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基本齐平地安装在铰接车辆间的过渡部中的导

申请号 CN201010159928.6 申请日 2010-04-01 公开(公告)号 CN101857032B 公开(公告)日 2015-08-19
申请人 许布奈有限公司; 发明人 W·波格利洛; L·克吕格尔;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导 风 件,所述导风件用于与 外壳 基本上齐平地安装在两个相互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区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20、20a)设计成截面呈U形或截面呈弓形,并具有至少一个能弹性 变形 的支承体(21、21a)。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个导风件(20、20a)的布置结构,所述多个导风件形成一基本为U形的 框架 (41),所述布置结构包括上述导风件,其中U形框架(41)在安装状态下在下端部上具有截面呈U形的折棚(50)。
权利要求

1.一种多个导件的布置结构,所述多个导风件形成一基本为U形的框架(41),所述导风件用于与外壳基本上齐平地安装在两个相互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区域中,其中,所述导风件(42、43、44)设计成截面呈U形或截面呈弓形,并具有至少一个能弹性变形的支承体(21、21a),其中,所述支承体(21、21a)配备有包套,其中,所述包套以间隔开的方式延伸经过所述支承体(21、21a)的自由端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套是用塑料涂层的材料,其中,在所述支承体(21、21a)的端侧区域中,两个彼此对置的材料幅通过一连接片(28、28a)相互连接,其中,所述U形框架(41)在安装状态下在下方的端部上具有截面呈U形的折棚(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U形框架(41)的连接部的导风件(43)与形成腿部的导风件(42、44)在从连接部到腿部的过渡区域(45、46)中分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U形框架(41)的连接部的导风件(43)和形成腿部的导风件(42、44)在从连接部到腿部的过渡区域(45、46)中彼此抵靠成一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21、21a)在从两个相邻的导风件(42、43、44)的一个支承体到另一个支承体过渡的区域中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缺口(48、4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导风件(42、43、44)之一的材料幅(27、27a)在过渡区域(45、46)中搭接另一导风件的支承体(21、21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21、21a)支承在一形成于车辆端侧上的凹槽(22、22a)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至少在一侧具有支承片(2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在两侧具有支承片(2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片(26)在所述支承体的至少一半长度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承片(26)通过片槽(25)保持在车辆(1、2)的端侧上。

说明书全文

外壳基本齐平地安装在铰接车辆间的过渡部中的导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外壳基本齐平地安装在两铰接车辆间的过渡部区域中的导风件,以及这种导风件在车辆上的框架式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相互铰接的车辆通过所谓的过渡部相互连接。这样的过渡部除了渡板外还包括折棚,所述折棚至少隧道形地包围渡板张开。在此,隧道形折棚的径向长度特别是在侧壁区域中小于车厢的径向长度。这就是说,在车辆外壁和折棚之间存在一间距。所述间距至少存在于侧壁区域中,但也可以存在于顶部区域中。
[0003] 特别是在速度较高时,在过渡部区域中形成显著的涡流,所述涡流导致流动损失,这一点又造成驱动功率提高。当人们考虑在火车例如ICE中设置大量的这种类型的过渡部时,情况尤其如此。人们已经多次尝试覆盖折棚的外轮廓和车辆外壁之间的隙部,以便提供流动有利的解决方案。然而迄今为止效果难以令人信服。之所以这样,特别是由于不能做到至少在直线行驶时完全覆盖所述间隙或隙部。另外在此特别要注意:大多型材在速度较高时都会颤振。从而产生令人不快的噪音。

发明内容

[0004] 根据本发明,开头所述类型的、即使在高速直线行驶时也不颤振的导风件的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设计成截面呈U形或者截面呈弓形并具有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退让(nachgiebig)的支承体。这就是说,所述导风件也可以设计成截面呈现半圆形,类似于一凸起。根据另一特征重要的是:导风件在车厢端侧上的支承面大于其在顶侧区域上的支承面,这一点如此得出,U形或弓形的空心体的腿部设计成朝向自由端侧、亦即朝向相邻的车厢形成锥形。
[0005] 在彼此对置的导风件的布置结构中,通过所述锥形设计实现了,彼此对置的导风件利用其端侧相互贴靠以使所述导风件以不会侧向脱开的方式相互支撑。因此,彼此对置的导风件在直线行驶时形成基本上平坦的表面,所述平坦的表面几乎没有为风提供作用面,因而几乎不出现涡流。
[0006] 关于导风件,具体而言,所述锥形设计的体部包括一支承体,所述支承体包套有以塑料涂层/覆层的材料。在别处已说明,按照锥体方式设计的支承体由能弹性变形的材料、特别是由弹性体制成。由弹性体制成的型材通常是黑色的。现在仅需使导风件匹配于车辆颜色。在这方面,已经尝试给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的支承体覆膜;然而结果表明,如此设计的导风件仅具有短的使用寿命,因为这种膜较快地从导风件上松脱。涂漆也不能实现所希望的效果,因为所涂的漆在阳光照射的影响下会较快地变脆,其原有的颜色在较短时期后便会改变。因此,特别明亮的白色会很快变黄。
[0007] 现在由折棚制造领域已知用树脂涂层的材料,这种材料一方面具有高的耐UV性,另一方面易于清洁。通过给支承体包套在折棚制造领域中的这种用塑料涂层的材料、特别是用硅树脂涂层的材料,现在可以提供持久地耐UV的、易于清洁的导风件。
[0008] 此外具体设想,支承体支承在一形成于车辆端侧上的凹槽中。为提高支承体的稳定性,特别是抵抗所出现的振动而提出,至少在一侧、优选在内侧、特别优选在两侧设置支承片。这种同样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的支承片有利地在支承体的至少一半长度上延伸,并朝向导风件尖部的方向形成锥形。这样产生了导风件的锥形设计的略加强的轮廓。关于所述支承片提出,所述至少一个支承片通过片槽也保持在车辆端侧上。
[0009] 为了节省重量,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所述支承体设计成空心体。
[0010] 根据本发明一个特别的特征,所述用塑料涂层的材料(与支承体的端侧)间隔开地经过该支承体的端侧。
[0011] 本发明的主题还包括一种多个导风件的布置结构,所述多个导风件形成一基本为U形的框架,其中U形框架在在安装状态中位于下方的端部上具有截面呈U形的折棚。因此形成一基本封闭的轮廓。在两个彼此对置的、由这种具有安装在下端部上的U形折棚的导风件形成的框架中,在两个铰接车辆间形成一封闭的、基本上与外壳齐平的轮廓,所述轮廓可靠地阻止在车辆间形成涡流,这种涡流在根据现有技术在两个车辆之间折棚与外壁间隔开延伸时便会形成。所述U形折棚特别是设计成波状折棚。
[001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这种布置结构中规定:U形框架的各导风件在侧向彼此抵靠,但是不彼此连接,这使得各导风件在车辆行驶时可以相对运动。这一点是能够顺从在行驶时出现的转弯运动、俯仰运动和侧倾运动所必须的。在这方面仅需指出:U形折棚固定地与相应导风件的下端部连接。
[0013] 已经在别处阐述过,导风件对中的彼此对置的导风件相互抵靠从而相互支撑。此外已知,用塑料涂层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固有刚度。导风件对中的导风件——在下文中还将其理解成两个彼此对置的框架的导风件——现在相互抵靠,从而使所述导风件在端侧区域——在该端侧处用塑料涂层的材料与支承体间隔开——中以彼此啮合的方式相互抵靠。特别是这种设计方案防止了导风件在高速时的颤振。为防止在抵靠在相邻的导风件上时导风件在端侧区域中鼓起而提出,在支承体的端侧区域中,使两个彼此对置的材料幅通过一连接部相互连接。
附图说明
[0014] 下面借助附图示例性地详细阐述本发明。
[0015] 图1a以侧视图示意性示出具有折棚和环绕的导风件的过渡部;
[0016] 图1b示出沿图1a中的线Ib-Ib剖开的剖面;
[0017] 图2示出过渡部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导风件的顶部区域;
[0018] 图3a示出不带支承片的导风件的剖面;
[0019] 图3b示出具有支承片的导风件的剖面;
[0020] 图4a-c示出导风件对中的导风件在直线行驶时(图4a)、在横向错位时(图4b)以及在转弯时(图4c)的位置
[0021] 图5示出导风件的另一实施例
[0022] 图6示出一通过导风件形成的、在端侧设置有U形折棚的U形框架;
[0023] 图7示出根据图6的图示,其中可以看到一个导风件的材料幅搭接另一导风件的支承体;
[0024] 图8示出在根据图6的一个导风件向另一导风件过渡的过渡区域中的、在过渡区域两侧的窗形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根据图1a,两个示意性示出的车辆1和2通过具有隧道形折棚4的过渡部3连接。为了更清晰起见,在图中省略了作为过渡部的一部分的渡板,同样也省略了两个车辆的联接部。
[0026] 由图1b和图2可见,车厢1、2的直径大于以4标注的折棚。车厢1的外壁和折棚4之间的间距标记为隙部10。所述隙部10被包括两个导风件20的导风件对覆盖,所述导风件环绕地、U形地作为框架或者仅在侧向——在车辆两侧(右侧和左侧)——延伸地安装在车辆1、2的每个车厢的端侧上。
[0027] 在图3a、3b中给出了导风件20的设计方案。在此设置有支承体21,所述支承体布置在接纳轨30的凹槽22中。接纳轨30环绕地或至少U形延伸地固定在车厢端侧上(图1b)。根据图3a,设置有一锥形支承体,所述支承体仅通过其锥度形成必要的稳定性,并使导风件具有锥形结构。此外根据图3b,接纳轨30在两侧分别具有与凹槽22并行的片槽25,该片槽用于接纳支承片26和用塑料涂层的材料27。所述支承片锥形地朝着支承体21延伸,所述支承体具有彼此并行延伸的侧面,并使导风件连带所述被涂层的材料一起具有在截面中呈锥形的轮廓。在支承体21的端侧区域中设置有连接片28,所述连接片连接用塑料涂层的材料的两个相对侧,所述材料以与支承体端侧间隔开的方式经过支承体,从而在支承体的端侧与导风件的端侧之间形成间距A。已经在别处说明了,所述用塑料涂层的材料、在此特别是用硅树脂或橡胶材料涂层的材料刚度较高但仍可弹性变形。
[0028] 在直线行驶时,如在图4a的局部放大图中所示的,导风件对中的两个导风件彼此啮合式地接合。这种啮合式地彼此接合可靠地防止了导风件在高速时颤振。
[0029] 在图4b和4c中示出了导风件在车辆横向错位——如其在侧倾运动和俯仰运动时出现的——时的位置以及在转弯时(图4c)的位置。
[0030] 在图5中示出相同类型的导风件20a。所述导风件20a与导风件20的区别在于:导风件20a设计成空心体。其它方面相同。仅为了区分,附图标记具有字母“a”。
[0031] 图6示例性示出了以40标注的车厢,在所述车厢上在端侧安装一由三个导风件20、20a形成的U形框架41。形成框架41的三个导风件20、20a在形成框架时以42、43和
44标注。
[0032] 此外,所述导风件——如前所述——通过能由实心材料或空心材料制成的支承体形成。现在导风件42、43、44的支承体在过渡部45和46的区域中彼此抵靠形成一整体。这意味着,所述导风件通过接纳在车厢40的端侧上而侧向地相互预紧。
[0033] 从在图7中示出的细节得出,两个相邻的导风件42、43、44的材料幅27、27a相互搭接。
[0034] 由图8可见,两个导风件42和43在过渡区域45中在两侧分别具有窗形缺口48、49。通过两个彼此抵靠成一组的支承体的这种窗形缺口48、49实现了,本身刚性较高的支承体能顺从出现的行驶运动、如转弯运动、俯仰运动和侧倾运动,而彼此相邻的导风件
42、43的支承体在过渡区域45中不会明显地相对抬起。
[0035] 框架41在其下端部具有与所述框架连接的U形折棚50。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