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卷绕装置

申请号 CN201580061905.2 申请日 2015-11-20 公开(公告)号 CN107000677A 公开(公告)日 2017-08-01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发明人 福田显司; 室町哲史;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其具备:带轴(14),其卷绕有安全带(12),并且具有供安全带(12)穿过的安全带穿过孔(14B);和止动部件(15),其通过与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卡合而将安全带(12)的端部固定于带轴(14)。另外,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备负载支承部(形成于扭 转轴 (34)的第一 花键 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以及柱状部(34E)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5)),该负载支承部相对于止动部件(15)配置于带轴(14)的径向内侧,并且配置为与带轴(14)接近,并支承从安全带(12)经由止动部件(15)输入至带轴(14)的负载。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具备:
带轴,其具有供乘客所要佩戴的安全带穿过的安全带穿过孔并卷绕有所述安全带,并通过所述安全带被拉出而向拉出方向旋转;
止动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安全带的端部,并通过与所述安全带穿过孔的周缘部卡合而将所述安全带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带轴;以及
负载支承部,其相对于所述止动部件配置于所述带轴的径向内侧,并支承从所述安全带经由所述止动部件输入至所述带轴的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部件形成为以所述带轴的轴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条状,
所述负载支承部分别设置于在所述带轴的径向上与所述止动部件在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部以及所述止动部件在长边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中,
在所述带轴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定部,所述锁定部在车辆发生了紧急情况时被限制向拉出方向旋转,
在所述带轴的轴心部设置有扭转轴,所述扭转轴的一部分形成为与所述带轴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结合的第一结合部,并且所述扭转轴的另一部分形成为与所述锁定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在所述锁定部被限制了旋转时,所述扭转轴允许所述带轴因负载成为限负载以上而相对于所述锁定部向拉出方向旋转,
所述第一结合部以及所述第二结合部的至少任意一部分形成为所述负载支承部。

说明书全文

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本特开2008-119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具备被支承为可旋转并且卷绕有安全带的带轴(筒管)和固定有安全带的一端的止动件(带板)。根据该文献所记载的带轴,止动件的中央部与形成于带轴的卡合部卡合,并且止动件的两端部(固定部)载置在形成于带轴的载置部,由此将安全带的端部固定于带轴。
[0003]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8-1194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若输入至安全带的负载经由止动件传递至带轴,则形成于带轴的卡合部以及载置部的周缘部的应值增高。为了减小该应力值,需要增加卡合部以及载置部的周缘部的厚度,由此,考虑使带轴大径化。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带轴大型化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0005]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带轴,其具有供乘客所要佩戴的安全带穿过的安全带穿过孔并卷绕有上述安全带,并通过上述安全带被拉出而向拉出方向旋转;止动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安全带的端部,并通过与上述安全带穿过孔的周缘部卡合而将上述安全带的端部固定于上述带轴;以及负载支承部,其相对于上述止动部件配置于上述带轴的径向内侧,并支承从上述安全带经由上述止动部件输入至上述带轴的负载。
[0006]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而言,在第一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上述止动部件形成为以上述带轴的轴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条状,上述负载支承部分别设置于在上述带轴的径向与上述止动部件在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部以及上述止动部件在长边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对置的位置
[0007]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而言,在第二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在上述带轴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定部,该锁定部在车辆发生了紧急情况时被限制向拉出方向旋转,在上述带轴的轴心部设置有扭转轴,该扭转轴的一部分形成为与上述带轴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结合的第一结合部,并且该扭转轴的另一部分形成为与上述锁定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在上述锁定部被限制了旋转时,上述扭转轴允许上述带轴因负载成为限力负载以上而相对于上述锁定部向拉出方向旋转,上述第一结合部以及上述第二结合部的至少任意一部分形成为上述负载支承部。
[0008]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乘客所要佩戴的安全带被卷绕于带轴,从带轴拉出安全带,从而带轴向拉出方向旋转。
[0009] 这里,在本发明中,上述负载支承部件相对于止动部件设置于带轴的径向内侧。因此,从安全带经由止动部件输入至带轴的负载被负载支承部支承。由此,能够抑制因安全带穿过孔的周缘部被止动部件按压而产生的安全带穿过孔的周缘部变形。即,能够抑制安全带穿过孔的周缘部所产生的应力值变高。其结果,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安全带穿过孔的周缘部的厚度变厚,从而能够抑制带轴大径化。
[0010]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与止动部件在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部以及止动部件在长边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带轴的径向对置的位置分别设置负载支承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被止动部件按压的安全带穿过孔的周缘部变形。
[001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将扭转轴的一部分形成为负载支承部,从而能够抑制构成安全带卷绕装置的部件的件数增加。另外,将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的至少任意一部分形成为负载支承部,从而能够实现扭转轴的结构简化。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表示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主视图。
[0013] 图2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一部分的带轴、锁定部以及扭转轴的分解立体图。
[0014] 图3是表示沿图1所示的3-3线切断的带轴、止动部件、安全带以及扭转轴的放大剖视图。
[0015] 图4是表示沿图3所示的4-4线切断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使用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Z方向、箭头R方向以及箭头C方向分别表示带轴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另外,以下,在仅示出轴向、径向、周向的情况下,若无特别说明,则表示带轴的轴向、径向、周向。
[0017]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备:带轴14,其卷绕有乘客所要佩戴的安全带12,并通过安全带12被拉出而向拉出方向旋转;和锁定机构18,其具有锁定部16,上述锁定部16被设置为能够与带轴14一体旋转,并且在车辆发生了紧急情况时,被限制(制约)向拉出方向旋转。另外,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备限力机构20,上述限力机构20在锁定部16被限制了旋转时,允许带轴14因负载成为限力负载以上而相对于锁定部16向拉出方向旋转。
[0018] 带轴14的结构
[0019] 如图2所示,带轴14具备卷绕部14A,上述卷绕部14A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并且卷绕有安全带12。在该卷绕部14A形成有供安全带12穿过的安全带穿过孔14B,从径向外侧观察时,该安全带穿过孔14B形成为以轴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形状。另外,安全带穿过孔14B的一侧开口部分在短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随着朝向带轴14的轴心部侧而变小。
[0020] 如图3所示,在安全带12在长边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止动部件插入部12A,上述止动部件插入部12A是通过弯折并缝制该安全带12在长边方向的端部而形成的。而且,在将安全带12穿过于安全带穿过孔14B之后,向该安全带12的止动部件插入部12A插入止动部件15。然后,进一步沿拉出方向拉动安全带12,使插入安全带12的止动部件插入部12A的止动部件
15卡止于安全带穿过孔14B的一侧开口部分的周缘部14H,由此将安全带12在长边方向的端部固定于带轴14。
[0021] 如图1所示,安全带12从将带轴14支承为可旋转的框架24向上侧延伸突出,并能够供坐在车辆的座椅(省略图示)上的乘客佩戴。如图2所示,通过使带轴14向周向另一侧(与箭头C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将安全带12卷绕于带轴14,并且通过将安全带12从带轴14拉出,而使带轴14向周向一侧(箭头C方向)旋转,也就是说,使带轴14向拉出方向旋转。
[0022] 另外,在带轴14在轴向另一侧(与箭头Z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卡合齿部14C,上述卡合齿部14C构成预紧机构26(参照图1)的一部分,上述预紧机构26在车辆发生了紧急情况时强制使带轴14向安全带12的卷绕方向旋转。
[0023] 如图4所示,在带轴14的轴心部形成有供后述扭转轴34插入的扭转轴插入孔14D,该扭转轴插入孔14D的内径(最小内径)形成为稍大于形成于扭转轴34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作为第一结合部的第一花键部34A的外径。另外,在扭转轴插入孔14D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供扭转轴34的第一花键部34A卡合的第一花键部卡合部14G。另外,从轴向一侧观察时,第一花键部卡合部14G的内缘部形成为与第一花键部34A的外缘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且,通过使扭转轴34的第一花键部34A与第一花键部卡合部14G卡合,而将扭转轴34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带轴14结合为能够一体旋转。应予说明,扭转轴34的第一花键部34A与第一花键部卡合部14G的结合依靠安装于带轴14的未图示的第一支承部件而不会脱落。
[0024] 锁定机构18的结构
[0025]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锁定机构18构成为包括设置于带轴14在轴向一侧的锁定部16与安装于锁定部16的锁定片32。
[0026] 如图2所示,锁定部16形成为以轴向为厚度方向的大致圆板状,在该锁定部16形成有第一被卡合齿16C,上述第一被卡合齿16C在车辆发生了紧急情况时(在车辆碰撞时等从带轴14急剧拉出安全带12时、车辆急减速时)与设置于框架24(参照图1)等的未图示的棘齿卡合,另外,在锁定片32形成有与上述棘齿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齿32A。另外,在锁定部16的轴心部形成有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上述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供形成于后述扭转轴34在轴向一侧的端部的作为第二结合部的第二花键部34B卡合。该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沿轴向贯通锁定部16的轴心部,另外,从轴向一侧观察时,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的内缘部形成为与第二花键部34B的外缘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且,通过使扭转轴34的第二花键部34B与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卡合,而将扭转轴34在轴向一侧的端部与锁定部16结合为能够一体旋转。另外,如图4所示,在安全带卷绕装置10已被组装的状态下,锁定部16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面16B抵接于带轴14在轴向一侧的端部14F。
[0027] 限力机构20的结构
[0028] 如图4所示,限力机构20构成为包括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扭转轴34,在该扭转轴34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花键部34A,上述第一花键部34A与设置于带轴14的第一花键部卡合部14G卡合。另外,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的尺寸L1被设定为比第一花键部卡合部14G在轴向的尺寸L2长。由此,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1与第一花键部卡合部
14G卡合,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与第一花键部卡合部14G不卡合。
[0029] 在扭转轴34在轴向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二花键部34B,上述第二花键部34B与设置于锁定部16的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卡合。该第二花键部34B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一花键部34A的外径。另外,第二花键部34B在轴向的尺寸L3设定为比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在轴向的尺寸L4长。由此,第二花键部34B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3与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卡合,第二花键部34B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P4与第二花键部卡合孔16A不卡合。
[0030] 另外,扭转轴34中的比第二花键部34B更靠轴向另一侧的部位形成为柱状部34E,上述柱状部34E形成为大致圆柱状。该柱状部34E的外径形成为稍小于扭转轴插入孔14D的内径(最小内径)的外径,并且被设定为与第一花键部34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应予说明,柱状部34E的外径与第二花键部34B的槽的直径几乎一致。
[0031] 另外,扭转轴34中的柱状部34E与第一花键部34A之间的部位形成为扭转部34F,其被设定为比柱状部34E外径小的外径。
[0032] 在安全带卷绕装置10已被组装的状态下,作为负载支承部的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被配置为在径向与止动部件15在长边方向另一侧的端部15A对置,并且作为负载支承部的柱状部34E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5被配置为在径向与止动部件15在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部15B对置。而且,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以及柱状部34E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5的外周面与扭转轴插入孔14D的最小内径部分的内周面被配置为接近。
[0033] 应予说明,在扭转轴34中的比第二花键部34B更靠轴向一侧设置有被支承于未图示的第二支承部件的被支承部34C,另外,在被支承部34C与第二花键部34B的交界设置有直径大于第二花键部34B的凸缘部34D。该凸缘部34D抵接于锁定部16,由此限制扭转轴34相对于锁定部16向轴向另一侧移动。
[0034]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0035]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36]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将安全带12从带轴14拉出,并供坐在未图示的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客佩戴。
[0037] 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发生了紧急情况时(车辆碰撞时等),通过使锁定机构18工作,而限制锁定部16向拉出方向旋转。由此,经由扭转轴34限制带轴14相对于锁定部16向拉出方向旋转,由此限制从带轴14拉出安全带12,从而利用安全带12束缚乘客。
[0038] 另外,在利用扭转轴34限制了带轴14相对于锁定部16向拉出方向旋转的状态下,从安全带12作用于乘客的负载(从乘客作用于安全带12的负载)成为规定值(限力负载)以上时,扭转轴34的扭转部34F扭转变形,从而允许带轴14因负载成为限力负载以上而相对于锁定部16向拉出方向旋转。由此,依靠扭转轴34的扭转部34F的变形来吸收乘客的动能,从而降低从安全带12作用于乘客的负载。
[0039]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扭转轴34的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以及柱状部34E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5的外周面与形成于带轴14的轴心部的扭转轴插入孔14D的内周面接近。因此,在将卷绕于带轴14的安全带12从该带轴14全部拉出的状态下,若将安全带12进一步向拉出方向拉伸,则安装于安全带12的端部的止动部件15按压形成于带轴14的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于是,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向径向内侧稍微变形,由此扭转轴插入孔14D的内周面抵接于形成于扭转轴34的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以及柱状部34E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5的外周面。由此,能够抑制因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被止动部件15按压而产生的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变形。即,能够抑制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所产生的应力值变高。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的厚度变厚,从而能够抑制带轴14大径化。
[00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止动部件15在长边方向另一侧的端部14A以及止动部件15在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部15B在径向对置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形成于扭转轴34的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以及柱状部34E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5。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被止动部件15按压的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变形。
[00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扭转轴34的一部分支承从止动部件15输入至形成于带轴14的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的负载。因此,与追加设置用于支承上述负载的其他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构成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部件的件数增加。
[0042]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对构成为利用扭转轴34的一部分支承从止动部件15输入至形成于带轴14的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的负载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不具备扭转轴34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将支承上述负载的负载支承部设置于带轴14的轴心部即可。
[004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对在与止动部件15在长边方向另一侧的端部15A以及止动部件15在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部15B在径向对置的位置分别配置支承上述负载的第一花键部34A在轴向一侧的部位P2以及柱状部34E在轴向另一侧的部位P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支承上述负载的负载支承部配置于与止动部件15在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在径向对置的位置。这样,负载支承部的配置考虑止动部件15的形状、安全带穿过孔14B的周缘部14H的应力分布等而适当地设定即可。
[0044] 以上,虽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当然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0045] 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12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47940号的优先权,并将其整体作为参照引入本说明书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