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库 / 植物学 / 腋芽 / 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

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

阅读:935发布:2020-05-08

专利汇可以提供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公开了一种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包括:盒体、第一存放部件、第二存放部件、以及第三存放部件,三个存放部件以第一存放部件置于最上层、第二存放部件置于 中间层 并且第三存放部件置于最下层的方式设置在盒体内,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三对滑轨,第一存放部件、第二存放部件及第三存放部件通过三对滑轨能够从盒体内拉出和推入,当第一存放部件、第二存放部件及第三存放部件推入到所述盒体内时相对于外部环境密封,第一存放部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透气孔,第二存放部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透气孔,第三存放部件用于向第一存入部件和第二存放部件提供湿度。还公开了利用前述保存装置保存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方法。,下面是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1)、第一存放部件(2),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用于存放采集的种子、第二存放部件(3),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用于存放采集的枝条叶片及树根、以及第三存放部件(4),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以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置于最上层、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置于中间层并且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置于最下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盒体(1)内,所述盒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三对滑轨,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通过所述三对滑轨能够从所述盒体(1)内拉出和推入,当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推入到所述盒体(1)内时相对于外部环境密封,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的底部设置有直径小于1cm的第一透气孔(21),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的底部设置有直径小于1cm的第二透气孔(31),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内存放湿度为75%-85%的海绵,用于向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和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提供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由耐高温的塑胶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具有能够打开的上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均由与所述盒体(1)相同的材料制成。
5.一种利用前述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保存装置保存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种子的采集与存放:直接手工采集,之后将采集的种子进行附着杂物清理;然后将采自相同茶树或者采自同一品种的种子放在同一个网袋内,并用标签做标记后放入到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中;
(2)枝条叶片的采集与存放:用修枝剪剪取长10cm-15cm需采集的枝条,剪去枝条上没有扦插价值的粗枝老叶;枝条上的大叶剪去1/2;枝条上的中小叶片剪去不超过1/3,保持腋芽完好无损为适度;使用透气保湿的保鲜膜包裹枝条底部5cm-8cm的长度,并用标签做标记后,将枝条叶片按品种分类绑,同一品种的捆绑在一起后放入到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中;
(3)树根的采集与存放:用修枝剪剪切下主根或侧根的5cm-8cm长的一段,用湿纸巾擦拭其表面,然后将同种树根捆绑一起,并用标签做标记后,再用透气保湿的保鲜膜包裹捆绑后的树根并使其两端各暴露出0.5cm -1cm,然后放入到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中;
(4)在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内布置总体积为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内部容积的三分之二的、并且湿度为75%-85%的海绵;
(5)将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所述第二存放部件(3)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4)均推入到所述盒体(1)内,并盖上所述盒体(1)的上盖,由此形成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环境进行保存。

说明书全文

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种质资源保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以下对本发明的相关技术背景进行说明,但这些说明并不一定构成本发明的现有技术
[0003] 我国茶区辽阔,地跨暖温带、亚热带、边缘热带。在这个广阔的区域里,分布有种类繁多的茶树种质资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工作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茶树种质资源一般包括种子、枝条叶片以及树根等。迄今,这些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一直沿用田间种植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保存种质资源,不仅复杂繁琐、占地多,而且给育种工作造成许多不便。特别是对于在野外采集保存种质资源的研究者来说,平时到野外,例如山上采集种质资源时,将取下来的种子、枝条叶片以及树根多采用真空塑料袋包装,或将其装进纸盒子放置,或直接暴露的带回。尽管真空塑料袋相比于其他方式的保存效果要好一些。但是这些保存方法也往往存在种质资源还没有被带回到实验室的情况下,就已经化或是失活,甚至无法应用。因此如何较好保存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并且将它们携带到研究室,以及如何提高野外采集的茶树的种质资源的保存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0004] 因而,现有技术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解决前述问题的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正是针对前述问题提出的。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后得到一种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
[0006]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包括:盒体、第一存放部件,所述第一存放部件用于存放采集的种子、第二存放部件,所述第二存放部件用于存放采集的枝条叶片及树根、以及第三存放部件,所述第一存放部件、所述第二存放部件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以所述第一存放部件置于最上层、所述第二存放部件置于中间层并且所述第三存放部件置于最下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三对滑轨,所述第一存放部件、所述第二存放部件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通过所述三对滑轨能够从所述盒体内拉出和推入,当所述第一存放部件、所述第二存放部件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推入到所述盒体内时相对于外部环境密封,所述第一存放部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二存放部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三存放部件用于向所述第一存入部件和所述第二存放部件提供湿度。
[0007]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的直径均小于1cm。
[0008] 优选地,所述第三存放部件用于存放湿度为75%-85%的海绵。
[0009] 优选地,所述盒体由耐高温的塑胶材料制成。
[0010] 优选地,所述盒体具有能够打开的上盖。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一存放部件、所述第二存放部件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均由与所述盒体相同的材料制成。
[001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利用前述保存装置保存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方法,包括:(1)种子的采集与存放:直接手工采集,之后将采集的种子进行附着杂物清理;然后将采自相同茶树或者采自同一品种的种子放在同一个网袋内,并用标签做标记后放入到所述第一存放部件中;(2)枝条叶片的采集与存放:用修枝剪剪取长10cm-15cm需采集的枝条,剪去枝条上没有扦插价值的粗枝老叶;枝条上的大叶剪去1/2;枝条上的中小叶片剪去不超过1/3,保持腋芽完好无损为适度;使用透气保湿的保鲜膜包裹枝条底部5cm-8cm的长度,并用标签做标记后,将枝条叶片按品种分类绑,同一品种的捆绑在一起后放入到所述第二存放部件中;(3)树根的采集与存放:用修枝剪剪切下主根或侧根的 
5cm-8cm长的一段,用湿纸巾擦拭其表面,去除泥土等杂质,然后将同种树根捆绑一起,并用标签做标记后,再用透气保湿的保鲜膜包裹捆绑后的树根并使其两端各暴露出0.5cm-1cm,然后放入到所述第二存放部件中;(4)在所述第三存放部件内布置总体积为所述第三存放部件内部容积的三分之二的、并且湿度为75%-85%的海绵;(5)将所述第一存放部件、所述第二存放部件及所述第三存放部件均推入到所述盒体内,并盖上所述盒体的上盖,由此形成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环境进行保存。
[0013]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不仅能够延长所采集的种质资源的保存期,而且还能够大幅提高采集保存后种子的发芽率、枝条叶片扦插生根率以及树根新鲜度,提高了采集工作的效率,使得野外茶树种质资源能够被更广泛的应用。附图说明
[0014]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0015]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0016] 附图标记:
[0017] 1.盒体
[0018] 2.第一存放部件;第一透气孔21;第一存放部件推拉部22
[0019] 3.第二存放部件;第二透气孔31;第二存放部件推拉部32
[0020] 4.第三存放部件;第三存放部件推拉部41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示范目的,而绝不是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
[0022]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一般而言,单丛茶例如仙、八仙、毛蟹等品种的茶树生长于野外。此外,人们还会将金萱,英红九号,黄旦,浮六号等品种的茶树种植在野外。本文所提到的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是指对这些生长于野外或被种植于野外的茶树采集的种质资源。如前所述,茶树种质资源一般包括:种子、枝条叶片及树根等。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一般包括采集的种子、枝条叶片以及树根。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包括盒体 1,例如可以为图1中示出的方型结构。在盒体1内设置有第一存放部件2,用于例如存放种子;第二存放部件3,用于例如存放枝条叶片及树根;以及第三存放部件
4,用于存放例如能够提供湿度的基质。所述三个存放部件在盒体1内自上向下的布置。也就是,第一存放部件2处于最高的一层,第三存放部件4处于最底层,第二存放部件3置于中间层。作为示例,每个存放部件均设置为能够拉开的抽屉式。换言之,在盒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三对滑轨(图中未示出),每个存放部件通过一对滑轨安装在盒体1内,并能够拉开及推进去。由此每个存放部件优选地具有推拉部,即,第一存放部件推拉部22,第二存放部件推拉部32,和第三存放部件推拉部41,以方便拉开及推进去。当第一、第二和第三存放部件被推入到盒体 1内时,与盒体1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外,如图中示出的,盒体1的上盖能够打开,以更方便使用。优选地,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盒体1内部的三个部件相对于外界环境也形成了密封的空间,以保证内部的湿度不会外散,从而便于更好地保存第一、第二和第三存放部件内的物质。
[0023] 第三存放部件4的作用在于为第一存放部件和第二存放部件提供湿度。因而,第三存放部件4可存放基质,例如为具有一定湿度的海绵,以向位于上方的第一存放部件2和第二存放部件3提供一定的湿度。此处的海绵是指聚乙烯醇,其具有高吸水保湿性能且无明显气孔。优选地,在第三存放部件4的空间内布置有湿度范围在75%-85%的海绵,海绵的总量占据第三存放部件4的空间的大约三分之二,以保证向上方的第一存放部件2内和第二存放部件3内提供所需的湿度。此外,作为又一示例,第三存放部件4内也可设置加湿设备,例如,加湿器,以向第一存放部件2和第二存放部件3提供所需的湿度。因而,应当理解,第三存放部件4 的作用在于向第一存放部件内和第二存放部件内提供湿度,而不仅是存放具有湿度的基质。
[0024] 为此,位于第三存放部件4上方的第二存放部件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透气孔 31,同理,第一存放部件2的底部也设置有第一透气孔21,以保证从第三存放部件4提供的湿度能够进入到第一存放部件2和第二存放部件3内。如前所述,第一存放部件2用于存放野外采集的茶树的种子,第二存放部件3用于存放野外采集的茶树的枝条叶片及树根。由于叶片枝条及树根对空气的湿度较为敏感,如果湿度过低,则叶片枝条及树根容易失水,因而为了保证叶片枝条及树根的湿度,需要将它们存放在距离提供湿度的第三存放部件4最靠近的位置,所以第二存放部件3用来存放所采集的叶片枝条及树根。由第三存放部件4提供的湿气水分通过第二透气孔31进入到第二存放部件3内,同时湿气水分也通过第一透气孔21 进入到第一存放部件2内。由此,可以理解,第二存放部件3内的湿度略微大于第一存放部件2内的湿度,以保证所采集的种子、叶片枝条及树根都能保持所需的水分。优选地,第一透气孔21和第二透气孔31的直径尺寸均不大于1cm,较优选地为0.1cm-0.3cm。实践证明,直径大于1cm尺寸的透气孔提供湿度的速度会过快,使种子和叶片枝条及树根保存的时间短,很快就会湿度不足,导致失水。因而,直径不大于1cm的透气孔可以提供缓释的水分,以保证较长时间的存放所需的湿度。
[0025] 盒体1例如可以是由耐高温的塑胶材料制成,如聚苯硫醚,以能够承受光照和高温,进一步保证第一存放部件2和第二存放部件3内所存放的采集的种子和枝条叶片及树根的湿度。这是由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采集地点多为山上,阳光直射强度大,而且温度高,因而,采用例如为聚苯硫醚的塑胶材料更能够抵抗光照和高温。优选地,第一存放部件2、第二存放部件3和第三存放部件4与盒体1采用的材料相同,其作用也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存放的种子、枝条叶片及树根的湿度。
[0026] 下面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的应用,即,保存方法,其中以采集单丛茶、金萱、英红九号、黄旦、浮云六号等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例。
[0027] 第一步:种子的采集与存放:直接手工采集,之后将采集的种子进行附着杂物清理,例如,可用干净的湿纸巾轻微擦拭,将附在种子表面的一些杂物如泥,微小的虫卵等清理掉;然后将采自相同茶树或者采自同一品种的种子放在同一个塑料网袋内。作为示例,一般塑料网袋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聚乙烯,网袋的筛孔直径通常为5mm即可,网袋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例如长为5cm,宽为3cm。并用标签做标记后,置于第一存放部件2中。
[0028] 第二步:枝条叶片的采集与存放:用修枝剪剪取长10cm-15cm需采集的枝条,剪去枝条上没有扦插价值的粗枝老叶;枝条上的大叶剪去1/2;枝条上的中小叶片剪去不超过1/3,保持腋芽完好无损为适度;使用透气保湿的保鲜膜包裹枝条底部 5cm-8cm的长度,并用标签做标记后,将枝条叶片按品种分类捆绑,同一品种的捆绑在一起,例如采用细绳,以便于分离,捆绑后放入到第二存放部件3中。
[0029] 第三步:树根的采集与存放:用修枝剪剪切下主根或侧根的5cm-8cm长的一段,用湿纸巾擦拭其表面,去除泥土等杂质,然后将同种树根捆绑一起,例如,使用细绳,并用标签做标记后,再用透气保湿的保鲜膜包裹捆绑后的树根并使其两端各暴露出0.5cm-1cm,也放入到第二存放部件3中。
[0030] 第四步:在第三存放部件4内布置总体积为该存放部件4的内部容积的三分之二的、并且湿度为75%-85%的海绵。
[0031] 第五步:将第一存放部件2、第二存放部件3以及第三存放部件4均推入到盒体1内,并盖上盒体1的上盖,由此形成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环境进行保存。
[0032] 然后可将该保存装置连同采集到的种子、枝条叶片及树根带回到实验室或研究室。
[0033]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节省效率,一般野外采集茶树种质资源均需要采集种子、枝条叶片及树根。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仅采集它们中的一种,例如,仅采集种子和/或技术叶片和/或树根。
[0034] 由于第三存放部件4中布置有能够提供湿度的材料或装置,例如湿度范围在 75%-85%之间的海绵,并且由于第一存放部件2和第二存放部件3的底部均设置有透气孔,所以在第三存放部件4中的海绵能够为第一存放部件2中的种子以及第二存放部件3中的枝条叶片及树根等提供所需要湿度,以使证所采集的种子、枝条叶片及树根保持新鲜所需要的湿度。
[0035] 由于盒体1的材料可抵抗光照和高温,因而在将采集的种子、枝条叶片以及树根放入到各存放部中之后,仍能保持较好的低温效果,延长了将种子带回到实验室或研究室的途中的时间。延长了所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期。
[0036] 采用本发明的野外茶树种质资源采集的保存装置及以上保存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法,例如采用置于真空塑料袋后内、普通纸盒内或者直接无任何包装暴露在空气中带回相比,大大延长了保存期。具体实验数据如下表一所示:
[0037] 表一:保存期对比表
[0038]   种子保存期 枝条叶片保存期 树根保存期现有技术(以使用真空塑料袋为例) 3天 3小时 1天
采用本发明的保存装置和保存方法 7天以上 48小时以上 5天以上
[0039] 以上表一中的数据均是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得出。被进行比较的种质资源均是采自同一树林,选取同一品种、同一植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现有技术中较为常用而且效果较好的方式是采用真空塑料袋包装,因而实验中将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真空塑料袋进行对比。
[0040] 此外,采用本发明的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以上保存方法相比于现有的采用置于真空塑料袋内、普通纸盒内或者直接无任何包装暴露在空气中带回相比,种子的发芽率、枝条叶片的扦插生根率、树根的新鲜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具体实验数据如下表二所示:
[0041] 表二:种质资源采集后应用对比表
[0042]
[0043] 以上表二中的数据均是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得出。被进行比较的种质资源均是采自同一树林,选取同一品种、同一植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现有技术中较为常用而且效果较好的方式是采用真空塑料袋包装,因而实验中将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真空塑料袋进行对比。
[0044]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树根新鲜度,也可称为保持理化性质的程度,一般是根据树根的含水量来判定的。一般情况下,含水量越高,说明树根保存的越新鲜,其保持理化性质的程度越高。反之,含水量越低,说明树根保存的不够新鲜,其保持理化性质的程度越低。众所周知,种质资源在保存过程中,失水是造成种质资源失活的主要因素。
[0045]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野外采集的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装置及保存方法不仅能够延长所采集的种质资源的保存期,而且还能够大幅提高采集保存后种子的发芽率、枝条叶片扦插生根率以及树根新鲜度,使采集的种质资源能够被较好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采集工作的效率,从而使得野外茶树种质资源能够被更广泛的应用。
[0046]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做出各种改变。这些改变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专利汇是专利免费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免费查、免费专利分析。

申请试用

分析报告

专利汇分析报告产品可以对行业情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涉及维度包括行业专利基本状况分析、地域分析、技术分析、发明人分析、申请人分析、专利权人分析、失效分析、核心专利分析、法律分析、研发重点分析、企业专利处境分析、技术处境分析、专利寿命分析、企业定位分析、引证分析等超过60个分析角度,系统通过AI智能系统对图表进行解读,只需1分钟,一键生成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申请试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