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机电学 / 致动器 / 直线音圈电机 / 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

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

阅读:429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包括 底板 、内铰架、外铰架、平台以及驱动部。其中,驱动部由第一直线驱动部和第二直线驱动部构成。内铰架包括上承 力 梁和下承力梁。上承力梁和下承力梁均靠近内铰架的中部铰接 位置 进行设置。外铰架包括上受力梁和下受力梁。上受力梁靠近外铰架上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下受力梁靠近外铰架下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第一直线驱动部铰接于下受力梁和上承力梁之间。第二直线驱动部铰接于上受力梁和下承力梁之间。这样一来,采用两组直线驱动部分别从左、右两侧进行同步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顶靠力的大小,从而降低了升降台所需的结构设计强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再者,还可以降低所选配的直线驱动部的功率。,下面是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包括底板、内铰架、外铰架、平台以及驱动部;所述平台布置于所述底板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所述内铰架和所述外铰架相互交叉,且借助于铰轴铰接成“X”形;所述外铰架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底板的上平面,且上端可滑动地顶靠于所述平台的下平面;所述内铰架的下端可滑动地顶靠于所述底板的上平面,且上端铰接于所述平台的下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由第一直线驱动部和第二直线驱动部构成;所述内铰架包括上承梁和下承力梁;所述上承力梁和所述下承力梁均靠近所述内铰架的中部铰接位置进行设置,且相对于所述铰轴沿上下方向对称布置;所述外铰架包括上受力梁和下受力梁;
所述上受力梁靠近所述外铰架上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下受力梁靠近所述外铰架下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铰接于所述下受力梁和所述上承力梁之间;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铰接于所述上受力梁和所述下承力梁之间;借助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的同步伸缩运动以改变所述内铰架和所述外铰架之间的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铰架和所述外铰架均由槽一体焊接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铰架还包括上加强梁和下加强梁,分别靠近于所述内铰架的上、下端部进行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力梁以及所述下承力梁均与所述铰轴相距150-250mm;所述下受力梁距离所述外铰架的下端部100-150mm;所述上受力梁距离所述外铰架的上端部100-150mm;所述上加强梁距离所述内铰架的上端部
100-150mm;所述下加强梁距离所述内铰架的下端部100-1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均由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音圈电机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橡胶垫,其平铺于所述平台的正上方;所述橡胶垫的厚度为3-5mm。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装饰板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

背景技术

[0002] 升降台是氟金属漆喷涂线所用的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升降板垛,且常常布置于地坑中。在现有技术中,升降台一般采用单侧动进行驱动,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247053U公开了一种液压升降台,包括外剪叉、内剪叉以及液压缸,其中,所述外剪叉的一端与所述工作平台铰接,所述外剪叉的另一端在所述底盘上滑动;所述内剪叉的一端与所述底盘铰接,所述内剪叉的另一端在所述工作平台的底部滑动;所述外剪叉中心与内剪叉的中心通过一插销交叉铰接;所述外剪叉为平行设置的两组,所述外剪叉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相连,所述外剪叉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撑杆相连;所述内剪叉也为平行设置的两组,所述内剪叉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连接杆相连,且所述内剪叉的中间还设有第二支撑杆;所述液压缸为平行设置的两组,所述液压缸一端为活动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相连;所述液压缸的另一端为缸体,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相连(如图1中所示)。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当承载较重时,需要选用大功率液压缸,动作响应速度较慢,另外,用来承载液压缸推力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需要较高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加了升降台的整体重量以及生产制造成本。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动作响应速度快,且启动平缓的双侧驱动式升降台。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包括底板、内铰架、外铰架、平台以及驱动部。其中,平台布置于底板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内铰架和外铰架相互交叉,且借助于铰轴铰接成“X”形。外铰架的下端铰接于底板的上平面,且上端可滑动地顶靠于平台的下平面。内铰架的下端可滑动地顶靠于底板的上平面,且上端铰接于平台的下平面。驱动部由第一直线驱动部和第二直线驱动部构成。内铰架包括上承力梁和下承力梁。上承力梁和下承力梁均靠近内铰架的中部铰接位置进行设置,且相对于铰轴沿上下方向对称布置。外铰架包括上受力梁和下受力梁。上受力梁靠近外铰架上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下受力梁靠近外铰架下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第一直线驱动部铰接于下受力梁和上承力梁之间。第二直线驱动部铰接于上受力梁和下承力梁之间。借助于第一直线驱动部和第二直线驱动部的同步伸缩运动以改变内铰架和外铰架之间的夹
[000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内铰架和外铰架均由槽一体焊接而成。
[000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内铰架还包括上加强梁和下加强梁,分别靠近于内铰架的上、下端部进行布置。
[000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承力梁以及下承力梁均与所述铰轴相距150-250mm。下受力梁距离外铰架的下端部100-150mm。上受力梁距离所述外铰架的上端部
100-150mm。上加强梁距离内铰架的上端部100-150mm。下加强梁距离内铰架的下端部100-
150mm。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直线驱动部和第二直线驱动部均由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音圈电机构成。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双侧驱动式升降台还包括橡胶垫,其平铺于平台的正上方。橡胶垫的厚度为3-5mm。
[0010]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双侧驱动式升降台,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两组直线驱动部分别从左、右两侧进行同步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顶靠力的大小,从而降低了升降台所需的结构设计强度,降低了制造难度以及成本,再者,还可以降低所选配的直线驱动部的功率,提高其动作响应速度。附图说明
[001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 图1是现有技术中液压升降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双侧驱动式升降台的立体示意图。
[0014]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双侧驱动式升降台的立体示意图(隐藏线可见状态)。
[0015]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双侧驱动式升降台的正视图。
[0016]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双侧驱动式升降台中内铰架的立体示意图。
[0017] 1-底板;2-内铰架;21-上承力梁;22-下承力梁;23-上加强梁;24-下加强梁;3-外铰架;31-上受力梁;32-下受力梁;4-平台;5-驱动部;51-第一直线驱动部;52-第二直线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9]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双侧驱动式升降台的立体示意图,其主要由底板1、内铰架2、外铰架3、平台4以及驱动部5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平台4布置于底板1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内铰架2和外铰架3相互交叉,且借助于铰轴铰接成“X”形。外铰架3的下端铰接于底板1的上平面,且上端可滑动地顶靠于平台4的下平面。内铰架2的下端可滑动地顶靠于底板1的上平面,且上端铰接于平台4的下平面。驱动部5由第一直线驱动部51和第二直线驱动部52构成。内铰架2包括上承力梁21和下承力梁22(如图5中所示)。上承力梁21和下承力22梁均靠近内铰架2的中部铰接位置进行设置,且相对于铰轴沿上下方向对称布置。外铰架3包括上受力梁31和下受力梁32。上受力梁31靠近外铰架3上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下受力梁32靠近外铰架3下端部的位置进行设置。第一直线驱动部51铰接于下受力梁32和上承力梁21之间。第二直线驱动部52铰接于上受力梁31和下承力梁22之间(如图3、4中所示)。借助于第一直线驱动部51和第二直线驱动部52的同步伸缩运动以改变内铰架2和外铰架3之间的夹角。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两组独立的直线驱动部分别从左、右两侧进行同步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顶靠力的大小,从而降低了升降台所需的结构设计强度,降低了制造难度以及成本,再者,还可以降低所选配的直线驱动部的功率,提高其动作响应速度。
[0020] 已知,在上述双侧驱动式升降台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内铰架2自身需承受较大的力矩作用,其上、下端部易发生外张现象,从而影响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上述内铰架2还可以额外设置上加强梁23和下加强梁24,分别靠近于内铰架2的上、下端部进行布置(如图5中所示)。作为进一步的结构细化,上承力梁21以及下承力梁22均与所述铰轴相距150-250mm进行布置。下受力梁32距离外铰架3的下端部100-150mm进行布置。上受力梁31距离所述外铰架3的上端部100-150mm进行布置。上加强梁23距离内铰架2的上端部100-150mm进行布置。下加强梁24距离内铰架2的下端部100-150mm进行布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升降台的受力方式,提高了其结构受力的稳定性。
[0021]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铰架2和外铰架3均优选由槽钢一体焊接而成,这样一来,在确保上述升降台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使其满足轻质化设计目标。
[0022] 已知,音圈电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直接驱动电机,能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直线运动机械能而不需要任何中间转换机构的传动装置,其具有高频响应速度,高精度、体积小、力特性好、控制方便、低速平滑等优点。鉴于此,上述第一直线驱动部51和第二直线驱动部52均优选由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音圈电机构成。
[0023] 最后,还可以在平台4的正上方的铺设橡胶垫(图中未示出),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保温装饰板在升降板垛的进程中发生磕碰现象,大大地降低了后期返工维护费用。作为进一步的优化,上述橡胶垫的厚度一般宜控制在3-5mm,且借助沉头螺钉将其可拆卸地固定于平台4上。
[0024]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