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申请号 CN201510801921.2 申请日 2015-11-19 公开(公告)号 CN105667403A 公开(公告)日 2016-06-15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发明人 海野和也; 吉田茂树;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能够抑制转动部件相对于支承轴的晃动并且能够抑制转动部件与支承轴的滑动阻 力 的增加。在车辆用 后视镜 装置中,支承轴(20)贯通于壳体(26)的贯通孔(30),壳体(26)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20)。这里,在贯通孔(30)的周面以突出的状态形成有下肋(30A),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能够与支承轴(20) 接触 。因此,能够缩小贯通孔(30)的周面与支承轴(20)的间隙尺寸,能够抑制壳体(26)相对于支承轴(20)的晃动。并且,能够缩小贯通孔(30)的周面与支承轴(20)的接触面积,能够抑制贯通孔(30)的周面与支承轴(20)的滑动阻力的增加。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支承轴,该支承轴支承于车身侧;
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支承轴贯通于所述贯通孔,该转动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轴;
突出部,该突出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周面,并能够与所述支承轴接触;以及视觉辨认机构,该视觉辨认机构设置为能够与所述转动部件一体转动,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并且通过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而将该视觉辨认机构收纳或立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限制部,该限制部设置于车身侧,并且使该限制部与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支承轴的轴向上的位置一致;以及
转动部,该转动部设置于所述转动部件,并且使该转动部与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支承轴的轴向上的位置一致,通过该转动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来限制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

说明书全文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收纳式反射镜中,在车身侧支承有支承轴,支承轴贯通于驱动壳体的贯通孔,驱动壳体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
[0003] 这里,在这样的电动收纳式反射镜中,优选能够抑制驱动壳体相对于支承轴的晃动并且能够抑制驱动壳体与支承轴的滑动阻的增加。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510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既能够抑制转动部件相对于支承轴的晃动又能够抑制转动部件与支承轴的滑动阻力的增加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0006]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具备:具备:支承轴,该支承轴支承于车身侧;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设置有贯通孔,上述支承轴贯通于上述贯通孔,该转动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述支承轴;突出部,该突出部突出地设置于上述贯通孔的周面,并能够与上述支承轴接触;以及视觉辨认机构,该视觉辨认机构设置为能够与上述转动部件一体转动,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并且通过使上述转动部件转动而将该视觉辨认机构收纳或立起。
[0007]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设置于车身侧,并且使该限制部与上述突出部在上述支承轴的轴向上的位置一致;以及转动部,该转动部设置于上述转动部件,并且使该转动部与上述突出部在上述支承轴的轴向上的位置一致,通过该转动部与上述限制部抵接来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
[0008]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在车身侧支承有支承轴,支承轴贯通于转动部件的贯通孔,转动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并且,视觉辨认机构设置为能够与转动部件一体转动,视觉辨认机构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并且通过使转动部件转动而被收纳或立起。
[0009] 这里,在转动部件的贯通孔周面突出地设置有突出部,并且突出部能够与支承轴接触。因此,能够缩小贯通孔的周面与支承轴的间隙尺寸,从而能够抑制转动部件相对于支承轴的晃动。并且,能够缩小贯通孔的周面与支承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抑制转动部件与支承轴的滑动阻力的增加。
[0010]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在车身侧设置有限制部,并且在转动部件设置有转动部,通过使转动部抵接于限制部来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
[0011] 这里,限制部以及转动部与突出部在支承轴的轴向的位置一致。因此,转动部能够适当地与限制部抵接,能够适当地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从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
[0013]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从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
[0014]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从车辆后方观察的剖视图。
[0015]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图2的4-4线剖视图)。
[0016]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壳体的从车辆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0017]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车辆后方观察的剖视图。
[0018]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收纳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
[0019] 符号说明:
[0020] 10…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车辆用反射镜装置);20…支承轴;22…限制突起(限制部);26…壳体(转动部件);30…贯通孔;30A…下肋(突出部);32…转动突起(转动部);58…反射镜(视觉辨认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在图1中,用从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车辆用反射镜装置)。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右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
[002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设置于车辆的作为车身侧的车的侧车门(特别是前侧车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且车辆前侧端,并配置于车辆外侧。
[0023] 如图1所示,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具备作为构成支承体的设置部件的支柱12,支柱1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固定于侧车门,由此将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设置于侧车门。
[0024] 在支柱12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上侧支承有收纳机构14(收缩器)。
[0025] 如图2~图4所示,在收纳机构14设置有作为构成支承体的支承部件的金属制的支架16。在支架16的下端设置有近似圆板状的固定部18,固定部18固定于支柱12,由此将支架16固定于支柱12,将收纳机构14支承于支柱12。
[0026] 在固定部18的上侧一体地设置有近似圆筒状的支承轴20,支承轴20从固定部18向上方立起,且支承轴20的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支承轴20的下端部成为作为支承部的圆筒状的下支承筒20A,下支承筒20A与支承轴20配置于同轴上。支承轴20的上端部成为作为追加支承部的圆筒状的上支承筒20B,上支承筒20B与支承轴20配置于同轴上。
[0027] 在固定部18的上表面且在支承轴20的外周侧,一体地设置有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的作为构成限制机构的限制部的近似矩形柱状的限制突起22,规定数量的限制突起22分别沿着支承轴20的周向弯曲长边方向,并且沿支承轴20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限制突起22的长边方向两端面随着朝向限制突起22的长边方向外侧而向朝向下侧的方向倾斜。
[0028] 在支架16的支承轴20支承有构成转动体的驱动体24,驱动体24能够以支承轴20为中心而向收纳方向(图4的箭头A的方向)以及立起方向(图4的箭头B的方向)转动。
[0029] 在驱动体24的下侧部分设置有作为转动部件的树脂制的容器状的壳体26,壳体26的上表面敞开。
[0030] 如图5~图7详细所示,在壳体26的下壁(底壁)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圆筒状的贯通筒28,贯通筒28贯通壳体26的下壁。在贯通筒28内,同轴地形成有剖面呈大致圆形的贯通孔30,支承轴20的下支承筒20A贯通于贯通孔30(贯通筒28内),由此壳体26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下支承筒20A。贯通筒28的下表面载置于支架16的固定部18上,由此,能够卡定向壳体26的下侧的移动。
[0031] 在贯通孔30的周面(贯通筒28的内周面)的下侧部分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作为突出部的下肋30A,多个下肋30A分别向贯通孔30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沿贯通孔30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下肋30A大致形成为四棱锥台状,下肋30A随着趋向突出方向(贯通孔30的径向内侧)而沿着贯通孔30的周向的剖面积缩小。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接触部)沿着贯通孔30的周向弯曲,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能够与支承轴20的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接触(特别是面接触)。此外,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的贯通孔30轴向尺寸例如为2mm,并且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的贯通孔30周向尺寸例如为2mm。
[0032] 在贯通孔30与下支承筒20A配置于同轴上的情况下,贯通孔30的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间隙尺寸L1(贯通孔30与下支承筒20A的在径向上的间隙尺寸,参照图6)例如为0.26m,并且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间隙尺寸L2(贯通孔30与下支承筒20A的在径向上的间隙尺寸,参照图6)例如为0.06mm以下(特别是0.025mm)。
[0033] 在壳体26的下表面(底面),且在贯通筒28的外周侧,一体地设置有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的作为构成限制机构的转动部的近似矩形柱状的转动突起32,规定数量的转动突起32分别沿着贯通筒28的周向弯曲长边方向,并且沿贯通筒28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转动突起32的长边方向两端面随着朝向转动突起32的长边方向外侧而向朝向上侧的方向倾斜。
[0034] 在使转动突起32与支架16的限制突起22在支承轴20的轴向以及径向上的位置一致,将贯通孔30与支承轴20的下支承筒20A配置于同轴上的情况下,转动突起32与限制突起22的在支承轴20径向上的位置的一致量最大。转动突起32的立起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抵接于限制突起22的收纳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由此,限制壳体26进而驱动体24向立起方向的转动,驱动体24配置于立起位置。另外,使转动突起32的长边方向端面与限制突起22的长边方向端面的抵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全部)、和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在支承轴20的轴向上的位置一致。
[0035] 如图3所示,在壳体26的上部内固定有作为追加转动部件的树脂制的达底座34,马达底座34与壳体26形成为一体。
[0036] 在马达底座34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设置有近似圆筒状的收纳筒36,收纳筒36与壳体26的贯通筒28配置于同轴上。收纳筒36内朝上侧以及下侧敞开,在收纳筒36内收纳有支承轴20。
[0037] 在收纳筒36的上侧部分,同轴地设置有近似圆筒状的接触筒36A,接触筒36A相对于收纳筒36的下侧部分缩径。在接触筒36A的内侧附近,同轴地设置有圆筒状的插入筒36B,且插入筒36B在上端与接触筒36A形成为一体。在接触筒36A与插入筒36B之间形成有剖面呈大致圆环状的接触孔38,接触孔38向下侧敞开。插入筒36B插入支架16的支承轴20的上支承筒20B内,上支承筒20B插入接触孔38,由此,马达底座3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支承筒20B。
[0038] 在接触孔38的外周面(接触筒36A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作为追加突出部的矩形柱状的上肋38A,多个上肋38A分别沿着接触孔38的轴向配置长边方向,并且沿接触孔38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上肋38A向接触孔38的径向内侧突出,上肋38A的突出前端面形成为能够与上支承筒20B的外周面接触。
[0039] 在接触孔38与上支承筒20B配置于同轴上的情况下,上肋38A的突出前端面与上支承筒20B的外周面的间隙尺寸(接触孔38与上支承筒20B的在径向上的最小间隙尺寸)例如为0.2mm,并且接触孔38的内周面(插入筒36B的外周面)与上支承筒20B的内周面的间隙尺寸(接触孔38与上支承筒20B的在径向上的间隙尺寸)例如为0.2mm。
[0040] 在马达底座3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设置有近似半椭圆板状的底板40,底板40与收纳筒36的下端形成为一体。在底板40的上侧一体地设置有近似矩形筒状的组装筒42,组装筒42的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
[0041] 在壳体26以及马达底座34的上侧设置有作为覆盖部件的树脂制的容器状的罩44,罩44的下表面敞开。罩44的下端嵌合于壳体26的上端外周,罩44覆盖壳体26以及马达底座34的上侧,并且与壳体26形成为一体。
[0042] 在马达底座3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组装有作为驱动机构的马达46,马达46的主体部46A固定于马达底座34的组装筒42内,并且马达46的输出轴46B贯通马达底座34的底板40向马达底座34的下侧伸出。马达46电连接于车辆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通过基于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马达46,从而马达46的输出轴46B旋转。
[0043]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壳体26内设置有转动机构48(齿轮机构)。
[0044] 在转动机构48,在马达46的下侧设置有作为齿轮部件(一级齿轮)的蜗轮50,蜗轮50被同轴地安装于马达46的输出轴46B。蜗轮50能够与输出轴46B一体旋转,通过使旋转输出轴46B而使蜗轮50旋转。
[0045] 在转动机构48,在蜗轮5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作为连接齿轮(中间齿轮)的蜗杆轴52,蜗杆轴52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壳体26。在蜗杆轴52的一端侧部分(车辆后侧部分)设置有斜齿轮部52A(蜗轮齿轮),在蜗杆轴52的另一端侧部分(车辆前侧部分)设置有蜗轮部52B。斜齿轮部52A与蜗轮50啮合,通过使蜗轮50旋转而使蜗杆轴52(斜齿轮部52A以及蜗轮部52B)旋转。
[0046] 在支架16的支承轴20设置有作为固定齿轮(最终齿轮)的齿轮板54(蜗轮),齿轮板54被支承轴20同轴贯通,且以被限制了旋转的状态支承于支承轴20的下支承筒20A。蜗杆轴
52的蜗轮部52B与齿轮板54啮合,通过使蜗轮部52B旋转而使蜗轮部52B绕齿轮板54转动。由此,能够使驱动体24与蜗轮部52B一体地以支承轴20为中心转动。
[0047] 如图1所示,驱动体24收纳于作为构成转动体的收纳部件的近似长方体形容器状的遮阳板(visor)5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内,遮阳板56的车辆后侧面敞开。在遮阳板56内,在车辆后侧面(敞开部分)附近配置有作为构成转动体的视觉辨认机构的近似矩形板状的反射镜58,遮阳板56覆盖反射镜58的整周以及车辆前侧面。反射镜58的镜面58A朝向车辆后侧,利用反射镜58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特别是驾驶员)对车辆后侧的视觉辨认。
[0048] 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连结并支承于驱动体24的壳体26,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能够与驱动体24一体地以支承轴20为中心转动。
[0049] 当驱动马达46而使输出轴46B向一个方向旋转时,驱动体24向收纳方向转动,从而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与驱动体24一体地向车辆后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转动。并且,壳体26的转动突起32的收纳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抵接于支架16的限制突起22的立起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从而限制驱动体24向收纳方向的转动。由此,通过使驱动体24转动至收纳位置,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相对于侧车门的突出被解除,并被收纳。
[0050] 另一方面,当驱动马达46而使输出轴46B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驱动体24向立起方向转动,从而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与驱动体24一体地向车辆前侧并且车宽方向外侧转动。并且,壳体26的转动突起32的立起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抵接于支架16的限制突起22的收纳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从而限制驱动体24向立起方向的转动。由此,通过使驱动体24转动至立起位置(使用位置、复原位置),使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相对于侧车门突出并立起(展开、复原)。
[0051]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2] 在以上构成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中,在收纳机构14中,支架16的支承轴20的下支承筒20A贯通于驱动体24的壳体26(贯通筒28)的贯通孔30,并且支承轴20的上支承筒20B插入驱动体24的马达底座34(收纳筒36)的接触孔38,从而驱动体2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20(下支承筒20A以及上支承筒20B)。
[0053] 另外,在收纳机构14中,通过基于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马达46,从而使输出轴46B旋转。因此,在转动机构48中,蜗轮50与输出轴46B一体地旋转,通过使旋转蜗杆轴52(斜齿轮部52A以及蜗轮部52B)旋转,而使蜗轮部52B绕齿轮板54转动,使驱动体24与蜗轮部52B一体地以支承轴20为中心转动。由此,通过使驱动体24向收纳方向或立起方向转动,能够使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与驱动体24一体地转动而被收纳或立起。
[0054] 当驱动体24向收纳方向转动时,壳体26的转动突起32的收纳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抵接于支架16的限制突起22的立起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从而限制驱动体24向收纳方向的转动。
[0055] 另一方面,当驱动体24向立起方向转动时,壳体26的转动突起32的立起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抵接于支架16的限制突起22的收纳方向侧的长边方向端面,从而限制驱动体24向立起方向的转动。
[0056] 然而,在马达底座34(收纳筒36)的接触孔38的外周面以突出的状态形成有上肋38A,上肋38A的突出前端面能够与支承轴20的上支承筒20B的外周面接触。因此,马达底座
34的接触孔38的外周面与上支承筒20B的外周面的间隙尺寸缩小,从而能够抑制驱动体24相对于支承轴20的晃动以及倾斜移动。
[0057] 这里,在壳体26(贯通筒28)的贯通孔30的周面以突出的状态形成有下肋30A,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能够与支承轴20的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接触。
[0058] 因此,能够缩小壳体26的贯通孔30的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间隙尺寸,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驱动体24相对于支承轴20的晃动以及倾斜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支承轴20对驱动体24、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的支承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车辆行驶时等的反射镜58的振动。
[0059] 并且,和贯通孔30的整个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壳体26的贯通孔30的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在使驱动体24转动时,能够抑制贯通孔30的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滑动阻力(滑动转矩)的增加。由此,能够抑制用于使驱动体24、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转动的马达46的驱动力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贯通孔30的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滑动声产生。
[0060] 另外,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与壳体26的转动突起32的长边方向端面和支架16的限制突起22的长边方向端面的抵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支承轴20的轴向上的位置一致。
[0061] 因此,与下肋30A形成于贯通孔30的周面的上侧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贯通孔30接近于与下支承筒20A配置于同轴上。由此,当使驱动体24向收纳方向以及立起方向转动而转动突起32的长边方向端面抵接于限制突起22的长边方向端面时,能够增大转动突起32的长边方向端面与限制突起22的长边方向端面的抵接量,使转动突起32的长边方向端面能够与限制突起22的长边方向端面适当地抵接,能够适当地限制驱动体24向收纳方向以及立起方向的转动。
[0062] 并且,与下肋30A形成于贯通孔30的周面的上侧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下肋30A与马达底座34的上肋38A的在上下方向(支承轴20的轴向)的距离,而能够越发有效地抑制驱动体24相对于支承轴20倾斜移动。由此,能够越发有效地提高支承轴20对驱动体24、遮阳板56以及反射镜58的支承刚性,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车辆行驶时等的反射镜58的振动。
[0063] 另外,即便不增大壳体26的贯通孔30(贯通筒28)的轴向尺寸,也能够如上述那样有效地抑制上述的驱动体24相对于支承轴20的倾斜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体24在贯通孔30的轴向上大型化,能够抑制收纳机构14进而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在贯通孔30的轴向上大型化。
[006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壳体26的贯通孔30的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接触部(下肋30A的突出前端面)设置于贯通孔30的周向的一部分。然而,也可以将壳体26的贯通孔30的周面与下支承筒20A的外周面的接触部设置于贯通孔30的周向的整体。
[006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底座34(上肋38A)能够与支架16的上支承筒20B的外周面接触。然而,也可以形成为罩44能够与支架16的上支承筒20B的外周面接触。
[006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应用于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然而,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应用于车辆外部的其他车辆用外反射镜装置(例如车辆用翼子板反射镜装置)或车辆内部的车辆用内反射镜装置。
[006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视觉辨认机构作为反射镜58。然而,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视觉辨认机构作为通过拍摄来辅助乘坐者的视觉辨认的摄像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