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副车架

申请号 CN201480023296.7 申请日 2014-12-09 公开(公告)号 CN105143020B 公开(公告)日 2017-06-27
申请人 株式会社 F.泰克;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富久田宪夫; 鹤见卓也; 今西智之;
摘要 在车辆用副车架(1)中,前方部件(20)的突出部(24、31)在宽度方向上从主体部突出并向上方侧延伸而具有上端部(25、32)、并且呈向前方侧凸出的形状,上端部(25、32)作为相对于 车身 的前方安装部而起作用,由此,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确保良好的生产率及高强度等,同时能够提高悬架的 支撑 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副车架,该车辆用副车架具备:
下方部件,其是位于车身的下方侧的板状部件;
上方部件,其是在上述车身的上方侧与上述下方部件对置的板状部件;以及前方部件,其是位于上述下方部件和上述上方部件的上述车身的前方侧的板状部件,上述前方部件介于上述下方部件的上述车身的前方侧的端部与上述上方部件的上述前方侧的端部之间而将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将上述下方部件的上述车身的后方侧的端部和上述上方部件的上述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连接,从而构成呈在上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闭合的闭合截面形状的主体部,
上述前方部件具有比上述主体部向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左右一对突出部,上述突出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上述主体部突出并向上述上方侧延伸而具有上端部、并且呈向上述前方侧凸出的形状,上述上端部作为相对于上述车身的前方安装部而起作用,
上述突出部具有:上壁,其具有上述上端部;下壁,其与上述上壁对置;和侧壁,其将上述上壁和上述下壁之间连接起来,
上述突出部的上述上壁、上述下壁和上述侧壁的各个端部被连接于与上述主体部连接的加强部件,从而形成闭合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在上述前方安装部与上述车身之间还设置有连结部件,
上述连结部件具有用于与上述车身紧固的缺口部,上述缺口部形成为朝下敞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在上述突出部的上述前方侧具有纵壁部,由上述纵壁部和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前方侧突出设置的支撑部件构成前方支撑部,上述前方支撑部支撑悬架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上述车辆用副车架还具备从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前方侧突出设置的外承受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上述上方部件和上述下方部件配合而构成作为相对于上述车身的上述后方侧的安装部的后方安装部以及作为悬架臂的上述后方侧的支撑部的后方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上述车辆用副车架还具备跨着上述后方安装部和上述后方支撑部配设的间隔部件,上述间隔部件具有:配设于上述后方安装部的第一套管部;配设于上述后方支撑部的第二套管部;以及将上述第一套管部和上述第二套管部连结起来的连结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在上述后方支撑部与上述车身之间还设置有联络部件,
由上述后方支撑部和上述联络部件支撑上述悬架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副车架,其中,
上述上方部件还具有向上述下方侧凹陷设置的配设稳定器用的凹陷部。

说明书全文

车辆用副车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副车架,特别是涉及支撑悬架臂等并被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身的车辆用副车架。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相对于汽车等的车辆用副车架而安装有悬架臂及稳定器等悬架关联部件、转向齿轮箱等转向关联部件、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系统的安装关联部件这样的各种外施加部件。
[0003] 因此,要求上述副车架提高其生产率等并进一步增大其强度及刚性。
[0004] 在上述状况下,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结构:关于前悬架构件,为了增大相对于来自悬架臂的横向的负荷、来自发动机架的上下方向的负荷的刚性,设置加强面板,所述加强面板被配置在上面板与下面板之间,同时减少部件数量并还能够消除制造的复杂度。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184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的前悬架构件的结构中,由于加强面板是跨着分别设置于左右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以及它们中间的第三安装部的形状、上面板是跨着第一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的形状、并且下面板是跨着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的形状,因此,可以考虑到:面板大型化而重量增加,并且面板的制造等方面也有费用增长的倾向。
[0010] 此外,根据本发明人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到: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若欲应用于前悬架构件、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高低差大的车辆,则特别是加强面板和上面板的拉深深度变大,有阻碍批量产性的倾向。
[0011] 本发明正是经上述研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确保良好的生产率及高强度等、并且能够提高悬架的支撑刚性的车辆用副车架。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用副车架具备:下方部件,其是位于车身的下方侧的板状部件;上方部件,其是在上述车身的上方侧与上述下方部件对置的板状部件;以及前方部件,其是位于上述下方部件和上述上方部件的上述车身的前方侧的板状部件,上述前方部件介于上述下方部件的上述车身的前方侧的端部与上述上方部件的上述前方侧的端部之间而将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将上述下方部件的上述车身的后方侧的端部和上述上方部件的上述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连接,从而构成呈在上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闭合的闭合截面形状的主体部,上述前方部件具有比上述主体部向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左右一对突出部,上述突出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上述主体部突出并向上述上方侧延伸而具有上端部、并且呈向上述前方侧凸出的形状,上述上端部作为相对于上述车身的前方安装部而起作用。
[0014]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一方面以外,上述突出部具有:上壁,其具有上述上端部;下壁,其与上述上壁对置;和侧壁,其将上述上壁和上述下壁之间连接起来,上述突出部的上述上壁、上述下壁和上述侧壁的各个端部被连接于与上述主体部连接的加强部件,从而形成闭合截面。
[0015]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二方面以外,在上述前方安装部与上述车身之间还设置有连结部件,上述连结部件具有用于与上述车身紧固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形成为朝下敞开。
[0016] 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以外,在上述突出部的上述前方侧具有纵壁部,由上述纵壁部和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前方侧突出设置的支撑部件构成前方支撑部,所述前方支撑部支撑悬架臂。
[0017] 此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四方面以外,所述车辆用副车架还具备从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前方侧突出设置的外力承受部件。
[0018] 此外,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以外,上述上方部件和上述下方部件配合而构成作为相对于上述车身的上述后方侧的安装部的后方安装部以及作为悬架臂的上述后方侧的支撑部的后方支撑部。
[0019] 此外,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六方面以外,所述车辆用副车架还具备跨着上述后方安装部和上述后方支撑部配设的间隔部件,所述间隔部件具有:配设于上述后方安装部的第一套管部;配设于上述后方支撑部的第二套管部;以及将上述第一套管部和上述第二套管部连结起来的连结部。
[0020] 此外,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六或第七方面以外,在上述后方支撑部与上述车身之间还设置有联络部件,由上述后方支撑部和上述联络部件支撑上述悬架臂。
[0021] 此外,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于,除了上述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以外,上述上方部件还具有向上述下方侧凹陷设置的配设稳定器用的凹陷部。
[0022] 发明效果
[0023]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由于前方部件的突出部在宽度方向上从主体部突出并向上方侧延伸而具有上端部、并且呈向前方侧凸出的形状,上端部作为相对于车身的前方安装部而起作用,因此,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确保良好的生产率及高强度等,并且能够提高悬架的支撑刚性。
[0024]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结构,由于突出部的上壁、下壁和侧壁的各个端部被连接于与主体部连接的加强部件而形成闭合截面,因此,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进一步确保良好的生产率及高强度等,并且能够提高悬架的支撑刚性。
[0025]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结构,由于设置于前方安装部与车身之间的连结部件具有用于与车身紧固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形成为朝下敞开,因此,在车辆前突时紧固部件沿缺口部移动,前方安装部能够对应地向车辆下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副车架不必要地向车厢侵入。
[0026]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结构,由于在突出部的前方侧具有纵壁部,由纵壁部和从主体部向前方侧突出设置的支撑部件构成前方支撑部,所述前方支撑部支撑悬架臂,因此,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提高悬架臂的支撑刚性,并能够构成支撑悬架臂的支撑部,并且只要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上述前方支撑部,则能够通过它们均等地承受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输入负载,能够使副车架的左右部分的变形形式均等。
[0027]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结构,由于还具备从支撑部件向前方侧突出设置的外力承受部件,因此外力承受部件吸收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输入负载,因而能够减少向其后方的副车架传递的输入负载。
[0028]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结构,由于上方部件和下方部件配合而构成作为相对于车身的后方侧的安装部的后方安装部以及作为悬架臂的后方侧的支撑部的后方支撑部,因此能够增大副车架的安装刚性和悬架臂的支撑刚性。
[0029]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结构,由于间隔部件具有:配设于后方安装部的第一套管部;配设于后方支撑部的第二套管部;以及将第一套管部和第二套管部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因此能够提高副车架的后方安装部与后方支撑部之间的副车架的刚性和强度,并且在车辆碰撞时能够抑制副车架的后方支撑部与后方安装部之间的副车架部分的变形,能够抑制在后方支撑部向下方脱落时其变形妨碍上述脱落这样的情况发生。
[0030]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结构,由于利用后方支撑部和被设置于后方支撑部与车身之间的联络部件支撑悬架臂,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悬架臂的安装刚性。
[0031]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结构,由于上方部件还具有向下方侧凹陷设置的配设稳定器用的凹陷部,因此能够在凹陷部配设稳定器、并且在稳定器的上方配设转向齿轮箱,能够防止对周围部件的干涉并将稳定器和转向齿轮箱安装于副车架。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立体图。
[0033]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平面图。
[0034]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侧视图。
[0035]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36] 图5A是图2中的A-A放大剖视图。
[0037] 图5B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中使用的间隔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适当地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x轴、y轴和z轴构成三轴正交坐标系。此外,x轴的正方向是车身的后方向,y轴的正方向是车身的右方向,并且,z轴的正方向是车身的上方向。此外,有时将x轴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有时将y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0039] (车辆副车架的整体结构)
[0040]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副车架的整体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41]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平面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此外,图5A是图2中的A-A放大剖视图,图5B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中使用的间隔部件的放大立体图。另外,虽然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车架的右侧视图,但应在左侧视图中示出的标号也带括弧地适当地一并示出。图4主要示出了左侧的悬架臂及其安装结构,但右侧的悬架臂及其安装结构具有与左侧的悬架臂SA的结构左右对称的结构。此外,图5A是主要示出左后安装孔和左后贯通孔的剖视图,但右后安装孔和右后贯通孔也通过带括弧的标号一并示出。
[0042] 如图1至图5所示,副车架1典型地主要具有将板等平板部件冲压成形而得到的各种构成部件,所述副车架1被安装于划定均省略图示的汽车等车辆的前发动机室的前侧架等的车身,并且特别地支撑图4所示的悬架臂SA。上述副车架1典型地具有相对于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并且穿过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平面基本上左右对称的形状。
[0043] 具体而言,副车架1典型地具备构成箱形的闭合截面结构的主体部10。主体部10典型地具备通过电弧焊等彼此被焊接而一体化的前方部件20、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下方部件120和上方部件10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前方部件20位于下方部件120和上方部件
100的前侧。
[0044] 这里,通过前方部件20将下方部件120的前端部和上方部件100的前端部之间连接起来、并且下方部件120的后端部和上方部件100的后端部彼此相互连接,从而主体部10呈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闭合的闭合截面形状。
[0045] 下面,从前方部件20起顺次地对前方部件20、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46] <前方部件的结构>
[0047] 前方部件20具备:位于上侧并且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左上壁部22L和右上壁部22R;中央部21,其具有壁部23L和23R以及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它们之间而在那里向下方凹陷地设置的前凹部26,其中,所述壁部23L和23R与左上壁部22L和右上壁部22R的前端部对应相连地向前方下降并延伸;左突出部24,其从左上壁部22L向左方突出;和右突出部31,其从右上壁部22R向右方突出。另外,在图1和图2中,中央部21配设成向左侧偏位,但这是由于车辆的省略图示的发动机/变速器系统的设计,根据上述设计,中央部21既可以不偏位地配设于宽度方向的中央、也可以配设成向右侧偏位。
[0048] 左突出部24具备:纵壁部27,其与左上壁部22L的左端部相连而向左方突出,并且,随着朝向左方,其上端部上升;上壁部25,其与纵壁部27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后方延伸;左端纵壁部28,其是纵壁部27的左下部,并且沿前后方向贯通地具有悬架臂SA的前悬架系统的左前枢轴安装用的安装孔29;和壁部30,其与纵壁部27的左侧和左端纵壁部28的左侧及下侧的各个端部相连而向后方延伸,兼作下壁和侧壁。此外,右突出部31具备:纵壁部33,其与右上壁部22R的右端部相连而向右方突出,并且,随着朝向右方,其上端部上升;上壁部32,其与纵壁部33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后方延伸;右端纵壁部34,其是纵壁部33的右下部,并且沿前后方向贯通地具有悬架臂SA的前悬架系统的右前枢轴安装用的安装孔35;和壁部36,其与纵壁部33的右侧和右端纵壁部34的右侧及下侧的各个端部相连而向后方延伸,兼作下壁和侧壁。即,左突出部24和右突出部31构成从主体部10向左右方向分别对应地突出的突出部,上述突出部呈向前方凸出的形状。
[0049] 相对于左突出部24对置地配设有左加强部件40,所述左加强部件40具有:上壁部41,其位于上侧;纵壁部42,其与上壁部41相连地向下方延伸并位于左侧和后侧;以及下壁部43,其与上壁部41和纵壁部42相连而位于下侧,并且所述左加强部件40通过这些上壁部
41、纵壁部42和下壁部43而截面呈大致コ字形状。
[0050] 这里,左突出部24的上壁部25与左加强部件40的上壁部41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对应地被焊接,左突出部24的壁部30和左加强部件40的纵壁部42以及下壁部43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对应地被焊接,从而划定出闭合截面形状的左箱状部50。另外,在仅通过左突出部24确保必要的强度的情况下,左箱状部50也可以不采用左加强部件40而仅由左突出部24构成。
[0051] 相对于左箱状部50,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方式固定设置有左辅助部件60,所述左辅助部件60具备:纵壁部61,其与左辅助部件60的左纵壁部接近地对置并且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安装孔62;前凸缘63,其与纵壁部61的前端部相连而向右方延伸;上凸缘64,其与纵壁部61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右方延伸;和后凸缘65,其与纵壁部61的后端部相连而向右方延伸。
[0052] 此外,相对于左箱状部50安装有左连结部件270,所述左连结部件270具备:纵壁部,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向下方敞开并且沿左右方向贯通的缺口部272;上壁部,其与纵壁部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左方延伸并且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安装孔273;以及一对侧壁部,它们分别与纵壁部的左右端部相连。另外,从提高副车架1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的安装刚性的度而言,优选的是,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多个缺口部272。
[0053] 上述结构的左连结部件270经左辅助部件60的安装孔62并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安装于左箱状部50。另外,也可以将省略图示的套管部件接合于安装孔273并隔着该套管部件而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车身侧部件。此外,在作为副车架1的安装对象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低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左连结部件270。此外,在省略左连结部件270的情况下,在左箱状部50的上端设置安装孔即可,也可以在上述安装孔同样地设置套管部件。
[0054] 相对于右突出部31对置地配设有右加强部件70,所述右加强部件70具有:上壁部71,其位于上侧;纵壁部72,其与上壁部71相连地向下方延伸并跨着右侧和后侧地配置;以及下壁部73,其与上壁部71和纵壁部72相连而位于下侧,并且所述右加强部件70通过该上壁部71、纵壁部72和下壁部73而截面呈大致コ字形状。
[0055] 这里,右突出部31的上壁部32与右加强部件70的上壁部71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对应地被焊接,右突出部31的壁部36和右加强部件70的纵壁部72以及下壁部73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对应地被焊接,从而划定出闭合截面形状的右箱状部80。另外,在仅通过右突出部31确保必要的强度的情况下,右箱状部80也可以不采用右加强部件70而仅由右突出部31构成。
[0056] 相对于右箱状部80,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方式固定设置有右辅助部件90,所述右辅助部件90具备:纵壁部91,其与右辅助部件90的右纵壁部接近地对置并且具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安装孔92;前凸缘93,其与纵壁部91的前端部相连而向左方延伸;上凸缘94,其与纵壁部91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左方延伸;和后凸缘95,其与纵壁部91的后端部相连而向左方延伸。
[0057] 此外,相对于右箱状部80安装有右连结部件280,所述右连结部件280具备:纵壁部,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向下方敞开并且沿左右方向贯通的缺口部282;上壁部,其与纵壁部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右方延伸并且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安装孔283;以及一对侧壁部,它们分别与纵壁部的左右端部相连。另外,从提高副车架1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的安装刚性的角度而言,优选的是,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多个缺口部282。
[0058] 上述结构的右连结部件280经右辅助部件90的安装孔92而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安装于右箱状部80。另外,也可以将省略图示的套管部件接合于安装孔283并隔着该套管部件而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车身侧部件。此外,在作为副车架1的安装对象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低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右连结部件280。此外,在省略右连结部件280的情况下,在右箱状部80的上端设置安装孔即可,也可以在上述安装孔同样地设置套管部件。
[0059] 在前方部件20中,相对于壁部23L和纵壁部27,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有左托架140,另一方面,相对于壁部23R和纵壁部33,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有右托架160。
[0060] <上方部件的结构>
[0061] 上方部件100呈向上方凸出的基本形状,其前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于前方部件20的中央部21的后端部和左右的左上壁部22L和右上壁部22R的后端部,并且,其后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于下方部件120的后端部。
[0062] 这里,上方部件100的上壁部101的中前部具备前凹部104,所述前凹部104在前方部件20的左右的左上壁部22L和右上壁部22R之间向前方延伸并在那里向下方凹陷地设置、并且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前中安装孔105。前凹部104的前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于前方部件20的前凹部26的后端部。
[0063] 在前凹部104的上表面,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而固定设置有典型的钢板等的金属制的安装托架240,所述安装托架240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而固定设置有螺母部件265。另外,安装托架240也可以其一部分被焊接于位于前方部件20的前凹部26的两侧的左右壁部23L和23R。
[0064] 在上壁部101上设置有左前贯通孔102和右前贯通孔103,所述左前贯通孔102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的左前部、并且配设有套管部件250,所述右前贯通孔103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的右前部、并且配设有套管部件250。套管部件250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而分别对应地被固定设置于左前贯通孔102和右前贯通孔103。
[0065] 在左前贯通孔102的左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并且沿前后彼此并列设置的左前安装孔106和左中安装孔107,另一方面,在右前贯通孔103的右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并且沿前后彼此并列设置的右前安装孔108和右中安装孔109。
[0066] 在沿前后方向夹着左前安装孔106与左中安装孔107之间、以及右前安装孔108与右中安装孔109之间的区域,分别形成有使上壁部101向下方凹陷设置而成的后方凹部112。
[0067] 在左中安装孔107的右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的中左安装孔110,另一方面,在右中安装孔109的左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的中右安装孔111。
[0068] 在左中安装孔107的后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的左后安装孔113,另一方面,在右中安装孔109的后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的右后安装孔114。
[0069] 在左后安装孔113的后侧设置有左后贯通孔115,所述左后贯通孔115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并且配设有套管部件260,另一方面,在右后安装孔114的后侧设置有右后贯通孔116,所述右后贯通孔116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01、并且配设有套管部件260。套管部件260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而分别对应地被固定设置于左后贯通孔115和右后贯通孔116。
[0070] <下方部件的结构>
[0071] 下方部件120呈向下方凸出的基本形状,其前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于前方部件20的中央部21的下端部,并且其后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于上方部件100的后端部。
[0072] 在下方部件120分别设置有均为沿上下方向贯通其底壁部121的贯通孔、即在上方部件100的左后安装孔113的下方与之对置的左后安装孔122、在上方部件100的右后安装孔114的下方与之对置的右后安装孔123、在上方部件100的左后贯通孔115的下方与之对置的左后贯通孔124、以及在上方部件100的右后贯通孔116的下方与之对置的右后贯通孔125。
[0073] 这里,相对于下方部件120的左前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有自其向车辆前方突出设置的左支撑部件130。左支撑部件130具备:纵壁部132,其从左支撑部件130的底壁部13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沿前后方向贯通地具有悬架臂SA的左前枢轴安装用的安装孔133;和凸缘134,其与纵壁部132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前方突出。安装孔133相对于前方部件20的安装孔29而在其前方对置。另外,在能够充分地确保悬架臂SA的左前枢轴的相对于前方部件20的安装孔29的安装强度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上述安装孔133。
[0074] 被焊接于前方部件20的左托架140的左端部重叠于左支撑部件130的凸缘134的上表面,凸缘134和左托架140的左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
[0075] 在左支撑部件130的凸缘134的下表面重叠有向下方敞开的、典型地截面为大致コ字状并且向前方突出设置的左上方部件171的后端部,凸缘134和左上方部件171的后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左上方部件171具备从其上壁部17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凸缘173、以及为脆弱部的弯曲部174。上述弯曲部174通过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被施加的冲力而能够变成压弯变形的部分,从而自如地吸收该碰撞时的力学能量
[0076] 在左支撑部件130的底壁部131,在左上方部件171的下方与之对置地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有左下方部件175,该左下方部件175向上方敞开,典型地,截面为大致コ字状并且向前方突出设置。左下方部件175具备底壁部176和自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凸缘177。
[0077] 左上方部件171的左右一对凸缘173和左下方部件175的左右一对凸缘177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分别对应地被焊接,左上方部件171和左下方部件175形成箱形的闭合截面。左上方部件171和左下方部件175构成左外力承受部件170。另外,左外力承受部件170是被焊接于比其靠后方的副车架1的部分而与之一体化的结构,但也可以为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安装的结构。
[0078] 相对于下方部件120的右前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有自其向车辆前方突出设置的右支撑部件150。右支撑部件150具备:纵壁部152,其从右支撑部件150的底壁部15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沿前后方向贯通地具有悬架臂SA的右前枢轴安装用的安装孔153;和凸缘154,其与纵壁部152的上端部相连而向前方突出。安装孔153相对于前方部件
20的安装孔35而在其前方对置。另外,在能够充分地确保悬架臂SA的右前枢轴的相对于前方部件20的安装孔35的安装强度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上述安装孔153。
[0079] 被焊接于前方部件20的右托架160的右端部重叠于右支撑部件150的凸缘154的上表面,凸缘154和右托架160的右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
[0080] 在右支撑部件150的凸缘154的下表面重叠有右上方部件181的后端部,该右上方部件181向下方敞开,典型地,截面为大致コ字状并且向前方突出设置,凸缘154和右上方部件181的后端部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被焊接。右上方部件181具备从其上壁部18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凸缘183、以及为脆弱部的弯曲部184。上述弯曲部184通过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被施加的冲力而能够变成压弯变形的部分,从而自如地吸收该碰撞时的力学能量。
[0081] 在右支撑部件150的底壁部151,在右上方部件181的下方与之对置地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有右下方部件185,该右下方部件185向上方敞开,典型地,截面为大致コ字状并且向前方突出设置。右下方部件185具备底壁部186和自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凸缘187。
[0082] 右上方部件181的左右一对凸缘183和右下方部件185的左右一对凸缘187典型地通过电弧焊等分别对应地被焊接,右上方部件181和右下方部件185形成箱形的闭合截面。右上方部件181和右下方部件185构成右外力承受部件180。另外,右外力承受部件180是被焊接于比其靠后方的副车架1的部分而与之一体化的结构,但也可以为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安装的结构。
[0083] 这里,在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中,相对于左后安装孔113和122、以及右后安装孔114和123而安装有图4中代表地示出具体情况的联络部件190和借助于联络部件190的左侧的悬架臂SA的左后悬架枢轴。此外,这里,主要对左侧的悬架臂SA及其安装结构进行说明,但右侧的悬架臂及其安装结构具有与左侧的悬架臂SA的结构左右对称的结构。
[0084] 具体而言,联络部件190具备:圆筒部191,悬架臂SA的左后悬架枢轴安装于该圆筒部191;左托架192,其被固定设置于圆筒部191的左外周面;右上托架193,其被固定设置于圆筒部191的右上外周面;和右下托架194,其被固定设置于圆筒部191的右下外周面。左托架192、右上托架193和右下托架194典型地将钢板等平板部件冲压成形而得到,它们通过电弧焊等而分别被焊接于圆筒部191的外周面。
[0085] 左托架192具备缺口部195,所述缺口部195沿宽度方向延伸而向左方敞开、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从能够安装于车身侧部件的角度而言,上述缺口部195也可以仅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安装孔。右上托架193具备贯通孔196,所述贯通孔196沿上下方向贯通、并且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有省略图示的螺母部件。此外,右下托架194具备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省略图示的贯通孔。
[0086] 上述结构的联络部件190经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的左后安装孔113和122而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地安装于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
[0087] 此外,在被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夹着的空间的内部,相对于左后安装孔113和122、左后贯通孔115和124、右后安装孔114和123、以及右后贯通孔116和125而配设有在图5中示出具体情况的间隔部件230。
[0088] 具体而言,间隔部件230是典型地将钢板等平板部件冲压成形而得到的,在其两端分别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套管部231,并且该间隔部件230具备将这些套管部231在长度方向上连结的平板状的连结部232。套管部231承受悬架臂SA的左后悬架枢轴用的螺栓等紧固部件的紧固轴力。连结部232具有将两套管部231在长度方向上连结的加强肋的功能,其有助于提高副车架1的刚性。此外,间隔部件230是典型地将钢板等平板部件冲压成形而构成的,因此,与锻造制的间隔部件相比,能够抑制成本,并且由于利用一平板部件形成两个套管部231,因此还有助于减少副车架1的构成部件数量。
[0089] 由于间隔部件230承受紧固部件的紧固轴力,因此,其配置精度也可以不一定准确,并且还不一定需要焊接于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也可以在上述间隔部件230,例如在连结部232的下部中央设置凸状部233,并使凸状部233贯穿插入于设置于下方部件120的底壁部121的孔部126来定位
[0090] 另外,在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中,设置有位于左中安装孔107和中左安装孔110之间并贯通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的孔部OL,并且设置有位于右中安装孔109和中右安装孔111之间并贯通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的孔部OR。
[0091] (各支撑部和各安装部等的结构)
[0092] 在上述结构中,进一步明确各支撑部和各安装部等与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并且下面除了参照图1至图3以外还参照图4和图5来对各支撑部和各安装部等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0093]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副车架1中,作为被安装于车身的部位而设定有作为左右的前方安装部的第一安装部A1和第二安装部A2、以及作为左右的后方安装部的第三安装部A3和第四安装部A4这四处部位,并且,作为支撑悬架臂SA的部位而设定有作为左右的前方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部S1和第二支撑部S2、以及作为左右的后方支撑部的第三支撑部S3和第四支撑部S4这四处部位。
[0094] 此外,在副车架1中,设定有安装各种外力施加部件用的安装部及外力承受部。作为上述各种安装部而列举有转向齿轮箱左安装部A5、转向齿轮箱右安装部A6、稳定器左安装部A7、稳定器右安装部A8和扭转杆安装部A9。此外,作为上述外力承受部而列举有分别承受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被施加的冲力的第一外力承受部C1和第二外力承受部C2。
[0095] 具体而言,第一安装部A1对应地被配置于左连结部件270,所述左连结部件270被紧固于左辅助部件60,所述左辅助部件60被固定设置于与前方部件20的左突出部24对应的左箱状部50。在上述第一安装部A1中,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位于左连结部件270的缺口部272的上部,并且被贯穿插入地紧固于该左连结部件270和在左辅助部件60的纵壁部61设置的安装孔62中,从而左连结部件270被安装于副车架1,并且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经左连结部件270的安装孔273而被安装于省略图示的作为车身侧的左前侧框。
[0096] 第二安装部A2对应地被配置于右连结部件280,所述右连结部件280被紧固于右辅助部件90,所述右辅助部件90被固定设置于与前方部件20的右突出部31对应的右箱状部80。在上述第二安装部A2中,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位于右连结部件280的缺口部282的上部,并且被贯穿插入地紧固于该右连结部件280和在右辅助部件90的纵壁部91设置的安装孔92中,从而右连结部件280被安装于副车架1,并且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经右连结部件280的安装孔283而被安装于省略图示的作为车身侧的右前侧框。
[0097] 在第一安装部A1和第二安装部A2中,设置上述缺口部272、282的原因是,由于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对副车架1施加的冲力,紧固部件在被紧固于左辅助部件60和右辅助部件90的状态下沿缺口部272、282向下方移动而从左连结部件270和右连结部件280分离并脱落,从而副车架1对应地向下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副车架1侵入到车厢内。
[0098] 第三安装部A3对应地被配置于固定设置有上方部件100的套管部件260的左后贯通孔115。在上述第三安装部A3中,隔着套管部件260而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于左前侧框而被安装于车身侧。
[0099] 第四安装部A4对应地被配置于固定设置有上方部件100的套管部件260的右后贯通孔116。在上述第四安装部A4中,隔着套管部件260而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于右前侧框而被安装于车身侧。
[0100] 第一支撑部S1对应地被配置于在前方部件20的左端纵壁部28和左支撑部件130的纵壁部132之间被划定的向外方敞开的第一开口部。在上述第一支撑部S1中,悬架臂SA的左前枢轴经设置于左端纵壁部28的安装孔29和设置于纵壁部132的安装孔133并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安装。上述左前枢轴是与省略图示的左前车轮侧悬架枢轴的右侧对置地配置的悬架枢轴,其规定左前车轮的车宽方向的位置,并且相对于主体部而主要沿车宽方向施加相对大的外力。作为上述左前枢轴的典型的结构,列举如下的绝缘衬套部件:具有在供该紧固部件贯穿插入的套管部件粘接有橡胶部的结构,并且长度方向的弹簧常数小、车宽方向的弹簧常数大。
[0101] 第二支撑部S2对应地被配置于在前方部件20的右端纵壁部34和右支撑部件150的纵壁部152之间被划定的向外方敞开的第二开口部。在上述第二支撑部S2中,悬架臂SA的右前枢轴经设置于右端纵壁部34的安装孔35和设置于纵壁部152的安装孔153并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安装。上述右前枢轴是与省略图示的右前车轮侧悬架枢轴的左侧对置地配置的悬架枢轴,其规定右前车轮的车宽方向的位置,并且相对于主体部10而主要沿车宽方向施加相对大的外力。作为上述右前枢轴的典型的结构,列举如下的绝缘衬套部件:具有在供该紧固部件贯穿插入的套管部件粘接有橡胶部的结构,并且长度方向的弹簧常数小、车宽方向的弹簧常数大。
[0102] 这里,由于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这样的第一支撑部S1和第二支撑部S2,因此能够通过它们均等地承受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输入负载,能够使副车架1的左右的部分的变形形式均等。并且,由于左托架140和右托架160是彼此分体的部件,因此,即使在转向时存在来自左右任一侧的负载输入,也能够抑制该负载被传递至另一方的情况发生,能够提高车辆的转向特性。
[0103] 第三支撑部S3对应地被配置于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的左后安装孔113和122、以及将它们与作为车身侧的左前侧框联络起来的联络部件190。在上述第三支撑部S3中,在左悬架臂SA的左后悬架枢轴被压入地安装于设置于联络部件190的圆筒部191的状态下,联络部件190分别经相对于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的左后安装孔113和122对应地进行了位置调整后的右上托架193的贯通孔196和右下托架194的省略图示的贯通孔并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地安装于副车架1,并且经左托架192的缺口部195并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地安装于左前侧框。
[0104] 在第三支撑部S3中,由于左托架192具有缺口部195,因此,通过典型地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对副车架1施加的冲力而使左托架192从贯穿插入于缺口部195中的紧固部件向右方移动而脱落,从而能够使联络部件190从左前侧框分离,副车架1对应地向下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副车架1侵入到车厢内。
[0105] 第四支撑部S4对应地被配置于上方部件100和下方部件120的右后安装孔114和123、以及将它们与作为车身侧的右前侧框联络起来的联络部件。在上述第四支撑部S4中,在右悬架臂SA的右后悬架枢轴被压入地安装于圆筒部的状态下,与第三支撑部S3同样地联络部件被安装于副车架1和右前侧框,并且在典型地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被施加冲力时能够使联络部件从右前侧框分离,其中,所述圆筒部被设置于使第三支撑部S3中的联络部件
190左右反转而采用的省略图示的联络部件。
[0106] 这里,左右的悬架臂SA典型地是前悬架的L型下臂,在上述情况下,左后悬架枢轴和右后悬架枢轴是如下的柔性衬套部件:具有在被贯穿插入于与悬架臂SA一体化的轴部的套管部件粘接有橡胶部的结构,并且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小、上下方向和车宽方向的弹簧常数大。
[0107] 此外,通过以将第三支撑部S3和第三安装部A3、以及第四支撑部S4和第四安装部A4各自之间连结的方式设置间隔部件230,从而在车辆碰撞时能够抑制这些部分的变形,能够抑制在第三支撑部S3和第四支撑部S4向下方脱落时其变形妨碍上述脱落这样的情况发生。
[0108] 转向齿轮箱左安装部A5对应地被配置于固定设置有上方部件100的套管部件250的左前贯通孔102,并且,转向齿轮箱右安装部A6对应地被配置于固定设置有上方部件100的套管部件250的右前贯通孔103。在上述转向齿轮箱左安装部A5和转向齿轮箱右安装部A6中,均省略图示的转向齿轮箱经这些套管部件250、250并通过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安装。另外,也可以根据转向齿轮箱的规格等,进一步对应地采用上方部件100的中左安装孔110和中右安装孔111作为上述安装部。
[0109] 稳定器左安装部A7对应地被配置于上方部件100的左前安装孔106和左中安装孔107,并且,稳定器右安装部A8对应地被配置于上方部件100的右前安装孔108和右中安装孔
109。在上述稳定器左安装部A7和稳定器右安装部A8中,均省略图示的棒状的稳定器经这些左前安装孔106和左中安装孔107、以及右前安装孔108和右中安装孔109,与安装托架一同通过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安装。另外,上述稳定器典型地为杆状部件,其被配置成,在至少将其纵截面的一部分容纳在设置于上方部件100的后方凹部112中的状态下沿宽度方向通过该后方凹部112,转向齿轮箱位于上述稳定器的上部。
[0110] 扭转杆安装部A9对应地被配置于前方部件20的中央部21、上方部件100的前凹部104、以及安装托架240。在上述扭转杆安装部A9中,均省略图示的作为发动机/变速器系统的安装部件的扭转杆经这些前中安装孔105和螺母部件265并通过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安装。上述扭转杆典型地具有在供该紧固部件贯穿插入的套管部件粘接有橡胶部的结构,其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被设定得小、长度方向和车宽方向的弹簧常数被设定得大,所述扭转杆抑制发动机/变速器系统的动作,其经省略图示的钢材等金属制的部件而被连结于发动机/变速器系统的外壳
[0111] 第一外力承受部C1对应地被设定于由左上方部件171和左下方部件175构成的左外力承受部件170的前端部。在典型地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被施加的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力被施加于第一外力承受部C1时,左外力承受部件170向后方被压缩而压扁,并且通过以弯曲部174为起点而向下方弯折,从而吸收能量,能够减少向比其靠后方的副车架1的部分的冲力输入。
[0112] 第二外力承受部C2对应地被设定于由右上方部件181和右下方部件185构成的右外力承受部件180的前端部。在典型地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被施加的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力被施加于第二外力承受部C2时,右外力承受部件180向后方被压缩而压扁,并且通过以弯曲部184为起点而向下方弯折,从而吸收能量,能够减少向比其靠后方的副车架1的部分的冲力输入。
[0113] 另外,以上各种螺母部件和套管部件典型地为钢材等的金属制。
[0114] 此外,在包括以上的各种变形例的本实施方式中,悬架臂SA只要具有相同功能,则也可以是L型以外的结构。
[0115] 另外,本发明的部件的种类、形状、配置、个数等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将其构成要素适当地置换成起到同等作用效果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适当地进行变更。
[0116]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7]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确保良好的生产率及高强度等、并且能够提高悬架的支撑刚性的车辆用副车架,因此,根据其通用普遍的性质,可以期待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车辆等移动体的车身的副车架的领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