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

申请号 CN201710043456.X 申请日 2017-01-19 公开(公告)号 CN107128324A 公开(公告)日 2017-09-05
申请人 北京交通大学; 发明人 朱尔玉; 宋浩; 尚龙飞;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 转向架 ,转向架主受 力 框架 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两侧,在转向架主受力框架上安装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也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两侧,与转向架主受力框架连接成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以达到减少列车的晃动、提高单轨交通的运力、增大车辆的运行速度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左右两侧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分别位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两侧,每侧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用转向架主受框架相连形成一个受力体;左右两侧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形成的受力体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下部和车辆框架相连形成的框架体系,共同承担车辆系统传给转向架的拉力、弯矩与扭矩,以维持转向架的受力平衡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分为转向架A和转向架B,其中转向架A包括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走行轮A1(a5-1)、走行轮A2(a5-2)、走行轮A3(a5-3)、走行轮A4(a5-4)、导向轮A1(a6-1)、导向轮A2(a6-2)、导向轮A3(a6-3)、导向轮A4(a6-4)、稳定轮A1(a7-1)、稳定轮A2(a7-2)、稳定轮A3(a7-3)、稳定轮A4(a7-4);转向架B包括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走行轮B1(b5-1)、走行轮B2(b5-2)、走行轮B3(b5-3)、走行轮B4(b5-4)、导向轮B1(b6-1)、导向轮B2(b6-2)、导向轮B3(b6-3)、导向轮B4(b6-4)、稳定轮B1(b7-1)、稳定轮B2(b7-2)、稳定轮B3(b7-3)、稳定轮B4(b7-4);其特征在于: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布置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上布置的走行轮A1(a5-1)、走行轮A2(a5-2)、走行轮A3(a5-3)、走行轮A4(a5-4)、导向轮A1(a6-1)、导向轮A2(a6-2)、导向轮A3(a6-3)、导向轮A4(a6-4)、稳定轮A1(a7-1)、稳定轮A2(a7-2)、稳定轮A3(a7-3)、稳定轮A4(a7-4)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的下部与车厢A(a3)连接在一起;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布置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上布置的走行轮B1(b5-1)、走行轮B2(b5-2)、走行轮B3(b5-3)、走行轮B4(b5-4)、导向轮B1(b6-1)、导向轮B2(b6-2)、导向轮B3(b6-3)、导向轮B4(b6-4)、稳定轮B1(b7-1)、稳定轮B2(b7-2)、稳定轮B3(b7-3)、稳定轮B4(b7-4)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的下部与车厢B(b3)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承受整个系统传来的拉力、弯矩与扭矩,与走行轮A1(a5-1)、走行轮A2(a5-2)、走行轮A3(a5-3)、走行轮A4(a5-4)、导向轮A1(a6-1)、导向轮A2(a6-2)、导向轮A3(a6-3)、导向轮A4(a6-4)、稳定轮A1(a7-1)、稳定轮A2(a7-2)、稳定轮A3(a7-3)、稳定轮A4(a7-4)形成受力体;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承受整个系统传来的拉力、弯矩与扭矩,与走行轮B1(b5-1)、走行轮B2(b5-2)、走行轮B3(b5-3)、走行轮B4(b5-4)、导向轮B1(b6-1)、导向轮B2(b6-2)、导向轮B3(b6-3)、导向轮B4(b6-4)、稳定轮B1(b7-1)、稳定轮B2(b7-2)、稳定轮B3(b7-3)、稳定轮B4(b7-4)形成受力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的长度La=1000mm~3000mm,宽度Ba=
1500mm~3000mm,同侧走行轮之间的轮心距Da1=500mm~3000mm,同侧导向轮之间的轮心距Da2=600mm~3000mm,同侧稳定轮之间的轮心距Da3=600mm~3000mm,同侧导向轮与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a4=500~2000mm,两侧走行轮之间的间距Da5=1000mm~2500mm,两侧导向轮之间的间距Da6=800mm~2000mm,两侧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a7=800mm~2000mm,走行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1=500mm~1400mm,导向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2=500mm~
1400mm,稳定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3=1200mm~3000mm;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的长度Lb=1000mm~3000mm,宽度Bb=1500mm~3000mm,同侧走行轮之间的轮心距Db1=500mm~3000mm,同侧导向轮之间的轮心距Db2=600mm~3000mm,同侧稳定轮之间的轮心距Db3=600mm~3000mm,同侧导向轮与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b4=500~2000mm,两侧走行轮之间的间距Db5=1000mm~2500mm,两侧导向轮之间的间距Db6=800mm~2000mm,两侧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b7=800mm~2000mm,走行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1=500mm~1400mm,导向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2=500mm~1400mm,稳定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3=1200mm~3000mm。

说明书全文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专利涉及单轨交通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通过布置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两侧的转向架主受框架与走行轮、导向轮与稳定轮形成的空间受力体系,减少列车的晃动、提高单轨交通的运力、增大车辆的运行速度。

背景技术

[0002] 悬挂式单轨交通作为单轨交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这种系统将地面交通系统移至空中,具有造价低、占地面积小及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小的特点。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运营的悬挂式单轨交通,其基本原理是车体悬挂在底部开口箱形轨道梁的下方,转向架置于底部开口箱形钢轨道梁内部。由于采用底部开口箱形钢轨道梁,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横向刚度难以有效地保证,大量钢焊缝的存在亦使得底部开口箱形钢轨道梁的承载能力难以实现较大地提升。因此,现行的悬挂式单轨交通体系在运营过程中会出现晃动大、速度慢、运量低等突出的问题。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没有与其配套的转向架。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经过理论分析,进行研发设计,最终产生本专利。
[0003] 专利内容
[0004] 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0005] 提供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转向架主受力框架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上安装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也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两侧,与转向架主受力框架连接成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以达到减少列车的晃动、提高单轨交通的运力、增大车辆运行速度的目的。
[0006] 本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左右两侧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分别位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两侧,每侧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用转向架主受力框架相连形成一个受力体;左右两侧的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形成的受力体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下部和车辆框架相连形成的框架体系,共同承担车辆系统传给转向架的拉力、弯矩与扭矩,以维持转向架的受力平衡状态。
[0008] 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分为转向架A和转向架B,其中转向架A包括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走行轮A1a5-1、走行轮A2a5-2、走行轮A3a5-3、走行轮A4a5-4、导向轮A1a6-1、导向轮A2a6-2、导向轮A3a6-3、导向轮A4a6-4、稳定轮A1a7-1、稳定轮A2a7-2、稳定轮A3a7-3、稳定轮A4a7-4;转向架B包括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走行轮B1b5-1、走行轮B2b5-2、走行轮B3b5-3、走行轮B4b5-4、导向轮B1b6-1、导向轮B2b6-2、导向轮B3b6-3、导向轮B4b6-4、稳定轮B1b7-1、稳定轮B2b7-2、稳定轮B3b7-3、稳定轮B4b7-4;其特征在于: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布置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上布置的走行轮A1a5-1、走行轮A2a5-2、走行轮A3a5-3、走行轮A4a5-4、导向轮A1a6-1、导向轮A2a6-2、导向轮A3a6-3、导向轮A4a6-4、稳定轮A1a7-1、稳定轮A2a7-2、稳定轮A3a7-3、稳定轮A4a7-4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的下部与车厢Aa3连接在一起;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布置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上布置的走行轮B1b5-1、走行轮B2b5-2、走行轮B3b5-3、走行轮B4b5-4、导向轮B1b6-1、导向轮B2b6-2、导向轮B3b6-3、导向轮B4b6-4、稳定轮B1b7-1、稳定轮B2b7-2、稳定轮B3b7-3、稳定轮B4b7-4分布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2的两侧,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的下部与车厢Bb3连接在一起。
[0009] 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承受整个系统传来的拉力、弯矩与扭矩,与走行轮A1a5-1、走行轮A2a5-2、走行轮A3a5-3、走行轮A4a5-4、导向轮A1a6-1、导向轮A2a6-2、导向轮A3a6-
3、导向轮A4a6-4、稳定轮A1a7-1、稳定轮A2a7-2、稳定轮A3a7-3、稳定轮A4a7-4形成受力体;
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承受整个系统传来的拉力、弯矩与扭矩,与走行轮B1b5-1、走行轮B2b5-2、走行轮B3b5-3、走行轮B4b5-4、导向轮B1b6-1、导向轮B2b6-2、导向轮B3b6-
3、导向轮B4b6-4、稳定轮B1b7-1、稳定轮B2b7-2、稳定轮B3b7-3、稳定轮B4b7-4形成受力体。
[0010] 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的长度La=1000mm~3000mm,宽度Ba=1500mm~3000mm,同侧走行轮之间的轮心距Da1=500mm~3000mm,同侧导向轮之间的轮心距Da2=600mm~
3000mm,同侧稳定轮之间的轮心距Da3=600mm~3000mm,同侧导向轮与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a4=500~2000mm,两侧走行轮之间的间距Da5=1000mm~2500mm,两侧导向轮之间的间距Da6=800mm~2000mm,两侧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a7=800mm~2000mm,走行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1=500mm~1400mm,导向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2=500mm~1400mm,稳定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3=1200mm~3000mm;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的长度Lb=
1000mm~3000mm,宽度Bb=1500mm~3000mm,同侧走行轮之间的轮心距Db1=500mm~
3000mm,同侧导向轮之间的轮心距Db2=600mm~3000mm,同侧稳定轮之间的轮心距Db3=
600mm~3000mm,同侧导向轮与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b4=500~2000mm,两侧走行轮之间的间距Db5=1000mm~2500mm,两侧导向轮之间的间距Db6=800mm~2000mm,两侧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b7=800mm~2000mm,走行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1=500mm~1400mm,导向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2=500mm~1400mm,稳定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3=1200mm~
3000mm。
[0011] 本专利的有益效果是:
[0012] 通过布置在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两侧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与走行轮、导向轮、稳定轮,能够形成承受拉力、弯矩和扭矩的空间受力体系,从而减少列车的晃动、提高单轨交通的运力、增大车辆的运行速度。附图说明
[0013] 图1转向架A、车厢和轨道梁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4] 图2转向架A与车厢连接整体示意图
[0015] 图3转向架A正面示意图
[0016] 图4转向架A侧面示意图
[0017] 图5转向架A俯视示意图
[0018] 图6转向架A空间示意图
[0019] 图7转向架B、车厢和轨道梁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0] 图8转向架B与车厢连接整体示意图
[0021] 图9转向架B正面示意图
[0022] 图10转向架B侧面示意图
[0023] 图11转向架B俯视示意图
[0024] 图12转向架B空间示意图
[0025] 图中符号:a1—桥墩A;a2—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3—车厢A;a4—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5-1—走行轮A1;a5-2—走行轮A2;a5-3—走行轮A3;a5-4—走行轮A4;a6-1—导向轮A1;a6-2—导向轮A2;a6-3—导向轮A3;a6-4—导向轮A4;a7-1—稳定轮A1;a7-2—稳定轮A2;a7-3—稳定轮A3;a7-4—稳定轮A4;b1—桥墩B;b2—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3—车厢B;b4—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5-1—走行轮B1;b5-2—走行轮B2;b5-3—走行轮B3;b5-4—走行轮B4;b6-1—导向轮B1;b6-2—导向轮B2;b6-3—导向轮B3;b6-4—导向轮B4;b7-1—稳定轮B1;b7-2—稳定轮B2;b7-3—稳定轮B3;b7-4—稳定轮B4。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结合附图对本专利做进一步说明:
[0027] 实例一某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使用了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根据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2的主要尺寸,高2.6m、腹板宽0.7m、顶板宽3m、顶板厚0.3m、底板宽2.4m、底板厚0.3m,根据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2的尺寸设计转向架A。
[0028] 步骤一设计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框架Aa4的长度La=2000mm,宽度Ba=2600mm,同侧走行轮之间的轮心距Da1=1400mm,同侧导向轮之间的轮心距Da2=2000mm,同侧稳定轮之间的轮心距Da3=2000mm,同侧导向轮与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a4=1400mm,两侧走行轮之间的间距Da5=1600mm,两侧导向轮之间的间距Da6=1460mm,两侧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a7=1460mm,走行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1=1000mm,导向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2=900mm,稳定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a3=2300mm。
[0029] 步骤二根据设计尺寸在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Aa2的转向架A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Aa4上设置走行轮A1a5-1、走行轮A2a5-2、走行轮A3a5-3、走行轮A4a5-4、导向轮A1a6-1、导向轮A2a6-2、导向轮A3a6-3、导向轮A4a6-4、稳定轮A1a7-1、稳定轮A2a7-2、稳定轮A3a7-3、稳定轮A4a7-4,如图3、图4、图5和图6。
[0030] 步骤三将转向架A同车厢Aa3连接起来,如图2,将转向架A置于底部开口箱形轨道梁Aa2上,与桥墩Aa1共同组成悬挂式单轨交通结构体系,如图1。
[0031]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转向架的设计与安装,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和桥墩等共同组成一个受力整体,以达到减少列车的晃动、提高单轨交通的运力、增大车辆运行速度的目的。
[0032] 实例二某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使用了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的转向架,根据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2的主要尺寸,高2.6m、腹板宽0.7m、顶板宽3m、顶板厚0.3m、底板宽2.4m、底板厚0.3m,根据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2的尺寸设计转向架B。
[0033] 步骤一设计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框架Bb4的长度Lb=2000mm,宽度Bb=2600mm,同侧走行轮之间的轮心距Db1=1400mm,同侧导向轮之间的轮心距Db2=2000mm,同侧稳定轮之间的轮心距Db3=2000mm,同侧导向轮与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b4=1400mm,两侧走行轮之间的间距Db5=1600mm,两侧导向轮之间的间距Db6=1460mm,两侧稳定轮之间的间距Db7=1460mm,走行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1=1000mm,导向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2=900mm,稳定轮与车厢顶面之间的间距Hb3=2300mm。
[0034] 步骤二根据设计尺寸在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Bb2的转向架B的转向架主受力框架Bb4上设置走行轮B1b5-1、走行轮B2b5-2、走行轮B3b5-3、走行轮B4b5-4、导向轮B1b6-1、导向轮B2b6-2、导向轮B3b6-3、导向轮B4b6-4、稳定轮B1b7-1、稳定轮B2b7-2、稳定轮B3b7-3、稳定轮B4b7-4,如图9、图10、图11和图12。
[0035] 步骤三将转向架B同车厢Bb3连接起来,如图8,将转向架B置于底部开口箱形轨道梁Bb2上,与桥墩Bb1共同组成悬挂式单轨交通结构体系,如图7。
[0036]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转向架的设计与安装,与底部闭口箱形轨道梁和桥墩等共同组成一个受力整体,以达到减少列车的晃动、提高单轨交通的运力、增大车辆运行速度的目的。
[0037]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作出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专利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符合要求,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