD排列的多个点SP定义为点行SPR。而且,多行的点行SPR以给定的点行间隔Psp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配置。此外,将在宽度方向LTD以点行间隔Pspr、并且在纵向LGD以点间隔Psp排列的多个(在图2中,2个)点定于为点列SPC。另外,点行间隔Pspr是在副扫描方向SD彼此相邻的2个点行SPR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副扫描方向SD的距离。此外,点间隔Psp是在主扫描方向MD彼此相邻的2个点SP各自的几何重心的、在纵向LGD的距离。
[0063] B.实施例
[0064]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此外,图4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结构的图。该装置是能有选择地执行重叠黑色(K)、青色(C)、洋红色(M)、黄色(Y)4色的墨粉来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只使用黑色(K)的墨粉来形成黑白图像的黑白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图3是与彩色模式执行时对应的图。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从主机等外部装置对具有CPU或存储器等的主控制器MC提供图像形成指令,该主控制器MC就对引擎控制器EC提供控制信号,并且将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视频数据VD向头控制器HC提供。此外,该头控制器HC根据来自主控制器MC的视频数据VD和来自引擎控制器EC的垂直同步信号Vsync以及参数值,控制各色的线头29。据此,引擎部EG执行给定的图像形成动作,在复写纸、誊写纸、用纸和OHP用透明纸等纸张上形成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图像。
[0065] 在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框架主体3内设置将电源电路板、主控制器MC、引擎控制器EC和头控制器HC进行内置的电装品盒5。此外,还在框架主体3内配置图像形成单元7、复制带单元8和供纸单元11。此外,在图3中,在框架主体3内右侧配置2次复制单元12、定影单元13、纸张引导构件15。另外,供纸单元11,对于装置主体1能自由装卸。而且,关于该供纸单元11和复制带单元8,分别能取下来进行修理或更换。
[0066] 图像形成单元7具有形成多个不同颜色的图像的4个图像形成站Y(用于黄色)、M(用于洋红色)、C(用于青色)、K(用于黑色)。此外,各图像形成站Y、M、C、K设置有在主扫描方向MD具有给定长度的表面的圆筒形的感光鼓21。而且,各图像形成站Y、M、C、K分别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对应的颜色的墨粉像。感光鼓配置为轴向与主扫描方向MD大致平行。此外,各感光鼓21分别与专用的驱动电机连接,在图中箭头D21的方向以给定速度旋转驱动。据此,感光鼓21的表面,在与主扫描方向MD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副扫描方向SD输送。此外,在感光鼓21的周围,沿着旋转方向,配置带电部23、线头29、显影部25和感光体清理器27。而且,通过这些功能部,执行带电动作、潜像形成动作和墨粉显影动作。因此,执行彩色模式时,将用全部图像形成站Y、M、C、K形成的墨粉像在复制带单元8具有的复制带81重叠来形成彩色图像,并且在执行黑白模式时,只使用由图像形成站K形成的墨粉像来形成黑白图像。另外,在图3中,图像形成单元7的各图像形成站结构彼此相同,所以为了方便,只对一部分的图像形成站附加符号,关于其他图像形成站,省略符号。
[0067] 带电部23具有其表面由弹性橡胶构成的带电辊。该带电辊在带电部位与感光鼓21的表面接触,从动旋转地构成,伴随着感光鼓21的旋转动作,对于感光鼓21,在从动方向以圆周速度从动旋转。此外,该带电辊与带电偏压发生部(省略图示)连接,接受来自带电偏压发生部的带电偏压的供电,在带电部23和感光鼓21接触的带电位置使感光鼓21的表面带电。
[0068] 线头29将其纵向与主扫描方向MD对应,将其宽度方向与副扫描方向SD对应地,对于感光鼓21来配置,线头29的纵向与主扫描方向MD大致平行。线头29具有在纵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且从感光鼓21分开配置。而且,从这些发光元件对由带电部23带电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光,从而在该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0069] 显影部25具有在其表面担持墨粉的显影辊251。而且,通过从与显影辊251电连接的显影偏压发生部(省略图示)在显影辊251作用的显影偏压,在显影辊251和感光鼓21接触的显影位置,带电墨粉从显影辊251移动到感光鼓21,将由线头29形成的静电潜像变成明显存在。
[0070] 在所述显影位置变成明显存在的墨粉像在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D21输送后,在后面描述的复制带81和各感光鼓21接触的1次复制位置TR1,1次复制到复制带81。
[007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D21的1次复制位置TR1的下游一侧,并且在带电部23的上游一侧,与感光鼓21的表面接触,设置感光体清理器27。该感光体清理器27与感光鼓的表面接触,在1次复制后,清理除去在感光鼓21的表面残留的墨粉。
[0072] 复制带单元8具有驱动辊82、在图3中在驱动辊82的左侧配置的从动辊83(刮板对置辊)、架设在这些辊上并且向图示箭头D81的方向(输送方向)循环驱动的复制带81。此外,复制带单元8在复制带81的内侧,具有在感光体盒的安装时,对于各图像形成站Y、M、C、K具有的感光鼓21,分别以一对一相对配置的4个1次复制辊85Y、85M、85C、85K。这些1次复制辊85分别与1次复制偏压发生部(省略图示)电连接。而且,如后所述,执行彩色模式时,如图3所示,在图像形成站Y、M、C、K一侧将全部1次复制辊85Y、85M、85C、85K定位,将复制带81推向图像形成站Y、M、C、K分别具有的感光鼓21并与之接触,在各感光鼓21和复制带81之间形成1次复制位置TR1。而且,在适当的定时,从所述1次复制偏压发生部向1次复制辊85施加1次复制偏压,将形成在各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墨粉像在分别对应的1次复制位置TR1,复制到复制带81表面,形成彩色图像。
[0073] 另一方面,在执行黑白模式时,使4个1次复制辊85中彩色1次复制辊85Y、85M、85C分别从相对的图像形成站Y、M、C离开,并且只使黑白1次复制辊85K与图像形成站K接触,从而只使图像形成站K与复制带81接触。其结果,只在黑白1次复制辊85K和图像形成站K之间形成1次复制位置TR1。然后,在适当的定时,从所述1次复制偏压发生部对黑白1次复制辊85K施加1次复制偏压,将在各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的墨粉像在1次复制位置TR1复制到复制带81表面,形成黑白图像。
[0074] 并且,复制带单元8具有在黑白1次复制辊85K的下游一侧并且在驱动辊82的上游一侧配置的下游引导辊86。此外,该下游引导辊86,在黑白1次复制辊85K与图像形成站K的感光鼓21接触形成的1次复制位置TR1的1次复制辊85K和感光鼓21的公共内切线上,与复制带81接触。
[0075] 驱动辊82将复制带81在图示箭头D81的方向循环驱动,并且兼任2次复制辊121的后备辊。在驱动辊82的圆周面形成厚度3mm左右、体积电阻率小于等于1000kΩ·cm的橡胶层,通过金属制的轴接地,作为从省略图示的2次复制偏压发生部通过2次复制辊121供给的2次复制偏压的导电路线。通过在驱动辊82设置具有高摩擦并且具有冲击吸收性的橡胶层,纸张向驱动辊82和2次复制辊121的接触部分(2次复制位置TR2)进入时的冲击难以传递给复制带81,能防止图像质量的恶化。
[0076] 供纸单元11包括供纸部,该供纸部具有能层叠保持纸张的供纸盒77、和从供纸盒77一张一张将纸张供纸的捡拾辊79。由捡拾辊79从供纸部供纸的纸张在阻碍辊对80调整供纸定时后,沿着纸张引导构件15对2次复制位置TR2供纸。
[0077] 2次复制辊121对于复制带81,设置为可自由接触、离开,通过2次复制辊驱动机构(省略图示),驱动使其接触、离开。定影单元13具有:内置卤素加热器等发热体并且自由旋转的加热辊131、按压该加热辊131的加压部132。而且,在其表面2次复制图像的纸张,由纸张引导构件15向由加热辊131和加压部132的加热带1323形成的夹持部引导,在该夹持部以给定温度将图像热定影。加压部132,由2个辊1321、1322、和架设在它们之上的加压带1323构成。而且,加压带1323的表面中由2个辊1321、1322架设的带架设面按压加热辊131的圆周面,由加热辊131和加压带1323形成的夹持部变宽地构成。此外,这样接受定影处理的纸张输送到设置在框架主体3的上面部的排纸盘4。
[0078] 此外,在该装置中,与刮板对置辊83相对,配置清理部71。清理部71具有清理刮板711和废墨粉盒713。清理刮板711将其顶端部通过复制带81与刮板对置辊83接触,除去在二次复制后在复制带残留的墨粉或纸粉等异物。然后,这样除去的异物由废墨粉盒713回收。此外,清理刮板711和废墨粉盒713与刮板对置辊83一体地构成。因此,如以下所述,刮板对置辊83移动时,与刮板对置辊83一起,清理刮板711和废墨粉盒713也移动。
[0079]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线头的概略的立体图。此外,图6是图5所示的线头的宽度方向剖视图。如上所述,线头29对于感光鼓21配置为其纵向LGD与主扫描方向MD对应,同时其宽度方向LTD与副扫描方向SD对应。另外,纵向LGD和宽度方向LTD彼此大致正交。线头29具有盒291,并且在有关的盒291的纵向LGD的两端设置定位销2911和螺丝插入孔
2912。而且,将有关的定位销2911嵌入,在覆盖感光鼓21、并且对于感光鼓21而定位的感光体盖(省略图示)穿孔设置的定位孔(省略图示),线头29对于感光鼓21定位。而且,通过螺丝插入孔2912,在感光体盖的螺丝孔(省略图示)旋入固定螺丝,固定,将线头29对于感光鼓21定位、固定。
[0080] 盒291在与感光鼓21的表面相对的位置保持透镜阵列299,并且在其内部,以接近该透镜阵列299的顺序,具有遮光构件297和头衬底293。头衬底293由能透过光束的材料(例如玻璃)形成。此外,在头衬底293的背面(头衬底293具有的2个面中与透镜阵列299相反一侧的面),将底发光型的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作为发光元件2951配置多个。这些发光元件2951如后所述,分组为各发光元件组295,配置。而且,从各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束从头衬底293的背面向表面透过,前往遮光构件297。
[0081] 在遮光构件297,对于多个发光元件组295,以一对一的方式穿孔设置多个导光孔2971。此外,有关的导光孔2971,作为将与头基板293的法线平行的线作为中心轴、贯通遮光构件297的大致圆柱状的孔而穿孔设置。因此,从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束中、前往与该发光元件组295对应的导光孔2971以外的光束,由遮光构件297遮光。这样,从一个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全部通过相同的导光孔2971前往透镜阵列299,并且通过遮光构件
297防止从不同的发光元件组295出来的光束彼此间的干涉。而且,通过在遮光构件297穿孔设置的导光孔2971的光束由透镜阵列299在感光鼓21的表面作为点成像。
[0082] 如图6所示,由固定器具2914,背盖2913通过头衬底293按压盒291。即固定器具2914具有将背盖2913向盒291一侧按压的弹,并且通过有关的弹力,按压背盖,将盒291的内部光密封地(即从盒291内部不泄漏光,从盒291的外部光不侵入)密封。另外,固定器具2914在盒291的纵向设置多处。此外,发光元件组295由密封构件294覆盖。
[0083] 图7是表示透镜阵列的概略的立体图。此外,图8是透镜阵列的纵向LGD的剖视图。透镜阵列299具有透镜衬底2991。而且,在该透镜衬底2991的背面2991B形成透镜LS的第一面LSFf,并且在透镜衬底2991的表面2991A形成透镜LS的第二面LSFs。而且,用彼此相对的透镜的第一面LSFf和第二面LSFs、由这2面夹着的透镜衬底2991,作为一个透镜LS而工作。另外,透镜LS的第一面LSFf和第二面LSFs,例如能用树脂形成。
[0084] 透镜阵列299配置为多个透镜LS将各自的光轴OA彼此变为大致平行。此外,透镜阵列299配置为透镜LS的光轴OA与头衬底293的背面(配置发光元件2951的面)大致正交。透镜LS对于发光元件组295,以一对一设置;与后面描述的发光元件组295的配置对应,多个透镜LS二维地配置。即在宽度方向LTD,在彼此不同的位置配置3个透镜LS的透镜列LSC沿着纵向LGD排列多个。
[0085] 图9是表示头衬底的背面的结构的图,相当于从头衬底的表面观察背面的情形。另外,在图9中,透镜LS用双点划线表示,但是这是为了表示对于透镜LS,以一对一设置发光元件组295,不表示透镜LS配置在头衬底背面。如图9所示,在宽度方向LTD,在彼此不同的位置配置3个透镜LS的发光元件组列295C沿着纵向LGD排列多个。换言之,沿着纵向LGD排列多个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3行(295R_A、
295R_B、295R_C)。这时,在纵向LGD,各发光元件组295的位置彼此不同地各发光元件组行
295R在纵向LGD相互错开配置。在本实施例中,这样配置发光元件组295,所以如后面使用图14等详细描述的那样,各发光元件组295在主扫描方向MD彼此不同的曝光区域形成点潜像。而且,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的曝光区域形成点潜像的发光元件组295(例如发光元件组2951、295_2,或者发光元件组2952、2953等)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
[0086] 图10是表示发光元件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0的“发光元件组”的栏目主要表示发光元件组295和该发光元件组和布线WL的关系,图10的“发光元件”的栏目主要表示发光元件和布线WL的关系。如图10所示,在纵向LGD排列4个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2个。各发光元件行2951R在纵向LGD彼此只错开发光元件间隔Pel配置。因此,后面使用图17等进行说明,各发光元件2951_1~2951_8在与感光鼓
21表面的移动对应的定时发光,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形成点潜像Lsp_1~Lsp_8。此外,在主扫描方向相邻的点潜像由属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行2951R的发光元件2951(例如图
10的发光元件2951_1和发光元件2951_2)形成。这里,“发光元件间隔Pel”相当于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2951(例如发光元件2951_7、2951_8)的纵向LGD的间隔。
[0087] 在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发光元件2951连接布线WL,例如,在发光元件2951_1连接布线WL_1,并且在发光元件2951_2连接布线WL_2。此外,这些布线WL都向发光元件组295的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以下,只称作一方一侧)引出。如果详细描述,各布线WL_1~WL8从该布线WL的引出一侧(一方一侧)连接到发光元件2951,而且,各布线WL_1~WL_8向发光元件组295的一方一侧笔直引出(参照图10的“发光元件组”的栏目)。
[0088] 此外,从发光元件组295引出的各布线WL_1~WL_8,以连接目标的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元件组295内的纵向LGD的配置顺序在该纵向LGD排列。即如图10的“发光元件组”的栏目所示,以发光元件2951_1~2951~8n的配置顺序,在纵向LGD设置8个发光元件2951,并且按照连接目标的发光元件2951的配置顺序,在纵向LGD设置布线WL_1~WL_8,以布线WL_1~WL_8的顺序在纵向LGD排列。
[0089]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确保发光元件2951的光量,发光元件2951的纵向LGD的直径Del设定为比发光元件间隔Pel(间隔)大。
[0090] 与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_A、295R_B、295R_C对应,通过所述布线WL设置驱动电路DC_A(用于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_A)、DC_B(用于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_B)、DC_C(用于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_C),这些驱动电路DC_A等例如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构成(图13)。如果驱动电路DC_A等对各发光元件2951提供驱动信号,各发光元件2951就射出彼此相等的波长的光束。该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面是所谓的完全扩散面光源,从发光面射出的光束按照朗伯的余弦法则。
[0091] 根据视频数据VD控制驱动电路DC的驱动动作。即主控制器MC如果从头控制器HC取得垂直要求信号VREQ,就生成1页分的视频数据VD(图4)。此外,主控制器MC每当从头控制器HC取得平要求信号HREQ,就将视频数据VD每次1线分,发送给头控制器HC。然后,头控制器HC根据接收的视频数据VD控制驱动电路DC。下面,说明实现这些控制动作的具体的结构。
[0092]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各信号即从头控制器HC向主控制器MC发送的要求信号VREQ、HREQ和从主控制器MC发送给头控制器HC的视频数据VD与YMCK各色对应,存在4组。以下,根据需要,对各信号付与连字符和表示颜色的符号,进行颜色的区别。例如,用于黄色的垂直要求信号、水平要求信号和视频数据分别表示为VREQ-Y、HREQ-Y、VD-Y。
[0093] 图11是表示主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主控制器MC具有对从外部装置提供的图像形成指令中包含的图像数据进行必要的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部51、主一侧通信模块52。在图像处理部51中设置将RGB图像数据展开为与各墨粉色对应的CMYK图像数据的色变换处理块511。并且,在图像处理部51中,与各墨粉色对应,设置图像处理块512Y(用于黄色)、512M(用于洋红色)、512C(用于青色)、512K(用于黑色),对于图像数据,进行以下的信号处理。即在图像处理块512Y等,按照线头29的析像度,将图像数据进行位图展开,并且对位图展开后的数据,执行屏幕处理和灰度系数修正等,生成视频数据VD-Y。这样,图像数据变换为将象素作为最小单位的信息。这里,象素是构成线头29形成的图像的最小单位。在垂直要求信号VREQ-Y的每次输入,关于1页分的图像,执行这一系列的处理,生成的每1线的视频数据VD-Y等依次对主通信模块52输出。
[0094] 在主一侧通信模块52中,从图像处理部51输出的4色的视频数据VD-Y、VD-M、VD-C、VD-K分时多路复用,并且多路复用后的视频数据VD通过差动输出端子TX+、TX-对头控制器HC串行发送。另一方面,通过差动输入端子RX+、RX-从头控制器HC输入分时多路复用的垂直要求信号VREQ-Y、VREQ-M、VREQ-C、VREQ-K和水平要求信号HREQ-Y、HREQ-M、HREQ-C、HREQ-K。这些要求信号VREQ、HREQ平行展开,并且各色的垂直要求信号VREQ(VREQ-Y等)向对应的颜色的图像处理块512(512Y等)输入。
[0095] 图12是表示头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头控制器HC具有头一侧通信模块53和头控制模块54。在头一侧通信模块53中,从头控制模块54输出的4色的各要求信号即垂直要求信号VREQ-Y、VREQ-M、VRQ-C、VREQ-K和水平要求信号HREQ-Y、HREQ-M、HREQ-C、HREQ-K分时多路复用。该分时多路复用的要求信号通过差动输出端子TX+、TX-对主控制器MC串行发送。另一方面,通过差动输入端子RX+、RX-从主控制器MC输入分时多路复用的视频数据VD-Y、VD-M、VD-C、VD-K。这些视频数据VD-Y等平行展开,向对应的颜色的头控制块541Y等输入。
[0096] 在头控制模块54中,与各色对应,设置4组的头控制块541Y(用于黄色)、514M(用于洋红色)、514C(用于青色)、514K(用于黑色)。头控制块541Y等为了要求视频数据VD-Y等,输出各要求信号VREQ-Y、HREQ-Y等,另一方面根据接收到的视频数据VD-Y等,控制对应的颜色的线头29的曝光动作。
[0097]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头控制块的结构的框图。这里,说明用于黄色的Y头控制块541Y。其它各块541M、541C、541K也构造相同。在Y头控制块410Y中,设置根据从引擎控制器EC提供的同步信号Vsync,生成要求信号VREQ-Y、HREQ-Y的要求信号生成部542。要求信号生成部542如果收到同步信号Vsync,就开始内部定时器的计数,如果经过给定的待机时间,就输出表示页的开始的垂直要求信号VREQ-Y。接着垂直要求信号VREQ-Y的输出,要求信号生成部542以一定的周期反复输出相当于构成1页的图像的线数的数量的水平要求信号HREQ-Y。这些要求信号VREQ-Y、HREQ-Y发送给头一侧通信模块53,与其他颜色的要求信号一起分时多路复用,发送给主控制器MC。
[0098] 水平要求信号HREQ-Y也对分割HREQ信号生成部543输入,分割HREQ信号生成部543将输入的要求信号HREQ-Y例如递增为16倍,生成分割HREQ信号。该分割HREQ信号对发光顺序控制部544输入,发光顺序控制部544根据分割HREQ信号,将视频数据VD-Y排序。有关的数据的排序是将从页的开始每次1线接收的视频数据VD-Y按对驱动电路DC_A等发送的顺序排序。
[0099] 即如后所述,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在副扫描方向SD彼此只偏移副扫描点组间隔Psgs的位置形成点组SG(图14~图16等)。因此,为了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形成1线分的点潜像,有必要考虑这样的点组SG的形成位置的不同,将视频数据VD-Y对驱动电路DC_A发送。具体而言,将副扫描点组间隔Psgs除以副扫描象素间隔Rsd,求出的值作为“延迟线数”时,对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_A等,在副扫描方向SD,只以延迟线数彼此偏离的视频数据VD-Y在相同的发送定时发送地将视频数据VD-Y排序。如果举例,在对发光元件组行295R_A发送第1线的视频数据VD-Y的定时,对发光元件组行295R_B发送第161线(=1线+延迟线数)的视频数据VD-Y,对发光元件组行295R_C发送第321线(=1线+2×延迟线数)的视频数据VD-Y。
[0100] 输出缓存器545将这样排序的视频数据VD-Y通过数据传送线对各驱动电路DC_A、DC_B、DC_C供给。这些输出缓存器545例如由移位寄存器构成,从输出缓存器545与各驱动电路DC_A等连接的数据传送线在驱动电路之间公共化。而且,驱动电路DC_A等根据从输出缓存器545供给的视频数据VD-Y,驱动发光元件2951使其发光。这时,驱动电路DC_A等的驱动发光与从其次说明的发光定时生成部546供给的发光切换定时Tu同步进行。
[0101] 分割HREQ信号也对发光定时生成部546输入,发光定时生成部546根据该分割HREQ信号,生成发光切换定时Tu。发光定时生成部546通过一个发光定时控制线LTu与各驱动电路DC_A等连接,发光定时控制线LTu分别在驱动电路之间公共化。发光定时生成部546通过发光定时控制线LTu对各驱动电路DC_A等供给发光切换定时Tu。驱动电路DC_A等在发光切换定时Tu根据预先供给的视频数据VD-Y,驱动发光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_A等的发光元件2951。通过根据发光切换定时Tu控制发光元件2951的驱动发光,对感光鼓表面的象素PX,能形成各点SP。因此,以下说明相关的点形成动作。
[0102] 图14是用于说明点形成动作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切换定时Tu在感光鼓表面形成的点组的图。另外,在图14中,省略透镜阵列299的记载。这里,首先说明点组SG和象素PX的关系之后,说明发光切换定时Tu的点形成。
[0103] 如图14所示,各发光元件组295能在主扫描方向MD,在彼此不同的曝光区域ER形成点组SG。这里,点组SG是发光元件组295的全部发光元件2951同时发光而形成的多个点SP的集合。此外,这样形成点SP,在由该点曝光的范围形成点潜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的曝光区域ER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组295(例如发光元件组295_1、295_2,或者发光元件组2952、2953等)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具体而言,在主扫描方向MD连续的曝光区域ER能形成点组SG的3个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即例如:在主扫描方向MD连续的曝光区域ER_1、ER_2、ER_3能形成点组SG_1、SG2、SG3的3个发光元件组295_1、2952、2953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而且,由这3个发光元件组295构成发光元件组列295C,多个发光元件组列295C沿着纵向LGD排列。
[0104] 如图15的虚线所示,在感光鼓21的表面虚拟地设置多个象素PX,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1线分的象素PX的行在副扫描方向SD排列多线。主扫描方向MD的相邻象素间的间隔是主扫描象素间隔Rmd,副扫描方向SD的相邻象素间的间隔是副扫描象素间隔Rsd。在这些图中,主扫描析像度和副扫描析像度都是600dpi(dot per inch),主扫描象素间隔Rmd和副扫描象素间隔Rsd彼此相等。这里,析像度是象素的密度,表示1英寸左右的象素数。
[0105] 可是,感光鼓表面的象素间隔能从例如在用纸上形成的图像的象素间隔求出。可是,在副扫描方向SD,有时感光鼓表面的移动速度和用纸的输送速度稍微不同,这时,副扫描象素间隔在感光鼓表面和用纸之间不同。因此,求出从在用纸上形成的图像到感光鼓表面的副扫描象素间隔时,可以将感光鼓表面的移动速度和用纸的输送速度的速度比乘以从用纸上的图像求出的副扫描象素间隔。另外,作为该速度比,例如能使用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规格中记载的值等。
[0106] 如图14、图15所示,在各点组SG,2个点行SPRa、SPRb在副扫描方向SD以点行间隔Pspr排列。在图15中,对于点行,付与符号SPRa、SPRb,关于付与相同的符号的点行彼此间,点组SG内的副扫描方向SD的位置(组内副扫描位置)彼此相等。这里,“组内副扫描位置”是对象物(点或点行)对于在各点组SG设置的MD-SD座标轴的副扫描方向SD的位置,例如在图16中,点SP的组内副扫描位置是Psd1,点行SPR的组内副扫描位置是位置Psd2。另外,图16是组内副扫描位置的说明图。
[0107] 在本实施例中,该点行间隔Pspr设定为副扫描象素间隔Rsd的整数倍(1倍)(图15)。此外,由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形成的点组SG,位于在副扫描方向SD相互不同的位置;这些点组SG之间的副扫描方向的间隔(副扫描点组间隔Psgs),设定为副扫描象素间隔Rsd的整数倍(160倍)。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纵向LTD的发光元件组间的间隔Pegr、和纵向LTD的透镜LS间的间隔Plsr,彼此相等,并且按照副扫描象素间隔的整数倍(160倍)的方式,构成线头29。即通过如此地构成线头29,能够简便地将副扫描点组间隔Psgs设定为副扫描象素间隔Rsd的整数倍。
[0108] 如此,在本实施例的线头中,副扫描点组间隔Psgs设定为副扫描象素间隔Rsd的整数倍。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各点组SG,在副扫描方向SD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形成的点SP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副扫描象素间隔Rsd的整数倍(1倍)。即在副扫描方向SD排列的点行SPRa、SPRb之间的副扫描方向SD的间隔Pspr设定为副扫描象素间隔Rsd的整数倍(1倍)。
[0109]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切换定时Tu,能同时对象素PX,形成全部点SP。因此,在同一发光切换定时Tu控制全部发光元件2951,就能在各象素PX适当形成点SP,能简化发光切换定时的控制。此外,能在同一发光切换定时Tu控制全部发光元件2951,所以在全部发光元件组行295R_A、295R_B、295R_C之间能公共使用一个发光定时控制线LTu,能简化线头29的结构。
[0110]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21的表面一边在副扫描方向SD移动,一边在发光定时Tu,发光元件组的各发光元件2951发光,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的多个点潜像Lsp。
[0111] 图17是表示点潜像形成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7的“第一次发光切换定时Tu”的栏目所示,在发光切换定时Tu,发光元件行2951Ra(图10)的各发光元件2951_1、2951_3、2951_5、2951_7(第一发光元件)驱动发光,如果形成点行SPRa的各点SP,对于各象素PX,就形成点潜像Lsp_1、Lsp_3、Lsp_5、Lsp_7(第一潜像)。接着,如果,感光鼓21的表面只移动相当于副扫描象素间隔Rsd(间隔)的1倍的距离,在第二次发光切换定时Tu,发光元件行2951Rb的各发光元件2951_2、2951_4、2951_6、2951_8(第二发光元件)驱动发光。据此,形成点行SPRb的各点SP,对于各象素PX,就形成点潜像Lsp_2、Lsp_4、Lsp_6、Lsp_8(第二潜像)。这样,按照感光鼓表面的移动,各发光元件2951发光,能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的点潜像Lsp。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而产生的点潜像(相邻点潜像)由属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行2951R的2个发光元件2951形成。即例如形成相邻点潜像Lsp1、Lsp2的2个发光元件2951R_1、2951R_2中,发光元件2951R_1属于发光元件行2951R_A,而发光元件2951R_2属于发光元件行2951R_B。
[0112]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2951分组为各发光元件组295而设置。而且,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的曝光区域ER中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其结果,如图9所示,发光元件组295在纵向LGD离散地设置,所以能在比较宽的空间设置发光元件组295。因此,构成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发光元件2951也能比较容易增大,能以足够的光量形成点潜像。
[0113] 并且,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2951上连接的各布线WL在宽度方向LTD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同一侧(在所述实施例中一方一侧)引出(图1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布线WL能汇总为一个,在头衬底
293上布置,布线图案的简化成为可能。
[0114] 此外,通过这样将各布线WL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同一侧引出,能容易使向各发光元件2951的布线距离变得大致相同。因此,所述实施例的线头29有利于抑制各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特性的偏移、进行良好的点潜像。
[0115]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发光元件2951,布线WL从该布线WL的引出一侧与该发光元件2951连接。这样的布线WL的连接状态例如与从布线WL的引出一侧的相反一侧(图10的“另一方一侧”)将布线WL与发光元件2951连接的情形相比,能缩短布线距离。结果,布线WL的简化成为可能。
[0116] 此外,在所述各实施例中,从发光元件组295引出的各布线WL,以连接目标的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元件组295内的纵向LGD的布线顺序,在纵向LGD排列,实现了各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控制的简化。即驱动电路DC_A等通过布线WL对各发光元件2951提供驱动信号。这时,为了适当形成点潜像,有必要正确地对,应该形成点潜像的象素所对应的发光元件2951提供驱动信号。可是,如果引出的各布线WL的排列与各发光元件2951的配置顺序无关、是零乱的,就有可能与这样的布线形态对应,将视频数据VD排序等的控制成为必要。
而在所述实施例中,各布线WL以发光元件2951的配置顺序在纵向LGD排列。因此,能省略上述的视频数据VD的排序等的控制,能简化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控制。
[0117]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2951属于彼此不同的发光元件行2951R地各发光元件行2951R在纵向LGD彼此错开。换言之,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形成点潜像的2个发光元件2951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因此,在发光元件行2951R,能比较大地取得在纵向LGD排列的发光元件之间的元件间空间BE(图10)。因此,能在比较宽的空间中形成发光元件2951,所以能增大发光元件2951的尺寸。其结果,在高析像度,也能以充分的光量,形成点潜像,良好的点潜像的形成成为可能。
[0118]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发光元件2951,使用有机EL元件。该有机EL元件比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光量少。因此,对于使用有机EL元件的结构,特别适合应用能增大发光元件2951的尺寸的本发明。特别如所述实施例那样,底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光量少,所以对于使用底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作为发光元件2951的结构,适合应用本发明。
[0119] 在所述实施例中,主扫描方向MD和纵向LG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副扫描方向SD和宽度方向LT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向”,感光鼓21相当于本发明的“潜像担持体”,感光鼓21的表面相当于本发明的“像面”,头衬底293相当于本发明的“衬底”。此外,线头29相当于本发明的“曝光头”,透镜LS相当于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点SP相当于本发明的“聚光部”。
[0120] 其它
[0121]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在上述的形式以外,还能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由在宽度方向LTD排列的2行的发光元件行2951R构成发光元件组295。可是,发光元件行2951R的行数并不局限于2行,能根据需要来变更。此外,关于构成各发光元件行2951R的发光元件2951的个数,也能根据需要来变更。具体而言,例如也能进行以下的变更。
[0122] 图18是表示发光元件组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在图18中,为了表示发光元件组295和透镜LS的关系,透镜LS用双点划线表示。在发光元件组295中,在纵向LGD排列5个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4行。各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各发光元件2951在宽度方向LTD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而且,各发光元件行2951R以与感光鼓21表面的移动对应的定时发光,能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的多个点潜像。
[0123] 连接在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发光元件2951上的布线WL,都向发光元件组295的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引出。特别是在图18中,各布线WL引出到透镜LS的外侧。此外,各布线WL从该布线WL的引出一侧(一方一侧)连接到发光元件2951。从发光元件组295引出的这些布线WL以连接目标的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元件组295内的纵向LGD的配置顺序在该纵向LGD排列。
[0124] 在图18所示的其它结构中,连接在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2951上的各布线WL在宽度方向LTD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同一侧(在所述实施例中,一方一侧)引出。因此,能将对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布线WL汇总为一个,在头衬底293上布置,布线图案的简化成为可能。此外,在该其它结构中,各布线WL以发光元件2951的配置顺序排列,能实现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控制的简化。
[0125]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各布线WL从该布线WL的引出一侧(一方一侧)连接到发光元件2951,但是,布线WL也可以如以下那样连接到发光元件2951。图19是表示发光元件组的又一其他结构的俯视图。在发光元件组295中,在纵向LGD排列6个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排列2行。各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彼此错开配置,各发光元件2951在宽度方向LTD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而且,各发光元件行2951R以与感光鼓21表面的移动对应的定时发光,能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的多个点潜像。
[0126] 此外,连接在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发光元件2951上的布线WL,都向发光元件组295的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引出。在这点上,图19所示的发光元件组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是共通的。可是,图19所示的结构和上述的实施例,在布线WL向发光元件2951的连接方法上不同。即在图19所示的结构中,对于发光元件2951_4、2951_6、2951_8、2951_10的布线WL,从该布线WL的引出一侧的相反一侧(另一方一侧)连接到发光元件。
[0127] 在图19所示的其它结构中,连接在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2951上的各布线WL在宽度方向LTD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同一侧(在所述实施例中,一方一侧)引出。因此,能将对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布线WL汇总为一个,在头衬底293上布置,布线图案的简化成为可能。此外,在图19所示的结构中,不如图10所示那样,布线WL通过发光元件组295的一方的行的发光元件2951之间,所以能进一步增大发光元件2951的尺寸。
[0128] 此外,还能如以下所示的图20~图22那样构成。这里,图20~图22是表示发光元件组和连接在该发光元件组上的布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这些图表示从头衬底293的表面一侧观察的头衬底293的背面的结构。另外,在这些图中,透镜LS用双点划线表示,但是它表示发光元件组295和透镜LS的俯视图中的位置关系,不表示透镜LS配置在头衬底293的背面。
[0129] 首先,从图20所示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20所示的变形例中,6个发光元件2951在纵向LGD排列为直线状,构成发光元件行2951R。在发光元件组295中,3行的发光元件行2951R配置在宽度方向LTD的不同位置。各发光元件行2951R在纵向LGD相互移动发光元件间隔Pel,各发光元件2951的位置在纵向LGD彼此不同。另外,各发光元件2951的纵向LGD的直径Del(纵向LGD的宽度)比发光元件间隔Pel更宽。而且,在纵向LGD以发光元件间隔Pel配置的2个发光元件2951(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形成点潜像。即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相邻的点SP的2个发光元件2951属于不同的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配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因此,在该变形例中,能增大发光元件2951,以足够的光量形成点SP,能良好地执行潜像的形成。
[0130] 此外,在该变形例中,对于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配置驱动电路DC。该驱动电路DC对各发光元件组295设置,能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构成。驱动电路DC和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发光元件2951用布线WL(第一布线、第二布线)电连接。有关的布线WL的配置形态如下所述。在宽度方向LTD,在发光元件2951的一方一侧连接各布线WL。而且,各布线WL向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引出。这时,连接在发光元件行2951R_2、2951R_3上的布线WL通过连接目标以外的发光元件行2951R的发光元件2951之间来引出。另外,各布线WL在俯视图中,引出到透镜LS的外侧。这样,对于发光元件组295引出到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的各布线WL连接到驱动电路DC上。而且,驱动电路DC通过布线WL对各发光元件2951提供信号,驱动各发光元件2951。
[0131] 在该变形例中,连接在发光元件2951上的各布线WL向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引出。因此,能将各布线WL汇总为一个,布置。因此,布线WL的布置变得容易,该变形例是适合的。
[0132] 特别在该变形例中,与布线WL电连接的驱动电路DC(电路)配置在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因此,从各发光元件2951引出到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的布线WL能汇总为一个,与驱动电路DC连接,布线WL的布置变得容易。并且,对各发光元件组295配置这样的驱动电路DC,能在各发光元件组295的附近设置驱动电路DC,能比较缩短布线WL。其结果,能对发光元件2951供给布线WL的寄生电容引起的钝少的信号,所以这样的结构对良好的潜像形成动作是有利的。
[0133] 下面,说明图21所示的变形例。另外,图21的变形例和图20的变形例的主要差异点在于连接在发光元件行2951R3上的布线WL的配置形态。因此,在以下,主要说明该差异点,关于图21的变形例和图20的变形例的共通部分,付与相当符号,省略说明。如图21所示,连接在发光元件行2951R_3上的布线WL迂回,连接目标以外的发光元件行2951R_2、2951R_1和与它们连接的布线WL,向发光元件组295的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引出。据此,能抑制通过发光元件行2951R_1、2951R_2的发光元件2951之间的布线WL的个数,所以同一变形例具有有利于增大发光元件2951的结构。
[0134] 下面,说明图22的变形例。图22所示的变形例的特征部分在于设置在发光元件2951的接点CT,其他部分与图18所示的实施例是共通的。因此,在以下,主要说明图22的变形例的特征部分,与图18的实施例共通的部分付与相应符号,省略说明。
[0135] 接点CT连接有机EL元件的ITO(Indium Tin Oxide)等阳极材料和布线WL。而且,在同一变形例中,将该接点CT接近发光元件2951配置,实现布线WL的自由度。并且,同一变形例对接点CT的配置下功夫,产生以下的效果。即如果接点CT位于发光元件2951的附近,在发光元件2951的制造过程的有机EL材料的涂敷中,有时接点CT产生影响。因此,在有机EL材料容易发生涂敷不均匀。可是,在同一变形例中,对各发光元件2951,在宽度方向LTD的一方一侧配置接点CT。因此,比较容易控制有机EL材料的涂敷条件。其结果,能抑制有机EL材料的涂敷不均匀,形成良好的发光元件2951。
[0136] 可是,在所述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951的形状为圆形。可是,发光元件295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图23是表示发光元件的形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23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发光元件2951的形状是矩形。而且,将以某发光元件间隔配置多个矩形的发光元件2951、和以该发光元件间隔配置多个圆形的发光元件2951的方式进行比较之时,矩形的发光元件2951与圆形的发光元件2951相比,能取更大的表面积,所以有利于增大光量。
[0137]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连接在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2951上的布线WL,在宽度方向LTD向该发光元件组的一方一侧引出。可是,也可以将这些布线WL在宽度方向LTD向该发光元件组的另一方一侧引出。重要的是,连接在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2951上的布线WL,在宽度方向LTD向该发光元件组295的同一侧引出。
[0138] 此外,也可以在各发光元件组295使布线WL的引出一侧不同。即例如,连接在属于发光元件组295_1(图9)的发光元件2951上的各布线WL都向一方一侧引出,而连接在属于发光元件组2952的发光元件2951上的各布线WL都向另一方一侧引出。当然,也可以使布线WL的引出一侧在全部发光元件组295之间一致。
[0139]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通过3个发光元件组295构成发光元件组列295C,但是构成发光元件组列295C的发光元件组295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
[0140]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发光元件2951,使用有机EL,但是作为发光元件2951能使用的发光材料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发光元件2951使用。
[0141] 此外,在图20~图23中,将各布线WL与驱动电路DC连接。可是,也可以在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连接各布线WL,通过FPC对各发光元件2951输入信号地构成。
[0142]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主扫描析像度和副扫描析像度都是600dpi,但是各析像度并不局限于600dpi。特别是关于副扫描析像度,通过称作所谓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的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将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时间细分化,能比较简单地实现大于等于600dpi的析像度。因此,例如可以是主扫描析像度为600dpi,另一方面副扫描析像度为2400dpi,提高副扫描析像度。这时,副扫描析像度是主扫描析像度的4倍,所以副扫描象素间隔Rsd变为主扫描象素间隔Rmd的1/4。
[0143]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通过所谓的干式墨粉,使潜像显影,进行图像的形成,但是,也可以通过液体显影剂,将潜像显影。图24是表示由液体显影剂进行显影的装置的概略的图。图24的装置和图3的装置的不同主要在于显影器的结构,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显影器,其他部分付与相应的符号,省略说明。
[0144] 沿着中间复制带81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与各墨粉色对应的4个显影器90Y(用于黄色)、90M(用于洋红色)、90C(用于青色)、90K(用于黑色)。在各显影器90K等内设置收藏基础油的油容器901、收藏高浓度墨粉的墨粉容器902、搅拌器903。在搅拌器903,将从油容器901供给的基础油和从墨粉容器902供给的高浓度墨粉进行搅拌,生成浓度调整的液体显影剂。这样生成的液体显影剂对显影剂容器904供给。在显影剂容器904的内部设置供给辊905和网纹辊906。供给辊905的下部浸入显影剂容器904内部的液体显影剂。该供给辊905在图24的箭头方向旋转,汲取液体显影剂,向网纹辊906输送。网纹辊906在图24的箭头方向旋转,将从供给辊905输送来的液体显影剂在显影辊907涂敷。
[0145] 显影辊907在显影位置与感光鼓21接触。该显影辊907能在图24的箭头方向旋转,从网纹辊906供给的液体显影剂在显影辊907的表面担持,提供给显影位置。这样供给的液体显影剂中包含的墨粉附着到感光鼓表面的潜像上,执行显影。
[0146] 在显影辊907的旋转方向,在显影位置的下游一侧,清理刮板908与显影辊907接触。通过该清理刮板908从显影辊907表面剥取液体显影剂,回收到回收容器909。此外,回收到回收容器909的液体显影剂回到搅拌器903,再利用。
[0147] 在感光鼓的旋转方向D21,在显影位置的下游一侧,与感光鼓21的表面接触,设置2个挤压辊910。而且,该挤压辊910从感光鼓21的表面剥取基础油,从而调整感光鼓21的表面的液体显影剂中包含的基础油的量。此外,剥取的基础油一旦由回收容器911回收后,回到搅拌器903,再利用。
[0148] 在显影位置,将潜像显影,取得的图像在1次复制位置TR1复制到中间复制带81。在中间复制带81的输送方向D81,在1次复制位置TR1的下游一侧,接触有带挤压辊912。
而且,该带挤压辊912从中间复制带81剥取基础油,从而调整中间复制带81表面的液体显影剂中包含的基础油的量。此外,剥取的基础油由回收容器913回收。
[0149] 这样1次复制的图像2次复制到用纸上。该2次复制动作由2个2次复制辊82、和与各2次复制辊82相对配置的后备辊121执行。此外,清理刮板1211与各后备辊121接触从而设置,在后备辊121残留的液体显影剂由清理刮板1211剥取,由回收容器1212回收。
[0150] 在图24的装置中,由液体显影剂将潜像显影(液体显影)。可是,一般,这样的液体显影能以比较高精度进行潜像的显影。因此,由所述发明良好形成的点潜像的显影,适合由液体显影执行。
相关专利内容
标题 发布/更新时间 阅读量
三分正交分频器 2020-05-12 116
采样正交解调器 2020-05-12 21
正交连接器系统 2020-05-12 720
正交底板连接器 2020-05-13 512
正交时钟除法器 2020-05-13 113
正交检测器、正交解调器及采样正交解调器 2020-05-11 10
正交望远镜 2020-05-11 174
正交导流整流器 2020-05-12 850
正交调制系统 2020-05-12 384
正交调制系统 2020-05-13 207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