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领域 / 对照植物 / 专利数据
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41 Bacillus sp. D747 strain, plant disease controlling agents and insect pest controlling agents using the same and control method using the agents US10495432 2002-11-26 US07094592B2 2006-08-22 Satoshi Watanabe; Jun Toyoshima; Tsutomu Shimizu; Koji Yamaji; Kozo Nagayama; Hiroyuki Yano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novel strain of Bacillus sp. D747 (deposited as FERM BP-8234)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mprising administering cultures of Bacillus sp. D747 (including the viable bacteria) or viable bacteria isolated by culturing, on the plant parts such as roots, stems, leaves, seeds, and the like, or in the culture soil.
42 Schaltungsanordnung für eine zentralgesteuerte Fernmeldevermittlungsanlage, insbesondere PCM-Fernsprechvermittlungsanlage, mit zentralem Koordinationsprozessor und dezentralen Anschlussgruppen mit Teilsteuerwerken EP90117405.2 1990-09-10 EP0419920A1 1991-04-03 Haensel, Eckhart

In einer aus Zentralteil mit zentralem Koppelfeld und zentralem Koordinationsprozessor und aus an das Koppelfeld angeschlossenen Anschlußgruppen mit jeweils einem Teilkoppelfeld und einem Teil­steuerwerk bestehenden Vermittlungsanlage verlauft ein Steuer­kanal zwischen Koordinationsprozessor einerseits und jedem der Teilsteuerwerke andererseits, über den ersterer jederzeit Zugriff zu jedem der letzteren hat. Bei Inbetriebnahme einer gesamten Vermittlungsanlage oder nur einzelner Anschlußgruppen lädt der Koordinationsprozessor die Teilsteuerwerke mit Peripheriedaten, die vermittlungstechnische Programminformationen einerseits und Anschlußdaten andererseits umfassen. Im Koordinationsprozessor ist eine programmgesteuerte Datenladeeinrichtung vorgesehen, die zur Abwicklung verschiedener Datenladeprozesse entsprechende Daten aus verschiedenen Teilen eines zentralen Speichers nacheinander abruft, diese in eine programmgemäß festgelegte Übertragungsreihenfolge bringt und sie so zusammenfügt, daß informationslose Fülldaten beim Datenladeprozeß vermieden werden.

43 Schaltungsanordnung für eine zentralgesteuerte Fernmeldevermittlungsanlage, insbesondere PCM-Fernsprechvermittlungsanlage, mit zentralem Koordinationsprozessor und dezentralen Anschlussgruppen mit Teilsteuerwerken EP90117405.2 1990-09-10 EP0419920B1 1996-04-10 Haensel, Eckhart
44 一种新型稻抗旱耐盐遗传位点及其应用 CN202211369058.4 2022-11-03 CN117987422A 2024-05-07 向成斌; 夏金球
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抗旱耐盐植物的方法,包括降低或敲除植物中SPL8基因的表达,从而培育出与野生型对照植物相比更加抗旱耐盐的植物。
45 鉴定表现出变色减轻的植物材料的方法以及该鉴定的植物用于生产经济作物的用途 CN201510353181.0 2008-07-04 CN105875401A 2016-08-24 W·范维利特; C·M·P·梵邓恩; J·W·舒特
发明涉及一种检验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表现出减轻的或不存在的伤口诱导的表面变色的植物或植物部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得自表现出遗传变异的植物种群、尤其是基因库的植物或植物部分;任选地在植物或植物部分上形成伤口表面;培育植物或植物部分或其上形成的伤口表面使得在其中或其上发生变色;观察植物或植物部分之中或之上的变色;将观察到的变色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中观察到的变色相比较,以评价植物或植物部分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是否表现出无变色或变色减轻;和将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表现出无变色或变色减轻的植物或植物部分鉴定为具有减轻的伤口诱导的表面变色性状的植物。
46 鉴定表现出变色减轻的植物材料的方法,由此鉴定的植物以及该鉴定的植物用于生产表现出变色减轻的经济作物的用途 CN200880016411.2 2008-07-04 CN101677518A 2010-03-24 W·范维利特; C·M·P·梵邓恩; J·W·舒特
发明涉及一种检验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表现出减轻的或不存在的伤口诱导的表面变色的植物或植物部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得自表现出遗传变异的植物种群、尤其是基因库的植物或植物部分;任选地在植物或植物部分上形成伤口表面;培育植物或植物部分或其上形成的伤口表面使得在其中或其上发生变色;观察植物或植物部分之中或之上的变色;将观察到的变色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中观察到的变色相比较,以评价植物或植物部分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是否表现出无变色或变色减轻;和将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表现出无变色或变色减轻的植物或植物部分鉴定为具有减轻的伤口诱导的表面变色性状的植物。
47 鉴定表现出变色减轻的植物材料的方法和由此鉴定的植物用于生产表现出变色减轻的经济作物的用途 CN200880016411.2 2008-07-04 CN101677518B 2015-07-22 W·范维利特; C·M·P·梵邓恩; J·W·舒特
发明涉及一种检验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表现出减轻的或不存在的伤口诱导的表面变色的植物或植物部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得自表现出遗传变异的植物种群、尤其是基因库的植物或植物部分;任选地在植物或植物部分上形成伤口表面;培育植物或植物部分或其上形成的伤口表面使得在其中或其上发生变色;观察植物或植物部分之中或之上的变色;将观察到的变色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中观察到的变色相比较,以评价植物或植物部分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是否表现出无变色或变色减轻;和将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表现出无变色或变色减轻的植物或植物部分鉴定为具有减轻的伤口诱导的表面变色性状的植物。
48 用于选择显示减少的损伤诱导的表面变色的方法 CN200780006285.8 2007-01-08 CN101400253A 2009-04-01 C·M·P·范杜恩
发明涉及用于针对其中存在的个体筛选植物或植物部分的群体的方法,所述个体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显示减少的变色,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植物群体或来自该群体的植物的部分;任选地在待筛选的植物或植物部分上产生损伤表面;温育植物或植物部分或在其上产生的损伤表面,以允许在其内或其上发生变色;在植物或植物部分内或上观察变色;将观察到的变色与在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内观察到的变色进行比较,从而鉴定显示没有变色或显示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减少的变色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合适地变色是损伤诱导的变色。
49 用于选择显示减少的损伤诱导的表面变色的方法 CN201510638844.3 2007-01-08 CN105340729A 2016-02-24 C·M·P·范杜恩
发明涉及用于针对其中存在的个体筛选植物或植物部分的群体的方法,所述个体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显示减少的变色,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植物群体或来自该群体的植物的部分;任选地在待筛选的植物或植物部分上产生损伤表面;温育植物或植物部分或在其上产生的损伤表面,以允许在其内或其上发生变色;在植物或植物部分内或上观察变色;将观察到的变色与在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内观察到的变色进行比较,从而鉴定显示没有变色或显示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减少的变色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合适地变色是损伤诱导的变色。
50 用于选择显示减少的损伤诱导的表面变色的植物的筛选方法和所获得的植物及植物部分 CN200780006117.9 2007-01-08 CN101404873B 2013-10-02 C·M·P·范登
发明涉及用于针对其中存在的个体筛选植物或植物部分的群体的方法,所述个体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显示减少的损伤诱导的表面变色,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植物群体或来自群体的植物的部分;在待筛选的植物或植物部分以及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上产生损伤表面;温育损伤表面以允许在其内或其上面发生变色;在植物或植物部分内或上面观察损伤表面变色;将观察到的待筛选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内或上面的损伤表面变色与在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上或内观察到的变色进行比较。本发明还涉及所选择的植物。
51 用于选择显示减少的损伤诱导的表面变色的植物的筛选方法和所获得的植物及植物部分 CN200780006117.9 2007-01-08 CN101404873A 2009-04-08 C·M·P·范登
发明涉及用于针对其中存在的个体筛选植物或植物部分的群体的方法,所述个体与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相比,显示减少的损伤诱导的表面变色,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植物群体或来自群体的植物的部分;在待筛选的植物或植物部分以及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上产生损伤表面;温育损伤表面以允许在其内或其上面发生变色;在植物或植物部分内或上面观察损伤表面变色;将观察到的待筛选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内或上面的损伤表面变色与在对照植物或植物部分上或内观察到的变色进行比较。本发明还涉及所选择的植物。
52 促进植物的生长或生物量增加的GGPS基因及其用途 CN201180048801.X 2011-10-05 CN103153043B 2015-04-08 柳炳泰; 桑迪普·库玛尔塔塔
发明涉及一种将含有GGPS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化到植物细胞中,从而与对照组植物相比,在短时间内增加植物的生长或生物量的方法;一种与对照组植物相比,在短时间内生长或生物量得到增加的转化植物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用含有GGPS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化植物细胞的步骤;一种由上述方法制备的植物体及其种子,所述植物体及种子与对照组植物相比,生长或生物量的增加得到促进;以及一种包含GGPS基因组合物,其用于和对照组植物相比,促进植物的生长或生物量的增加。
53 促进植物的生长或生物量增加的GGPS基因及其用途 CN201180048801.X 2011-10-05 CN103153043A 2013-06-12 柳炳泰; 桑迪普·库玛尔塔塔
发明涉及一种将含有GGPS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化到植物细胞中,从而与对照组植物相比,在短时间内增加植物的生长或生物量的方法;一种与对照组植物相比,在短时间内生长或生物量得到增加的转化植物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用含有GGPS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化植物细胞的步骤;一种由上述方法制备的植物体及其种子,所述植物体及种子与对照组植物相比,生长或生物量的增加得到促进;以及一种包含GGPS基因组合物,其用于和对照组植物相比,促进植物的生长或生物量的增加。
54 一种蒜酸对照品的制备工艺 CN200910142157.7 2009-06-01 CN101560174B 2010-09-29 李新霞; 陈坚; 朱瑾
一种蒜酸对照品的制备方法及工艺,首先从鲜蒜中提取蒜氨酸,然后分两种方法制备蒜氨酸对照品,一是乙醇重结晶制备蒜氨酸对照品、二是丙重结晶制备蒜氨酸对照品,最后蒜氨酸物理常数测定、四谱分析及纯度的测定各项指标合格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植物提取物对照品”要求的“蒜氨酸对照品”。
55 一种检测豆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核苷酸序列及试剂 CN200610081219.4 2006-05-25 CN100580429C 2010-01-13 汪琳; 吴小兵; 相宁; 周雪平; 周琦; 任鲁风; 马新颖; 高文娜; 李明福; 邓丛良; 王欣月; 张永江; 汪万春; 种焱; 王甲正; 何新舟; 于翠; 吴建祥
一种检测豆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在固相载体表面固定有若干探针和质控对照,其中:探针具有序列表SEQ ID No.1至SEQ ID No.80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质控对照由表面化学对照、荧光标记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杂交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成。本发明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在于:实用性强、快速、特异、灵敏、反应成本低、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靠。经过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证明该检测系统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和精确性,可广泛应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植物检疫、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监察、植保站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以及植物病毒分类学研究中病原体鉴定等领域。豆科植物病毒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600多种豆科植物源性食品的日常检疫工作中。
56 一种检测豆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核苷酸序列及试剂 CN200610081219.4 2006-05-25 CN1952648A 2007-04-25 汪琳; 吴小兵; 相宁; 周雪平; 周琦; 任鲁风; 马新颖; 高文娜; 李明福; 邓丛良; 王欣月; 张永江; 汪万春; 种焱; 王甲正; 何新舟; 于翠; 吴建祥
一种检测豆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在固相载体表面固定有若干探针和质控对照,其中:探针具有序列表SEQ ID No.1至SEQ ID No.80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质控对照由表面化学对照、荧光标记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杂交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成。本发明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在于:实用性强、快速、特异、灵敏、反应成本低、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靠。经过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证明该检测系统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和精确性,可广泛应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植物检疫、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监察、植保站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以及植物病毒分类学研究中病原体鉴定等领域。豆科植物病毒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600多种豆科植物源性食品的日常检疫工作中。
57 酸对照品的制备方法及工艺 CN200910142157.7 2009-06-01 CN101560174A 2009-10-21 李新霞; 陈坚; 朱瑾
一种蒜酸对照品的制备方法及工艺,首先从鲜蒜中提取蒜氨酸,然后分两种方法制备蒜氨酸对照品,一是乙醇重结晶制备蒜氨酸对照品、二是丙重结晶制备蒜氨酸对照品,最后蒜氨酸物理常数测定、四谱分析及纯度的测定各项指标合格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植物提取物对照品”要求的“蒜氨酸对照品”。
58 一种检测茄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核苷酸序列及试剂 CN200610081221.1 2006-05-25 CN100580430C 2010-01-13 汪琳; 吴小兵; 相宁; 周雪平; 周琦; 任鲁风; 马新颖; 高文娜; 李明福; 邓丛良; 王欣月; 张永江; 汪万春; 种焱; 王甲正; 何新舟; 于翠; 吴建祥
一种检测茄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在固相载体表面固定有若干探针和质控对照,其中:探针具有序列表SEQ ID No.1至SEQ ID No.70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质控对照由表面化学对照、荧光标记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杂交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成。本发明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在于:实用性强、快速、特异、灵敏、反应成本低、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靠。经过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证明该检测系统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和精确性,可广泛应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植物检疫、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监察、植保站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以及植物病毒分类学研究中病原体鉴定等领域。茄科植物病毒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80多种茄科植物源性食品的日常检疫工作中。
59 一种检测茄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核苷酸序列及试剂 CN200610081221.1 2006-05-25 CN1952649A 2007-04-25 汪琳; 吴小兵; 相宁; 周雪平; 周琦; 任鲁风; 马新颖; 高文娜; 李明福; 邓丛良; 王欣月; 张永江; 汪万春; 种焱; 王甲正; 何新舟; 于翠; 吴建祥
一种检测茄科植物病毒的基因芯片,在固相载体表面固定有若干探针和质控对照,其中:探针具有序列表SEQ ID No.1至SEQ ID No.70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质控对照由表面化学对照、荧光标记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杂交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成。本发明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在于:实用性强、快速、特异、灵敏、反应成本低、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靠。经过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证明该检测系统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和精确性,可广泛应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植物检疫、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监察、植保站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以及植物病毒分类学研究中病原体鉴定等领域。茄科植物病毒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80多种茄科植物源性食品的日常检疫工作中。
60 通过采用基于RNAi的策略使真菌病原体的小RNA途径失效来控制真菌病原体 CN201680034504.2 2016-04-27 CN107709563B 2024-01-09 金海翎
发明涉及增强植物或植物的部分的病原体抗性的方法。一方面,所述方法包括使植物或植物的部分接触靶向真菌的Dicer‑样(DCL)基因的双链RNA或小RNA双链体,其中相比未接触所述双链RNA或小RNA双链体的对照植物或对照植物的部分,所述植物或植物的部分具有增强的对真菌病原体的抗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