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靠背板

申请号 CN201480079081.7 申请日 2014-05-21 公开(公告)号 CN106458109A 公开(公告)日 2017-02-22
申请人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滨田幸宏;
摘要 座椅靠 背板 (21)包括:板状主体(51),其设置在车厢(15)和后备箱(19)之间; 纤维 集合体之间,由多个纤维(52)形成。板状主体(51)包括配置在车厢侧的第1板构件(55)和以与第1板构件(55)相对的状态配置在后备箱侧的第2板构件(57)。在板状主体(51)形成有开口部(35),纤维集合体(53)沿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配置。(53),其收容在第1板构件(55)和第2板构件(57)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包括:
板状主体,其配置在车厢与后备箱之间,由配置在车辆的车厢侧的第1板构件和以与该第1板构件相对的状态配置在后备箱侧的第2板构件构成;
纤维集合体,其收容在所述第1板构件和第2板构件之间,由多个纤维形成,在所述板状主体形成有将车厢与后备箱连通的开口部,
所述纤维集合体沿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板构件与第2板构件之间设有间隙,在该间隙中设有中间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2板构件的开口部的周缘部形成为与该周缘部的周边平齐,将所述第1板构件的开口部的周缘部形成为向车厢侧凸出的鼓出部,在该鼓出部的内部收容所述纤维集合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1板构件的开口部的端部向后备箱侧弯折之后,在该第1板构件的端部的外侧重叠并结合第2板构件的开口部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状主体的除了开口部的周缘部以外的一般部设有所述纤维集合体。

说明书全文

车辆用座椅靠背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靠背板。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配置于车厢与后备箱之间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是公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该专利文献1这样,存在如下结构,在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形成有使车厢与后备箱连通的后备箱连通(日文:トランクスルー)用的开口部。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9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这里,在后备箱装载行李、而车辆停止时等所述行李移动而与座椅靠背板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有可能因该冲击负荷而从座椅靠背板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产生损伤。
[0008]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具有开口部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也能够抑制由于冲击负荷而导致的损伤的产生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具有板状主体和纤维集合体。所述板状主体由第1板构件和第2板构件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收容于第1板构件和第2板构件之间,由多个纤维形成。在所述板状主体形成有开口部,所述纤维集合体沿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配置。
[0011] 发明的效果
[0012]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板中,沿座椅靠背板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配置了纤维集合体。因此,座椅靠背板的开口部的周缘部的强度得到提高,座椅靠背板整体的强度也得到提高。由此,在座椅靠背板受到冲击负荷的情况下,以开口部的周缘部为起点的破损被抑制。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从斜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板的附近的立体图。
[0014] 图2是基于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0015] 图3是将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0016] 图4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板的后视图。
[0017] 图5是将图3的B部放大的剖视图。
[0018]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板的附近的剖视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3相对应。
[0019] 图7是将图6的C部放大的剖视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5相对应。
[0020] 图8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板的附近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将车辆前侧表示为FR,车辆后侧表示为RR,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表示为RH,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表示为LH,车辆上侧表示为UPR,车辆下侧表示为LWR。
[0022] [第1实施方式]
[0023] 如图1~3所示,在汽车的车厢内的后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后部座席1。该后部座席1包括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的左侧座椅3和配置在右侧的右侧座椅5,在该左侧座椅3和右侧座椅5之间设有扶手7。所述左侧座椅3和右侧座椅5分别具有座椅靠背9和座椅座垫11。另外,扶手7在通常状态下位于左侧座椅3的座椅靠背9和右侧座椅5的座椅靠背9之间,封堵后述的座椅靠背板单元13的开口部17。另外,扶手7的下端部被轴支承,扶手7通过向前侧放倒而成为使用状态。在该使用状态下,座椅靠背板单元13的开口部17暴露,通过开口部17,车厢15与后备箱19相连通。另外,在后部座席1的后侧,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配置有左右成对的轮罩16。另外,能够在后备箱19装载行李20。
[0024] 另外,如图1~3所示,座椅靠背板单元13以接近后部座席1的座椅靠背9的背面的状态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像这样,座椅靠背板单元13配置在车厢15与后备箱19之间。
[0025] 这里,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板单元13包括:配置在最靠后侧的座椅靠背板(车辆用座椅靠背板)21、配置在该座椅靠背板21的前侧的缓冲材料23以及配置在该缓冲材料23的前侧的加强板25。所述缓冲材料23由例如无纺布等形成。另外,加强板25由板、等形成。另外,在这些座椅靠背板21、缓冲材料23以及加强板25形成有大致相同大小的开口部,因此,若放倒扶手7而使座椅靠背板单元13的开口部17暴露,则通过后备箱连通用的开口部
17,车厢15与后备箱19相连通。
[0026] 另外,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板21的左右端部与轮罩16接近。即,座椅靠背板21的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左右轮罩16、16之间的间隔(距离)同等。如图4所示,座椅靠背板21形成为从背面观察呈大致矩形形状,在上端部以在侧视时呈L字状的方式设有弯曲并向后侧延伸的棚部31和从该棚部31的后端起弯曲并向上侧延伸的纵壁部33(参照图1)。另外,在座椅靠背板21的上部,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35,开口部35形成为从背面观察呈矩形形状。划分出该开口部35的周缘包括:下侧开口缘37,其配置在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上侧开口缘39,其配置在上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一对侧方开口缘41、43,它们沿上下方向将这些上侧开口缘39和下侧开口缘37的车辆宽度方向端连结起来。另外,开口部35的周缘的四的拐角部44弯曲地形成为圆弧状。
[0027] 这里,如图5所示,座椅靠背板21包括:板状主体51、以及设于该板状主体51的纤维集合体53。
[0028] 所述板状主体51包括:配置在前侧(车厢侧)的第1板构件55、以及配置在后侧(后备箱19侧)的与所述第1板构件55相对的第2板构件57。
[0029] 所述第1板构件55由纤维强化构件形成,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形成为向前侧(车厢侧)呈凸状突出形成的鼓出部63。具体而言,所述鼓出部63以剖面呈U字状形成有:弯曲并向前侧延伸的第1侧面65、从该第1侧面65的前端起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开口部35侧)延伸的前面67、以及从该前面67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右端起弯曲并向后侧延伸的第2侧面69(端部)。
[0030] 另一方面,所述第2板构件57由纤维强化构件形成,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包括: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延伸的后面71、以及从该后面71的车辆宽度方向端起弯曲并向前侧延伸的侧面73(端部)。具体而言,在将第1板构件55的开口部35的端部即第2侧面69向后备箱19侧弯折后,从该第1板构件55的第2侧面69之上(外侧),重叠并结合第2板构件57的开口部
35的端部即侧面73。另外,第2板构件57的后面71形成为与周边75平齐。即,第2板构件57的后面附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周边75与后面71以成为直线的方式连接为一体。并且,在由第
1板构件55的鼓出部63和第2板构件57的后面71围成的剖面呈矩形形状的中空部的内部收纳有包括多个纤维52的纤维集合体53。对于该纤维52,优选为拉伸强度高且不易伸长的纤维、例如芳纶纤维等。像这样,纤维集合体53沿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配置。如图5所示,第1板构件55的端部的端缘69a以及第2板构件57的端部的端缘73a配置在从车辆后方看不到的位置
[0031] 以下,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32] (1)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板(车辆用座椅靠背板)21包括:板状主体51,其配置在车厢15与后备箱19之间,包括配置在车辆的车厢15侧的第1板构件55和以与该第1板构件55相对的状态配置在后备箱19侧的第2板构件57;
[0033] 纤维集合体53,其收容在所述第1板构件55和第2板构件57之间,由多个纤维52形成,
[0034] 在所述板状主体51形成有将车厢15与后备箱19连通的开口部35,所述纤维集合体53沿所述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配置。
[0035] 这样,将纤维集合体53沿座椅靠背板21的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配置。因此,座椅靠背板21的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的强度得到提高,座椅靠背板21整体的强度也得到提高。由此,在座椅靠背板21受到因行李20的碰撞而产生的冲击负荷的情况下,以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为起点的破损被抑制。尤其是,能够降低受到因车辆急停止而行李20移动并撞到座椅靠背板21的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而产生的冲击负荷的情况下的破损。
[0036] (2)将第2板构件57的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的后面71形成为与该周缘部61的周边75平齐,将所述第1板构件55的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形成为剖面向车厢侧凸出的鼓出部63,在该鼓出部63的内部收容所述纤维集合体53。
[0037] 因而,在从后备箱19侧观察座椅靠背板21的情况下,在开口部35的周缘部61看不到鼓出部63,因此外观得到提高。
[0038] (3)在将所述第1板构件55的开口部35的第2侧面69(端部)向后备箱19侧弯折后,从该第1板构件55的端部的外侧,重叠并结合第2板构件57的开口部35的侧面73(端部)。
[0039] 由此,第2板构件57的开口部35的端部的端缘73a朝向车厢侧地配置。由此,在从后备箱19侧观察座椅靠背板21的情况下,看不到第1板构件55的端部的端缘69a和第2板构件57的端部的端缘73a,因此外观得到提高。
[0040] [第2实施方式]
[0041]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其中,对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42] 如图6所示,在后部座席1的背面侧,以接近座椅靠背9的背面的状态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板单元113。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座椅靠背板单元113的座椅靠背板121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0043]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第1板构件155与第2板构件157之间设有间隙,在该间隙中设有中间构件160。在座椅靠背板121的开口部35的周缘部161收容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纤维集合体53,形成为与纤维集合体53相同的厚度尺寸的板状的中间构件160配置在周缘部161的外侧。中间构件160与纤维集合体53是相同的厚度,因此,没有形成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鼓出部63。由此,座椅靠背板本身的厚度也形成为同一尺寸。其中,中间构件160能够应用例如无纺布等。
[0044] 以下,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45] (1)在第1板构件155与第2板构件157之间设有间隙,在该间隙中设有中间构件160。
[0046] 利用中间构件160进一步提高了座椅靠背板121整体的强度。由此,在座椅靠背板121受到冲击负荷的情况下,以开口部35的周缘部161为起点的破损被进一步抑制。
[0047] [第3实施方式]
[0048]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其中,对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49] 如图8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板221的开口部35的周缘部261以及周缘部261以外的一般部263配置了纤维集合体53。
[0050] 支承体210以将左右的轮罩彼此连结起来的方式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座椅靠背板221的上端部形成有纵壁部33,该纵壁部33借助螺栓紧固于所述支承体210。
[0051] 座椅靠背板221的除了开口部35的周缘部261以外的部位形成为一般部263,在该一般部263配置有左右对称地配置的合计6根的纤维集合体53。即,在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而言的单侧各设有3根纤维集合体53。具体而言,是: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纤维集合体231、以随着向下方去而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侧靠近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第2纤维集合体232、以及以随着向下方去而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去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第3纤维集合体233。第1纤维集合体231的上端与第2纤维集合体232的上端重叠地配置。第1纤维集合体231的下端与第3纤维集合体233的下端重叠地配置。另外,第2纤维集合体232与第3纤维集合体233交叉地配置。
[0052]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53] (1)在座椅靠背板221的除了开口部35的周缘部261以外的一般部263设有第1~第3纤维集合体231、232、233(纤维集合体53)。
[0054] 通过在一般部263设有纤维集合体53,座椅靠背板221整体的强度变大。因此,能够废弃用于对座椅靠背板221进行加强的另行设置的加强构件(例如,图3、图6中的缓冲材料23以及加强板25),能够谋求车辆的重量减轻以及成本降低。
[0055]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不过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示例,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公开的具体的特征,还包括由此能够容易想到的各种变形、变更、替代技术等。
[0056]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57] 本发明适用于车辆的配置在车厢与后备箱之间的座椅靠背板。
[0058] 附图标记说明
[0059] 15、车厢;19、后备箱;21、座椅靠背板(车辆用座椅靠背板);35、开口部;51、板状主体;52、纤维;53、纤维集合体;55、第1板构件;57、第2板构件;61、周缘部;63、鼓出部;75、周边;121、座椅靠背板(车辆用座椅靠背板);155、第1板构件;157、第2板构件;160、中间构件;161、周缘部;221、座椅靠背板(车辆用座椅靠背板);231、第1纤维集合体(纤维集合体);
232、第2纤维集合体(纤维集合体);233、第3纤维集合体(纤维集合体);261、周缘部;263、一般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