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城市规划 / 立体交叉 / 内设交叉阵列可双向拦截杂质的微流控芯片

内设交叉阵列可双向拦截杂质的微流控芯片

阅读:132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内设交叉阵列可双向拦截杂质的微流控芯片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设交叉阵列可双向拦截杂质的微流控芯片。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由基片和玻璃片键合构成,包括由孔道连通的样品入口和样品出口。样品入口包括第一样品过滤室、第一滤液收集室和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 立体交叉 阵列;第一样品过滤室与第一滤液收集室为圆柱形腔室,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将圆柱形腔室分割为第一样品过滤室和第一滤液收集室;样品出口结构与样品入口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的微流控芯片的样品入口和样品出口结构简单,样品进口与样品出口可以拦截样品中的杂质并让其它物质通过,因为样品进口与样品出口可互换使用,在提高检测精准度的同时也使检测过程中的操作变得更为方便。(ESM)同样的 发明 创造已同日 申请 发明 专利,下面是内设交叉阵列可双向拦截杂质的微流控芯片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内设交叉阵列可双向拦截杂质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由基片和立体交叉阵列键合构成,基片内开有两端开放的“凵”形腔室,该腔室包括样品入口、样品检测单元、样品出口;所述样品入口与样品检测单元以及样品出口依次相连通;
所述样品入口位于基片“凵”形腔室的其中一臂,具体包括第一样品过滤室、第一样品过滤室入口、第一滤液收集室、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和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第一样品过滤室与第一滤液收集室上下设置组合成圆柱形腔室,第一样品过滤室入口位于圆柱形腔室顶部,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位于圆柱形腔室下端侧壁上;第一立体交叉阵列设置在第一样品过滤室与第一滤液收集室间;
所述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由多个柱状体交错成网状构成;
上述微流控芯片的样品出口位于基片“凵”形腔室的另一臂,具体包括第二滤液收集室入口、第二滤液收集室、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二立体交叉阵列、第二样品过滤室和第二样品过滤室出口;第二样品过滤室与第二滤液收集室上下设置组合成圆柱形腔室,第二样品过滤室出口位于圆柱形腔室顶部,第二滤液收集室入口位于圆柱形腔室下端侧壁上;第二立体交叉阵列设置在第二样品过滤室与第二滤液收集室间;
上述微流控芯片样品出口各部件的结构与尺寸与样品入口各部件的结构及尺寸相同;
上述微流控芯片的第一样品过滤室的尺寸为:2000μm≤圆柱形腔室直径≤4000 μm, 
40μm≤第一样品过滤室高度≤60μm;
上述微流控芯片的第一滤液收集室的尺寸为:2000μm≤圆柱形腔室直径≤4000 μm, 
40μm≤第一滤液收集室高度≤60μm;
上述微流控芯片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的宽度为495~505μm,高度为40~60μm;
上述微流控芯片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中相邻柱状体之间的最小距离是20μm。

说明书全文

内设交叉阵列可双向拦截杂质的微流控芯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流控芯片,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样品入口和样品出口的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0002] 市场上的微流控芯片包括样品入口、样品检测单元和样品出口,这种微流控芯片的样品入口不能拦截待检样品中的杂质,由于待检样品中会含有杂质,需设置专的拦截单元来拦截待检样品中的杂质,因而这种微流控芯片结构复杂。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样品入口可拦截待检样品中的杂质的微流控芯片。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流控芯片,由基片和玻璃片(即立体交叉阵列)键合构成,基片内开有两端开放的“凵”形腔室,该腔室包括样品入口、样品检测单元、样品出口。所述样品入口与样品检测单元以及样品出口依次相连通;所述样品检测单元为现有成熟检测模
[0005] 所述样品入口位于基片“凵”形腔室的其中一臂,具体包括第一样品过滤室、第一样品过滤室入口、第一滤液收集室、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和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第一样品过滤室与第一滤液收集室上下设置组合成圆柱形腔室,第一样品过滤室入口位于圆柱形腔室顶部,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位于圆柱形腔室下端侧壁上。第一立体交叉阵列设置在第一样品过滤室与第一滤液收集室间。
[0006] 所述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由多个柱状体交错成网状构成。
[0007] 上述微流控芯片的第一样品过滤室的尺寸为:2000μm≤圆柱形腔室直径≤4000μm,40μm≤第一样品过滤室高度≤60μm。
[0008] 上述微流控芯片的第一滤液收集室的尺寸为:2000μm≤圆柱形腔室直径≤4000μm,40μm≤第一滤液收集室高度≤60μm。
[0009] 上述微流控芯片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的宽度为495~505μm,高度为40~60μm。
[0010] 上述微流控芯片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中相邻柱状体之间的最小距离是20μm。
[0011] 上述微流控芯片的样品出口位于基片“凵”形腔室的另一臂,具体包括第二滤液收集室入口、第二滤液收集室、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二立体交叉阵列、第二样品过滤室和第二样品过滤室出口;第二样品过滤室与第二滤液收集室上下设置组合成圆柱形腔室,第二样品过滤室出口位于圆柱形腔室顶部,第二滤液收集室入口位于圆柱形腔室下端侧壁上。第二立体交叉阵列设置在第二样品过滤室与第二滤液收集室间。
[0012] 上述微流控芯片样品出口各部件的结构与尺寸与样品入口各部件的结构及尺寸相同。
[0013] 本实用新型的好处是:1)由于样品入口的滤液收集室中设置可拦截样品中杂志的柱状体交叉阵列,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拦截单元对待检样品中的杂质进行拦截,因而结构简单;2)柱状形阵列位于滤液收集室之间,待检样品中的杂质被拦截而滤液则由滤液收集室出口流出,因此这种微流控芯片样品入口可吸咐待检测样品的杂质并让其余物质流出;3)样品进口与样品出口可互换使用,操作更为方便。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微流控芯片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微流控芯片的立体示意图;
[0016] 图3是样品入口的俯视图;
[0017] 图4是样品入口的立体图;
[0018] 图5是样品出口的俯视图;
[0019] 图6是样品出口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 如图1~6所示,一种微流控芯片,由基片和玻璃片键合构成,包括样品入口1和样品出口3,所述样品入口1和样品出口3相连通,其创新点在于:
[0022] 所述样品入口1包括第一样品过滤室1-2、第一样品过滤室入口1-1、第一滤液收集室1-4、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1-5和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1-3,第一样品过滤室1-2与第一滤液收集室1-4为圆柱形腔室,第一样品过滤室入口1-1位于圆柱形腔室顶部,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1-5位于圆柱形腔室侧壁上;
[0023] 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立体交叉阵列1-3将圆柱形腔室分割为第一样品过滤室1-2和第一滤液收集室1-4。
[0024] 上述第一样品过滤室1-2的尺寸为:2000μm≤圆柱形腔室直径≤4000μm,40μm≤第一样品过滤室高度≤60μm。
[0025] 上述第一滤液收集室1-4的尺寸为:2000μm≤圆柱形腔室直径≤4000μm,40μm≤第一滤液收集室高度≤60μm。
[0026] 上述第一滤液收集室出口1-5的宽度为500±5μm,高度为40~60μm。
[0027] 上述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一平面阵列1-3中相邻柱状体之间的最小距离是20μm。
[0028] 如图5~6所示,上述微流控芯片的样品出口3包括第二滤液收集室入口3-1、第二滤液收集室3-2、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二立体交叉阵列3-3、第二样品过滤室3-4和第二样品过滤室出口3-5;第二样品过滤室3-4与第二滤液收集室3-2为圆柱形腔室,第二样品过滤室出口3-5位于圆柱形腔室顶部,第二滤液收集室入口3-1位于圆柱形腔室侧壁上;多个柱状体组成的第二立体交叉阵列3-3将圆柱形腔室分割为第二样品过滤室3-4和第二滤液收集室3-2。
[0029] 上述出口3的的结构与尺寸与样品入口1的结构及尺寸相同。
[0030] 如图1~2所示上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样品检测单元2,所述样品入口1与样品检测单元2以及样品出口3依次相连通。
[0031] 用本实用新型的可拦截直径大于20μm杂质的微流控芯片的样品入口1进行样品检测时,按图1所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微流控芯片的样品入口1与样品检测单元2及样品出口3依次相连通后就可以对待检测样品进行检测。
[0032] 如图1-6所示,当待检测样品从样品过滤室1-2顶部入口1-1注入后,由于样品过滤室1-1底部柱状体交叉阵列的过滤作用,直径大于20μm的杂质将被拦截在样品过滤室1-2中,其余滤液汇集于滤液收集室1-4中并通过滤液收集室出口1-5流进检测单元2进行检测后经样品出口3流出。
[0033] 上述实施例并非是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并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符合本实用新型要求,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