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钮式应急开关

申请号 CN201610101875.X 申请日 2016-02-24 公开(公告)号 CN105620385A 公开(公告)日 2016-06-01
申请人 北京亚泰金合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发明人 袁力雄;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按钮式应急 开关 ,包括:壳体;连接在壳体下部的 阀 体和应急 阀体 ;所述阀体和所述应急阀体共用气源;所述阀体上设置有气体通道;所述壳体上部一侧设置有开盖按钮,所述壳体上部中间 位置 设置有 气动 应急开关按钮、断气按钮和通气按钮;所述断气按钮、所述通气按钮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与所述应急阀体连接;所述开盖按钮、所述断气按钮均与报警器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所述断气按钮和所述通气按钮均与所述 电路 控制开关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气动应急开关按钮,使得在出现紧急情况下,通过按下该按钮,能够强制开 门 ,可以大大缩短了开门时间,避免了车门意外打不开使乘客无法逃生,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按钮式应急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连接在壳体(1)下部的体(6)和应急阀体(7);所述阀体(6)和所述应急阀体(7)共用气源;所述阀体(6)上设置有气体通道;所述壳体(1)上部一侧设置有开盖按钮(2),所述壳体(1)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断气按钮(4)和通气按钮(5);所述断气按钮(4)、所述通气按钮(5)与所述阀体(6)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与所述应急阀体(7)连接;所述开盖按钮(2)、所述断气按钮(4)均与报警器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所述断气按钮(4)和所述通气按钮(5)均与所述电路控制开关(16)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式应急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通道包括为A通道(10)、B通道(9)、P通道(8)和O通道(11);所述A通道(10)和所述O通道(11)为排气口通道,所述B通道(9)和所述P通道(8)为进气口通道;所述A通道(10)与所述O通道(11)连通,所述A通道(10)与所述B通道(9)连通;所述B通道(9)与所述P通道(8)连通;所述B通道(9)和所述P通道(8)之间设置有密封塞(14),所述密封塞(14)通过弹簧(15)与所述阀体(6)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式应急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6)底部和所述应急阀体(7)底部均设置有密封盖(1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式应急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透视窗(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式应急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由保护罩(13)保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式应急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控制开关(16)采用干簧管制造。

说明书全文

按钮式应急开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应急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钮式应急开关。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汽车为了满足乘客隔热隔音的需要,均将玻璃密闭固定安装在车体上,一旦火灾等紧急事故,需要用应急锤将安全玻璃锤开,这不但浪费时间,同时撤离也不方便,并且在紧急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车内人员由于害怕、慌乱等原因,会降低安全玻璃锤开的速度,从而车内人员的生命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发明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钮式应急开关,能够使车快速打开,避免了紧急事故发生时,车内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技术问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按钮式应急开关,包括:
[0006] 壳体;
[0007] 连接在壳体下部的体和应急阀体;所述阀体和所述应急阀体共用气源;所述阀体上设置有气体通道;所述壳体上部一侧设置有开盖按钮,所述壳体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气动应急开关按钮、断气按钮和通气按钮;所述断气按钮、所述通气按钮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与所述应急阀体连接;所述开盖按钮、所述断气按钮均与报警器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所述断气按钮和所述通气按钮均与所述电路控制开关连接。
[0008] 优选地,所述气体通道包括为A通道、B通道、P通道和O通道;所述A通道和所述O通道为排气口通道,所述B通道和所述P通道为进气口通道;所述A通道与所述O通道连通,所述A通道与所述B通道连通;所述B通道与所述P通道连通;所述B通道和所述P通道之间设置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通过弹簧与所述阀体连接。
[0009] 优选地,所述阀体底部和所述应急阀体底部均设置有密封盖。
[0010]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透视窗。
[0011] 优选地,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由保护罩保护。
[0012] 优选地,所述电路控制开关采用干簧管制造。
[0013]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按钮式应急开关,通过设置气动应急开关按钮,使得在出现紧急情况下,通过按下该按钮,能够强制开门,可以大大缩短了开门时间,避免了车门意外打不开使乘客无法逃生,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附图说明
[001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 图1为本发明按钮式应急开关的主视图;
[0016]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0017] 图3为本发明按钮式应急开关的左视图;
[0018] 图4为本发明按钮式应急开关的仰视图;
[0019] 图5为本发明按钮式应急开关的立体图。
[0020] 图中:
[0021] 1、壳体;2、开盖按钮;3、气动应急开关按钮;4、断气按钮;5、通气按钮;6、阀体;7、应急阀体;8、P通道;9、B通道;10、A通道;11、O通道;12、透视窗;13、保护罩;14、密封塞;15、弹簧;16、电路控制开关;17、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3]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按钮式应急开关,包括:壳体1;连接在壳体1下部的阀体6和应急阀体7;所述阀体6和所述应急阀体7共用气源;所述阀体6上设置有气体通道;所述壳体1上部一侧设置有开盖按钮2,所述壳体1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断气按钮4和通气按钮5;所述断气按钮4、所述通气按钮5与所述阀体6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与所述应急阀体7连接;所述开盖按钮2、所述断气按钮4均与报警器连接;所述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所述断气按钮4和所述通气按钮5均与所述电路控制开关16连接。
[0024]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气按钮4可单独用于电动开门但必须在手刹拉起状态下使用;通气按钮5,也是自复位按钮,即,使断气按钮复位,复位后按钮保持自状态,同时也能够使车门在关闭状态下具有足够的气压开门;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在足够的气压下,能够使车门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强制开门;阀体6和应急阀体7用于配合断气按钮4、通气按钮5和自动应急开门按钮,使车门处于关闭或开启状态。
[0025] 需要说明的是,气体通道包括A通道10、B通道9、P通道8和O通道11,A通道10和O通道11为排气口通道,B通道9和P通道8为进气口通道;A通道10与O通道11连通,A通道10与B通道9连通,B通道9与P通道8连通;其中,B通道9与P通道8通过密封塞14连接,密封塞14通过弹簧15与阀体6连接;车门处于断气状态时,P通道8与B通道9由密封塞14堵塞,使得进气通道与排气通道之间没有气体流通;车门处于通气状态时,B通道9与P通道8之间的密封塞14弹起升高,使得B通道9与P通道8连通,进而使得进气通道与排气通道之间存在气体流通。另外,按钮式应急开关还具有单向阀功能,即在没有按下通气按钮5使车门处于通气状态下时,P通道8进气推动密封塞14通向B口,气体再通向A通道10,使得车在漏气或气源气压不足情况下,保证车门能够正常关闭,避免车辆在正常行驶时车门因气压不足导致关闭不严出现意外情况。
[0026]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阀体6和应急阀体7内的气体泄漏,阀体6、应急阀体7底部设置有密封盖17。
[0027]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壳体1上部的按钮具有可观测性,其上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透视窗12。
[0028]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不小心碰触,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由保护罩13保护。
[0029]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电路控制开关16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具有防防震的功能,电路控制开关16采用干簧管制造,具体参见图4。
[0030] 本发明提供的按钮式应急开关的工作原理为,先按下开盖按钮2,此时报警器与开盖按钮2的电路连通,报警器发出报警提示,提示上盖已打开;按下断气按钮4,断气按钮4与报警器之间的电路连通,报警器发出警告,提示车门已断气,车停止行驶;按下通气按钮5,断气按钮4弹起复位,使应急开关为通气状态,使车门处于通气状态。由于阀体6与应急阀体7共用一个气源,使得气动应急开关按钮3按下时,能够强制开门。
[0031]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