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申请号 CN201010215590.1 申请日 2010-06-24 公开(公告)号 CN101930701A 公开(公告)日 2010-12-29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林建二; 下神耕造; 毛塚美纱子;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兼顾柔性和实用强度的电光学装置及 电子 设备以及照明装置。作为电光学装置的显示装置(100)具备将作为薄型的有机EL面板的 显示面板 (18)利用2片 树脂 膜(25a、25b) 层压 的结构。这里,在层压结构体(25)的显示区域V侧,安装有在平面上将显示区域V包围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28)。加强构件(28)是用于加强薄板状的显示面板(18)的构件,由包含拉伸强度优异的 碳 纤维 的材料构成。利用此种构成,显示装置(100)可以实现能够弯曲的柔性、和即使弯曲也不会使显示面板(18)破裂的实用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电光学层的显示面板
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侧的第一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一树脂膜,以覆盖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二树脂膜,和
至少设于所述第一树脂膜和所述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上的加强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第一树脂膜上的所述加强构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具有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包含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碳纤维层形成的层叠结构,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包含沿第一方向平面地延伸的多条碳纤维,所述第二碳纤维层包含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由碳纤维中含浸有树脂的预浸料坯形成,
所述加强构件是使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层层叠3层以上并固化而成的层叠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包含因瓦合金、或、或钛合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形状以与所述显示区域相同的形状而设置,
并且所述加强构件的大小为平面地覆盖到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设于所述第一树脂膜上的第一加强构件、和设于所述第二树脂膜上的第二加强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开口部,设有覆盖所述显示区域的光学膜,
所述树脂膜是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加强构件及所述光学膜贴合的粘接剂。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构件中包含石墨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层配置于所述第二树脂膜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层配置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层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石墨层中平面地形成有多个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三面、和与所述第三面相对的第四面,
在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的任一方,形成有反射层。
14.根据权利要求2~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二面相对的第五面、和与所述第五面相对的第六面,
在所述第五面形成有反射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电光学层设于玻璃基板上,
所述玻璃基板具有至少一边从所述显示区域伸出的伸出区域,
在所述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
所述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被至少所述第一树脂膜及所述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覆盖,并且所述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另一端从至少所述第一树脂膜及所述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的端部向外部露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板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膜及所述第二树脂膜为聚乙烯系共聚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光学层为包含有机发光层的有机EL层。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作为显示部。
20.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电光学层的面板,
以覆盖所述面板的第一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一树脂膜,以覆盖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二树脂膜,和
至少设于所述第一树脂膜及所述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上的加强构件;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与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三面、和与所述第三面相对的第四面,
在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的任一方,形成有反射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形成有所述反射层。
22.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第一面具有发光区域,设于所述第一树脂膜上的所述加强构件在所述面板的发光区域具有开口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加强构件设为第一加强构件时,还具备设于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二树脂膜上的第二加强构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具有与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二面相对的第五面、和与所述第五面相对的第六面,
在所述第五面形成有所述反射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包含第一碳纤维层与第二碳纤维层形成的层叠结构,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包含沿第一方向平面地延伸的多条碳纤维,所述第二碳纤维层包含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由碳纤维中含浸有树脂的预浸料坯形成,
所述加强构件是使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层层叠3层以上并固化而成的层叠体。
27.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包含因瓦合金、或钛、或钛合金。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的开口形状以与所述发光区域相同的形状而设置,
并且所述加强构件的大小为平面地覆盖到所述面板的端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周缘部,形成有贯穿所述第一树脂膜、所述第二树脂膜及所述加强构件的多个安装孔。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是沿着所述面板的边以长孔状形成的。
31.根据权利要求20~2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所述电光学层设于玻璃基板上,
所述玻璃基板具有至少一边从所述发光区域伸出的伸出区域,
在所述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
所述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被所述第一树脂膜及所述第二树脂膜覆盖,并且所述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一树脂膜及所述第二树脂膜的端部向外部露出。
32.根据权利要求20~3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所述电光学层设于玻璃基板上,所述玻璃基板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33.根据权利要求20~3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膜及所述第二树脂膜为聚乙烯系共聚材料。
34.根据权利要求20~3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光学层为包含有机发光层的有机EL层。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薄型电视、手机中所用的平板显示器,要求薄型并且轻质。另外,近来,为了开拓新的用途提出过具有柔软性的平板显示器。
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过在薄型化至100μm以下的2片玻璃基板之间夹持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层的有机EL显示装置。另外,该文献中,为了弥补伴随着薄型化的强度不足,还记载有在表里面的玻璃基板的外侧分别设置树脂制的加强层。
另外,专利文献2中,如图34所示,提出过将由一对薄型玻璃基板构成的液晶面板90从表面及里面用2片透明的树脂膜95a、95b包入而层压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400。
液晶面板90为反射型,在进行显示侧的表面,配置有兼作加强板的偏振片91,在里面,配置有树脂制的加强板92。也就是说,液晶面板90在表里面贴附有树脂制的加强板91、92的状态下,由2片树脂膜95a、95b层压。
根据考察,依靠这些加强板91、92及树脂膜95a、95b的层压的加强结构是用于弥补玻璃基板的如下的特性的,即,虽然对于压缩应耐受比较强,然而对于拉伸应力的耐受却非常弱。另外,在该文献中,还有也可以将该加强结构适用于EL面板的记载。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0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131639号公报
但是,在依靠树脂制的加强板91、92及树脂膜95a、95b的层压的以往的加强结构中,存在难以获得足够的实用强度的问题。换言之,上述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400,存在难以兼顾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问题。
这是因为,贴附于玻璃基板上的树脂制的加强板91、92及树脂膜95a、95b当被施加弯曲应力时,就会追随着玻璃基板弯曲。换言之,由于加强板91、92及树脂膜95a、95b与玻璃基板一起很容易地弯曲到玻璃基板的极限点(极限半径),因此会有在玻璃基板上产生龟裂而破裂的情况。
另外,以往的加强结构中,由于是将在表里面贴附有加强板91、92的状态的液晶面板90利用2片树脂膜95a、95b层压的构成,因此不仅有液晶面板90变厚的问题,而且还有在层压时会在液晶面板90的周缘部产生间隙G的问题。
该间隙G特别是在将该加强结构用于作为显示面板使用有机EL面板时成为问题。具体来说是因为,当在有机EL面板的周缘部形成大的间隙G时,分就有可能浸入该间隙G,导致有机EL层的劣化。另外,由于有机EL面板是自发光器件,因此在显示时会伴随着放热,然而在以往的加强结构中,存在对于散热没有任何考虑的问题。换言之,以往的加强结构,存在难以抑制由有机EL面板的放热造成的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
提供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电光学层的显示面板、以覆盖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侧的第一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一树脂膜、以覆盖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二树脂膜、和至少设于第一树脂膜及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上的加强构件。
根据该电光学装置,由于是加强构件设于树脂膜的外面的结构,因此可以减小在层压显示面板时在显示面板的周缘部产生的间隙,可以使密封性提高。另外,与在显示面板的表里面贴附有加强板的以往的显示装置相比,可以减薄电光学装置。
另外,作为其他应用例,提供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第一树脂膜上的加强构件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具有开口部。
根据该电光学装置,由于按照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具有开口部的方式设置加强构件,因此例如即使在加强构件中使用了使可见性降低的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可见性的降低。另外,由于通过使加强构件具有开口部,电光学装置就具有变薄的部分,因此与以往的不具有开口部的构成相比更容易弯曲。
此外,加强构件包含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碳纤维层形成的层叠结构,在平面上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包围地设置,上述第一碳纤维层包含沿第一方向平面地延伸的多条碳纤维,上述第二碳纤维层包含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
由于加强构件包含第一碳纤维层与第二碳纤维层形成的层叠结构,上述第一碳纤维层包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上述第二碳纤维层包含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因此利用两者使平面上任何方向上的拉伸强度提高,无论从任何的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设有电光学层的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所谓碳纤维是将以PAN(聚丙烯腈)或沥青等为原料的长纤维在1000℃以上的高温下高纯度地碳化而得的材料,具有高拉伸强度、低热变形率(低线膨胀系数)、高热传导性等。通过将此种碳纤维制成与环树脂等粘合剂树脂复合化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Plastics),就可以赋予比以往的利用无机粒子或玻璃纤维复合化的树脂制的加强板更高的拉伸强度,因此在贴附有50μm~200μm那样的极薄的加强构件的状态下,即使对碳纤维的延伸方向施加弯曲应力,也可以抑制设有电光学层的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所以,根据本应用例的电光学装置,可以获得足够的实用强度。
此外,以往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加强板被树脂膜覆盖,因此还有如下的问题,即,例如在从显示面板中产生某种热的情况下,热会蓄积在层压结构体内,然而通过将加强构件设于树脂膜上,就不会有热蓄积于层压结构内的情况,因此可以将显示面板的放热有效地散出。特别是,通过将含有热传导率比树脂更为优异的碳纤维的加强构件设于树脂膜上,由于热传导率与以往的树脂制的加强板相比更高,因此可以将显示面板的放热有效地散出。
另外,如果作为加强板例如使用热传导优异的,则由于相对于显示面板中所用的玻璃基板的线膨胀系数约为4ppm/℃,铝的线膨胀系数约为24ppm/℃,约为5倍,因此还存在薄的显示面板会伴随着铝的热伸缩而翘曲的问题,然而如果使用由包含沿交叉的方向层叠的2层碳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的加强构件,则由于该由包含碳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的加强构件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ppm/℃,因此与热伸缩剧烈的以往的铝不同,即使贴附于电光学装置的里面,也可以防止翘曲的产生。
所以,可以提供具有足够的散热性并且防止了翘曲的产生的电光学装置。
另外,优选第一碳纤维层及第二碳纤维层由碳纤维中含浸有树脂的预浸料坯形成,加强构件是使第一碳纤维层和第二碳纤维层层叠3层以上并固化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加强构件优选由因瓦合金(invar)、或、或钛合金制成。
另外,优选加强构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形状以与显示区域相同的形状而设置,并且加强构件是平面地覆盖到显示面板的端部的大小。
另外,优选具备设于第一树脂膜上的第一加强构件、和设于第二树脂膜上的第二加强构件。
另外,优选在加强构件的开口部,设有覆盖显示区域的光学膜,第一树脂膜及第二树脂膜是使显示面板与加强构件及光学膜贴合的粘接剂。
另外,优选在加强构件中包含石墨层。
另外,石墨层优选配置于第二树脂膜与第一碳纤维层之间。
另外,石墨层优选配置于第一碳纤维层与第二碳纤维层之间。
另外,优选在石墨层中平面地形成有多个孔。
另外,优选加强构件具有与显示面板的第一面相对的第三面、和与第三面相对的第四面,在加强构件的至少第三面及第四面的任一方中,形成有反射层。
另外,优选加强构件具有与显示面板的第二面相对的第五面、和与第五面相对的第六面,在第五面形成有反射层。
根据此种具有反射层的构成,可以利用设于加强构件的反射层,反射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放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实现高亮度特性。
另外,优选显示面板的电光学层设于玻璃基板上,玻璃基板具有至少一边从显示区域伸出的伸出区域,在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至少由第一树脂膜及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覆盖,并且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另一端至少从第一树脂膜及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的端部向外部露出。
另外,上述玻璃基板的厚度优选为100μm以下。
另外,上述第一树脂膜及第二树脂膜优选为聚乙烯系共聚材料。
另外,上述电光学层优选为包含有机发光层的有机EL层。
另外,作为其他的应用例,可以举出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应用例的电光学装置作为显示部。
另外,作为其他的应用例,可以举出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电光学层的面板、以覆盖面板的第一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一树脂膜、以覆盖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的方式层压的第二树脂膜、和至少设于第一树脂膜及第二树脂膜的任一方上的加强构件,加强构件具有与面板的上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三面、和与第三面相对的第四面,在加强构件的至少第三面及第四面的任一方中,形成有反射层。
根据该照明装置,由于是加强构件设于树脂膜的外面的结构,因此可以减小层压面板时在面板的周缘部产生的间隙,可以使密封性提高。另外,与在面板的表里面贴附有加强板的以往的显示装置相比,可以减薄照明装置。
此外,由于在加强构件的第三面及第四面的任一方,形成有反射层,因此可以将从发光区域放射出的照明光的一部分用反射层反射,作为有助于照明的光。换言之,由于可以利用反射层来提高照明效率,因此作为照明装置可以获得足够的照明效率。
另外,优选面板的第一面具有发光区域,设于第一树脂膜上的加强构件在面板的发光区域具有开口部。由于按照在面板的显示区域具有开口部的方式设置加强构件,因此例如即使在加强构件中使用了使可见性降低的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可见性的降低。另外,通过使加强构件具有开口部,照明装置就会具有变薄的部分,因此与以往的不具有开口部的构成相比更容易弯曲。此外,由于将加强构件设置为在平面上包围面板的发光区域,因此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可以获得足够的实用强度。
另外,优选在加强构件的第三面及第四面形成有反射层。
另外,在将加强构件设为第一加强构件时,优选还具备设于面板的第二树脂膜上的第二加强构件。
另外,优选第二加强构件具有与面板的第二面相对的第五面、和与第五面相对的第六面,在第五面形成有反射层。
另外,优选在第一加强构件的第一面侧的面、以及第二加强构件的第二面侧的面,形成有反射层。
另外,加强构件优选包含第一碳纤维层与第二碳纤维层形成的层叠结构,上述第一碳纤维层包含沿第一方向平面地延伸的多条碳纤维,上述第二碳纤维层包含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
像这样,通过将加强构件设为包含第一碳纤维层与第二碳纤维层形成的层叠结构,上述第一碳纤维层包含沿第一方向平面地延伸的多条碳纤维,上述第二碳纤维层包含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平面上任何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就会提高,无论从任何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而且,所谓碳纤维是将以PAN(聚丙烯腈)或沥青等为原料的长纤维在1000℃以上的高温下高纯度地碳化而得的材料,具有高拉伸强度、低热变形率(低线膨胀系数)、高热传导性等。通过将此种碳纤维制成与环氧树脂粘合剂树脂复合化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Plastics),就可以赋予比以往的利用无机粒子或玻璃纤维复合化的树脂制的加强板更高的拉伸强度,因此在贴附有50μm~200μm那样的极薄的画框状加强构件的状态下,即使对碳纤维的延伸方向施加弯曲应力,也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所以,根据本应用例的电光学装置,可以获得足够的实用强度。
此外,由于含有热传导率比树脂更优异的碳纤维的加强构件与以往的树脂制的加强板相比热传导率高,因此可以将面板的放热有效地散出。
另外,优选第一碳纤维层及第二碳纤维层由碳纤维中含浸有树脂的预浸料坯形成,加强构件是使第一碳纤维层、第二碳纤维层层叠3层以上并固化而成的层叠体。具体来说,各碳纤维层是以碳纤维中含浸有未固化树脂的预浸料坯为原料形成的。
另外,加强构件优选包含因瓦合金、或钛、或钛合金。
另外,优选加强构件的开口形状以与发光区域相同的形状而设置,并且加强构件是平面地覆盖到面板的端部的大小。
另外,优选在面板的周缘部,形成有贯穿树脂膜及加强构件的多个安装孔。
另外,安装孔优选沿着面板的边以长孔状形成。
另外,优选面板的电光学层设于玻璃基板上,玻璃基板具有至少一边从发光区域伸出的伸出区域,在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端由树脂膜覆盖,并且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另一端从树脂膜的端部向外部露出。
另外,优选面板的电光学层设于玻璃基板上,玻璃基板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另外,上述树脂膜优选为聚乙烯系共聚材料。
另外,上述电光学层优选为包含有机发光层的有机EL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的显示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3是图2的d部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CFRP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a)、(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制造形态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C-C’剖面的显示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11是图10的f部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CFRP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a)、(b)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制造形态的图。
图15(a)是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b)、(c)是表示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7(a)是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b)是表示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18(a)是实施方式8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b)是表示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19(a)及(b)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电子书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照明装置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H-H’剖面的照明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22是图21的e部的放大图。
图23是表示CFRP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5(a)、(b)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制造形态的图。
图26(a)是实施方式11的照明装置的平面图,(b)是(a)的g-g剖面的照明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27(a)~(c)是图26(b)的j部的放大图。
图28(a)是图26(b)的k部的放大图,(b)是图26(b)的j部的放大图。
图29(a)是实施方式12的照明装置的平面图,(b)是(a)的m-m剖面的照明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30是飞机的室内照明装置的形态图。
图31是变形例3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32(a)是变形例4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b)、(c)是表示变形例4的显示面板的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图33是变形例5的照明装置的剖面图。
图34是以往的显示装置的侧剖面图。
其中,1...元件基板,8...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16...CF基板,18...显示面板,20...作为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柔性基板,25a、25b...树脂膜,28...作为第一加强构件的加强构件,29、30...作为第二加强构件的加强构件,100、110、120、150、160、170、180、190...作为电光学装置的显示装置,200...作为电子设备的电子书,300、350、360、370、380...照明装置,301...元件基板,308...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316...密封基板,318...面板,320...作为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柔性基板,325a、325b...树脂膜,328...作为第一加强构件的加强构件,330...作为第二加强构件的加强构件,h...作为第一碳纤维层的碳纤维层,i...作为第二碳纤维层的碳纤维层,V...显示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将各层或各部位设为可以在图面上识别程度的大小,而使各层或各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1)
“显示装置的概要”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的显示装置的侧剖面图。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作为电光学装置的显示装置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显示装置100是具备将作为薄型的有机EL面板的显示面板18利用2片树脂膜25a、25b层压的结构的柔性的有机EL显示装置。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该层压结构或者层压后的状态的显示面板18称作层压结构体25。
显示面板18具备由以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构成的显示区域V。另外,为了确保柔软性,构成显示面板18的一对基板的厚度分别被设定为100μm以下。在显示区域V中,周期性地配置有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色像素,利用各像素射出的显示光来显示全色的图像。而且,并不限定于进行彩色显示的显示面板18,也可以是进行单色显示的显示面板。显示区域V形成横向较长的长方形,在包括图1的各图中,将该横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比横向短的纵向定义为Y轴方向。另外,将显示面板18的厚度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将显示区域V侧的面称为作为第一面的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作为第二面的里面。
这里,在层压结构体25的显示区域V侧,安装有在平面上将显示区域V包围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28。所谓画框状,是指像在显示区域V中具有开口部28a那样覆盖显示面板18的构成。此外,加强构件28的开口部28a的形状以沿着显示区域V的轮廓的形状而设置,加强构件28的端部优选覆盖到显示面板18的端部的构成。加强构件28是用于加强薄板状的显示面板18的构件,由拉伸强度优异的材料构成。例如,优选使用含有碳纤维的材料。另外,在使显示区域V露出的开口部(孔)28a的4个,形成有角R。
利用此种构成,显示装置100就会兼具可以如图1中虚线所示那样弯曲的柔性、和即使弯曲也不会使显示面板18破裂的实用强度。
而且,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8由元件基板1、CF(滤色器)基板16构成,在其一端,形成有元件基板1的一边从CF基板16伸出的伸出区域。在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基板20。而且,所谓柔性基板20,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简称。另外,在柔性基板20中,安装有驱动用IC(Integrated Circuit)21,在其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多个端子
“显示面板的详细的构成”
图3是图2的显示面板18的d部的放大图。接下来,对显示面板18的详细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8由元件基板1、元件层2、平坦化层4、像素电极6、隔壁7、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8、公共电极9、电极保护层10、缓冲层11、气体屏蔽层12、填充材料13、CF层14、CF基板16等构成。另外,将由元件基板1和CF基板16夹持的部位称作功能层17。换言之,将从元件层2到CF层14的层叠结构称作功能层17。
元件基板1由透明的无机玻璃构成。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使用无玻璃。
在元件层2中,形成有用于有源驱动各像素的像素电路。在像素电路中,包含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构成的用于选择像素的选择晶体管、和用于在有机EL层8中流过电流的驱动晶体管3等,是与每个像素对应地形成的。
在元件层2的上层(Z轴(-)方向),形成有例如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作为绝缘层的平坦化层4。
在平坦化层4的上层,逐个像素划分地依次层叠有反射层5和像素电极6。反射层5是例如由铝等构成的反射层,将从有机EL层8射向元件基板1侧的光反射,成为有助于显示的光。
像素电极6由ITO(Indium Tin Oxide)或ZnO等透明电极构成,在每个像素中利用贯穿平坦化层4的接触孔与元件层2的驱动晶体管3的漏端子连接。
隔壁7由光固化性的黑色树脂等构成,在平面上将各像素以格子状划分。而且,为了防止光的误动作,包含元件层2中的驱动晶体管3的像素电路被按照在平面上与隔壁重合的方式配置。
有机EL层8是将像素电极6及隔壁7覆盖而形成的。另外,虽然在图3中为一层的构成,然而在实际上,是由空穴输送层及发光层、和电子注入层等构成,并以该顺序层叠于像素电极6上,上述空穴输送层及发光层分别由有机物的薄膜构成。空穴输送层由芳香族二胺(TPAB2Me-TPD、α-NPD)等升华性的材料构成。发光层由有机发光材料薄膜构成,该膜由将红、绿、蓝三色组合形成的放射白色光的多层构成。电子注入层由LiF(氟化锂)等构成。
公共电极9是将Mg、Ag等金属以透过光的方式极薄地成膜的金属薄膜层。进而,为了降低电阻,也可以层叠ZnO等金属氧化物、TiN等金属氮化物层等透明导电膜
电极保护层10由SiO2、Si3N4、SiOxNy等透明并且高密度、具有阻断水分的功能的材质构成。
缓冲层11是热固性的环氧树脂等透明的有机缓冲层。
气体屏蔽层12是SiO2、Si3N4、SiOxNy等透明并且高密度、具有阻断水分的功能的密封层,担负防止水分向有机EL层8浸入的功能。
填充材料13是例如由热固性的环氧树脂等构成的透明的粘接层,填充于气体屏蔽层12与CF层14之间的凹凸面,并且将两者粘接。另外,还起到防止水分从外部向有机EL层8浸入的作用。
CF基板16由与元件基板1相同的无机玻璃构成,在有机EL层8侧(Z轴(+)侧),形成有CF层14。
在CF层14中,与像素配置相同地配置有红色滤色器14r、绿色滤色器14g、蓝色滤色器14b。具体来说,各色的滤色器被配置为分别与对应的像素电极6重合,在各滤色器之间,形成有以影线表示的遮光部。遮光部被按照在平面上与隔壁7重合的方式以格子状形成,在光学上,起到黑矩阵的作用。
从如此构成的各像素中,射出与滤色器的色调对应的显示光。例如,在红色像素的情况下,由有机EL层8放射的白色光被利用红色滤色器14r选择红色光,作为红色的显示光从CF基板16中射出。另外,在绿色、蓝色的像素中也是相同的。
这样,在显示区域V中,就会利用从CF基板16射出的来自多个彩色像素的显示光来显示全色的图像。
另外,如果取消反射层5,则在显示区域V的里面也可以进行显示。换言之,可以在显示面板18的表里两面进行显示。
而且,显示面板18的构成并不限定于顶部发射型,只要是在2片玻璃基板之间夹持有电光学层的构成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将有机EL层8发出的光从元件基板1侧射出的底部发射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另外,还可以是作为光源具备无机EL的无机EL显示装置。
此外,并不限定于在2片玻璃基板之间夹持电光学层,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单色发光的构成,即,在具有像素电极6的1片玻璃基板上设置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8,将其覆盖地依次设置公共电极9、电极保护层10、缓冲层11、气体屏蔽层12。
另外,CF基板16与元件基板1被形成(涂布)于CF基板16的周缘部的密封剂15粘接及密封。作为密封剂15,使用环氧系的粘接剂、或紫外线固化树脂等。
另外,在元件基板1的一边从CF基板16伸出的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基板20。柔性基板20例如为在聚酰亚胺膜的基材上形成箔等配线图案并在该图案上安装有驱动器IC等的具有柔软性的基板,在其与形成于元件基板1上的透明电极之间,利用各向异性导电粘接膜等实现电连接。
这里,如果只是利用各向异性导电粘接膜的连接,则机械的强度就会不足,因此以往将柔性基板20的连接部覆盖地用树脂(粘接剂)等模塑、加强,然而存在容易剥离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中,取代该加强结构,通过使树脂膜25a作为粘接剂(填充材料)发挥作用,来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和柔软性。而且,对于树脂膜25a、25b的粘接方法(层压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层压结构体以及加强构件的材质”
回到图2。
接下来,对构成层压结构体25的树脂膜25a、25b以及加强构件28的材质进行说明。
对于按照将包括从显示区域V到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的显示面板18全面在平面上从表里面覆盖的方式层压的树脂膜25a、25b,需要有与玻璃基板及加强构件28的粘接性、柔软性、透明性(光取出性)、柔性基板20的模塑性(绝缘性和耐热性)、以及防止水分向内部浸入的耐水性等功能。
为了满足这些功能,作为树脂膜25a、25b的材料,优选以具有耐水性(低吸水率)、绝缘性、柔软性、透明性、低温熔接性的聚乙烯作为基质的树脂。另外,为了提高粘接性,更优选具有部分极性基团的共聚物。
具体来说,作为聚乙烯系共聚物,优选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乙烯-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基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羟基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缩乙共聚物、乙烯-乙烯醇缩丁醛共聚物(PUB)中的任意一种。另外,也可以是将它们组合2种以上而成的共聚物(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等是与玻璃和CFRP双方的粘接性优异的共聚物)、或混合物。
另外,为了提高耐热性,也可以含有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聚乙烯亚胺等胺化合物等固化成分作为交联剂。而且,在乙烯共聚物当中,在使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等具有未被酯化的羧基的材料的情况下,虽然低温熔接性、粘接性优异,然而由于有可能将柔性基板20的铜配线等腐蚀,因此优选与环氧系固化剂等交联成分组合而利用热使之交联,而不残留丙烯酸。
对于加强构件28,需要如下功能:对容易形成裂纹的玻璃基板端部的加强、对由线膨胀系数不同的材质的多层结构造成的面板的翘曲的防止、用于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的韧性(抗拉伸性)、以及用于将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散出的散热性等功能。
为了满足这些功能,优选高杨氏模量(10GPa以上)、低线膨胀系数(10ppm/℃以下)以及高热传导率(10W/m·k以上)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构件28的材料中使用兼具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散热性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由于密度低(1.5g/cm3~2.0g/cm3)并且拉伸强度高(1000MPa以上),因此即使薄膜化也可以实现高强度的加强,另外,由于质轻,因此适于作为加强构件28的材料。
图4是表示CFRP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
CFRP是碳纤维与树脂的复合材料,是将被称作预浸料坯的前驱体(碳纤维层)在不同的方向上层叠2层以上并固化而成的复合材料,上述预浸料坯是使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者聚酯等热塑性树脂含浸于沿1个方向并行地摆放的碳纤维中而成的。
具体来说,在加强构件28中使用如下得到的CFRP,即,如图4所示,在将包含沿X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的前驱体设为碳纤维层h(第一碳纤维层)、将包含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的前驱体设为碳纤维层i(第二碳纤维层)时,在将碳纤维层h与碳纤维层i交互地层叠4层后,进行加压及加热(例如120℃~180℃),以板状使之固化而成。而且,图4中,以条纹状表示的线段表示碳纤维的延伸方向。另外,虽然为了使构成明确而将各层分离地描画,然而实际上是被粘接(密合)而一体化的层叠体。
另外,作为碳纤维,优选使用PAN(聚丙烯腈)系碳纤维、或沥青(石油树脂)系碳纤维。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采用了4层构成的CFRP,然而只要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即可。换言之,只要包含由按照使各条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式重合的2片碳纤维层构成的层叠结构即可。
另外,在将X轴方向设为约0度时,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为约0度、约90度、约90度、约0度的表里对称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结构,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约0度、约90度、约0度、约9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或约0度、约0度、约90度、约9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
另外,虽然在3层的情况下,0度、90度、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的,在6层的情况下,0度、90度、0度、0度、90度、0度这样的表里对称结构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的,然而也如上所述,并不限定于它们。
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确保作为加强构件28的所期望的功能。具体来说,对于拉伸强度,可以在平面上的大致全部方位确保1000MPa以上。
另外,对于散热性,由高纯度碳构成的碳纤维由于是高纯度碳,因此热传导为20W/m·k~60W/m·k,与玻璃(1W/m·k)或通用塑料(约0.5W/m·k)相比更高,因而可以获得足够的散热性。此外,对于CFRP的最表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向大气中的散热,也可以进行在表面设置凹凸形状而扩大表面积的加工。
“关于各部的厚度”
回到图3。
这里,对显示装置100为了兼顾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而必需的各部的最佳厚度进行说明。
首先,对显示面板18的厚度进行说明。
图3中,为了使各构成部位的层叠关系明确,特意地将功能层17的比例尺比其他部位放大,然而在实际上,功能层17的部分是最薄地构成的。功能层17的厚度为数μm~20μm左右的厚度。其中,缓冲层11占一半以上的厚度。即,由厚度为nm级别的多个膜构成的有机EL层8的厚度不足1μm。而且,如图3中说明所示,显示面板18为了获得能够耐受柔性的粘接强度,而在基板间以不具有中空结构的固体物质全部填充。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将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分别设为约40μm。另外,对于显示面板18的总厚度,作为优选例设为约90μm。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确保有机EL面板的可靠性,加上气体屏蔽层12等密封结构,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需要约10μm以上。换言之,通过将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分别设定为约10μm以上,就可以确保能够耐受柔性的冲击强度和足够的防湿性。
另一方面还表明,如果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达到约100μm以上,则柔软性就会受损。
因此,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0μm~100μm的范围内。另外,如果考虑到强度与柔软性的平衡,则更优选设为20μm~80μm的范围内。
此外,对于将元件基板1与CF基板16重合而成的显示面板18的总厚度,考虑到强度与柔软性的平衡,优选设定为50μm~120μm的范围内。
而且,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分别是将在初期阶段为0.3mm~0.7mm左右的厚度的材料研磨或蚀刻而变薄的基板。优选在制造出表里的玻璃基板厚的状态的显示面板18后,利用使用了溶解有氢氟酸(氟化氢酸)的蚀刻溶液(水溶液)的蚀刻,来制造所期望的厚度的显示面板18。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方法,只要是可以形成所期望的厚度的显示面板18的方法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机械的研磨法。
回到图2。
下面,对构成层压结构体25的树脂膜25a、25b的厚度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树脂膜25a、25b中使用厚度约50μm的EVA膜。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满足对包括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中的间隙的阶梯的覆盖性(填充性),需要约20μm以上的厚度。
如果考虑该覆盖性与作为显示装置100的总厚度的平衡,则优选为20μm~100μm的范围内。另外,如果再加上树脂膜的成本、层压的容易度(作业性),则优选为40μm~80μm的范围内。
下面,对加强构件28的厚度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构件28中使用4层结构而厚度约100μm的CFRP。
CFRP只要是约25μm以上的厚度就可以形成,在贴附于设定为如上所述的厚度的层压结构体25(包括显示面板18)上的状态下,为了确保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需要设定为50μm~2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
此外,对于将这些构件层叠而形成的显示装置100的总厚度,在最厚的部分达到约290μm。而且,显示面板18与加强构件28重合的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成为最厚的部分。
而且,上述优选例的尺寸是发明人等根据实验结果、物性数据等基于创造性的努力导出的优选事例之一,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上述的各部的推荐尺寸范围内,进行与用途对应的尺寸设定。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5是表示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图6(a)、(b)是表示各工序的制造形态的图。
这里,对于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沿着图5的流程图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1中,如图6(a)所示,设为将各构件重合的状态(准备体),安放于层压装置中。具体来说,在树脂膜25b上,依次重合显示面板18、树脂膜25a、加强构件28。而且,虽然在图6(a)中省略,然而各构件的重合是使用专用的导引板进行的,还进行了平面上的对位。该工序作为优选例是在通常环境下进行的,然而也可以在后述的减压环境下进行。
此后,将准备体安放于层压装置中。而且,图6(a)中,仅图示出层压装置的加压辊81、82。
步骤S2中,将层压装置及准备体所被设置的环境减压,形成减压环境。而且,层压装置设置于可以将内部环境设定为所需的气压环境的腔室装置(室)内。利用该工序,准备体内部的空气(气泡)被除去(脱泡)。
另外,并行地进行加压辊81、82的加热,将由具有传热性的弹性体构成的辊面加热到80℃~120℃的温度
步骤S3中,如图6(a)的箭头所示,从准备体中的柔性基板20的相反侧的一边,将准备体插入一对加压辊81、82之间,进行层压。由加压辊81、82夹持的部分中,树脂膜25a、25b因辊的热而溶解,进而被加压而相互地粘接。另外,溶解了的树脂膜25a、25b作为粘接剂(填充材料)发挥作用,将显示面板18、柔性基板20以及加强构件28也粘接。
另外,由于是从准备体的一边朝向另一端地进行层压,因此即使在各构件中残留有气泡(空气),也会将气泡依照层压顺序向另一端侧挤出。此后,如图6(b)所示,层压过的显示装置100被从加压辊81、82间挤出而结束层压。
步骤S4中,为了去掉层压过的显示装置100中的残留应力而进行退火处理。退回处理既可以继续在减压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通常环境下进行。特别是,在树脂膜25a、25b含有交联成分的情况下,优选在约100℃下进行退火处理,使交联变得完全。
而且,层压装置并不限定于具备一对加压辊81、82的辊压层压方式,只要是可以将准备体层压为显示装置100的完成状态的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如下的隔膜方式(diaphragm方式)的真空层压装置,即,在1片板状加热板(加热平板)上安放准备体,将可以变形的橡胶片利用气压差向该准备体推压,进行加热及加压。
回到图1。
像这样,就可以形成如图1所示的兼具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显示装置100。
而且,并不限定于将加强构件28安装于显示区域V侧(表面)的构成,也可以是安装于显示区域V的相反侧(里面)的构成。换言之,无论是将加强构件28设于树脂膜25a、25b中的哪一方的外面的结构都可以。即使是该构成,也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强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及制造方法,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显示装置100,在设定为确保柔软性的厚度的层压结构体25中,在平面上将显示区域V包围地设有由CFRP构成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28。由于CFRP中所含的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与以往的树脂制的加强板相比更高,因此在贴附有加强构件28的状态下,即使沿碳纤维的延伸方向施加弯曲应力,也可以不损害柔软性地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此外,由于加强构件28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因此利用两者使平面上的任何方向的拉伸强度提高,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这是由如下的碳纤维的特性造成的,即,因拉伸强度高,所以伸长极小,通过将纤维沿对角层叠,尺寸变化就变得非常小。利用该特性,加强构件28即使受到应力,也会在弯曲到某个程度时停止变形,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另外,加强构件28还具有像弹簧那样复原到原来的形状的变形约束性和复原性的功能。
此外,由于含有碳纤维的CFRP的线膨胀系数非常低,为1ppm/℃以下,因此即使利用100℃左右的加热压接来粘接,也不会有产生翘曲的情况,由于非常接近玻璃的4ppm/℃,因此在耐受对显示面板18的热冲击方面也非常强。
另外,由于在加强构件28的开口部(孔)28a的4个角形成有角R,因此与4角为棱边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施加了弯曲应力时的龟裂的产生。例如,角R被以半径1mm左右形成。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显示装置100。
此外,与在液晶面板90的表里面分别贴附有加强板(91、92)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400(图34)不同,如图2所示,是将加强构件28设于层压结构体25的表里面的任一个面中的结构,因此可以减薄显示面板18。这样,由于层压时的树脂膜25a、25b的形状追随性变得良好,因此可以减少(防止)在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中的间隙的产生。
特别是,根据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在显示面板18的厚度设定为约90μm;树脂膜25a、25b的厚度设定为约50μm的优选例中,在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看不到间隙的产生。
另外,如图1所示,在显示区域V侧(表面)设置加强构件28的情况下,由于加强构件28是黑色的,因此不仅可以利用该构件来划分显示区域V,而且还可以作为使之显眼的分隔条(見切り縁)发挥作用。
此外,由于在容易产生热的、与柔性基板20连接的端子部分或者配置有电源线或公共电极用配线等的显示区域V的外侧的区域(显示面板的端部)设有加强构件28,因此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散热。
另外,由于加强构件28与树脂相比热传导率高,并且在层压结构体25的表里面的任一个面中,被以一个面与外界接触的状态安装,因此可以将显示面板18的放热有效地散出。这样,就可以抑制由显示面板18的放热造成的劣化。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显示装置100。
另外,由于与将柔性基板20的连接部覆盖地用硅树脂(粘接剂)等模塑并加强的以往的加强构成不同,利用树脂膜25a、25b的层压来兼作该加强构成,因此制造效率良好。另外,由于包括该连接部以及显示面板18,利用相同的树脂粘接(填充),因此可以不损害柔软性地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韧性)。
此外,由于树脂膜25a、25b中所用的聚乙烯系粘接层在绝缘性、耐水性、耐热性方面优异,因此可以确保足够的电气的可靠性。
另外,在制造方法中,由于聚乙烯系粘接层基本上没有像在丙烯酸系粘接层中所看到的那样的室温下的初期粘接性,因此不仅容易排出气泡,而且还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预先重叠好的准备体的状态下的对位。因此,在减压环境下,利用一次热层压可以形成多层结构,因而制造制造效率佳。另外,在批量生产性方面优异。
此外,由于聚乙烯系粘接层基本上没有室温下的初期粘接,因此异物的贴附少,另外,即使附着了异物,也很容易除去。另外,即使在有异物的情况下,由于在利用加热而软化时,如果是小的异物,就会嵌入粘接层内,因此与普遍使用的丙烯酸系粘接层相比,可以抑制由异物混入造成的不良。另外,由于聚乙烯系树脂是通用树脂,因此可以压缩构件成本。
(实施方式2)
图7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2。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11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10具备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00中追加了光学膜35和里面的加强构件29的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大致相同。
显示装置110除了层压结构体25表面的加强构件28以外,还在层压结构体25的里面具备具有同样地沿着显示区域V形成的开口部29a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29。加强构件29是与加强构件28相同的构件。
另外,在表面的加强构件28的开口部(孔)28a中,安装有覆盖显示区域V的光学膜35。
光学膜35是为了实现强度加强、显示面的保护、显示可见性的提高等而设置的。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光学膜35中使用具有优异的透明性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在其表面,形成有由折射率不同的无机氧化物的多层结构构成的防反射层(AR),从而实现显示可见性的提高。
另外,光学膜35的材质并不限定于PET,只要是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使用PEN(聚二甲酸乙二醇酯)、TAC(三乙酰纤维素)、COP(环烯聚合物)等。
另外,对于光学膜35的表面处理,也不限定于防反射处理,可以实施各种处理。例如,可以进行形成PMMA等硬涂层而提高耐磨损性的硬涂层处理、形成由低折射率的氟树脂构成的低反射层(LR)的防反射处理、在表面设置凹凸的抗眩光处理、形成防静电层而防止灰尘附着的防静电处理、形成难以附着皮脂的疏油层的疏油处理等表面处理。
另外,对于光学膜35的厚度,作为优选例,设为约20μm~50μm。这是因为,包括PET的普通的透明树脂的线膨胀系数大(20ppm/℃~80ppm/℃),会因层压时的加热而伸长,当恢复到室温时就会收缩,因此存在层压后的面板翘曲的问题。由此,如果减薄光学膜,即使是少量的,作为加强构件28的CFRP的形状保持力也会改善,因此即使恢复到室温,光学膜35也很难收缩,具有防止面板的翘曲的效果。但是,如果是20μm以下的光学膜35,则硬涂层或防反射层等表面涂覆加工就会变得困难,因此优选20μm~50μm。而且,该厚度依赖于加强构件28的厚度,需要使光学膜35比加强构件28薄。例如,如果加强构件28的厚度约200μm,则光学膜35的厚度就优选设为20μm~100μm的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即,使平面上的光学膜35的尺寸比显示区域V大一圈,在该光学膜35的周缘部上重叠加强构件28(参照图8)。根据该构成,可以提高光学膜35的安放时的作业性。
而且,虽然在上述说明中,将加强构件28及加强构件29的厚度都作为碳纤维层为4层构成的约100μm进行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该厚度。
由于显示装置110是在表里配置加强构件28、29的构成,因此即使将各自的厚度略为减薄,也可以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由此,例如也可以将加强构件28、和加强构件29的厚度都设为碳纤维层为3层构成的约75μm。另外,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层压后的面板的翘曲,优选将光学膜35的厚度设为20μm~50μm的范围内。
另外,如果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则也可以使加强构件28、29的厚度比75μm更薄。另外,也可以将加强构件28的厚度与加强构件29的厚度设定为不同的厚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1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显示装置110,除了层压结构体25表面的加强构件28以外,在层压结构体25的里面也具备相同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29。
由此,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特别是,由于是利用2片加强构件将最容易产生龟裂的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从表里面包入的构成,因此可以更为可靠地防止显示面板18的破裂。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显示装置110。
此外,可以将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利用表里面的2片加强构件有效地散出。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显示装置110。
另外,根据显示装置110,在表面的加强构件28的开口部(孔)28a中,安装有覆盖显示区域V的光学膜35。
由此,不仅可以保护显示面,还可以提高韧性。另外,可以提高显示可见性。
(实施方式3)
图8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7。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12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20相对于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110来说仅里面侧的加强构件的构成不同。具体来说,在层压结构体25的里面具备没有开口部(孔)的平板状的加强构件30。另外,采用如下的构成,即,使平面上的光学膜35的尺寸比显示区域V大一圈,在该光学膜35的周缘部上重叠加强构件28。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2中的说明相同。
显示装置120除了层压结构体25的表面侧的加强构件28以外,还在层压结构体25的里面侧具备未形成开口部(孔)的平板状的加强构件30。
加强构件30是由以与树脂膜25b大致相同的平面尺寸形成的碳纤维层为4层构成的CFRP构成的厚约100μm的平板。
而且,虽然将加强构件28及加强构件30的厚度都作为碳纤维层为4层构成的约100μm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该厚度,与实施方式2中的说明相同,只要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则也可以更薄。
通过设为如下的构成,即,使光学膜35的尺寸比显示区域V大一圈,在该光学膜35的周缘部上重叠加强构件28,就可以提高贴附时的作业性。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按照向加强构件28的开口部28a中嵌入很薄的光学膜35的方式安放是需要熟练性的,然而根据上述构成,对位变得很简单。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2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
根据显示装置120,除了表面侧的加强构件28以外,在里面侧还具备未形成开口部(孔)的平板状的加强构件30。由此,就可以将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利用表里面的2片加强构件28、30有效地散出。特别是,由于里面的加强构件30将包括显示区域V的显示面板18的全面平面地覆盖,因此可以将显示驱动时从显示区域V中放出的热有效地散出。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显示装置120。
(实施方式4)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C-C’剖面的显示装置的侧剖面图。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15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50相对于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120来说,形成将表侧的加强构件28和光学膜35去掉的构成。
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50是具备将作为薄型的有机EL面板的显示面板18利用2片树脂膜25a、25b层压的结构的柔性的有机EL显示装置。
显示面板18具备由以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构成的显示区域V。另外,为了确保柔软性,构成显示面板18的一对基板的厚度分别被设定为100μm以下。在显示区域V中,周期性地配置有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色像素,利用各像素所射出的显示光来显示全色的图像。而且,并不限定于进行彩色显示的显示面板,也可以是进行单色显示的显示面板。
这里,在层压结构体25的背面(里面),在其全面安装有作为第二加强构件的加强构件30。另外,平面上的加强构件30的尺寸是以与层压结构体25大致相同的尺寸形成的。加强构件30是用于加强薄板状的显示面板18并且将显示时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散出的构件,由含有不仅兼具优异的热传导率和拉伸强度还具有与玻璃基板近似的线膨胀系数的碳纤维的材料构成。而且,也可以将加强构件30改叫作散热构件30。利用此种构成,显示装置150不仅兼顾可以防止由放热造成的显示面板18的劣化的散热性和足够的实用强度,而且还可以防止翘曲的产生。而且,所谓实用强度,是指兼具可以如图9中虚线所示那样弯曲的柔性、和即使弯曲也不会使显示面板18破裂的韧性。
而且,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18由元件基板1、CF(滤色器)基板16构成,在其一端,形成有元件基板1的一边从CF基板16伸出的伸出区域。在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基板20。而且,所谓柔性基板,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简称。另外,在柔性基板20中,安装有驱动用IC(Integrated Circuit)21,在其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多个端子。
“显示面板的详细的构成”
图11是图10的显示面板18的f部的放大图。
显示面板18如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所示,由元件基板1、元件层2、平坦化层4、像素电极6、隔壁7、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8、公共电极9、电极保护层10、缓冲层11、气体屏蔽层12、填充材料13、CF层14、CF基板16等构成。即为具有如下的构成的有机EL面板,即,来自功能层17中的有机EL层8的白色发光介由CF层14射出,可以实现彩色显示。
元件基板1可以使用透明的例如无碱玻璃。
在元件层2中,形成有用于有源驱动各像素的像素电路。在像素电路中,包含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构成的用于选择像素的选择晶体管、和用于在有机EL层8中流过电流的驱动晶体管3等,是与每个像素对应地形成的。
另外,如实施方式1中所述,如果取消反射层5,则在显示区域V的里面也可以进行显示。换言之,可以在显示面板18的表里两面进行显示。
同样地,如实施方式1中所述,显示面板18的构成并不限定于顶部发射型,只要是在2片玻璃基板之间夹持有电光学层的构成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将有机EL层8发出的光从元件基板1侧射出的底部发射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另外,还可以是作为光源具备无机EL的无机EL显示装置。
此外,并不限定于在2片玻璃基板之间夹持电光学层,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单色发光的构成,即,在具有像素电极6的1片玻璃基板上设置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8,将其覆盖地依次设置公共电极9、电极保护层10、缓冲层11、气体屏蔽层12。
另外,在元件基板1的一边从CF基板16伸出的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基板20。柔性基板20例如为在聚酰亚胺膜的基材上安装有铜箔的配线或驱动器IC等的具有柔软性的基板,在其与形成于元件基板1的透明电极之间,利用各向异性导电粘接膜等实现电连接。
这里,如果只是利用各向异性导电粘接膜的连接,则机械的强度就会不足,因此以往将柔性基板20的连接部覆盖地用硅树脂(粘接剂)等模塑、加强,然而存在容易剥离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中,取代该加强结构,通过使树脂膜25a作为粘接剂(填充剂)发挥作用,来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和柔软性。而且,对于树脂膜25a、25b的粘接方法(层压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层压结构体及加强构件的材质”
回到图10。
接下来,对构成层压结构体25的树脂膜25a、25b及加强构件30的材质进行说明。
对于按照将包括从显示区域V到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的显示面板18全面在平面上从表里面覆盖的方式层压的树脂膜25a、25b,需要有与玻璃基板及加强构件30的粘接性、柔软性、透明性(光取出性)、柔性基板20的模塑性(绝缘性和耐热性)、以及防止水分向内部浸入的耐水性等功能。
为了满足这些功能,作为树脂膜25a、25b的材料,优选以具有耐水性(低吸水率)、绝缘性、柔软性、透明性、低温熔接性的聚乙烯作为基质的树脂。另外,为了提高粘接性,更优选具有部分极性基团的共聚物。
由于树脂膜25a、25b的具体的材料构成的例子已经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叙述,因此省略。
对于加强构件30,需要具有:对容易形成裂纹的玻璃基板端部的加强、用于将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散出的散热性、对由线膨胀系数不同的材质的多层结构造成的显示面板18的翘曲的防止、以及用于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的韧性(抗拉伸性)等功能。
为了满足这些功能,优选高杨氏模量(10GPa以上)、高热传导率(10W/m·k以上)以及低线膨胀系数(10ppm/℃以下)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构件30的材料中使用兼具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散热性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由于密度低(1.5g/cm3~2.0g/cm3)并且拉伸强度高(1000MPa以上),因此即使薄膜化也可以实现高强度的加强,另外,由于质轻,因此适于作为加强构件30的材料。
此外,由于作为CFRP的主成分的碳纤维的热传导为20W/m·k~60W/m·k,与玻璃(1W/m·k)或工程塑料树脂(约0.5W/m·k)相比高,因此加强构件30作为散热板来说具有足够的功能。
图12是表示CFRP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
CFRP是碳纤维与树脂的复合材料,是将被称作预浸料坯的前驱体(碳纤维层)在不同的方向上层叠2层以上并固化而成的复合材料,上述预浸料坯是使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者聚酯等热塑性树脂含浸于沿1个方向平行地摆放的碳纤维而成的。
具体来说,在加强构件30中使用如下得到的CFRP,即,如图12所示,在将包含沿X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的前驱体设为碳纤维层h(第一碳纤维层)、将包含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的前驱体设为碳纤维层i(第二碳纤维层)时,在将碳纤维层h与碳纤维层i交互地层叠4层后,进行加压及加热(例如120℃~180℃),以板状使之固化。而且,图12中,以条纹状表示的线段表示碳纤维的延伸方向。另外,虽然为了使构成明确而将各层分离地描画,然而实际上是被粘接(密合)而一体化的层叠体。
另外,作为碳纤维,优选使用PAN(聚丙烯腈)系碳纤维、或沥青(石油树脂)系碳纤维。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采用了4层构成的CFRP,然而只要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即可。换言之,只要包含由按照使各条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式重合的2片碳纤维层构成的层叠结构即可。
另外,在将X轴方向设为约0度时,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为约0度、约90度、约90度、约0度的表里对称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结构,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约0度、约90度、约0度、约9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或约0度、约0度、约90度、约9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
另外,虽然在3层的情况下,0度、90度、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的,在6层的情况下,0度、90度、0度、0度、90度、0度这样的表里对称结构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的,然而也如上所述,并不限定于它们。
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确保作为加强构件30的所期望的功能。具体来说,对于拉伸强度,可以在平面上的大致全部方位中确保1000MPa以上。
另外,对于散热性,由高纯度碳构成的碳纤维由于是高纯度碳,因此热传导为20W/m·k~60W/m·k,与玻璃(1W/m·k)或通用塑料(约0.5W/m·k)相比更高,从而可以获得足够的散热性。此外,对于CFRP的最表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向大气中的散热,也可以进行在表面设置凹凸形状而扩大表面积的加工。
“关于各部的厚度”
回到图11。
这里,对显示装置150为了兼顾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而必需的各部的最佳厚度进行说明。
首先,对显示面板18的厚度进行说明。显示面板18为了获得能够耐受柔性的粘接强度,而在基板间以不具有中空结构的固体物质全部填充。
图11中,为了使各构成部位的层叠关系明确,特意地将功能层17的比例尺比其他部位放大,然而在实际上,功能层17的部分是被最薄地构成的。功能层17的厚度为数μm~20μm左右的厚度。其中,缓冲层11占一半以上的厚度。即,由厚度为nm级别的多个薄膜构成的有机EL层8的厚度不足1μm。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将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分别设为约40μm。另外,对于显示面板18的总厚度,作为优选例设为约90μm。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确保有机EL面板的可靠性,加上气体屏蔽层12等密封结构,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需要约10μm以上。换言之,通过将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分别设定为约10μm以上,就可以确保能够耐受柔性的冲击强度和足够的防湿性。
另一方面还表明,如果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达到约100μm以上,则柔软性就会受损。
因此,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0μm~100μm的范围内。另外,如果考虑到强度与柔软性的平衡,则更优选设为20μm~80μm的范围内。
此外,对于将元件基板1与CF基板16重合而成的显示面板18的总厚度,考虑到强度与柔软性的平衡,优选设定为50μm~120μm的范围内。
而且,元件基板1及CF基板16分别是将在初期阶段为0.3mm~0.7mm左右的厚度的材料研磨或蚀刻而变薄的基板。优选在制造出表里的玻璃基板厚的状态的显示面板后,利用使用了溶解有氢氟酸(氟化氢酸)的蚀刻溶液(水溶液)的蚀刻,来制造所期望的厚度的显示面板18。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方法,只要是可以形成所期望的厚度的显示面板18的方法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机械的研磨法。
回到图10。
下面,对构成层压结构体25的树脂膜25a、25b的厚度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树脂膜25a、25b中使用厚度约50μm的EVA膜。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满足对包括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中的间隙的阶梯的覆盖性(填充性),需要约20μm以上的厚度。
如果考虑该覆盖性与作为显示装置150的总厚度的平衡,则优选为20μm~100μm的范围内。另外,如果再加上树脂膜25a、25b的成本、层压的容易度(作业性),则优选为40μm~80μm的范围内。
下面,对加强构件30的厚度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构件30中使用4层结构而厚度约100μm的CFRP。
CFRP只要是约25μm以上的厚度就可以形成,在贴附于设定为如上所述的厚度的层压结构体25(包括显示面板18)上的状态下,为了确保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需要设定为50μm~2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
此外,对于将这些构件层叠而形成的显示装置150的总厚度,在最厚的部分达到约260μm。而且,显示面板18与加强构件30重合的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成为最厚的部分。
而且,上述优选例的尺寸是发明人等根据实验结果、物性数据等基于创造性的努力导出的优选事例之一,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上述的各部的推荐尺寸范围内,进行与用途对应的尺寸设定。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13是表示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图14(a)、(b)是表示各工序的制造形态的图。
这里,对于显示装置150的制造方法,沿着图13的流程图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11中,如图14(a)所示,设为将各构件重合的状态(准备体),安放于层压装置中。具体来说,在加强构件30上,依次重合树脂膜25b、显示面板18、和树脂膜25a。而且,虽然在图14(a)中省略,然而各构件的重合是使用专用的导引板进行的,还进行了平面上的对位。该工序作为优选例是在通常环境下进行的,然而也可以在后述的减压环境下进行。
此后,将准备体安放于层压装置中。而且,图14(a)中,仅图示出层压装置的加压辊81、82。
步骤S12中,将层压装置及准备体所被设置的环境减压,形成减压环境。而且,层压装置设置于可以将内部环境设定为所需的气压环境的腔室装置(室)内。利用该工序,准备体内部的空气(气泡)被除去(脱泡)。
另外,并行地进行加压辊81、82的加热,将由具有传热性的弹性体构成的辊面加热到80℃~120℃的温度。
步骤S13中,如图14(a)的箭头所示,从准备体中的柔性基板20的相反侧的一边,将准备体插入一对加压辊81、82之间,进行层压。在加压辊81、82夹持的部分中,树脂膜25a、25b因辊的热而溶解,进而被加压而相互地粘接。另外,溶解了的树脂膜作为粘接剂(填充剂)发挥作用,将显示面板18、柔性基板20以及加强构件30也粘接。
另外,由于是从准备体的一边朝向另一端地进行层压,因此即使在各构件中残留有气泡(空气),也会将气泡沿层压顺序向另一端侧挤出。此后,如图14(b)所示,层压过的显示装置150被从加压辊81、82间剂出而结束层压。
步骤S14中,为了去掉层压过的显示装置150中的残留应力而进行退火处理。退回处理既可以继续在减压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通常环境下进行。特别是,在树脂膜25a、25b含有交联成分的情况下,优选在约100℃下进行退火处理,使交联变得完全。
而且,层压装置并不限定于具备一对加压辊81、82的辊压层压方式,只要是可以将准备体层压为显示装置150的完成状态的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如下的隔膜方式(diaphragm方式)的真空层压装置,即,在1片板状加热板(加热平板)上安放准备体,将变形的橡胶片利用气压差向该准备体推压,进行加热及加压。
回到图10。
像这样,就可以形成如图10(或图9)所示的在具有柔性的同时还兼具实用强度(韧性)和足够的散热性的显示装置150。
而且,平面上的加强构件30的尺寸并不限定于与层压结构体25大致相同的尺寸。例如,从散热性的观点考虑,只要是确保将放热量最大的显示区域V覆盖的尺寸即可。另外,从强度的观点考虑,只要是确保将弯曲时容易产生裂纹的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覆盖的尺寸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根据对显示装置150所要求的要求规格,在从覆盖显示区域V的尺寸到与层压结构体25大致相同的尺寸的范围内,来决定平面的加强构件30的尺寸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50及制造方法,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显示装置150,在其背面,设有在平面上将显示面板18的外形覆盖的加强构件30。另外,加强构件30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而成的层叠结构而构成的。
如前所述,碳纤维是将以PAN(聚丙烯腈)或沥青等作为原料的长纤维在1000℃以上的高温下高纯度地碳化而成的材料,具有高拉伸强度、低热变形率(低线膨胀系数)、高热传导性等。
也就是说,由于含有热传导率高于树脂的碳纤维的加强构件30被设于树脂膜25b的外面(最外面),因此与在层压结构体内配置有铝制的加强板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400(参照图34)相比,可以有效地将显示面板18的放热向外部散出。
特别是,由于加强构件30是将包括显示时放热最多的显示区域V的显示面板18的外形覆盖地设置,换言之,是将包括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的整体覆盖地设置,因此可以有效地散热。
进而,加强构件30的线膨胀系数为约1ppm/℃,因而与热伸缩剧烈的以往铝不同,即使贴附于显示装置150的里面全面,也可以防止翘曲的发生。
所以,可以提供不仅具有足够的散热性而且还防止了翘曲的产生的显示装置150。
另外,由于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与以往的树脂制的加强板或铝比更高,因此在贴附有加强构件30的状态下,即使在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上施加弯曲应力,也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特别是,由于加强构件30将最容易因弯曲应力产生龟裂的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覆盖,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裂纹的产生。
此外,由于加强构件30包含第一碳纤维层和第二碳纤维层的层叠结构,上述第一碳纤维层包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第二碳纤维层包含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因此利用两者使平面上的任何方向的拉伸强度提高,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另外,加强构件30还具有像弹簧那样复原到原来的形状的变形约束性和复原性的功能。
所以,根据显示装置150,可以获得足够的实用强度。
此外,由于是加强构件30设于层压结构体25的外面的结构,因此与在显示面板18的表里面贴附加强板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400(参照图34)相比,可以减薄显示面板18。这样,由于层压时的树脂膜的形状追随性变得良好,因此可以减少(防止)在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中的间隙的产生。这样,就可以减小在层压时在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产生的间隙,可以获得针对水分浸入的足够的屏蔽性。
特别是,根据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在显示面板18的厚度被设定为约90μm;树脂膜25a、25b的厚度被设定为约50μm的优选例中,在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未看到间隙的产生。
所以,可以提供可靠性优异的显示装置150。
另外,由于与将柔性基板20的连接部覆盖地用硅树脂(粘接剂)等模塑并加强的以往的加强构成不同,利用树脂膜25a、25b的层压来兼作该加强构成,因此制造效率良好。另外,由于包括该连接部以及显示面板18,利用相同的树脂粘接(填充),因此可以不损害柔软性地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韧性)。
此外,由于树脂膜25a、25b中所用的聚乙烯系粘接层在绝缘性、耐水性、耐热性方面优异,因此可以确保足够的电气的可靠性。
另外,在制造方法中,由于聚乙烯系粘接层基本上没有像在丙烯酸系粘接层中所看到的那样的室温下的初期粘接性,因此不仅容易排出气泡,而且还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预先重叠好的准备体的状态下的对位。因此,由于可以在减压气氛下利用1次的热层压形成多层结构,因而制造效率良好。另外,在批量生产性方面优异。
此外,由于聚乙烯系粘接层基本上没有室温下的初期粘接性,因此异物的贴附少,另外,即使附着了异物,也很容易除去。另外,即使在有异物的情况下,由于在利用加热软化时,如果是小的异物,就会嵌入粘接层内,因此与普遍使用的丙烯酸系粘接层相比,可以抑制由异物混入造成的不良。另外,由于聚乙烯系树脂是通用树脂,因此可以压缩构件成本。
(实施方式5)
图15(a)是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10。图15(b)、(c)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16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60具备与实施方式4的加强构件30不同的构成的加强构件32。具体来说,具备与加强构件30相比提高了散热特性的加强构件32。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4中的说明大致相同。
在显示装置160的层压结构体25的背面,在其全面安装有加强构件32。另外,平面上的加强构件32的尺寸以与层压结构体25大致相同的尺寸形成。
如图15(b)所示,加强构件32是在由4层构成的CFRP构成的加强体30上,层叠石墨层31而一体化的构件。而且,虽然加强体30是与实施方式4中的加强构件30相同的构成,然而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加强构件32的一个构成部位,因此称作加强体30。
石墨(graphite)层31如图15(b)上部的放大图(用圆圈包围的部分)所示,具有将由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的六方晶结构层沿厚度方向(Z轴方向)重叠的构成。
由于石墨层31的平面方向的热传导率优异,为600W/m·k~1500W/m·k,因此通过将该层配置于层压结构体25与加强体30之间,就可以提高散热性。具体来说,由于将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在短时间内向石墨层31整体成放射状地分散,并且向最外面的加强体30热传递,因此可以提高散热性。对于石墨层的制造方法,可以是以聚酰亚胺膜作为起始原料,通过在1000℃以上煅烧而使之结晶化的合成石墨;也可以是将矿山等中产出的石墨粒子压延而制成膜状的天然石墨,由于无论哪一种都具有六方晶结构,因此可以得到600W/m·k以上的热传导率。另外,石墨层31的线膨胀系数为约5ppm/℃,与玻璃基板大致同等。
另外,对于将由CFRP构成的加强体30和石墨层31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也称作CFGRP(Carbon Fiber Graphite Reinforced Plastics)。
加强构件32(CFGRP)例如可以通过将用环氧中间体浸渍碳纤维而得的预浸料膜(层)与石墨膜(层)重合,在减压气氛下进行加冲压加工来形成。而且,加热温度优选为120℃~150℃的范围内的温度。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采用了4层构成的CFRP,然而只要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即可,这与实施方式4中的说明相同。
这里,平面的石墨层31的尺寸被制成比加强体30小。换言之,石墨层31的周缘部是收缩于加强体30内的大小。优选的是,石墨层31的尺寸大于显示面板18的显示区域V,小于显示面板18的外形尺寸。
这是为了利用石墨层31的优异的热传导率,并且弥补该层的耐磨损性及脆性,是按照在将放热多的部分覆盖的同时,在层压加工等时候不会施加大的弯曲应力的方式来设计的。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构件32中使用5层结构而厚度约140μm的CFGRP。具体来说,使用将4层结构而厚度约100μm的CFRP与厚度约40μm的石墨层31层叠而成的CFGRP。
而且,并不限定于该厚度,加强构件32的厚度只要是约50μm~2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即可。如果是该厚度,则可以确保显示装置160的自立性和强度、适度的柔性。
另外,对于石墨层31的厚度,为了不损害厚度方向的热传导性,优选设为50μm以下。
另外,加强构件32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图15(b)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图15(c)所示的构成。
图15(c)的加强构件32中,在加强体30的最上层的碳纤维层i中,形成有用于嵌入石墨层31的开口部(孔)。换言之,最上层的碳纤维层i被以具备收纳石墨层31的开口部的画框状而形成。
也就是说,加强构件32形成为在该开口部中嵌入石墨层31的构成。另外,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上述的加热冲压加工。
在该构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热传递性,按照使石墨层31的上面为与碳纤维层i的上面相同的高度的方式,或者按照从碳纤维层i的上面突出的方式,来设定石墨层31的厚度。作为优选例,例如将石墨层31的厚度设定为与碳纤维层i相同,约为25μm。
根据该构成,与使用了图15(b)的加强构件32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具备散热性等大致相同的效果的同时,减薄显示装置160的总厚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4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显示装置160,在层压结构体25的背面,安装有将由CFRP构成的加强体30和石墨层31层叠而一体化的加强构件32。
特别是,由于具有优异的热传导率的石墨层31配置于层压结构体25与加强体30之间,因此可以将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在短时间内向石墨层31整体放射状分散,并且向最外面的加强体30热传递。然后,就可以从最外面的加强体30向外界散热。
此外,由于石墨层31的线膨胀系数为约5ppm/℃,与玻璃基板大致同等,因此即使将与由CFRP构成的加强体30层叠而成的加强构件32贴附于层压结构体25上,也不会成为导致翘曲产生的原因。
所以,可以提供具有足够的散热性并且防止了翘曲的产生的显示装置160。
另外,由于采用如下的构成,即,将石墨层31的厚度设定得很薄,为50μm以下,并且按照不使周缘部露出的方式用加强体30及树脂膜25b包入,因此不会有损害厚度方向的热传导性的情况,可以弥补该层的耐磨损性及脆性,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
所以,根据显示装置160,可以在具备柔性的同时,获得足够的实用强度。
(实施方式6)
图16是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15(a)。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17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5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70除了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160的构成以外,还在表面侧具备作为第一加强构件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8、和光学膜35。除此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160相同。而且,第一加强构件及第二加强构件的称呼是为了区分两者的称呼,因此也可以将加强构件30称作第一加强构件,将加强构件38称作第二加强构件。在以后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也是同样的。
在显示装置170中的层压结构体25的显示区域V侧,安装有在平面上将显示区域V包围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8。所谓画框状是按照在显示区域V中具有开口部38a的方式将显示面板18覆盖的构成。此外,加强构件38的开口部38a的形状是以沿着显示区域V的轮廓的形状设置的,加强构件38的端部优选覆盖到显示面板18的端部的构成。
加强构件38是在由4层构成的CFRP形成的加强体36上层叠石墨层37而一体化的构件。而且,加强体36是与实施方式5的加强体30相同的材料,另外,石墨层37也是与实施方式5的石墨层31相同的材料,然而平面形状形成具有开口部(孔)38a的画框状。另外,平面的石墨层37的尺寸被制成比加强体36小,成为周缘部收缩于加强体36内的大小。另外,在平面上加强构件38的开口部38a的4个角,形成有角R(参照图19(a))。角R例如以半径1mm左右形成。
另外,加强构件38的厚度、制造方法与加强构件32中的说明相同。
而且,加强构件38也可以与图15(c)的构成相同,是在形成于加强体36的最上层的碳纤维层的开口部中嵌入石墨层37的构成。
另外,在表面的加强构件38的开口部(孔)38a中,安装有覆盖显示区域V的光学膜35。而且,为了提高作业性,也可以是如下的构成,即,使光学膜35比开口部38a大一圈,在该光学膜35的周缘部上重叠加强构件38(参照图18)。
光学膜35是为了实现强度的加强和显示面的保护、显示可见性的提高等而设置的。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光学膜35中使用具有优异的透明性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在其表面,形成有由折射率不同的无机氧化物的多层结构构成的防反射层(AR),从而实现显示可见性的提高。
另外,光学膜35的材质并不限定于PET,只要是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即可。例如,使用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TAC(三乙酰纤维素)、COP(环烯烃聚合物)等。
另外,对于光学膜35的表面处理,也不限定于防反射处理,可以实施各种处理。例如,可以进行形成PMMA等硬涂层而提高耐磨损性的硬涂层处理、形成由低折射率的氟树脂构成的低反射层(LR)的防反射处理、在表面设置凹凸的抗眩光处理、形成防静电层而防止灰尘附着的防静电处理、形成难以附着皮脂的疏油层的疏油处理等表面处理。
另外,对于光学膜35的厚度,作为优选例,设为约20μm~50μm。这是因为,包括PET的普通的透明树脂线膨胀系数大(20ppm/℃~80ppm/℃),会因层压时的加热而伸长,当恢复到室温时就会收缩,因此层压后的面板会发生翘曲。因此,通过减薄光学膜35,即使是少量的,以CFRP为主体的加强构件38、32的形状保持力也会改善,因此即使恢复到室温,光学膜也很难收缩,具有防止显示面板18的翘曲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在设为20μm以下的厚度的情况下,硬涂层或防反射层等表面涂覆加工就会变得困难,因此优选20μm~50μm。而且,该厚度依赖于加强构件38的厚度,需要使光学膜35比加强构件38薄。例如,如果各加强构件32、38的厚度为200μm,则可以将光学膜35的厚度设为20μm~100μm的范围内。
另外,对于显示装置170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图13的流程图中的说明相同,然而在步骤S11中准备的准备体的形态与实施方式4不同。
具体来说,在加强构件32上,依次重合树脂膜25b、显示面板18、树脂膜25a、光学膜35及加强构件38。
此后,在步骤S13中,将该准备体层压。换言之,在将显示装置170的所有的构成部位重合的状态下,一起(次)地层压。
而且,虽然在上述说明中,将加强构件32及加强构件38的厚度都设为碳纤维层为4层构成的约100μm而进行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该厚度。
由于显示装置170是在表里配置加强构件38、32的构成,因此即使将各自的厚度略为减薄,也可以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由此,例如也可以将加强构件32及加强构件38的厚度都设为碳纤维层为3层构成的约75μm。另外,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层压后的面板的翘曲,优选将光学膜35的厚度设为20μm~50μm的范围内。
另外,如果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则也可以使加强构件32、38的厚度比50μm更薄。另外,也可以将加强构件32的厚度与加强构件38的厚度设定为不同的厚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5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显示装置170,除了层压结构体25里面的加强构件32以外,在层压结构体25的表面也具备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8。
由此,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特别是,由于是利用2片加强构件将最容易产生龟裂的显示面板18的周缘部从表里面包入的构成,因此可以更为可靠地防止显示面板18的破裂。
另外,由于在加强构件38的开口部38a的4个角形成有角R,因此与4个角成为棱边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施加弯曲应力时的龟裂的产生。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显示装置170。
此外,可以将显示面板18放出的热利用表里面的2片加强构件38、32有效地散出。特别是,由于在表面侧,也是将石墨层37配置于层压结构体25与加强体36之间,因此可以将在显示面板18的表面侧产生的热也有效地散出。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显示装置170。
另外,根据显示装置170,在表面安装有覆盖显示区域V的光学膜35。这样,就可以保护显示面,并且提高韧性。另外,还可以提高显示可见性。
(实施方式7)
图17(a)是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16。图17(b)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对应于图15(b)。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18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80与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170相同地在表里面分别具备加强构件,然而加强构件的层叠结构与实施方式6不同。除此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6的显示装置170相同。
显示装置180在层压结构体25的表面具备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9,在里面具备板状的加强构件33。另外,在表面,安装有覆盖显示区域V的光学膜35。
加强构件33、39的平面形状及厚度与实施方式6的加强构件32、38相同,然而具有不同的层叠结构。
如图17(b)所示,加强构件33是将由4层构成的CFRP形成的加强体30与石墨层31层叠而一体化的构件。具体来说,形成在CFRP的4层构成的从下面起第二层的碳纤维层i与第三层的碳纤维层h之间夹入石墨层31的构成。换言之,形成如下的构成,即,利用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的层叠结构,将石墨层31从表里面包入。
而且,并不限定于该层叠结构,只要是在多层的碳纤维层中,在任意的碳纤维层间夹持石墨层31的构成即可。另外,与实施方式4中说明相同,加强体30只要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即可。
另外,对于加强构件33、39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180的制造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加强构件33、39在由CFRP构成的层叠结构中包含具有优异的热传导率的石墨层31、37。由此,与仅由CFRP构成的加强构件相比,具有高散热性。特别是,根据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确认具有与实施方式6的加强构件32、38大致同等的散热性。
所以,由于可以获得与实施方式6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因此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显示装置180。
(实施方式8)
图18(a)是实施方式8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17(a)。图18(b)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对应于图17(b)。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显示装置19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90与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180相同地在表里面分别具备加强构件,然而加强构件的结构与实施方式7不同。具体来说,表面的加强构件44不包含石墨层。另外,在里面的加强构件43中,使用形成有多个孔的石墨层41。除此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7的显示装置180相同。
显示装置190在层压结构体25的表面具备画框状的加强构件44,在里面具备板状的加强构件43。另外,在表面,安装有覆盖显示区域V的光学膜35。
首先,加强构件44是从实施方式7的加强构件39的构成中删除了石墨层的构件。换言之,是将图12的加强构件30冲压加工为画框状的CFRP。
加强构件43的平面形状及厚度、层叠顺序(结构)与实施方式7的加强构件33相同,然而使用不同形态的石墨层41。
具体来说,石墨层41是在平面上与加强构件43大致相同尺寸的石墨层上形成有多个孔的层。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石墨层41一面以约10mm的间距配置直径约φ5mm的孔。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数值,孔径及配置间距只要根据显示装置190的尺寸适当地设定即可。
另外,此种石墨层41例如可以从大尺寸的石墨片中使用冲压模具、汤姆森模具(トムソン型)简便地形成。
对于加强构件43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190的制造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说明相同。
这里,如果使用加热冲压加工形成加强构件43,则在加强构件43的里面(最外面),如图18(a)所示,形成如下的凹凸形状,即,覆盖石墨层41的孔部的部分变为凹形,除此以外的部分变为凸形。这是因为,在覆盖孔部的部分中,第二层的碳纤维层i与第三层的碳纤维层h例如被热固化型的环氧树脂直接粘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7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显示装置190,具备将形成有多个孔的石墨层41从表里面用碳纤维层夹持的构成的加强构件43。这样,由于在覆盖孔部的部分中,表里的碳纤维层被直接粘接,因此可以弥补石墨层41的层间强度,提高加强构件43的实用强度(韧性)。此外,由于在加强构件43的里面(最外面)形成有凹凸形状,因此成为散热面的里面的表面积变大,散热性提高。
另外,由于石墨层41在平面上是与加强构件43大致相同的尺寸,因此可以采用如下的制造方法,即,将大尺寸的碳纤维层与大尺寸的石墨层层叠而形成大尺寸的加强构件,从该大尺寸的加强构件中,切出单件的加强构件43。换言之,可以采用如下的制造方法,即,从排版有多个加强构件的大尺寸的加强构件中,使用冲压加工等切分出单件的加强构件43。这样,就可以提高制造效率。另外,还可以压缩制造成本。
所以,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显示装置190。
(实施方式9)
[电子设备]
图19是表示作为搭载有上述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电子书的立体图,(a)是构成书页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b)是电子书的立体图。
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00例如可以搭载于作为电子设备的电子书200上使用。而且,也可以将显示装置100置换为各实施方式及后述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
图19(a)将显示装置100配置为显示区域V纵向较长。另外,为了装订入电子书200中,在加强构件28的柔性基板20侧的两端,形成有装订用的孔h1、h2。
如图19(b)所示,电子书200由主体50、合页部51、环52、53、电路部54、操作部55等构成。
主体50是文件(活页夹),具备可以自由开闭地形成的表里的台纸部分。
合页部51配置于表里的台纸部分的接合部,具备环52、53。另外,合页部51被可以开闭地形成,环52、53也与该开闭同步地开闭。
当将合页部51打开时,环52、53也会打开,因此在该状态下向装订用的孔h1、h2中穿过该环,将显示装置100装订入电子书200中。另外,此时,将3片柔性基板20插入形成于合页部51的内部的连接器中。而且,连接器与电路部54连接。此后,将合页部51关闭。图19(b)表示像这样将显示装置100装订入电子书200中的状态。另外,可以装订入多片显示装置100。
另外,在外表的台纸部分,设有由触摸面板构成的操作部55,通过用操作用笔57或手指触摸操作部55,就可以在显示装置100中显示所需的图像。
配置于合页部51的内部的电路部54中,包含锂离子电池等充电型的电源部、生成向显示装置100供给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部、存储有规定电子书200的各种显示形态的程序或数据的存储部、与该程序或数据或者对操作部55的操作内容对应地控制各部的控制部、与外部设备连接而接收图像信号等的界面部等。
例如,通过用操作部55进行动作设定,当在像翻动书页而读书时那样,翻动显示装置100时,也可以在依次展开的显示装置100中显示连续的书页图像。另外,在该显示模式中,被关闭(重叠)的显示装置100变为关状态,来抑制耗电。
由于在电子书200的各书页中,使用具有柔性的显示装置100,因此可以在像书本那样翻动书页的同时,轻松地享受图像或文章。另外,由于显示装置100具有足够的实用强度(韧性),因此可以与普通的书本相同地处置。
所以,可以提供能够与普通的书本相同地处置的电子书200。
另外,电子设备并不限定于电子书200,只要是具备显示部的电子设备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手机。具体来说,可以是一体型的手机、折叠式的手机、或者滑板式的手机。,或者,也可以用于汽车导航系统用的显示装置、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便携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车载设备、音频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中。
(实施方式10)
“照明装置的概要”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图21是图20的H-H’剖面的照明装置的侧剖面图。
首先,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光学装置的照明装置300的概要进行说明。
照明装置300是具备将作为薄型的有机EL面板的面板318利用2片树脂膜325a、325b层压的结构的柔性的有机EL照明装置(显示装置)。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该层压结构、或者层压后的状态的面板318称作层压结构体325。
面板318是具备形成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的发光区域V的有机EL照明面板。从发光区域V中,从其全面射出近似白色光(照明光)。
另外,为了确保柔软性,构成面板318的一对基板的厚度分别被设定为100μm以下。
而且,在包括图20的各图中,将形成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的发光区域V中的横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比横向短的纵向定义为Y轴方向。另外,将面板318的厚度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将面板318的发光区域V侧的面称作作为第一面的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作作为第二面的里面。
这里,在层压结构体325的表面侧,安装有在平面上将发光区域V包围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28。所谓画框状,是按照在发光区域V具有开口部328d的方式覆盖面板318的构成。另外,形成加强构件328的外周的端部覆盖到面板318的端部(周缘部)的构成。
加强构件328是用于加强薄板状的面板318的构件,由拉伸强度优异的材料构成。例如,优选使用含有碳纤维的材料。另外,在使发光区域V露出的开口部(孔)328d的四角,形成有角R。
此外,如图21所示,在加强构件328的表面,依次形成有反射层328a、透明的保护层328b。换言之,在与面板318的表面在平面上相邻的加强构件328的面(表面),形成有反射层328a。
利用此种构成,照明装置300如图20中虚线所示,兼具可以弯曲的柔性、和即使弯曲也不会使面板318破裂的实用强度。另外,利用加强构件328的反射层328a,可以将从发光区域V中放射的照明光的一部分反射,形成有助于照明的光。
另外,在加强构件328的四角,分别形成有安装孔303。4个安装孔303是形成于面板318的外侧的树脂膜325a、325b及加强构件328的3层结构的部分中的贯穿孔。利用这4个安装孔303,例如可以将照明装置300螺丝紧固在天花板等处。
而且,安装孔303的数目并不限定于4个,可以根据照明装置300的尺寸适当地增减。例如,可以在外形的长边的大致中央处还具备安装孔303。另外,通过在边部形成多个该安装孔303,就可以促进加强构件328的变形,因此还有缓解外部冲击而分散向玻璃基板端部的载荷集中的作用。
另外,如图21所示,面板318由元件基板301和密封基板316构成,在其一端,形成有元件基板301的一边从密封基板316中伸出的伸出区域。在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基板320的一端。而且,所谓柔性基板320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简称。
另外,在柔性基板320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输入来自外部的驱动电力的多个端子。
“面板的详细构成”
图22是图21的面板318的e部的放大图。
接下来,对面板318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面板318是从元件基板301侧的发光区域V放射近似白色的照明光的底部发射型的有机EL照明面板。另外,面板318采用如下的所谓无源方式,即,向分别形成于元件基板301及密封基板316上的一对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之间施加驱动电力,进行点亮驱动。
面板318由元件基板301、阳极电极306、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308、阴极电极309、电极保护层310、缓冲层311、气体屏蔽层312、填充材料313、密封基板316等构成。另外,将由元件基板301与密封基板316夹持的部位称作功能层317。换言之,将从阳极电极306到填充材料313的层叠结构称作功能层317。
元件基板301由透明的无机玻璃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使用无碱玻璃。
阳极电极306是形成于元件基板301上的透明电极,由ITO(IndiumTin Oxide)或ZnO等构成。另外,其平面尺寸是与发光区域同等或大一圈的尺寸,在元件基板301上与阳极配线(未图示)连接。
有机EL层308是覆盖阳极电极306地形成的。另外,虽然在图22中如实线所示采用一层的构成,然而在实际上如虚线所示,由空穴输送层及发光层和电子注入层等构成,依次层叠于阳极电极306上,上述空穴输送层及发光层分别由有机物的薄膜构成。
空穴输送层由芳香族二胺(TPAB2Me-TPD、α-NPD)等升华性的材料构成。
对于发光层,作为优选例,形成包括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的多层构成。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只要是包括可以合成出近似白色光的多个发光层的层叠结构及材料即可。
例如,也可以是包括橙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的2层的层叠结构,还可以是在发光层间夹设中间层的构成。或者,也可以是在各发光层间夹入中间电荷产生层地配置的构成,即所谓的串联(tandem)型有机EL层构成。
电子注入层由LiF(氟化锂)等构成。
另外,对于构成有机EL层308的各层,作为优选例,可以使用真空蒸法等蒸镀法,层叠升华性的材料而形成。
阴极电极309是由覆盖有机EL层308地形成的MgAg等金属构成的金属层。另外,其端部的一部分面向元件基板301,与阴极配线连接。
电极保护层310由SiO2、Si3N4、SiOxNy等透明并且高密度、具有阻断水分的功能的材质构成。
缓冲层311是热固性的环氧树脂等透明的有机缓冲层。
气体屏蔽层312是SiO2、Si3N4、SiOxNy等透明并且高密度、具有阻断水分的功能的密封层,担负防止水分向有机EL层308浸入的功能。
填充材料313是例如由热固性的环氧树脂等构成的透明的粘接层,将气体屏蔽层312与密封基板316之间填充,并且将两者粘接。另外,还起到防止水分从外部向有机EL层308浸入的作用。
密封基板316由与元件基板301相同的无机玻璃构成。
另外,密封基板316与元件基板301被形成(涂布)于密封基板316的周缘部的密封剂315粘接及密封。作为密封剂315,使用环氧系的粘接剂、紫外线固化树脂等。
另外,在元件基板301的一边从密封基板316伸出的伸出区域,连接有柔性基板320。柔性基板320例如为在聚酰亚胺膜的基材上形成铜箔等配线图案的具有柔软性的基板,利用形成于元件基板301上的阳极配线及阴极配线和各向异性导电粘接膜等实现电连接。而且,并不限定于柔性基板320,只要是可以传递来自外部的驱动电流的配线构件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引线。
这里,如果只是利用各向异性导电粘接膜的连接,则机械强度就会不足,因此以往将柔性基板320的连接部覆盖地用硅树脂(粘接剂)等进行模塑、加强,然而存在容易剥离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中,取代该加强结构,通过使树脂膜325b作为粘接剂(填充材料)发挥作用,来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和柔软性。而且,对于树脂膜325a、325b的粘接方法(层压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在此种构成的面板318中,当向柔性基板320供给驱动电力时,就会因在阳极电极306与阴极电极309之间流动的驱动电流,使有机EL层308发光,从发光区域V射出近似白色的照明光。
具体来说,从有机EL层308放射的光当中的向阳极电极306侧前进的光透过元件基板301而成为照明光。另外,向阴极电极309侧前进的光由具有反射性的阴极电极309反射后,透过有机EL层308,进而透过阳极电极306及元件基板301而成为照明光。
而且,面板318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底部发射型,也可以是顶部发射型。在设为顶部发射型的情况下,由于从密封基板316侧射出照明光,因此需要使面板318的上下反转。另外,在阳极电极306的下层(元件基板301侧)设置反射层,并且将构成阳极电极306的金属层的厚度减薄到可以获得透光性。
另外,并不限定于使用2片玻璃基板的构成,也可以采用仅为1片玻璃基板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不设置密封基板316,通过将构成阳极电极306的金属层、气体屏蔽层312的厚度加厚,或者形成双重的气体屏蔽层312,就可以确保与使用2片玻璃基板的情况同等的气体屏蔽性。
另外,也可以是取代有机EL而具备无机EL的构成。
“层压结构体及加强构件的材质”
回到图21。
接下来,对构成层压结构体325的树脂膜325a、325b以及加强构件328的材质进行说明。
对于按照将包括从发光区域V到面板318的周缘部的面板318全面在平面上从表里面覆盖的方式层压的树脂膜325a、325b,需要有与玻璃基板及加强构件328的粘接性、柔软性、透明性(光取出性)、柔性基板320的模塑性(绝缘性和耐热性)、以及防止水分向内部浸入的耐水性等功能。
为了满足这些功能,作为树脂膜325a、325b的材料,优选以具有耐水性(低吸水率)、绝缘性、柔软性、透明性、低温熔接性的聚乙烯作为基质的树脂。另外,为了提高粘接性,更优选具有部分极性基团的共聚物。
具体来说,作为聚乙烯系共聚物,优选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乙烯-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羟基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缩乙醛共聚物、乙烯-乙烯醇缩丁醛共聚物(PUB)中的任意一种。另外,也可以是将它们组合2种以上而成的共聚物(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醇共聚物等是与玻璃和CFRP双方的粘接性优异的共聚物)、或混合物。
另外,为了提高耐热性,也可以含有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聚乙烯亚胺等胺化合物等固化成分作为交联剂。而且,在乙烯共聚物当中,在使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或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等具有未被酯化的羧基的材料的情况下,虽然低温熔接性或粘接性优异,然而由于有可能将柔性基板320的铜配线等腐蚀,因此优选与环氧系固化剂等交联成分组合而利用热使之交联,而不残留丙烯酸。
对于加强构件328,需要具有:对容易形成裂纹的玻璃基板端部的加强、对由线膨胀系数不同的材质的多层结构造成的面板翘曲的防止、用于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的韧性(抗拉伸性)、以及用于将面板318放出的热散出的散热性等功能。
为了满足这些功能,优选高杨氏模量(10GPa以上)、低线膨胀系数(10ppm/℃以下)且高热传导率(10W/m·k以上)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构件328的材料中使用兼具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散热性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由于密度低(1.5g/cm3~2.0g/cm3)并且拉伸强度高(1000MPa以上),因此即使薄膜化也可以实现高强度的加强,另外,由于质轻,因此适于作为加强构件328的材料。
图23是表示CFRP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
CFRP是碳纤维与树脂的复合材料,是将被称作预浸料坯的前驱体(碳纤维层)在不同的方向上层叠2层以上并固化而成的复合材料,上述预浸料坯是使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者聚酯等热塑性树脂含浸于沿1个方向平行地摆放的碳纤维中而成的。
具体来说,在加强构件328中使用如下得到的CFRP,即,如图23所示,在将包含沿X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的前驱体设为碳纤维层h(第一碳纤维层)、将包含沿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碳纤维的前驱体设为碳纤维层i(第二碳纤维层)时,在将碳纤维层h与碳纤维层i交互地层叠4层后,进行加压及加热(例如120℃~180℃),使之固化为板状。而且,图23中,以条纹状表示的线段表示碳纤维的延伸方向。另外,虽然为了使构成明确而将各层分离地描画,然而实际上是被粘接(密合)而一体化的层叠体。
另外,作为碳纤维,优选使用PAN(聚丙烯腈)系碳纤维、或沥青(石油树脂)系碳纤维。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采用了4层构成的CFRP,然而只要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即可。换言之,只要包含由按照使各条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式重合的2片碳纤维层构成的层叠结构即可。
另外,在将X轴方向设为约0度时,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为约0度、约90度、约90度、约0度的表里对称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结构,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约0度、约90度、约0度、约9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或约0度、约0度、约90度、约9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
另外,虽然在3层的情况下,0度、90度、0度这样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的,在6层的情况下,0度、90度、0度、0度、90度、0度这样的表里对称结构的层叠顺序是基本的,然而也如上所述,并不限定于它们。
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确保作为加强构件328的所期望的功能。具体来说,对于拉伸强度,可以在平面上的大致全部方位中确保1000MPa以上。
另外,对于散热性,由高纯度碳构成的碳纤维由于是高纯度碳,因此热传导为20W/m·k~60W/m·k,与玻璃(1W/m·k)或通用塑料(约0.5W/m·k)相比更高,因而可以获得足够的散热性。此外,对于CFRP的最表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向大气中的散热,也可以进行在表面设置凹凸形状而扩大表面积的加工。
回到图21。
在加强构件328的表面,依次形成有反射层328a、保护层328b。
反射层328a是金属制的反射层。作为优选例,利用真空蒸镀法等蒸镀法,在加强构件328的表面形成铝薄膜层。而且,并不限定于蒸镀法,例如也可以通过将金属箔利用冲压加工等挤压,而在加强构件328的表面形成金属薄膜层。
保护层328b是用于对反射层328a加以保护以便不形成损伤的透明树脂涂覆层。作为优选例,在利用旋涂法等涂布丙烯酸树脂后,使之固化而形成亮面硬涂层。
另外,在表面的加强构件328的开口部(孔)328d中,安装有覆盖发光区域V的光学膜335。
光学膜335是为了实现强度加强、显示面的保护等而设置的。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光学膜335中使用具有优异的透明性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在其表面,形成有由折射率不同的无机氧化物的多层结构构成的防反射层(AR)。
另外,光学膜335的材质并不限定于PET,只要是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即可。例如使用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TAC(三乙酰纤维素)、COP(环烯烃聚合物)等。
另外,对于光学膜335的表面处理,也不限定于防反射处理,可以实施各种处理。例如,可以进行形成PMMA等硬涂层而提高耐磨损性的硬涂处理、形成由低折射率的氟树脂构成的低反射层(LR)的防反射处理、在表面设置凹凸的抗眩光处理、形成防静电层而防止灰尘附着的防静电处理、形成难以附着皮脂的疏油层的疏油处理等表面处理。
另外,虽然在图21中,作为优选例对在加强构件328的表面(第四面)形成反射层328a的构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以是在加强构件328的里面(第三面)形成反射层328a的构成。换言之,只要在加强构件328的表面或里面的任一方形成反射层328a即可。在加强构件328的里面形成反射层328a的情况下,也是将从发光区域V中放射的照明光的一部分用该反射层328a反射,可以形成有助于照明的光。
“关于各部的厚度”
回到图22。
这里,对照明装置300为了兼顾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而必需的各部的最佳厚度进行说明。
首先,对面板318的厚度进行说明。
图22中,为了使各构成部位的层叠关系明确,特意地将功能层317的比例尺比其他部位放大,然而在实际上,功能层317的部分是被最薄地构成的。功能层317的厚度为数μm~20μm左右的厚度。其中,缓冲层311占一半以上的厚度。即,由厚度为nm级别的多个薄膜构成的有机EL层308的厚度不足1μm。而且,如图22中说明所示,面板318为了获得能够耐受柔性的粘接强度,而在基板间以不具有中空结构的固体物质全部填充。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将元件基板301及密封基板316的厚度分别设为约40μm。另外,对于面板318的总厚度,作为优选例设为约90μm。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确保有机EL面板的可靠性,加上气体屏蔽层312等密封结构,元件基板301及密封基板316的厚度需要约10μm以上。换言之,通过将元件基板301及密封基板316的厚度分别设定为约10μm以上,就可以确保能够耐受柔性的冲击强度和足够的防湿性。
另一方面还表明,如果元件基板301及密封基板316的厚度达到约100μm以上,则柔软性就会受损。
因此,元件基板301及密封基板316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0μm~100μm的范围内。另外,如果考虑到强度与柔软性的平衡,则更优选设为20μm~80μm的范围内。
此外,对于将元件基板301与密封基板316重合而成的显示面板318的总厚度,考虑到强度与柔软性的平衡,优选设定为50μm~120μm的范围内。
而且,元件基板301及密封基板316分别是将在初期阶段为0.3mm~0.7mm左右的厚度的材料研磨或蚀刻而变薄的基板。优选在制造出表里的玻璃基板厚的状态的面板后,利用使用了溶解有氢氟酸(氟化氢酸)的蚀刻溶液(水溶液)的蚀刻,来制造所期望的厚度的面板318。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方法,只要是可以形成所期望的厚度的面板318的方法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机械的研磨法。
回到图21。
光学膜335的厚度作为优选例设为约20μm~50μm。这是因为,包括PET的普通的透明树脂的线膨胀系数大(20ppm/℃~80ppm/℃),会因层压时的加热而伸长,当恢复到室温时就会收缩,因此存在层压后的面板翘曲的问题。因此,如果减薄光学膜335,即使是少量的,作为加强构件328的CFRP的形状保持力也会改善,因此即使恢复到室温,光学膜335也很难收缩,具有防止面板318的翘曲的效果。但是,如果是20μm以下的光学膜335,则硬涂层或防反射层等表面涂覆加工就会变得困难,因此优选20μm~50μm。而且,该厚度依赖于加强构件的厚度,需要使光学膜335比加强构件薄。例如,如果加强构件328的厚度约200μm,则光学膜335的厚度就优选设为20μm~100μm的范围内。
另外,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即,使平面上的光学膜335的尺寸比发光区域V大一圈,在该膜的周缘部上重叠加强构件328。利用该构成,可以提高光学膜335的安放时的作业性。
下面,对构成层压结构体325的树脂膜325a、325b的厚度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树脂膜325a、325b中使用厚度约50μm的EVA膜。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满足对包括面板318的周缘部中的间隙的阶梯的覆盖性(填充性),需要约20μm以上的厚度。
如果考虑该覆盖性与作为照明装置300的总厚度的平衡,则优选为20μm~100μm的范围内。另外,如果再加上树脂膜的成本、层压的容易度(作业性),则优选为40μm~80μm的范围内。
下面,对加强构件328的厚度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构件328中使用4层结构而厚度约100μm的CFRP。
CFRP只要是约25μm以上的厚度就可以形成,在贴附于设定为如上所述的厚度的层压结构体325(包括面板318)的状态下,为了确保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需要设定为50μm~2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
此外,对于将这些构件层叠而形成的照明装置300的总厚度,在最厚的部分达到约290μm。而且,面板318与加强构件328重合的面板318的周缘部成为最厚的部分。
而且,上述优选例的尺寸是发明人等根据实验结果、物性数据等基于创造性的努力导出的优选事例之一,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上述的各部的推荐尺寸范围内,进行与用途对应的尺寸设定。
“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24是表示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图25(a)、(b)是表示各工序的制造形态的图。
这里,对于照明装置300的制造方法,沿着图24的流程图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21中,如图25(a)所示,设为将各构件重合的状态(准备体),安放于层压装置中。具体来说,在树脂膜325b上,依次重合面板318、树脂膜325a、光学膜335、加强构件328。而且,虽然在图25(a)中省略,然而各构件的重合是使用专用的导引板进行的,还进行了平面上的对位。该工序作为优选例是在通常环境下进行的,然而也可以在后述的减压环境下进行。
此后,将准备体安放于层压装置中。而且,图25(a)中,仅图示出层压装置的加压辊81、82。
步骤S22中,将设置有层压装置及准备体的环境减压,形成减压环境。而且,层压装置设置于可以将内部环境设定为所需的气压环境的腔室装置(室)内。利用该工序,准备体内部的空气(气泡)被除去(脱泡)。
另外,并行地进行加压辊81、82的加热,将由具有传热性的弹性体构成的辊面加热到80℃~120℃的温度。
步骤S23中,如图25(a)的箭头所示,从准备体中的柔性基板320的相反侧的一边,将准备体插入一对加压辊81、82之间,进行层压。由加压辊81、82夹持的部分中,树脂膜325a、325b因辊的热而溶解,进而被加压而相互地粘接。另外,溶解了的树脂膜325a、325b作为粘接剂(填充材料)发挥作用,将面板318、柔性基板320、光学膜335、以及加强构件328也粘接。
另外,由于是从准备体的一边朝向另一端地进行层压,因此即使在各构件中残留有气泡(空气),也会将气泡依照层压顺序向另一端侧挤出。此后,如图25(b)所示,层压过的照明装置300被从加压辊81、82间挤出而结束层压。
步骤S24中,为了去掉层压过的照明装置300中的残留应力而进行含有退火处理的后处理。退回处理既可以继续在减压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通常环境下进行。特别是,在树脂膜325a、325b含有交联成分的情况下,优选在约100℃下进行退火处理,使交联变得完全。
而且,层压装置并不限定于具备一对加压辊81、82的辊压层压方式,只要是可以将准备体层压为照明装置300的完成状态的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如下的隔膜方式(diaphragm方式)的真空层压装置,即,在1片板状加热板(加热平板)上安放准备体,将可以变形的橡胶片利用气压差向该准备体推压,进行加热及加压。
另外,在退火处理之后,在加强构件328的四角分别形成安装孔303(图20)。具体来说,在将照明装置300安放于专用的导引板中的状态下,通过进行冲压加工,形成4个安装孔303。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方法,也可以在加强构件328及树脂膜325a、325b中预先形成安装孔303。根据该方法,由于在准备准备体时,可以将安装孔303作为基准,因此可以提高平面方向的各部的配置位置精度
像这样,就形成如图20所示的兼具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照明装置30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00及制造方法,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照明装置300,在设定为确保柔软性的厚度的层压结构体325中,在平面上将发光区域V包围地设有由CFRP构成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28。由于CFRP中所含的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与以往的树脂制的加强板相比更高,因此在贴附有加强构件328的状态下,即使沿碳纤维的延伸方向施加弯曲应力,也可以不损害柔软性地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此外,由于加强构件328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因此利用两者使平面上的任何方向的拉伸强度提高,无论从任何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
这是由如下的碳纤维的特性造成的,即,因拉伸强度高,所以伸长极小,通过将纤维沿对角层叠,尺寸变化就变得非常小。利用该特性,加强构件328即使受到应力,也会在弯曲到某个程度时停止变形,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另外,加强构件328还具有像弹簧那样复原到原来的形状的变形约束性和复原性的功能。
此外,由于含有碳纤维的CFRP的线膨胀系数非常低,为1ppm/℃以下,因此即使利用100℃左右的加热压接来粘接,也不会有产生翘曲的情况,由于非常接近玻璃的4ppm/℃,因此在耐受对面板318的热冲击方面也非常强。
另外,由于在加强构件328的开口部(孔)328d的4个角形成有角R,因此与4角为棱边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施加了弯曲应力时的龟裂的产生。例如,角R被以半径1mm左右形成。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照明装置300。换言之,可以提供具备足够的实用强度的照明装置300。
此外,与在液晶面板90的表里面分别贴附有加强板(91、92)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400(图34)不同,如图21所示,是将加强构件328设于层压结构体325的表面的结构,因此可以减薄面板318。这样,由于层压时的树脂膜的形状追随性变得良好,因此可以减少(防止)在面板318的周缘部中的间隙的产生。
特别是,根据发明人等的实验结果,在面板318的厚度设定为约90μm;树脂膜325a、325b的厚度设定为约50μm的优选例中,在面板318的周缘部看不到间隙的产生。
此外,由于加强构件328与树脂相比热传导率高,并且在层压结构体325的表面中,被以一个面与外界接触的状态安装,因此可以将面板318的放热有效地散出。这样,就可以抑制由面板318的放热造成的劣化。
所以,就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照明装置300。
进而,由于在加强构件328的表面形成有反射层328a,因而在反射层328a处反射由发光区域V放射的照射光的一部分,可以形成有助于照明的光。换言之,由于可以利用反射层328a提高照明效率,因此可以得到作为照明装置的充分的照明效率。
因此,可以提供具有充分的照明效率的照明装置300。
此外,由于与将柔性基板320的连接部覆盖地用硅树脂(粘接剂)等模塑并加强的以往的加强构成不同,利用树脂膜325a、325b的层压来兼作该加强构成,因此制造效率良好。另外,由于包括该连接部以及面板318地利用相同的树脂粘接(填充),因此可以不损害柔软性地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韧性)。
此外,由于树脂膜325a、325b中所用的聚乙烯系粘接层在绝缘性、耐水性、耐热性方面优异,因此可以确保足够的电气的可靠性。
另外,在制造方法中,由于聚乙烯系粘接层基本上没有像在丙烯酸系粘接层中所看到的那样的室温下的初期粘接性,因此不仅容易排出气泡,而且还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预先重叠好的准备体的状态下的对位。因此,就可以在减压气氛下,利用1次的热层压形成多层结构,因而制造效率良好。另外,在批量生产性方面优异。
此外,由于聚乙烯系粘接层基本上没有室温下的初期粘接性,因此异物的贴附少,另外,即使附着了异物,也很容易除去。另外,即使在有异物的情况下,由于在利用加热软化时,如果是小的异物,就会嵌入粘接层内,因此与普遍使用的丙烯酸系粘接层相比,可以抑制由异物混入造成的不良。另外,由于聚乙烯系树脂是通用树脂,因此可以压缩构件成本。
(实施方式11)
图26(a)是实施方式11的照明装置的平面图,对应于图20。图26(b)是(a)的g-g剖面的剖面图,对应于图21。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照明装置35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0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50是在实施方式10的照明装置300中追加了里面的加强构件330的构成。另外,形成于照明装置350的周缘部的安装孔304为长孔(轨孔)形状。此外,在表里的加强构件328、330的内面(面板318侧的面),分别形成有反射层328c、330c。这些构成以外与实施方式10中的说明大致相同。
照明装置350除了层压结构体325表面的加强构件328以外,还具备覆盖层压结构体325的整个里面的加强构件330。而且,加强构件330与加强构件328相同地由CFRP等构成。
另外,如图26(a)所示,形成于周缘部的安装孔304为长孔(轨孔)形状。具体来说,沿着照明装置350的外形的长边,形成两端为半圆形的狭缝状的安装孔304。在Y轴(+)侧的长边中,大致沿着长边的长度形成1个安装孔304。另外,在Y轴(-)侧的长边中,避开柔性基板320地形成长短2个安装孔304。
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只要在周缘部形成长孔状的多个安装孔304即可。例如,也可以沿着短边再形成安装孔304,还可以与圆形的安装孔混杂地形成。
另外,在加强构件330的内面(第五面),在其全面形成有反射层330c。反射层330c是由与加强构件328的反射层328a相同的铝膜等构成的反射层。而且,与反射层328a相同,也可以在其上层设置树脂涂覆层等保护层。另一方面,加强构件330的外面(Z轴(+)侧面:第六面)将CFRP等基材露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表面的加强构件328的内面(面板318侧的面),也形成有反射层328c。反射层328c是与表面侧的反射层328a相同的反射层。而且,在内面的反射层328c上,也可以设置树脂涂覆层等保护层。
另外,在表面的加强构件328的开口部(孔)328d中,与实施方式10的照明装置300相同地安装有光学膜335,然而其平面尺寸为收缩于开口部328d中的大小,未设置周缘部与加强构件328的重合部分。根据该构成,由于不存在重合部分,因此可以将照明装置350薄型化。
另外,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0中说明的制造方法相同。具体来说,在加强构件330上,依次重合树脂膜325b、面板318、树脂膜325a、光学膜335、加强构件328,将其作为准备体,与实施方式10相同地层压而一体化。
在上述说明中,反射层328c(反射层330c)是作为沿着加强构件328(加强构件330)的内面形状且为近似平坦的形状的层而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只要是可以有效地反射光的形状即可。
图27(a)~(c)是图26(b)中的j部的放大图,对反射层328c赋予具有多个凹凸的反射形状。
例如,可以如图27(a)所示,在加强构件328的内面的周缘部,利用冲压加工等实施压花加工,对反射层328c赋予多个阶梯状的反射形状。阶梯状的各反射形状中的凹凸的高低差优选设为0.1μm~10μm的范围内。反射形状除了阶梯状以外,还可以是波浪形或楔形。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的反射效率,优选从发光区域V侧起越是接近周缘部,则越增大凹凸的高低差。另外,平面的花纹只要是致密的图案即可,例如既可以是格子花纹,也可以是鳞状花纹。
另外,对加强构件330的内面的反射层330c,也赋予阶梯状的相同的反射形状。
另外,在图27(a)的形态中,作为优选例,对加强构件328的表面的反射层328a,也赋予阶梯状的反射形状,然而对于表面,也可以是如图26(b)所示的平的反射面。
此种赋予反射形状的压花加工例如是在将具有高低差0.1μm~10μm的凹凸的模具以80℃~120℃加热的同时,向层叠了树脂浸透碳纤维而成的前驱体(预浸料坯)的表面推压而成形的。其后,在内面(表面)利用真空蒸镀法等形成铝等反射层。
另外,此时,如果设为使用辊状的模具的构成,则可以利用卷到卷(roll to roll)的卷绕来制造前驱体薄片,可以进一步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也可以如图27(b)所示,将加强构件328的内面的反射层328c、以及加强构件330的内面的反射层330c中形成的多个反射形状设为凹面状(碗状)的浅凹形状。
或者,也可以如图27(c)所示,将加强构件328的内面的反射层328c、以及加强构件330的内面的反射层330c中形成的多个反射形状设为凸面状(圆丘状)。
而且,虽然在图27(b)、(c)中,加强构件328的表面的反射层328a采用平的反射形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赋予凹面状、凸面状的反射形状。
图28(a)是图26(b)的k部的放大图。
另外,也可以是在照明装置350的周缘部还具备反射构件333的构成。
反射构件333是由铝等金属构成的密封构件,如图28(a)所示,具有将凹形状横置的截面形状。此外,在将该凹形状的底面333a推压在照明装置350的端面的状态下,利用凹形状的2个凸部,夹持照明装置350的端部。另外,在平面上,是将照明装置350的4边覆盖地形成的。而且,将柔性基板320所穿过的部分设为缺口形状。
底面333a成为反射面,将从面板318的端面等射出的光反射,向面板318侧反射。所反射的光由反射层328c、反射层330c等反复反射,其一部分成为照明光。
而且,并不限定于金属制,只要是反射面抵接照明装置350的端面的构成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用具有反射性的带构件将照明装置350的端面覆盖(贴附)的构成。
图28(b)是图26(b)中的j部的放大图。
另外,也可以设为使加强构件328与加强构件330在周缘部密合的构成。具体来说,在图24的步骤S23中将两者层压后,通过安放于专用的模具中进行冲压加工,而使周缘部密合。模具具有用于将周缘部挤入的形状,被加热到80℃~120℃的温度。
利用该冲压加工,如图28(b)所示,将加强构件328及加强构件330的端部挤入,在周缘部形成反射层328c与反射层330c几乎密合的状态。另外,此时,构成层压结构体325的树脂膜的一部分向外部伸出而形成树脂蓄留部325d。
此后,在使加强构件328与加强构件330在周缘部密合后,进行图24的步骤S24的后处理工序。而且,在后处理工序中,也可以除去树脂蓄留部325d。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10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照明装置350,除了表面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28以外,还具备覆盖整个里面的加强构件330。
这样,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施加弯曲应力,都可以抑制玻璃基板弯曲到极限点(极限半径)。特别是,由于是利用2片加强构件将最容易产生龟裂的面板318的周缘部从表里面包入的构成,因此可以更为可靠地防止面板318的破裂。
所以,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和实用强度(韧性)的照明装置350。
另外,可以将面板318放出的热利用表里面的2片加强构件更为有效地散出。
所以,可以提供兼具柔性、实用强度(韧性)和散热性的照明装置350。
此外,由于在加强构件328的内面形成反射层328c,并且在加强构件330的内面形成反射层330c,因此可以将从面板318的发光区域V以外的部位射出的光(漏光)的一部分也作为照明光来利用。具体来说,例如,从面板318的端面射出的漏光在由反射层328c及反射层330c反复进行反射期间,其一部分成为从发光区域V中射出的光,也就是成为照明光的一部分。
这样,就可以提高照明效率,因此作为照明装置来说可以获得足够的照明效率。
所以,可以提供具有足够的照明效率的照明装置350。
另外,通过对各加强构件的内面的反射层328c、反射层330c赋予多个由楔形或凸面状、凹面状等构成的反射形状,就可以提高反射效率。换言之,可以增加朝向发光区域V的漏光的光量。
另外,由一对透明基板构成的面板318中的漏光,从其端面射出的比例最多。
通过在照明装置350的周缘部设置反射构件333,或挤压周缘部而使反射层328c与反射层330c密合,就可以减少该向外部泄漏的光量。换言之,可以提高从端面射出的漏光的利用效率,提高照明效率。
所以,可以提供具有足够的照明效率的照明装置350。
(实施方式12)
图29(a)是实施方式12的照明装置的平面图,同图(b)是同图(a)的m-m剖面的侧剖面图。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照明装置36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60是将多片面板332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铺贴)一体化的大型(大面积)的照明装置。具体来说,形成将4片面板332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从表里面用树脂膜345a、345b及加强构件336、337层压的构成。
照明装置360是将4片面板332以矩阵状铺贴的照明装置。而且,面板332除了形成在Y轴方向长的长方形以外,与实施方式10的面板318相同,从发光区域中射出近似白光。
4片面板332在将长边方向统一而在纵横方向以等间隔排列的状态下,被从表里面利用树脂膜345a、345b层压,形成一体化的层压结构体345。另外,树脂膜345a、345b除了其平面形状(尺寸)以外,是与实施方式10的树脂膜325a、325b相同的构成。
另外,在层压结构体345的表里面,分别一起层压加强构件336、337而成为一体。而且,加强构件336、337除了其平面形状(尺寸)以外,是与加强构件328、330大致相同的构成。具体来说,加强构件336具备用于使各个面板332的发光区域露出的多个开口部336a。另外,加强构件337将所铺贴的4片面板332的背面全都覆盖。
另外,如图29(a)所示,在照明装置360的周缘部,形成有长孔状的安装孔304。具体来说,沿着照明装置360的外形的长边,形成两端为半圆形的狭缝状的安装孔304。另外,Y轴(+)侧的短边也形成狭缝状的安装孔304。
而且,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只要在周缘部形成长孔状的多个安装孔304即可。例如,也可以在Y轴(-)侧的短边形成安装孔304,还可以与圆形的安装孔混杂地形成。
另外,向4片面板332供给驱动电力的4个柔性基板320被从照明装置360的Y轴(-)侧的短边向外部取出。特别是,位于Y轴(+)侧的面板332的柔性基板320被穿过Y轴(-)侧的面板332的里面,从Y轴(-)侧的短边向外部取出。
另外,各面板332的长方形的发光区域由加强构件336的突棱336g分别划分为近似正方形的2个发光区域Va、Vb。利用该突棱336g,在层压时,抑制发光区域沿X轴方向伸长而扩展。
而且,铺贴面板332的片数并不限定于4片,只要是多片,无论是几片都可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11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照明装置360,通过铺贴多片面板332,可以构成具有所需的平面尺寸的照明装置。
特别是,在将面板332薄型化的情况下,由于容易破裂,因此从处置性及成品率方面考虑对于大型化来说是有极限的。因此,通过将可以确保处置性及成品率的尺寸的面板332铺贴多片,就可以以优良的成品率构成大面积的照明装置。
所以,可以制造效率良好且廉价地提供大型的照明装置360。
图30是将上述的照明装置作为飞机的室内照明装置使用的形态图。
上述的照明装置350例如可以用于飞机的室内照明装置中。而且,也可以将照明装置350置换为上述实施方式10或上述实施方式12及后述的变形例的照明装置。
如图30所示,照明装置350被以弯曲的状态安装于具有曲面的飞机的壁面500。具体来说,在乘客用的座席502的窗503侧的壁面500,安装有照明装置350。在壁面500处,在座席502的旁边的比较接近平面的区域形成有窗503。照明装置350配置于窗503的上部的弯曲程度大的部分。换言之,配置于在乘客就座于座席502处时可以主要地将其手边照明的位置。
另外,并不限定于将照明装置350直接安装于壁面500处,例如也可以安装在形成于窗503的上部的箱柜的盖子处,或者还可以安装于具有曲面的天花板处。
像这样,在作为飞机的室内照明装置使用照明装置350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挠曲性安装于曲面中。另外,由于质轻,因此即使安装于箱柜的盖子处也不会损害开闭性,此外还可以抑制飞机的燃料消耗量。另外,由于亮度与所供给的直流电量对应地近似线性地变化,因此可以不需要倒相电路等复杂的电路地进行调光。
所以,可以提供质轻、不选择设置场所、使用便利性良好的照明装置。
另外,并不限定于飞机的室内照明装置,也可以用于船舶、电车、汽车等移动机构的室内照明中。或者,也可以用于公司、旅馆、住宅等建筑物的室内照明等中。
在这些用途中使用照明装置350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下面将对变形例进行叙述。
(变形例1)使用图3进行说明。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显示面板18作为属于如下构成的构件进行说明,即,所有像素共同地射出白色光,在显示面侧设有从白色光中选择性地透过RGB的各色光的滤色器,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每个颜色像素可以射出RGB的色光的构成即可。
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所谓3色分涂方式的构成的显示面板,即,在有机EL层8中,在RGB的每个像素中形成RGB的各色的发光层。
另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显示装置100作为属于有源矩阵型的装置进行说明,然而也可以是无源(单纯)矩阵型。
该情况下,不需要元件层2,形成将有机EL层8用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夹持的构成。例如,扫描电极形成于元件基板1侧,数据电极形成于CF基板16侧。而且,所谓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是按照在俯视时成为格子状的方式,沿交叉的方向分别延伸而形成的。
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2)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构件28、29、30、44,使用含有碳纤维的CFRP进行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相同的物性的材料即可。
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与CFRP接近的物性的因瓦合金(Ni含有率为30wt%~50wt%的合金)、或钛、钛合金等来构成加强构件28、29、30、44。
另外,例如在图8的构成中,可以按照在画框状的加强构件28中使用加工性优异的因瓦合金,在板状的加强构件30中使用CFRP的方式,将这些材料组合使用。
特别是,通过将加工性优异的因瓦合金用于表面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28、44中,就可以将开口部的4角的角R(参照图19(a))或开口端面加工得很圆滑,因此可以对加强构件28、44附加划分显示区域V并且使之显眼的作为分隔条的作用。另外,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3)
图31是变形例3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对应于图3。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8是作为属于有机EL面板的构件说明的,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在一对基板间夹持有电光学层的薄型的显示面板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作为电光学层具备电泳层的电泳面板。
下面,对变形例3的显示面板68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图3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68是具备电泳层67作为电光学层的反射型的电泳面板。
显示面板68形成在元件基板1与对置基板65之间夹持有电泳层67的构成。另外,从元件基板1到像素电极6的层叠结构与图3的构成相同。
对置基板65是例如由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透明的基板。在对置基板65中的元件基板1侧,与多个像素电极6相对地在全面(遍布状地)形成对置电极64。对置电极64由ITO等透明电极材料制成。
电泳层67由多个微胶囊70、保持多个微胶囊70的粘合剂62以及粘接层61等构成。而且,显示面板68是通过将预先在对置基板65侧利用粘合剂62固定电泳层67而成的电泳片、和与该片分开地制造并形成有像素电极6等的元件基板1利用粘接层61粘接而形成的。
微胶囊70被夹持于像素电极6及对置电极64之间,在1个像素内(换言之,相对于1个像素电极6)配置有1个或多个。
如图31的右上方的放大图所示,微胶囊70形成在被膜75的内部封入分散剂71、多个白色粒子72、多个黑色粒子73的构成。微胶囊70例如以具有50μm左右的粒径的球状形成。
被膜75由丙烯酸树脂、尿素树脂、阿拉伯胶、明胶等具有透光性的高分子树脂形成。
分散剂71是将白色粒子72及黑色粒子73分散于微胶囊70内(换言之是被膜75内)的介质。
白色粒子72是例如由二氧化钛、锌白(氧化锌)、三氧化锑等白色颜料构成的粒子(高分子或胶体),例如带负电。
黑色粒子73是例如由苯胺黑、炭黑等黑色颜料构成的粒子(高分子或胶体),例如带正电。
这样,由于白色粒子72及黑色粒子73利用因像素电极6与对置电极64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的电场(电位差)在分散剂71中移动,因此就会显示出积聚在对置电极64侧的粒子的色调。
而且,也可以通过将白色粒子72、黑色粒子73中所用的颜料替换为例如红色、绿色、蓝色等颜料,而进行红色、绿色、蓝色等彩色显示。
另外,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微胶囊方式,也可以是如下的电子粉流体方式的电泳面板,即,将具有带电性的电子粉流体装入像素内,通过切换正·负,来控制显示的切换·开闭。或者,也可以是使用胆甾相液晶的电泳面板。
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4)使用图32进行说明。
图32(a)是变形例4的照明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26(b)。图32(b)、(c)是表示变形例4的加强构件的一个形态的立体图。
下面,对本发明的变形例4的照明装置37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70具备与实施方式11的加强构件330不同构成的加强构件340。具体来说,具备与加强构件330相比提高了散热特性的加强构件340。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11中的说明大致相同。
在照明装置370的层压结构体325的背面,在其全面安装有加强构件340。另外,平面的加强构件340的尺寸以与层压结构体325大致相同的尺寸形成。
如图32(b)所示,加强构件340是在由4层构成的CFRP形成的加强体330上层叠石墨层331及反射层330c而一体化的构件。而且,虽然加强体330是与实施方式11中的加强构件330相同的构成,然而由于在本变形例中,成为加强构件340的一个构成部位,因此称作加强体330。为了使构成简便,在图32(b)、(c)中,省略反射层330c。
石墨(graphite)层331如图32(b)上部的放大图(用圆圈包围的部分)所示,具有将由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的六方晶结构层沿厚度方向(Z轴方向)重叠的构成。
由于石墨层331的平面方向的热传导率优异,为600W/m·k~1500W/m·k,因此通过将该层配置于层压结构体325与加强体330之间,就可以提高散热性。具体来说,由于将面板318放出的热在短时间内向石墨层331整体成放射状地分散,并且向最外面的加强体330热传递,因此可以提高散热性。对于石墨层的制造方法,可以是以聚酰亚胺膜作为起始原料,通过在1000℃以上煅烧而使之结晶化的合成石墨;也可以是将矿山等中产出的石墨粒子压延而制成膜状的天然石墨,由于无论哪一种都具有六方晶结构,因此可以得到600W/m·k以上的热传导率。另外,石墨层331的线膨胀系数为约5ppm/℃,与玻璃基板大致同等。
另外,对于将由CFRP构成的加强体330和石墨层331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也称作CFGRP(Carbon Fiber Graphite ReinforcedPlastics)。另外,本变形例中,作为反射层330c使用热传导率优异的铝箔。
加强构件340(CFGRP)例如可以通过将用环氧中间体浸渍碳纤维而得的预浸料膜(层)、石墨膜(层)和反射层330c重合,在减压气氛下进行加热冲压加工来形成。而且,加热温度优选为120℃~150℃的范围内的温度。
另外,虽然在本变形例中,作为优选例采用了4层构成的CFRP,然而只要是包含将碳纤维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纤维层层叠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即可,这与实施方式10中的说明相同。
这里,平面的石墨层331的尺寸被制成比加强体330小。换言之,石墨层331的周缘部是收缩于加强体330内的大小。优选的是,石墨层331的尺寸大于面板318的显示区域V,小于面板318的外形尺寸。
这是为了利用石墨层331的优异的热传导率,并且弥补该层的耐磨损性及脆性,是按照在将放热多的部分覆盖的同时,在层压加工等时候不会施加大的弯曲应力的方式来设计的。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例,在加强体330中使用5层结构而厚度约140μm的CFGRP。具体来说,使用将4层结构而厚度约100μm的CFRP与厚度约40μm的石墨层331层叠而成的CFGRP。
而且,并不限定于该厚度,加强体330的厚度只要是约50μm~2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即可。如果是该厚度,则可以确保照明装置370的自立性和强度、适度的柔性。
另外,对于石墨层331的厚度,为了不损害厚度方向的热传导性,优选设为50μm以下。
另外,加强构件340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图32(b)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图32(c)所示的构成。
图32(c)的加强构件340中,在加强体330的最上层的碳纤维层i中,形成有用于嵌入石墨层331的开口部(孔)。换言之,最上层的碳纤维层i被以具备收纳石墨层331的开口部的画框状形成。
也就是说,加强构件340形成在该开口部中嵌入石墨层331的构成。另外,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上述的加热冲压加工。
在该构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热传递性,按照使石墨层331的上面为与碳纤维层i的上面相同的高度的方式,或者按照从碳纤维层i的上面突出的方式,来设定石墨层331的厚度。作为优选例,例如将石墨层331的厚度设定为与碳纤维层i相同,约为25μm。
根据该构成,与使用了图32(b)的加强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具备散热性等大致相同的效果的同时,减薄照明装置370的总厚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除了实施方式11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照明装置370,在层压结构体325的背面,安装有将由CFRP构成的加强体330、石墨层331、和反射层330c层叠而一体化的加强构件340。
特别是,由于具有优异的热传导率的反射层330c和石墨层331配置于层压结构体325与加强体330之间,因此可以将面板318放出的热在短时间内向石墨层331整体成放射状分散,并且向最外面的加强体330热传递。这样,就可以从最外面的加强体330向外界散热。
此外,由于石墨层331的线膨胀系数为约5ppm/℃,与玻璃基板大致同等,因此即使将与由CFRP构成的加强体330层叠而成的加强构件340贴附于层压结构体325上,也不会成为导致翘曲产生的原因。
所以,可以提供具有足够的散热性并且防止了翘曲的产生的照明装置370。
另外,由于采用如下的构成,即,将石墨层331的厚度设定得很薄,为50μm以下,并且按照不使周缘部露出的方式用加强体330及树脂膜325b包入,因此不会有损害厚度方向的热传导性的情况,可以弥补该层的耐磨损性及脆性,确保足够的实用强度。
所以,根据照明装置370,可以在具备柔性的同时,获得足够的实用强度。
(变形例5)
图33是变形例5的照明装置的剖面图,对应于图26(b)。
下面,对本发明的变形例5的照明装置380进行说明。而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构成部位,使用相同的编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从表面的发光区域中射出照明光的面板318进行说明,然而也可以是使用从表里两面射出照明光的面板的构成。
照明装置380具备从表里两面射出照明光的面板358。另外,除了表面的加强构件328以外,在里面也具备相同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28。
面板358的构成与图22中说明的面板318大致相同,然而将形成阴极电极309的金属层的厚度以可以透过光的程度很薄地形成。或者,也可以利用ITO等透明电极来形成阴极电极309。
利用该构成,面板358除了从表面的发光区域外,还从相当于里面的发光区域中射出照明光。换言之,面板358从表里两面射出近似白色的照明光。
因此,照明装置380中,为了将来自面板358的里面的照明光向外部射出,在里面也将与表面相同的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28反转使用。另外,在里面的发光区域也与表面相同,安装有光学膜335。
根据照明装置380,由于可以从表里两面射出照明光,因此例如可以适用于分隔2个待客角的隔板中。该情况下,可以将两个待客角同时照明。或者,也可以适用于商店的面向路面的玻璃中。该情况下,在夜间可以将路面及店内的地面同时照明。
所以,可以提供适用于同时照明表里两面的用途的照明装置380。
(变形例6)使用图26(b)进行说明。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构件328及加强构件330(加强体),对使用含有碳纤维的CFRP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不能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相同的物性的材料即可。
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与CFRP接近的低热变形性(低线膨胀系数)的因瓦合金(Ni含有率为30wt%~50wt%的铁合金)、或钛、钛合金等来构成加强构件328。
另外,例如在图26(b)的构成中,可以按照在画框状的加强构件328中使用加工性优异的因瓦合金,在板状的加强构件330中使用CFRP的方式,将这些材料组合使用。
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7)使用图22进行说明。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面板318设为从发光区域V中射出近似白色光的属于无源型的面板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有源型的面板。具体来说,可以是具有将RGB的各色有源像素以矩阵状形成的发光区域V的有机EL面板。
即使是这些构成,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还可以提供获得所需的色调的照明色的照明装置。另外,也可以将该照明装置作为看板或招牌等显示面板使用。
(变形例8)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8及面板318采用在玻璃基板上具有作为电光学层的有机EL层8(有机EL层308)的构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将与玻璃基板相同地因折曲而破裂或变为失去复原性的状态的具有透明性的有机膜等作为基材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压结构,实现对抗弯曲的加强。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